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崇善堂刘氏源流

古滕崇善堂刘氏世居山右洪洞县,明洪武年间,朝廷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我族当年有一千二百口之多,应迁者八百余口,自洪武二年闻檄下,即奉命东迁,月余至单县地,有即单县者,有东迁海州者,有北迁兖州者,我始祖元公迁滕县西使相乡望塚社,领社纲,居二十余年人丁日繁,他徙者十之一二焉,我始祖也嫌其地近市人多嗜利,北迁二里许,有关圣庙,遂于庙西偏安,厥后即今小刘家庄,居数年我始祖勤俭家日隆起,见村北地宽又多肥田,置地而居 ,于是不复他徙矣,即今大刘家庄。

小刘头像

崇善堂山东滕州古滕刘氏家族族谱

大刘庄村位于滕西今大坞镇驻地以西4公里处,是由东、西、南、北4个行政村组成的有6000多人口的大村庄。前时,我随同摄制组走滕西“红荷路”一路向西,到滨湖镇郁(当地读you)郎村东头沿一条水泥路折向南,穿行青纱帐,过一座旧桥,就到了大坞镇下辖的大刘庄村。村民世习种菜,在村内正见到有成堆的冬瓜装车外运……村南有一座两进院落的刘氏家祠,坐北朝南,共有经新修复的老房子20多间。其中在大殿南墙东侧外墙壁上嵌入一块道光十一年(1831年)营建家祠地契碑,记载“道光元年(1821年)阖族公买家祠地基一位共一亩二分,价值京钱共七百千整……大厅三间,对厅三间,西屋三间,二门一,照壁一……”证明该家祠始建于1821年,而非对外宣传所说的“明朝万历年间”,至今仍保持了当初的格局;另在过厅西间南墙壁上亦嵌有一块民国十九年(1930年)重修家祠及祖茔的记录石碑,均绘有平面图形,并标注纵、横尺寸,目前是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刘氏家祠内见到刘氏族人以及《古滕刘氏族谱(崇善堂)》一套,翻看前两卷,找到几篇旧版的序文,可知该谱自清朝嘉庆四年初修,一直持续到当代,共经历了五次修订,前四次分别是:
1、1799年清朝嘉庆四年一修:“嘉庆四年岁次己未十二代孙(刘)赓谨识”的《原叙》:“余族自明洪武二年由单迁滕,迄今四百余年矣……先时族兄(刘)天池遍阅族茔碑碣,更悉心考核宗支,辑成草本……厥后余长男(刘)德风志切刊修,约会族人,依旧本抄写外……画成款式,五世一提,订为谱稿……阅数年族侄(刘)斯馨惧其散遗,纠合族众按图誊写……今冬族弟(刘)轶众……不数月而图稿告竣……今将付梓……”
2、1838年清朝道光十八年二修:“道光十八年岁次戊戌嘉平月十五代孙(刘)鼎勋奉族曾叔祖(刘)君资命谨识”的《续刻叙》:“吾刘氏谱初刻于嘉庆(六年)辛酉(1801年),迄今四十余年,人丁之繁,向之登谱者三千人,今增倍焉……”
另一篇第十五代孙刘信达于道光十八年所写的《续纂后叙》也记:“吾族自迁滕以来五百年,于今无大儒显宦光耀一时,非世家大族类也;而 文学起家,诗书传后,科第联翩,子孙峥嵘,数十年内耕读是安……”
3、1909年清朝宣统元年三修:“宣统纪元岁次己酉清和月十七代孙(刘)守彝奉族叔祖(刘)延晃命谨述”的《重续族谱叙》:“吾刘氏祖籍山右,世居洪洞,自明初讳(刘)元公者由单(县)迁滕,授田为滕民。先代世次远莫能嵇(稽),至六支五世祖(刘)北山公断以(刘)元公为始祖,泐石墓前,世系详载碑阴,此刘氏家乘之渊源也……初修于嘉庆辛酉(1801年),登谱者仅三千人;续刊于道光己亥(1839年),数已增倍;今之重续为三刻,揆诸初续数实又过倍焉……续刻迄今已七十有余岁矣……”
4、1962年四修:“十七代孙(刘)守廷奉族叔祖(刘)延寅命纪时书事,以弁于首”的《重修族谱叙》:“吾氏谱牒自清宣统己酉三次续修,迄今五十有三年矣……当时议定修续以三十年为限……今已四续矣。凡新登谱者九千一百余人,共印一百五十余帙,每帙二十卷……”
一位始祖,一门宗族,刘氏家族
由这撰写于不同年代、持续达二百年的几篇序文可知:大坞大刘庄村刘氏一族,自明朝初年刘元一家由山西洪洞迁来滕地,历经整个明朝,一直到清朝中期,在滕过了四百多年以后才开始第一次修谱,初次撰修时登录家谱的刘氏人丁姓名已有3000人;过了四十几年到第二次续修时人口增加了一倍即达到6000多人;又过了七十多年到第三次续修时“揆诸初续数实又过倍焉”,即在二修数量基础上又增加一倍达到12000多人;又过五十年后第四次续修“凡新登谱者九千一百余人”,即五十年间人口仅增加9100人——其间经历了清末、民国、抗战、国共换代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由滕西刘氏一家人口记录可以看出鲁南地区明、清以来人口数量的“几何级”增长变迁,对于我国的人口史研究都有标本意义!
这些序文以及家谱收录的四道“宸章”(封赠圣旨)中提到的刘氏名人,除始祖(来滕始迁祖)刘元外,还有嘉庆十四年(1809年)圣旨封赠其父刘桓、母刑氏的刘长凤,字慕宗,岁贡士,选授山东济南府德平县训导,署教谕事,道光版《滕县志.儒业》中有传;道光九年(1829年)圣旨封赠其父刘赓、母马氏的刘和风,任山东曹州府曹县训导。刘赓也是刘氏家谱第一篇序文的作者,他的长子刘德凤字南勳,号挥五,为乾隆(三十年即1765年)乙酉科经魁,辛卯(三十六年即1771年)恩科进士,道光版《滕县志.选举》中有载,并记“有传”。刘氏家祠过厅西侧墙上挂有一块后来复制的“进士”匾,上款题“辛卯年(刘)南勳恩科”,下款落“巡抚山东等处兼提督衔节制刘统勋(该刘统勋即是山东诸城刘墉“刘罗锅”的父亲)”,年代落款为“龙飞乾隆三十六年九月立”,与《滕县志》记载相符。然而奇怪的是:在《滕县志》“儒业”等人物传中并没有查到刘德凤的传记,是遗漏?还是记误?亦或者与刘和风弄混?并且,家谱中只有赐给刘和风并表彰其父(刘赓)母(马氏)的圣旨,身为刘赓长子、科考成绩更高(进士)的刘德凤却没有受到封赠表彰,这是怎么回事?县志记载“未仕”,已经高中了“进士”,为什么还“未仕”呢?
该谱中收录的有确切纪年且年代较早的一篇文字是“崇祯四年(1631年)岁次辛未中和月七代孙(刘)不己谨识”的《二世祖碑阴世系图叙》:“奥稽吾族自皇太祖定鼎初始为滕民,世系之谱勒之始祖碑者……自万历(七年即1579年)己卯至崇祯(四年即1631年)辛未,历五十余骥,世远支繁,姓名世系半为苔藓所浸没……吾族自嘉(靖)隆(庆)迄今,书香相继,从祖(刘)北山公于万历初年采芹不已,亦于天启末年游溪,其他入黉(hong)序、食廪饩(xi)者更十有余人……”
刘不己的另一篇《迁滕纪略》写:“余之生也,计迁滕之时百七十余年矣。闻迁滕之时我始祖方二十二岁,我族应迁者八百余人,压(押)迁官平阳府临汾县李公,山东金乡县人,见我始年正直,举为迁长,月余至单县地,有即单县者,有东迁海州者,有北迁兖州者,我始祖迁滕县西望庄社,领社纲,居二十余年,人丁日繁,他徙者十之一焉。我始祖亦嫌其地近市,人多嗜利,北迁二里许有关圣庙,遂于庙西偏安厥止,即小刘家庄。居数年,我始祖忠厚勤俭,家日隆起,见村之北地宽,又多肥田,价银每亩不过两余,置地而居,于是不复他徙矣。人因新村无名,遂命曰大刘家庄。”
家谱中收录另一篇未署名的《原籍考》似乎年代更早:“(刘)荣自束发受书,日侍四伯祖(刘)俞公左右,每言及原籍世系、迁滕始末甚详明也。犹记公晚年谓其子(刘)臻与(刘)祥曰:吾昔年至洪洞桑梓地,见家祠内前厅设乾主,后厅设坤主……上五世皆然。今迁滕以来,至尔已四世矣。上二世吾悉记之:尔曾祖即今迁滕之始祖也,来时二十二岁,生于大元泰定四年(1327年),卒于本朝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八十四岁;尔曾祖母王氏,临汾县处士讳(王)澄公女。二世祖即尔祖也,来时未离怀抱,卒于天顺八年(1464年),年八十二岁;尔祖母洪洞县庠生秦毓斗女。尔长伯父(刘)渚配本邑李氏,卒年皆七十岁;尔二伯父早卒,尔二伯母邵氏纺织自给,苦节五十余年,今已去世;尔三伯父(刘)殿配鱼(台)邑郑氏,卒年六十六岁。今我已七十三,尔母七十五,不知卒于何年。尔五叔父(刘)为配本邑黄氏;六叔父(刘)雄配本邑陈氏,虽年过古稀皆康健。至尔四世同堂,兄弟十人,有业农者,有从学者。下二世皆悉记之,是尔数人之责也。熟知言犹在耳,不数月而公即寿终。(刘)荣恐久而遗失,因涤笔而谨述之。”
这三篇写于明代的文字很有价值,据文推测《原籍考》的作者刘荣应是刘氏四世孙,生于明朝中期,刘不己则是七代孙,生于明末,他们共同用文字记录了一个家族由明初“洪武大移民”(明初洪武二年即1369年)来到山东落户滕西大刘家庄,一直到明朝末年(崇祯四年即1631年),贯穿了整个明朝二百六十多年的历程。如果再接上清朝到当代的五篇序文以及家谱中其他一些“碑文”、“墓表”、“圹志”等文字,大坞《刘氏族谱》就完整记载了明、清六百年来滕西刘氏家族迁徙、建村、生息、繁衍、壮大的完整历史!历时二百多年、经过五次编修、成书二十卷本的《刘氏家谱》,不但是滕西刘氏一姓的家族史、蕃衍史、变迁史,而且还是山东乃至华东地区移民史、乡村史、人口史、科举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的标本和例证!
至今,大刘庄村西南几里地的田野里尚存有刘氏祖茔,如今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茔地中立有一通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古滕使相乡望塚社刘氏茔碑记》石碑,已历经四百多年风雨,字迹斑驳,幸被刘氏族人找全碑文,另复制一通新碑保存在家祠内。一位刘氏族长带我去看古碑,墓地荒芜,野草丛生,只有墓前的两株古树,依然苍劲青翠。碑文记:“皇明御宇,代天司牧,均一海内……是以刘氏始祖讳(刘)元,自洪武间闻檄下,即载积仓米迁徙故单之滕望塚,遂领其社纲,至命遵之……迨嘉靖初年,祖(刘)武既此地之陇亩安土事,便因家焉,厥后桑麻翳野,田畴数井,物类繁衍……延于万历年间,比闾而居者聚族于斯,约积寸累,备蘋藻需,以申时祭,命工勒石,以别世系……”落款制作者是“四代孝曾孙、庠生刘傥等”,碑文撰者是“邑儒学廪生张岳松(字友砚)”。
幸好家谱中亦录有该碑文,名为《始祖碑记》,只是个别字句与复制新碑有所出入,二者可以相互对照。立此碑时,距刘氏始祖来滕定居已过了二百余年,刘氏后人已传至第四、五代,制作者刘傥(原碑及新碑落“四代”,家谱中另有几篇文字记为“五代”,熟是?存疑——笔者注),亦能从家谱中收录的另几篇文字中找到记载:刘麟业所写《荷溪公墓表》中载:“滕右四十里使相乡吾祖茔在焉。先世俱业农,至曾祖讳(刘)傥字北山始务学,补邑博士弟子员,为吾族文学之倡,嗣后数十年间相继入黉序者九人,书香相继……”这位生于明朝中期的刘傥不但牵头立了祖茔碑,而且还是滕西刘氏一族“务学”读书的开创者和倡导者,从他以后才有刘氏子弟走上读书科考的道路,及至清朝出了乾隆辛卯(1771年)科“进士”刘德风(字南勳)、乾隆贡生刘长风(县志有传)、嘉庆庚申(1800年)科贡生刘和风、嘉庆甲子(1804年)科“副榜”刘辉璧(县志有传,刘氏家祠内有其“登科”复制匾)等。
刘氏家祠正殿大堂内写有刘氏十七代以后后续的辈分用字,分别是“守(17代)、真(18代)、希(19代)、书(20代)、近(21代)、儒(22代)、临(23代)、端(24代)……”目前滕西刘氏族人以第二十代“书”字辈上、下人口为多,按通常三十年一代人计算,刘氏宗族自第一代刘元传到今天,正好是六百余年!
一位始祖,一个家庭,一门宗族,繁衍传承六百年,绵延瓜瓞二十代,人口兴旺,生息不已,汇成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百姓”……

“崇善堂”《刘氏族谱》卷九记载:“明朝洪武二年(1369),由山西洪洞县迁滕西大刘庄为一世。”后迁城头西斗城,13世从西斗城迁该村,至今最低26世“正”字辈,历14代。班辈从17世起:“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世毓庆观。广文体宪,德尚永光。兴盛运启,和善继昌。”

赞(4)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崇善堂刘氏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