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湖南株洲刘氏源流

刘姓为株洲第三大姓
香山刘氏
元至正十一年(1351),刘俊三夫妇自江西安福严塘徙攸,定居在峦山大桥头,派分三房,主要聚居峦山镇各村,其余散居全县24个乡镇。1995年有11600余人。
族内古代有明武进士刘葵、钦赐进士、翰林院检讨刘昌期,民国有国军少将刘学翔,新中国有中共十四大代表、株洲市政协原副主席刘定中。

刘姓头像


攸县望族,香山刘氏家族攸县望族香山刘氏—追本溯源话香山
栖息在攸水(洣水)流域的县民,共474姓。其中万人以上23姓(刘10万、陈5.8万、王4.4万、谭4万、李3.7万,位居前五),千至万人43姓,百至千人68姓,百人以下340姓。百人以上的134个姓中,属炎帝后裔的23姓,属九黎蚩尤后裔的9姓,属黄帝后裔的102姓。据现有谱牒稽核,186支族姓从外省、外县迁入攸境。何时从何省何县何地迁入、第一站下落攸境何地开派、开基祖是谁、然后又何时分迁至何地,对此,均予以明析。据此,概括了攸县一千年形成宋元初迁、元末明初大迁、明中清末再迁三次移民潮。按“族史悠久、人丁兴旺、人文厚重”三个指标综合考量,推出当今11大望族,即香山刘氏、万石刘氏、泽田谭氏、竹林洪氏、渌田蔡氏、东门陈氏、夏泉周氏、南田夏氏、沙陵陂文氏、梅城龙氏、北江丁氏。下面这个文章就是写香山刘氏的

明朝末年,我香山刘氏始祖四六公,为逃避流寇祸害,由江西吉安徙居攸县东鸾山,开基创业,历经三百余载,子孙繁衍二万多人,散居全县各地,按照小区世系关系分为“石冲、坳头、墙内、楼下、东门、东苑、毛坪、石壁、丛山、利洞、尧山、庙背、碰塘、南门、对河”。历代子孙字辈箴言“钦生刘伯、自世愈昌、文光有耀、经学端祥、建功立业、名显悠长(八修族谱通过会议再加),树节裕枝、明珠大扬”。近年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家青年儿女随时代朝流辗转远渡与海外寓海外者已有多人,我与学博、慕陶、季清、能为、学成、学愚、学礼、一萍等连同全部家眷达四十之多,在祖德余荫庇佑下,现仍安居台湾宝岛(另有家叔经济、堂姐殿媛、堂侄潭秋不幸在台病逝)均已成家立业,荘敬自强,且属“经学端祥”四代子孙共同担负“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之责任,具有发扬忠孝节义传统的家风之精神修养,民国六十二年会同订制“湖南省攸县香山刘氏历代祖宗之神位”灵位一座,恭置于桃源县中坜市月眉山园光禅寺(禄位牌号是二二四号)永久供奉清香素果,每逢新春大年初一全体集合进寺举进拜祖典礼,中元节日隆重祭祀诵经超度,敬表虔诚景仰崇功报德之孝心与永恒之追思!
鸾山东院是我香山刘家的发祥地,建有规模宏伟堂皇肃穆之宗祠,先祖刘公咏仙鉴于东院地区**河流汹涌,交通行旅不便,捐建香山大桥,桥面宽达丈余,纵长亦逾七丈,采用花岗石三拱造型,设计精致坚实,东至鸾山约为里许,西通香山仙约为十里,多为香山子孙,以香山、大桥冠题对联刻于两端桥柱:
香闻十里休下马,山过万重不劳舟。
大志题柱怀司马,桥头授书纪留侯。
联语大意是今后由香山仙经东院到鸾山,既不必下马步行,也不要行舟摆渡,可以跨越江流,畅通无阻,饱览方园数十里峰峦迭翠,田园飘香的奇丽风光,且借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升仙桥题柱言志和张良相遇下邳圮上,圮上老人授以兵书,然后佐汉高祖定天下,被被封为留侯的两个典故,反映了先民期望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达到安国定邦的理想。
县城东门与南街,是我香山刘氏了孙经商从政世代传承发展之市镇,前清家族事业鼎盛期间,随即兴建完成气势巍峨宏伟之香山刘氏总祠,位于城皇庙左侧,是梅城最有名古绩庙宇之一,亦是散居农村刘家子弟远赴县城办事集会联谊活动上心,留有丰富祠产,设有保管会,每逢“新春、清明、中元”节庆与先祖诞辰,举行隆重祭祀大典,编印族谱,史实清晰,源远流长,办理急难救助,抚持重振家业,确能发挥最大作用,总祠大门悬有“耕学门第,忠孝传家”对联,神龛木柱刻有“早了宫中税,常存天理心”联语,证明先祖为人处事“天理、国法、人情”面面俱到,垂训后世,诚挚感人,在我的心灵中留有最深刻的印象,吾伯朴恂公主持族务时期,我曾多次追随参加祭祀盛会,记得每逢大典之日,清辰睡梦中必为猪羊嚎啕尖声刺耳而惊醒,亲睹宰杀**血祭可怕景况,祠堂内张灯结彩,布置焕然一新,喜气洋洋亲和热烈,神前供奉丰盛酒肴,烛光闪耀,清香绕梁,我家大伯巨勋是德高望重之长老,公推担任主祭,身着长袍马褂大礼服,道貌岸然,神熊飘逸,亲卒全体子孙,三跪九叩,典礼程序庄严肃穆,宣读祭文,声音宏亮哀意动人,焚烧冥纸,大家主动点火投注,最后主行恳亲大会餐,筵开数十桌,扶老携幼循序入席,共同把酒言欢,增进情感交流,享受大家家庭之温馨,吃剩大块红烧棋子肉与包丸,尚可用筷子串连携回家次日再用豆豉辣椒蒸透与家人共尝,别有滋味,非过来人,不能体会出味道之鲜美,个人曾承朴伯紧邻总祠左侧,代为设计构筑四公尺宽,长达二十公尺之店面房一栋,原拟开设商号,由于时局动乱,朴伯夫妇不幸遇害,先母亦遭歹徒辱迫随凤弟流落长沙,事实上闲置未予进住,将来亦不拟 使用,为效法先祖培育后进不遗余力之美德,亦愿将此店房全部捐作祠产,交由保管会就近接管,统筹处理运用或收取租金,专供将助品学均优有志留学、进修、深造之子弟,俾能学成回国,造福桑梓,光耀家邦,容待国家和平统一,再予完成捐赠手续。
桐梓坪是我香山刘氏墙内房天相公子孙成长繁衍的地方,实属香山刘氏大家族当前之主要支系,由于地处本县中原广大平原,土地肥沃,阡陌纵横,得天独厚,人杰地灵,以初建精美坚实四合院宽广楼宇为中心,陆续扩建厅房,瓦檐连接,整齐配置,结合成为三进九栋十八厅之刘家大屋,雕龙画凤之梁柱,富丽堂皇,重门石狮之构造,固若城堡,算是全县再有名的气之巨大宅院,常有陌生来宾深入堂内,转弯摸角,漫步巷道,迷途难返,再于清朝同治年间,分建美轮美奂之“上新屋”与“下新屋”两区,构成三点品字形熊建设,发展达百余户千余人之庞大刘家村庄,改良农作连年丰收,财力雄厚名震县乡,旋又修建完成天相公祠,位于通往新市大道左侧,祠内**设置古色古香之神龛,中庭回廊厢房全为教室型式,前面保留活动广场,规划建设族校,收纳本地各姓氏族适龄学童,同享小学阶段之义务教育,捐资铺修通往新市宏翘陂石板大道,建设涟滩大汉观两处渡船,便利交通行旅,倡导敦亲睦邻守望相助公益措施,普获地方大众赞同,齐心协力,历久强坚。我家结学之士,代有杰出,先祖达轩公、嗣伯公、浴泉公、芷芬公、楚云公、藻青公、郁青公、鼎乡公、巨勋公、旭初公、朴恂公、须廉叔,守谦兄等等,天资聪颖,学识渊博,敦厚儒雅,兴学督教,蜚声士林,排难解纷,深受尊重,人和政通无往不利,为桐梓坪空前繁荣安定时期,迄今逊清年间,我大家长达轩公逝世,群龙无首,人心散漫,家道渐趋式微,治丧儿女犹仍迷信风水,期求运转鸿钧,富贵长春,选定距家卅五华里远之大坪金子寨为达轩公公墓园,地理学家构赞地势双龙环抱,视眼辽阔,座向平稳,气象万里,乃最吉祥最发达之墓**,评说:“上有金子寨,下有暖水湖,有人葬得中,一代一知府”,特别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延请道士僧侣廿十余人连续一周念经,超度,每日众多吊丧亲友,绕灵抱棺痛哭呼唤行礼致敬,远道宾客一律仍照以住慷慨热情款待,备有丰盛酒肴,供应跪胡麻将牌九朴克,任由选择玩乐,通宵达旦,长老还有鸭片侍奉,吞云吐雾,挥金如土,出殡之日,执绋人马桥舆浩浩荡荡,先后已经抵达距家十五华里之钟家桥,而殿后仪仗队尚未出门,排场之大,浪费之钜,事后传说耗用银园上万田粮千担之钜,负担非常沉重,所幸“大船烂了,还有三百斤钉!”勉能维持难局,事实已成(每况愈下)之势,言念及此,,无限哀意涌上心头,特将我家世系图绘刊于后,藉对先祖在天之灵的追思与怀念望我后代子孙饮水思源,将先祖遗留“勤俭立荣”求实务本之德性,列为传家环宝,精诚团结,创造光明远大的前程。

丹陵刘氏
明洪武初年,任元湖广宣教之职的刘宝翁自江西莲花来攸,定居丹陵(今坪阳庙乡)其后裔分居在皇图岭、坪阳庙、高枧、湖南坳、市上坪、黄丰桥黄甲坊、柏市凤下、莲塘坳春塘等地,人数达11600人。

穆塘刘氏
明洪武壬子年(1372),刘文用由江西吉州南岭徙居攸县西乡穆塘(今桃水镇)。已传28世,后裔居桃水镇睦塘、盘塘,鸭塘铺乡邱家垅,石羊塘镇金坑,莲塘坳乡春塘,上云桥镇高岭等地,1999年人口为3573人,族内有广东省军区原政委刘远节少将。

中洲刘氏
其开基祖刘瑞一,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自江西安福蜜湖初迁湖北潜江,再迁攸邑中洲(今柏市镇),已历35世,繁衍为东、西、北三房十分,其后裔分居在中洲、高枧镇尧山、市上坪镇湖背等处,人数为2507人,族内有解放军铁道兵原副司令员刘克少将,中国驻苏大使馆武官刘赞尧大校。

万石刘氏
元末明初,刘文翁自江西永新田南迁攸新市,后裔派分三房,历经27世。主要聚居在新市打鼓堆、大桥头、桐梓,网岭,丫江桥乡灯笼桥,大同桥镇观木潭,上云桥镇的七里坪、杨柳,鸭塘铺乡的茅坪、牛头湖,兰村乡湾里、三台坊等地,人口约21000人。

南云刘氏
明初,江西永新中村人刘绍宽以锦衣卫指挥使解组后徙居攸县南云巷(今城关东宝巷),已传26世,人口约5000人。后裔居酒埠江镇普联、社田,桃水镇老君潭,鸭塘铺乡大余岭,丫江桥镇庙湾,贾山乡宝山、 田、巷口、甘冲、湖沙垅、大沧,黄丰桥镇南溟桥,峦山镇南源,兰村乡石联,莲塘坳等地。族内有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刘迪恺。

株洲晓花洲刘氏
谱称始祖嵩公,字伟高,号岳云,明正统时由江西袁洲分宜县白沙湾徙居湘潭朱亭乡冷水潭之晓花洲,今属株洲县。清康熙54年(1715)肇修族谱,乾隆51年(1786)续修,道光元年(1821)三修,咸丰9年(1859)四修,光绪16年(1890)五修,1922年六修。乾隆52年(1787)始建宗祠。派语:(自十一派始)远绍让德,世守其声,诗书礼乐,文士传经。

醴陵刘氏
始祖遐公,字成始,一字正长,号从远,仕晋安成太守,留居安福笪桥刘家巷。传十世至大年公,徙居和州;永年公,世居笪桥;延公,徙安福龙云下村;迺公,徙安福石屋。延裔二十世又分为承勋、承嵩、承贵、承宾、承贶、承美六大支,后人散居醴陵、攸县、茶陵、湘乡、宜章、衡山、郴县、湘潭、酃县、邵阳、武冈及江西各地。裔孙中不乏名人:庐陵清水派三十八世刘尧诲,临武人,明时官至两广总督、南京都御史、户部尚书。醴陵义井派四十八世刘鹏年,前华东师大校长。醴陵清安铺派五十二世刘建绪,民国时任福建省主席。

醴陵圆通庵刘氏
始迁祖以文公,宋淳熙间自江西南昌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0人。

醴陵东山刘氏
始迁祖伏可公,宋大观间自江西南昌迁此。族人分布于美田桥、萍乡、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800人。

醴陵东山井头刘氏
始祖珠公,南宋初自江西南昌徙居萍西竹山下埠,生子三:玉龙、玉虎、玉凤。玉凤生三子:望露、望霖、望霑。迁醴始祖继益,望霑曾孙,元末卜居醴陵东山井头。继益再六传,一徙青山,一居故地,从此两歧并秀。后人分布于泗汾、夏家坊、攸县、萍乡等地。1923年续修族谱,堂号敦伦。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栗山大茅田刘氏
始迁祖宗益公,明洪武3年(1370)由江西永丰县阆平乡迁萍乡青溪,继迁湖南醴陵,卜居醴邑北乡上官庄大茅田。族人分布于高枧、马脑头、浏阳。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黄田刘氏
始迁祖琮璜公,明洪武间自湖北黄冈迁此。族人分布失鲤浦。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醴陵田心刘氏
始迁祖定公,明洪武间自江西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王家坊刘氏
始迁祖明叟,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南昌迁此。族人分布于豆田、转浦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520人。

醴陵雅玉塘刘氏
始迁祖义公,明洪武间自江西吉水迁此。族人分布于小南冲、汉家湾、塘下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官村刘氏
始迁祖泰海公,明洪武3年(1370)自江西萍乡迁此。族人分布于长茅港、关上、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3500人。

醴陵湖溪刘氏
始迁祖希岩公,明洪武间自湘阴迁此。族人分布于湛陂潭、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

醴陵嘉禾桥刘氏
始迁祖将保公,明洪武初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刘家圳、花桥、香炉山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300人。

醴陵符田刘氏
始迁祖明德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安福迁此。族人分布于蛇符铺、茂田、仓卜里。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醴陵庞田刘氏
始迁祖德可公,明洪武间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竹山刘氏
始迁祖侣杪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南昌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富步田刘氏
始迁祖允富公,明洪武初自江西南昌迁此。族人分布于攸县、茶陵、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书坊冲刘氏
始迁祖子高公,明洪武间自江西丰城迁此。至1948年, 全族人口600人。

醴陵东冈营刘氏
始迁祖万伍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苏迁此。族人分布于瞿家铺、长沙。至1948年,全族人口1600人。

醴陵社泉刘氏
始迁祖真一公,明洪武元年(1368)自江西分宜迁此。族人分布于黄茅岭、八横田。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0人。

醴陵义井刘氏
始迁祖和卿公,明洪武8年(1375)由湖南茶陵迁醴陵县义井头,后裔派衍为六大房。分析东乡栗山、北乡寨下、官庄。至1948年,族人2500人。

醴陵新洲刘氏
始迁祖可成公,明洪武7年(1374)自江西安福迁此。族人分布于檀山、石牌冲。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

醴陵潭塘(淳塘)刘氏
始迁祖源远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安福县笪桥迁醴陵淳塘,清光绪27年(1904)四修支谱,堂号藜照。族人分布于湘潭、攸县。至1948年,全族人口500人。

醴陵陈家坊刘氏
始迁祖良庆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安成迁此。族人分布于泗汾、船湾。至1948年,全族人口1210人。

醴陵蛇头刘氏
始迁祖仁仲公,明洪武4年(1371)自江西丰城迁此。族人分布于黄村。至1948年,全族人口700人。

醴陵温泉刘氏
始迁祖望霓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南昌迁醴东温泉石下陇。族人分布于白兔潭、泮川冲。1939年刘宗臣公祠合修宗谱,堂号衍宗。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

醴陵塘山刘氏
始迁祖志德公,明永乐间自江西萍乡迁此。族人分布于渌口、南岸、株洲。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0人。

醴陵金鸡坡刘氏
始迁祖敏直公,明天顺间自江西吉安迁此。族人分布于攸县、湘潭。至1948年,全族人口1500人。

醴陵峡上刘氏
始迁祖仲泗公,明成化20年(1484)自江西南昌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8人。
醴陵杉仙刘氏 始迁祖光望公,明嘉靖间自湘潭迁此。族人分布于楚东桥、泗汾、萍乡。至1948年,全族人口1400人。

醴陵夏平桥刘氏
始迁祖厚川公,明嘉靖间自江西安福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600人。

醴陵陈家坊刘氏
始迁祖庆公,明代自茶陵迁醴陵东乡陈家坊。1940年纂有房谱,堂号敦叙。

醴陵杨柳江刘氏
始迁祖蒂英公,明崇祯初年自江西吉安迁此。至149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沩山刘氏
始迁祖钦文公,明崇祯末年自江西永新迁此。族人分布于水口、南乡、北乡等地。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人。

醴陵西塘刘氏
始祖明初广传公,因官来居瑞金塘背。广传十四子,其第八子巨涟,迁粤东兴宁县。巨涟生九子,内第二子君玹、第六子七十三郎后裔,于明末清初陆续由兴宁分迁醴陵西塘、萍乡上栗市居住。清道光22年(1842)醴、萍二裔合修宗谱,堂号彭城。

醴陵淇陂塘刘氏
始迁祖可斋公,清顺治初自湖溪迁醴陵淇陂塘。至1948年,男女丁口200人。

醴陵龙谷冲刘氏
始迁祖玉环公,清顺治18年(1661)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荷塘刘氏
清顺治初年自江西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乔岭刘氏
清雍正末年自攸县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白兔潭刘氏
始祖永昇公,字永定,清康熙时自江西安福县因经商来湘,开基于醴陵县东乡白兔潭。族人分布于本乡四境及江西萍乡、湘东等地。至1948年,已传11代,男女丁口约1400余人。清嘉庆4年(1799)建宗祠于白兔潭。

醴陵唐家冲刘氏
始迁祖云蛟公,清康熙间自浏阳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200人。

醴陵李家洲刘氏
始迁祖艮公,清乾隆间自江西吉安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100人。

醴陵蛇湖铺刘氏
始迁祖德新公,清乾隆52年(1787)自江西迁此。至1948年,全族人口200人。

攸县南云巷刘氏
始祖遐公,为安城太守,居笪桥,遐传十八世至祥,迁永新县中村。祥传六世沆,为宋名相,沆传七世绍宽,字学章,从明太祖定鼎,以锦衣卫指挥使解组,徙居攸县南云巷,即今攸县城关来宝巷。今递传26世,人口5000余人。明崇祯15年(1642)创修族谱,至2002年凡十一修。班行:(自十世始)楚士鸿泰,惟刘永昌,崇正尚年,万世垂芳,昭兹来许,光裕堂皇,书声振达,绵远舒长。

攸县丹陵刘氏
始迁祖宝翁公,号安斋,原籍江西安福蜜湖,元至正间任湖广宣教,巡行楚南,见山水清秀,而于明洪武初年家于攸北走马铺丹陵桥。族谱始修于明崇祯16年(1643),至2000年七修。清康熙12年(1673)建宗祠于皇图岭茶园。宝翁公之二十二世孙刘进,派名增羡,原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兵团副司令。班序:一刘传万世,培祖愈增芳,德茂待朝采,允为家国光,书校天禄阁,藜燃太乙堂,继周征百代,远荫载遐昌。

攸县中洲刘氏
始祖偁公,字汉臣,三国吴泰和年间由蜀出任安福,择居蜜湖。传二十三世至瑞一公,字必达,号盈廷,行八,元明经进士,元至正间迁居湖北潜江沙口,复移居攸县东乡中洲。瑞一公传三世至景高公生三子:渊、澄、荣,分为东、西、北三大房。族谱始修于清乾隆39年(1774),至2000年七修。宗祠位于中洲老屋土,建于雍正11年(1733)。原铁道兵副司令员刘克(谱名垂湘)为北房二十世嗣孙。派语:瑞继景旭显珍立乔昊汉锡治本熙均钜源标炳垂祖德家声远。

攸县鸾山刘氏
始祖六一公,原居江西安福县梓溪,后迁永新严塘。子俊可公,字应魁,元至正间由严塘迁居湖南攸县鸾山乡大硚。族人多分布在攸县全境。至1948年,已传24代,男女丁口约16000人。宗祠一在鸾山乡东院,一在中兴镇。

攸县北门刘氏
始迁祖文娄公,明初自江西永新浯塘迁湖南攸县黄塘,其子麟山再迁攸邑北城第一峰。清道光28年(1848)北门刘氏六修族谱,堂号元本。

茶陵刘氏
始迁祖茂龄公,唐广顺2年(952)由江西泰和早禾市徙居茶陵马首,后裔散居火田、尧水、腰陂等地。

茶陵刘氏
始迁祖元旺公,字永昌,号沙溪,北宋咸淳8年(1272)自江西莲花鱼塘迁入。

茶陵洣江拱塘刘氏
始迁祖从龙公,字子飞,北宋宝祐6年(1258)自江西永新中村迁入。

茶陵刘氏
始迁祖汉霄公,字达上。元至正22年(1363)自江西吉安府泰和县早禾市迁居茶陵通湘门,生四子:荣耀、荣显、荣祖、荣升,衍为四房。明天启7年(1627)一修族谱,清康熙30年(1692)、乾隆38年(1773)、道光4年(1824)、同治3年(1864)、光绪30年(1904)、1936年、2004年续修。排行:禄阁登名士,经传大道彰,英贤宏世德,继美应承芳。

茶陵桃坑刘氏
自福建上杭迁入。

茶陵江口刘氏
自广东兴宁迁此。

炎陵王家渡堆头刘氏
始迁祖景忠公,南宋嘉熙年间自江西永新迁此。

炎陵王家渡刘氏
始迁祖胜一公,元至元元年(1335)自江西永新迁此。

炎陵中村刘氏
始迁祖贵先公,清顺治年间自广东乳源迁此。

炎陵水口板桥刘氏
始迁祖爱生公,自广东迁此。

炎陵王家渡火烧垅刘氏
始迁祖奕权公,自江西崇义迁此。

炎陵刘氏
始迁祖荣贵、发仁二公,自广东迁酃,后人分布在十都、沔渡一带。

炎陵水口桃岭刘氏
始迁祖荣阁公,清康熙60年(1721)自江西崇义县崇仁里迁此。

赞(1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湖南株洲刘氏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