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生不逢时的“刘将军步枪”(刘氏步枪)

1914年,欧洲大陆的战火燃起,远在东方的中国获得一丝难得的喘息机会。就在这样一个历史当口,一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半自动步枪——刘氏步枪,在这个刚刚宣告封建帝制终结的国家诞生了。

刘氏步枪

1869年,刘庆恩生于四川德阳一个贫困家庭。凭借着自身的努力,刘庆恩得以前往广东水师学堂学习,并远赴日本深造。回国后,他在汉阳兵工厂担任技工,展现出了卓越的枪炮制造与修理才能。

刘庆恩深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在孙中山的支持下,他获得了一次前往德国克虏伯兵工厂考察学习的机会。也是这段经历,让他得以接触到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枪炮技术,这为他后来自主设计研发半自动步枪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庆恩带着西方先进的武器制作理念回到祖国,出任汉阳兵工厂总办。然而,当时的中国军阀割据,北洋政府腐败无能,汉阳兵工厂经费匮乏,研发之路充满艰辛。刘庆恩并未被困难所击倒。他以自身信誉为抵押,向银行、亲友借款,甚至不惜变卖家产,用以支持武器研发。

在这样的背景下,1914年,刘庆恩成功完成了半自动步枪的研制。要知道,当时世界列强的主要装备还是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极为罕见。这一成果对于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款“刘氏步枪”口径7.92毫米,全枪长1225毫米,枪管长647毫米,加上刺刀重5千克。采用了非常独特的连射方式,6发内置式弹仓供弹,射速为每分钟40到50发。与其他导气式武器不同,刘庆恩在枪口安装了枪口罩,当发射弹药时,燃气推动枪口集气筒向前运动,从而带动一套连杆机构,完成自动上膛动作。需要节约子弹时,只需将集气筒反转,就可以实现非自动射击的模式。

根据当时的军械局评估,这把枪在性能上完全优于当时普遍装备的“汉阳造”。

然而,由于当时中国工业水平相对落后,所生产的步枪构件难以满足要求。在北京楠苑射击场的测试中,两把手工打造的样枪因弹簧强度不足而连发测试失败。

面对挫折,刘庆恩并未气馁。他积极寻求改进方案,携带样枪和图纸远赴大洋彼岸的普惠公司寻求技术支持。经过改进后,第二批样枪的技术和性能震惊了世界,被一度称呼为“神奇的东方刘氏步枪”。

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能力,刘庆恩还购买了大量机器设备和材料,准备回国后自主建造。然而,原定于1916年交付的设备,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直至1919年才运送回国完成交付,但此时的政治局势已经不允许他大展宏图。各路军阀不断排挤这位军工奇才,运达的设备也被挪作他用。1920年,军阀会议上,刘庆恩与军阀曹锟、吴佩孚等人产生激烈争执,随后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只能以病为由辞职。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刘庆恩深感革命的艰辛,病情也随之急剧恶化,终不幸逝世。随着他的离世,这款对于中国而言有划时代意义的步枪也逐渐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成为历史书页上令人痛心的遗憾。

刘氏步枪技术特点

它的自动方式也非常独特,与其他导气式武器不同,刘庆恩在枪口安装了枪口罩,当发射弹药时,燃气推动枪口集气筒向前运动,从而带动一套连杆机构,完成自动上膛动作,但需要节约子弹时,只需将集气筒反转,就可以实现非自动射击的模式。
当弹头快要飞出枪管的时候,导气箍上的3个导气孔在火药燃气的作用下,推动导气箍向前运动,带动枪内部件。弹头完全飞出后,膛内压力下降,剩余膛压带动部件后坐,并抛壳。同时,托弹板将下一发枪弹推入弹膛,完成再装填,同时膛压恢复正常。
如果需要节约子弹,可以将导气箍旋转,让导气孔向外,就可以切换为非自动射击模式。
刘将军步枪采用7.92mm口径,全枪长1225mm,枪管长647mm,加上刺刀重5kg,并采用6发内置式弹仓供弹,射速为每分钟40到50发。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生不逢时的“刘将军步枪”(刘氏步枪)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