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清代文化望族:宝应刘氏刘永澄、刘台拱、刘宝楠

⊙刘永澄与明代宝应刘氏的兴起
刘永澄(1570—1619年),字静之,宝应人。1601年进士。补顺天儒学教授,严课程,饬行检,北方学者称为淮南夫子。官国子监学正。是东林党人,不畏强暴弹劾魏忠贤。乞归省亲。起兵部职方司主事,未上而卒。永澄为文,通达谨严,有《练江集》七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刘姓


⊙刘台拱兄弟与宝应刘氏的兴盛
刘台拱(1751-1805),字端临,一字江岭,宝应人。明代东林党刘永澄之后。1771年中举,六试礼部不第。最初留京授徒,后官丹徒县训导。以读书教书终其身。旅京期间,结交当世学者名流朱筠、程晋芳、戴震、邵晋涵、任大椿、王念孙等。后半生曾与阮元、臧庸、姚鼐、段玉裁书信往来,切磋学问。刘台拱与段玉裁、王念孙齐名。
年十三、四,从同里王洛师学为文。年十五见王□□、朱泽□遗书,欣然有得,始研宋程朱之学,以圣贤之道自绳。其于天文、律吕、六书、九数、声韵之学,无不贯通。穷治诸经,于《三礼》尤粹。其于汉宋诸儒之说,不专一家,而惟是之求。认为《论语》、《礼经》为孔子微言大义所在,用力尤深。 取《仪礼》十七篇,除《丧服》外,各绘为图,与诸习礼容,发明先王制作之精意。

⊙刘宝楠父子与宝应刘氏的持续发展
刘宝楠(1791— 1855年)。其父刘履恂是位举人,做过国子监典簿的小官,刘宝楠五岁时,父亲赴京应试,因病卒于异乡;六岁那年,祖母、仲兄、伯兄相继去世,家世衰落。所幸刘宝楠的母亲是一位坚强的女性,作诗勉励儿子曰:“我爱白莲花,不以污泥滓;我爱青松枝,不以霜雪死……”督促宝楠课习所学,不使稍懈。刘宝楠常常向其兄刘宝树请益,后从叔父刘台拱受学。刘台拱使刘宝楠学业大进,为日后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宝楠应乡试不第前后达十一次,连续的打击使他心灰意冷。“壮岁声华伯仲间,萧萧都见鬓毛斑。十年赢得头衔在,收拾残书返故关。”他一面在宝应、扬州课徒授业、教书讲学,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一面与一些砥行硕学之士结交,如刘文洪、包世臣、汪喜好、梅植之、吴熙载、杨季子、李兆洛等一批扬州学派的中坚。

1828年秋天,刘宝楠和赴乡试的几位儒生合定了一个契约。这个契约的定立成就了日后一批经学大师,成为文坛佳活。合定契约的仪式是“发策自认”。刘宝楠发策自认《论语》,时年38岁。从此他“屏弃他务,专精致思”,整整奋斗了后半生直至逝吐。由于晚年历官畿浦,政务繁琐,精力不济以至中道不克,乃命其子刘恭冕续成事业。从汉代起,历代学者莫不研读《论浯》,注释、考证《论语》的著作真可谓汗牛充栋,举不胜举。刘宝楠著《论语正义》借鉴了前人上丰家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清人的注释考证;注重文字训诂,史实考订和阐友经义,还对汉魏古注作了详细的疏解。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清代文化望族:宝应刘氏刘永澄、刘台拱、刘宝楠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