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为什么要编修新族谱?

编修族谱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尤其是对于大中型家族来说,修谱往往需要十几人组成的修谱团队。而且需要耗费数年的时间,才能修出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族谱。所以,想要修好谱,必须要明白为什么要修谱。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就很难获得大多数族人的支持,就很难做好修谱工作。

刘氏族谱

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介绍修谱的作用和意义:

一、编修新家谱是继承文化传统的需要

中国家谱源远流长,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这就是Z原始的口传家谱和结绳家谱。进人文明社会以后,出现了文字,商代的甲骨文和青铜铭文。王室统治阶级实行分封世袭制,为了适应分封世袭政治制度的需要,对王室世系和血缘亲疏关需要进行记载,用甲骨文和青铜铭文记载王室世系,就是古代Z早的文字家谱。在周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家谱的编修专设小吏编修和管理家谱,是中国历史官修家谱的开端。时期,家谱得到了全面发展,记述范围和体例有了新的变到魏晋南北朝,家谱繁荣发展,出现了修谱高潮。隋唐时掀起第二个新高潮,新兴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积极推崇家谱,使家谱出现空前繁荣的兴旺景象。到宋元时民间私修家谱十分盛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修谱。明清时家谱内容更加丰富,体例更加完善。

数千年以来,经过修践,加上学者的研究,谱牒形成了理论体系,积累了修验和方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实践证明,家谱是一种历史检验的社会文化现象和形式,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优良传家谱由于它自身具有显著的资料性,决定了它具有存史、教学术研究、凝聚的功能作用。家谱在中国历史上,在特定史条件下,对稳定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要编写家谱,就是要继承和发展数千年延的修谱传统,要利用家谱的形式,发挥家谱自身所有的功能作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显然,家谱植于封建宗法社会,带有封建的色彩,存在消极的一面。但它蕴藏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不少是正史、地方志所没有的宝贵史料,只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批判地继承传统,在继承中发展,家谱对传播中华民族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团结,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伟大祖国的统一大业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家谱在经历数十年的尘封以后,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在中华大地上重新活跃起来。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在报刊上开始发表论述家谱的文章,中国谱牒学会编辑出版了《谱碟学研究》,发表300多篇文章。山西、福建、上海相继成立了家谱研究机构,湖南、广西、四川、北京、福建等出版机构出版了家谱著作和资料。上海图书馆先后召开了两次国际性的家谱学术研讨会,会后出版了《中国谱碟研究》论文,共收录71篇论文。国家文化部和档案局发出通知,由各地图书馆提供资料,上海图书馆承担编写《中国家谱总目录》。编修新家谱的工作,首先在沿海发达地区的福建、浙江、江苏。江西、安徽等省形成热潮,在向全国范围展开。据4年前的有关报刊报道,江西省东郊地区从1984年开始就有修谱、续谱活动,近两年突然兴盛起来,至今已是波翻浪涌。抚州市郊及临川县至少一半村族已重修宗谱,宗仁、宜黄、乐安、金溪、东山的许多族姓也纷纷响应,以Z保守的估计,赣东至少有30万人卷人修谱潮流……推算起来,目前赣东农民至少已把250万元资金投人修谱活动。云南省从20世纪30年代后期及叨年代除《郑和家谱》的研究外,也出现了《禄丰王氏族谱》、《临沧完贤李氏宗谱》、《申氏宗谱》、《云南弥勒县马氏宗谱》、《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四川隆昌薄刀岭刘氏家谱(续)》、《韩家铺姚氏支谱》等一批家谱作品。

编修新家谱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正在方兴未艾。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是收集世界各国死亡者档案的图书馆,收集中国家谱多达17099多种,大多数是缩微家谱,是目前世界上收藏缩微家谱Z多的图书馆。美国建国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对家谱收集、研究正从国内走向世界。我国是一个有五千多年历史的大国,又有极其丰富的家谱资源,但对家谱的收集、整理和研发利用有明显差距。我们应当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指导卜,正确认识和对待家谱,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开发利用家谱资源,努力改变家谱研究内轻外重情况,促进家谱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编修新家谱是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资源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内容宏富,覆盖社会生活的各 层面,涉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人口、民俗。伦理、法律、建筑、民族、遗传等多种学科。在古代,由于官府的主张,中国家谱多得难以计数,现存家谱大约2-3万种。近十多年已编修了不少新家谱。仅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家谱就达11700种,10万余册,新家谱已达1400多种。是我Z多的图书馆。这样丰富的家谱资源是我国历史文化的资料宝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源泉。数十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被尘封在国家的各类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单位和私人手里,没有被开发和利用。当前,正处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际国内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都需要去探索和解决,这就给各方面的学术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现实的研究中找到答案,也需要从我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的研究中去找到解决的途径。

尘封数十年的家谱亟待开发和利用。正如国家档案局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通知” 中指出的那样:“家谱是我宝贵的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积极作用。随着对外开放,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极需利用家谱来寻根,找自己的血缘关系……要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情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作用。”

中国家谱记载的资料很多,不可能—一列举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姓氏资料

姓氏与家谱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姓,就是一个始祖。考证家谱姓氏,就是要弄清家族的根在哪里,谁是家族的始祖,有了始祖,才有绵延不断的子孙后代。家谱的“姓氏源流”记述家族得姓的缘由、途径、姓氏演变历史,为姓氏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中国姓氏源远流长,弄清姓氏的起源和演变不是件容易的事,因功、因过、因讳、或慕贤、或讹等诸多原因,姓氏会发生变化,需要细心考证。姚姓因战乱为了避祸多次改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姚姓,虞舜生于姚墟,因以为姓。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其后居鲁、至田丰、王莽封代陆侯,以续舜后,日恢避莽乱,过江居吴郡。” 又如: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姓氏可称为姓氏演变史Z复杂的范例之一。《明史》330卷的巨著,对郑和家世、身世的介绍,只有“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藩邪,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字。五百多年来,人们无从知晓郑和真实身世。直到1912年发现昆阳马哈只墓碑和1936年发现《马公墓志铭·郑氏世系家谱》,才知道郑和本姓马,叫马和,俗称马三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马姓改郑姓是属于因有功皇帝赐姓。据《郑和家谱》记载:“公和始事于永乐二年(140)正月初一御书郑字,赐以为姓,乃名郑和,选为内官太监。” 明成祖为什么赐郑姓?北京民族文化宫找出的《郑氏家谱首序》抄本中说:“后数功于郑州,因赐郑姓。”研究郑和的云南回族学者李士厚先生考证“这里文有脱误,应该是‘立功于郑州’或‘有功于郑州”’。《明史》记载:“建文元年十一月,(燕王)与李景隆战郑村坝(大兴县东),王与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大败,奔还。李景隆按建文帝之命,接替耿炳文,统率五十万大军来讨燕王。经此一战,败回德州。这是一场决定胜败的大战,燕王亲自出马,郑和随从上阵冲杀,立了大功。” 明成祖在奖励有功大臣时,想起郑和在郑村坝立过战功,因而提笔书“郑” 赐姓郑。

2.地情资料

地情资料指的是始祖或始迁祖定居地的资料。始迁祖定居一地后,便在那里繁衍生息,建家立业,改天换地,建设美好的家园。地情资料就是家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风民俗等方面的资料。家谱新修有这方面的资料。云南《续修宣威浦氏族谱》就载有《居住概况》,记点记载浦氏家族始迁祖浦文明定居的浦家山概况,还有外迁的69个族人居住点的简况。《居住概况》一章,分“沿革”、“位置面积”、“自然环境”、“人口”、“农田水利”、“农业生产X系变革”、“粮食作物种植”、“经济作物种植”、“企业”、“文化”、“道路运输” 等12个条目,全面记载家族成员在浦家山艰苦创业的历程和事迹。福建《漳港李氏谱志》载有《漳港文地》一章,“也记述了漳港镇发展历史、村容、山港、海岸以及渔业生产情况、渔业特产和渔业用具等资料。丰富翔实的地情资料,有助于当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3.人口社会学资料

家谱世系图表、世系录是家谱的主体,它记载了借主妻子。产女的婚配情况,只要认真统计,可以计算出一个家族出生率、此亡率、平均寿命以及各个时期人口数量及变动情况,并由此,可以计算出人口的年龄构成,了解儿童、青少年、中年、老人口所占的比例。如果集中一个地区的若干部家谱抽样调查统计,就可以得出一个地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率命和年龄构成的基本情况,是研究人口学、社会学、遗传学的重要资料。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迁徙,家谱中有的是文字记述,有的是统计表或地图。可以从中取得宝贵资料。福建南靖县《庄氏族谱》,记载了本族人口从始祖至今,历经600余年,流传十四代,发展到2万人,比较集中居住点:店美2800人,上2600人,东楼1000多人,罗坑900多人,上举、梧它、奎坑、赤坑、后坪等村社共约万人。

4.经济资料

家谱人物传、住地概况记述了一个家族在农业、工业、商业、冶金、采矿、建筑等各个经济领域企业的资料。《庄氏族谱》记载,自明景泰至民国450年间,庄氏家族主要以农业、’林业和经商三个方面取得经济发展。详细记述了购置田地、发展农业、开发杉林、经营商业的历史,还记载十六世载亭祖孙四代外出经商的典型事迹。福建《清溪五湖王氏宗谱》记载称雄世界的“塑胶王国”王永庆创办台湾塑胶生产的经历和卓越成就。《续修宣威浦氏族谱》的《人物集录》记载了誉满海内外的宣威火腿创始人在延公1909年创办和发展宣威火腿公司的经历和成绩,近百年来,誉满海内外的宣威火腿销售经久不衰。

5.伦理道德资料

家谱的谱序、凡例、字辈谱、家训族规大量反映了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的资料。“忠君”、“孝亲” 是中国封建宗法社会伦理学的主体。宋代欧阳修在《衡阳渔溪王氏谱序》中说:“余惟族谱之作,所以惟其本、联其友,而尊尊亲亲之道存焉。” 主张修谱是为了对族人进行尊亲之道的教育。在字辈谱中也体现“忠君”、“孝亲” 的伦理道德。如江西靖安然氏的“延岁约用,惟君仕见”,九江田氏的“世业绍宗先,忠信立之本,仁义致胜全”。家训族规中的伦理道德尤为明显,如《增修皖江世系孔氏支谱》共列家训9条有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冠、错、丧、祭等处世礼仪,充分体现封建宗法社会伦理道德和严格的等级制度。

6.家庭婚姻资料

家谱的家训族规、世系、传记提供了多方面的家庭婚姻资料,对家庭结构、规模、功能、管理、伦理道德都有记载,只要认真查阅、统计和分析,都可以找到家庭类型、结构的基本数据。婚姻方面,家训族规对婚龄、结婚条件、择偶标准、婚礼、离婚等都有明确规定。“早生贵子” 是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家谱中多数主张早婚,个别的也提倡晚婚。结婚条件主张门当户对,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观念。湖南《匡氏续修族谱》家规说:“族内子女的婚配,必择门户相当之家,如以女利嫁苍头之子为妻,既玷祖宗,且辱同宗,照肆杖一百,逐出外境,田产编人宗祠。本房房长知而不究者,杖三除顶役。” 再婚,一般要求男子不要随意续娶;女子一般节。对离婚要求严,不准随意休

7.人物资料

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内容,人物众多,资料翔实,内容极为珍贵,对研究重要人物生平、事迹、思想观点和著述能提供较详细的资料。据武新立介绍,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有历代林氏人物,自商周而明末以及后人增补者共约1500人,内王公国相、文臣武将、名儒宿学、死节义男、隐逸处士。孝子烈女以及天妃轶事等等,无所不包。林氏家谱是一个文层次很高的官宦世家,历经数朝而不衰,谱书主要内容是人物资料,人物事实多为当事者的亲身经历和政绩,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可称之为谱书中的精品。

8.宗族方面资料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家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对宗族记载资料很多。在家训家法、祠堂、祖宗、墓志中Z为突出。中的宗族制在周代产生,是典型的宗族制时代。宗族内部依嫡长产和庶分出大宗、小宗,大宗任族长,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宗族制主要在王室、诸侯、卿大夫上层社会实行。秦汉时期抛弃了大小宗等级制,族长不再由血缘决定,而由才德高者担任政权与族权分裂,宗族制主要在门阀世族中盛行。宋元明清时期,政权与族权进一步分裂,宋代新兴的宗法势力以血缘关为纽带,加强宗族管理和扩大宗族势力,以修谱建祠堂为手来掌控宗族。家谱对宗族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经济来源、法砚制度、礼仪制度都有明确的记载,是研究中国古代宗族制度和宗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9.教育资料

重视教育是古代家族的传统,目的是提高族人素质,进人仕途,光宗耀祖。几家谱都记载家族兴办书院、学校、私塾培养家族子弟的事迹。据沈明光介绍,东阳家谱记载:东阳县重视教育,全县官学、书院、私塾林立,自南宋建炎年间,赵公。藻创建友成书院起,到清末鹤椒书院,可查的有32所,私塾免。费人学,又叫义学,为了保持家族经久不衰,子孙繁衍,大小族谱都记载奖励读书的措施。斐湖周氏族规:凡考取秀才者,每年可给谷20担;紫溪邵氏族规:凡在紫溪小学人学的邵氏子孙,可免费人学,所以东阳县读书风气很盛,因此东阳人才辈出。自隋唐开科举取士到清末,东阳有文武状元7人,文武进士304人,举人582人。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为什么要编修新族谱?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