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原籍沧州昭烈帝后裔沙陵子刘氏

昭烈帝后裔,原籍沧州,元初迁于昌乐县北于留村,代有贤达著仕名仕籍。至四世祖,昆玉二人守于留村祖基者,渊行一,我祖清行二,职授千户,徙居是土,没犹返葬于留祖茔焉。始祖四世祖清。

常宁刘氏大屋


汉世系表
刘备—禅—琮—麟—侃—骥—玄—丕—照—炎—衍—安仁—彝—元明—颖(懿用)—义禧(韶)—文静(唐开国功臣封鲁国公)—稚—蕃—君复—庄—昱—璇—馥—知几—籀—致道—于—滂—晟(闽东刘氏族谱)—仁恭—守文—延进—廷让(本名光义宋太宗即位赐名廷让,逝世后太宗赠太师)—永德—曦元—铭传—赫—华—烨—轩—忠(齐徽祖)

营陵黄村刘氏
营陵黄村刘氏是指山东省昌乐经济开发区境内居住的刘氏后人,代表人物主要有刘新生、刘锡诚等。

目录
1 渊源
2 相关名人
渊源
重修刘氏先祠碑志
黄村位于昌乐开发区龙角村稍偏东,古营陵八景之一“黄村黍熟”所在地,当年占地六十余亩。
自“壬辰年金灭之后”(1232年),二世祖朝散大夫河中府同知信公,“避乱逾河挈家而来”,卜居于此。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七月四日,三世祖用公将先祖考之灵柩及昆仲移葬黄村之原,是为占地六十四亩的刘氏祖茔。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从刘信卜居黄村,到刘用移葬先祖考之灵柩及昆仲,中间已相隔51年。因黄村刘氏于元代出达官显贵二十余人,为累世簪缨之世勋巨族,故刘氏茔地以规模之大、气势之宏、钦赐祭葬之多而显赫青齐。
金、元时黄村隶属益都路北海县,在“密州之西境”。《马可波罗游记》记载,当时青州一带虽刚刚历经金、元间的战乱,但在至元年间仍然保持着良好的经济状况:“路冲当水驿,市早集商船。鹅鸭皆成队,鱼虾不费钱。”至少反映了商业和养殖业的发达。而位于胶东半岛的登州虽“擅利鱼盐”,然“土田狭窄,瘠卤半之”,农业落后;莱州“男通鱼盐之利,女习缉纺之业”,但“其地瘠薄,负海舄卤,蚕谷少而人民寡”。同样由于自然环境原因,农业落后,人口稀少。故黄村之卜居,也显现出刘氏先祖睿智的目光。黄村南对首阳山,东依邢家河,沃野广陌,河湾密布,自然也是传统经济繁荣之地。至今黄村一带仍有昌乐县“北大仓”之称。当黍谷豆麦黄熟之时,稼禾遍野,一派丰收景象。考黄村向无黄姓居住,故村名之由来,“黄”字似取嘉禾黄熟之意也。“
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四起及瘟疫流行,社会动荡不安,“巨姓右族,不死沟壑,则奔窜散处”。“往年大姓家,存者无八九”(李继本《一山文集》)。况且,金元两朝又是被贬称为“胡虏”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朱明王朝,对金、元时期的世勋芑族,当然会更加岐视和严厉打击。在这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下,处于“去元未远”的明初时期,黄村刘氏族人只有四散奔逃,故有“宗分三支”之事载于家谱。
另据于留刘氏(吾族自五世祖,因战乱宗分三支:曰于留、曰邢姚、曰边下)家传,因清代仕途重出身家世,体仁阁大学士、清官“刘罗锅”刘墉(一说刘统勋。窃以为更有道理,民间刘墉声名比其父更著,疑易讹传。因刘统勋于乾隆时期开始撰修族谱,名叫《东武刘氏族谱》;且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曾来于留寻根问祖,俗云寻“靴子厚”。当时于留刘氏长者指之曰:“吾于留刘氏虽世称望族 ,然显官闻人皆在元,公莫如西访杨河刘氏问之,其有祖乃明朝之阁老,靴子新而且厚也。”刘遂往杨河。后大清征用民工治海河(或运河、黄河),于留店有数人不堪忍受劳役之苦,遂往投刘府。刘墉闻于留刘氏到,自然免不了一番厚待。又令府中取出一对金丝灯笼,上书其堂号曰“清爱堂”三字。曰:“持之可保平安归也。”民工回,藏灯笼于于留刘氏祠堂,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尚在。后“文革”开始,二灯笼不知所归。考此事于族谱,于留刘氏三世祖刘用因仕元而居密州多年,信公长子刘润等刘氏族裔其时亦徙居密州而失考。刘墉又密州人也。刘墉来于留寻根问祖似有一定道理。看过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人都知道,刘墉的家乡在诸城(今山东高密县注沟乡逄戈庄村)。据刘墉家乡逄戈庄《东武刘氏族谱》所载由刘统勋撰的《东武刘氏族谱凡例》记载说:“吾家自前明弘治年间,始祖讳福公,自江南砀山县迁山东诸城县。至二世恒公,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帮列恒公为二世。”在清代以前,诸城刘氏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普通刘氏宗族,这个家族当时基本上没有产生过什么比较优秀的人物,因而在中国正史上找不到他们的足迹。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家族太普通、太微小了,以至于到清朝时期,刘墉族人连他们的远祖来源于哪里,都已记不起来了。依据成书于清代后期的《东武刘氏族谱》记载,我们只大略地知道,诸城东武刘氏约形成于明朝,以刘福为本支开基始祖。第2世刘恒时,由于战乱兵灾,刘家族谱被烧毁。从此,族人对诸城以上刘氏家族的情况就不得而知。在“家谱遭兵烬,中间世次莫考”的情况下,黄村刘氏这样的望族,应该是极易引起这位寻根心切的宰相注目的。尤其是黄村又距离刘墉家乡不远,更兼刘墉有姑母家是昌乐尧沟北郭村(在黄村西约十公里),故刘墉(刘统勋)来此寻根问祖就成为可能。
应该注意的另一点是,乾隆称帝继位后,刘统勋曾随大学士稽曾筠到浙江学习治理海塘工程,学有所成后又多次负责黄河、运河的治理工程,所以,这一点又与于留民工修黄河往投刘府的传说相吻合,想来合乎情理,当非杜撰。
诸城刘氏在乾隆时期由第8世孙宰相刘统勋开始撰修族谱,名《东武刘氏族谱》,共3卷。到今天,诸城刘氏已传到始祖刘福的第十五六代,按一般谱牒学25年为一世推算,诸城刘氏的历史不过在400年左右,而黄村刘氏已繁衍了约862年左右(信公生于1174年,再上溯秀实公25年,可知约自1149年至今)。
关于黄村刘氏祖茔,族人有心者抄下碑文十数篇流传至今,让来者得以遥见昔年盛况。《刘氏先茔碑记》系祖茔较早的碑记。它由元代卫辉路知事徐登撰文。徐登与刘氏三世祖刘用“交属既深”,又有“姻眷之义”。看来徐氏与先祖应是儿女亲家,但其人其事未得其祥。单从官至卫辉路(今河南)知事看来,亦非等闲之辈。今天看《刘氏先茔碑记》,文笔甚佳,可知徐登不愧当时大家名流。北海儒学教谕古斟刘□书丹,丹书作者姓名残缺一字,所以不传。原因已不可考,疑是时有妒嫉者所为。益都儒学正古纪赵有忠篆额。《刘氏先茔碑记》记录了刘氏先世及一家六代的情况。“泝其先世系出于蜀,已称名族。历三国至唐宋以来,隶籍沧州。郡治之西南,有地曰马明镇,祖茔在焉,年代久远。”查《金史》,马明镇属沧州南皮县。时南皮仅此一镇。有《南皮刘氏族谱》今存北京图书馆。后来有欲对族情溯源穷流者当记之矣。刘氏一世祖“秀实,金季仕沧州节度使,改令益都府总判,以疾终。”二世祖“信,领兵徙直隶。山东俶扰不遑,率家人避居汴京。初袭父职,后官至朝散大夫,遥授河中府同知。壬辰年金灭之后,复至益都访父总判之茔。因于密州之西境为村居焉。淡于仕进,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乐善好施,惟日不足。”可以知道,在金元之间的战乱岁月中,秀实公因病死于任上。其子信公率兵逃往直隶(今河北),随着金元混战愈演愈烈,又率家人避居汴京。在汴京,得到日薄西山、濒临灭亡的金朝赐封,“初袭父职,后官至朝散大夫,遥授河中府同知。” 河中府当时可能已为蒙古所占,可知信公这个同知之衔是空头的,并没能实际赴任,仅是遥授而已。而刘信卜居黄村,实是避乱、隐居,从“淡于仕进,雅尚玄教,尤喜与羽人游。乐善好施,惟日不足。”这些语句中我们不难体会到。因为作为一个金朝的遗老,又到了58岁的老龄(信公生于金大定乙未(1174年),卒于元宪宗辛亥(1251年),卜居黄村在壬辰年(1232年),淡于仕进在情理之中。雅尚玄教反映出他其时的消极遁世思想。但这位重振家室的朝散君却始终没有忘记延师教子。“壬辰北渡,访判府君茔,因家益都。时兵余,遗民流离道路。得衣冠之士数人,馆于家,俾子孙徙之学”。信公在战乱的年月里,曾收留了一些有学问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就成为教诲刘家子弟的私塾先生。可见刘家后来能够六代簪缨,和朝散君的重教课子是分不开的。刘氏先茔碑立于大元至元二十四年岁次丁亥十月二十日,文末署有“敕授将仕郎胶莱莒密盐司副使孙男刘用立石”一十九字。刘用为刘氏三世祖,行五,官至礼部侍郎、中顺大夫。其事详见于昌乐县志和刘氏家谱。

四块福寿康宁碑石之一——福字碑
刘氏祖茔另一重要碑记为《有元北海刘氏昭先之碑》,此碑由四世祖刘世杰立于泰定元年岁次甲子十月乙亥十有四日。刘世杰,号白眉,官至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后出任奉直大夫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驻军奥鲁劝农事。当时汝宁府(今河南汝南)有着良好的农田水利设施,“汝南旧有鸿郄大陂,西平有二十四陂,郡亦为饶。”商业也较发达,史称“汝、汴二郡多富商”,即说明汝宁府商业可与汴梁相比美。刘世杰能够出任汝宁知府,元朝庭的器重可见一斑。据《昭先碑》所载:“世杰端介有局量,遇事敢言,无所回挠……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世杰扬历中外人无间言,方为朝廷柄用,遂赞宣徽”。仁宗时,浙西土豪沈明仁,创立白云宗,强占民田二万顷,纠集徒众十万人,蓄发娶妻,自有田宅,形成一个托名佛教的地主集团和邪教教团。于是中书省臣刘世杰奏参白云宗总摄沈明仁强夺民田二万顷,诳诱愚俗十万人,私赂近侍,妄受名爵,应下旨黜免,严汰僧徒,追还民田等语。仁宗一一准奏,并诏沈明仁奸恶不法,饬有司逮鞫从严,毋得庇纵,违者同罪。此延佑六年(1319)十月事也。当时,刘世杰还将贪纵不法的泉州万户孙天有、福建运使朵儿别角绳之以法,当地百姓拍手称快。刘世杰还向丞相进言,丞相应当“上弼天子,下总百僚,行省不可置。”元朝当时著名的奸臣要束木伏法后,刘世杰认为其子黑驴也不宜担任江浙行省的左丞相,就上书要求裁罢。不久,刘世杰官拜监察御史。后历任西台都事、内台都事,擢授为右司员外郎。因其持法平允时正,利病知无不言,宰相深器重之,出为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为《昭先碑》撰文的是集贤侍读学士、亚中大夫、国子祭酒蔡文渊。蔡文渊是山东东平人,泰定年间任御史,与当时济南人、著名散曲家、礼部尚书兼参中书省事张养浩同朝。《昭先碑》中蔡文渊言“予尝偕侯(刘世杰)拜命宪台,交分日深”。四世祖刘世杰历任风宪御史管勾、南台监察御史、西台都事、内台都事、中书省右司员外郎,蔡文渊曾经与之为同僚,并且有深厚的交情。蔡作为侍读学士、亚中大夫、国子祭酒,自是一代饱学大儒。其《蔡文渊赠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治神道碑记》尚存曲阜孔庙。这是蔡文渊为孔治写的墓道碑。孔治乃孔府北宗之主,元朝官至中议大夫。蒙古人灭宋后,原跟着宋廷南渡的孔府南宗也随之式微。元朝改认北宗族长袭衍圣公爵位。碑文记载了大德元年(1297)孔治进京朝见成宗皇帝时,大臣奏封孔治为衍圣公之事。同时,蔡文渊也是元朝《农桑辑要》序文的作者。《农桑辑要》是元代专管农桑,水利的中央机构“大司农”主持编写的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它作为一部由政府出面所修订的农书,其出现与元代的重农劝农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蒙古族进入中原以后,当时的一些蒙古族将领,提出将长城以内的新征服的地区的农田全部改为牧地,引起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最后采用了耶律楚材的建议,奖励这些地方的农民继续从事农业生产,供纳赋税,这个办法果然取得了好的效果。元代统治者开始重视农业。至元元年(1264),元世祖即位,第二年便设置了专管农业的“劝农司”,后来又改为“司农司 ”,《农桑辑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由司农司主持编写的。蔡文渊能够为《农桑辑要》作序,其在当时的地位与影响可见一斑。《昭先碑》由元代奉议大夫监察御史杨喜篆额,由元代翰林待制奉议大夫兼国史院编修官张起岩书丹。杨喜其人具体事迹暂无考,但是既然官做到监察御史位子上了,大约也就相当于今天的中央组织部长了吧,是故亦属当时政要。张起岩,字梦臣,为元代状元,亦是颇具神话色彩的一代名臣。他于延祐乙卯年中进士,除同知登州事,特旨改集贤修撰,转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进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迁中书右司员外郎,进左司郎中,兼经筵官,拜太子右赞善。改燕王府司马,拜礼部尚书。“至元乙酉三月乙亥,太史奏文昌星明,文运将兴。时世祖行幸上京,明日丙子,皇孙降生于儒州。是夜,起岩亦生。其后皇孙践祚,是为仁宗,始诏设科取士,及廷试,起岩遂为第一人,论者以为非偶然也。起岩博学有文,善篆、隶,有《华峰漫稿》、《华峰类稿》、《金陵集》各若干卷,藏于家。”其事迹详见于《元史·列传第六十九》。张起岩的法书墨宝至今遍见济南、曲阜、肥城、莱芜、崂山、泰山等齐鲁各地。潍坊浮烟山,有名胜曰麓台,为汉代公孙弘墓。台南矗立元代诗碑一座,上刻《麓台秋月》诗云:银河漾漾净天街,碧月辉辉照麓台。台上读书燕太子,清光依旧向人来。即为张起岩所作,为浮烟山平添了一道靓丽厚重的人文风景。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元至治二年(1265年),世杰祖尚留有《重修东岳庙行祠记》碑记传世,它记载了我五世祖刘源与诸亲修复东岳行祠的情形。东岳行祠在信公卜居之前早已有之,金末毁于兵火。信公几欲兴修未果。至元六年,三世祖“昌乐酒醋税务都监刘泽、滕峄诸军奥鲁长官刘成继承父志,肯构其基,翦荆榛,拾瓦砾,复建其庙。” 大德八年,袁州路(今江西萍乡、宜春一带)忠显校尉、管军总把、五世祖刘源以子(刘仁,六世祖)承替其职而还故里,与列叔祖刘渊、刘旺、刘世兴、刘侃等人重修东岳行祠。适四世祖刘世杰也“以官游中外,还居青社,因拜扫而到乡里,”就写下了这篇碑记。此碑复由张起岩篆额,可见刘世杰与张氏既为同僚,结交确非一般,因此张为刘家题记亦属顺理成章。
相关名人
刘秀实 金季沧州节度使,改令益都府总判
刘信 初袭父职, 后官至朝散大夫, 遥授河中府同知
刘润 益都将军千户
刘泉 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
刘泽 监昌乐酒税
刘成 滕峄两州诸军奥鲁长官
刘用 由宣课所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
刘世兴 提领登州鱼盐
刘世通 胶州仓使
刘世英 危山广利冶副使副 故赠承务郎
刘世杰 业儒, 由学使荐补益都总管府知事 , 西台都事,复召为内台都事 、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 ,汝宁府知府 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 封彭城郡君
刘守约 武备寺译史
刘明 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
刘崇 赐封忠显校尉
刘渊 滕州税使
刘旺 务昌乐税所总管 、莒州税副
刘清 季阳翼管军千户
刘兴 赐封忠显校尉
刘源 忠显校尉 季阳翼总把
刘如愚 西域亲军都指挥司照磨
刘仁 进义副尉管军百户,敦武校尉,龙兴翼管军千户
刘琛 博兴等处淘金管勾
刘君锡 荫生
刘津 明晋赠文林郎苑马司卿
刘遂 元宣徽院都事
刘彦明 明晋赠文林郎苑马司卿。

后世人物
世兴提领登州鱼盐
世通胶州仓使
世英危山广利冶副使副故赠承务郎
世杰业儒,由学使荐补益都总管府知事,西台都事,复召为内台都事、奉顺大夫中书省右司员外郎,汝宁府知府兼管本府诸军奥鲁劝农事封彭城郡君
守约武备寺译史
明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
崇赐封忠显校尉
渊滕州税使
旺务昌乐税所总管、莒州税副
清季阳翼管军千户
兴赐封忠显校尉
源忠显校尉季阳翼总把
如愚西域亲军都指挥司照磨
仁进义副尉管军百户,敦武校尉,龙兴翼管军千户
琛博兴等处淘金管勾
君锡荫生
津明晋赠文林郎苑马司卿
遂元宣徽院都事
彦明明晋赠文林郎苑马司卿
刘三畏:明朝嘉靖辛卯1531年科举人46名,戊戌年中进士,官做到刑科给事中。持事公正,通敏事务、才华横溢。嘉靖丙午年间(即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他“丁外艰”(即父亲刘亮病故,在家守孝。明朝以孝道治天下,一般“丁艰”期为三年,亦有例外。)期间,恰昌乐县令朱木纂修《昌乐县志》,刘三畏因丁忧歇官被邀为《昌乐县志》编审。明嘉靖木刻本的《昌乐县志》卷首有刘雍、刘三畏、朱木先后作序。志中赞刘三畏在编纂中“多所裁定”,为桑梓贡献颇多。

三世信公五子
润益都将军千户
泉十路将军万户府镇抚
泽监昌乐酒税
成滕峄两州诸军奥鲁长官
用由宣课所提控按牍议事,山东行省益都等路大都督府历廉访府转运司济南、益都、淄莱三路诸军奥鲁总管府知事,山东东路都转运使司经历,益都等路管课提举,改密州盐司副使。以子贵,赠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上骑都尉,追封彭城郡伯

字辈派语
宗谱传后世
祖德万古流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原籍沧州昭烈帝后裔沙陵子刘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