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天津津南八里台刘氏中近代世系表

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刘氏中近代世系表
西汉列祖:
第七十五世祖 邦公(汉高祖)
祖系源明公之第七十五世孙也,名邦,字季,妣吕后、戚夫人、薄后、张姬、赵姬。生八子:长子:肥、次子:刘盈、三子:刘如意、四子:刘恒、五子:刘长、六子:刘友、七子:刘恢、八子:刘建。

刘氏


此祖煓公第三子,系累公五十八世孙,公元前247年降生于魏国士大夫家庭,在优裕的环境中接受启蒙受学的教育,到十三岁随祖父仁浩公迁居丰邑,故世居沛郡丰邑中阳里。生而凤颜龙准,宽仁大度。在秦始皇时,为泗上亭长,解囚往咸阳,因囚多无罪,曰:吾放尔等去,吾从此逝矣。因有壮丁十余人,从往至大泽中,有大蛇挡道,人皆畏之,邦援剑斩白蛇而过,随而神母哭之曰:吾儿白帝子被赤帝子斩之。季闻之喜,隐居芒砀山,遇沛郡吏萧何、曹参起兵,收沛郡子弟,得三千人,杀沛郡 令,迎立刘邦,号曰沛公,其势暂大,举兵灭秦。后五年得帝位,帝还过沛,复(福也)其民,以其赋役世世无所干预,召父老饮酒,击筑(音竹,似瑟)而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其以沛为汤沐之邑,所以福之也。自乙未(公元前206年)至丙午(公元前195年)在位十二年而崩于长乐宫(即在陕西西安府),寿53岁而终,葬于长陵(即在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东,天子葬地曰陵)。

原配吕氏,名雉,公元前187年临朝,称制八年,公元前180年而崩,寿62岁,葬于咸阳东陵。生一子:刘盈(即惠帝)。
妣曹氏,生一子:刘肥(立为庶子封齐悼王,早卒)。
妣戚姬,生二子:如意(封楚王)、刘友(封赵幽王)。
妣薄后,公元前155年四月崩,葬于霸陵,生一子:刘恒(初封代王,后即帝位为孝文帝)。
妣张妃,生二子:刘恢(封梁王)、刘建(封燕王)。
妣赵姬,生一子:刘长(封淮南王,文帝六年谋反,废徙蜀死)。
第七十六世祖 恒公(孝文帝)
即太宗孝文皇帝,妣窦氏名漪、其他妃嫔。生四子:启、武、参、揖。

此祖高祖第四子,是汉朝的第三位皇帝,汉惠帝刘盈弟,薄氏生也,初被立为代王,建王都于晋阳。惠帝死后,吕后立非正统的少帝。吕后死,吕产、吕禄企图发动政变夺取帝位,周勃、陈平诛灭了诸吕势力,迎代王刘恒登帝位。高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 年)闰九月登位,以陈平为左丞相,以周勃为右丞相,议定天下振穷养老之诏,癸亥二年,诏举贤良方正以为职任,丁卯六年,以贾谊为梁王大傅,陈治安策,恭俭为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富庶,兴于礼义,他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他在位的23年成为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与汉景帝并列为“文景之治”。

祖事母至孝,事迹编入《廿四孝》中的第七孝亲尝汤药。生于汉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2年)建生,至汉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夏六月,汉文帝病逝,在位23年,寿46 岁而崩,葬于霸陵(陕西西安府城东其西北坝陵县,即坝上也)。谥为“孝文皇帝”,所谓“文”,代表着“经天纬地”“道德博闻”“学勤好文”“慈惠爱民”“愍民惠礼”等丰富含义,这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汉文帝的政绩。文帝去世后,太子刘启即皇帝位,是为汉景帝。

妣窦氏(景帝登位时尊为皇太后,武帝即位又尊为太皇太后),至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 元前135年)而崩,合葬于坝陵。
长子:启(前188年—前141年),汉文帝刘恒之长子,母窦漪房。汉朝第五位皇帝(前156年—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岁。葬于阳陵(今陕西高陵县西南)。谥号孝景皇帝。在位期间,主要是削诸侯封地,平定七国之乱,巩固中央集权,勤俭治国,发展生产。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与其父汉文帝统治时期并称“文景之治”。

次子:武(前184年?—前144年),西汉梁孝王,与兄长汉景帝同为窦太后所出,汉文帝次子。公元前178年,刘武与刘参、刘揖同日被汉文帝分别封太原王、梁王和代王。公元前176年刘武被改封为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梁怀王刘揖夭折,刘武又被封改梁王,死后谥号为孝,故号梁孝王。前161年刘武奉命从首都长安前往梁国首都睢阳(今河南商丘)。刘武在位期间曾带兵抵御七国之乱中吴王刘濞的进攻,功劳极大,后仗母后疼宠和梁国土地广大准备争夺皇储之位。公元前144年10月病逝,葬于永城芒砀山,在位23年,死后梁国一分为五。

三子:参(?—前162年),西汉代孝王,汉文帝刘恒之子。汉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三月,有司请立皇子为诸侯王,于是当时诸子皆立为王。其中刘参被立为太原王,刘恒另一子刘武被立为代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参号遂易为代王。建都于晋阳(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代王藩系从此肇基。代王刘参的生母地位低微,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因此刘参在文帝时并不得宠,他的藩国势力也较小,在汉代的诸侯王国中基本上不起很大的作用。刘参前后为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卒,谥为孝王。刘参死后,由他的儿子刘登继任第二代代王。

四子:揖(?—前168年),西汉梁怀王,汉文帝刘恒之子,早年夭折。
第七十七世祖 启公(孝景帝)
祖系邦公之孙也,即孝景皇帝,妣薄后、王皇后名娡、栗妃、程姬、贾夫人、唐姬、王夫人(名皃姁)。 共生十四子三女:
长:荣,栗氏生,初立为太子,后废为临江闵王,无子。
次:德,栗氏生,为河间献王,生子:不害(共王)→堪(刚王)→授(顷王)→庆(孝王,后为共王)→元嗣。
三:阏于,栗氏生,为临江哀王,无子。
四:余,程氏生,为鲁恭王。
五:非,程氏生,为江都易王。
六:发,唐姬所生,为长沙定王,传后五世为光武帝。
七:彭祖,贾氏生,为赵王。
八:端,程氏生,为胶西王。
九:胜,贾夫人生也,为中山靖王,传后十六世生昭烈帝。
十:彻,王皇后所生,初为胶东王,后即位为汉武帝。
十一:越,王氏生,为广川惠王,生子齐为广川王,后绝。
十二:寄,王氏生,为胶东康王,生二子:贤,奉。
十三:乘,王氏生,为清河哀王,无子。
十四:舜,王氏生,为常山宪王,有子税、勃、商(洒水王)、平【封顷王→子烈王偃→子孝王申→子安王雍→子共王普→子阳,后绝】。
长女:平阳公主,母王娡,嫁平阳侯曹寿,公主的封地在阳信,所以也称阳信公主。
次女:南宫公主,母王娡,嫁南宫侯张坐。
三女:隆虑公主,母王娡,嫁隆虑侯陈蟜,隆虑也称林虑,所以又称林虑公主。

此祖文帝之长子,高帝之孙也,乙酉(公元前156年)登位,以周亚夫为相,尊祖父之帝业,天下丰稔,家给人足,至于移风易俗,黎民淳厚,如周代成康之盛世,诚嘉美矣。至庚子(公元前141年)在位16年,寿48岁而崩,葬于阳陵(在陕西西安府高陵县西南)。妣王后(生子武帝,即位时尊为皇太后),至武帝乙卯十五年(公元前126年)而崩,与祖合葬于阳陵。妣薄后以后被废。

第七十八世祖 发公(长沙定王)
祖系邦公四世,汉景帝启公之第六子,母唐姬,原为程姬侍女。景帝召幸程姬,固有所避令唐儿饰其进,后生发。汉景帝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长沙王吴芮的子孙绝嗣,国除,封发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当时的长沙国,在西汉人看来,还是一个经济文化都非常落后的卑湿贫困和充满毒瘴的野蛮之地。

其时长沙国领地大为缩小。公元前142年诸王来朝,以歌舞为父皇拜寿,发公仅张袖小举手,上怪问之,发对曰:“臣国小地狭,不足回旋”,帝乃加封武陵、零陵、桂阳。自此,长沙国的辖地又包括今湖南大部地区。以孝著称,封长沙王后,运大米至长安,带回京都之土筑“望母台”(湖南长沙市内)。

在位27年,汉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卒,后谥定王。
发公的子女众多,见于史载的儿子就有16个。
长子:庸,被立为王太子,(→子顷王鲋鮈→子刺王建德→子炀王旦,无子),。
次子:苍,为安成侯,居今江西安福县。
三子:成,为宜春侯,居今江西宜春县。
四子:党,为句容侯,居今江苏句容县。(无嗣)
五子:福,为容陵侯,居今湖南攸县。
六子:童,为路陵侯,居今河南南阳市。
七子:则,为攸舆侯,居今河南南阳市。
八子:忻,为茶陵侯,居今湖南茶陵县,治所在茶陵火田。
九子:拾,为建成侯,居今江西省高安县。
十子:丹,为安众侯,居今河北怀来县。
十一子:喜,为叶平侯,居今叶县。
十二子:义,为夫夷侯,居今湖南邵阳县。
十三子:买,为舂陵侯,居今湖南宁远县。
十四子:定,为都梁侯,居今湖南武冈县。
十五子:狩,为洮阳侯,居今广西全州县。(无嗣)
十六子:贤,为众陵侯。

长沙王传递:刘发→传子刘庸→子刘鲋鮈→子刘建德→子刘旦→弟弟刘宗→子刘鲁人→子刘舜→王莽篡汉,废除长沙王国。刘秀复汉后,封刘舜的儿子刘兴为长沙王,但后来刘兴因与光武帝血缘关系太远而被削去王位,降封为临湘侯。各任长沙王的儿子,除嫡长子世袭王位外,其余各子则被依例封为列侯。其中,第三代长沙王刘鲋鮈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高城侯刘梁居今湖北松滋县、复阳侯刘延年居今河南桐柏县、钟武侯刘度居今河南信阳市;第四任长沙王刘建德的儿子被封侯的,有昭阳侯刘赏居今湖南邵东县和承阳侯刘景居今湖南邵东县;第六任长沙王刘宗的儿子被封为侯的有安平侯刘习和阳山侯刘宗2个;另有一个湘乡侯刘昌居今湖南湘乡市,不知是哪一个长沙王的儿子。

长沙刘氏的这24个分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的只有句容侯刘党和洮阳侯刘狩两支;因罪仅一代就被杀灭国的有路陵侯刘童和攸舆侯刘则两支。其余20个分支,有的袭封一代或数代便被削去封国爵位,降为庶民;有的终西汉时期一直保有侯国和爵位;舂陵节侯一支,则更发展成为东汉帝系正统。可见,长沙刘氏的绝大部分分支,均有后裔延续于世。后世著名的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刘氏、南阳沮阳刘氏、安城刘氏、范阳刘氏(今河北省涿州市)等刘氏望族,都是源自长沙刘氏。

第七十九世祖 买公(舂陵侯)
祖系邦公五世,汉景帝刘启之孙、长沙定王刘发公的第十三个儿子,汉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受封为舂陵侯,建侯国于零道县舂陵乡(今湖南省宁远县北)。卒后谥为舂陵节侯,他的儿子刘熊渠继承舂陵侯之位,刘熊渠是更始帝刘玄的曾祖父;另一个儿子郁林太守刘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的曾祖父。妣王氏、许氏,生二子,长子:熊渠(袭封为第二代舂陵侯)、次子:外(郁林太守)。

刘熊渠传位给嫡长子刘仁,刘熊渠的另一子刘利官任苍梧郡(今广西梧州市)太守。汉元帝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45年),第三代舂陵侯刘仁率领舂陵刘氏宗族从今湖南宁远向北迁徙到南阳白水乡(今湖北枣阳县),仅留下次子刘昌俘居宁远舂陵故地。 刘仁去世后,嫡长子刘敞继位为第四代舂陵侯,不久,舂陵侯国被王莽废除。王莽末年,以南阳刘氏为首的汉朝宗室掀起了大规模的反莽复汉浪潮。更始帝刘玄恢复舂陵国,刘祉被续封为第五代舂陵侯,入关后,刘祉更被升为定陶王。更始政权灭亡后,定陶王刘祉逃回洛阳,随即投奔刘秀,刘秀封刘祉为城阳王。刘祉次子刘坚封为高乡侯;刘祉的嫡长子刘平,原封为蔡阳侯,后被削去侯爵。公元62年,刘平被汉明帝改封为竟陵侯(今湖北潜江县),传递为刘平→刘真→刘禹→刘嘉。

注意:此刘买不是梁孝王刘武的儿子,梁孝王长子为梁共王刘买为此刘买叔辈也。
第 八十世 祖 外公(郁林太守)
祖系邦公六世,舂陵侯买公之次子,汉光武帝刘秀的曾祖父。官任郁林(今广西贵港)太守,妣徐氏,生二子:仁(孝侯)、回(巨都尉)。
第八十一世祖 回公(巨都尉)
祖系邦公七世,在西汉末年官任巨鹿(今河北巨鹿)都尉,妣朱氏、孔氏,生三子:长:钦(南顿令)、次:良(赵孝王)、三:歙(泗水王)。
第八十二世祖 钦公 (南顿令)
祖系邦公八世,刘回之子,南阳郡白水乡(今湖北省枣阳市)人。卒于公元3年。
在西汉末年,官任南顿(今河南项城市南顿镇)县令,娶胡阳樊重之女樊娴都。
生三子:
长子:縯(字伯升,追封齐武王,公生二子:长子太原王章、次子鲁王兴)、
次子:仲(追封为鲁哀王)、
三子:秀(汉光武帝);
生三女:
长女刘黄(湖阳公主)、次女刘元(新野公主)、三女刘伯姬(宁平公主)。

东汉列祖:
第八十三世祖 秀公(光武帝)
祖系邦公九世,南顿令钦第三子,(公元前6—公元57),字文叔,东汉开国皇帝,即光武帝。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父刘钦曾任济阳、南顿县令,母樊氏娴都。妣郭皇后圣通、阴皇后丽华、许氏、其他妃嫔,共生十一子五女。

汉高祖九世孙,刘秀九岁丧父,寄养叔父刘良家,早年从事农业生产。新莽天凤三年丙子(公元16元),到长安求学,拜中大夫许子威为师。后因资用拮据,回到家乡。新莽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农民起义军蜂起,与其长兄刘縯率领和宾客七八千人在舂陵(枣阳)起兵,招新市、平林、下江等军编为六部,击杀王莽南阳守将,又击败王莽大将严尤、陈茂,进军围宛,声势大振。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新市、平林诸将拥立刘玄做汉帝,号更始帝。是年刘縯攻下宛城,更始帝入都宛城。更始帝在害死刘秀大哥后,让刘秀巡河北,想让河北势力杀了刘秀,可刘秀借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在以后先后消灭了其他割据势力,赤眉军(建立建世政权),绿林军(建立更始政权),铜马军,公孙述(称帝国号“成家,大成,成”),渔阳的彭宠(称燕王),南郡的秦丰(称楚黎王),梁地的刘永(称帝),齐地的张步(齐王),卢江的李宪,东海的董宪,汉中的延岑(称武安王),夷陵的田戎,陇西的隗嚣(西伯王,西州上将军),安定的卢芳(西平王),王郎(称帝),刘秀都与之有过较量。经过参照谋事建议,与自己的雄才宏略等方针准备后,打败高潮、重连、尤来、大枪、五幡……等起义军,终成大业,建立了东汉帝国。

汉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刘秀称帝,史称东汉光武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阳。建武三年(公元27年),农民起义军全部被刘秀消灭了。建武十一年(公元36年),先后削平青州张步、渔阳彭宠、于水隗嚣、益州公孙述等豪强割据武装,恢复了中国的统一。

为了巩固政权,光武帝在位期间。多次下令奴婢和禁止残害妈婢。限制豪强霸占土地,减轻赋税,免除部分县的徭役,兴修水利。对各级官吏实行考察黜陟,罢免贪官,改任良吏,精减官员,裁并四百余县。在中央则加强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握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使战乱之后的社会生产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史称“光武中兴”。

光武帝即位以后,不忘故乡舂陵,多次回故乡。建武三年回到舂陵,在其旧居宴会乡亲父老。建武六年,光武帝下令,提高舂陵乡建制,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代代免除徭役。枣阳至今还有不少有关光武帝的名胜古迹:有祭祀光武帝的白水寺,有出征誓师的点将台,有屯聚人马的八万山,有起兵竖旗的旗杆山,有旧宅故居白水村(皇村)。另外,还有报恩寺、无蚊桥、扳倒井等有趣的民间传说,至今仍在广大群众中流传。

祖生于西汉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十二月甲子日,生于济阳县(治所在今河南兰考东北),三十一岁称帝,在位三十三年,于汉光武帝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崩,年六十三岁,葬原陵(地在汉代洛阳城西北15里,今河南孟津县境),谥光武,庙号世祖。

生十一子:
长子:疆(强),郭皇后生,封为东海恭王。
次子:辅,郭皇后生,封为沛献王。
三子:英,许美人生,封为楚王。
四子:庄,光烈皇后阴氏生,为孝明皇帝显宗。
五子:康,郭皇后生,封为济南安王。
六子:苍 ,光烈皇后阴氏生, 封东平宪王。
七子:延,郭皇后生,封为阜陵质王。
八子:荆,光烈皇后阴氏生, 封广陵思王。
九子:衡,光烈皇后阴氏生, 封临淮怀公。
十子:焉,郭皇后生,封为中山简王。
十一子:京,光烈皇后阴氏生, 封琅邪孝王。
详细见《后汉书•卷四十二•光武十王列传》。

生五女:
长女:刘义王,母不详,建武十五年封舞阳长公主,适陵乡侯太仆梁松。梁松坐诽谤诛。
次女:刘中礼,母不详,十五年封涅阳公主,适显亲侯大鸿胪窦固,肃宗尊为长公主。
三女:刘红夫,母不详,十五年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韩光坐与淮阳王延谋反诛。
四女:刘礼刘,母不详,十七年封淯阳公主,适阳安侯长乐少府郭璜。郭璜坐与窦宪谋反诛。
五女:刘绶,母不详,二十一年封郦邑公主,适新阳侯世子阴丰。丰害主,诛死。
备注: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刘氏长子刘疆派衍。(即乌伤金刘氏家族)。
第八子刘苍有传下广东中山溪角刘氏。
第九子刘荆有传下江西南昌梓溪刘氏。
第八十四世祖:庄公(汉明帝)

祖系邦公十世,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母阴氏丽华,幼年名刘阳,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四年戊子岁(公元28年),后妃有:明德皇后马氏(史称马皇后)、贾贵人(生汉章帝刘炟)、阴贵人(生梁节王刘畅)、秦贵人、阎贵人(尚书阎章二妹之一)、阎贵人:尚书阎章二妹之一,共生九子十一女。
刘庄十岁时就通晓《春秋》。建武十五年己亥岁(公元39年),受封东海公。

当时,朝廷发现垦田亩数和人口不对,于是开始重新清查田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度田事件。各个州郡的官员进京汇报工作,光武帝看到陈留吏的牍上写有,“颍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于是他就问陈留吏这是什么。陈留吏说不知道什么意思,他是在洛阳的长寿街上得到的。这时,帐幄后面只有十二岁的刘庄插话说,这是郡里的官吏教他(陈留吏)怎么核查土地。光武帝又问,那为什么河南南阳不能问呢?刘庄又说,河南是帝城,南阳是帝乡,这两个地方田亩和宅第肯定逾制所以不能认真核查。光武帝于是让虎贲将诘问陈留吏,陈留吏所言果然和刘庄一样。光武帝于是对自己这个只有十二岁的儿子愈加青睐。
建武十七年辛丑岁(公元41年),刘庄进封爵位为东海王。

建武十九年癸卯岁(公元43年),单臣、傅镇等造反,占据原武城,劫持了该城的官吏。光武帝派臧宫率兵围剿。由于单臣、傅镇他们粮草充足,所以臧宫虽然把他们困在城里,又死伤很多士兵,但就是攻不破城池。光武帝招集大臣们研究对策,大家多提议悬赏以攻城。只有刘庄主张不要围城太紧、太急,让叛军可以突围,这样一个亭长就能对付他们。结果真如刘庄所料,叛军分散突围后都被平定、消灭。同年,刘庄获立皇太子,并改名庄,并拜博士桓荣为师,学通《尚书》。
建武中元二年丁巳岁(公元57年),光武帝刘秀卒,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为东汉第二代皇帝,从公元57年至公元75年,在位18年。

汉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严令后妃之家不得封侯与政,对贵戚功臣也多方防范。同时,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永平十六年癸酉岁(公元73年),命窦固征伐北匈奴。其后,又以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次年,复置西域都护。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汉明帝将佛教引进入中国,佛教开始在中国流行。

明帝在位时,吏治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所以,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明帝末年,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激增至3400多万。明帝和章帝在位期间,出现了繁荣的盛世局面,史称“明章之治”。
永平十八年乙亥岁八月初六日(公元75年9月5日),汉明帝刘庄驾崩洛阳东宫前殿,享年四十八岁,庙号显宗,谥号孝明皇帝,八月十六日,葬于显节陵(今河南洛阳市东南)。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邙山以南,俗称“大汉冢”。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显节陵曾经被盗。现陵前留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刘庄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史载“乙更尽乃寐,先五更起,率常如此”,驾驭下有术,大权不旁落。即位后继续执行了光武帝的休养生息政策,他的为政风格和清世宗雍正帝很接近,都是对手下的官吏非常苛切,对百姓却恰好相反。魏文帝称“明帝察察,章帝长者”。明帝用王景治黄河,直到东汉末黄河也没决口,有惠于民。观其一生功绩,在两汉30帝中,明帝的功绩逊于高帝、武帝和光武帝,基本上等同于文帝但强于景帝,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

生九子:
长子:建(千乘哀王),次子:羡(陈敬王),三子:恭(彭城靖王),四子:党(乐成靖王),五子:炟(汉章帝),六子:衍(下邳惠王),七子:畅(梁节王),八子:昞(淮阳顷王),九子:长(济阴悼王)。
生十一女:
长女:刘姬,母不详,永平二年己未岁(公元59年)封获嘉长公主,嫁杨邑侯、将作大匠冯柱。
次女:刘奴,母不详,永平三年庚申岁(公元60年)封平阳公主,嫁大鸿胪冯顺。
三女:刘迎,母不详,永平三年庚申岁(公元60年)封隆虑公主,嫁牟平侯耿袭。
四女:刘次,母不详,永平三年庚申岁(公元60年)封平氏公主。
五女:刘致,母不详,永平三年庚申岁(公元60年)封沁水公主,嫁高密侯邓乾。
六女:刘小姬,母不详,永平十二年己巳岁(公元69年)封平皋公主,嫁昌安侯、侍中邓蕃。
七女:刘仲,母不详,永平十七年甲戌岁(公元74年)封浚仪公主,嫁軮侯、黄门侍郎王度。
八女:刘惠,母不详,永平十七年甲戌岁(公元74年)封武安公主,嫁征羌侯世子、黄门侍郎来棱,汉安帝时尊为武安长公主。
九:刘臣,母不详,汉章帝建初元年丙子岁(公元76年)封鲁阳公主。
十女:刘小迎,母不详,汉章帝建初元年丙子岁(公元76年)封乐平公主。
十一女:刘小民,母不详,汉章帝建初元年丙子岁(公元76年)封成安公主。
第八十五世祖:炟公(汉章帝)
祖系邦公十一世,东汉光武帝刘秀之孙,汉明帝刘庄的第五子,母贾贵人,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公元75年9月5日至公元88年4月9日在位共十五年。
公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丁巳岁(公元57年)建生,明帝永平三年庚申岁(公元60年)二月十九日立为皇太子,时年四岁。刘炟年少宽容,爱好儒术,很受父亲汉明帝的器重。
明帝永平十八年乙亥岁(公元75年)八月初六日,汉明帝驾崩,即皇帝位,时年十九岁,是为汉章帝,尊嫡母皇后马氏(明德皇后)为皇太后。同年八月十六日,葬汉明帝于显节陵。十月初二日,大赦天下。

汉章帝即位后,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减轻徭役,衣食朴素,实行“与民休息”,并且“好儒术”,使得东汉经济、文化在此时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思想也比较活跃,如王充等。此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汉章帝还两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区重新称藩于汉。因为明、章两代大体承继光武之施政方针,励精图治,使文治、武功都有很大的成就,故史称“明章之治”。但由于过分抬高儒教,致使一些官员求虚丢实,开始腐败。而且汉章帝过于放纵外戚,导致汉和帝时期外戚专权,种下日后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政的远因。

汉章帝还是一位书法家,他的草书非常有名,后世流行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汉章帝的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章和二年戊子岁二月三十日(公元88年4月9日),汉章帝在章德前殿驾崩,享年三十二岁,谥号孝章皇帝,庙号肃宗,汉章帝遗诏不起寝庙,一概依照安葬汉明帝的制度。三月十八日,被安葬于敬陵(今河南洛阳东南)。

后妃:窦氏(封章德皇后,即窦皇后)、梁氏(梁贵人,追封为恭怀皇后,褒亲愍侯梁竦之女,生汉和帝刘肇)、宋氏(宋贵人,追封敬隐皇后,生清河王刘庆)、窦贵人(章德皇后妹妹)、梁贵人(恭怀皇后姐姐)、申贵人(生济北惠王刘寿、河间孝王刘开)。

生八子:
长子:刘伉,母不详,为千乘贞王,其曾孙为汉质帝刘缵。
次子:刘全,母不详,为平春悼王,无后。
三子:刘庆,母宋贵人,为清河孝王,其子为汉安帝刘祜、孙汉顺帝刘保、曾孙汉冲帝刘炳。
四子:刘肇,母梁贵人,为汉和帝,其子为汉殇帝刘隆。
五子:刘寿,母申贵人,为济北惠王,其子为汉少帝刘懿。
六子:刘开,母申贵人,为河间孝王,其孙为汉桓帝刘志、曾孙为汉灵帝刘宏、玄孙少帝刘辩和汉献帝刘协。
七子:刘淑,母不详,为城阳怀王,无后。
八子:刘万岁,母不详,为广宗殇王,无后。
生三女:
长女:刘男,封武德长公主。
次女:刘王,封平邑公主,嫁黄门侍郎冯由
三女:刘吉,封阴安公主。
第八十六世祖:开公(河间孝王)
祖系邦公十二世,汉章帝肃宗刘炟的第六子,其母申贵人,妣赵氏(孝穆皇后),生四子:政(河间惠王)、淑(解渎亭侯)、翼(蠡吾侯)、德(安平王)。另有族谱记载生二子。

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岁(公元90年)封为河间王,分乐成、勃海、涿郡三郡为国。汉殇帝延平元年丙午岁(公元106年)就国。
刘开奉遵法度,官民敬服。汉安帝永宁元年庚申岁(公元120年),邓太后封刘开子刘翼为平原王,以奉汉和帝长子怀王刘胜之祀;刘开子刘德为安平王,恭奉汉明帝子乐成王刘党之祀。
汉顺帝永建七年壬申岁(公元132年),河间王刘开薨,在位四十二年,谥号为孝王,子刘政嗣位。

刘开的另两个儿子:蠡吾侯刘翼即是汉桓帝的父亲;解渎亭侯刘淑即是汉灵帝的祖父,因此在汉桓帝刘志即位后,刘开被追尊为孝穆皇,刘开夫人赵氏为孝穆皇后,庙曰清庙,陵曰乐成陵。
河间王传递:1、刘开(河间孝王,90年-132年在位四十二年)→2、刘政(河间惠王,132年-142年在位十年)→3、刘建(河间贞王,142年-152年在位十年)→4、刘利(河间安王,152年-180年在位二十八年)→5、刘陔(河间王,180年-221年在位四十一年,魏受禅,为崇德侯)。

开公之子刘翼(蠡吾侯),汉安帝元初六年己未岁(公元119年),太后邓绥征召济北王刘寿、河间王刘开诸子到京城,对刘翼漂亮的仪容感到很惊异,喜之,将他立为汉和帝刘肇长子平原怀王刘胜的后嗣,刘翼于是留在京城。汉安帝永宁元年庚申岁(公元120年),邓太后封刘翼为平原王,奉祀刘胜。
汉安帝永宁二年辛酉岁(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汉安帝刘祜的乳母王圣与中常侍江京等诬陷邓骘兄弟以及刘翼,谋说他们与中大夫赵王图谋不轨,觊觎帝位,怀有大逆不道之心。汉安帝于是贬刘翼为都乡侯,遣回河间。刘翼于是谢绝宾客,闭门自处。
汉顺帝永建五年庚午岁(公元130年),刘翼的父亲刘开上书,愿分蠡吾县以封给儿子刘翼,汉顺帝刘保同意,于是封刘翼为蠡吾侯。

刘翼死后,长子刘志继承蠡吾侯爵位。汉质帝本初元年丙戌岁(公元146年),汉质帝刘缵驾崩,太后梁妠与大将军梁冀立刘志为帝,是为汉桓帝。梁太后下诏追尊刘翼为孝崇皇,庙叫列庙,陵叫博陵。设置令、丞,派司徒持节奉策书、玺绶,用太牢祭祀。
汉桓帝建和二年戊子岁(公元148年),汉桓帝封弟都乡侯刘硕为平原王,留在博陵,奉祀父亲刘翼后。尊翼夫人马氏为孝崇博园贵人,以涿郡之良乡、故安,河间之蠡吾三县为汤沐邑。硕嗜酒,多过失,帝令马贵人领王家事。汉献帝建安十一年丙戌岁(公元206年),国除。

妻妾:马氏(封孝崇博园贵人)、郾明(封博园贵人,汉桓帝即位后,尊为孝崇皇后)。
儿子:汉桓帝刘志、平原王刘硕。
详细资料出自《后汉书·卷五十五·章帝八王列传第四十五》中。
第八十七世祖:淑公(解读亭侯)
祖系邦公十三世,汉章帝之孙,河间孝王开公之子,他的哥哥刘政袭封河间王,刘翼(初封平原王,后为蠡吾侯,汉桓帝之父),刘德为安平王。刘淑封解渎亭侯,妻子夏氏(族谱记载配梁氏、邓氏),生一子:苌。

刘淑去世后,其子刘苌、孙刘宏先后袭爵。汉桓帝驾崩后,大将军窦武拥立刘宏继皇位,是为汉灵帝。汉灵帝建宁元年戊申岁(公元168年),窦太后诏追尊皇祖淑为孝元皇,夫人夏氏曰孝元后,陵曰敦陵,庙曰靖庙;
第八十八世祖:苌公(解读亭侯)
祖系邦公十四世,淑公之子,袭爵为解读亭侯,配董氏,生一子:宏。
公元167年,汉桓帝刘志驾崩后,十三岁的儿子刘宏,出人意料的被中央政府窦家看中,迎接到首都洛阳,大将军窦武拥立刘宏继皇位,继承大统,是为汉灵帝。可惜这时候刘苌已经入土为安,不能享受儿子带来的无上尊荣。汉灵帝即位后,于建宁元年戊申岁(公元168年),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帝,母亲董氏,为慎园贵人,卒后为孝仁皇后,陵曰慎陵,庙曰奂庙,崇祀纪念。

汉灵帝熹平三年甲寅岁(公元174年),派使者拜河间安王刘利之子刘康为济南王,奉孝仁皇祀奉。刘康薨,子刘趕嗣,建安十二年,为黄巾贼所害。子刘开嗣,立十三年,魏受禅,以为崇德侯。
第八十九世祖:宏公(汉灵帝)
祖系邦公十五世,汉章帝刘炟的玄孙,曾祖父是河间孝王刘开,世袭解渎亭侯,父刘苌早逝,母董氏。初亦袭解渎亭侯位,后为外戚窦氏拥立为帝,是为汉灵帝,于建宁元年戊申岁(公元168年)正月即位,时年十二岁,在位二十四年。配宋皇后、何皇后(灵思皇后)、王荣(灵怀皇后),生二子一女:辩(汉少帝)、协(汉献帝);女儿万年公主。

公于汉桓帝永寿三年丁酉岁(公元157年)建生于冀州河间国(今河北深州),世袭早逝的父亲刘苌的解渎亭侯爵位。
公元167年(永康元年丁未岁),汉桓帝刘志驾崩,皇后窦妙临朝问政,桓帝无子继位,窦妙与其父窦武等商议,最终选择了刘宏继承大统。窦妙派侍御史刘儵守光禄大夫、奉车都尉曹节等人前往河间国迎接刘宏登基。
公元168年(建宁元年戊申岁)正月,刘宏随迎驾队伍抵达雒阳城外夏门万寿亭,由窦武率文武百官迎接。次日,刘宏继位,改年号建宁,以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及司徒胡广三人共参录尚书事。追尊父亲刘苌为“孝仁皇”,陵墓为“慎陵”,母亲董氏封为“慎园贵人”。
大将军窦武因定策刘宏继位有功,其族人加官进爵,从此窦氏外戚权倾一时。窦武依赖太傅陈蕃主持朝政,而陈蕃大量启用在第一次党锢时受处罚的士人,二人在不久后即达成一致意见,密谋铲除宦官。

八月,窦武指使尚书令尹勋等弹劾并逮捕黄门令魏彪,为进一步弹劾宦官罗列罪名。九月七日,窦武返回家中休息,而尹勋秘密写给窦武的奏章被长乐五官史朱瑀获得,事情泄露。朱瑀将此事通知宦官王甫、曹节等,众宦官歃血为盟,当晚发动政变,史称“九月辛亥政变”。至次日清晨,宦官取得政变全面胜利,窦武、陈蕃等人均被灭族,未被处死的族人则流放到交州。窦太后则被迁徙到南宫云台居住。
刘宏执政期间,多为蛮族、妖道在偏远地区叛乱,被卢植、臧旻、朱儁等人平定,刘宏认为天下稳如泰山,便安心享乐,鲜问政事。设置西园,巧立名目搜刮钱财,甚至卖官鬻爵以用于自己享乐。

公元180年(光和三年庚申岁),刘宏力排众议,立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父亲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被接入宫中居住,封为舞阳君,大哥何进和二哥何苗也被招入朝廷担任要职,何氏家门荣极一时。

公元184年(光和七年甲子岁),太平道教主张角发动黄巾起义,天下八州太平道教徒揭竿而起,州郡失守,朝廷震动。刘宏在北地郡太守皇甫嵩及中常侍吕强的建议下,宣布解除党锢,组织政府军平定叛乱。至年底,由皇甫嵩、朱儁等人率领的政府军剿灭各地黄巾军,刘宏为表天下安宁,于是改元中平。但同时,凉州的北宫伯玉、李文侯、韩遂、边章等人又起兵叛乱。
公元185年(中平二年乙丑岁),刘宏先后派皇甫嵩、张温前往凉州平定叛乱,不但没有平定,反而让凉州叛军越发壮大。
在位晚期爆发的黄巾起义,而凉州等地也陷入持续动乱之中,天下此起彼伏的叛乱,让刘宏逐渐从西园享乐中走出来。
公元188年(中平五年戊辰岁)十月,刘宏在雒阳平乐观举行阅兵仪式,自称“无上将军”,骑马持剑检阅军队。
公元189年(中平六年己巳岁)二月,皇甫嵩在陈仓大败凉州叛军王国等人。三月,幽州牧刘虞平定张纯叛乱。四月十一日(5月13日),刘宏在南宫嘉德殿逝世,享年三十三岁,谥号孝灵皇帝,其长子刘辩继位,是为汉少帝。六月十七日(7月17日),葬于文陵。
刘宏喜好辞赋,作有《皇羲篇》、《追德赋》、《令仪颂》、《招商歌》等。

第九十世祖:协公(汉献帝)
祖系邦公十六世,汉灵帝刘宏次子,汉少帝刘辩异母弟,母灵怀皇后王荣,东汉最后一任皇帝,公元189年-220年在位三十四年。因被董太后抚养,故称“董侯”,初封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公元189年,董卓废汉少帝刘辩,立刘协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吕布诛杀后,董卓部将李傕等攻入长安,再次挟持了他,后来逃出长安。公元196年,曹操控制了刘协,并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享年五十四岁。葬于禅陵(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北小风村),谥号孝献皇帝。

刘协公生于汉灵帝光和四年辛酉岁三月初一日(公元181年4月2日),母亲王美人,名王荣(后来追谥为“灵怀皇后”),是前五官中郎将王苞的孙女、王章之女,出身于名门世家,举止文雅,再加上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深得汉灵帝刘宏的宠爱。
当时主宰灵帝后宫的是何皇后,出身于屠夫之家,靠贿赂宦官被选入宫并当了皇后,对王美人非常嫉妒。因此当王美人怀着刘协时,怕招惹何皇后更深的嫉妒,就没有告诉灵帝,而是偷偷地堕胎。但服堕胎药没有奏效,孩子还是生了下来。何皇后果然妒性大发,怕王美人有了儿子会进一步威胁到她的地位,指使人将毒药偷偷地放在王美人产后服用的汤药里,王美人饮后当即身亡。
灵帝闻讯,亲往后宫验视,见王美人四肢青黑,知是中毒而亡,急令追查凶手,很快查出是何皇后所为。灵帝不禁勃然大怒,意欲立即将何皇后废黜。何皇后事先己用巨金买通受灵帝信任的宦官曹节等人,宦官们一齐跪下,为何皇后求情,灵帝居然赦免了何皇后。

刘协这时尚未足月,灵帝怕将刘协留在后宫再遭到暗害,于是将他抱到永乐宫,请董太后抚养。自此,刘协就依董氏为外家。
灵帝晚年,面临着选择太子问题。何皇后生有皇子刘辩,从小寄养在民间一位姓史的道人家里。刘辩比刘协年长,而且是皇后所生,论理太子位置非其莫属。但是刘辩举止轻浮,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气质。刘协自小在永乐宫长大,由董太后悉心抚养,举止端庄,深得灵帝喜爱。再加上其母王美人死于非命,灵帝难免有隐恻之心,因此他心下倾向于立刘协为太子。然而这又有违于立嗣以嫡长为先的皇室传统,所以迟迟下不了决心。

中平六年己巳岁(公元189年)四月,灵帝去世,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刘协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病重,遗诏将刘协托付给宦官上军校尉蹇硕。四月,灵帝去世,立刘辩为帝,是为少帝。何皇后也改称为何太后,临朝处理政务,但国家大权实际上已为何进掌握。刘协封为渤海王,后改封陈留王。

灵帝死后,内宫宦官和朝中重臣展开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先是何进捕杀蹇硕,接着是宦官张让、段珪等杀死何进,司隶校尉袁绍、虎贲中郎将袁术和何进的部将带兵反攻,一下子又杀宦官两千人。张让、段珪等无力还击,劫持刘协和少帝刘辩逃出宫外,正仓皇间,迎面遇上董卓率领的三千陇西铁骑奔腾而来。小皇帝刘辩见到这样的情形,吓得浑身哆哆嗦嗦,双腿战栗,口不能言。小皇帝刘辨手下的内侍太监和一众文官也都没人敢出口大气,只怕稍有闪失,便惹来杀身之祸。尚书卢植率军追到后,杀死张让、段珪,又把少帝和刘协迎回宫内。

董卓自认为和收养刘协的董太后同族,加上刘协本身比刘辩有才能,于是从这时起,董卓就想废少帝,另立刘协为皇帝。
回到京城后,董卓的军队完全控制了局势。于是董卓逼着少帝策免了司空刘弘,自己身居其位。接着,董卓又以司空的身份召集百官开会,议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百官们大惊失色,但慑于董卓的淫威,谁也不敢表示反对。第二天,董卓宣布废除少帝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时年9岁。

刘协登基后,董卓自封为丞相,后又加封为太师,完全控制了中央政权。董卓的军队在洛阳劫掠财物,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后并把洛阳城烧成一片废墟。
初平元年庚午岁(公元190年)春天,各地的州郡牧守以讨伐董卓的名义纷纷起兵。由于起兵的州郡都在关东(潼关以东),所以史称“关东联军”。许多地方豪强响应了这次起兵,带着自己的私兵万里相赴,自此正式拉开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序幕。关东军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从北、东、西三面来包围洛阳。董卓因受关东军的威胁,挟持刘协由洛阳迁都长安。这时,王允任司徒,主持具体政务。他表面上依附董卓,暗中心向汉室,身边聚集了一批朝中官员。

初平二年辛未岁(公元191年),关东诸侯为了争夺政治上的领导权,以袁绍、韩馥为首,倡议立幽州牧刘虞为帝。但这个建议遭到袁术、曹操的反对,最后作罢。刘虞的儿子刘和在长安朝廷担任侍中,刘协想凭借关东军的力量还都洛阳,以摆脱董卓的控制,就派刘和潜出武关求援。但这时关东州郡牧守正热衷于互相兼并以壮大自己的力量,扩张地盘,无意西讨董卓。长安方面就转而依靠内部的力量来推翻董卓。

初平三年壬申岁(公元192年),司徒王允与司隶校尉黄琬、仆射士孙瑞、中郎将吕布密谋刺杀董卓。吕布本为董卓的亲信,两人曾结过义父子关系。董卓性格暴烈,有一次吕布为一桩小事违背了董卓的意图,董卓拔出手戟就向吕布投去。吕布慌忙躲开,事后又向董卓俯身请罪,才算作罢,由此二人有了隔阂。董卓被刺死后,王允录尚书事,吕布晋升为奋威将军,二人共同主持朝政。王允得手后,骄傲自满,加上气量狭小,未能维持住关中的局势。不到一个月,192年6月1日,董卓部将李傕等人击败吕布,占领长安,杀死王允,控制了东汉政权。李傕升为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池阳侯,后李傕又升为大司马,郭汜为后将军、美阳侯,樊稠为右将军、万年侯,张济被封为镇东将军、平阳侯,外出屯驻在弘农。

兴平元年甲戌岁(公元194年),三辅大旱,谷价腾贵,一斛谷值钱50万,长安城中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事件。刘协命令侍御史侯汶出太仓米豆煮粥救济百姓,但因为粮食不够仍然有很多人饿死。刘协怀疑侯汶没有如实用全部粮食赈济灾民,而是趁机侵占公粮,于是派人取米、豆各五升在自己面前熬成粥,最后可以煮出两盆,证实是侯汶作弊,于是责打侯汶五十廷杖。之后长安城中饥民终于得到了救济。

兴平二年乙亥岁(公元195年),李傕杀樊稠而与郭汜在长安城中各自拥兵相攻。刘协派尚书、侍中去为李、郭二人和解,二人不从。为了争得政治上的主动权,郭汜阴谋将刘协劫持到自己的军营,不料未等郭汜下手,消息已经走漏,李傕抢在前面,派兵将刘协、皇后、宫人及大臣们劫去。李傕、郭汜相攻数月,死者万数,长安城几乎变成一片废墟。不久,献帝在原李傕部将杨奉、牛辅部曲董承等的护卫下,摆脱了李、郭的控制,逃往弘农,进驻安邑。又辗转东行。

建安元年丙子岁(公元196年),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迎接刘协入驻洛阳。刘协赐曹操节钺,标志了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时代开始了。随后曹操胁迫刘协迁都到许,改称许都。但刘协依然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曹操虽然利用刘协来试图实现他统一中国的目的,却不敢直接取代他而自立为皇帝。

这时中原地区袁绍和曹操两大势力正进行着频繁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孙策占据了江东,刘表占据了荆州,刘璋割据益州,凉州为韩遂、马腾占有,公孙度盘踞辽东。刘协东还,无疑是一面可利用的旗帜。曹操抢先率军进驻洛阳,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接着,他挟持刘协迁都许县。

建安五年庚辰岁(公元200年),刘协不满曹操大权独揽,不甘心作为傀儡,乃暗下衣带诏,令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董承遂与左将军刘备、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一起密谋,结果事情败露,董承等人都被曹操诛杀,怀孕的董贵人也被绞杀。伏皇后畏惧曹操,于是写信给她的父亲伏完,尽数曹操残暴不仁之事,希望伏完能够效仿董承,铲除权臣,但伏完始终未敢行动。

建安十九年甲午岁(公元214年),伏皇后要求其父伏完诛杀曹操的密谋败露,曹操要挟献帝废黜伏皇后,并代献帝写好了废黜伏皇后的诏书。接着,派御史大夫郗虑拿着诏书,同尚书令华歆一起带兵包围皇宫搜捕皇后。伏皇后藏到宫中的夹墙里,被华歆拖出。伏皇后披头散发赤脚走出,向刘协哭诉求救,刘协无奈地说:“朕也不知道自己的生命什么时候结束!”回过头来对郗虑说:“郗公!天下有这道理吗?”伏皇后被幽闭而死,刘协与她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百余人被处死。

建安二十年乙未岁(公元215年),曹操威逼刘协立其女曹节为皇后。
延康元年庚子岁(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后,世子曹丕继位。其时,虽然有孙权、刘备的不断犯边,但基本不成气候,中原腹地的和平已成定局。除旧布新,建立新朝,已经是人心所向。各种力量都在推动曹丕采取行动。那些曹氏部属也在设想着如何弹冠相庆,如何分新朝一杯羹。于是便有小臣去逼去劝汉献帝效唐虞旧例,把帝位禅让给魏王。“率我唐典,敬逊尔位”,公元220年12月10日,逼迫刘协禅让帝位给他,刘协告祭祖庙,使张音奏玺绶诏册,禅位于曹丕。曹丕在繁阳亭登上受禅坛,接受玉玺,即皇帝位。随即进入许都,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为魏,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封刘协为山阳公,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曹丕还同时给刘协留了句客气话:“天下的好东西,我跟你可以一起享受。”
魏明帝青龙二年甲寅岁(234年)三月初六庚寅(4月21日),刘协寿终正寝,享年五十四岁,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八月壬申,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河南焦作市修武县方庄镇古汉村南),谥号为孝献皇帝。

后妃:
孝献皇后伏寿(伏皇后),伏完之女
献穆皇后曹节,曹操之女
夫人曹宪,曹操之女,曹节之姊
夫人曹华,曹操之女,曹宪、曹节之妹
董夫人,车骑将军董承之女
夫人宋都,常山太守宋泓之女
生子:
刘冯,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岁(公元212年)封南阳王,早逝
刘熙,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岁(公元212年)封济阴王
刘懿,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岁(公元212年)封山阳王
刘貌,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岁(公元212年)封济北王
刘敦,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岁(公元212年)封东海王
另有二子,伏寿所生,名不详,皆为曹操所杀
生女:刘曼,魏文帝黄初四年十二月十二日(224年1月20日),封长乐郡公主,食邑五百户,另有二女皆嫔于魏。
第九十一世祖:冯公(南阳王)
祖系邦公十七世,汉献帝刘协之长子,母亲曹华,初为太子,汉献帝建安十七年壬辰岁(公元212年)封南阳王,早逝;妣马氏,生子:康。
第九十二世祖:康公(第二代山阳公)
祖系邦公十八世,汉献帝刘协长孙,冯公之子,生年不详,公元234年祖父刘协卒后,袭封继任山阳公,在位五十一年,于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六年乙巳岁(公元285年)逝世,子刘瑾继任。配王氏,生子:瑾。
曹魏取代汉以后,汉献帝刘协被曹丕封为山阳公,食邑万户,沿用天子礼乐。汉献帝做了十四年山阳公后,于魏明帝青龙三年乙卯岁(公元235年)二月去世。汉献帝长子刘冯早死,因此其长孙刘康袭爵为第二代山阳公。司马氏取代曹魏以后,刘康仍为山阳公,直到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六年(公元285年)去世,总计刘康在山阳公之位五十一年。
第九十三世祖:瑾公(第三代山阳公)
祖系邦公十九世,康公之子,第二代山阳公刘康于公元285年去世后,其长子刘瑾袭爵为第三世山阳公,在位四年,于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岁(公元289年)逝世,配曹氏,生二子:秋、阿知。
刘阿知东渡日本:据日本《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即原田族谱)记载,山阳公刘协玄孙刘阿知,为第四代山阳公刘秋的兄弟,于刘秋袭爵为第四代山阳公时,见当时天下混乱之象已生,一日告老臣曰:“我久住此地,恐有覆灭之祸,闻东国於日本有圣天子,我欲往从之。”於是率其子刘都贺、舅舅赵与德和族人刘国鼎、刘涛子、刘鹤明、刘信子、张涛、安久良、桓保、武英等以下男女二千四十多人,晋武帝太康十年己酉岁(公元289年)五月朔日离汉土带方郡建国邑飘荡,经几多之艰难到达日本,定居於大和国高市郡桧前村,赐姓东汉使主。成为刘姓在日本的始祖,并被后世尊称为“阿知王”。其后代在日本繁衍众多,并分支形成直、坂上、大藏、内藏、原田、丹波、秋月、高桥、波多江、江上、小冢等47个姓氏。
第九十四世祖:秋公(第四代山阳公)
祖系邦公二十世,瑾公之子,第三代山阳公刘瑾于公元289年去世后,其长子刘秋袭爵为第四代山阳公,在位二十年,于晋怀帝永嘉三年己巳岁(公元309年)在“五胡乱华”的“永嘉之乱”中被杀,山阳国除免爵。其后裔为避难逃散各处。配王氏,生二子:祥、和。

晋代列祖
第九十五世祖:祥公
祖系邦公二十一世,第四代山阳公之刘秋公之子也,配王氏,生三子:吉、家、瑞。
祥公,生未详,父亲刘秋公在“五胡乱华”的“永嘉之乱”中被杀,祥公为避难,携妻家眷迁居山西洪洞县。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
第九十六世:瑞公
祖系邦公二十二世,祥公三子,配李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洪、洋、河。
第九十七世:洪公
祖系邦公二十三世,瑞公长子,配张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航、远。
第九十八世:远公
祖系邦公二十四世,洪公次子,配杨氏、郝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明、光、伟。
第九十九世:明公
祖系邦公二十五世,远公长子,配陈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锦、图、孝。
第一 百 世:锦公
祖系邦公二十六世,明公长子,配马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鹏、程。

南北朝列祖:
第百零一世:鹏公
祖系邦公二十七世,锦公长子,配吴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善、勤、。
第百零二世:勤公
祖系邦公二十八世,鹏公次子,配赵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真、诚。
第百零三世:真公
祖系邦公二十九世,勤公长子,配孔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和、家、兴。
第百零四世:家公
祖系邦公三 十 世,真公次子,配孟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新、盛、昌。

隋唐列祖:
第百零五世:新公
祖系邦公三十一世,家公长子,配吴氏、周氏,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四:福生、德生、春生、秋生。
第百零六世:春生
祖系邦公三十二世,新公三子,配毛氏,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常、福。
第百零七世:常公
祖系邦公三十三世孙,春生公长子,配胡氏,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展、发。
第百零八世:展公
祖系邦公三十四世,常公长子,配邓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柏、松。
第百零九世:松公
祖系邦公三十五世,展公次子,配冉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于三:宪、纯、宏。
第百一十世:纯公
祖系邦公三十六世,松公次子,配曹氏、李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橫、昭、杨。
第百一一世:昭公
祖系邦公三十七世,纯公次子,配朱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继、超、楠。
第百一二世:继公
祖系邦公三十八世,昭公长子,配赵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承德、承信。
第百一三世:承信
祖系邦公三十九世孙,继公次子,配李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鲁、齐、淮。
第百一四世:齐公
祖系邦公四 十 世,承信公次子,配孔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晋、苏。
第百一五世:晋公
祖系邦公四十一世,齐公长子,配申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川、江、河。

北宋列祖:
第百一六世:江公
祖系邦公四十二世,晋公次子,配谢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海泊、海浪。
第百一七世:海泊
祖系邦公四十三世,江公长子,配侯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四:功、叶、茂、。
第百一八世:功公
祖系邦公四十四世,海泊公长子,配许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清、芝、兰。
第百一九世:兰公
祖系邦公四十五世,功公三子,配曾氏、徐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安、庆、申。
第百二十世:庆公
祖系邦公四十六世,兰公次子,配马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均、衡。
第百二一世:均公
祖系邦公四十七世,庆公长子,配王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萍、湘。
湘公,祖系邦公四十八世,均公次子也,配孟氏,生卒不详,生二子:富道、富盛。
富道,祖系邦公四十九世,湘公长子也,于北宋末期携其家眷南迁其后裔失联。
富盛,祖系邦公四十九世,湘公次子也,(早卒)。
第百二二世:萍公
祖系邦公四十八世,均公长子,配黄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东风、东雨、东雪。

南宋列祖
第百二三世:东雨
祖系邦公四十九世,萍公次子,配张氏,生卒不详,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三:田、禾、苗。
第百二四世:田公
祖系邦公五十世,东雨公长子,配李氏,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二:耕、耘。
第一百二十五世:耕公
祖系邦公五十一世,田公之子也,为南宋代末年人,配吴氏,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三子:玉、金、银。
第一百二十六世:玉公
祖系邦公五十二世,耕公之子也,配崔氏,生二子:乐、胶。
乐公,祖系邦公五十三世,玉公长子也,配董氏,生五子:广安、广善、广美、广恩、广思。
广安,祖系邦公五十四世,乐公长子也,据传迁河北冀县。
广善,祖系邦公五十四世,配彭氏,生三子:明倫、本源、印书。迁成武单县及各地。
广美,祖系邦公五十四世,乐公三子也,字聚,配氏,生四子,浩、深、泗、沉。迁河南省虞城为虞邑刘氏开基始祖也。
广恩,祖系邦公五十四世,配姚氏,生二子:思相、四恩。迁单县及全国各地。
广思,祖系邦公五十四世,配黄氏,生三子:思情、思亮、思宏。据传迁江苏丰县待考
第一百二十六世祖:金公
祖系邦公五十二世,耕公之次子,配陈氏,生子四:江、河、湖、海。
江公,祖系邦公五十三世,配李氏,生三子:怀德、存德、敬德。
怀德,祖系邦公五十四世,为洪洞佑啓堂刘氏开基祖.,居洪洞牛站街。
河公,祖系邦公五十三世,配王氏,生子:乐为万安镇刘氏开基祖。
海公,祖系邦公五十三世,其后裔为山西曲沃刘氏。

元代列祖:
第一百二十七世祖:湖公
祖系金公之第三子也,配陶氏,生二子:平、顺。
平公,祖系邦公五十四世,湖公之长子,配康氏,考妣同葬山西临汾洪洞县。生子:青,
青公,祖系邦公五十五世,平公之子也,随叔父顺公由山西洪洞县迁江苏丰县,又迁山东鱼台刘寨。

赞(1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天津津南八里台刘氏中近代世系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