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思其德,怀其功,西峰人一年一度公刘祭典

公刘祭典是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的地方民俗及民间信仰活动。公刘,出生于甘肃庆阳,是周族远古领袖,中国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其功迹在《诗经·公刘》作了专篇叙述。《史记·周本纪》也有“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懒其庆,多徒而保归焉。周道之兴之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的记载。《括地志》《元和志》《一统志》《庆阳府志》均印证了这一史实。

公刘祭典


公刘摆脱半农牧生产方式,从庆城山区迁入董志塬建立的第一个大本营,即《诗经·公刘》中“于京斯依”的地方。董志原地势平坦,西连原面,三面临沟,松柏苍翠,溪流环绕。农耕文化底蕴深厚,民俗风情淳朴,自然资源优越。董志塬腹地的西峰,为公刘“躬耕稼穑(jià sè)”之地,清乾隆年间编制行政区划,此地里名“周都里”。

《庆阳县志》载:“公刘庙,俗称老公殿,在县城西南80里高家崤,清乾隆年间重修”。清代早期公刘庙碑文记载“忆自庆节迁豳(bīn),土人思其德,立庙以祀”;庆节为公刘的儿子,照此推断,西峰人立庙祭祀公刘,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至少在宋代,公刘庙的规模已相当宏大雄壮,香火更加旺盛。后继各代,则有增无减。旧传公刘庙塑象为公刘肉身,福佑百姓灵验,特别是艰于子嗣者趋之若鹜。反映了先民们对造福于民的贤达公刘的无限崇敬之情和经久不衰的追思。

为了缅怀公刘繁荣农耕文明的丰功伟绩,公刘殿祭祀活动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和信仰取向,已成为陇东地区基础浓厚的文化和宗教活动。农历三月十八、初一、十五,公刘殿唢呐齐鸣,锣鼓喧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盛况空前。一群彪悍的男信众抬起楼宫,一名相生紧随其后,在庙前的大道上迎神,后面排列成一对长龙,浩浩荡荡,威风凛凛,气象庄严。来自区内外的香客游子,使公刘殿逐渐成长为一处远近闻名的宗教旅游盛地。

古有亡书而无亡言,民间传为公刘诞辰日,是陕西关中一带群众跋山涉水来此为先祖献蜡日。整个活动明显地保留着先周时代的十二蜡祭内容,即赛社、赛神、燔柴等古老遗风。2002年6月,经专家现场踏勘考察,中国民俗学会将公刘庙正式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至此,史学界有关周祖发祥地的“山西说”“洛河说”“庆阳说”等学术争论终告沉寂,西峰公刘庙更加为国人瞩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建设机遇。

虽然公刘庙有着1966年被拆毁的历史,但在这片废墟上,祭典仪式没有终止过,每年参与人次达10多万。这种历史久、规模大、人数多的祭典仪式有着见证地方农耕文化的活化石价值。中国农耕文化的开创,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礼仪的形成产生过深远影响。公刘祭典的存在,对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凝聚力的形成有着不可磨灭的意义。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思其德,怀其功,西峰人一年一度公刘祭典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