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据重修于2009年的《武义西刘氏宗谱》记载:武义西刘氏“五代时远祖居福建七闽之长溪,其间汝忠公与汝明公由七闽迁徙瓯嘉之荆溪,至宋时世胄公从荆溪迁至婺之武义,居刘岩。至宋末元初,由元六令史公汉臣创居邑市西,断为一世祖。”长溪在福建宁德霞浦县,荆溪在温州永嘉县。汝忠公与汝明公迁居荆溪后,名人辈出,刘安节、刘安上等都是北宋著名的学官,因此皇帝就赐给这支刘姓“荆溪发祥”的牌匾,这块牌匾就挂在县城西刘宗祠的大门之上。汝忠公的后裔世胄公在宋初迁来武义,隐居刘岩;汝明公四子刘器的六世孙刘滂定居泉溪刘宅。据传,世胄公早年外出做官,途径此地,看到这里群山环抱,山清水秀,又处在处州、婺州两府的交界之地,往来非常方便,就弃官隐居此地。此后,刘姓子孙繁衍,此地就叫刘岩。
刘岩是武义古代的一座名山。明末清初顾祖禹撰的地理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三记载:“刘岩,在县西三十里,一名金公岩。崖石峻拔,凿石梯至岩顶。前有一山,陡峭若屏幄然,曰招圣峰。后一山廓然石室,深广五十丈,曰仙都坛。”康熙《武义县志》记载:“刘岩,县西三十五里,又名金公岩。”《金华府志》和《武川备考》更直接点明:“刘岩又名金公岩,即刘氏隐栖之所。”因此,可以断定,刘岩的命名与刘氏在此隐逸定居有关。刘岩现处在清风寨景区内,范围不大,但其地理位置、生存条件相当优越。山下,乌溪自西向东奔流而下;山的东面是下杨、王宅一马平川,盛产粮食。山里也是物产丰富,尤以四大“仙物”闻名。其一谓“仙水”。山顶有一山泉,名为大慈泉,为武义四大名泉之一(据《武川备考》),大旱不涸,清澈甘甜,每日可供数千人饮用。其二谓“仙茶”。岩上沃地,茶叶满坡,滋味甘醇,清香浓郁。其三谓“仙笋”。连绵竹林上千亩,别处竹笋一年长一次,而这里却月月露笋,俗称“月月笋”,其肉鲜嫩香脆,营养特别丰富。其四谓“仙药”。刘岩珍稀药材近百种,尤以接骨木、野红花、野三七、金银花等伤科药材闻名婺、处两府。刘姓先祖当时居住的具体地址在哪里,现在已不可考,但可以断定大致在今刘秀垄、清风寨一带。
从宋初刘世胄到宋末元初刘汉臣,刘姓子孙在刘岩生活了三四百年。据《武义西刘氏宗谱》说,这段时间里刘姓“甲第蝉联、登仕版者代有其人”。由于战争等原因,宗谱屡遭损毁,许多历史资料都遗失了。这期间就产生了断代,只记载一个名叫刘涣的,是南宋绍熙庚戌年(1190)进士,他是刘汉臣的亲叔祖。刘姓在刘岩曾经鼎盛一时,曾有许多名人到此游宿。康熙《武义县志》收入了姜特立的一首《罢刘岩酒库》诗:“世事升沈侔蝶化,吾生来往更蝇营。归心有愧陶元亮,家事当如尚子平。岂是木鸡犹有变,故令鸥鸟尚相惊。老夫本自无城府,抱瓮何妨过此生。”姜特立(1125?—1201),字邦杰,祖籍丽水,择居武义,在现在的大田乡古竹王宅山(即王泽山)筑“茧庵”定居。姜特立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物,他父亲为抗金殉国,所以幼孤发奋,成年荫封承信郎,考取功名后曾做过福建兵马副都监、高州刺史、阁门知事、宁远节度使等官职。与大诗人陆游、理学家叶适等都有交往。姜特立赋酒库诗,说明他到过刘岩,并同刘家共同饮酒,开怀畅谈。
刘汉臣曾做过令史,所以宗谱中称他为元六令史公。刘汉臣原来隐居刘岩,后来迁居武义市西,成为武义西刘的一世祖。刘汉臣学识丰富,结识了当时许多名人。宗谱里记载了元代理学大师许谦给刘汉臣的两首诗:其一《寄令史刘君隐山中》:“抱膝住青山,长日青山对。烟云散不收,晨昏变奇态。应知住山心,不在万物内。乾坤古神器,机运谁谢代。以道猎重能,兀兀意独在。”其二,《幽居有感———寄刘汉臣隐居》:“太古固无言,有言淳朴丧。诗书已失真,龙马终成象。身在羲皇后,心在羲皇上。万事多变迁,真宰息无恙。”可见,刘汉臣与许谦的关系不一般。许谦(1269~1337),字益之,号白云山人,婺州金华人。师承金履祥,刻若勤奋,不数年尽得其传。谦不胶古,不流俗,素志恬淡,以道自乐。官府屡为辟荐,均固辞。浙东廉访副使赵宏伟驻节金陵,聚弟子延谦为师。延元年(1314),许谦眼患白内障乃归,为门人许孚吉迎到八华山居住,不久开门讲学。及门弟子,见于著录者千余人。《元史》卷一八九有传。他与何基、王柏、金履祥共称“北山学派四先生”,入祀孔庙,在武义儒学有他的牌位。
武义西刘子孙除居住在县城外,还有分居全县十几个村落。“世胄公始居刘岩,已而分析泉溪等处”,后来由于战争的原因,子孙四散分居。“自元六令史公卜居邑治之西、儒学之后,历五世而罹正统栝寇之变(明末叶宗留、陶德义等领导的矿工起义),室庐灰烬,星散四乡,以致居址不一。”“汝俊自历祖世居本城大南门内,至清咸丰年间,遭兵燹而毁其祖宅,迨父(刘子满)时徙居溪南汤。”现在宗谱里记载的刘姓子孙分布在溪南、县城、五益塘、上雪、下杨、古竹、泽树下、大殿口、青岗、仓部堰、下园、下岭头、东进及金华花楼基等处。元六令史公裔孙豪字辈的豪八公、豪十一公、豪十二公、豪十七公、豪十八公、豪十九公六位先人倡首在依山傍水的熟溪河畔建起了规模壮观的武义西刘宗祠。宗祠始创于康熙癸酉年(1693),越十余年成于康熙乙酉年(1705)。祠堂布局是三进三厅二天井,两边还有厢房。当时该地属于善庆坊,有一条刘宅巷由北向南贯穿,周围全是刘姓族人居住。该宗祠在民国壬午年(1942)孟夏上浣(上旬)之时被日军拆毁。解放后,该地块建过壶山镇委办公大楼,2001年旧城改造时被拆除。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