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河北馆陶县刘齐固村刘忠定公祠源流

广东古八贤之刘元城河北馆陶县刘齐固村刘氏

河北省馆陶县刘齐固村刘忠定公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每年腊月二十八至正月十六是河北馆陶县刘齐固村刘氏后人举行祭祖活动的重要日子。

刘忠定公祠

刘齐固村的历史;

村名的由来无从考证。“齐固”者居住在红花堤岸,大名馆陶交界漳河和卫河红花堤旁百姓,顾名思义,百姓盼望“村民齐心协力保护堤坝固若金汤”应对水患,保护家园。猜测因此得名,“齐固”是由各姓氏组成村落。

现在有刘齐固村,王齐固村,梁齐固村,姚齐固村,赵齐固村,其他7个齐固无从考证。

网传刘齐固村刘氏家族是山西洪桐大槐树迁移至此,是错误说法。

刘齐固村而是由宋大名府元城县,今大名县大街镇宋城遗址刘安世后人迁移至此,刘齐固村刘氏祠堂家谱为证。村里老人代代相传, 八世刘节为刘齐固始祖。刘氏宗祠留存家族墓地坟谱,九世,十世,十一世,十二世等明朝坟谱保存完整。祠堂西南梁齐固村南,有明朝刘氏家族墓葬群,文革时期地面以上已经破坏,出土墓志铭等保存于祠堂中。十一世刘迁是刘节四世孙,刘迁是明朝嘉靖五年(1526年)任户部主事与历史记载的明建文三年(1401年)北宋大名府城毁于洪水的时间相距125年。刘安世后人家里宅第被冲毁殆尽,八世孙刘节举家迁至刘齐固(1401年洪水后)。

大名和馆陶县交界处有一“红花堤”(刘齐固村东大堤),为应付漳河和卫河的洪水而修,属于直隶的元城县(大名县。1948年时,由华北人民政府牵头主导进行了两个县的行政区域调整。红花堤以南属于大名县的 11个“齐固”划归到了山东省馆陶县,其中就有刘齐固村。

历史上曾属于山东管辖的馆陶县划归到了河北省邯郸专区。这次区划调整也造成了人物籍贯的“变化”。北宋名臣刘安世本来是大名府元城县人,因区划调整,所在的村被划归到了馆陶县。所以资料写他是馆陶县刘齐固村人

刘齐固村现有村民1200多人,村依红花堤旁依水而建,池塘种植莲藕既提高经济收入又是乡村一景。

刘忠定公祠族谱

刘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谥号:忠定。大名府元城县(今河北馆陶县刘齐固村)人。北宋后期大臣。熙宁六年(1073年),刘安世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后因司马光、吕公着举荐,升任右正言。累官左谏议大夫,进枢密都承旨。以直谏闻名,被时人称之为“殿上虎”。章惇掌权时,贬至英州、梅州安置。宋徽宗时获赦,历知衡、鼎、郓州及镇定府。蔡京为相后,连谪至峡州羁管。宣和七年(1125年),刘安世去世,年七十八。淳熙八年(1181年),宋孝宗时赐谥“忠定”。有《尽言集》等传世。

刘安世在梅期间,操守清廉,弘扬文教,成绩斐然,深受梅州人爱戴。在其北返后,梅州与其有关的祠祀层出不穷,宋开禧元年(1205),知州刘涣在城南百花洲尾作先贤堂,其中便祀有刘安世。

宋淳祐年间,知州杨应己慕刘安世之为人,在州治内建铁庵,并且为刘安世撰写了《铁庵铭》。

为祭祀刘安世,后来还将元城书院改为铁汉祠,后废。

到了明清,对刘安世的崇祀更为盛行,从明初的双忠书院到后来明崇祯九年(1636)所建的“五忠祠”,直至清初的七贤书院,都祀有刘安世。

明崇祯十一年(1638),程乡知县陈燕翼在倡建州城北门楼时,塑刘安世的像于楼内,每年春秋仲月,正印官致祭,此楼也被命名为“铁汉楼”。铁汉楼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拆城后被毁。为了表示对刘安世的怀念,铁汉楼旁边的一条街被命名为“元城路”,该路至今仍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当时的梅县县长梁翰昭在梅城金山顶倡建七贤亭,七贤之中便有刘安世。虽然旧时对刘安世的祠祀极盛,然而如今除了元城路还在,其他祠庙书院都已湮没,就连金山顶民国时期的七贤亭也于前几年因年久失修被拆毁。

2017年梅县区将梅花山原来的“梅花亭”改建为“七贤亭”,亭内重新对“梅州七贤”进行宣传,也算是延续了金山顶七贤亭的使命。而对刘安世的祠祀,目前只在梅县区城北镇的相公亭内有发现,该处除了奉祀张九龄、韩愈外,还奉祀着刘安世。

翻开梅州的旧志,还可以看到大量歌咏刘安世的诗文,而梅州历代士子也都以刘安世的铁汉之风作为精神支柱,特别是位居言官者,无论是执法威严、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梅州人民敬仰刘安世由来已久,至今还引以为傲,把他视作威武不能屈的楷模,直至今天,梅州城中乡里的刘姓祠堂的大门对联仍写着:“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2018年,梅江区教育局将新建的一所小学和幼儿园确定校名为梅江区元城小学、梅江区元城幼儿园以纪念“广东古八贤”之一的刘元城

刘忠定公祠画像

刘齐固村源流

刘云合 配王氏 生子、航

二世讳 航配张氏 生子、 安世

刘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号元城、读易老人,谥号忠定。

三世讳 安世配吴氏 子 钦、银、锦、钧…………………………

八世讳刘节 配侯氏 生子 有源

九世諱 濟川 子 仕成

九世諱 有源配李氏 子 端 、增

刘齐固村开基始祖;有源

二世讳有源配李氏 子端 、 增

二世讳 仕成子景道、克举、景先

三世讳 增配李氏、常氏、石氏子忠、 英、 恕 、迁 、澶、 渊 、涌 、溥 、环……………………………..

齐固村历史文物志。(祠堂画象记载)

徽宗十三年方伯聘君刘公讳安世谥忠定 三世 (1048-1125)。

嘉靖五年户部主事刘 迁十一世1526年明。

嘉靖二十九年唐府纪善刘 玑十二世1550年明。

嘉靖三十年山西按察司刘 瑜十二世1551年明。

嘉靖三十年加赐一品钦差二次刘公讳隆 十二世1551年明。

嘉靖三十六年忠勇将军刘 闻十二世1557年明。

隆庆三年任户部政澶刘公讳珂 1569年明。

万历二年赐一品内相刘公讳好义 十三世1574年明。

万历二十七年任云南道刘公讳三乐 1659年明。

万历二十八年任四川知府刘公讳鹏 十五世1660年明。

刘元城其后裔广为分布岭南地区,今梅州刘氏,惠州龙门、永汉、甘香刘氏,深圳宝安刘氏,广东增城刘氏皆有其裔,是为广东刘姓一大支系。

广东惠州龙门甘香刘氏 始祖仲贤公简述

始祖刘仲贤是本支脉龙门刘氏开基始祖。公原是江西紫溪人,延祐年间丁卯科贡士官授河南开封府教授,他听从其弟仲明公讲龙门县山川壮丽。民风淳朴便从南雄珠玑巷迁到龙门县黄竹坑,今新村旧围后居住,因离墟较远感觉不方便后移居到甘香旧屋围定居立业兴。

惠州龙门永汉“七刘”始祖刘仲明近900年来,刘元城三世孙刘仲明的子孙在社潭一带繁衍发展成为龙门永汉现存最大的宗族,有永汉“七刘”之称。永汉“七刘”的集聚地,也从社潭发展成为如今8个刘姓自然村,为:马图岗、官龙围、新园、龙石围、松山下、上埔村、三角夫村、埔田村。这些自然村落,两者相距最远的不到4公里,它们彼此关联,均有刘姓族人的宗祠坐镇,拥有规模宏大的广府建筑,其中,以建有300多间广府民居的马图岗为代表。永汉“七刘”,犹如历史长河中的一篇优美散文,丰满而耐读,形散而神不散。

文:永汉七刘第二十七世孙、惠州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刘树棠

东莞茶山沙敦刘氏,始祖讳仲平,字公德号淳园,又号霁晓。仲平公原籍乃江西紫溪,兄弟五人,因宋季遭乱徙居南雄珠玑巷,后迁增城,咸淳年间,携子庇福(又名少七郎)至东莞增埗乡,乐兹风土,遂家焉,孺人与长子庇佑(又名季六郎)居龙门石园。

《增城刘氏祠堂记》有记载,“宋之惠州守刘仲明,自南雄迁增城,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传至今太学生瓛,十有二世,其先世者庙而祀之,不迁又置田以供祀亊,以图无穷,颓而复起者再矣。父有积薪,子不析而爨之,世岂少哉!瓛自言系本元城,世有衣冠曰缘者,瓛之父也,曰汉曰孔祥者,瓛之诸父行也。一念追逃之同,天顺甲申始拓庙旁之地,而新之庙成,而诸父亡矣。成化庚子,瓛之兄瓒又率其族兄弟而增修之,前堂后院栋宇层起焕如也,田垣竹树周遭,过其门者咸以是称焉。于前有光,于后有继,于士大夫其无愧哉。”

图: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石刻”卷记载陈白沙《刘氏祠堂记》碑文。

当时龙门尚未置县,所以称是增城刘氏。由陈白沙记述“增城有刘氏,自仲明始也”可知,刘仲明不仅是龙门刘氏的始祖,还是整个增城刘氏的始祖。陈白沙还记述道,“瓛自言系本元城三世孙。”说明刘仲明的后人一直以自己是刘元城后裔自居。

彭城世泽,铁汉家声;

欢迎全国各地的铁汉堂刘安世宗亲后人来河北馆陶刘齐固寻根问祖,追本溯源。

赞(4)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河北馆陶县刘齐固村刘忠定公祠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