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世代相传的孟子后人居然是汉室后裔?

大汉王朝四百余年的历史中,诞生了很多传奇帝王,有以布衣之身平定天下的高祖,与民休息的文、景,开疆拓土的武帝,还有本期我们将要讲述的宣帝。他被一系列历史的偶然推上天子宝座,却将西汉王朝推上了全盛的最高点,本期内容,我们将通过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分子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探索孝宣帝、河间献王(孝景第二子)及其后嗣的情况。

西汉孝宣皇帝刘询

一、中兴令主:孝宣帝

从狱中走出的大汉之君

作为西汉的第十位皇帝,汉宣帝在位期间不仅一手缔造“孝宣之治”,更被后世评为“不负高祖,不输汉武”。但就是这样一位功绩卓著的帝王,即位之前的生涯却堪称跌宕起伏。

孝宣帝刘询(前91年—前49年),原名病已,是汉武帝刘彻曾孙、太子刘据之孙、史皇孙刘进之子,是绝对百分百的纯正皇家血统。然而在他诞生之际,太子刘据的情形却属实有些不妙,其生母皇后卫子夫一系,彼时正在遭受巨大的政治变局。

晚年的汉武帝与太子刘据之间,堪称矛盾重重。首先,二者所秉持的治国理念有异;其次,太子母子的重要依靠——以卫、霍为首的军功外戚集团,随着霍去病、卫青的先后去世和武帝的压制,成江河日下之势。面对着羽翼已成的太子,武帝的疑忌之心只会越来越重。

伴随着武帝与太子之间矛盾的日渐加深,以及少子刘弗陵的降生,武帝更是透露出更换继嗣的想法。但因兹事体大,犹豫不决。正在此时,征和二年(前91年)正月,皇后卫子夫的外甥公孙敬声被诬告以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且与阳石公主通奸。

此事正好给了武帝清算太子及卫氏外戚集团的契机。事关太子刘据的所谓“巫蛊之祸”,具体经过在《汉书·戾太子传》中有着比较详细的记载。在卫氏外戚猝不及防的情况下,武帝骤然出手,“诸邑公主、阳石公主皆坐巫蛊死”。而卫青子故长平侯卫伉,亦因巫蛊罪“坐诛”。至此,卫氏外戚核心人物凋零殆尽。

太子刘据被诬陷,怕不能自明,使人诈为武帝诏捕杀江充,并发数万兵以拒官军。结果兵败,逃至湖县鸠泉里,被围自缢而死。皇后卫子夫被武帝收回皇后玺绶后自杀。

受“巫蛊之祸”牵连,刘询的曾祖母(汉武帝之皇后)卫子夫、祖父(汉武帝之太子)刘据及其父母尽皆身亡。尚在襁褓之际的宣帝也就此被收入郡邸狱中,幸而受廷尉监邴吉照顾,一待就是五年。大赦后,才被送到祖母史良娣家,后又为掖庭养视。

《汉书·宣帝纪》:“孝宣皇帝,武帝曾孙,戾太子孙也。太子纳史良娣,生史皇孙。皇孙纳王夫人,生宣帝,号曰皇曾孙。生数月,遭巫蛊事,太子、良娣、皇孙、王夫人皆遇害。语在《太子传》。曾孙虽在襁褓,犹坐收系郡邸狱。”

宣帝作为戾太子仅存的血脉,在巫蛊案中能够保全性命,无疑是幸运的。这也为宣帝日后登上帝位提供了可能。其即位后,尊孝武,求贤才,惜百姓,陟罚臧否,崇尚儒法,使得“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单于慕义,稽首称藩”,也堪称是一代明君。

孝宣帝世系图

关于O-MF7的基因祖源探索

1)宣帝一脉?

经过对O-F813(孝景帝)树形的细化研究,我们发现其下游的O-MF7与宣帝一脉的情况较为接近。

证据有二:

其一:从人口上来看,O-MF7是景帝下游除长沙王一系(前文所提到的“三大支”)的最大支(宣帝曾孙仅有记载的就有60多人);

其二:从分布上来看,正好大致与孝宣帝一脉三支主要后裔(淮阳宪王刘钦、楚孝王刘嚣、东平思王刘宇)的封国方位相对应。

但对于O-MF7的归属判定尚存疑。目前来看,其等价位点过多(意味着可能存在瓶颈),这与宣帝后裔的史料记载相左。

2)丛亭里刘氏?

我们可以提出另一种假设:O-MF7是否有可能对应着另一支大族——丛亭里刘氏。

丛亭里刘氏,“彭城四刘”(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吕县)之一,中古名门。代表人物有魏晋时期的刘讷、刘隗等,至唐代,有刘德威、刘知几等等,在唐代刘氏定著诸房中尤为显赫。

彭城郡,最早设立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刘邦封其弟刘交为楚王,定都彭城,并以薛郡、东海郡、彭城郡三十六县置楚国,此为彭城郡治之始。甘露三年(前51年),刘嚣亦被封为楚王,复置楚国。故此,彭城刘氏在传统谱学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彭城刘氏”即泛指汉家刘氏,狭义的“彭城刘氏”则仅指刘交和刘嚣二人的后代。

刘交作为第一任楚王,在彭城地区影响最为深远,子嗣也大多在这一带繁衍。六朝以来,楚元王逐渐成为“彭城四刘”的极力追溯的谱系始祖。

《晋书·刘隗传》、《宋书·刘延孙传》以及《魏书·刘芳传》都记载,丛亭里是楚元王后裔。南北朝时期丛亭里刘的墓志,多数说是楚元王交或者汉高帝季之后。这种将楚元王刘交推为始祖的风习,至隋唐时期依旧不减。在几方隋代的墓志中,如《刘弘墓志》、《刘宾墓志》,也都认定楚元王刘交为丛亭里刘氏先祖。

隋故使持节上仪同三司泉州刺史刘君墓志
君讳弘,字子光,彭城人,楚元王之后也

唐中宗时,精于史学的丛亭里刘氏后人刘知几撰写了《刘氏家史》和《刘氏谱考》,认为“彭城丛亭里诸刘,出自宣帝子楚孝王嚣曾孙司徒居巢侯刘恺之后,不承楚元王交,皆按据明白,正前代所误”。

如果O-MF7是丛亭里刘氏,那么丛亭里刘氏是否真是刘嚣后代?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刘嚣作为宣帝之子,其父系理应在宣帝下游。史载刘嚣有几十个孙子,到丛亭里又怎么会有6个突变的瓶颈?

查询文献可以看到,尽管刘知几考证丛亭里刘氏承自楚孝王刘嚣,然唐代元和时期林宝《元和姓纂》所述之丛亭里刘氏谱系,明言据刘知几所考,但仍反映出唐代后期彭城刘氏的先祖记忆依然是楚元王刘交。可见唐代为此两说俱存。至北宋欧阳修等人修撰《新唐书》,才在《宰相世系表》中将丛亭里刘氏谱系改为刘知几之说。

按刘知几的说法,丛亭里刘隗是东汉司空刘茂六代孙。刘茂作为汉宣帝后裔是明确的,刘茂约出生于100年,刘隗出生于273年,也不算间隔很久。在看重家世谱系的当时,出仕都要查询谱牒,难道晋人都已经搞不清了吗?所以,刘知几的说法未必可靠,有攀附东汉名人之嫌。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丛亭里可能既不是刘交也不是刘嚣后裔?

这里仍然存在问题。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丛亭里刘氏亦过江南渡,有刘隗和刘劭等人,其后不乏人物活跃在南朝。历史上徐州南下的移民比比皆是,但从分布情况来看,O-MF7一系在徐州以南比较少,徐州同纬度及以北比较多,甚至在东北还有不少。可见这个分布也有一定问题。其万分之八的人口规模,似也偏大,有待商榷。

O-MF7是否对应丛亭里刘氏,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考证。

3)汉室中的“孟子后裔”?

除上述之外,我们研究发现,山东的孟姓男性用户中O-MF7占比是7.14%是山东正常水平0.22%的33.1倍,经过统计学检验,此家族非常显著。据此,我们推测O-MF7下游可能存在一个人数众多的孟姓家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曲阜等地。经过选取两例样本进行深度全序,发现其共祖于O-MF7的下游O-MF359013。

众所周知,曲阜孟氏是世代相传的孟子后人,结果居然是汉室血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查询《孟子世家谱》等族谱资料,今天的山东济宁曲阜一带的孟姓,多尊孟子为始祖。其世系传承叙述的框架,遵循周王室-鲁国-孟孙氏-孟子-西汉大儒孟喜-季汉大司农孟光-孝子孟宗-西晋孟观-孟诜-孟浩然-孟郊-中兴祖孟宁的脉络。其实熟悉史料的朋友一看便知,这份世系错漏百出,系将孟氏历朝并无关系的名人串联起来“一锅炖”的产物。

早在先秦时期,山东就有孟姓人口活动,而且在整个历史时期,山东一直是孟姓人口大省,至今亦是孟姓人口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境内孟姓人口众多,来源复杂,并非如上述《世家谱》所言单承一脉。

唐代孟氏墓志中,孟姓大多标榜自己为孟孙氏后裔,很少以孟子后裔自居(唐代孟子地位尚不高,其地位抬升始于宋代)。但从姓氏来看,姬周(N-F1998)下游的孟氏人口仅能占到支系人口的0.40%,且分布离散。孟氏来源于姬周,得不到基因层面的证实。

有宋一朝,孟子在道统体系中的地位有了极大提升。在政治上,孟子的道统地位得到了官方相当程度的肯定,尤其是在王安石主政时期,孟子首次得到官方封诰,允许配享孔庙。到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孔道辅所建邹县孟庙正式得到朝廷承认。

与此大致同时,宋朝官方类比孔氏,开始了对孟子后裔的寻访。金贞祐元年(1213年)孙弼在《邹公坟庙之碑》一文中提到,“元丰七年(1084 年) 九月,蒙朝廷赐库钱三十万,增修其(孟子)祠。……宜其后嗣蕃衍,询其祖派,得孟宁、孟坚等十数家,皆其裔也”。曲阜、邹县一带孟氏的家族历史记忆多自此开始构建。

得益于孟子政治地位的抬升。邹县孟氏作为“圣贤家族”约在宋元之后崛起,然其家族早期的祖源记忆有较多空白,多为宋元之间构建形成。这也就造成今天山东邹县、曲阜一带的孟姓人口,尤其称孟子后裔的孟氏家族,来历较为复杂。

目前已研究完成的中古孟氏家族,如华东孟、华北孟、苏鲁孟等,年代均可上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O-MF7下游这一支所对应的曲阜孟氏家族,应能够确认是曲阜孟氏里最大的一支主流,但因家族样本较少,测得实际共祖偏低,是否能对应到孟宁还不得而知,有待于扩大检测后进一步研究。

二、修学好古:河间献王

河间国的沿革,起自景帝年间“分赵为六”。前元二年(前155年)四月,刘德以皇子身份受封河间王。但因晚年受到汉武帝猜疑,忧悒成疾。元光五年(前130年)年春正月,年约四十余岁的刘德病逝,谥号为献,其陵墓在今献县城东。

《汉书·景十三王传》引中尉常丽评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班固赞曰:“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班固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刘德之所以倍受后人关注与怀念,与他对先秦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者)〔多〕从而游。……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汉书·景十三王传》

河间献王世系

刘德为王二十六载,始终没有被卷入政治漩涡,而是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

通过对O-F813树形的细化研究,我们发现其下游的O-MF4从支系的人口分布上来看,主要以河北、天津等地为主,扩散至周边地区。检史料所载,文帝十五年至武帝元朔三年间,河间国(郡)封域,大体相当于今天河北省献县、河间、任丘、泊头、南皮等县市。

O-MF4的分布与人口规模与河间献王的情况大致吻合,有一定可能能够对应到河间献王一系。但目前证据单一,还需要日后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

赞(3)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世代相传的孟子后人居然是汉室后裔?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