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孟村牛进庄刘氏族谱序(《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刘姓)

一、牛进庄刘氏族谱新县支谱(五修至八修谱序)
第五次修谱序
吾刘氏始祖,系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龙岗人,后改称为江宁府,自明朝时由老祖名治、字天锡,充当洪武皇帝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因多建功勋,后调锦衣卫随督指挥。靖难有功,迨病故卒于南京。后由老祖太张氏系徽州府歙县城里人,在明朝永乐二年,偕命长、命远、命兰三子北迁之封地,由沧州城东南七十里处定居,立村名刘新庄,而后改为牛进庄村。迨张老祖太归真葬于牛进庄村南,称为刘氏冢墓至今。后命长祖在牛进庄守祖,命远祖迁居南皮县黑龙村,命兰祖迁居西赵河村,故由此修谱称为第一世。命长祖在牛进庄传二世时,由四位祖分称四院,长祖承遵称南院,次祖承逸称东院,三祖承迁称北院,四祖承述称西院,而后承述祖迁址祁州安国城定居。牛进庄南院承遵祖传六世时,由同胞五祖,即琨、琪、珊、 珍、璞五祖分五处定居,琨祖在牛进庄守祖,琪祖居本县大堤东村,珊祖居沧州城里牛市街,珍祖迁居新县村,璞祖迁居沧州城南曹庄子村,祖传至今。珍祖在新县村传七世时有伯曾、伯能二祖,后伯曾随父仍回牛进庄守祖居东井上,伯能祖为新县始祖。新县我刘氏族传八世时,有田禄、田爵二祖,相传九世时有维宁、维安、维贞、维秀、维静、维清六位祖,传十世时有士奇、士美、士俊、士彦、士元、士荣、士文七位祖,士彦祖迁居南皮王寺集北头村,士元祖迁居河间城南杨刘庄村,士美祖传十一世时有四位祖在新县村通称刘氏四大院长份恩广祖称西院,次份承向祖称东院,三份子惠祖称为北院,四份承基祖称为南院,由此延传于今天,故作第五次修续。本次不记录族裔外迁定居者,因笔者抄写荒疏,请各自立分谱由此为序。
十二世 刘瓒 楚玉 谨撰

中国地图刘氏红色头像


第六次修谱序
家谱本为家族血统的记录档案,自古有之,使族人所以世世代代详叙族世次不乱,但修谱成事是之难也。今承接前辈先人,诚心诚意修谱之志,启昭后人之孝思,皆知其自所出,一脉相传,而百世可考也。然在原始部落至唐宋到明代,朝中国法遗留下的痕迹,倘家无族谱,皆不可入考,居官为宦,有谱者定能考试,量其才识均以录用。文武英才者,以家族为轴心,居官清廉者,荣耀一族。誉满远近,是谱之幸也,而居官者奸宄者,累及族人,而辱灭满门,是谱之患也。此大因缘,抑扬古今,知者自知,愚者自愚。今之世人,贪名利之幻影,迷归去与从来,而不知已是谁所化,更不知当行何事,复归何所,此者徒为人相,未必为人也。殊可悲矣!有识者必须预知人品,始知人为也。倘不知人理,岂能焉行人道。古能证人品者,莫大乎于本智,本智能辩其是非,别真伪,知已而能认族也。切不可背祖训之旨,而弃本智之明,贪图浮云之活计,已辱满门之陋也。古兰经云,“世人昏睡,死而后觉”。须知已身为至宝,必不碌碌于身外之粉华也。人生无学,即镜无光,望族人拭磨本身之明镜,照彻天地万事贯通古今。人有智有识者存于心脑中是谓德,凡真德者,虽行止坐卧之间,必清心以体之,诚意以保之,恒志以持之,纯修以全之。盖意不诚,则意所蔽;心不清,则为已所障;人无恒志,则所得必失;无纯修,则其德不显。族人有识者,不可忘却忠孝廉洁,
保国荣族,勤劳于民。庶几无负先祖之大意也,故此一序。
十四世笃若秉粹谨撰
于大清嘉庆六年第六次修读

第七次修谱序
吾刘氏始祖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人氏,目前明代迁徙北方牛进庄占地而居,至今大清两朝历经四百余年,族裔繁众,日趋兴盛,族属散居,遍布各地,族裔失谱者皆不知其之所始。然盖闻圣渝有云(修家谱、收宗族、厚风俗、而以疏远)。今为启迪后人,吾刘氏于大清顺治六年时,刘氏总谱作第四次修续。由十世士美祖,从牛进庄总谱迁录先人之名讳,于新县重立分谱。总谱已有先人遗言云。刘氏族每隔六十年后,定有贤孙修续矣,并注真主之赐。万物之尊,莫大乎於人,天地虽阔,万物之多,皆资人之用也。真主施恩惠广,於人无所不及,人仰其福佑,以感真主之赐也。倘知人品之宝贵,即生在天地之间,寻根念本切勿顿忘,须体仰木本水源之谊,以联支脉分枝之情。要以和为美,永妥先灵之志也。谨遵祖训,向学务本,忠君保国,造福族人施济贫难,勤力於民,不辱先人之训也。今修族谱为经联涣散之情,以防亲疏不辨,使后代子孙贤者,人人皆知其自所出之亲也。自吾亲而追之,皆吾亲所从出者,人生焉有不知,自亲自祖自族裔乎。自吾身而下推之,皆吾身所出而后分之。然善恶不同须人之培植。如失学不可言孝也,今之人多冒名而不务实,反问其理略无所知。由此族人有识者,切不可言孝也。今之人多冒名而不务实,反问其理略无所知。由此族人有识者切不可以地隔而疏顿忘根本。欲妄修身处世,齐家治国,更不可以贫贱而相欺,不能以小忿而忘其至亲,勿以竟锥刀而薄其骨肉,勿贪图蝇利而忘其义,勿攀求非欲而忘其德。德为万善之根源,使人心明正也人之得正者为圣为贤,人之失正者为迷为逆。望族人严教子孙,继承先人遗志,永遵祖训切以为记,今敬弁数言于谱以解惑人之疑也,愿族人贤哲者,展阅族谱得悉远近矣,倘有遗漏,毅然更正。族人莫辜负先辈之厚望,尊宗睦祖皆人之大义也。今故作第七次修续,谨以为序。
承接大清嘉庆五年第六次修续 故同治六年作第七次修续
刘连枝 宝泰 谨识

第八次修谱序
张氏祖太偕子,兄弟三人,命长、命远、命兰,于前明永乐二年受皇恩迁居封地,由此北迁,至直隶沧州牛进庄。前谱序言载明,故不复重叙,刘氏族人日趋繁荣迁徙不一,世愈远而情愈疏,由此宗谱之不可无有也。古人以族繁人众,世远情睽,亲疏莫辨,木本水源之道,后世茫然不知耳。故此修立族谱以之,使族裔子孙皆知其自所出,莫不殷教一本之恩,然以是人之,虽众而不虑其情谊之睽隔也。今追其后,世内日降、人心日薄,一本之遗,或至贫富相凌,强弱相欺者,其始皆祖宗一人,人之身所出而分之者也,而妨于欺凌何异于以已之手足而残已之骨肉也,良可悲也。一本之谊安在亲族之道何存。岂不伤祖先之心志,而滋子孙之戚哉。其理皆因族谱多年失修,使族裔涣散,庆吊不闻。古程子云: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由族谱之遗言曰,孝莫辞劳,转眼称为人之父母,善恶妄保,回头便见尔的子孙。祖宗虽远,族谱不可不存,子孙虽愚,族谱不可不传。族人有识者言论及此相为侧然,所以勉修族谱,承接清朝同治六年,连枝老人作第七次修谱载记,已近七十余年改作第八次修续,由此不辞惮烦,兢兢业业,照旧谱而载先代增新谱以启后人,庶上有以对祖宗,而下有以传子孙。新谱推详不周,希后人在第九次修续,或增补之,望后裔族人贤哲者作第九次修续,使吾新县刘氏族谱永不失续,由此谨以为序。
修续者:益山 国璋 谨撰
民国二十八年春修于宝元堂

二、牛进庄刘氏族谱小马庄支谱
1915年立谱序()
吾刘氏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郎岗,始讳天锡任明洪武驾前银牌先锋之职,于永乐二年(即1404年)随驾至燕,卜居沧州城东南六十里牛进庄占地而居焉。二世祖兄弟三人分迁三处,长分命远祖迁居南皮县黑龙村,次分命长祖居牛进庄东井上,三分命兰祖居西赵河庄。惟吾次分命长祖,传至玉枝祖,中缺数代祖谱莫稽,未敢序述,以后考证明确再补序。至康熙年间君汉祖迁至小马庄焉。惟福候祖兄弟三人分为三门,迄今历二百余年矣。生齿日繁,门第日增,八世孙翰清、俊清等恐年湮日远考述不详,遂谋及族人欲行修谱之举,第有是心而力未逮,朝夕忧虑,寝食不安,爰于乙卯年(1915)冬月朔日,集族中之耆(老)共勷盛举。谨将历代名讳、生忌,及母氏之族女适之家略谱一纸,俾后人知昭穆有序,祭祀有期,免致支派紊乱,世代相混,以联一本之情者也。况先大人兢兢是心,惴惴是意,清等是举有无愧先大人于九京(泉)矣。惟男不忠孝,女人改适者,准其削谱名以示惩戒本焉。祖有出嗣承继者,于本父之名下注明出嗣某人。有抱养异姓子者,注明抱于某姓之子,以免异姓乱宗之故而昭永远立身之本焉。于是为序。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乙卯冬月上浣 谷旦
十七世 翰清 薰沐敬撰
(注:此谱续中写到天锡祖跟随洪武帝于永乐二年到沧州,这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无论是各大支家谱里还是先人们的口传里都没有这样的说法,正确的是张氏老祖太带着三个儿子迁居沧州(刘信庄)牛进庄。)
1935年二修谱序
谱者属也,联属乎宗族之谊,所以明世系、别昭穆、分亲疏、笃孝友也。上可以绍述祖宗,下可以垂鉴后嗣,其攸关于人道也大矣。唐(宋)之苏洵鉴于太史公之世系表,悟其理、会其意,亦如格而作族谱焉。迄于今读其词,而敦睦表率之意溢于言表,未尝不叹前哲之用心如是其至也,程子曰:管摄天下之人心,所以收宗族、厚风俗,俾使人之不忘本耳。后世晋绅士大夫之家莫不拳拳服膺。孳孳黾勉于斯者,盖咸有所取焉。
吾刘宗系出金陵,自明成祖北迁渤海之牛进庄,至十世祖讳君汉公,复迁至小马家庄,迄今历百余年矣。而子孙之绳绳蛰蛰,无不椒衍瓞绵,其秀者固敦品行仁,其愿者亦率富而好礼。设非始祖公厚德所贻其能,若是之昌而炽乎。然年湮日远,人丁繁殖,若不有谱之修,明其远近之支派,难免夫失考之虞。
先大人讳翰清公有鉴于斯,爰于乙卯(1915年)冬月朔日,遂邀集本族俊清公、殿清公纂修谱草,编辑成篇,授于余曰:“凡族中之子弟,萌孝悌之心,明敦睦之道,弗以骨肉而秦越者,岂非藉修谱之力也。汝小子其勉旃。”敷时再拜受命,思欲增辑,以成先志。乃以国难方殷,戎马控惚,未暇顾及,而先大人之宰木已成拱把矣。静念头颅老大复事迁延,则椿庭未竟之业不几乎,永委草莽乎?因与族中之耆老相与考订,补辑成帙为图,以叙其统系为谱,以致其生卒,虽世远人湮,中多缺略,而昭穆之序既明,则一展卷而十余世之官阀、讳字、生卒、茔葬大略自可考矣。虽不敢跻美明允,自诩敦睦表率之功,然有此一编亦可见先大人于九京矣。倘吾族众不以途人视族人,而群然生孝弟之心,以自奋于圣贤之路者,则即以此谱为之嚆矢,岂非吾之所厚望哉。是为叙。
民国乙亥年(1935年)季春朔日十八世 文敷 敬撰
注:
勉旃:努力。多于劝勉时用之。
宰木:坟墓上的树木。
拱把:指径围大如两手合围。
九京:即九原。泛指墓地。犹九泉。指地下。
嚆矢:响箭。因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故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犹言先声。
2000年三修族谱序
江河有源,草木有根。国有史,县有志,纪历代之兴衰。家有谱载一族之紫盛,族谱族之史也。氏族不可无谱。修谱乃大孝、大贤之善举,无谱即失传忘本,甚至有散乱宗之危,不可一日无谱。
谱书上记先世托迹之始,下记子孙繁衍之盛,是一般史书、方志不可所代替的。为人子孙,不记先世与禽兽何以异也。今天我们从理论道德的高度来理解,越发感到它有深远的文化内涵。
从文敷公二修族谱至今,七十五年各门支派人丁兴旺,外出、外迁者颇多。恐后日久年深,续修困难更大,予意欲修谱。以不负翰清公、文敷公等前辈的众望。历时一年克服人手不足、经费、采访、联系等困难,完成初稿。尽求圆满,难免疏漏和错误,望后人更续。望子孙铭记,勿使族谱珠玑断续,致力永不失传,凭真主的恩赐,发扬光大。
我小马庄刘氏家谱,在民国四年即1915年由翰清公、俊清公等在十一世君汉祖从牛进庄迁住小马庄立谱。文敷公又于民国24年即1935年二修族谱,一世至十世因年代久远,未敢叙述。到1999年2月牛进庄为祖太立碑祭祖,各地刘氏到齐。经十九世树芳、树国和牛进庄国安、西林、福兴等人请古谱查对考证明确。于2000年元月,有二十世德光、德仓,在文敷公1935年二修族谱的基础上,将一世祖天锡至十世祖玉枝与小马庄家谱承接。使小马庄结束了没有刘氏全谱的历史。望后人视谱如宝。希各门刘氏千万统一记世,从始祖天锡祖为第一世。
二十世、德光、倡修、敬撰
2000年四月一日
(注:现存的牛进庄刘氏家谱,由于历史原因牛进庄总谱可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都知道牛进庄分四大院,东院和西院都没有传下来家谱,北院有一份小支谱传承方面也是有断续的情况,现在发现的分支谱几乎都是南院的,在这些分支谱中还没有发现比新县家谱更为完整年代久远的家谱,据新县家谱记载牛进庄刘氏家谱第一次续谱可以追溯到明朝宣德十年,前四次续谱都是在牛进庄进行,后来因为某种原因各分支各立家谱。新县刘氏家谱是所有牛进庄命长祖各分支家谱中最为健全,历史记载最为详细可靠的家谱,把各个时期的续谱情况准确的记录下来。为后人研究先祖的信息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谱中明确表明了天锡祖的三个儿子分居三处,各立家谱,各为一世,这一点是不容怀疑的。除了新县家谱外,其余各支家谱都是民国初期才开始的续谱工作。)

三、牛进庄刘氏族谱河间果子洼村支谱序
刘氏祖,系江南应天府(今南京)尚元县二龙岗人。明朝初期,刘氏祖刘天锡任洪武帝朱璋驾前银牌先锋之职,因靖难有功,升任锦衣卫随都指挥,后病故于南京。
明建文年间,朝廷内部发生纷争。刘氏祖太张氏(天锡之妻,徽州歙县城内人)偕长子命远、次子命长、三子命兰等人避难离开南京。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北迁在沧州东南牛进庄定居。并在此建清真寺、立刘氏莹地。从命远、命长、命兰兄弟三人,立刘氏家乘为“一世”之命,命远移居南皮县黑龙村(传到十世后,有一支改随汉族生活);命长守居牛进庄;命兰移居沧州西赵河村。
根据有关资料,河间果子洼村和刘家庄村刘氏的老祖是一世刘命长。刘命长(妻吴氏,徽州歙县人)传二世;长子承遵(妻常氏,淮府人,明开平王常玉春之子常茂之女),次子承逸,三子承迁,四子承述。在牛进庄,承遵为南院,承逸为东院,承迁为西院,承述于明永乐年间移居祁州安国(他下传三世:长子重儒,次子重信,四世以下待考证)。
果子洼村、刘家庄村刘氏直系先祖是:一世刘命长, 二世刘承遵,三世刘重伶(妻吴氏、沧州上岗人),四世XX(妻尹氏,青县马庄人),五世刘锐、六世刘珍(妻吴氏,沧州上岗人),七世刘伯能(字勤臣,妻张氏,盐山县人),八世刘田爵(妻吴氏,沧州吴庄子人),九世刘维静(妻杨氏,沧州杨二庄人)。维静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移居瀛州(河间)南关,十世长子刘士源,次子刘士博(妻王氏,沧州人,过士源之三子德真为子)。十一世(十世士源之后)长子刘秉真(妻哈氏、李氏河间人),次子刘承真(妻金氏,果子洼人),三子刘德真(妻杨氏、河间人)。十二世刘敬安(秉真之子),刘敬清(妻杨氏,刘家庄人),刘翠琳(二人系承真之子),刘连升(德真之子)。十三世刘攀兴(敬清之子)……。此后缺少文字记载。
九世刘维静携带妻子等,由沧州地区移居河间南关,为何不详,需进一步研究考证,是必要的。我认为不是为官,因为在那个时代,为官者不会定居城外。从历史情况分析,刘维静一家当时居住南关十几年或更长一些时间,是可能的。但,刘家庄村村落的正式形成,想必是在明朝末年了。
在近代,“南关”既无回族刘姓居住,也无其他姓氏的回族居住。到20世纪40年代,只有文家庄刘贵荣在南门外开设烧饼铺,80年代初,才有城厢的回族到南关建房居住。而果子洼村落的形成却上溯到唐、宋时代。
果子洼和刘家庄两村的刘氏,就直系血统而言,都是十世刘士源的后裔。 从刘士源的子辈第十一世刘秉真、刘承真、刘德真开始分支(包括刘家庄本村刘氏之间的分支)。从情况分析,刘承真或其后代,由“南关”迁居果子洼村定居的可能性较大。对落户年代,我手中没有文字资料,仅依据在果子洼的老莹地(注一)和我直系先祖刘文玉(我曾祖的父母),于一九一〇年左右,在村南洼另立新莹地(注二)至今,两处莹地,已掩埋廷(俊)字辈以上15代左右的前人。至一九九三年,落户己约有300多年了。对刘家庄村刘氏祖莹的情况不了解。
还有一种传说,在我少年时,祖父刘兆龙和本族老人们曾多次对我讲:果子洼和刘家庄(1947年改为杨刘庄)的刘姓,是一家延续的后生。廷字俊字是同辈人。河间、沧州、祁州的回族刘姓,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裔。他们年青时,果子洼、刘家庄、沧州的刘姓,每年都组织去祁州(今安国市西城乡东安国城村)上祖坟。以后,因慌乱(指七七事变前后),路上不太平,也就少去……..(后面没有图片了)

四、牛进庄刘氏族谱曹庄子支谱序
吾祖原籍南京应天府上元县二龙岗,今时制更为江宁府,自明朝始祖兄弟充当洪武帝银牌先锋之职,多著功勋,后调锦衣卫随都指挥,靖有功,永乐二年北迁沧县牛进庄、西赵河、南皮县黑龙村占地而居焉。
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岁次戊寅嘉平月谷旦敬修
(注:曹庄子刘氏家谱民国27年开始续谱,谱续很简短其中说到“始祖兄弟(三人)充当洪武帝银牌先锋之职…占地而居焉。”这应该是抄写的老的谱续。但是遗漏了(三人)两个字。而世系图中却把始祖写成天锡祖,这是让人困惑之处?第8世伯增与伯能应该是珍祖之后,却写到了璞祖(迁居曹庄子的始祖)的下边。璞祖的两个儿子应该分别是伯龙和伯虎,这也是应该更改之处。)

(刘君贤 提供)

赞(1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孟村牛进庄刘氏族谱序(《沧州谱牒序跋集》之刘姓)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