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唐朝宰相大全(刘姓宰相达14位)唐朝丞相大全

唐朝实行“群相制”,唐朝宰相是给中国唐朝一段时期授予一批高官的一项半正式官名(此列表也包括武则天年间的宰相,尽管武则天称唐王朝为“周”、“周朝”、“武周”),刘姓宰相达14位,分别是:刘文静、刘洎、刘仁轨、刘祥道、刘景先、刘袆之、刘幽求、刘滋、刘从一、刘晏、刘瑑、刘邺、刘瞻、刘崇望。

唐高祖李渊

唐朝宰相起源
据《新唐书》编者欧阳修所述,唐朝沿袭前朝隋朝体系。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将政府分为五个部门: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后被隋炀帝改名殿内省。隋文帝年间,尚书省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让最受尊敬的官员如高颎、杨素、苏威在不同的时期任尚书省长官,尚书省总有两个长官即尚书仆射,通常被视为宰相。欧阳修还称,门下省和内史省的长官也被认为是宰相。

唐朝开国功臣刘文静

唐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最初很大程度沿袭包括五省在内的隋制,但他为尚书省设立了唯一的长官尚书令,由皇子赵公李世民(即后来的秦王、唐太宗)担任。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成为皇帝,部属无人敢担任尚书令,尚书令一职空缺。此后,尚书省由两位副长官尚书仆射领导(广德二年(764年)十二月郭子仪因有大功被任为尚书令,但多次辞让,六天后被解职)。大约当时,可能在唐太宗命令下,多宰相的制度被正式化,以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改名自内史省)长官被认为宰相。因门下、中书两省经常有不止一个长官,宰相并不必是四个。唐太宗末期,他开始授特定的并非一省长官的高官参豫朝政等官名,指为宰相。贞观十七年(643年),他修订官名,将其正式化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因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门下省长官侍中都是三品。这些宰相被柏杨称为“实质宰相”。终唐一朝,门下省、中书省被数次改名,同中书门下三品也相应被数次改名(如唐玄宗年间,中书省、门下省分别短期改称紫微省、黄门省,实质宰相就被称作同紫微黄门三品)。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又设立了一个次等但权力与前者相同的官名,最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被柏杨称为“第二级宰相”。安史之乱后,实质宰相衔虽未被官方废止,却也不再使用,最后一个得此衔的是至德二年(757年)—乾元元年(758年)间的李麟;而二级宰相衔却变得很普遍,在唐朝的余年里都得到使用。神龙元年(705年),尚书仆射不再被视为宰相,除非被授实质宰相衔。从初唐直到唐睿宗景龙四年(710年),参豫朝政一职的变体继续出现,如参知机务、参掌机密、参知政事、参谋政事,柏杨称之为“第三级宰相”。
宰相们定期在政事堂相聚,政事堂最初在门下省。永淳二年(683年)侍中裴炎改任中书令后,政事堂移到中书省。玄宗开元年间,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为双关语。又列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于中书门下后。唐肃宗年间,宰相们开始轮流休假,确保至少一个宰相总能当值;当表文被上奏给皇帝时,署所有宰相之名,无论是否当值。中书门下也被改回政事堂。

唐末名将刘巨容

唐朝宰相列表大全
唐高祖 裴寂 刘文静 萧瑀 窦威 窦抗 陈叔达 杨恭仁 封德彝 裴矩
高士廉 李元吉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李世民
唐太宗 裴寂 萧瑀 陈叔达 李靖 封德彝 宇文士及 长孙无忌 杜如晦 房玄龄
高士廉 温彦博 岑文本 魏徵 侯君集 杨师道 戴胄 刘洎 张亮
马周 褚遂良 崔仁师 杨弘礼 王珪 杜淹 杨恭仁 许敬宗 高季辅
张行成 李勣
唐高宗 长孙无忌 褚遂良 于志宁 张行成 高季辅 李勣 柳奭 宇文节 韩瑗
来济 崔敦礼 李义府 许敬宗 杜正伦 辛茂将 任雅相 卢承庆 许圉师
上官仪 刘祥道 窦德玄 乐彦玮 孙处约 姜恪 陆敦信 戴至德 刘仁轨
杨武 李安期 张文瓘 赵仁本 阎立本 李敬玄 郝处俊 来恒 薛元超
李义琰 高智周 张大安 裴炎 崔知温 岑长倩 郭正一 魏元同 王德真
郭待举 刘景先
武则天 刘仁轨 薛元超 郭正一 姚崇 裴炎 袁恕己 敬晖 岑长倩 郭待举
魏元同 刘景先 韦弘敏 桓彦范 王德真 武承嗣 崔詧 李景谌 韦方质
裴居道 韦思谦 苏良嗣 张光辅 韦待价 范履冰 傅游艺 宗秦客 欧阳通
狄仁杰 任知古 崔神基 崔元综 李昭德 娄师德 陆元方 豆卢钦望 王孝杰
杨再思 周允元 王方庆 宗楚客 武三思 吉顼 张锡 韦安石 朱敬则
唐休璟 张柬之 韦承庆 骞味道 沈君谅 王本立 邢文伟 武攸宁 史务滋
格辅元 乐思诲 裴行本 杨执柔 李游道 袁智弘 姚璹 李元素 王璇
韦巨源 苏味道 韦什方 杜景俭 孙元亨 李道广 王及善 魏元忠 李峤
李怀远 顾琮 李迥秀 韦嗣立 崔玄暐 房融 刘袆之
唐中宗 袁恕己 武三思 李怀远 刘景先 岑长倩 郭待举 韦弘敏 崔玄暐 杨再思
张柬之 房融 韦承庆 桓彦范 敬晖 祝钦明 魏元忠 豆卢钦望 韦巨源
李峤 于惟谦 苏瑰 宗楚客 纪处讷 张仁愿 韦嗣立 崔湜 赵彦昭
韦温 郑愔 裴谈 岑羲 张嘉福 李旦 姚崇 韦安石 唐休璟
萧至忠 张锡
唐睿宗 李隆基 李峤 萧至忠 张仁愿 韦嗣立 赵彦昭 韦安石 苏瑰 唐休璟
裴谈 张锡 岑羲 崔湜 刘幽求 钟绍京 李日知 薛稷 姚崇
崔日用 宋璟 郭元振 张说 窦怀贞 魏知古 陆象先
唐玄宗 刘幽求 韦安石 魏知古 崔湜 陆象先 窦怀贞 岑羲 萧至忠 郭元振
张说 姚崇 卢怀慎 源乾曜 宋璟 苏颋 张嘉贞 王晙 李元纮
杜暹 萧嵩 宇文融 裴光庭 韩休 裴耀卿 张九龄 李林甫 牛仙客
李适之 陈希烈 杨国忠 韦见素 崔圆 崔涣 房琯
唐肃宗 韦见素 崔圆 裴冕 崔涣 李麟 苗晋卿 张镐 王玙 吕諲
李岘 第五琦 李揆 萧华 裴遵庆 元载 房琯
唐代宗 李适 苗晋卿 裴遵庆 元载 李辅国 刘晏 李岘 王缙 杜鸿渐
裴冕 杨绾 常衮
唐德宗 崔佑甫 常衮 李勉 杨炎 卢杞 马燧 关播 萧复 乔琳
刘从一 姜公辅 李晟 张延赏 韩滉 崔造 柳浑 李泌 董晋
赵憬 陆贽 贾耽 卢迈 崔损 赵宗儒 郑余庆 齐抗 高郢
郑珣瑜 张镒 齐映 浑瑊 窦参 卢翰 杜佑 刘滋
唐顺宗 贾耽 杜佑 郑珣瑜 高郢 韦执谊 杜黄裳 袁滋
唐宪宗 贾耽 韦执谊 杜佑 杜黄裳 袁滋 郑余庆 于頔 郑絪 武元衡
李吉甫 韩宏 裴洎 李藩 权德舆 李绛 张宏靖 韦贯之 王涯
崔群 李墉 李夷简 皇甫镈 程异 令狐楚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李逢吉 裴度
唐穆宗 韩宏 裴度 李夷简 令狐楚 张弘靖 萧俯 段文昌 崔植 元稹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皇甫镈
唐敬宗 李程 窦易直 杜元颖 王播 李逢吉 牛僧孺 裴度
唐文宗 裴度 韦处厚 杨嗣复 李珏 李宗闵 段文昌 宋申锡 李德裕 李固言
郑覃 王涯 李训 贾餗 舒元舆 李石 陈夷行 崔珙 崔郸
路随 李逢吉 杜元颖 王播 牛僧孺 窦易直
唐武宗 李固言 李石 杨嗣复 崔郸 牛僧孺 崔珙 李德裕 陈夷行 李绅
李让夷 崔铉 杜悰 李回 郑肃 李珏
唐宣宗 李让夷 李绅 郑肃 李回 白敏中 韦琮 崔元式 李德裕 卢商
马植 周墀 崔龟从 任铭 魏扶 裴休 魏谟 崔慎由 郑朗
萧邺 刘瑑 夏侯孜 蒋伸 令狐绹
唐懿宗 令狐绹 白敏中 萧邺 夏侯孜 蒋伸 杜审权 杜悰 毕諴 杨收
曹确 高璩 萧置 徐商 路岩 于琮 韦保衡 王铎 刘邺
赵隐 萧仿 崔彦昭
唐僖宗 郑畋 卢携 王铎 李蔚 郑从谠 崔沆 豆卢瑑 王徽 裴澈
萧遘 韦昭度 郑昌图 杜让能 孔纬 张浚 韦保衡 赵隐 刘邺
裴坦 刘瞻 刘崇望 萧仿 崔彦昭
唐昭宗 韦昭度 孔纬 杜让能 张濬 刘崇望 崔昭纬 徐彦若 郑延昌 王抟
崔胤 李磎 陆扆 孙偓 郑綮 朱朴 崔远 裴贽 裴枢
王溥 独孤损 柳璨 陆希声 苏检 卢光启 韦贻范
唐哀帝 裴枢 独孤损 崔远 柳璨 张文蔚 杨涉

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

唐朝宰相分类大全
此列表包括武则天的周朝,尽管这是否被认为唐朝的一部分是有争议的。此列表不包括被授予荣衔的地方管理者即使相。僭位者李煴和李 手下的宰相也列入,但僭位者李承宏手下的宰相不列入,因李承宏虽被记载有多名宰相,却只有于可封、霍环见于史料,且其确切职务也无载。

唐朝尚书省长官
尚书省的名称变化:
尚书省(618年-662年)
中台(662年-670年)
尚书省(670年-684年)
文昌台(684年)
文昌都省(684年-685年)
文昌都台(685年-703年)
中台(703年-705年)
尚书省(705年-907年)
相应地,尚书省长官于618年至705年被视为宰相,在这段时期官职如下:
尚书令(618年-626年)
尚书仆射(618年-662年)
匡政(662年-670年)
尚书仆射(670年-684年)
文昌相(684年-705年)
尚书仆射(705年-713年)
丞相(713年-742年)
尚书仆射(742年-907年)
担任尚书省长官(包括唐高祖年间仅是尚书省副长官的尚书仆射)的有:
李世民(618年-626年,尚书令)
裴寂(618年-629年)
萧瑀(623年-626年、627年)
封德彝(626年-627年)
长孙无忌(627年-628年)
房玄龄(629年-643年、643年-648年)
杜如晦(629年)
李靖(630年-634年)
温彦博(636年-637年)
高士廉(638年-643年)
李勣(649年-650年)
张行成(651年-653年)
于志宁(651年-659年)
褚遂良(653年-655年)
刘仁轨(675年-681年、683年-685年)
戴至德(675年-679年)
苏良嗣(686年-690年)
韦待价(686年-689年)
武承嗣(690年-692年)
岑长倩(690年-691年)
豆卢钦望(697年-698年、699年-700年、705年-706年)
王及善(699年)
唐休璟(705年-706年)
魏元忠(706年-707年)
李成器(710年)
李适(763年-764年,尚书令)
郭子仪(764年十二月,尚书令)
李茂贞(901年-903年,尚书令)
内史省长官
内史省的名称变化:
内史省(618年-620年)
中书省(620年-662年)
西台(662年-671年)
中书省(671年-684年)
凤阁(684年-705年)
中书省(705年-713年)
紫微省(713年-717年)
中书省(717年-907年)
相应地,内史省长官在这些时期官职如下:
内史令(618年-620年)
中书令(620年-662年)
右相(662年-671年)
中书令(671年-684年)
内史(684年-705年)
中书令(705年-713年)
紫微令(713年-717年)
中书令(717年-742年)
右相(742年-757年)
中书令(757年-907年)
担任内史省长官的有:
萧瑀(618年-623年)
窦威(618年)
封德彝(620年-626年)
杨恭仁(623年-626年)
李世民(625年-626年)
房玄龄(626年-629年)
宇文士及(626年-627年)
李靖(628年-630年)
温彦博(630年-636年)
杨师道(639年-643年、645年)
岑文本(644年-645年)
马周(644年-648年)
长孙无忌(648年-649年)
褚遂良(648年-650年)
高季辅(649年-651年)
柳奭(652年-654年)
来济(655年-657年)
崔敦礼(655年-656年)
李义府(657年-658年、663年)
杜正伦(657年-658年)
许敬宗(658年-662年)
刘祥道(664年)
陆敦信(665年-666年)
刘仁轨(666年-670年)
阎立本(668年-673年)
郝处俊(675年-679年)
李敬玄(676年-680年)
薛元超(681年-683年)
崔知温(681年-683年)
裴炎(683年-684年)
骞味道(684年-685年)
裴居道(685年-687年)
岑长倩(686年-690年)
邢文伟(690年)
豆卢钦望(693年-694年)
李昭德(694年)
王及善(697年-699年)
武三思(698年-700年)
狄仁杰(700年)
李峤(704年、706年-709年)
杨再思(704-705年、705年-709年)
崔玄暐(705年)
袁恕己(705年)
韦安石(705年-706年、711年)
魏元忠(705年-706年)
宗楚客(709年-710年)
萧至忠(709年-710年、710年、713年)
钟绍京(710年)
韦嗣立(710年)
姚崇(710年-711年、713年-716年)
崔湜(712年-713年)
张说(713年、723年-726年)
张嘉贞(720年-723年)
萧嵩(729年-733年)
李林甫(736年-752年)
杨国忠(752年-756年)
崔圆(757年-758年)
郭子仪(758年八月-781年六月)
李光弼(760-761)朔方节度副大使、太尉、中书令
李辅国(762年)
李怀光(783年-784年)
李晟(784年-793年)
浑瑊(796年-799年)
韩弘(819年-822年)
白敏中(860年-861年)
韦昭度(888年)
张九龄(673年~740年) [2]

唐朝门下省长官
门下省的名称变化:
门下省(618年-662年)
东台(662年-671年)
门下省(671年-684年)
鸾台(684年-705年)
门下省(705年-713年)
黄门省(713年-720年)
门下省(720年-907年)
相应地,门下省长官在这些时期官职如下:
纳言(618年-620年)
侍中(620年-662年)
左相(662年-671年)
侍中(671年-684年)
纳言(684年-705年)
侍中(705年-713年)
黄门监(713年-720年)
侍中(720年-742年)
左相(742年-757年)
侍中(757年-907年)
担任门下省长官的有:
刘文静(618年)
窦抗(618年)
陈叔达(618年-626年)
裴矩(624年-625年)
宇文士及(625年-626年)
李元吉(625年-626年)
高士廉(626年-627年)
杜如晦(628年-629年)
王珪(628年-633年)
魏征(632年-636年)
杨师道(636年-639年)
刘洎(644年-645年)
长孙无忌(645年-648年)
张行成(650年-651年)
高季辅(651年-654年)
宇文节(652年-653年)
崔敦礼(653年-655年)
韩瑗(655年-657年)
许敬宗(657年-658年)
辛茂将(658年-659年)
许圉师(659年-662年)
窦德玄(664年-666年)
姜恪(668年-672年)
张文瓘(675年-678年)
郝处俊(679年-681年)
裴炎(681年-683年)
刘景先(683年-684年)
王德真(684年-685年)
苏良嗣(685年-686年)
韦思谦(686年-687年)
裴居道(687年-690年)
魏玄同(687年-689年)
张光辅(689年)
武承嗣(689年-690年)
武攸宁(690年-691年、691年-692年)
史务滋(690年-691年)
宗秦客(690年)
欧阳通(691年)
姚璹(694年-697年)
娄师德(697年-699年)
狄仁杰(698年-700年)
李峤(703年-704年)
韦安石(704年-705年、709年-710年)
敬晖(705年)
桓彦范(705年)
魏元忠(705年)
杨再思(705年-707年)
苏瑰(706年-707年)
韦巨源(707年-709年)
纪处讷(707年-710年)
萧至忠(709年)
李日知(711年)
窦怀贞(711年)
刘幽求(711年-712年、713年)
岑羲(712年-713年)
魏知古(713年-714年)
卢怀慎(714年-716年)
宋璟(716年-720年)
源乾曜(720年-729年)
裴光庭(730年-733年)
裴耀卿(734年-736年)
牛仙客(738年-742年)
李适之(742年-746年)
陈希烈(747年-754年)
韦见素(756年-757年)
苗晋卿(757年-763年)
李光弼(758年-760年;761年-764年)太尉、侍中
王缙(764年)
浑瑊(784年-796年)
马燧(785年-795年)
王铎(881年-882年)
朱玫(886年)
郑从谠(886年-887年)
韦昭度(887年-888年)
徐彦若(896年-900年)
崔胤(903年-904年)

唐朝实质宰相
正式化之前
杜淹(627年-628年)(参豫朝政)
魏征(629年-632年)(参豫朝政)(636年-642年)(参议得失)
萧瑀(630年)(参议朝政)(635年-636年)(参豫朝政)
戴胄(630年-633年)(参豫朝政)
侯君集(630年-632年、632年-643年)(参豫朝政)
李靖(634年)(平章政事)
刘洎(639年-644年)(参知政事)
岑文本(642年-644年)(专典机密)
唐朝第一级宰相
官职设立于643年。官职名随内史省、门下省的名称而不时变动,有:
同中书门下三品(643年-662年)
同东西台三品(662年-672年)
同中书门下三品(672年-684年)
同凤阁鸾台三品(684年-705年)
同中书门下三品(705年-713年)
同紫微黄门三品(713年-720年)
同中书门下三品(720年-738年)
萧瑀(643年-646年)
李世勣(643年-649年、650年-670年)
高士廉(643年-647年)
长孙无忌(649年-659年)
宇文节(651年-652年)
柳奭(651年-652年)
高季辅(651年-653年)
于志宁(651年-659年)
褚遂良(652年-655年)
韩瑗(652年-655年)
来济(652年-655年)
杜正伦(656年-657年)
崔敦礼(656年)
许圉师(659年)
任雅相(659年-662年)
李义府(659年-662年、662年-663年)
卢承庆(659年-660年)
许敬宗(662年-670年)
上官仪(662年-665年)
乐彦玮(665年)
孙处约(665年)
姜恪(665年-668年)
杨弘武(667年-668年)
戴至德(667年-675年)
李安期(667年)
赵仁本(667年-670年)
张文瓘(669年-678年)
李敬玄(669年-670年、670年-676年)
郝处俊(669年-679年)
刘仁轨(672年-675年、681年-683年)
来恒(676年-678年)
薛元超(676年-681年)
李义琰(676年-683年)
高智周(676年-679年)
张大安(677年-680年)
王德真(680年)
裴炎(680年-681年)
崔知温(680年-681年)
岑长倩(683年-686年、690年-691年)
郭待举(683年-684年)
魏玄同(683年-687年)
韦弘敏(684年)
刘祎之(684年-687年)
武承嗣(684年、685年、690年-692年、697年)
骞味道(684年-685年)
韦思谦(685年-686年)
裴居道(685年)
韦方质(685年-690年)
韦待价(685年-686年)
苏良嗣(686年-690年)
王本立(689年-690年)
王孝杰(694年-696年)
武三思(697年、705年)
豆卢钦望(697年-698年、699年-700年)
武攸宁(698年-699年)
魏元忠(701年-703年、705年)
苏味道(702年-704年)
李迥秀(702年-704年)
韦安石(702年-704年、705年、711年)
韦嗣立(704年、709年-710年)
李峤(704年、706年-707年、709年-710年)
姚崇(704年-705年、710年、713年)
李旦(705年)
张柬之(705年)
袁恕己(705年)
杨再思(705年、709年)
祝钦明(705年-706年)
李怀远(705年-706年、706年)
唐休璟(705年、709年-710年)
韦巨源(705年、706年-707年、709年-710年)
宗楚客(707年-709年)
纪处讷(707年)
萧至忠(707年-709年)
张仁愿(708年-710年)
韦温(709年-710年)
苏瑰(709年-710年)
张锡(710年)
裴谈(710年)
李隆基(710年)
宋璟(710年-711年)
魏知古(711年-712年)
崔湜(711年-712年、712年-713年)
陆象先(712年-713年)
窦怀贞(712年、712年-713年)
岑羲(712年)
刘幽求(712年、713年)
郭元振(713年)
薛讷(714年)
张说(721年-723年)
王晙(723年)
李林甫(734年-736年)
牛仙客(736年-738年)
李麟(757年-758年)
唐朝第二级宰相
官职设立于682年。官职名随内史省、门下省的名称而不时变动,有: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82年-684年)
同凤阁鸾台平章事(684年-705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05年-713年)
同紫微黄门平章事(713年-720年)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720年-907年)
常被简称作同平章事。
郭待举(682年-683年)
岑长倩(682年-683年)
郭正一(682年-683年)
魏玄同(682年-683年)
刘景先(682年-683年)
李景谌(684年)
沈君谅(684年-685年)
崔察(684年-685年)
韦方质(684年-685年)
张光辅(687年-689年)
骞味道(688年)
王本立(688年-689年)
范履冰(689年-690年)
邢文伟(689年-690年)
傅游艺(690年-691年)
乐思晦(691年)
任知古(691年-692年)
格辅元(691年)
裴行本(691年-692年)
狄仁杰(691年-692年、697年-698年)
杨执柔(692年)
李游道(692年)
袁智弘(692年)
崔神基(692年)
崔元综(692年-694年)
李昭德(692年-694年)
姚璹(692年)
李元素(692年、694年-696年)
王璇(692年)
娄师德(693年-696年、697年)
韦巨源(693年-694年)
陆元方(693年-694年、699年-700年)
苏味道(694年-694年、698年-704年)
韦什方(694年)
杨再思(694年-699年)
杜景佺(694年、697年-698年)
周允元(694年-695年)
孙元亨(696年-696年)
王方庆(696年-698年)
李道广(696年-698年)
宗楚客(697年-698年、704年)
豆卢钦望(697年-698年、705年-709年)
姚元崇(698年-704年)
李峤(698年-700年、703年)
吉顼(699年-700年)
魏元忠(699年-701年)
王及善(699年)
张锡(700年-701年)
韦安石(700年-704年)
李怀远(701年)
顾琮(701年-702年)
李迥秀(701年-702年)
朱敬则(703年-704年)
唐休璟(703年-705年)
崔玄暐(704年-705年)
张柬之(704年-705年)
房融(704年-705年)
韦承庆(704年-705年)
袁恕己(705年)
于惟谦(706年-707年)
崔湜(709年、710年)
赵彦昭(709年-710年)
郑愔(709年)
岑羲(710年)
张嘉福(710年)
郭元振(711年)
张说(711年)
窦怀贞(711年)
陆象先(711年-712年)
卢怀慎(713年-715年)
源乾曜(716年、720年)
苏颋(716年-720年)
张嘉贞(720年)
李元纮(726年-729年)
杜暹(726年-729年)
萧嵩(728年-729年)
裴光庭(729年-730年)
宇文融(729年)
韩休(733年)
陈希烈(746年-747年)
韦见素(754年-757年)
郭子仪(756年-758)朔方节度副大使、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李光弼(756年-758年)河东节度副大使、户部尚书、同平章事
崔圆(756年-757年)
房琯(756年-757年)
裴冕(756年-757年、769年)
崔涣(756年-757年)
李麟(756年-757年)
张镐(757年-758年)
苗晋卿(757年)
王玙(758年-759年)
吕諲(759年、759年-760年)
李岘(759年、763年-764年)
李揆(759年-761年)
第五琦(759年)
萧华(761年-762年)
裴遵庆(761年-763年)
元载(762年-777年)
刘晏(763年-764年)
王缙(764年-777年)
杜鸿渐(764年-769年)
杨绾(777年)
常衮(777年-779年)
李忠臣(779年-784年)
崔祐甫(779年-780年)
乔琳(779年)
杨炎(779年-781年)
卢杞(781年-783年)
张镒(781年-782年)
关播(782年-784年)
萧复(783年-784年)
刘从一(783年-785年)
姜公辅(783年-784年)
卢翰(784年-786年)
李勉(784年-786年)
张延赏(785年、787年)
刘滋(786年-787年)
崔造(786年)
齐映(786年-787年)
韩滉(786年-787年)
柳浑(787年)
李泌(787年-789年)
窦参(789年-792年)
董晋(789年-793年)
赵憬(792年-796年)
陆贽(792年-794年)
贾耽(793年-805年)
卢迈(793年-797年)
崔损(796年-803年)
赵宗儒(796年-798年)
郑余庆(798年-800年、805年-806年)
齐抗(800年-803年)
杜佑(803年-812年)
高郢(803年-805年)
郑珣瑜(803年-805年)
韦执谊(805年)
杜黄裳(805年-807年)
袁滋(805年)
郑絪(805年-809年)
武元衡(807年、813年-815年)
李吉甫(807年-808年、811年-814年)
于頔(808年-813年)
裴垍(808年-810年)
李藩(809年-811年)
权德舆(810年-813年)
李绛(811年-814年)
张弘靖(814年-816年)
韦贯之(814年-816年)
裴度(815年-819年、822年、826年-830年)
李逢吉(816年-817年、822年-826年)
王涯(816年-818年、833年-835年)
崔群(817年-819年)
李鄘(817年-818年)
李夷简(818年)
皇甫镈(818年-820年)
程异(818年-819年)
令狐楚(819年-820年)
萧俛(820年-821年)
段文昌(820年-821年)
崔植(820年-822年)
杜元颖(821年-823年)
王播(821年-822年、827年-830年)
元稹(822年)
牛僧孺(823年-825年、830年-832年)
李程(824年-826年)
窦易直(824年-828年)
韦处厚(826年-828年)
路随(828年-835年)
李宗闵(829年-833年、834年-835年)
宋申锡(830年-831年)
李德裕(833年-834年、840年-846年)
贾餗(835年)
李固言(835年、836年-837年)
舒元舆(835年)
李训(835年)
郑覃(835年-839年)
李石(835年-838年)
陈夷行(837年-839年、841年-842年)
杨嗣复(838年-840年)
李珏(838年-840年)
崔郸(839年-841年)
崔珙(840年-843年)
李绅(842年-844年)
李让夷(842年-846年)
崔铉(843年-845年、849年-855年)
杜悰(844年-845年、861年-863年)
李回(845年-846年)
郑肃(845年-846年)
白敏中(846年-851年)
卢商(846年-847年)
崔元式(847年-848年)
韦琮(847年-848年)
马植(848年-849年)
周墀(848年-849年)
魏扶(849年-850年)
崔龟从(850年-851年)
令狐绹(850年-859年)
魏谟(851年-857年)
裴休(852年-856年)
郑朗(856年-857年)
崔慎由(856年-858年)
萧邺(857年-859年)
刘瑑(858年)
夏侯孜(858年-860年、862年-864年)
蒋伸(858年-862年)
杜审权(859年-863年)
毕諴(860年-863年)
杨收(863年-866年)
曹确(863年-870年)
萧寘(864年-865年)
路岩(864年-871年)
高璩(865年)
徐商(865年-869年)
于琮(867年-872年)
刘瞻(869年-870年、874年)
韦保衡(870年-873年)
王铎(870年-873年、877年-879年)
刘邺(871年-874年)
赵隐(872年-874年)
萧仿(873年-875年)
裴坦(874年)
崔彦昭(874年-877年)
郑畋(874年-878年、882年-883年)
卢携(874年-878年、879年-880年)
李蔚(875年-878年)
豆卢瑑(878年-880年)
崔沆(878年-880年)
郑从谠(878年-880年、883年-886年)
王徽(880年-881年)
裴澈(880年-881年、883年-887年)
萧遘(881年-887年)
郑昌图(886年)
韦昭度(881年-887年、893年-895年)
孔纬(886年-891年、895年)
杜让能(886年-893年)
张濬(887年-891年)
刘崇望(889年-892年)
崔昭纬(891年-895年)
徐彦若(891年-893年、894年-900年)
郑延昌(892年-894年)
崔胤(893年-895年、895年-896年、896年-899年、900年-901年、903年-904年)
郑綮(894年)
李溪(894年、895年)
陆希声(895年)
王抟(895年-896年、896年-900年)
孙偓(895年-897年)
陆扆(896年、899年-903年)
朱朴(896年-897年)
崔远(896年-900年、904年-905年)
裴贽(900年-903年)
王溥(901年-903年)
裴枢(901年、903年-905年)
韦贻范(902年、902年)
苏检(902年-903年)
独孤损(903年-905年)
柳璨(904年-905年)
张文蔚(905年-907年)
杨涉(905年-907年)
唐朝第三级宰相
此官职作为正式化前官职的变体重现,甚至在第一级和第二级实质宰相官职正式化后,但直到开元元年(713年)后才正式重现。官职为知军国重事的刘幽求为最后一个以宰相衔变体为正式头衔的,尽管大和四年(830年)裴度曾短暂为平章军国重事。唐末,乾宁二年(895年)李知柔被短暂临时受任掌管中书省事务,授权知中书事,因而也被认为宰相并列入《新唐书·宰相表》;类似地,卢光启也被授两个类似的官衔权句当中书事、参知机务。
张亮(643年-646年)(参豫朝政)
褚遂良(644年-647年、648年)(参豫朝政)
许敬宗(645年)(同掌机务)
高季辅(645年)(同掌机务)
张行成(645年)(同掌机务)
崔仁师(648年)(参知机务)
李义府(655年-657年)(参知政事)
卢承庆(659年)(参知政事)
乐彦玮(665年)(知军国政事)
孙处约(665年)(知军国政事)
刘仁轨(665年-666年)(知政事)
张文瓘(667年-669年)(参知政事)
李旦(710年)(参谋政事)
刘幽求(710年-711年(参豫机务)、713年(知军国重事))
钟绍京(710年)(参豫机务)
薛稷(710年)(参豫机务)
崔日用(710年)(参豫机务)
窦怀贞(712年)(军国重事宜共平章)
裴度(830年)(平章军国重事)
李知柔(895年)(权知中书事)
卢光启(901年(权句当中书事)、901年-902年(参知机务))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唐朝宰相大全(刘姓宰相达14位)唐朝丞相大全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