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福州最大工商家族的百年传奇,望族“电光刘”的前史与兴起

如果没有8月的那次扫墓,关于这个曾经显赫一时、鼎盛时拥有电气公司、电话公司、铁工厂、制冰厂等20多家企业、几近掌控着整个福州城民族工业的家族的想象,也许还只能停留于一些历史资料和后人的零星回忆,生硬或者缺乏细节和直观感受。

刘齐衔故居

刘家祖坟的位置并不显眼,在森林公园远离主干道的一座后山的中麓。因为进山道的入口地势低、没有标识,还和大路隔着条小溪,少有人走进来。墓地占地1500平方米,墓前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保存完好,肃穆间透着些当年官宦人家的贵族气息。墓的主人是刘齐衔,刘氏家族第15代。虽未直接创建工业企业,但官至巡抚的刘齐衔却是刘氏工商盛世的前期奠基者。住在森林公园的村民几代相守着一个习俗,将自家的亲人埋葬于这块墓地的附近,因为这刘家祖墓几乎占了好风水的所有元素———背靠北峰、面朝八一水库、透过树还能依稀看到整个福州城,村民们希望借靠好风水,照顾后代的沿袭。墓地的好风水也并非空穴来风,据说,刘家先祖曾经请来风水先生,花费三年才寻到这个地方。

只是,风水先生也无奈于世事变迁,之后的百年间,好风水只是针对这块墓地而言,因为地势偏僻,墓地避开了特殊时期的动荡,成为福州保存最好的古墓,但受祖坟风水关照的庞大“电光刘”族系却像其他小民族工业企业一样,经历了兴起、鼎盛、衰落、颓败的全过程。

由于涉及事件、人物庞杂,我们将分别用四期版面讲述这个直接见证福州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家族演变史,以及这段百年历史中的人物故事。本期关注刘氏民族工业发展的资本积累与兴起阶段。

福州宫巷14号,是一栋并不起眼的老宅。

每天,老宅门口的过往路人多是巷里的老街坊,偶尔有几个旅游者模样的外地人寻着门上“刘齐衔故居”的牌子走进老宅打探一下。对于多数旅游者来说,这样一栋老宅远不如三坊七巷里其他名人故居具吸引力。这并不奇怪,一来战乱时期的舆论中心永远只是顺道或逆道的革命者,刘齐衔虽位至巡抚,但并未经历太大朝廷动荡,顶多是个富贵官宦;二来老宅虽然被住在里面的刘氏后人加进了玻璃、西餐桌这样的现代元素,打理得颇有些舒适,但曾经阔气的八进大宅已经只剩下眼前的两进旧院,后面一进保存着雕花凭栏的古屋、精致园林的小院也早已荒废,看不到旧时的荣光。

当然,今天普通人家的清净,以及对比中透出的苍凉并不会妨碍这里100多年前的显赫。屋子的第一任主人刘齐衔,连这宅子一并买下了另外两座三进宅院,占着相连的3个门牌号,供刘家子孙居住。而这在刘氏的庞大家产中仅占到相当小的部分。有资料记载,除宫巷房屋外,福州光禄坊10-14号的几栋宅院、城内两座典当铺房屋、闽侯县科贡乡、福州北门、雷峰山、石仓等处的几百亩田地都在刘齐衔名下。此外,他还在福州经营着德成、即成、复成三间典当铺。

在清末,这样富有的自然不会是商人,虽然刘家的始祖曾经几代经商。刘家的祖先原籍河北省大名府龙山镇,明宣德三年(1428年)迁来福州。刘家自始祖起历代为官,到第十代因明朝灭亡而从商。自第十二代起又弃商为官。刘齐衔是刘氏家族的第15代,为清道光年间巡抚。

虽然刘齐衔没能见到刘家最鼎盛的“电光刘”时期,但这个做过不少大官的先祖在官场的确“长袖善舞”,为子孙创办民族工业提供了相当的资本积累。据说,为官的20多年间,刘齐衔从官场上获取的俸禄达10万银元。这笔不菲的官场收入常常被后人看成是之后“电光刘”发家的原始资本,但实际上,相比较于刘家传袭下来的家产,这只能算是其中的小部分。刘齐衔早年父母双亡,由伯父刘家镇教养。刘家镇也在朝廷做官,俸禄相当丰厚,别号“刘百万”。

除了原始资本之外,刘家先祖留给后人的最大财富是商人基因。为官期间,刘齐衔将这些钱陆续寄回家中,再转化为高利贷资本和土地资本,在流通中获得高额利润。虽然这种生财之道在之后被批判为剥削,但不可否认,刘齐衔在理财上确有过人之处,这种思路影响了刘家后代。

清末的刘氏家族不仅有钱,而且人丁兴旺。单是刘齐衔这一支就有7个儿子,除次子刘学恂外,6人出国念书,但将刘齐衔的家产直接经营成“电光刘”发家资本的还是刘学恂。

学恂一直跟随父亲,并且长期担任私人会计的职务。刘齐衔死后,学恂便回家帮助长兄学慰管理家产。不久,学慰去广东做官,刘家家产就交由学恂一人掌管。

也许是因为常年与父亲相处,刘学恂的理财思路与刘齐衔几乎同出一辙,擅长于钱生钱。1878年,刘齐衔死后的第二年,刘学慰就利用家里的余钱和靠那些房产收来的收入一万元作为资本,开设了著名的天泉钱庄。之后又陆续在福州、闽清、长乐开设了长兴、慎成、仪成、永成典当铺。

其他几家当铺因为各种原因陆续停业,但天泉钱庄的经营却出奇的好。钱庄对外放高利贷获利;对内以低利透款给刘家的典当行,再以高利贷出。同时,钱庄还可以发行信用流通券。据说,当时天泉钱庄所发出的银票在长乐、连江一带都可通用,很受市场欢迎,最多时出票额曾高达13万元左右,在市面上的信用一度超过国家银行发行的纸币。

由于天泉钱庄的开设,刘家的典当铺不仅可以得到充分的周转资金,还可以做许多无本钱的高利贷生意。据资料记载,天泉钱庄从开办到1891年的13年间,获利达15000元左右,是原来的一倍半。

1891年,刘家兄弟分家。虽然受封建家族共有制度的影响,多数财产划为公房,用于祭奠祖业、维持日常生活,分到各房的财产也大半被消费掉,但仍有小部分资金被积累起来,比如学恂这一房,便把积累起来的这笔钱用于之后的民族工业。这也是刘家的民族工业发展史是从学恂这一支家族而不是从齐衔派下的整个刘氏大家族开始的重要原因。

一场苦涩而冒险的前戏

在刘氏家族的民族工业发展史上,刘学恂的角色不只是资本提供者。相比较于父亲刘齐衔,刘学恂善于接受新鲜事物,而且还有着明显的冒险精神。19世纪80年代以后,外国资本在中国经营的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的高额利润打动了在广东做官的刘学慰,这种间接的吸引力既而影响了蛰居在家的刘学恂。

1890年,也就是刘家兄弟分家产的前一年,学恂就利用管理家产的方便,除自己出资一部分和向外挪借款项外,用公房款项汇集起来创办了一家糖厂。但是,因为技术落后,学恂自己又不懂技术,福州第一家糖厂不久便停业了。

1893年,学恂又将糖厂的厂房改为仓库,囤放纸张,改营纸业。只是,学恂经商的运气似乎太差,不久又遭遇火灾,所有原糖厂的机件设备和纸张存货全部烧毁,损失惨重。

短暂几年中的两次失败,也许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冒险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结果在情理中,过程却极具戏剧性。这两次失败无疑打击了对工业发展充满想象的刘学恂,从那以后,这个喜欢冒险的投资者安静了很多,没再继续工业的资本游戏,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孩子在这条充满诱惑的路上前行。他的失败经历则成了一次伟大尝试,拉开刘家工业发家史的序幕。

距离糖厂失败10余年后,留洋回国的刘家子弟开始商量着该做些什么。这些对外面的新鲜事物充满兴趣的年轻人在一次家庭会议上达成共识———创办电气公司,在他们看来,没有电就不可能有民族工业的立足和发展。

1910年,除做飞行员的老六刘崇外,其余5个刘家兄弟合伙创办了福州电气公司,这是福建省第一家与电相关的企业,也是“电光刘”事业的关键性企业。

当然,创办这样一家企业需要相当的资本,这几个刚从国外回来、不可能有多少积蓄的年轻人动用的主要是祖辈留下的资本。根据资料记载,刘家兄弟经营福州电气公司的原始资本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刘学恂留下的积累和1914年退出典当的股本16000元,以及股息1600元;二是学恂三儿子刘崇杰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编辑时分到的股票押借5000元;三是其他借款。这三笔资金的总数量虽然已无准确数字可查,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中主要来源是刘齐衔等做官留下的巨款以及以后的积累。 随着电气公司的创立,刘学恂五个儿子以家庭为纽带的资本集团也就自然形成了。在这个集团中,五人的作用各自不同。长子刘崇佑和三子刘崇杰在外从政,他们给刘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少政治上的支持,同时,刘崇佑是长兄,对维护集团的团结起了重要作用;二子刘崇伟因一向在福州官场周旋,又一度代表父亲学恂在官场上应酬,后来当上福建银行经理,对福州官场人物和金融界商人颇为熟悉,所以他主要担任对外交际和为企业筹款的工作,对技术和企业管理比较外行;五子刘崇伦是兄弟五人中唯一学电气技术的,同时他从日本学到经营资本主义的技能,所以他主要担任刘家企业中的技术和筹划工作;六子崇侃学商科,负责企业中会计和总务管理工作。

刘崇伟和刘崇伦是刘家企业的关键人物。1927年,刘家企业主要由刘崇伟主持,1927年之后,则改为由刘崇伦主要负责。在这个集团中,刘崇伦是最有魄力和眼光的,处处以日本三井垄断资本为榜样。刘家企业发展的一切筹划,都出自刘崇伦之手。此外,刘崇伦的族侄刘爱其,虽非刘家集团的圈内人物,但在技术和企业的筹划方面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是刘崇伦最亲信的助手。

刘氏家族工业发展重要人物

第15代刘齐衔 为家族提供大量资产

第16代刘学恂 将家族资本转化为工业资本

第17代刘崇佑 为刘家企业提供政治支持

刘崇伟 负责对外交际与筹款工作

刘崇杰 为刘家企业提供政治支持

刘崇伦 负责技术和管理工作

刘崇侃 负责会计和总务管理工作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福州最大工商家族的百年传奇,望族“电光刘”的前史与兴起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