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客家刘氏广传公出生年源流考辨

粤东客家刘氏二世祖广传公字清叔,或写作清淑,生十四子,八十六孙,经七百多年繁衍,形成逾千万裔孙的庞大的粤东客家刘氏族群,他的嘱子诗: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传遍大江南汉,飘洋过海,成为刘氏裔孙创业肇居、开拓进取的号角。广传公在粤东客家刘氏的裔孙中是一位传奇式的受广大裔孙崇敬的老祖宗,他出生于福建省三明市宁化县,27岁登进士第,官授瑞金县令等。但他的出生年究竟是那年,长期来困扰着广大裔孙和有志考研者。

刘氏二世祖 广传公


在封建社会,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古时科举制度,考中秀才是地方上的优秀人才,考中举人是省级精英,能登进士第的便是国家级精英。在各朝代的正史中对能登进士第的精英均有‘登科记考’记取这些精英的芳名,所以说广传公能登进士第,肯定‘登科记考’中有广传公的英名。在族谱中记载广传公登进士第有二个时段:一个是元朝.延v二年乙卯岁[1315年]、一个是宋朝.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年],那广传公究竟是那个时段登进士第呢?
一、元朝.延v二年乙卯岁[1315年]进士榜中查不到广传公芳名
元朝.延v二年乙卯岁[1315年]张起岩榜。此年是元朝第一次开科取士,全国原有三百名合格者赴京会试,实际应试135人。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赐进士出身,蒙古、色目人为右榜16人,汉人、南人为左榜40人,[汉族11人,南人29人],张起岩为左榜第一名。在网上查得资料如下:[原文]
延v二年乙卯科M士,左榜四十名M士中, 王沂、S有壬、梁宜、郭孝基、焦鼎、起岩、王士元、文Y稹②wJ翁、钶d、干文鳌ⅫS谩⒉苊糁小士元、彭幼元、S]、立夫、罹靶小⒘_曾、李路、SxO、W玄、钭谌稹⑴邸㈥奎、李伯、王弁、朱V。 另外8人出自明代志,教授J他的M士身份不很可靠,但是把他列入乙卯科M士。其中李朝瑞、司庠、no的M士身份大致可靠。而丘堂、伞⒁字序、Y博、完的M士身份t需要加以 李政茂 《列e三鑫倪x》f他是建昌路新城人,或作湖V人,居潭州,中延v二年第二十七名 李武毅字伯,汴梁路mh人。以《》中延v二年乙卯(1315)第九名  O以忠字叔厚,常德路州人,以《春秋》中延v元年甲寅(1314)湖Vl第三名,元延v二年中M士. xO,字南叟,R江府新淦人延v二年乙卯第十五名, 《寰宇通志》d了元延v二年M士33名:
K州府“科甲”: 干文
淮安府“科甲”: wJ翁
杭州府“科甲”: 钶d
湖州府“科甲”: 朱V
衢州府“科甲”: 曹敏中
瑞州府“科甲”: 李路
R江府“科甲” xO,新淦人。
吉安府“科甲”:罹靶小⒘_曾、立夫
建昌府“科甲”: SxO
L沙府“科甲”: W玄
潼川府“科甲”: 文Y
南府“科甲”: 起岩
|昌府“科甲”: 梁宜、司庠
_封府“科甲”: 李武毅、王沂
彰德府“科甲”: S有壬
西安府“科甲”: 王弁
P翔府“科甲”: O以忠
天府“科甲” 王志元,大d人。
河g府“科甲” O士敏,河g人
保定府“科甲” S翰,郡人。
嘉d府“科甲” S元,嘉d人。
乐莞“科甲” 洪震老,淳安人。
d化府“科甲” 南吉,莆田人。
南康府“科甲” R光,都昌人。
州府“科甲” 合生,浮梁人。
辰州府“科甲” 李c, 沅州人。
成都府“科甲” 仲,d竹人。
贾莞“科甲” 弘毅,人。
青州府“科甲” u惟新,益都人。
王志元,天府大d人
O士敏,河g人
S翰,字D南,保定府“科甲” 他郡人。延v元年甲寅(1314),曾以易中燕南l第一名,延v二年乙卯起岩榜M士
S元,嘉d人
R光,字少e,南康府都昌人
合生,州府浮梁人
李c,沅州人
仲,成都府d竹人
弘毅,贾莞人
u惟新,青州府益都人
R之K字伯庸 乙卯M士
苑汝,清苑人,延v二年M士
钜恢遥彭煽h人
上面元朝.延v二年张起岩榜40名左榜进士中,非常遗憾,榜中没有广传公的芳名。即是说元朝.延v二年乙卯岁[1315年]广传公没有在那年登进士第。除非能有百分百证据能证明上述榜中某位进士是错录,或那年左榜超过40名进士,在那名单中刚好有广传公的芳名,否则族谱中记载广传公1315年登进士第是不真实的。由此,广传公于元朝.延v二年‘登进士第’的事实存疑。
二、宁化县的刘并于宋朝.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年]赐进士出身
宋朝.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年]吴叔告[吉]榜。此年有四百五十四人及第赐进士出身;其中包括一甲三名:状元吴叔告[字君谋]、榜眼李伯玉[字纯甫]、探花潘埃圩滞ゼ幔荨⒍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等;但进士总名单还未找到,可是从宁化县志、临汀志、永乐大典中找到了宁化县刘并于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年]登进士第及仕外职的证据。
宁化县志:
查宁化县志初修于明嘉靖年间,二修于明万历8年,三修于明崇祯8年,四修于清同治8年,五修于民国15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92年宁化县志编纂委员会新修宁化县志,查其县志中录入:[原文.仅录入刘姓裔孙部份]
宁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一九九二年
卷三十五. 第二章  名  表
35-1宁化县籍历代仕外职官表 35-2宁化县籍历代进士名表*
刘并 男 进士 会昌尉、奉议郎 刘并 嘉熙二年 会昌尉、奉议郎 刘继伦 男 进士 高宛知县 刘耕 正德六年
刘映金 男 举人 国会议员 刘继伦 乾隆元年 高宛知县
刘春海 男 举人 交通部监理科
[宁化人网].巫能辉先生提供:宁化历史名人:
宋)刘并
刘 并 字清叔,宁化人,事继母以孝闻。端平二年登进士,调会昌县尉。时鹾寇窃发,并勒弓手申警,寇无敢犯境。辟大庾令,擒盗有功,调辰州判官。辟知瑞金,筑城、建学,能声益著。复以平洞寇功改京秩。

客家刘氏


临汀郡志:
宋时临汀郡管辖长汀、宁化、上杭、武平、清流、莲城六县,临汀志是福建省的地方志。现存的临汀志原名是‘开庆临汀志’,是福建省仅存古代三本地方志中的一本。现在的临汀志是第三次即是修于开庆元年(公元1259年)的本志,主修者是当时的临汀郡守胡太初,纂者是州学教授赵与沐。他们是地方官,洞悉地情,这部志书所提供的资料较为翔实可信。在临汀志有如下记载:[原文]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主编
福建地方志丛刊
临 汀 志
〔宋〕 胡太初修 赵与沐纂
长汀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0年11月第1版 1990年11月第1次印刷
进士题名:
端平二年乙未吴叔吉榜 刘并字清叔,宁化县人,事继母以孝称。调会昌尉,当鹾寇往来之冲,常勒弓手申警,寇不敢犯。嘉熙间,王漕野差临川和籴,时朝廷降见钱充籴本,他官皆易以楮,并独戒吏无得效尤,遂先办。后宪司论擅易籴本钱事,黜者数人,并愈见知,辟大庾令。会谭如海啸聚,宪司檄督捕,擒如海。后调辰州判官,江西宪辟知瑞金县,筑城建学,能声益著。以平峒寇功,就任改京秩,终奉议郎。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前后编纂过两次,第一次编纂开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由解缙、胡广、胡俨、杨士奇等人负责,召集了147人,于次年完成了编纂工作。永乐三年(1405年),明成祖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纂,这次因为采选的书籍众多,参与的朝臣文士、宿学老儒达到2,169人。永乐大典在如下篇中从临汀志中收编了如下内容:[原文]
卷之七千八百九十四
十九庚汀 汀州府 名宦
【临汀志】 进士题名《旧志》:
进士题名篇内容多,下面只是其中有关的一段:
十三年庚辰刘渭榜:黄三益,字宗友,长汀县人,调漳州龙岸县主簿,终广州司理参军。十六年癸未蒋重珍榜:伍梦谐,字子蒙,宁化县人。调赣州瑞金尉,沣州法曹,终漳州录参。宝广二年丙戌王会龙榜:赵与堂,字升甫,寓宁化县,终建宁府户曹。端平二年乙未吴叔吉榜:刘并,字清叔,宁化县人,事继母以孝称。调会昌尉,当差寇往来之冲,常勒弓手申警,寇不敢犯。嘉熙间王漕野差临川和籴,时朝廷降见钱充籴本,他官皆易楮,并独戒吏无得效尤,遂先办后宪司论擅易籴本钱事,黜者数人。并愈见知,辟大庾令。会谭如海哨聚,宪司檄督捕,擒如海。后调辰州判官,江西宪辟知瑞金县,筑城建学,能声益著以平峒寇功,就任改京秩。终奉议郎。嘉熙二年戊戌周坦榜:鲁华,字荣叔,长汀县人。…….
宁化县志、临汀志、永乐大典是由当时当地或中央出资编纂的志书,它们历经几百年的检验,真实性、可信度较高。如至今学术界仍有“中国方志两部半”的说法,即一部是《武功志》,一部是《宁化县志》,半部是《朝邑志》。
开庆临汀志是现在全国存世的宋志旧志难得的珍品了。福建省的宋志现存的只有淳熙梁克家撰的《三山志》、宝v赵与泌修、黄岩孙纂的《仙溪志》和这部开庆胡太初修、赵与沐纂的《临汀志》三种,由此可见这部《临汀志》的珍贵。临汀志的作者是临汀郡的地方官,对自巳所管辖的地方官吏或仕外职或升迁相信是熟悉的,从刘并1235年进士题名,到1259年修临汀志,时间相隔仅24年,在如此邻近时间里录入刘并登进士第和仕途供职是有根据的、可靠的。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全书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目录六十卷,共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书中保存了我国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典籍资料达八千余种,堪称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与《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有两大优点。一是对采录的书籍最大限度地保存古书原貌。二是收书广泛,堪称真正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如此浩瀚巨著能录入刘并的平生及仕迹,足见刘并在历史上的地位。
综上宁化县志、临汀志、永乐大典对刘并的出生年和平生事迹的监定真实性、可信性较高。这三本正史典籍从时间前后不同、书内容广度涵盖不同、著作者所处时代不同、所负职责不同,但对刘并的评价基本相同,给刘并在历史上的定位作出明确的概述。
三、刘并是不是广传公的原名?
从上面的宁化县志、临汀郡志和永乐大典所录入有关内容分析:
1.宁化县从建县到清朝科举制度中赐进士出身共50名,其中刘氏裔孙赐进士出身三名:刘并、刘耕、刘继伦,但刘耕是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刘继伦是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赐进士出身,只有刘并赐进士出身的时间段[宋朝.端平二年乙未岁]与广传公赐进士出身时间段相吻合;在仕外职官员中,也是只有刘并所仕职:会昌尉、瑞金县令、奉议郎等与广传公所仕外职相吻合。所查上述正史典籍中元朝宁化县根本没有刘氏裔孙登进士第。
2. 众多族谱中对广传公均有如此的记述:广传公,原名刘弁,字清叔[清淑],出生于福建宁化县,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年]登进士第,官授江西瑞金知县,因筑城建学,平洞寇有功,擢升为秩,奉议郎。宁化县志、临汀志、永乐大典所述的刘并与族谱中所述的先祖广传公虽用词稍有些不同,但所述主人出生地宁化县、进士身份和题名时间、历任职务相同,且刘并,字清叔[或清淑]与广传公,字清叔[或清淑]完全相同,登进士第的时间完全相同。只有1992年新编宁化县志录入刘并于嘉熙二年登进士榜,依分析可能是录入者把永乐大典在同一段文字中的嘉熙二年戊戌周垣榜倒录入了的缘故。[见上面]
可以这样说,广传公的原名只有是刘并,字清叔[清淑],才有可能是进士,且是宋朝.端平二年乙未岁登进士第。
3. 兴宁刘氏族谱.卷一.总谱.第202页录入:[原文]
另收录《福建宁化县志》载《广传公略传》:
“广传公,名弁,字清淑。事继母,以孝闻中,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后调会昌尉。时流寇窃发,风声鹤唳。弁至,勒弓手戒斥堠,寇不敢犯。时漕帅王野差临川和籴,朝庭降见钱弃籴本,他官皆易以楮,弁独用所降钱,遂先办后论擅易籴钱事,皆坐黜,弁由此而知名,辟大庾令;会剧贼潭如海啸聚,宪司檄弁督捕,如海就擒;调辰州判官,辟知瑞金,筑城建学,能声益著;以平洞寇功,改京秩,终奉议郎。”
4.兴宁刘氏族谱所录广传公略传未说明所录宁化县志是那年修的县志,如果真实是录自宁化县志,上面所述疑问巳基本解开,但为什么宁化县志、临汀志、永乐大典只提刘并,字清叔,不是刘弁,字清叔,刘并是不是广传公的原名,还是古时广大裔孙用毛笔传抄族谱时因笔误把‘并’字写成了‘弁’字,如果是笔误,可是把广传公一世英名葬送在这一字之差,相信这是笔误,这是一个不该发生却意外发生的待解之谜。否则,族谱中记载广传公出生于宁化县、进士出身、任职瑞金县令等,便可能不是真实的。
5.从族谱记载广传公27岁登进士第和端平二年乙未岁[1235年]进士题名推算,广传公生于宋嘉定二年巳己岁[1209年]的真实性、可靠性较高。用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广传公生于1209年,1218年为10岁,1228年为20岁,1238年为30岁,再往回算:1237年为29岁,1236年为28岁,1235年为27岁。[福建长乐及粤东某地的族谱记广传公生于1208年,可能是误用实玲计算,其实有误。古代是用虚岁,又叫毛岁的计玲方式,此法延用至今,实岁计玲是来自西方。]
永乐大典、临汀志和宁化县志是正史典籍,对刘并[广传公]的进士出身和仕途供职的高度评价,典定了刘并[广传公]的历史地位和后裔崇敬开居先祖的历史事实。但谦虚一点说,永乐大典、临汀志和宁化县志提供的刘并[广传公]进士题名和仕途供职高度评价的史实,仅是一个实证,作为研究者千万不可以立即下结论,因为历史文献本身也并不是绝对百分百准确,写作者在历史文献中肯定也掺入一些写作者的意向和标准,因此必须掌握有大量的可靠证据、符合规范的证据,才可以最后确定广传公的出生年和仕途供职。依此看广传公在会昌、大庾、辰州等地任过职,俗话说:雁过留声,人走留名,随着信息化的公开和提升,相信端平二年进士名录也有可能找到,有消息说‘宋登科记考’五册、‘宋朝历科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录’、‘中国历代登科总录’巳成书或出版 ,请有机会阅读此书的广传公裔孙协助提供有关信息,相信有关广传公的历史资料会不断的充实。
四、考辨广传公出生年的建议:
过去有志于广传公出生年的考研者,注重从族谱中对广传公的上祖的出生年进行推算广传公的出生年,如宗臣公在宋宁宗时任职虔州府、贵盛公在宋理宗时任职金华府,依此为据推算广传公的出生年,此法值得商讨。因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战乱不断的历史,每一次朝代更迭便是一次大战乱,造成人口大消灭大逃亡,粤东客家刘氏的先祖经历了太多的逃生劫难,所以前辈在族谱中的记载不可能达到千真万确。如上述设定广传公的出生年在南宋,接着的金、元灭宋,元末混战又造成难民大逃亡,广传公的广大裔孙从战火中获得余生,从瘟疫饥寒中逃难,从福建省西部迁入广东省东部广大山区避难安居立业。战争没有了,生活安定了,温饱解决了,或有一定积蓄了,此时续写的族谱录入内容才真实性较高。
本人是居住在广东省揭西县的广传公传下六房巨浪公的裔孙,在多年从事续编族谱中,发现清朝康乾盛世以来揭西县各支系的族谱内容较真实。现在以康乾盛世以来所续编的有关各代先祖出生年的族谱内容,逆推广传公的出生年:
以开七公为粤东客家刘氏始祖,广传公为2世祖,顺排世系:
巨浪公为3世,其长房高千公传下在揭西县的裔孙:
11世祖绵基公生于1465年[兄弟2人排在2]
12世祖永海公生于1508年[兄弟4人排在3]
13世祖倚峰公生于1533年[兄弟6人排在长]
14世祖逸衡公生于1584年[兄弟5人排在4]
15世祖能臣公生于1627年[兄弟4人排在4]
16世祖质敏公生于1670年[兄弟14人排在8]
17世祖东鲁公生于1687年[兄弟3人排在长]
18世祖诚笃公生于1710年[兄弟9人排在3]
19世祖厚理公生于1732年[兄弟2人排在长]
20世祖谨守公生于1751年 [兄弟5人排在长]
上列世系、世祖及出生年是真实的,本人参拜、考察过从巨浪公下延至谨守公全部祖墓,其裔孙主居地揭西县有其超万人的裔孙。按上列各先祖的出生年与上述广传公的出生年逆回推算,可以得出父子上、下两代的年玲平均距离,均普合现代人的生育规律。如:11世祖绵基生于1465年―2世祖广传公生于1209年÷[11-2][代] =28.4年
巨浪公长房高千公传下另一支系在揭西县的裔孙:
12世祖静湖公生于1544年
13世祖活宇公生于1570年
迁居揭西县肇居立业的还有巨渊、巨涟、巨河公的裔孙,各房下传代数、每一代先祖出生年与上列各代先祖的出生年是基本相同的,逆回推算广传公的出生年均普合现代人的生育规律。
迁居各地的广传公裔孙用真实的出生年逆回推算广传公的出生年,相信同样是可靠的、真实的。如果能把各地、各房广传公裔孙出生年逆回推算广传公出生年的资料汇集起来,结合永乐大典、临汀志、宁化县志提供的广传公生平资料,汇集成证据链,证实广传公的出生年和仕途供职会更真实、可靠。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交通、信息的畅通,广传公出生年之谜一定可以解开。
广传公以博学多才赢得进士的英名,以他任职仕官的高风亮节典定他在历史上的定位,是粤东客家刘氏广大裔孙学习的光辉典范。粤东客家刘氏自先祖备公生于162年在正史典籍中有明确记载后,一千多年后才在正史典籍中看到广传公的传略。广传公是粤东客家刘氏的肇居二世祖,经七百多年的苍桑巨变、繁衍生息,粤东客家刘氏巳是逾千万裔孙的族群。广传公的嘱子诗,以德高望重的长者风范抒发了客家刘氏先祖迁徙的心路历程,他在七百多年前好象预知了现在的社会现实:勉厉裔孙牢记祖训,开拓发展,大胆走出去,创造新天地,这才是刘氏裔孙的王者之风范。解开广传公出生年之谜,树立广传公在千万裔孙心中的光辉形象,是当代广大裔孙的应尽职责。 关于‘刘氏广传公出生年考辨[一]’此文,有人提出似是在考证广传公的原名是刘并而不是刘弁,题目与内容有跑题或文不对题之嫌。其实应明白广传公出生至今八百多年,在他的出生年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甚而形成确定广传公的出生年,竟相距二个甲子共一百二十年之多,可见要确定广传公的出生年难度之大。广传公上下直系亲属中均无确切的出生年可借鉴,正史典籍中又无广传公直接的出生年可查,因此文中抛开直接考证广传公出生年的论证方法,采取迂考证法,从由地方政府或国家出资、组织专业人士编写的正史典籍中,从族谱中记述广传公27岁时登进士第的二个时段切入,直接查证元朝延v二年乙卯岁、南宋端平二年乙未岁二个时段进士名单,再找出福建省宁化县刘氏裔孙进士及第、出身的名单,这样的考辨方法、路径是正确的,只要广传公是宁化县人,且是真正的进士出身及高尚的人生史迹,相信是可以找到的。
宁化县志、临汀郡志、永乐大典等正史典籍中的记述比其他野史、未经考证的个人编著的资料应该更真实、更准确,从这些正史典籍中找到宁化县历代进士名单中仅有刘并的出身、仕迹与粤东客家刘氏二世祖广传公在族谱中的记载完全相同。但关键却卡在广传公的原名字上,所以只有考辨准确广传公的原名,才能与正史典籍校核。通过考辨确定刘并就是广传公的原名,由正史典籍中对刘并的记述结合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中对广传公的记述,便非常容易推算出广传公的出生年了。通过如此迂考证,达到顺理成章,广传公的出生年便迎刃而解了。
对广传公出生年的考辨目的在于求真。史料无言,史实是陈迹,只有通过考辨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通过对广传公出生年的考辨,让千万后裔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先祖,更崇敬自己的先祖。现在,接着再考辨与广传公出生年考辨衍生的二个问题:族谱中明明记载着刘弁才是广传公的原名,是不是录谱者真如所述,把并字误辨或误写成了弁字?这个一字之差,不该发生却意外发生的误辨或误笔,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把并字误辨或误笔写成弁字?再说,由此而产生的另一个问题是:刘并公什么时候起的名、字或号是‘广传’?也来考辨清楚。

一、并字如何误辨或误写成弁字
1.误笔在那里?
因误笔把一字写成别的字,首要条件是这二个字必须形似,‘并’与‘弁’这二个字可以说是有点形似。弁字从古至今写法无变化,但并字是现在的写法,在明朝以前是不是这个写法,有必要查一查了:
并这个字并没有简化,所以没有繁体字,但有几个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有几种写法的字。这里、、、、、六个字都是与并字有异体关系。异体字的整理是从几个异体字中挑选一个作为保留用字,其余的字淘汰不用。但这个字在1955年12月,《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进行过整理,当时选了“并”舍弃了、、的写法。1964年国家又公布《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使印刷体又得到规范。、是旧的印刷体,改为“并”,改为。是旧的印刷体,它的写法是左右结构,由二部份合成:
左部为: 右部为: 左右合成一个字,与现在的并字上下结构写法完全不同。如果用毛笔行书体书写,浓墨运笔稍不注意左右间留足空隙或不认真辨认,把它四横合成二横,写成弁或辨认为弁字就不奇怪了。非常凑巧的是永乐大典的‘嘉靖副本’抄写就有这个嫌疑。

2、手书永乐大典
在上篇考辨中巳对永乐大典作了一些介绍,其实《永乐大典》的3亿7千万字,都是书手们用明代官用的楷书:馆阁体一笔一画抄写出来的。这3亿多字在编纂时应该至少抄过一遍,两千多人连编带抄用了5年时间;定稿后清抄,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平均每天要抄50万字之多。 清抄的书手中有许多是各地有名的书法家。 永乐大典在永乐年间纂修完成后,只抄录了一部,叫做“永乐正本”;到嘉靖朝,怕《大典》有损,又重录了一部,称为“嘉靖副本”。因为两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宫中,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焚烧,“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甚幸,在这400余册中,便有七千八百九十四卷,此卷‘进士题名’篇中记述了乙未吴叔吉榜:刘并的芳名,[如下图]。本人没有资格和机会参阅‘嘉靖副本’的真迹,但参阅了‘嘉靖副本’的电子书,此图是从永乐大典的电子书中拍摄的一页中的有关部份,虽然不够清晰,但可以作如此分析:
1.这个并字可能是按旧体字左、右结构书写的,但浓墨行书体运笔,左右之间所留空隙巳让浓墨掺连成二横,且二横之间太挤,下半部让人很容易看成一个‘开’字。上面二点巳与下面的开字紧紧挤沾,没有空隙,误辨成弁字就不奇怪了。
2.若从上下结构看,上半部看成‘厶’而不是倒八字,下面是个‘廾’,左右结构看不出来了,‘’字便成了弁字,也无可非议。
3.按[续资治通鉴]中南宋.端平二年乙未记载:赐礼部进士吴叔告以下四百五十四人及第、出身……但永乐大典中把‘告’字抄写成‘吉’字了,图中的是‘告’或是‘吉’字很难分辨,所以说,明朝‘御用书手’告字他可能写成吉字,这‘’与弁字是谁误辨或误写,是不是抄写时出错了?也很难说。
4. 永乐大典中刘并的略传中有三个并字。下面三个小图中,第一个‘刘并’、第二个‘并独戒吏’、第三个‘并愈见知’中的‘并’字,‘御用抄手’越写越象弁字了。但在永乐大典、开庆临汀郡志、宁化县志的印刷体书中,均一致是:刘并公的略传不管行文长短,是否有互为参照而写就,刘并,字清叔,那一本史、志都不会把刘并写成刘弁。
以上四点不成熟的分析,目的是要说明:为什么广传公的原名,从正史典籍中的刘并会变成族谱中的刘弁,其中的前因后果出于一字的误辨或误写,是明朝‘御用抄手’的一时大意,还是粤东客家刘氏的制谱前辈,缺少历史资料的比对和审核,或是过于对自己录谱的自信或武断,不应该却意外发生的误辨或误写,却让广传公的英名撒上了一层薄薄的历史尘埃。族谱上如此的事例可能也不少,最关键的一条是许多录谱者不敢触及正史典籍,总是在众多的族谱中转圈圈,找证据,如2005年某宗亲写道:广传公讳弁[音并],如此的考辨与正史典籍便存在一定的差距了。

电子书,永乐大典中一页的有关部份影印件(请查阅)

3、广传公原名刘并早巳在有关刘氏的书中见过
永乐大典‘嘉靖副本’中对广传公略传的记述可能是最古老的真迹了,因为宋本.临汀郡志巳失迹,仅存清乾隆印本,宁化县志最早的也是明嘉靖本,故此,能参阅‘嘉靖副本’永乐大典也不是等闲之辈,因为要在明、清朝当朝官才有机会可参阅永乐大典,这位朝官,在族谱中录入广传公原名刘弁,广大裔孙出于对朝官的信任,传抄转录,便造成普遍的族谱中是如此记述的事实。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有关刘氏的书中都如此记述广传公的原名是刘弁。广东潮阳深溪乡刘氏族谱、饶平石井杨桃坑刘氏族谱等记述广传公原名并,2003年出版的[刘氏名人录],其作者之一是刘少卿先生,他为了编写[刘氏新族谱],曾于90年代初,亲往福建省宁化县调查粤东客家刘氏先祖传递世系,他在[刘氏名人录]中录入:
刘广传:又名并,号清淑。福建宁化人。
由此可见,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的录谱中,有某些录谱前辈对广传公的原名应录入刘并或是刘弁,巳持有不同的理解,可能是一时无法找到更充分可靠的证据,因而无作出应有的说明。本文仅是借考辨广传公原名,以达到考辨广传公的出生年,至于族谱中应记载广传公原名是刘并或刘弁,便是见仁见智之便了,此不在本文考辨之列。

二、广传公可能是刘并公的谥号
由正史典籍中对刘并公的记述结合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中对广传公的记述,便非常容易推算出广传公的出生年了。但却引出了另一个值得深思问题:在所能搜集到有关广传公生平事迹的正史典籍文档中,均一致用刘并字清叔这个芳名,找不到广传公字清叔的芳名,从广传公的原籍宋朝的宁化县志、临汀郡志的地方志,到国家级的明朝永乐大典,甚而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发行兼印刷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也是用刘并这个名字记述广传公的事迹:
刘并:宋・宁化人,字清叔。事继母以孝称。端平进士,为大庚令。会谭如海啸聚。宪司檄并督捕。遂擒之。后知瑞金。能名益著。以干洞寇功。改京秩。终奉议郎。
从宋朝临汀郡志起,至明朝永乐大典、宁化县志,1927年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等一系列正史典籍中,为什么记事、用辞均一致提及刘并,字清叔,而正史典籍均非常一致性无‘广传’之名?而在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中,处处所提及粤东客家刘氏二世祖均是广传公,清叔,而不提或个别族谱中有提及刘并或刘弁?正史典籍与粤东客家刘氏族谱中对同一件事件的记述,虽用词遣句、详略有别,但内容基本相同,发生这些事件的主人名字却不同为什么对同是一个人的平生记述却是两种不同的用名?由此衍生广传公之名号起于何时,也值得探讨考辨:
宁化县志、临汀郡志、永乐大典、中国人名大辞典,它们记述的是刘并公的平生事迹,是记述在历史上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刘并公是客家名人、刘氏名人,他为客家民系、客家刘氏做出了贡献,对刘并公的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资料。但因刘并公可能不曾用‘广传’作为本名、正名、学名、艺名、笔名、曾用名、或是字或是号,所以史学家们为了忠于史实,不可能在正史典籍中给刘并公加上‘广传’这个名。根据粤东地区的习俗,再查阅粤东客家刘氏的多种族谱,发现许多先祖在逝世后,裔孙给先祖起了谥号,把先祖的谥号作名字记在族谱中,随处可见,尤是裔孙在给先祖筑坟墓时,墓碑上多数都刻上先祖的谥号。把谥号作为名字记在族谱上、刻在墓碑上,在粤东客家刘氏是很平常的事情。在刘并公逝世后,根据他平生的忠孝事迹, 给刘并公起的谥号‘广传’,是公谥或是私谥,倒没有找到事实依据,这八百年来广大裔孙可能还没有系统地接触、考辨、掌握刘并公在正史典籍中的记载,因而只提广传公而不明刘并公就是广传公的原名,这也是情有所原。据刘运西宗长告知:在江西省瑞金县1838年重修广传公墓时,立墓碑刻字:宋二世祖考进士任瑞金县讳弁号广传刘公。此墓碑于1992年秋,由台湾宗亲刘纯淦以人民币310元,从邓某某手中赎回,由洋溪村刘氏族人保存在宗祠里,证明‘广传’是谥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的恶谥三种。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这是公谥,但发展到后来,亲朋、子孙为逝去的亲人、先祖起谥号,这是私谥。谥号来自于谥法。谥法规定了若干个有固定涵义的字,属表扬的有:文、武、景、烈、昭、穆、广、孝、顺等。起谥规则解释中对‘广’的解释含义是:
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
让我们重温从宋朝的临汀郡志,到明朝的永乐大典、宁化县志,到现代的中国人名大辞典等等正史典籍对粤东客家刘氏二世祖广传公的评价:在家时,事继母以孝称,仕职中,勇捕谭如海、平洞寇,寇不敢犯,面对百姓黎民,筑城建学,临川和籴不用朝庭降钱易楮充籴本,广传公是以忠孝两全著于史册。他以高尚品德、高风亮节书写自巳的美满人生,让史学家代代为其书写传奇,永播华夏。所闻能行、美化及远正是公传留给千万裔孙的宝贵财富,所以刘并公的谥号:‘广传’—就顺理成章了。

广东省 揭西县 刘云月

赞(6)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客家刘氏广传公出生年源流考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