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刘氏宗祠位于水碓村,与李氏宗祠相邻,下临人工湖,宗祠建筑年代正厅大梁书明:“大清咸丰五年岁次乙卯菊月中浣谷旦,合族鼎建”,即1855年秋天。据《刘启义》先生修理祠堂记所述,早在清嘉庆年间,刘氏十三、十四人族人在尹家坡下巷刘姓聚居地拟建祠,并于平地基,筑石脚,因觉“地势狭隘,规模不宏”,且“逼近邻居,难作祠宇”,逐中途停工另行选址。咸丰三年,购得寸姓山田一块,即今址,南朝北,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如龙椅,实为发祥之景象。于是乎兴工建祠,历经年余,建成祠堂正殿,两相楼,东西花园、前厅、大门。正殿调明总族姓祖刘继宗,公灵位及列祖牌位,门内植松柏各一株,天井庭院东西植垂丝海棠,桂树各一本,东花园到山泉入池,颇俱幽雅。牡丹、芍药种石台上中,年年盛开灿烂。宗祠具有园林之胜,祠的离竿轩昂,遥对东北诸峰岭,蕉溪、陷河、大盈江萦h其前,龙潭浸其右,观音山峙其左。山水朝拱,佑启人文,荫衍子孙,真吉祠大观、而始建成年余即遭咸丰六年十月“现辰事变”,战乱十八年,地方蹂躏,祠中两厢,前厅俱被毁。乱后承平,刘氏子孙又于光绪六年康辰(1880年)又扩建前厅,新修大门增建月台,并立石斗标杆一对于月台左右,纪刘氏科举荣光。月台前新筑双拱石桥直接大路,桥左右凿池种荷。自堤刘氏宗祠更为优美壮观。
刘氏宗祠内至今保存有一块清乾隆时所立的《永免兵丁马斑碑,碑额楷书》“保我子孙”,乃建祠时从刘氏聚居地移入祠堂,立于庭院右角,今改竖于正殿右前角。此碑为一件重要的乡史族史,侨史文物。碑文云:“乾隆二年二月二日,吴大宗师奉旨永免兵丁等马班……为族长者万不可支吾合族分厘”。这与尹氏宗谱・叙所记:“经州主吴名作哲……查找豁免”吻合。据此可知,清朝初年,和顺各姓旧属明时官兵虽已基本归为民户,而最后一面还官接治“马班”兵丁之役,直到乾隆二年二彻底永免。而当时族长(多为军头)往往还叫“马班”之名,向族人乱收取军费。故立此碑杜绝此项敝端。
清光绪初年,学人尹樟章在刘氏宗祠设书塾教授乡中学子七年,名此为“芸香馆”。何以名为如此,樟章在《县香馆论》中说:祠之东有芸香一畦,因芸香微贱而免于为世砍伐“适类於余”,故名。他在刘氏宗祠还写了大量诗文,亦题名为《芸香馆诗文稿》,其中有名篇如《抗美英雄左孝臣传》,《和顺原弯说》,《中西强弱说》等,率变革命后,刘氏宗祠曾设小学分校。解放前夕和解放初,曾作地方民族工业者所设的梁浆、织布厂,文革中先后做生产队的牛厩,公社企业的卷烟厂,打芭蕉芋、烤酒、养猪及制作粉丝的作坊,频遭毁坏。
刘氏始祖刘继宗,原藉四川重庆府巴县梁滩里刘家坡,少即美武,能专马通兵机,以武功名于世,明洪武十五年(1378年)随军奉调来腾,任南甸招刚,选充总旗官。其子拜小花升任南甸州同,子孙数代世袭此职。刘征宗落藉腾冲时,邀寸氏祖寸大师庆考查山水,卜居阳温墩为世代聚族而居的宅地,为有谱记载最早到和顺定居的汉人始祖。
改革开放,政通人和,和顺刘氏海内外子孙最早倡议修复了宗祠,始祖坟墓,并重修了宗谱,恢复了传统的周族一年一度的祭祖活动,传承与弘扬刘氏族人爱国爱乡,敬宗睦族,忠公敬业的精神。和顺刘氏世代不乏普公才人,仅在近代,就有清光绪壬午科(1882年)省试亚元刘宗{,华侨诗文家刘声仁,隐逸学人,老中医刘⑿牛富商刘金钏等知名人士。刘氏宗祠成为和顺活着的宗姓祠堂和历史文化见证。近年来柏联和顺旅游开发公司用以辟为宗祠文化馆,在原貌基础上修葺一新。宗祠内正殿悬挂清丰民初学人为家李昆田题书的“御龙深h”匾额及近人尹文和、赵翼荣、张洞h等题书的“龙蟠龙水出文龙,凤栖凤山飞彩凤”;“温暾世家仁智礼,腾阳冠冕龙凤麟”等楹联,供游人品茗,感受侨乡文化的深厚与韵味悠h。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