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笪姓源流:源于刘氏说

笪姓究竟是如何起源的?各种姓氏学著作和工具书都把笪姓归之于“姓氏来源不明”一类,以至讹说纷起:有说源于元代色目人泰不华氏的,有说源于五代刘知远的,有说源于回族的。数十年来,我从先人口述和家谱残本中获得一些若明若暗的材料,最近又从网上得到山东的族人的信息,经过综合分析,准确地从《汉书》切入核心材料,从而大致考定,笪氏源于西汉刘氏。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


镇江句容的笪氏十八世祖重光公的《重修家谱自序》(康熙六年撰)云:“吾族肇自汉裔,赐姓今姓。”据之可知至少清代的权威说法是认定笪氏源自汉代的刘姓,但是语焉不详。可见尚待考实。
口述历史在缩小搜索的圈子。先伯父世海公告,笪氏先祖原不姓笪,在一场兵乱的追杀中,隐匿在竹林里。清晨,人们询问其姓氏,仓促之下,乃以“竹下旦时”组成“笪”字作答。从此就以笪为姓了。这一传说也经常从各支笪姓宗人处听到。这里提供的信息是:追杀、隐匿。
族人笪祖生还进一步说,1981年返乡,听前辈笪远照先生说,他见过最早的谱序,记载了笪氏得姓的由来。据云这一位先祖是西汉初年刘邦的后裔,追杀人是吕后所派遣。“笪”是宽檐竹帽的檐,刘邦爱著此冠,时称“刘氏冠”。竹下旦时,记特定的时地信息,而暗含刘氏冠信息,则记录了血缘所自。笪祖生,句容茅庄人,从军入川,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早年在家乡曾参加晒谱,1991年返乡祭祖,发现1924年续修版《句曲笪氏宗谱》残卷,并访问了几位族中长者,对族史有丰富采集。1924年的谱序是当时的句容县知事、庚子举人詹亮畴所撰,其中有“茅林笪氏,本西京帝胄,转徙南来,遂为江左右族。”句。笪祖发还记录了他的曾祖父笪国铃当族长时,春节祭祖的祭文:
“伏维我祖,典备蒸尝;水源有本,礼意綦详。敬宗收族,德在无忘;激彼秕俗,秉兹彝常。史肇炎汉,汉帝胤胄;胄衍祀绵,光披遐荒。诸吕篡汉,避祸姓笪;晋唐以来,一代名阀。靖康之难,转徙江南;协一为堂,雄居茅庄。…”
从这一线索,可以进一步把视线聚焦到刘吕争国的人事圈了。

2005年12月22日,万家姓网站有一位笪远杰留言称,据“我家家谱记载,鼻祖是笪洪,汉文帝孙,封山东王。”这则信息也说笪氏先祖是汉初的刘氏子孙,而且有三则可以具体追索的信息:汉文帝孙、笪洪、山东王。由于无法进一步于笪远杰联系核实文献原文,只能把这一则留言视作重要参考信息。
2006年10月21日,笪远怀先生自北京寄赠《笪氏抄谱》残本复印件一册。该谱赫然记有笪姓的由来:“汉文帝子中襄王焘焘子宏,赐姓笪,食邑山东兖州。”这则记载与笪远杰所提供的说法十分接近。其共同点在:这位先祖是汉文帝的孙子,名叫刘宏(也作洪),封邑在山东。不同处在,爵位不同。但是资料显示,答案已经即将揭晓。
根据线索翻检《汉书》有关表记,令人失望的是,文帝刘恒没有叫刘宏(洪)的孙子,更谈不上封爵了。西汉刘氏宗谱中也未见“刘焘”其人。不少家谱的祖先有攀附之嫌,莫非笪氏真的姓氏不知其源,而捏造这么一个得姓的故事吗?可是为什么口述史、各地本不相识的笪姓族人提供的信息,如此相近?我觉得,应当进一步研索。
我们从《史记》、《汉书》检索与“刘宏、中襄王、吕后”的相关材料,有柳暗花明的重要收获。

《汉书•高后纪》:“元年(-187)春正月,立孝惠后宫子强为淮阳王,不疑为恒山王(后避文帝刘恒讳,改常山王,下同),弘为襄城侯,朝为轵侯,武为壶关侯。”“四年(-184)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晋灼曰:“《史记》惠帝元年(-194),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二年(-186),常山王薨,即不疑也。以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丙辰(-185),立常山王义为帝。义更名弘。《汉书》一之,书弘以为正也。”师古曰:“即元年所立弘为襄城侯者,晋说是也。”)
“八年(-180)秋七月辛巳,皇太后崩于未央宫。”

周勃、陈平等“八月辛酉斩吕禄,笞杀吕痢7植肯げ吨盥滥信,无少长皆斩之。”“大臣相与阴谋,以为少帝及三弟皆非孝惠子,复共诛之,尊立文帝。”
《汉书•周勃传》:“十年,高后崩。吕禄以赵王为汉上将军,吕产以吕王为相国,秉权,欲危刘氏。勃与丞相平、朱虚侯章共诛诸吕。”“于是阴谋为少帝及济川、淮阳、恒山王皆非惠帝子,吕太后以计诈名它人子,杀其母,养之后宫,令孝惠子之,立以为后,用吕氏。今已灭诸吕,少帝即长用事,吾属类无矣,不如视诸侯贤者立之。遂迎立代王,是为孝文皇帝。”“东牟侯兴居,朱虚侯章弟也,曰:‘诛诸吕,臣无功,请得除宫。’乃与太仆汝阴滕公入宫。滕公前谓少帝曰:‘足下非刘氏,不当立’。滕公召乘舆车载少帝出。是夜,有司分部诛济川、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
细绎上述材料,事情乃豁然开朗。原来吕后的亲生儿子汉惠帝刘盈的皇后没有子息,吕后为了吕氏专权,令皇后“详(佯)为有身,取美人子名之,杀其母,立所名子为太子。”(《史记•吕太后本纪》)又从惠帝后宫找出几个男孩充惠帝之子(见《汉书•外戚恩泽侯表》),他们便是刘强、刘不疑、刘弘、刘朝、刘武和刘大(一作太)。并于高后元年正月(《外戚恩泽侯表》为四月)立刘强为淮阳王、刘不疑为恒山王、刘弘为襄城侯(《外戚恩泽侯表》:高后三年为常山王。出处下同)、刘朝为轵侯(高后四年为常山王)、刘武为壶关侯(六年为淮阳王),于二月封刘大为昌平侯(高后七年为吕王)。
惠帝死后,太子即位,史称前少帝。高后四年(-184)少帝失欢,吕后始囚之永巷,继而幽杀之,乃改立恒山王刘弘为帝,史称后少帝。刘弘原名刘山,为襄城侯;其兄刘不疑死后,改恒山王,更名刘义;即帝位后,更易名刘弘。吕太后为进一步牢牢地控制少帝,乃将其侄吕禄之女立为皇后。(见《史记•吕太后本纪》)刘弘显然是吕后扶植的傀儡皇帝,属吕氏集团。

在吕后死后的刘吕宫廷之争中,公元前180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及刘氏子孙奋起一举诛灭吕氏集团。因后少帝刘弘是吕后阴谋扶立,不是惠帝皇后所出,尽管出自后宫,滕公却悍然宣布他“非刘氏子”,而将他诛杀。
在这场血腥的宫廷政变中,刘弘的一个儿子侥幸脱逃。从此隐姓埋名,并以避祸于“竹下旦时”,遭遇盘诘时,仓促所答的“笪”作为姓氏。至于“刘弘、吕氏、追杀”这些噤不敢言的信息,只能在家族中口耳相传。历经2200年,当然会有讹误,例如把“汉惠帝”讹作“汉文帝”,把“襄城侯”、“恒山王”说成“中襄王”,把“刘弘”说成“刘宏”、“刘洪”。及至后世家谱所记,尽管强调笪姓“肇自汉裔”,是“汉帝胤胄”,其余信息已渐模糊,所幸尚有“刘洪(宏)”、“中襄王”、“诸吕篡汉,避祸姓笪”之类的蛛丝马迹可供寻索。
到这里笪姓得姓由来的两千年之谜,终于得到合理解释:笪姓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汉后少帝刘弘的后裔,在刘吕夺国的血腥斗争中,侥幸脱逃,为避免遭到株连,乃隐刘姓而改姓笪,其时当在公元前180年。
还有一种可能是:汉文帝在刘氏政权稳定后,念及后少帝刘弘虽卷入吕氏集团而被诛,但毕竟是惠帝刘盈的“后宫子”,故访得刘弘在诛吕斗争中脱逃的一个儿子,赐姓笪,并赐封邑兖州,算是对无辜受害者的抚慰。汉文帝刘恒,薄夫人所出,与刘盈是同父异母,以辈分论,刘弘的儿子正系文帝孙辈。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笪远毅

赞(5)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笪姓源流:源于刘氏说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