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河北黄骅大仁村刘氏家族

大仁村,位于黄骅市区正南8公里处,旧属盐山县海丰铺,今属黄骅市黄骅镇。据彭城堂《刘氏家谱》载:始迁祖潼、浦、涣兄弟三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自滦州雅鸿桥镇(今玉田县鸦鸿桥镇)奉诏迁居盐山县,落籍搬倒井庄(今属中捷),同年置庄田于此。后来,部分族人徒此庄田定居,为取“大修仁德”之意,故命村名为“大仁村”。600多年的悠悠岁月,仁德质朴的仁村刘氏家族,在这广袤脊薄的土地上顽强拼搏,传宗接代,繁衍生息,留下了一串串坚实而辉煌的屐迹。

龙的传人图


自明初以来,刘氏一族半耕半读,科第不绝,迄今已传二十余世,衍丁逾万人,遂成方圆百里之望族。通过查阅《盐山县志》及《刘氏家谱·名衔录》得知,刘氏家族先后有200余人步入科举之途,有文举9人,武举2人,太学生60人,贡生22人,庠生171人。出过3位京官,1位知府,2位守备,2位运同,8位知州,4位同知,14位知县,8位训导,4位教谕及3位千总。另有恩授、封赏三品职衔2人,六品职衔11人,七品职衔8人,八品职衔9人,九品职衔33人,冠带寿官28人,乡饮正宾1人,乡饮耆宾5人。民国时期,有陆军中将军衔1人(刘惠苍),少将军衔4人(刘缙卿、刘云庭、刘杰平、刘明符),副省长1人(刘炳阳),县知事及市长2人(刘秉德、刘文忠)。新中国成立后,更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
今天的大仁村,西倚205国道,北靠石黄高速,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小五金工业基地。在黄骅及周边百里,除了五金行业的业内人士评说仁村的经济发展外,上了年纪的人们大都知晓,仁村刘家挂过“双千顷牌”,中捷农场场部以东及南大港农场六分场大部分土地、沿海岸—溜海堡(贾、赵、李、刘)及去海40里的海面都是大仁村手指为边的属地,究其何时何故叫大仁村有如此大的权势呢?却鲜为人知。
刘氏族人受皇封的那些事儿
故事仍要追述到明朝永乐二年,据《占单龙票》记载:“准军户刘潼、浦、涣,直隶盐山县占产……以国朝(洪武)军功,手指为边……”不难看出,刘氏家族是因明初洪武年间卓著的军功而享受了如此丰厚的待遇。这种军功赏授的待遇,类似于现代的高级军官转业。又有记载“家族甚繁衍,世膺武爵者十有一员,指挥者一,余尽千百户……”可见身为军籍家庭的刘氏一族,中级以上将官不在少数,在明初期的影响力可想而知。
笔者了解到,每到春节、清明节,仁村刘家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清明节的祭祀,现今简化了程序,民国以前组织者要提前通知各庄族人,届时抬着供品到老坟上吃“寒食”。春节期间的祭祀,一般定在正月初五,制度为“三年一小祭,十年一大祭”。相对来说,正月的祭祀比较隆重。祭祀当日清晨,族人们将古代的画像、封诰、神主请到一个固定的场所,摆上三牲时馐,接待各地族人的凭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则是一副明末清初的画像。透过斑驳褴褛的画面,一位身着明代官服的老人端坐在太师椅上。这位老人名讳叫刘鹏,是明末的一位官员。《盐山县志·人物传》有载:“刘鹏,字小堂,前明由监生入北雍,例授鸿胪寺序班,又升本寺司宾,寻升光禄寺良酝署署丞,奉命南四府催粮革弊釐奸,以廉能奏绩,御擢为大昏赞赞宾,赐簪宫花、披龙锦,由端门入太和殿,礼度合节,天颜大悦,奉敕山陵效劳……”
既当过天启皇帝大婚时司仪官,又为泰昌帝陵寝做服务的刘鹏,一生娶了五位夫人,生了五个儿子。将门出虎子,恰恰这五个儿子都比较争气。长子,刘景明,武举人;次子刘大舜,庠生;三子刘凤仪,庠生;四子刘嘉谟,吏员;五子刘长祚,乡饮耆宾。随着岁月的变迁,旁系的族人或投亲远徙、或开辟庄田,康熙初年,仁村刘氏只剩下了以刘鹏为血缘纽带的一个宗族群体。自此,仁村一族又分为五门,俗称“五大份”。由于经济实力雄厚,加之刘鹏的四叔刘三畏曾在万历时期管理过户部丙子库贴库,蓄积了不少家资。五大份分家析居时,自东向西依次建起了五座楼阁。这五座楼阁远近闻名,因为正房二层有一小小的阁楼被美称为“楼”,庭院规制相对较大,为两进院落,由大门、前院、两侧厢房、客厅、后院、正房等组成,主体为砖土混建,房顶是青瓦。此后,仁村建房均以五座楼宇作为最北线,依次向南延伸,渐渐形成了日后的大份园子、二份院、三份院、四份院、五份院等小巷聚落。直到民国初期,五座楼阁先后倾圮,新建房子不循规矩,昔日景然的古貌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坚实的政治基础与资本积累。有清一代,仁村刘家与沧州八大家族的“戴、刘、吕、王、于、迟、孙、庞”及本县名阀“狼洼赵、赵毛陶孙、后街刘、刁庄张”互为联姻,形成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政治经济网络。所以,仁村刘家大到宫廷器物,小到民间字画,无所不有,无不尽有。受到清末兵燹及近代运动的影响,一批珍贵的文物散落无知。留下的物件尚有御赐上马石2方、昭先碑1通(兵部尚书孙葆元外曾祖,乾隆二十二年沧州戴氏立)、旌表节孝碑1通(民国十三年,沧县举人刘树鑫撰文),圣旨封诰匣1个,御赐樟木像匣1个,槐木像匣1个,明末画像1轴,清前期画像1轴,圣旨封文7篇(原件已散落民间,天津族人仅存一轴)。
单说现存的2方上马石,相传为御赐“武举爷”之物。据同治版《盐山县志》记载:“刘景明,字祯符,光禄寺典薄鹏子,中式万历四十三年乙卯科”。据传说,刘景明身材魁梧,承袭了祖上“尚武”的良好基因,又受到了外祖父提调京营指挥佥事贺宾王将军的影响,自幼喜读兵书,十七岁考中了武举人,很快成为一名年轻的将才。在明末镇压边疆反叛势力中立过大功,曾得到天启、崇祯两朝嘉奖。民国版《盐山新志》又记载,清兵入关后,仁村刘氏迫于政府压力,带地投充清廷。除刘嘉谟、刘长祚年幼外,刘景明、刘大舜、刘凤仪、刘喜尹堂兄弟四人于顺治六年(一说七年)将所带土地会同官方登记造册。顺治皇帝为了安抚明末旧臣,遂将仁村刘氏编入汉军正黄旗下,世代在内务府效力。上马石未遭到严重破坏,也许和“投充事件”有直接关系。时至今日,仁村刘家仍保存着内务府赐给的“南斗星辉”大匾,但不幸的是大扁已被做成了晾晒粮食所用的刮板。
除了上述古物件,仁村还有“东西两庙”及五个“佛堂屋”。东庙为城隍土地庙,西庙为本族家庙。两庙的青石柱础及龙头纹饰的琉璃瓦脊,至今仍有遗迹可寻。另据考证,西庙年久失修,早在清中后期就已破败不堪。东庙最后一次重修在清光绪间,整栋庙宇占地面积仅20平米,梁子上的功德牌写有“光绪某年某月某日,信士弟子刘冠群敬修”等字样。五个“佛堂屋”典雅清净,摆设的佛像加起来约有百尊,造像均为铜质。每逢初一、十五,族里的女眷们总会到本院的佛堂屋里祈祝,据说当时的送子奶奶(当地对送子观音的俗称)相当灵验。大炼钢铁时期,大部分造像被强行征收,剩下的则被埋到了东常庄南山子地的老茔里。
仁村五金企业起步较早的原因,估计和他们经营了五百余年的“家族企业”有着直接关系。让人惊讶的是,仁村刘家早在明朝就办起了“企业”。目前仍保存完好的“洼股单子、海股单子及庄田大账”,都可以看出,聪明睿智的刘氏族人利用人均所分的“洼产”、“海产”强制性入股,并由族中定期推选人才来管理经营。企业经营过程中,股权可以在家族中自由买卖。洼产主要是苇子、草料和野味。海产主要是鱼、虾、蟹等海鲜。洼产的经营主要集中在春秋两季,海产的经营则主要集中在春夏秋三季。海货上岸后,无论船只大小,都要均分四堆。一堆归海堡的佃户,三堆为公产,这三堆海鲜就交由家族企业的管理者们去销售。后来家族企业做大做强了,有经济头脑的人越来越多,洼股、海股的疯狂交易使得企业兼并重组。一部分族人为了贪图享乐,将祖上留下的家业卖了个精光。仁村五门的海河堂抢占了先机,大肆收购本族海股的同时,又在沿海一带搞起垄断性经营。海货上船后,改分三堆,海河堂领一堆、族人们分一堆,然后剩下的留给佃户。清同治年间,海河堂斥资建起了深宅大院,整栋宅院由大门、花墙、前院、大厅、厢房、后院和正房组成,房屋为四角砖石结构,其余仍为土坯结构。直到解放以后,这所院落才被大面积毁坏,起初作为仁村公社(乡政府)所在地,后来由佃农们把持,现已归还原主。
海河堂之所以兴盛起来,和当时的主人刘元庆是分不开的。据记载,刘元庆,字子馀,议叙九品,是沧东、津南一位才俊兼备的儒商。捻军奔窜之时,他捐产戌边,且在盐山一带组织联防,并积极向朝廷纳谏,深得百姓及州府衙门的钦佩。后经当地在籍官员联名保奏,朝廷恩准钦加五品衔,候选州同,诰授奉直大夫。刘元庆去世时,府衙派代祭官赴仁村治丧,州、县两级官员执事,灵棚蜿蜒三华里,一直扎到了郭家门口地祖茔,并邀请了沧州的一些士绅名流铭旌、祭门、点主,风风光光地出了五天大殡。刘元庆的三个儿子,也比较有出息。长子宝森,字瑞符,武庠生。次子宝筠,字铭轩,钦赐六品衔。三子宝骏,字瑞卿,圣公拣选随朝伴官。事过百年,海堡一带至今还会提到“海河堂”,说起“元庆大爷”。
之所以仁村刘家历明至清,长期处于不衰之势。与他们这种崇文尚武的精神气概是分不开的。刘氏家族在历史发展中,出现过“叔侄同榜、父子登科”的繁荣现象,一时传为佳话。仁村五门族人刘谔廷在《家事琐记》中写到,“辛亥,与族侄朴菴同登贤书”,文中的“叔”即刘谔廷,“刘谔廷,字敬甫,号春泉,一号滋园,咸丰辛亥恩科举人,直隶保定府望都县训导,以光禄寺署正用,钦加五品衔,诰授奉政大夫”,文中的“侄”即刘醇,“刘醇,字朴菴,咸丰辛亥恩科副榜举人,侯诠州判”,这一叔一侄且都参加了同治年间《盐山县志》的纂修工作。仁村的近支同族献庄刘家(今属海兴县)的大门口挂着这样一幅楹联:“祖登明经孙食饩,父擢巍科子夺魁”,对联中的“父”即刘锡嘏,“刘锡嘏,字友林,号纯圃,嘉庆丁卯科举人,侯诠知县,著《弥性堂文稿》及《诗集》”,对联中的“子”即刘金城,“刘金城,字固安,号邦翰,道光癸卯科举人”,像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在文学方面又有:“刘龙址,字踰崶,乾隆乙卯科举人,清河县教谕,敕授修职郎,著《积善堂稿》”;“刘翧,字子宣,号春坪,晚号嫩鹤,恩贡生,侯铨训导,加盐提举衔,著有《圣学解》及《息影庐诗稿》”。到了近代,刘氏家族中又涌现出一大批文人墨客,如一级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诗神》杂志副主编、《文论报》及《长城杂志》主编刘小放(祖上由大仁村迁居刘常庄),著有《我乡间的妻子》、《草民》、《大地之子》、《刘小放诗选》等多部经典作品集;另如高级编辑、《桥》杂志总编兼常务副社长、华北电力科学院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刘殿阁,著有《春天的思考》、《大海的儿女》、《红草地》、《春天的呼唤》、《神秘的毛家湾》、《意味深长的沉默》等文学作品,部分著作还被译为英、日、俄等多国文字接受世人的品鉴。
大仁村,一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在历史的长河中历经了血雨腥风,岁月苍桑,受过皇封,出过名人,有过功名,是生活在这方土上人们的骄傲。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许多健在的老人,撰写了这篇大仁村一个血缘宗族村落数百年的风雨兴衰的文章,仅从一个侧面支离破碎地反映了她的历史渊源,历史遗痕和相关记载,实乃抛砖引玉,旨在请专家学者和相关部门进一步探讨、研究,准确、翔实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赞(9)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河北黄骅大仁村刘氏家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