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德馨堂平湖刘氏宗祠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祖籍洛阳。进士及第,登博学宏词科。主张革新,因参与永贞革新被贬至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后迁连州刺史,官至监察御史、集贤殿学士。善诗文,有“诗豪”之称。代表作有《西塞山怀古》、《乌衣巷》、《竹枝词》、《陋室铭》等。“德馨堂”即来源于《陋室铭》中名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意在教育子孙要崇尚美好高尚的品德。

德馨堂刘氏宗祠

德馨堂刘氏宗祠
据族谱记载,德馨堂刘氏祖先最早从河北保定刘地迁到河南偃师,后到江苏、江西,宋元时期到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至东莞,明代早期来到平湖,繁衍至今己近600年。现在平湖刘氏一族已经传到第36代,粗略估计整个平湖刘氏族人国内有一万多人,加上海外的共两万多人。
1、平湖刘氏宗祠重新修葺
刘氏宗祠是座典型的单体广府式建筑,宽约10米、进深40米,三间三进两天井。正门额有“刘氏宗祠德馨堂”7个大字,飞檐斗拱间装饰着各种人物花鸟雕刻,充满着古朴的韵味。中庭因施工布满灰尘,石块剥落的梁柱露出沧桑的痕迹,木椅木桌和绿植被搁置在角落,等待日后焕发新的生机。
日前,位于平湖街道大围古村的刘氏宗祠德馨堂开始重新修葺,工期预计3个月,这在整个平湖算得上一件大事。身为本次祠堂重修理事会筹备组组长,刘旦华召集了当地刘姓一族的宗长宗贤以及现居香港的后人代表共40余人,在祠堂中庭上香祭拜。祭拜后,项目正式动工。
查看完施工进度,刘旦华指着祠堂院落里堆砌的一片砖瓦:“那是原先祠堂的照壁,年代久了,我们准备把它拆下来以扩充祠堂广场的面积,让老人孩子都能在这里尽情活动。”
随后,他又指着放在院子里的4块旗杆墩:“这可有来历了,旧时我们刘氏祖先的功名柱就插在这些旗杆墩上。”原来,在科举时代,刘氏家族一旦有人考取举人以上的功名,族人就会将石灰、沙子、糯米和糖等材料混合起来,砌成一个四方形的石墩,上留能插一根旗杆的圆孔并刻以功名者事迹,以作纪念。
2、平湖刘氏人才辈出
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所走的路径相同,平湖刘氏也是自中原迁于江西赣南、福建汀州宁化一带,再沿赣粤两省边界的梅林关进入广东。宋朝,刘达宗于平湖开基,距今已逾千年。据《平湖村志》记载:“平湖刘氏族人人才辈出,除涌现出香港华商会总会会长、爱国实业家、慈善家刘铸伯,爱国爱乡的港胞刘长佑、刘子元、刘德普等贤达人士之外,参加革命者也有数十人。”
据刘旦华介绍,他的曾祖父是清朝岁贡生,在省港地区享有美誉。祖父刘彭龄(号紫东)是清末民初省港地区著名的文化人,与当时华北地区著名书法家赵铁山同为清宣统已酉科拔贡生。因此,在省港地区,他们家族享有“父子岁拔”的美誉。
或许是缘于宗族家庭的文化熏陶,又或许得益于平湖这片土地的人杰地灵,现担任平湖书画协会会长的刘旦华被媒体誉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书画名家”。近年来,他在传统大篆的基础上,创造出拥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黑篆体”。不仅如此,刘旦华还是平湖“纸龙舞”的发掘者和传承人,在他和乡亲的努力下,2009年2月,“纸龙舞”这一古老的文化风俗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平湖历史文化增添了不少光彩。
3、德馨堂将建成文化博物馆
刘姓族人是最早迁到平湖的客家人,属于当地大姓。从明朝平湖大围立村之日起,刘氏宗祠也随之建立,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岁月更迭,这间祠堂见证了代代族人在这里传承家训家风、办理婚丧嫁娶、商议宗族要务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大多数祠堂被改作学校、仓库、工厂等,刘氏宗祠也不例外。“曾几何时,平湖刘氏一族有3间祠堂,后来因为各种战乱,只剩下德馨堂这么一间还保存完好。”作为深圳市刘氏宗亲联谊会的秘书长,以及中华文化传承委员会的专家会员,刘旦华表示,他想借这次刘氏宗祠修缮的契机,将家风家训、书法绘画等“搬”进祠堂,将祠堂的围屋建设成文化博物馆,展示平湖的旧时风貌。

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德馨堂
德馨堂客家围屋始建于1905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是十四世祖印尼华侨潘立斋。2019年4月19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德馨堂简介
德馨堂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侨乡村,为十四世祖印尼华侨潘立斋始建于1905年,外围龙完成于1917年。该屋坐西南朝东北,二堂、四横、二围龙,通廊结构,前低后高,是粤东典型的传统围龙屋。围屋两侧附属建筑作杂物间,引山泉水作自来水用,屋前有禾坪与池塘。
德馨堂得名
德馨堂因推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而取名。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德馨堂平湖刘氏宗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