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唐刘知柔刘知几世家

唐朝中前期,彭城丛亭里刘氏在唐初名将刘德威家族兴起之后,以彭城县侯刘知柔、著名史学家居巢县子刘知己兄弟为代表的丛亭里刘氏再次崛起,从而形成彭城丛亭里另一世家大族。

彭城世家

刘知柔与刘知几和刘德威共祖刘宪。刘宪生二子:长子刘羡(刘德威直系先祖)、次子刘美。刘美生刘泰初,刘泰初生刘恒之,刘恒之生沛郡太守、羽林监刘僧利,刘僧利生北魏谏议大夫、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刘世明,刘世明生眭州刺史,骠骑大将军刘祎,刘祎生睢州太守刘珉,刘珉生陈留县令刘玄邃,刘玄邃生侍御史、宋州司马刘藏器,刘藏器生六子:长子刘知柔、次子刘知刚、三子刘知文、四子刘知章、五子刘知几、六子刘知永。其六子皆登进士及第,传为当时佳话。
刘知柔,藏器公长子。唐徐州彭城人,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己酉(公元六四九年)。史称刘知柔“性俭静,美风仪”,少以词学知名,进士出身。历任荆州长史、国子司业、迁户部侍郎、徙同宋二州、杨益二府长史刺史。

唐玄宗开元六年戊午(公元七一八年),河南大水,朝廷下令命刘知柔从驿道兼程去体察民生疾苦以及官吏政绩的优劣,刘知柔所表奏的陈州刺史韦嗣立、汝州刺史崔日用、兗州刺史韦元珪、符离令綦毋顼等,只有二十七人施政有成绩。后累迁山东巡抚、加鸿胪卿上柱国、太子宾客、进爵彭城郡开国公,再迁户部尚书右丞、银青光禄大夫、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癸亥(公元七二三年)六月十五日,遇疾薨于东都康俗里之私第,享寿七十五岁,谥文。追赠太子少保,物二百段,米粟各二百石,葬日官供幔幕手力等。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著名学者李融为他撰写《神道碑》,收录于《文苑英华》卷九百。《新唐书》卷一零一有传。生五子:长子刘绎、次子刘缉、三子刘綝、四子刘缮、五子刘绘。

刘绎、知柔公长子。唐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乾封二年丁卯(公元六六七年)。唐玄宗开元(公元七一三至七四一年)中,官河南府仓曹参军、关内道度支判官,袭彭城郡公。擢虞部员外郎,迁工部郎中。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生一子:刘贡。
刘贡、绎公之子。生殁年未详,广边大斗军使,生一子:刘怦。
刘怦、贡公之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十年壬戌(公元七二二年),官拜卢龙节度使,彭城郡公,薨于唐德宗贞元元年乙丑(公元七八五年)。生三子:长子刘济、次子刘澭、三子刘源。
刘澭、怦公次子。生于唐肃宗乾元三年己亥(公元七五九年),镇保义军,蕃戎畏之,不敢为寇,爵彭城郡公,殁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八零八年)葬于京兆万年县少陵原,生五子:长子刘锐、次子刘师贞、三子刘师孔、四子刘税、五子刘兑(门子出生)。
刘缉、知柔公次子。唐徐州彭城人,生殁年未详。官任巴陵太守。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
刘綝、知柔公三子。唐徐州彭城人,生殁年未详。官任和州刺史。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
刘缮、知柔公四子。唐徐州彭城人,生殁年未详。官任都尉。葬于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
刘绘、知柔公五子。唐徐州彭城人,生殁年未详。官任延州刺史。葬于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
刘藏器次子刘知刚、三子刘知文、四子刘知章、六子刘知永皆登进士及第,皆为中唐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开一门六子皆进士及第之先河。
刘知几、刘藏器五子。字子玄,彭城丛亭里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他的从祖父刘胤之和从父刘延佑皆通史学,而其父兄皆以词学知名,幼年时代多受父兄黛陶,颇善文词,为一生的学术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刘知夙好史学,受从祖、从父的影响,更重要的乃是个人的志趣,其父能顺其秉性,采取了”因材施教”之法,调动了求学的积极性,使之顺利地踏上了史学道路。尽管夙好史学,但家学传统的薰陶,父兄的言传身教,也颇喜诗赋。
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六八零年)登进士及第。经吏部考试,授获嘉县 (今河南省获嘉县)主簿。这是一个正九品的小官,负责一县的文书,是县衙幕僚之首。知几在公务之暇仍潜心坟典,经史百家,无不涉猎,杂记小书,在所浏览。当时的京城长安和东都洛阳,自然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两大重心,获嘉县地近两都,知几得以旅游京洛,饱览公私藏书。自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六八零年)入仕起至武后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调职京都止,近二十年,知几都是在公务之闲博览群史,实际上是学史研史的二十年。

武后天授二年辛卯(公元六九一年)十二月,上书请淘汰尸位素餐的官吏。同年,又上书建议”刺史非三岁以上不可迁官”。
武后证圣元年乙未(公元六九五年),针对当时赦有无度的弊端,提出”节赦”的主张。表陈四事,涉及于官吏的社会作用、选拔标准以及管理使用办法等诸方面的问题,而集中于对现实政治中妄授妄施等腐败现象的批判。
这一时期,刘知几写了篇《思慎赋》。这篇赋既显露了他的才华,也道出了他的苦闷,特别是抒发了他在苦闷之下经过冷静思考而痛下的志向。以其博学卓识之才,充任九品主簿,自然是大材小用,而且从弱冠之年入仕之始直到写《思慎赋》时已十五年没有迁升,感到仕途前程渺茫,这”思慎”只能是对现实的抗争。
武后圣历二年(公元六九九年),三十八岁的刘知几在做了十九年获嘉县主簿后,调任京师定王府仓曹。奉昭与徐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右补阙张说同修《三教珠英》。《三教珠英》于武后长安元年(公元七零一年)修成一千三百卷。
武后长安二年(公元七零二年) 四十二岁出任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从此开始了他的史官生涯。秩位从六品上。自武后长安二年进入史馆,至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七一零年),九年之中,三为史臣,再入东观。长安二年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是一为史臣,一入东观(史馆)。中宗即位之后,除著作郎、太子中允、率更令,其兼修史皆如故。是二为史臣。中宗还京不久,驿征入京,专知史事,仍迁秘书少监。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这些年,参与修《唐史》,重修《则天实录》等。
《唐会要》卷六十四《史馆杂录下》记载说:景龙二年四月二十日,侍中韦巨源、纪处讷、中书令杨再思、兵部侍郎宗楚客、中书侍郎萧至忠,并监修国史。其后,史官太子中允刘知几以监修者多,甚为国史之弊,于是求罢史职。辞去史任之后,出任太子中舍人,又为修文馆学士。
武后长安二年,开始私撰《史通》,详论史书之体例及内容,阐述自己对史学的见解,是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专著,对后世影响很大。武后长安四年(公元七零四年)作《刘氏家史》十五卷和《谱考》三卷。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七零六年)中宗李显还京师,知几守司东都。杜门却扫,凡经三载。或有谮予躬为史臣,不书国事,而取乐丘园,私自著述者。由是驿召至京,令专执史笔。
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七零八年),自神龙元年至景龙二年,知几“一为中允,四岁不迁”,守司东都,杜门却扫,凡经三载,是集中精力撰写《史通》的三年。有人告他躬为史臣,不书国事,私自著述,就是指撰写《史通》一事。知几于景龙二年(708)被驿召至京,专领史事,迁秘书监。这时提出求退史职的要求。其实,他至少已集中三年的精力撰写着《史通》,至景龙四年(710)二月,全书完工,凡二十卷。
唐睿宗景云元年庚戌(公元七一零年)迁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仍兼修国史,加银青光禄大夫。正四品上。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时李隆基立为东宫太子,因知几的”几”字同李隆基的”基”字同音,为避太子名讳,知几便废名而以字行,因称刘子玄。
唐睿宗景云二年辛亥(公元七一一年),写《释蒙》一文,又皇太子李隆基将亲释奠于国学,主管部门草拟仪注,决定让随从官员都乘马著衣冠,知几以为不可,上议驳斥。
唐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七一二年),奉诏与柳冲等改修《氏族志》。唐玄宗开元二年甲寅(公元七一四年),知几等人刊定《姓族系录》二百卷,后升任散骑常侍。
唐玄宗开元四年丙辰(公元七一六年)十一月,知几与友人吴兢撰成睿宗、则天、中宗三朝实录,奏于执政,请援例恩赏。其中《睿宗实录》二十卷、《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三朝实录凡七十卷,这是他撰成《史通》之后在史学上的又一重大贡献。除与吴兢合修三朝实录外,还曾单独撰修过《睿宗实录》及《太上皇实录》。还有同吴兢合修的《高宗后修实录》。这样,刘知几实际上参与了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实录的修定工作。
四朝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唐代前期的史料,《旧唐书》乃大抵抄撮唐代史料成书,包括吴兢、韦述等人相继撰述的《唐书》和各朝实录。刘知几对唐前期的正史史料得以详细地记载,做出了极大贡献。朝廷奖励其修史之功,封为居巢县子。
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七一九年),知几撰论《老子》《孝经》注议》。
唐玄宗开元九年(公元七二一年),知几长子刘贶任太乐令,触犯法律而判罪流放。为此事,知几”诣执政诉理”,皇帝听到十分震怒,贬授为安州都督府别驾。安州治在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县北),降级一品。因旅途辛劳,贬官苦闷,使之到了安州不久便去世。追赠为汲郡太守,又追赠工部尚书,谥文。
刘知几著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刘子玄集》三十卷;合着有《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姓族系录》二百卷、《唐书》八十卷、《高宗实录》二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则天皇后实录》三十卷。《文馆词林》。
代表作:有文集三十卷,已散佚,仅有《史通》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传世。《全唐文》录其《思慎赋》、《奏记肃至忠》等文。《全唐诗》仅录其诗一首。敦煌残卷《珠英学士诗》中尚存诗三首,收入《全唐诗外编》。

刘知几生六子:长子刘秩、次子刘汇、三子刘迅、四子刘贶、五子刘餗、六子刘迥。
刘秩、刘知几长子,字祚卿。唐玄宗时官宪部员外郎,唐肃宗至德(公元七五六年至七五八年)初,迁给事中,出为阆州剌史,贬抚州长史,卒,有《政典》、《至德新议》等。葬于彭城凤凰山祖茔(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生二子:长子刘江、次子刘涸,
刘汇、刘知几次子,字卉卿,唐玄宗天宝(公元七四二年至七五五年)中,历给事中、尚书右丞、左散骑常侍,出为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天宝十五年丙申(公元七五六年)玄宗幸蜀,在道除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及淮南、河南等道节度采访使,以汇为之副,琦竟不行,授永王傅,唐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七五七年)授丹阳太守,兼防御使,有集二卷。葬于彭城凤凰山祖茔(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生子:刘赞(润)。
刘赞,刘知几孙、刘汇之子,字公佐。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丁卯(公元七二七年),少以门荫入仕,累授鄠县丞,唐代宗初,杨炎荐之,累授侍御史、浙江道观察判官,唐德宗建中(公元七八零年至七八三年)中,杨炎为相,擢为歙州刺史,迁常州剌史,以勤干传闻。唐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七八七年)再迁宣州剌史、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赞不知书,但以强猛立威,在宣州十余年间,厚敛殖货,务贡奉以希恩,子弟皆亏庭训,人士鄙之。殁谥敬。葬于彭城凤凰山祖茔(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生四子:长子刘茂孙、次子刘胜孙、三子刘宪孙、四子刘懿孙。
刘迅、刘知几三子,字捷卿。历任京兆功曹参军,房琯、殷寅、刘晏极推重之。尝续《诗》、《书》、《春秋》、《礼》、《乐》五说,书成语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终不以示人,唐肃宗上元年间(公元七六零年至七六二年)中避地安康,卒。生二子:长子刘浩、次子刘渊。
刘贶、刘知几四子,字惠卿。生于唐武后垂拱三年丁亥(公元六八七年)。好学,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知几座,有诏访其后,擢起居郎,历右拾遗内供奉,有《续说苑》、《天官旧事》、《六经外传》等。唐玄宗开元九年辛酉(公元七二一年)为太乐令。葬于彭城凤凰山祖茔(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茅村乡凤凰山)。生二子:长子刘浃、次子刘滋。

刘敦儒,刘知几曾孙、刘浃长子。母病,敦儒日侍,时称刘孝子,唐宪宗元和(公元八零六年至八二零年)中权德舆荐之,授左龙武军兵曹参军,后为起居郎。
刘滋,刘知几孙、刘贶次子,字公茂。生于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己巳(公元七二九年),以荫官涟水令。历至给事中,唐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七八四年)以吏部侍郎知南选,唐德宗贞元年(公元七八五年至八零五年)初擢主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无所启奏,后罢相,迁吏部尚书。薨于唐德宗贞元十年甲戌(公元七九四年),谥贞。生二子:长子刘约、次子刘绪。
刘约、刘知几曾孙、刘滋长子。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甲午(公元七五四年)四月,仕未详,殁年未详。生一子:刘继元。
刘继元,刘知几五世孙、刘滋孙、刘约之子。生于唐代宗大历九年甲寅(公元七七四年)三月。殁年未详。生二子:长子刘天瑞、次子刘天祥。
刘天瑞,刘知几六世孙、刘滋曾孙、刘继元长子。字克佐,生于唐德宗贞元十四年戊寅(公元七九八年)五月。江宁令,徙迁金陵江宁府(今南京),为迁金陵始祖。后官任湖南邵阳府尹。殁于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公元八五六年)九月。葬于江宁。生二子:长子刘诠、次子刘谅。
刘诠,刘知几七世孙、刘滋五世孙、刘天瑞长子。字先贤,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八二零年)。授柳州州判,擢吉州同知,殁年未详。配金坛县江口赵氏,生殁失考。由金陵徙吉州庐陵流江口始祖。夫妇合葬庐陵流江口江北。生一子:刘立极。
刘谅,刘知几七世孙、刘滋五世孙、天瑞公次子。字先哲,生于唐敬宗宝历元年乙巳(公元八二五年)四月,浙江金坛县主簿。殁于唐僖宗光启二年丙午(公元八八六年)五月。合葬于江宁。生一子:刘立礼。

刘立礼,刘知几八世孙、刘滋六世孙、刘谅之子。又名致,号敦本,生于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公元八五四年)二月,迁泰和始祖。唐昭宗天佑四年丁卯(公元九零七年)授朝散大夫,南雄府太守。廉能清正,民怀其德。五季僭乱,藩镇僭逆,中原困殆,不复北归,卜居泰和城西般若堂前。南唐升元二年戊戌(公元九三八年)十一月殁。葬于泰和城北玉华山下龙门,今茔尚存。生四子:长子刘嗣宗、次子刘嗣先、三子刘嗣从、四子刘嗣昌。
刘嗣宗,刘知几九世孙、刘滋七世孙、刘立礼长子。字可大,生于唐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公元八七五年)六月,(唐)虔州(今赣州)录事参军。殁于南唐保大七年己酉(公元九四九年)八月。五代时北方战乱,体父志不复北归。寓居虔州赣县崇孝坊。夫妇合葬崇孝坊旁。生二子:长子刘居焱、次子刘居中。
刘嗣先、刘知几九世孙、刘滋七世孙、刘立礼次子。字可久。生于唐僖宗乾符五年戊戌(公元八七八年)。南唐淮南刺史。唐昭宗天祐四年丁卯(公元九零七年)随父由金陵江宁徙江右西昌盘若堂前。葬于城北岭上。清水派始祖。生二子:长子刘令问、次子刘令望。
刘居焱,刘知几十世孙、刘滋八世孙、刘嗣宗长子。字斗南,生于唐昭宗乾宁四年丁巳(公元八九七年),殁年未详。生三子:长子刘察、次子刘寅、三子刘宣。
刘察,刘知几十一世孙、刘滋九世孙、刘居焱长子。字体仁,生于五代 后唐庄宗同光二年甲申(公元九二四年),北宋太祖乾德三年乙丑(公元九六五年)文科状元及第。

刘寅,刘知几十一世孙、刘滋九世孙、刘居焱次子。字恭仁,生于后晋高祖天福二年丁酉(公元九三七年),北宋太祖开宝四年辛未(公元九七一年)与宣公同试,状元及第。历知庐江、蒲城县,官大理寺丞。
刘宣,刘知几十一世孙、刘滋九世孙、刘居焱三子。又名缓,字纯仁,行三,生于南唐升元四年庚子(公元九四零年),北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九七一年)探花及第。
中唐时,刘知柔、刘知几兄弟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进士及第,且都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刘知柔封彭城县侯,刘知几封居巢县侯。更有刘知几孙刘滋为唐德宗贞元年宰相。一时间,丛亭里刘氏名声大震,成为刘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因刘氏有如此功名,便将居住地改为高阳乡居巢里。宋朝时,刘知己十世孙刘居焱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察为北宋乾德三年乙丑科状元,次子刘寅为北宋开宝四年辛未科状元,三子刘宣为北宋开宝四年辛未科探花。

赞(3)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唐刘知柔刘知几世家

评论 1

评论前必须登录!

 

  1. #1

    您好,请问“刘綝、知柔公三子。唐徐州彭城人,生殁年未详。官任和州刺史。葬于河南府缑氏县景文山原。”的相关资料能否提供一下?有一篇相关的论文想要查阅引用一下,如果有的话,麻烦您告知,谢谢!

    czx8个月前 (08-30)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