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帝尧和刘累在刘姓家族史上的地位

论及刘姓起源,几乎所有的姓氏学文献都指向两个人物,即:帝尧和刘累,那么,帝尧和刘累在刘姓家族史上的地位该如何确认?到底谁才是刘姓的始祖,这是研究刘姓起源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本人认为,帝尧和刘累都是刘姓起源过程中的重要先祖,他俩前后相距约400余年,所以其定位并不矛盾,其中,帝尧是刘姓的血缘远祖,而刘累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帝尧 尧帝


有人依凭先秦时期姓与氏有别,认为刘累是刘姓的始祖,帝尧是刘氏的始祖,这其实是冀图通过偷换概念,调和帝尧和刘累在刘姓家族史上的地位,这种观点是不仅是不科学的,也容易引起刘姓族人对始祖认知的混淆,所以我们先从姓与氏谈起。

刘姓得姓始祖刘累


一.从姓与氏的分合看“刘姓”与“刘氏”无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个的姓氏把人们区分为一个个的血缘族系。姓氏,本是姓与氏的合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产物和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发现了近亲蕃殖的危害,正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所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所以太昊伏羲氏“定姓氏,制嫁娶”,同姓不婚,从而避免了近亲蕃殖的危害。因中国的姓发端于母系社会,所以中国最早的一批古姓都含“女”字偏旁,如姜、姬、姒、妫、姚、嬴等。
《左传·隐公八年》有这样一段话:“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这是说,帝王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的由来而赐给诸侯姓,分封给他土地,并且根据封地命名氏。即先秦时的姓与氏,既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氏出现较晚,起源于父系氏族社会,是姓衍生的分支,用以区别子孙之所自出,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姓与氏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其社会职能也不一样:姓是决定是否能够通婚的依据,即同姓不能结婚;氏则是用来区别贵贱的,即平民无氏,只有贵族才有氏。这就是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所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和封建制度的兴起,姓与氏已无什么区别,姓氏成为表明个人及所生家族的符号,亦即郑樵所云:“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考证:“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此后,或言姓,或言氏,或兼言姓氏,都是一个意思。
《史记·夏本纪》云:“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其中的一句“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说明,孔甲赐予刘累“御龙氏”也可以称“姓”,“姓”和“氏”是没有区别的。所以我们今天称“刘姓”或“刘氏”其实际意思已没有区别,同指以“刘”为血缘标识的血缘家族。

刘累故邑


二.帝尧是中华刘姓的血缘远祖
尧为中国上古时代的圣明君主,是著名的“三皇五帝”的五帝之一。他带领亲族友邦,征伐四夷,统一了华夏诸族;他制定立法,兴修水利,推动了农耕文明发展;他广纳群言,实行禅让,开启了民主政治先河;他教化民众,协和万邦,开创了合和文化的华美篇章。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孔子把尧舜禹等古代帝王视为儒道的践行者,他赞美帝尧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则言必称尧舜,以尧、舜、禹、汤、文王、孔子为儒家正传。汉儒董仲舒、唐韩愈、宋代程朱不断完善发挥,形成了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孟子等儒家“道统”说,从而也确立了帝尧在儒家道统中的源头地位,由于儒家思想在中国数千年封建历史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帝尧因此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据了极其崇高的地位。
据著名姓氏专家谢钧祥在《百家姓血缘寻根》一文中考证:中国前120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其中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总的来说, 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其次属于东夷族和炎帝族。所以中华民族称“炎黄子孙”,但是具体到各个姓氏,都有自己的得姓始祖,并不把炎黄二帝看作直接的始祖。尧的后裔,据南宋罗泌《路史》记载:有丹氏、房氏、防氏、屋引氏、留氏,其后有刘累,有唐氏、御氏、扰氏、铸氏、祝氏、随氏、杜氏、唐杜氏、屠氏、唐孙氏、李氏、士氏、鲂氏、阳氏、士丐氏、季氏、士吉氏、士思氏、司公氏、祈成氏、士弱氏、胥氏、张氏、陶氏、朱氏、陶朱氏、鸱夷氏、汉氏、厥氏、兀氏、红氏、横氏、吴氏、宗正氏、中垒氏、谷蠡氏、独孤氏、公族氏、陈氏、徐氏、员氏、貍氏、傅氏、傅余氏、余氏、冀氏、薔氏、陶丘氏、周生氏、尧氏等五十七氏。而据何光岳先生考证,帝尧后裔更多达221姓。刘姓只是帝尧众多后裔中的一支而已,所以帝尧可以视为刘姓的血缘远祖,并非刘姓的得姓始祖。刘累才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还有人认为刘姓的始祖是刘式。香港刘氏宗亲总会民国7年重辑《刘氏总族谱·古代世系》载:“刘国君讳式,乃监明公之子也,帝尧时,公父早卒,乃封公于刘(一作留),其后以地为姓,曰刘氏,我族之姓自此始。式生隗,隗生方都,方都生意诸,意诸生昌,昌生善嗣,善嗣生衡叔,衡叔生明,明生骃,骃生累,当夏孔甲时为豕韦国君。”清张澍《姓氏寻源》“御龙氏”条下引《集仙传》云:“丹朱之侄刘式闻豢龙氏师门子获夏后启龙符,能召、御、屠、扰四法,累从而学之,亦能驯扰,得其嗜欲。孔甲赐氏曰御龙。”由此可知,似乎在刘累之前已有刘式,但刘式其人不见于正史,把刘式作为刘姓始祖不可信。清代著名学者梁玉绳《古今人表考》云:“刘累始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生有文在手日刘累,因以为名(《唐书·宰相刘氏表》)。陶唐氏后,学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赐氏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左传》),《路史》谓尧长子考监明之子,封留为留氏,累出其后。恐不可信。”中国的正史、方志、族谱,是中国历史的三大支柱,其可信成都依次递减,家谱和野史的可信度很低,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之《家谱不可信》一条引颜师古《汉书·眭孟传》注:“私谱之文,出于闾巷,家自为说,事非经典,苟引先贤,妄相假托,无所取信,宁足据乎?”由此可知,民国所辑的《刘氏总祖谱》不可据信,刘式为刘姓始祖始祖之说不可忘从。

五忠堂刘氏宗谱


《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云:“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其地在今定州唐县也。裔孙刘氏,以能扰龙,事夏后孔甲,为御龙氏,亦为杜伯。宣王时国灭,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师,故为士氏。孙士舍适秦,后归晋,其处于秦者为刘氏,此祁姓之刘也,以国为氏。”有人据此把刘姓的始祖定为帝尧,把刘姓祖地定于今河北唐县。首先,“帝尧陶唐之后,受封于刘”并不能说明刘姓就此得姓,而“裔孙刘氏,以能扰龙,事夏后孔甲,为御龙氏”说的正是刘累,刘姓由此得姓;其次,刘姓起源于河北唐县说主要依据就是《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这一条史料,孤证难立,故难以令人信从。
关于帝尧的故里,据初步统计,有6省11地存在争议,分别是:山西临汾、长治,山东菏泽、定陶、曲阜,河北顺平、唐县,浙江兰溪,江苏高邮,湖南桃源、常德。河北唐县也仅为其中一说。
然而,帝尧为刘姓的血缘远祖也是不争的史实,《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权奔晋为士师,生士蔿,蔿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还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潜夫论·志氏姓》、《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辩证》等著名姓氏学文献都有相近记载。可见帝尧在刘姓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刘累自己就认帝尧为远祖,他迁居于鲁山之后,为祭祀帝尧,在西山上立尧祠,因此称为尧山,对于这一史实,自东汉张衡的《南都赋》直到清代的各种文献均有记载:《南都赋》云:“夫南阳者,真所谓汉之旧都者也。远世则刘后甘厥龙醢,祖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乎尧山。固灵根于夏叶,终三代而始蕃。非纯德之宏图,孰能揆而处旃!”《后汉书·郡国志》云:“鲁阳有鲁山,有尧山,封刘累,立尧祠。”宋罗泌《路史·国名纪四》云:“鲁,御龙邑,鲁阳国,夏鲁阳县。亦号唐侯,汉属南阳。今汝之鲁山有鲁阳关,有大龙山、尧山,今日大陌山,因累立尧祠……有鲁阳公墓、豢龙城。”《太平寰宇记》云:“尧山俗名大陌山。《水经》云:尧孙刘累迁此,故立尧祠于山焉。今山亦号大龙山,因扰龙见称。”明孙铎纂《嘉靖鲁山县志》卷一《疆域·山川》云:“尧山,在县西北15里,滍水所出,昔尧之孙刘累以豢龙事夏后,惧罪而逃于鲁,立尧祠于此,故名。”《读史方舆纪要》云:“尧山在县西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因名。”

刘姓


三.刘累是中华刘姓的得姓始祖
《通志·氏族略·同名异实》将刘姓起源分为五支:“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成王封王季之子刘邑,亦为刘;汉赐项氏、娄氏,并为刘氏;又匈奴之族从母姓刘”。其实刘姓起源可分为三,即:祁姓刘氏、姬姓刘氏和后起刘氏。其中祁姓氏起源最早,源于夏末御龙大师刘累。姬姓刘氏为周王室后裔,周的始祖后稷是帝喾之子,而祁姓刘氏远祖帝尧也是帝喾之子。《世本·王侯大夫谱》云:“帝喾元妃有邰氏之女,曰姜源,生后稷;次妃有娀氏之女,曰简狄,而生契;次妃陈锋氏之女,曰庆都,生帝尧。”因此祁姓刘氏和姬姓刘氏追本溯源同出一脉,同为黄帝嫡系帝喾之裔孙。更由于两汉刘氏家族统治天下时间比较长,影响比较大,所以汉代以后刘氏大族在追溯族源时,大都称自己是汉代皇室之后,是帝尧的后裔,这样姬姓刘氏便逐渐融入祁姓刘氏之中,而后起的刘氏一般均称自己是汉高祖刘邦之后,因此纷繁的刘氏渊源最后可归为一脉,即祁姓刘氏。
而祁姓刘氏的得姓始祖是刘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云:“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潜夫论·志氏姓》云:“帝尧之后陶唐氏,有刘累,能畜龙,孔甲赐姓为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通志·氏族略·同名异实》:“刘氏有五:尧之后有刘累,为刘氏。”刘累是《左传》、《史记》等正史记载的刘姓第一位历史名人,刘姓是以始祖刘累的姓名为姓,自从有了刘累,就开始有了刘姓,刘姓由刘累开启了数千年辉煌灿烂的家族历史。

刘氏图腾


刘累为刘姓的得姓始祖除了上述文献记载,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确认:
一是汉高祖刘邦认刘累为始祖,而“汉后无二刘”。《汉书·高帝纪》颜师古于“高祖,沛封邑中阳里人也,姓刘氏”下注曰:刘氏“本出刘累,而范氏在秦者又为刘,因以为姓。”《史记·高祖本纪·索隐》亦云:“高祖,刘累之后,别食邑于范,士会之裔,留秦不反,更为刘氏。刘氏随魏徙大梁,后居丰。刘煓妻王氏,生四子:长名伯,次名仲,三名季即刘邦,四名交。”虽然刘邦族源之论还有争议,但西汉后期以来,刘氏皇族已经确认自己是刘累之后却是不争的事实。而汉代以后,凡以刘为氏者都称自己是汉室之后,因此,今天的刘姓人追本溯源时,都可归根于祁姓刘氏,可由汉高祖刘邦追根于刘累,由刘累而及帝尧,刘姓的得姓始祖是刘累。
二是从文字学上考察“刘”字,可以认定刘累为刘姓始祖。我们说祁姓刘氏的得姓始祖是刘累,还可以得到文字学上的证据,何崝对此有精审考证,他在《“劉(刘)”姓和屠龙的故事》一文中认为刘姓得姓与刘累屠龙的事迹有关:《尔雅·释诂》说:“劉,杀也。”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便是“劉”的本意,先秦典籍中,如《尚书·盘庚》:“重我民,无尽劉”,《君奭》:“咸劉厥敌”等句中,“劉”都是杀的意思。御龙氏改姓劉,就是取杀龙之意,是为了纪念他屠龙的光辉业绩。甲骨文中没有“劉”字,但是有“卯”字,卯在甲骨文中也是杀的意思,如“卯牛”、“卯羊”,后来为了把作为杀字的卯和地支之卯相区别,又在卯旁加上了“金”和“刀”作为偏旁,而造成了“劉”字。何崝教授的论证很有道理,由此看来,刘姓之“劉”缘起于御龙氏刘累屠龙的故事,所以刘累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三是古代刘姓族人墓志均认刘累为始祖。1965年9月,在辽宁朝阳市发现一个北魏砖室墓,出土了北魏刘贤墓志,其文曰:“君讳贤,字洛侯,朔方人也。其先出自轩辕黄帝,下及刘累,豢龙孔甲,受爵于刘,因土命氏。随会归晋,留子处秦,还复刘氏,以守先祀。魏太武皇帝开定中原,并有秦陇,移秦大姓,散入燕齐,君先至营土,因遂家焉……”刘贤为北魏前期营州临泉戍主,是品位不高的下级地方官吏,死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在位期间,即公元452~465年之间,距今1500余年。帝尧乃黄帝曾孙,这里没有提到帝尧,直接上溯到黄帝,碑文中“下及刘累,豢龙孔甲,受爵于刘,因土命氏”,因刘累被夏帝孔甲封爵于刘地,因土命氏,说明了刘姓得姓于刘累。
还有不少古代墓志都透露出刘姓的始祖是刘累,如北魏刘懿墓志曰:“豢龙启胄,赤鸟降祥。”北齐刘悦墓志曰:“豢夏龙于遂古,羁秦鹿于前朝。”隋刘相墓志曰:“其先帝尧刘累之裔。”隋刘德墓志曰:“扰龙启其华胄,分蛇命于洪绪。”宫人刘氏墓志曰:“豢龙命氏,纂系惟刘。”又一宫人刘氏墓志曰:“陶唐遐裔,是曰豢龙;炎汉末苗,实归世载。”墓志中“豢龙启胄”、“ 扰龙启其华胄”、“ 豢龙命氏”都明确地说明,刘累开启了刘姓的历史,是刘姓的得姓始祖。

四.刘姓的祖根地在河南
上文已认定刘姓的始祖是刘累,那么刘累的始居之地即为刘姓的祖居地。《史记·夏本纪》之《集解》引服虔曰:“后,刘累之为诸侯者,夏后赐之姓。”《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南五十五里,乃刘累之故地也。”后“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亦即刘累故城,也就是《汉书·地理志》河南郡缑氏县班固自注所说:“缑氏县有刘聚,周大夫刘子邑。”《集解》又引贾逵曰:“刘累之后至商不绝,以代豕韦之后。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传杜预注:“以更豕韦之后”云:更,代也。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古豕韦国在河南旧滑县城东50里之韦乡。
刘累因善御龙之术而为夏帝孔甲召用,来到夏都斟寻,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亦即《括地志》所说的洛州缑氏县,在那里为孔甲养龙驯龙,受到孔甲的嘉奖,赐“御龙氏”,并封之于豕韦之故地,但刘累还没在豕韦国就任,就因雌龙病死“惧而迁于鲁县”(《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传)孔颖达注云:“鲁县,今鲁阳也。”即今之鲁山县。此后豕韦复国,到商代又被武丁灭掉,武丁又把刘累的后代封在那里。
综上,刘累故城所在地的今河南偃师市和古豕韦国所在地的近今河南滑县均可视为刘姓的祖地。

刘累在一雌龙病死后由今偃师县迁于今鲁山县,关于这一点,史无异议。
《竹书纪年》云:“帝孔甲七年,刘累迁于鲁阳。”《汉书·郡国志·南阳郡》云:“鲁阳有鲁山,古鲁县,御龙氏所迁。”《后汉书·郡国志》云:“鲁阳有鲁山,有尧山,封刘累,立尧祠。”又云:“鲁阳有累亭。”《水经注·滍水》云:“滍水出南阳鲁阳县西之尧山,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山,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滍水又东迳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石人山,又名尧山、大尧山、大龙山、龙齿蔓山,称尧山是因为尧之裔孙刘累曾在此立尧祠,称龙山是因为刘累为孔甲养龙被赐号御龙氏,时至今日,尧祠故址犹存。刘累迁于今鲁山县后,定居于鲁阳故城,即今鲁山县昭平湖中之邱公城,以后就没有再迁徙他地,死后便葬于鲁山,刘累墓位于鲁阳故城南。
总之,偃师、滑县和鲁山均可视为刘姓的祖根地,这三处均在今河南境内。由于刘姓得姓始祖刘累的的陵墓在鲁山县,所以今河南鲁山县作为刘姓的祖地对于全球刘姓显得尤为重要。尊祖敬宗,报本反始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祖先祭祀由来已久,自汉代兴起墓祭,2000余年来墓祭祖先形成了传统节日“清明节”。《后汉书·明帝纪》“永平元年春正月,帝率公卿已下朝於原陵,如元会仪” 李贤注引《汉官仪》曰:“古不墓祭,秦始皇起寑於墓侧,汉因而不改。” 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六:“自汉世祖令诸将出征拜墓以荣其乡,至唐开元诏许寒食上墓同拜埽礼,沿袭至今,遂有墓祭。”墓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刘姓始祖刘累公的陵墓在今河南鲁山县昭平台水库,这里便是天下刘姓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心灵故乡。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帝尧和刘累在刘姓家族史上的地位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