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氏与范氏、随氏、司空氏同宗的源流

大概是因为有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日益兴旺发达起来。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刘氏族谱记载,杜隰叔生二子,分别叫做士缺、士荐。

刘姓得姓始祖刘累


士缺,字子舆,他继承父业,最初也做了晋国的士师。据说他做士师时,“朝无奸官”。他因政绩突出,后来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臣。《潜夫论•志氏姓》上说,士缺“为司空以正于国,国无败绩”。随着政绩不断增加,士缺在晋国的地位也日益加强。晋国君主为了嘉奖士J的功绩,特将随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缺的族人又来到随地定居。士缺的后人,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
姓氏学经典还记载,士缺的后裔除一支姓士氏、一支改姓随氏外,另有一支又以士缺所担任的官名――司空为氏,这就是今日中国司空姓氏的来源;还有一支则以他的名字为姓,形成历史上的士缺氏。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士缺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君主赏赐领地――范(今河南省范县)。他的族人,因此又以采邑为姓,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起源。
可见,刘姓实与今天的范姓同宗。
在晋国的杜隰叔后裔为了巩固家族的地位,除了竭诚为晋国君主效力,还采取了与晋国王室联姻的策略。如晋文公的第4个妃子杜祁,就是士缺的后人。(由杜祁的名字可知,当时杜隰叔在晋国的这支族人,有一部分仍然称杜氏。)

刘累御龙的传说
历史上正式见载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刘累。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记载于《竹书纪年》、《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
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
“累”二字。
古代的人很迷信(其实现在的人又何尝不迷信呢?),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
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因此而产生的。
当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献和族谱,关于刘累的传说也小有差异。
有的传说刘累出生时只有左手有一个“累”字,而并非“刘累”二字。
笔者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看到这种记载,说是刘累生下来时,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 ),因此取姓名叫“留累”,即姓留名累。留姓的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留氏肇姓大始祖。
其实,人出生时手掌或身体某一部分有纹饰是很正常的事,在今天这就叫胎记。而刘姓的“”字在先秦上古时字形可能与“留”字相近,甚至本就是一个字,这也很有可能。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是留姓的始祖。
不过,在下认为,刘累虽然有这样奇特的手纹,他也因此而取刘累这个名字,但刘姓的得姓却不是因他而始。
刘姓的得姓,仍然应该以尧帝之孙刘式为始,刘累是帝尧陶唐氏后裔,也就是监明和刘式的后裔。刘累出生之前,刘国和刘姓本就已经存在,而且刘累本人也应该就是刘国的国君之子,他本就已姓刘(当然在当时还只是称刘氏而不称刘姓)。此次因手掌有“刘累”二字而取名叫刘累,也只不过是仍旧以刘为氏罢了,并非因此改姓为刘。
因此,我们可以称刘累为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因为他是目前可知的有正史可查的第一个刘姓成员),但不能称他肇姓始祖。

中国人的名字并非简单的符号,必有某种特殊的含义。因此,当人们看了刘累因手纹取名的传奇式经历后,不禁要问:“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到底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呢?
经传正史对此从来没有说明,但笔者认为,既然当时人们认为此两字是一种神瑞兆示,那么必定与刘累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情况确实如此。
我们已经知道,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的部族。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当时人们认为,在所有的动物中,又以龙是最神秘莫测的、人类最难征服的动物。直到春秋时期,人们仍认为“虫莫知于龙。”可以说,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祖先就干脆崇拜起龙来了。
龙是一般人不能征服的,除了作为上帝之子的帝王外,就只有那些具有非凡本领的特殊氏族或人物,才具有征服龙的专门本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族,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族。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字是一柄巨斧,引为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
――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谜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族,叫做豢龙氏。这个部族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i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己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全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4条龙来给自己驾车,但他自己却不会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荐,主动请求承担4龙的驯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得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的姓氏,宣布由他取代豢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
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今河北唐县)南迁到豕韦。
过了4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无法拒绝,又不能说出实情,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继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据说,刘累迁居鲁县隐居起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但刘累的族人,从此一分为二:一部分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一部分则继续留在祁姓刘氏族的旧地刘邑一带。

士会


士会与刘氏复姓
在刘姓的早期历史上,除刘累之外,另一个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士会。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士会别称:士季、范会、随会、随季、范子、武季、范武子、随武子。
士会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即步入政坛,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公元前636――628年在位)、晋襄公(公元前627――621年在位),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特别是在发生于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终于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国语•晋语》就记载说,“(士会)佐文、襄为诸侯,诸侯无二心”。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他的太子夷皋年幼。为了国家的前途,大臣们在襄公死后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正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人派士会与另一位大臣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的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宣子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嬴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大败。
士会失败后,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儿女和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纷纷从晋国逃到秦国,与他会合。
士会投奔秦国后,很快受到秦国的重用。史载士会充当秦军的谋士,经常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画策。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成、羁马等地,晋国军队从此彼于奔命。
鉴于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的巨大威胁,公元前614年,晋国的六大臣在诸浮再次召开内阁会议,商讨对策。会上,大臣们一致认为士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
随后,晋国派大臣魏州余假装投降秦国,暗中与士会接洽联络。士会答应回国。州余接着向秦王献计,要秦王派士会前往晋国的魏地做策反工作,秦王果然派士会前往,并与士会约定:万一晋人有诈,将士会抓住,那时秦王一定会把士会的家人妻子送往晋国与士会相会。这样,士会便借前住魏地之机,回到了阔别7年之久的晋国,重返晋国政坛。
《左传》等书记载,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晋国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公元前593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景公封为中将军(晋国元帅),并兼作太傅之职,从此成为晋国三军统帅,开始执掌晋国国政。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由于他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随武子”。
史籍和各种范氏族谱都记载说,公元前614年士会返回晋国后,秦康公依约将士会的大部分家属族人送回了晋国。这部分返回晋国的士会子孙,后又随士会迁徙到新的领地――范邑定居。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名称――范,作为他们的姓氏,形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大姓――范姓。

《左传》等经典和大量刘氏族谱则又记载:公元前614年,当士会和他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一支子孙后裔,却继续留在生活了7年之久的秦国。
这支留居秦国的士会后裔,从此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因为失去了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杜氏、士氏、随氏的氏姓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刘姓的复姓始祖。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士会归晋时,他的一部分子孙留在秦国。这部分被留在秦国的士会后裔,就取“留”之意,称自己为“刘氏”。因为古代“留”与“刘”音义相通。)
一些刘姓族谱记载,士会留在秦国的这个儿子,名字就叫做留,后世族人尊称这位刘姓的复姓大始祖为“留公”。
这样,刘姓自从尧帝时刘式封刘得姓,至大约公元前1877年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韦氏、唐氏、唐杜氏、杜氏、士氏、随氏,在经过夏、商、周数千年的沧桑变迁之后,至此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氏与范氏、随氏、司空氏同宗的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