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巨容祖籍考:揭开历史谜团

刘巨容(826-889年)是唐末名将,历徐州桥镇遏使、明州刺史、蕲黄招讨副使、襄州行军司马、山南东道节度使等职。史书多记载其为徐州人(《新唐书》卷一八六),而刘氏诸谱多记载为“世家南京滁州琅琊”,因此这些信息不免给人以混淆的感觉。刘巨容到底居家那里,其祖上三代来自何方?本文拟从正史、家谱等诸多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揭开其乡关的真正秘密,以释千百年来困惑在人们心中的历史谜团。

唐末名将刘巨容


1、刘巨容居家徐州
最早见于史册的刘巨容乡关信息是王定保(870-940年)晚年所撰的《唐摭言》(卷九),其中王提及“及岩贬,叟得量移为邓州司马,时属广明庚子(880年)之后,刘巨容起徐将,得襄阳”以及文中陈叟的《与巨容幕吏书》说刘巨容“已出无礼之乡,渐及逍遥之境”。王的意思刘是从徐州起兵的将领,而陈的话语则有点贬义。虽说王的文章“所载多委琐”(清代李慈铭语),内容荒诞,可信度值得推敲,但因他生活在残唐五代初,稍晚于刘巨容,或许是知道一些历史史实的。北宋欧阳修的《新唐书》里有《刘巨容传》:“刘巨容,徐州人。为州大将。庞勋之反,自拔归,授桥镇遏使。浙西突阵将王郢反,攻明州,巨容以筒箭射郢死,拜明州刺史,徙楚州团练使。…”但这些史实都只是大概说出了刘巨容是来自徐州的,并没有给出他家是徐州人的具体理由或者根据。
迄今发现的《徐州府志》里有《铜山县志》记载了刘巨容的小传,虽说内容是摘自《新唐书》,但至少可证明铜山县那里认可刘巨容是出自他们那里的。刘巨容长子刘汾行状里称,“居制,欲拟沛还而弗果”,这就是说刘汾的儿子们还是想回沛县老家,但是没去成。据说三年后(约905年)刘汾长子刘汉兴独自回徐州了。查现今的铜山县的地理信息,该县环包整个徐州市,北面与丰县、沛县接邻。铜山县是清代雍正11年才建立的,故徐城之北,要么属于丰县,要么属于沛县。由此可知,刘巨容的家估计在古代的沛县之南,徐城之北,但今天属于铜山县境内。这两点正好圈定了刘巨容居家的位置,即徐城之北,沛县之东南,近郊处。按刘巨容曾为庞勋手下之将(862-868年),庞是当时武宁军节度使(治所在今徐州铜山县境内)粮料判官,因此上述判断误差不会很大。

2、仕途中的刘巨容居家
史册里的刘巨容,其仕途是从庞勋反叛开始的。862年朝廷在徐州、泗州募兵二千戍守交趾,其中抽出八百人戍守桂林(广西桂林)(《资治通鉴》卷251)。原定3年一调换,但是6年已经过去,仍未有朝廷旨意,随后士卒发生兵变,推举武宁军(后称徐泗节度使)粮料判官庞勋为首,一路打回徐州老家。可见在868年“庞勋反”之前,刘巨容有近6年时间在桂林戍边。当时刘是庞的手下一员将领,但在武宁军中职位不高,因庞判官的职位在唐时只约“七品官”。因此,按照刘氏族谱称刘巨容生于826年,那么862年他36岁时之前就应该在徐州了,估计其时他应该居家徐州了,而其戍边这6年,居家不会改变他处。
868年庞勋反叛时,刘巨容“自拔归”,即没有参与,他直接回徐州了,此举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并授以桥镇遏史一职(约七品),驻防徐州南不远之宿州(今安徽宿县)。顺便提一下,有人据“庞勋反,自拔归”,称刘巨容参加了叛军是不符合史实的,刘本人是很有政治头脑的,不会干反叛之事,欧阳修在《刘巨容传》里明确记载其“为政精明”,何况仅字面意义上看也是没参与反叛。
877年浙江王郢反,刘巨容以桥镇遏史身份带兵前去参战并以筒箭射杀王郢,拜明州刺史。但不到一年间,他被朝廷授以“蕲黄招讨副使,襄州行军司马、检校右散骑常侍”,仕途如此之顺利一般人难以想象,因为其时大唐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了:黄巢起兵,兵趋襄阳。因此唐廷在879年十月以“襄州行军司马刘巨容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53)。这一年十一月发生了襄阳大战,黄巢败走。这就说在877年之前他驻防徐州之南百里之遥的宿州,肯定不会举家迁徙至别处。而880年之前襄阳大战,他的家小更不会去襄阳。
那么880年之后呢?
“及陷两京,巨容合诸道兵讨之,授南面行营招讨使,累兼天下兵马先锋开道供军粮料使、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 (《新唐书-刘巨容传》)这是当时宰相郑畋传檄天下,号召四方藩镇勤王时候的事,时间是881年春。又见“时僖宗在蜀,公卿多因巨容护赴行在” (《新唐书-刘巨容传》)。唐僖宗躲到成都避难,一呆就是四年多时间,一直到885年初才回鸾。这期间(881-884年)刘巨容也去了成都护驾。那么884年之后呢,885年初,秦宗权遣赵德N合鹿晏弘兵攻襄州,“巨容不能守,奔成都”。(《资治通鉴》、《新唐书-刘巨容传》等)。由此可见,由于黄巢兵起,在885年上溯到862年这23年间,刘巨容居家还是在徐州那里。885-889年刘巨容在哪里,史书没有提及,但说他是在“寓居成都”时被田令孜诬陷而死的。因此有人说他死于885年,但《资治通鉴》和《新唐书》均记载是龙纪元年,即889年十二月。不管刘巨容最后死于哪一年,885年时他59岁了,何况又丢失了襄阳山南东道节度使的驻地,其家小必定还是留在徐州那里,不会迁徙他处。
综上所述,正史记载的刘巨容至少36岁之前就在徐州武宁军,后因天下兵起,其家居徐州基本上没有大的移动,这也是正史说他是徐州人的主要原因。

3、刘氏族谱记载的家世
江西刘氏族谱所记载的刘巨容,其祖父为刘近仁;其父亲为刘隆道,字延元;叔父为刘隆德,字善长(还有两个叔父为刘隆文和刘隆盛,因无详细信息,故不叙述)。其子三:汾、、迪。刘氏族谱称刘隆道生子巨容、巨德。叔父隆德生子孟昭和仲昭。
安徽陈洲刘氏(刘巨容叔父刘隆德后裔)族谱称“不必赘第念近仁公世居河南洛阳生三子,长隆道,次隆德,小隆文”。孟昭池州判官。仲昭初任贵池县令,历任贵池宜黄县令,梁时又调浮梁朝厥。这就是说刘巨容祖父的家在河南洛阳。《南昌刘氏谱序》载“刘孟昭,池州判官;仲昭,以大理寺评事三改令为浮梁”。湖北刘氏谱载“仲昭由贵池调官黄(宜黄县)至梁时又调宰浮梁后遂居于景德镇落马桥”。可见关于刘巨容叔父一家,刘氏诸谱记载是一致的。
安徽《齐山志》记载:刘孟昭,字仁福,世居河南洛阳,因讨伐黄巢有功,累官山南东道节度左副使、池州判官,卒于池州,葬于齐山山南。其弟刘仲昭,为唐乾符年间进士,曾任贵池县令,并举家南迁池州。《贵池县志》记载刘判官中和四年(884年)卒于官,葬齐山寺西,仲昭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原籍河南洛阳。这是地方志记载得刘巨容堂兄弟二人信息,皆与刘氏诸谱所载内容一致,并明确提及他们原先家在河南洛阳。
2009年安徽池州市文物普查队在城南齐山进行文物普查时,工作人员发现在齐山西南山腰处,在长七米、宽近四米的峭壁上,直接镌刻有“高伯祖刘公孟昭府君墓”的墓碑,碑框长55厘米,宽98厘米,落款为“汉用公裔孙立”字样,而墓在碑前,据文物专家称,这种碑史学名叫“望碑”。经考证,此墓为唐末池州判官刘孟昭之墓,墓碑是后裔所刻。按照当地刘氏族谱记载,刘汉用(1254-1325年)为刘隆德第十五世孙。估计先前的墓碑因年代久远不存了,后来刘氏后裔考虑重新刻字于山石,因而留存至今。此墓发现意义非常:其一,直接证明唐末池州判官刘孟昭真有此人,并与地方志相符合;其二,他曾是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的兵马左副使,是亲信,非一般人能担任。看来刘氏族谱说刘孟昭是刘巨容的共祖父堂兄弟,此说不虚。
查刘氏诸族谱信息,发现刘巨容叔父父子原配籍贯信息,叔父刘隆德原配为河阳张氏,堂兄弟刘仲昭原配为河阳鲍氏。河阳在哪里呢?徐州吗?滁州吗?都不是。查古今地理信息,洛阳黄河之北,不足百里有孟州,古称河阳,唐于建中二年(781年)置河阳节度使。如果说姻亲可以天南地北,但是在古代可不是那么容易。古时,姻亲的地缘关系最为重要,这是以前的物质条件所限制。另,彼时男子弱冠成年,多为就近娶亲,否则女从何来呢?即使是官宦人家,也未必五湖四海去求亲。由此可见刘巨容亲叔父及祖父家居河南洛阳确有其事。
刘氏族谱里还记载了刘巨容长子刘汾(844-902年)原配为郑氏。郑氏为宰相郑畋(823-882年)之女,而郑宰相为地道的河南荥阳人(洛阳之东约200里)。郑畋于会昌二年(842)进士及第,初任藩镇幕府。咸通五年(864)入朝,十年迁户部侍郎。此表明郑家非一般人家,而刘家呢,必与郑家素有往来。又前述刘巨容在862年,即36岁时仅为徐州武宁军粮料判官手下一低级军职。而当此时,刘巨容长子18岁成人,初谈婚配,刘巨容如何能与进士及第的荥阳郑畋有关系呢?自古,具备姻亲的条件是:两家地缘上比较近;其二,人际关系上很熟识。所以这一条可从侧面反映刘巨容与河南腹地有关联,且在当地为世家大族。
还有一条重要族谱记载:刘巨容父亲刘隆道墓在“天山酉山卯向”,叔父刘隆德墓在“天山之麓午向”。这说明这兄弟俩死后墓在一处,均在“天山之麓”。如果刘隆德居家洛阳,那么他兄弟俩的墓在洛阳附近无疑。而这个“天山”并非新疆的天山,可能是洛阳附近的一种地形或者小山。父亲一辈的家及身后皆在洛阳,而他刘巨容的出生地不在洛阳会在哪里呢?

4、关于“世家南京滁州琅琊”
我认为是只是一种郡望的缘故。大致的情况是隋唐以前,因晋室南迁,“衣冠南渡”,彭城刘氏曾居家京口(时称南徐州,今镇江)及东晋、南朝历代皇帝的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当时彭城刘氏多为世家大族,官宦人家,与南迁的政权密不可分,因此后来聚居于建康者居多。《南昌刘氏谱》称建康幕府山有刘氏墓冢三十四座,碑石磊磊,即是今天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那里。南京栖霞区周边古称江乘县,东晋后置南徐州琅琊郡(约335-589年间),隋朝时废弃,这是当时“侨置郡县”的缘故。“侨州郡县”即按照原来的郡县系统在南边的政权属地设置州郡。据《宋书•州郡志》记载:南徐州领郡十七、县六十三,其原属徐州者有东海、琅琊、兰陵、东莞、临淮、淮陵、彭城诸郡等。因此,如北徐州(原来的徐州)琅琊郡确有齐王刘肥的后裔南迁,那么他们居南徐州琅琊郡可能性较大,这或是后来刘巨容后裔自称宗源齐王刘肥的理由之一。但由于历史年代的久远,可能与南京周边的安徽滁州琅琊混淆了,加上传抄时发生一些谬误,渐渐的把刘巨容说成是“世家南京滁州琅琊”人了。其实这只是一种郡望的缘故,所有南昌刘氏谱又称“三望滁州琅琊郡”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刘巨容的家不在南京也不在滁州,而是在北边的徐州,但其出生地却在河南洛阳市一带。
至此刘巨容的真正籍贯应是河南洛阳,而正史称其为徐州人应是他居家徐州,事业之大半时间在徐州。即其36岁(862年)之前去了武宁军当差,877年时年51岁时正式离开徐州。而其长孙想回老家徐州沛县,最大的可能是刘巨容曾居家那里几十年,或许有妻室健在,需要照料(战争期间没有随军),而并非祖辈的墓在那里。如905年刘巨容若还健在的话,他那时79岁,这当然不大可能,但谱载其有三个夫人,程氏、徐氏和余氏。905年的时候,在徐州那里或许有几个70岁左右的老太太需要照顾也不无可能。

刘乐(2010-11-20)

PS:刘巨容(826~889年),字德量,徐州(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唐朝后期名将,太原参军刘隆道长子。
大中八年,武科进士及第,选为徐州武宁军将校。参与庞勋之乱,归顺朝廷,拜埇桥镇遏使,平定浙西王郢叛乱,封明州刺史。黄巢起义后,迁楚州团练使、襄州行军司马、检校右散骑常侍。迁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为政精明,明察秋毫。乾符六年,迁山南东道节度使,抵御秦宗权作乱。率军护驾唐僖宗,拜左金吾大将军,迁中书令,位列使相。
龙纪元年腊月,为权宦田令孜所害。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巨容祖籍考:揭开历史谜团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