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氏古名居一屋两将耀堃第

耀堃第,位于兴宁市径南镇胪声村云湘地,为国民党将军、抗日英雄刘飞军、刘铸军兄弟所建。始建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坐北向南,为两堂三横结构,门前有禾坪及水塘,分布面积2042平方米,主体建筑面阔46.4米,进深19.7米,建筑面积914平方米,全屋内外夯墙,木瓦构筑,硬山顶。全屋保持完好,2011年评为“兴宁市特色古民居”。

耀堃第


我们行至耀堃第大门,见大门门庭左右立有方青石柱,架起卷棚顶,梁架左右拱形檐梁之上各有木刻套件,精雕彩绘,五彩斑斓,各有2只木雕狮子墩,精致有神。左右套件各刻有联,左联“登高望远海 立马定中原”;右联“忠孝传家宝 诗书处事长”。大门镶刻“耀堃第”屋匾,由长沙郑家溉题,门联“耀征光远 堃叶吉贞”。进入大门,立于下堂,见主屋为上下两堂,中间天井,左右廊厅,内部装饰较为简朴,墙角、屋唇及门槛均以青石为材,显得结实规整,房顶较高,宽畅明快。经过左右走廊,可通往横屋。左右走廊中部靠南位置,均设小天井,墙上均有毛笔墨汁题词,左边为“忠、义”,右边为“廉、耻”,落款均为“蒋中正题”,且有红色印款。左边下堂间墙壁上留存刘飞军将军亲笔题诗。左右横屋结构及装饰与其他民居并无大异。

耀堃第屋匾


在当地,盛传已故屋主刘飞军、刘又军将军兄弟浴血抗日、奋勇杀敌之事迹。

老大刘飞军(1900-1942年),青年时考入云南讲武学堂,与叶剑英乃同班同学,毕业后投张发奎部,因其军事指挥才能超群,深得经发奎赏识。1937年“七•七事变”后,投身抗日,屡立战功,后官至陆军通讯学校校长、邓龙光军部少将参谋。其与张发奎关系密切,曾至耀堃第作客,路过村中水口载风坳吊滨潭上石桥,张发奎挥笔题写“载风桥”三个字,刘飞军亦题写“满载风归”四个字,载风桥现仍屹立于吊滨潭之上,张发奎及刘飞军题字石刻仍存。其热爱家乡教育,曾购买大材筹建径心中学。其育有五子二女,均在外居住。1942年刘飞军少将因病被日军医谋害,在肇庆七星岩抗日烈士墓园中有其立墓。

老二刘铸军(1902-1962年),别号又军。1923年考入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堂,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第一队学习。毕业后历任黄埔军校第三、四期学生大队区队附,军校教导二团排长、连附、营党代表。1925年3月随军参加第一次东征,抵梅县后任第一旅司令部参谋,是年夏回师广州,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师参谋,兼广东大学救国会学生军主任教官,同年10月参加第二次东征,调任师司令部监察队长,1926年夏调任十四师四十一团第一营营副兼任第一连连长。部队抵福州后,升任第三营营长。1927年春任副团长,1928年秋,赴南京任蒋介石侍从副官,后调任第九师五十四团第三营营长。1930年春升任九师四十九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战区和第三十四集团军野战补训师师长等职。1944年任新编第二十八师师长时,攻下淞山后,又与中国远征军一起三战龙陵,歼灭日军一个团之兵力,受到嘉奖,升为暂编第五军副军长,获令至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第二期深造,结业后任陆军总司令部军纪督察组长。1948年任联合勤务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国防部中将部附。1948年冬离开军队,携带妻儿回至家乡耀堃第。1949年春,因怕受牵连,化装经汕头赴香港,做百货生意,后经商失败,未久赴台湾,开饭馆,又败,改养猪,染猪瘟再败,苦不堪言。1962年病逝,蒋介石闻讯,颇为感叹,送手题“忠勤堪念”挽匾。

游罢耀堃第,我们与刘铸军将军之三子保滇、五子裕朋攀谈。其父娶有两房,共生五子三女,其中大房生两子两女,两子现居深圳,两女居惠州,小房生三子一女,三子均在老屋居住,女现居梅州,二子及四子已去世。谈起父亲浴血抗日事迹,神情激昂,提起离军经商屡败,黯然神伤。解放后,其子亦受连,1953年耀堃第收归公有,分给十余户群众居住,1989年落实政策,耀堃第才重归原主。兄弟俩还展示蒋介石送予其父挽匾原件,全文为“又军少将千古 忠勤堪念 蒋中正”。

胪声村,距径南镇府7公里,传说古时住有外地铁匠,因锤打声与风箱声相应,故名炉声,后改为胪声。全村户籍378户1646人,有刘、曾、幸姓氏居住,村中有胪声河流淌,建有吊滨潭水电站,旧时村中曾出举人刘泉锦,故有官塘地名。此山中小村,古今人物众多,民国时期有三位将军,除刘飞军少将、刘铸军少将兄弟外,还有原国民党国防部军法总监刘军超少将,此外还有民国时期县长刘恍周,现今处级干部亦为数不少。村中古迹有两处,一为胪声水口浪伞石,相传距今五六百年,二为吊滨潭石壁刻文,其下有水下奇洞。

赞(3)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氏古名居一屋两将耀堃第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