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迁丰之祖:刘姓第七十三世祖 刘荣公 传略

此祖系刘氏第七十三世祖先,刘清公之长子也,字荣,又叫仁浩(号),妣赵氏、梁氏。生二子:煓(刘执嘉)、瑞。
汉高祖六年庚子岁(前201年)五月刘邦尊父亲刘执嘉为太上皇,刘荣被尊为高皇祖。
据《汉书》曰:“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劉字头像

刘荣是战国末年魏国的士大夫刘清之长子,72刘清→73刘荣→74刘执嘉→75伯、仲、邦、交→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三家分晋时魏得到了今晋西南经济基础较好的河东地区。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变法,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军事实力大增。因此,魏国在战国初年就首先成为最强盛的国家。魏武侯时,魏国开始向南发展,并于公元前391年大败楚军于仪邑、榆关,魏国从此占有了大梁地区。此后通过对楚国的战争,陆续占有了黄河以南的广阔土地,为后来迁都大梁打下了基础。

魏惠王九年(前361年)夏四月初三日甲寅,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城内外西北一带,春秋时期称仪邑,处在卫国南部边境),改称大梁。魏国也从此开始被称为梁国。

公元前241年,楚国为避秦国之威胁,迁都寿春,而此时的魏国已经是四面楚歌,只能向东南方向找退路,于是在公元前235年魏国在秦国帮助下进攻楚国,而秦军却在参战中途退出,这样魏国仅夺得楚属淮北的一部分地方,故丰邑归魏也。

汉刘家族在战国时期仕魏国为士大夫,传刘清仍仕魏为大夫,刘清传子刘荣,为生活在魏国的汉刘后裔。公元前235年魏得丰地时,年近六旬的刘荣被任命为丰邑县令,世人称为丰公,是年刘邦才十三岁,而八十多高龄的刘清随迁丰邑中阳里,最后卒葬于丰邑。

《史记.魏世家第十四》:“(魏王假)三年,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这是说在魏王假三年丙子岁(前225年),秦军引黄河之水淹大梁三月,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而迁居丰邑不久的汉刘家族,为避秦祸隐居丰邑城北地荒人稀的白银河旁的力村瞳,劈地种植,营屋而居,繁育后代。

刘荣迁丰邑定居后,不久魏国为秦国吞并,是故公散尽家财,积善布施,常有恩与人,天降福德仙人亦求借,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宁都县(今县改为州)太华山铜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请驾到舍,本利一足完明。刘荣如其言,至期偕孙刘邦同往太华山,果见清幽雅趣,少时设席宴款。刘邦似觉岩岩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又走十二步,一跌。回头看见不是房屋,只是一个坟茔,似福德仙人肚脐穴也,我祖刘荣竟生葬于龙穴中矣。后刘邦得天下,传廿四主帝位,皆此仙人穴荫佑也!(至今,其坟可远见,而不得亲近也,真生龙穴矣)。

此太华山即系赣州宁都之凌云山也,听甯都的刘氏后裔说,此山中还是有座坟墓叫“天子地”。

明代诚意伯(刘伯温)到此游,诵诗一首曰:

万岁名山王气赊,蜿蜒拱护帝王家。

峰峦更擅天文胜,东日精兮西月华。

宋朝风水大師張子微著的《玉髓經》記載了漢高祖墳的手绘圖,並注“姓劉氏,字季子,出二十四帝”

2021年辛丑岁冬,汉家刘爱民从联系宁都刘声荣开始,声荣亲贤非常热情引导,并与2021年12月1日,我与声荣、金平、京华共四人探访宁都“天子地”荣公墓址,探访当天晴空万里,让汉家刘爱民能一睹“天子地”荣公墓的仙容,一览全景也。

回来编辑资料,觉得墓址极需立碑,于是同宁都亲贤发起筹款立碑事,在得到各地后裔的捐助,筹得近两万元资金,于是设计墓碑和定货,最后于冬至日兴工,铺设坟堂,等水泥干燥后,于冬至日第三天成功立碑,两次上山都是云雾环绕的,千米海拨的高山之上,山路险峻难行,参与人员很多,但都能安全下来,平安无事,实乃祖先保佑,可喜可贺。

刘邦公祖父(爷爷)安葬地细述:

历史上关于刘邦曾祖父刘清公和刘邦父亲刘煓的坟墓,不但正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而且在江苏丰县汉皇祖陵、陕西富平万年陵还有实证,但其中惟独缺少了刘邦祖父刘荣(字仁浩,或仁号)之墓的记载。 两千多年来,正史、方志均不载,关于刘荣确切葬地最有可能在江苏或陕西的议题也集体失声。然而正史没记载,我汉家《刘氏族谱》却是有记载传承的,见诸于刘氏不同版本的族谱之中,均异口同声言刘荣卒葬江西宁都太华山中,留有“金交椅坐二十四帝”的传说。

《汉刘谱志》记载不但与民间传说相佐证,明、清以来,还堂堂皇皇地写进了方志中。

宋朝风水大师张子微着的《玉髓经》记载了汉高祖坟手绘图,并注“姓刘氏,字季子,出二十四帝”。

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岁(公元1621年)《赣州府志》载:“凌云山,县北百二十里,高数百丈迤迁而上,临川、卢陵诸峰,历历可见,左右石峰插峙其下,龙湫涓滴有叮咚声,号为衙鼓洞,投铁触龙、风雨立至。世传汉高祖坟在其上,故建汉帝祖庙于山麓。董尚书越有诗。明其诬然是山,常有虎豹守之,人莫能登又可异焉。”在“舆地志”一节中,再次提到:“汉高帝祖墓,在宁部凌云山衙鼓洞。虎豹守之,人迹罕至。”

清道光四年(1824年)《宁都直隶州志•卷五•山川志》记载:“凌云山,州北百三十里,高数百丈,与大名山相连。蜿蜒数十里。其巅夷旷,望临川,庐陵诸峰,历历在目。左右石峰峭峙,下有龙湫,其深叵测,涓滴有声,曰衙鼓洞。中有蛰龙,触之,风雨立至。旧传山上有汉高帝祖坟,故山麓建汉高帝庙。州人董越有诗曰:县北凌云山,牙鼓旧名洞。生丰长沛人,安得此先陇。曾间南汉鋹,亦冒神明后。此恐其所从,烦君扫尘垢。山势纡远至坟前,左右列两山,称左右金吾顶。水注潭心,声如牙鼓。其下多毒龙,可祷,人触之辄死,俗传为汉高祖坟,每年三月清明前后,必暴风雨一日,俗传为汉王醮祖云。”

史志资料甚多,记载明确,刘邦之爷爷刘荣天葬于宁都东韶乡汉口村的凌云山上的仙人肚脐穴也,现结合《汉刘帝谱》总结刘荣公一生为:

刘荣公为刘氏第七十三世祖,战国时期魏国士大夫刘清公之长子,魏国在一次战争后,得到丰邑城池,遂“都于丰”而修陪都,派年近六旬的刘荣至丰邑为县令,称为丰公,汉刘家族迁居丰邑中阳里,繁衍发脉,派衍世界各地。

公元前225年,秦国引水淹大梁,魏王假请降,魏国灭亡,故在丰邑为县令的刘荣隐于中阳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赢政一统中原,为政腐化堕落、焚书坑儒、筑长城、修宫殿、建阿房宫、大修陵墓等等,酷刑苦役,致民不聊生,加上自然灾害,天下臣民遭大饥荒。刘荣公目睹民众之疾苦,即将百万家产全部散施百姓,拯救子民于水火,感动上苍,得福德仙人引路,天葬于宁都太华山的仙人肚脐穴,即今当地人称为“天子地”是也。

正史不记载、官方不公开,并不影响民间有限的传承。在凌云山,汉文化遗迹很多,如“天子墓”前顺势而下的小溪叫“汉水”、山下村庄叫“汉口”、第二级水电站处叫铜鼓村等。

天子地的风水有名师的总结为:脉发黄冈,军峰西指;牙旗先行,王旗殿后;鼓响兵发,太保护驾;金吾卫身,日月捍门;长戟对月,天巧凌云;衙鼓齐鸣,水连七星的“天子墓”由此大成。

刘荣墓卯龙入首转艮龙落脉,立子山午向正针,用丙子庚子分金、坐虚危之间、向张宿三度作火局。

穴位的前朝,内明堂紧锁,左右金吾执卫,外明堂开阔,似万山朝拜。

山砂方面:艮方山龙势修长,定应及第登科。辰山朝来、主男清女秀、长房富贵。丙山(文将军)、未山(武将军)高大,三房出贵人和发人丁。

水法方面:水起墓后,帝旺之水起,坤申长生水上堂,右水倒左,玉带缠身,富贵双全、人丁兴旺,出乙辰而随丙午桃花而去也。

诗曰:“左有七粒龙潭,右有北水朝南,前有文武军将,后有仙佛扶助。”汉水绕穴一周后,离去是那样的坚决,在穴左前一泻而下,形成20多米高的落差瀑布。这一切,全部在左前文笔峰之东悄然完成,穴山处竞浑然不觉。然后,汉水在穴前左右诸山的不断南扩延伸下,曲折而逝,交汇于汉口村,形成百折归流,去水缠绵格局,七潭如斗,至尊之象。

福地福人居,千古不变的真理,没有刘邦爷爷好善乐施的德行,怎能千里天葬江西凌云山!

赞(0)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迁丰之祖:刘姓第七十三世祖 刘荣公 传略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