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
先祖讳刘正公,字清卿,清州(五代后唐称云南为清州)人也。吏员出身,年十五,知读书、习吏事,在云南都转运司当差。后转运财赋进京师慰留户部任职,初用为户部令史,考核诸路转运司通欠。大都运司负课银五百四十七锭,逮捕倪运使等四人惩之,视本路岁入簿籍,实无所负,辞久不决。正察其冤,遍阅吏牍,得李介甫关领课银文契七纸,适合其数,验其字画,皆司库辛德柔所书也。辛贫窘,时己富贵,交结权贵,莫敢言谁何。正廉得其实,始白尚书捕鞫之,悉得课银。辛既伏辜,而四人得释,正由是知名。转枢密院令史,辟据中书。
查《元史》本纪世祖九记载:十九年春正月,诸王昔里吉、脱脱木儿、箩木忽儿、撒里蛮等谋劫皇子北平王以叛。正公分省上都,会诸王昔里吉叛,至居庸关,守者告前有警急,使姑退,正曰:“职当进弗往,后至者益怯矣。”驰出关,至上都。边将请黄白金符充战赏,主者告乏,中书檄工部造给之,后帝以为欺罔,欲诘治。正曰:“军赏贵速,先造符印而后禀命,岂不可乎!”帝释之。擢左司都事、员外郎。时阿合马当国,与江淮行省阿里伯、崔斌有隙,诬以盗官粮四十七万石,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正驰驿往按其事,狱弗具。阿合马复遣北京行省参知政事张澍等四人杂治之,竟置二人于死,正乃移疾还家。二月,阿合马併中书左右司为一,遂征为左右司员外郎。三月,益都千户王著,以阿合马蠢国害民,与高和尚合谋杀之,阿合马败。
二十一年十一月,火鲁霍孙为右丞相,正公复为左司员外郎。二十二年夏四月,议阿合马所管财赋,先行封籍府库,钩考万亿库,沙汰省部官,阿合马党人七百十四人,已革者百三十三人,余五百八十二人并黜之。正公谒告归。二十四年九月,中书传旨捕正,与参政咱喜鲁丁等偕至帝前,问曰:“汝等皆党于阿合马,能无罪乎?”正曰:“臣未嘗阿附,惟法是从耳。”会日暮,车驾还内,俱械系于阙东隙地。踰数日,奸党多伏诛,复械系正于拱卫司,火鲁霍孙曰:“上嘗谓刘
正衣白衣行炭穴十年,可谓廉洁者。”乃免归。二十五年春,枢密院奏为经历,升参议枢密院事。桑哥立尚书省,擢为户部侍郎,升户部尚书。桑哥遣省、院、台等官十二人理算江淮、江西、福建、四川、甘肃、安西六省钱谷,给兵使以卫。正嘗举报河间盐运官污课事,几陷于罪,乃移疾归。二十八年,桑哥败,完泽为
丞相,复擢为户部尚书,升参议。尚书省罢,仍参议中书省事。湖南马宣慰庶子,因争荫不得,诬告其兄匿亡宋官金。正知其诬,罪之,仍官其兄。济南张同知子求为两淮盐运使,正知其不称,弗与。张遂作飞语构其事,帝召正诘之曰:“匿金事在右司,争荫事在左司,参议乃幕长,寝右而举左,宁无私乎?”正辩析明,事遂释。
三十年,御史台奏为侍御史,中书省奏为吏部尚书,己而复留为侍御史,迁江南行御史台中丞。大德元年,改同佥枢密院事,因熟悉云南民情,寻出为云南行中书省左丞。右丞忙兀突鲁迷失请征缅,正以为不可,俄俱被徵,又极言其不可,不从,师果无功。云南民岁输金银,近中庆城邑户口,则诡称逃亡,甸寨远者,季秋则遣官领兵往徵,人马芻粮,往返之费,岁以万计,所差官必重赂省臣,乃得遣,徵收金银之数,必十加二,而拆阅之数又加之,其送迎馈瞌,亦如纳官之数,所遣者又以铜杂银中纳官。正首疏其弊,给官秤,俾土官身诣官輸纳,其弊始革。始至官,储见扒二百七十万索,得扒一千七十万索,金百锭,银三千锭。
大德七年秋,还广州。八年六月,召正以左丞行省江西(即江西、广东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八、州九,属州十三,属县七十八)。十一年五月,改行省江浙。武宗即位,召为中书左丞,升右丞。二年,立尚书省,懇辞还家。仁宗即位,召诸老臣入议国事,正诣阙言八事,一曰守成宪,二曰重省台,三曰辫邪正,四曰贵名爵,五曰正官符,六曰开言路,七曰慎赏罚,八曰节财用。会行赦改元,集议行之。
仁宗初政,风动天下,正与诸老臣陈赞之力居多。累乞致仕不许,拜荣禄大夫、平章政事、议中书省事。时议经理河南、淮、浙、江西民田,增茶盐课额,正极言不可,弗从。岁大旱,野无麦谷,种不入土。台臣言,燮理非其人,奸邪蒙蔽,民多冤滞,感伤和气所致。有旨会议。平章李孟曰:“燮理之责,儒臣独孟一人,请避贤路。”平章忽都不丁曰:“台臣不能明察奸邪,藏否时政,可还诘之。”正言:“台省一家,当同心献替,择善而行,岂容分异耶!”孟摇首,竟如忽都不丁言。右丞相帖木迭儿传旨,廉访司权太重,故按事失实,自今不许专决六品以下官。平章忽都不丁、李孟将议行之,正言:“但当择人,法不可易也。”事遂寝。卒官,葬于何处不详。后赠宣力赞治功臣、光禄大夫、司徒、柱国、赵国公,諡忠宜。
正公妣氏生二子:长讳秉德公,史员出身,官任秘书监丞,历官兵、工二部侍郎,出为安庆路总管。至正十八年(1358 年)春,陈友谅攻陷安庆路,秉德公致仕,退归广州东莞县治莞城豪岗村珠玑巷祖籍避居;次讳秉仁公,荫官中书架阁管勾,累官至工部尚书,元朝末年,辞官隐逸,去向不明。
根据《五代史》、《宋史》记载:云南,汉置益州郡,属益州部刺史,兼为牂牁郡西境。后唐天成二年(公元 927 年),牂牁、清州刺史宋朝化等一百五十人来朝。由此可知:五代后唐称云南为清州,刘正公乃出生于云南。又查《辞源》无清州地名,释为广州古时别称,故自称清州人也。
刘存业
先祖讳存业公,字可大,号简庵,广州东莞县治莞城人,生于明朝天顺四年(1460 年)。先祖讳存业公出身于簪缨名门,正基盘石,祖德醇厚,自幼颖敏,乐读书好问,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 年)癸卯科乡试中举,得第二名,从而闻名莞城。明弘治三年(1490 年)三月中式庚戍科一甲第二名榜眼,赐进士及第,官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参与修编《孝宗实录》,赞曰:“明有天下,传世十六,太祖、成祖而外,可称者仁宗、宣宗、孝宗而已。孝宗独能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兢兢于保泰持盈之道,用使朝序清宁,民物康阜。易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观贞无咎。’知此道者,其惟孝宗乎。”评述得其要指,为后世所重。明弘治六年(1493 年),先祖讳存业公上疏请归,侍奉母亲至孝。弘治七年纂修《东莞县志》十五卷,次年修编刘氏族谱。弘治十年(1497 年)遵母命,再次入朝为官,复原职。
未几,晋升翰林侍讲学士,从五品官职。公学问渊博,摘文究隐,严谨简要,举止恭慎,奉职勤恳,擢拔进东宮,任皇太子讲读(即老师)。
弘治十八年(1505 年)五月辛卯,孝宗崩。壬寅,皇太子讳厚照即皇帝位。先祖讳存业公出任经筵,即御前讲席,修实录、史志诸书,充总裁官;春秋上丁释奠先师,摄行祭事;会试充考试官,殿试充读卷官。次年(1506 年)改纪元为正德元年,正月乙酉,侍奉皇帝,享太庙。已丒,侍奉皇帝大祀天地于南郊。二月已丑,侍奉皇帝耕耤田。三月甲申,侍奉皇帝释奠于先师孔子,摄行祭事。五月,先祖讳存业公因连日劳累染病,卒于北京,享阳四十七岁。葬于京郊何处不得而知。其后代众多,聚居榜眼坊,并将先祖讳存业公神灵牌位安放于莞城西栅口刘氏大宗祠,世代祭祀。
存业公妣氏生男数人(不详),长讳恒裕公,字贞伯,吏员出身,在东莞县衙门当差,官历登仕郎、主簿等职,分掌粮马、巡捕之事,躬亲守职而勤慎,居住莞城榜眼坊侍奉母亲,以事母至孝而闻名巷里,传说曾进京寻找先祖存业公遗骸未果。
裕公妣氏生二子:长讳东星公,字子明,隆庆二年进士,官任广东茂邑儒学,迁居高州泗水;次讳东昇公,字子月,吏员出身,官历东莞县西中堂、县西南白沙、缺口镇、东北茶园等要津关隘巡检司巡检,九品官职,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公娶祖妣氏生二子:长讳刘福公、次讳刘寿公。东昇公勇谋忠信,亲率徭役弓兵警备不虞,贼惧之而不敢犯。
刘东星
刘东星,字子明,隆庆二年进士,官授茂邑儒学。后改庶吉士,升兵科给事中。大学士高拱摄吏部,以非时考察,谪蒲城县丞。徙庐氏知县,累迁湖广左布政使。以父老请归侍养,濒行而父卒。万历二十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时朝鲜以倭难告。王师调集,悉会天津,而天津、静海、沧州、河间皆被灾。东星请漕米十万石平糴,民乃济。召为左副都御史。进吏部右侍郎,恳辞归。二十六年,河決单之黄堌,运道堙阻。又召回东星,起工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继任总理河漕尚书。初,尚书潘季驯议开黄河上流,循商、虞而下,历丁家道口出徐州小浮桥,即元贾鲁所浚故道也。朝廷以费钜未果。东星守前任杨一魁旧议,李吉口淤益高。岁冬月,即其地开濬一小河,春夏引水入徐州,如是者三年,大抵至秋即淤。乃复开赵家圈以接黄济运。起曲里舖至三仙台,抵小浮桥。又濬漕渠自徐、邳至宿。计五阅
月工竣,费仅十万。诏嘉其绩。进工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明年渠邵伯、界首二湖。又明年奉开泇河。泇界滕、峄间,南通淮、海,引漕甚便。前总督翁大立首议开濬,后尚书朱衡、都御史傅希挚复言之。
朝廷数遣官行视,迄无成书。河臣舒应龙嘗凿韩莊,工亦中輟。东星力任其役。初议费百二十万,及工起费止七万,而渠已成十之三。因未携家眷赴任,会有疾,屡求辞官归去,皆旨慰留。万历三十年卒官于漕督任所,葬于何处不得而知。后李化龙循其遗迹,与李三才共成之,漕水永便焉。东星公性俭约,历官三十余年,敝衣蔬食如一日。
天启初年,諡莊靖。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