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彭城丛亭里刘氏部份谱序

彭城丛亭里刘氏先从彭城南迁京口,再从京口回归彭城,宗族发展人丁兴旺,俊杰代出,长盛不衰。西晋有司隶校卫刘讷,北魏有名重一时的大官僚兼大学者刘芳,到唐朝更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和宰相刘滋。彭城丛亭里刘氏为汉室之后,史无异论。然而,它究竟渊源于汉宗室中的哪一支系呢?对此,自正史到家谱,都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碣花房刘氏

一种较早的说法为:丛亭里刘氏来源于汉高祖的弟弟楚元王刘交。此说见于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刘芳传》和唐人房玄龄所撰的《晋书。刘隗传》。魏晋南北朝时期,丛亭里的刘氏宗族也大都自称为楚元王之后。最早对丛亭里刘氏源出楚元王刘交之后提出异议的,就是唐代大史学家——丛亭里刘氏的代表性人物刘知几。

史载,刘知几曾撰写了《刘氏家史》和《刘氏谱考》,认为“彭城丛亭里诸刘,出自楚孝王刘嚣的曾孙居巢侯刘般,不承楚元王(刘交)”。宋人欧阳修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便抛弃前说而采用刘知几一说。但在唐代学者林宝的《元和姓纂》中,则两说并存,不加稽评。这里则姑且采用刘知几的说法,编辑如下:

七十八世祖 刘 彻(刘启十子),字通,孝武皇帝,皇后卫氏、妃嫔赵氏、王氏、李氏、李氏等。

生于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正月癸巳日,初封胶东王,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正月继位。武帝聪慧过人,熟通儒学经典和诗词歌赋,又精习骑射,文武全才,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能够锐意进取的杰出皇帝。他把“举孝廉”作为招揽人才的一种制度,涌现了大批优秀英才。得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武帝之世,中国封建社会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获得空前发展,强大的中华帝国如旭日东升,辉映世界,刘氏族姓的发展至此也达到鼎盛和巅峰状态。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二月(一说正月)丁卯日在扶风五柞宫病逝。在位五十四年,享寿七十一岁,葬于茂陵,庙号世宗,尊谥孝武皇帝。共生六子:l刘据、2刘闳、3刘旦、4刘胥、5刘髆、6刘弗陵。

七十九世祖 刘 据(刘彻长子),

生于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立为太子,后被江充诬陷,于武帝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在“巫蛊”事件中被杀。

生三男一女:刘进,(馀名未详,皆于“巫蛊”事件中被杀。)

八十世祖 刘 进(刘据之子),

于“巫蛊”事件中,与同胞男女四人皆被杀。生一子:刘询。

八十一世祖 刘

询(刘进之子),孝宣皇帝,又名病己,字次卿,又字谋,皇后许平君、霍成君、张氏、卫氏等。

生于武帝征和元年已丑(公元前92年)三月乙卯日,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继皇帝位,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他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平狱缓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又设置西域部护,使西域正式归属汉帝国版图。于黄龙元年壬寅(公元前49年)十二月甲戌日去世,在位二十六年,享寿四十四岁,葬于杜陵,庙号中宗,尊谥孝宣皇帝。

生五子:1刘奭(孝元皇帝)、2刘钦(封淮阳侯)、3刘宇(封东平王)、4刘嚣(封楚王)、

5刘竟(封中山王)。

八十二世祖 刘 奭(刘询长子),孝元皇帝,字盛,皇后王氏、薄氏、傅氏、冯氏等,

生于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公元前75年)七月丙午日,他饱读诗书,精通儒学经典,精于音乐律吕,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但过于温文尔雅,仁厚善良有余,而刚毅果敢不足,又无雄才大略。如果让他做个学者文人,可能会名扬万世,但让他做皇帝,则显得非常柔弱无能。执政期间,任用儒生,重用宦官,受奸臣利用,导致朝政腐败、奸佞当道,贤能忠臣遭受迫害,开了西汉末年宦官专政的恶例,社会危机加深,西汉王朝从此开始没落。元帝于竟宁元年戊子(公元前33年)五月壬辰日去世,在位十六年,享寿四十三岁,葬于滑陵(一说葬于渭陵),庙号高宗,尊谥孝元皇帝。生三子:1刘骜、2刘康、3刘兴。

八十二世祖 刘 嚣(刘询四子),

宣帝甘藤二年已巳(公元前52年)封为定陶王,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徙封为楚王,孝顺仁慈,在王位二十八年,无细微过失,于成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去世,谥为楚孝王。生子:1刘衍、2刘熏,(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衍(刘嚣长子),

嗣位楚王。生子:1刘纡、2刘平,(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纡(刘衍长子),

嗣位楚王,时值王莽篡位,被王莽废为庶人,刘纡待人慈爱仁笃,早年丧母,亲自抚养幼弟刘平,等到刘平长大,也未曾让刘平离开自己左右。后来刘平因病而卒,刘纡哀伤悲痛,哭泣呕血,数月后亦离开人世。生子:刘般,(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般(刘纡之子),

东汉彭城人,生于王莽天凤五年戊寅(公元18年),光武帝建武九年癸巳(公元33年)东汉王朝恢复刘氏王家封地,刘般受封为甾丘侯,后徙封杼秋侯,明帝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再徙封为居巢侯。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年)刘般行执金吾事,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年)兼屯骑校尉,汉章帝即位,任命刘般为长乐少府,章帝建初二年丁丑(公元77年)升为宗正。刘般在位时数言政事,他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建初三年戊寅(公元78年)刘般去世,享寿六十一岁。生子:1

刘恺、2刘宪,(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恺(刘般长子),字伯豫,

东汉彭城人,他让爵位给弟弟刘宪,遁逃避封,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征拜议郎,后迁侍中,安帝时官至太尉。于安帝延光三年甲子(公元124年)去世。

生子:刘茂,(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茂(刘恺之子),字叔盛,

东汉彭城人,桓帝时为司空,会李膺等抵罪,成瑨、刘瓆下狱当死,刘茂与陈蕃等共上书讼之,遂免官,灵帝初复为大中大夫。生子:(名未详),传至91世生二子:1刘讷、2刘砥。

八十八世祖 刘(名未详)(刘茂之子)。

生子:刘(名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茂之孙)。

生子:刘(名未详)。

九十世祖 刘(名未详)(刘茂之曾孙)。

生子:刘讷、刘砥,(馀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讷(刘茂玄孙,即第五世孙),一作刘纳,字令言,

西晋时彭城丛亭里人,官至司隶校卫。史称刘讷善于识人才用人才,又喜欢品评人物,与大臣石崇、陆机等相交,号称“二十四友”,为当时名士。生子:刘畴,(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畴(刘讷之子),字王乔,

刘畴是西晋末年最有声望的名士之一。据说刘畴“少有美誊,善谈名理”,晋怀帝永嘉年间(公元307年——312年)官任左司左长史,时京师失守,秦王司马邺避地密县,畴在密为坞主,阎鼎等谋奉王归长安,畴等不愿,晋怀帝永嘉五年辛未(公元311年)刘畴被阎鼎杀害。当时人们对刘畴的才华极为推崇,如东晋大臣王导和司徒蔡谟都曾说,若有刘畴在,则恐怕轮不到自己位居司徒要职。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砥(刘讷之弟,刘茂玄孙)。

西晋时任东光县(河北东光县)令。生子:刘隗,(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隗(刘砥之于),字大连。

东晋彭城人,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九年癸巳(公元273年),起家秘书郎,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丛亭里刘氏宗族的许多成员,如刘隗、刘宪等人,就是在两晋之际南迁京口的。其中,刘隗南迁后,功成名就,成为东晋初期重要的官僚大臣,丛亭里刘氏也因此昌盛一时。刘隗在西晋末年由秘书郎起家,后为丞相司直。升冠军将军、彭城内史。后晋室南迁,刘隗南徙京口后,受到东晋元帝司马睿的宠信。历任御史中丞、侍中、丹阳尹,拜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镇泗口等要职,受封为都乡侯。刘隗对当时的“万机秘密,皆豫闻之”。东晋永昌元年壬午(公元322年),王敦举兵叛乱,攻下晋都建康,刘隗率军抵抗,被王敦击败。刘隗战败后,见大势己去,便携带妻子和亲信两百多人投奔了后赵石勒王朝。石勒任用他为从事中郎、丞相左长史、太子太傅,封列侯,直至十年后,即东晋成和八年癸巳(公元333年)石虎攻长安时战死,终年六十一岁。生子:刘绥,(馀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绥(刘隗之子)。

刘绥,初举秀才,后娶宗室司马氏之女为妻,官任驸马部尉、奉朝请。刘绥与当朝皇室的联姻,给当时南迁京口的丛亭里刘氏带来莫大荣誉,也巩固了刘氏宗族的地位,但王敦之乱后,刘绥也被迫隋父投奔后赵,并在那里去世。生子:刘渡,(馀未详)。

九十四世祖 刘 波(刘绥之子),字道则。

东晋彭城人,刘波当年随祖投奔后赵,后又投降到东晋。他的家族也回到江南京口。刘波归晋后,受到司马政权的重用,穆帝时为襄城太守,桓温西征,以为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镇石头,后转冠军将军、南郡相。率众救朱序于襄阳,以敌强不敢进,致序陷没,以畏懦免官,苻坚败,又出督淮北诸军、冀州刺史,成为东晋时期一名重要将领。以疾未行,卒。

生子:刘淡,(馀未详)。

九十五世祖 刘 淡(刘波之子)。

东晋末年担任庐江太守。刘隗降后赵后,留居在京口的丛亭里刘氏宗室因此受到牵连打击,宗族一度衰微不振。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宪(刘般次子),

嗣父爵为居巢侯。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平(刘衍次子),

封原乡侯。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熏(刘嚣次子),

受封广戚候。生子:刘显,(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显(刘熏之子),

嗣封广戚侯。生子:刘婴(孺子婴),(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婴(刘显之子),孺子皇帝。

生于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公元4年)八月庚子日,王莽毒杀平帝后,拥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帝(西汉最后一个皇帝),二年之后,也即初始元年戊辰(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将孺子帝废为安定公,至更始二年甲申(公元24年)五月癸未日去世,在帝位三年,终年二十一岁,尊谥孺子皇帝。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宪(父未详,刘讷之孙)。

刘宪不知是刘畴的儿子还是侄儿。永嘉之乱后,晋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纷纷南迁,彭城刘氏宗族成员也大批南迁至京口(江苏镇江市),形成东晋南朝时期著名的京口刘氏。丛亭里刘氏宗族的许多成员。如刘隗、刘宪等人,就是在两晋之际南迁京口的。生子:刘羡,(馀未详)。

九十四世祖 刘 羡(刘宪之子)。

生二子:1 刘敏、2刘该。

九十五世祖 刘 敏(刘羡长子)。

生子未详。刘敏的后裔,北朝时期也颇为发达。

九十八世祖 刘 庆(父、祖未详,刘敏后裔)。

东魏时官任东徐州剌史,谥为“简”。生子:刘轸,(馀未详)。

九十九世祖 刘 轸(刘庆之子)。

北齐时任高平太守。隋唐时期,刘轸后裔更为昌盛。生子:刘通,(馀未详)。

一百世租 刘 通(刘轸之子),一作刘烈,字子将,

据《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丛亭里刘氏刘敏一支的刘通,隋朝时官任毗陵太守、鹰扬将军、大将军。生三子:1刘德威、2刘德敏、3刘德智。

一零一世祖 刘德威(刘通长子)。

唐徐州彭城人,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公元581年),刘德威身材魁梧,孔武有力,又“以干略见称”。隋末从裴仁基征战,后归李密,为李密的得力干将,后率部投奔李渊,被唐高祖封为左武将军、滕县公。诏将兵击刘武周,为武周所俘,逃归,尽陈敌营虚实,高祖嘉纳,后因征窦建德、王世充有功,升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改封彭城县公,还赐娶宗女平寿君主。与大唐皇室的联姻,使丛亭里刘氏再一次名声大震。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刘德威又历任大理、太仆二卿加紫光禄大夫、锦州剌史、刑部尚书、遂州剌史、同州剌史等一系列显要职务。刘德威出任地方刺史期间,为政以廉洁著称。最后官至礼部尚书,高宗永徽三年壬子(公元652年)去世,谥为“襄”,并被准许陪葬献陵,可见荣宠之极。

生三子:1刘审礼、2刘崇业、3刘延景。

一零二世祖 刘审礼(刘德威长子)。

少丧母,为祖母元氏所养,长大后奉侍祖母至孝。太宗贞观(公元627年——649年)中,袭爵为彭城公,历任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后官至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等要职。高宗仪凤三年戊寅(公元678年)吐鲁番寇凉州,从副中书令李敬玄征讨,兵败被俘,高宗开耀元年辛巳(公元681年)去世于吐蕃,谥为“僖”。

生三子:1刘佺寿、2刘侍庶、3刘易从。

一零三世祖 刘佺寿(刘审礼长子)。

官任太常臣,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侍庶(刘审礼次子)。

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易从(刘审礼三子)。

唐徐州彭城人,历歧州司兵参军,审礼被扣于吐鲁番,易从往省,扶其父灵柩万里以归,累迁彭城长史,封任城县男,武周永昌己丑(公元689年)为周兴诬陷,后被处死。

生二子:1刘升、2刘晸,(馀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 升(刘易从长子),字陟遐。

唐徐州彭城人,生于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公元676年),早年随父迁蜀,后登进士第,十余岁时以父罪流岭表,六道使诛流人,升以信爱为首领所庇免,后易姓温,北归洛,累官兵部、户部员外郎,睿宗景云(公元710年——711年)中特授右武卫骑曹参军,玄宗开元(公元713年一741年)中,官至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男,能文,善草隶。

生子:刘息,(馀未详)。

一零五世祖 刘 息(刘升之子)。

官任朝散大夫、守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开国男爵。生二子:1 刘颢、2刘颙。

一零六世祖 刘 颢(刘息长子)。

后裔未详。

一零六世祖 刘 颙(刘息次子)。

官任殿中侍御史。后裔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 晸(刘易从次子)。

唐彭城人,玄宗开元九年辛酉(公元721年)为洛阳县尉,宇文融奏充劝农使判官,迁监察御史,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玄宗东封,充置顿使,历考功员外郎、司勋吏部二曹郎中、给事中。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初置十道采访使,刘晸自润州剌史充江南道采访使。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崇业(刘德威次子)。

生子:刘朏,(馀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朏(刘崇业之子)。

官任汴州剌史、司农卿、左金吾将军。生子:刘铉,(馀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 铉(刘朏之子)。

官任朝议郎、将作监主簿。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延景(刘德威三子)。

官任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剌史,刘延景的女儿,则嫁给唐朝第五个皇帝睿宗杨旦为妃,此即肃明顺圣皇后。刘皇后生的儿子宁王李宪,曾被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庶弟李隆基(即唐玄宗),死后谥为让皇帝。刘氏家族与皇室的再次联姻,刘氏皇后的产生,使丛亭里刘氏地位更加荣显尊贵,冠于整个刘氏家族。他以女贵被追赠为左仆射、沛国公。

生四子:1刘温玉、2刘承颜、3刘瑷(刘玙)、4刘琪。

一零三世祖 刘温玉(刘延景长子)。

官任许州刺史,生子:刘寡悔,(馀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寡悔(刘温玉之子)。

官任齐州剌史,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承顔(刘延景次子)。

官任宗正卿,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瑗(刘延景三子)。(原名刘玙,后因避肃宗讳改名刘瑗),

官任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生二子:1刘为辅、2刘为麟。

一零四世祖 刘为輔(刘瑷长子)。

官任朝散大夫、岐州司马,生子:刘商,(馀未详)。

一零五世祖 刘 商(刘为辅之子),字子夏。

唐徐州彭城人,代宗大历(公元766年一779年)进士,德宗贞元(公元785年——805年)中官虞部员外郎,后迁礼部侍中,出为汴州观察使,辞疾归旧业,隐居义兴,好道术,工画山水树石,亦工乐府诗,刘商是唐朝著名诗人,著作有《刘商诗集》10卷。后裔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为麟(刘瑷次子)。

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琪(刘延景四子)。

官任左卫将军,后裔未详。

一零一世祖 刘德敏(刘通次子)。

官任梁州都督,生二子:1刘崇术、2刘悦。

一零二世祖 刘崇术(刘德敏长子)。

官任隋州剌史,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 悦(刘德敏次子)。

官任凤州剌史,后裔未详。

一零一世祖 刘德智(刘通三子)。

官任滁州剌史,生五子:1刘延嗣、2刘崇直、3刘子敬、4刘守约、5刘守悌。

一零二世祖 刘延嗣(刘德智长子)。

武周时为润州司马,徐敬业攻润州,延嗣与剌史固守,城陷,劝降不屈,系江都狱,敬业败,转汾州剌史。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崇直(刘德智次子)。

官任嘉州剌史,生子:刘体微,(馀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体微(刘崇直之子)。

官任谏议大夫、卫尉卿,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子敬(刘德智三子)。

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守约(刘德智四子)。

生二子:1刘昌源、2刘宅相。

一零三世祖 刘昌源(刘守约长子)。

官任秦州都督,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宅相(刘守约次子)。

官任吏部侍郎,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守悌(刘德智五子)。

官任刑部侍郎,后裔未详。

据统计,刘德威的同族子弟在唐朝担任剌史者多达二十余人,家族的显赫,为当时刘姓各支之冠。

九十五世祖 刘 该(刘羡次子)。

徙居京口的丛亭里刘氏,在经过东晋一个世纪的韬晦阶段后,至公元五世纪中叶,又昌盛起来。据记载:刘羡的长子刘敏虽无功名,但次子刘该,则在宋文帝刘义隆时代官任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剌史,成为丛亭里刘氏复兴的先锋。

生四子:1刘逊之、2刘雍之(一作刘邕)、3刘抚之、4刘泰之,

九十六世祖 刘逊之(刘该长子)。

宋孝武帝刘骏时(公元454年——464年),官任东平太守。后裔未详。

九十六世祖 刘雍之(一作刘邕)(刘该次子)。

宋孝武帝时官任兖州长史,因卷入政变被杀。生子:刘芳,(馀未详)。

九十七世祖 刘 芳(刘雍之之子),字伯文,别号“刘石经”。

生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癸巳(公元453年),刘芳是北魏时期的著名人物。少时被过继给刘逊之为子,二岁时为了避难,被伯母房氏携逃青州(山东益都县),投奔亲戚。后来,又迁到梁邹城(山东邹平县东北)。十六岁时,梁邹城被北魏攻占,献文帝皇兴三年己酉(公元469年),刘芳又北迁北魏,居平齐(山西大同市西),成为北魏平齐县民。刘芳年轻时聪敏过人而酷好读书,一生转辗迁徙,处贫贱而不戚戚,笃志坟典,昼佣书以自资给,夜读经至终夕不寝,后被宦官李丰推荐给冯太后,任中书侍郎,入授太子经学,渐渐受到重用。孝文帝迁都洛阳,路由朝歌,作吊比干墓文,芳为注解,官任国子祭酒。后随孝文帝南征,任辅国将军、太尉长史、散骑常侍、徐州大中正,兼侍中。北魏宣武帝时,官任中书令、国子祭酒、安东将军、青州剌史等,还朝,转太常卿,定律令及朝仪。为政期间,“廉清寡欲,无犯公私”。受孝文、宣武二帝器重。“高祖(孝文帝)尤器敬之,动相顾访”。刘芳又学问渊博,尤其精通儒家经义和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时人号称他为“刘石经”。他的著述极丰,主要有《毛诗笺义证》10卷、《礼记义证》10卷、《徐州人地录》40卷。刘芳于北魏宣武帝延昌二年癸巳(公元513年)去世。终年六十一岁,卒谥文贞。刘芳仕途和学术上的杰出成就,带动、促进了彭城丛亭里刘氏的全面复兴。生子:1刘怿、2刘廞,(馀未详)。

九十八世祖 刘 怿(刘芳长子),字祖欣,

北魏彭城人,自徐州别驾累官安南将军、大司农卿。卒谥简。后裔未详。

九十八世祖 刘 廞(刘芳次子),字景兴。

生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癸亥(公元483年),善事当世,多与显贵权要之子侄交游,由尚书郎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国子祭酒。寻兼都官尚书,又兼殿中尚书。永熙三年甲寅(公元534年)孝武帝入关,高欢至洛,被杀,终年五十二岁。生子:刘骘,(馀未详)。

九十九世祖 刘 骘(刘廞之子),字子升。

东魏彭城人,弱冠州辟主簿,奉使诣阙,见孝庄帝,应对闲敏,帝善之,遂除员外散骑侍郎,出补徐州开府从事中郎,父死,骘率乡部抗御高欢部,兵败被执,寻赦,历本州大中正,转中书舍人,官至司徒左长史。东魏武定六年戊辰(公元548年)去世。后裔未详。

九十八世祖 刘思祖(父未详,刘芳从子)。

北魏彭城人,孝文帝末入朝,历羽林监,梁、沛二郡太守,屡为统军南征,有功,尚书拟封千户侯,为侍中元晖所阻。除辽西太守。后奔梁,为梁北徐州剌史,频攻淮北,数年死,

后裔未详。

九十六世祖 刘抚之(刘该三子)。

生子:刘元孙,(馀未详)。

九十七世祖 刘元孙(刘抚之之子)。

北魏孝文帝时任兰陵太守,生子:刘长文,(馀未详)。

九十八世祖 刘长文(刘元孙之子)。

北魏时官任鲁郡太守,赐封为下邑子爵。当时,北魏孝文帝对以刘芳为代表的丛亭里刘氏很器重,下诏与丛亭里刘氏结为姻亲,要刘芳推荐刘氏宗女,刘芳推荐刘长文的女儿。孝文帝便聘娶刘氏之女为太子左孺子。与北魏皇室的联姻,便使彭城丛亭里刘氏的宗族地位大增,名声大振。丛亭里刘氏的发展至此达到鼎盛。后裔未详。

九十六世祖 刘泰之(刘该四子)。

刘宋王朝时任宋军元帅,率军攻打索虏,后在汝南阵亡。生子:刘承伯,(馀未详)。

九十七世祖 刘承伯(刘泰之之子)。

宋孝武帝刘骏时期有名望的官员。生子:刘懋,(馀未详)。

九十八世祖 刘 懋(刘承伯之子),字仲华。

北魏彭城人,刘懋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多识奇文古字,擅长草书隶书。初从刘宋投奔北魏,历任员外郎、尚书兵部郎中、镇远将军、太尉司马等职。尝受诏参议新令,转员外常侍,领考功郎中,立考课黜陟之法,甚有条贯。孝明帝初,为李平行台郎中,从攻硖百,官至太尉司马。刘懋为人性沉雅厚重,善与人交,器宇渊旷,风流甚美,时论高之。当时名声极高,宰相拓跋怿曾称赞他说:刘生堂堂,缙绅领袖,若天假之年,必为魏朝宰辅。刘懋所著有《物祖》15卷。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丁酉(公元517年)刘懋去世,谥宣简。

生二子:1刘筠、2刘筟,(馀未详)。

九十九世祖 刘 筠(刘懋长子),字士贞。

历任北魏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秘书丞,后裔未详。

九十九世祖 刘 筠(刘懋次子),字士文。

北魏彭城人,生于宣武帝延昌元年壬辰(公元512年),年十二诣尚书王衍,与语,便因有奇才而荐官,拜秘书郎。东魏敬帝兴和元年己未(公元539年)去世,终年二十八岁。

后裔未详。

九十七世祖 刘僧利(父、祖未详,刘芳族兄)。

为人轻钱财重侠义,在家乡很有名声。北魏孝文帝巡视彭城时,刘芳曾将他引见给孝文帝。孝文帝对他很欣赏,便任命他为徐州别驾,后任沛郡太守,升轻车将军,僧利不乐为官,居乡里十余年,朝议虑其有二志,征拜羽林监。生二子:1刘世雄、2刘世明。

九十八世祖 刘世雄(刘僧利长子)。

官任泰山太守,后裔未详。

九十八世祖 刘世明(刘僧利次子)。字伯楚,

刘世明博学多才,历任北魏兰陵太守、彭城内史。曾被梁武帝萧衍俘虏,后被放归北魏。历官谏议大夫、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又再次成为萧衍俘虏,萧衍要给他封侯授职,他坚谢不受,再次被放归北方。此后,刘世明便辞官回到彭城丛亭里,不再过问政事,梁武帝大同七年辛酉(公元541年)刘世明终老于家,追赠徐州剌史。

生二子:1刘祎、2刘伟,(馀未详)。

九十九世祖 刘 祎(刘世明长子),字彦英。

北齐彭城人,威重好学,善三《礼》,吉凶仪制,尤所留心。北魏孝昌(公元525年——527年)中,官至睢州剌史,边人服其威信。高澄辅政,降书褒奖。为官期满,归侍父疾,竟不入朝。五子井有志节,为世称誉。后裔末详。

九十九世祖 刘 伟(刘世明次子)。字世英,

东魏(公元534年——550年)末年,官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

生二子:1刘瑷、2刘珉,(馀未详)。

一百世祖 刘 瑗(刘伟长子)。

后裔未详。

一百世祖 刘 珉(刘伟次子)。

北齐(公元550年——577年)时,官任睢阳太守。生子:1刘延从、2刘藏器,(馀未详)。

一零一世祖 刘延从(刘珉长子)。

后裔未详。

一零一世祖 刘藏器(刘珉次子)。

唐徐州彭城人,高宗(公元650年——683年)时,为侍御史,卫尉卿尉迟宝林胁人为妾,藏器劾还之,宝林私请帝止其还,凡再劾再止,帝乃诏可,然内衔之。稍迁比部员外郎,后出为宋州司马,生六子:1刘知柔、2刘知几,3、4、5、6名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知柔(刘藏器长子)。

唐徐州彭城人,史称刘知柔“性俭静,美风仪”,少以词学知名,进士出身。历任国子司业、工部尚书,玄宗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河南大水,诏知柔察民疾苦及吏善恶,迁太子宾客,后被封为彭城县侯。退休后去世,卒谥文。追赠太子少保。著名学者李融为他撰写《神道碑》,收录于《文苑英华》卷900。《新唐书》卷101有传。生子:刘绎,(馀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绎(刘知柔之子)。

唐徐州彭城人,玄宗开元(公元713年——741年)中,官河南府仓曹参军、关内道度支判官,封彭城县开国侯。擢虞部员外郎,迁金部郎中。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知几(刘藏器次子),字子玄。

唐徐州彭城人,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辛酉(公元661年),一代学者、宗师刘知几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自幼承家学渊源,聪敏好学,笃爱史籍,通览各种史书。少年时便以善文词知名,高宗永隆元年庚辰(公元680年)二十岁考取进士。登上仕途后,初任获嘉主簿,武则天时迁任凤阁舍人、左史、著作佐郎,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兼崇文馆学士,玄宗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等职,数进史馆,掌知国史二十多年,得以博览国家秘籍,成为一名职业史学家。又能洞悉史馆利弊。因修实录有功,封居巢县子。刘知几“自幼及长,述作不倦”,因而他的著述极丰,而且甚为时人所称赞。曾预修《则天实录》、《睿宗实录》、《三教殊英》、《文馆词林》、《姓族系录》,又撰有《刘氏家史》15卷、《刘氏谱考》3卷、《刘子主集》30卷,而他的代表作是千古流传的《史通》内外四十九篇。《史通》20卷49篇,该书成于唐中宗景龙四年庚戌(公元710年)。内篇36篇,论述史书源流、体制和编撰方法,阐明撰史义例;外篇13篇,多论史官建置和史书得失,对於过去史书的利病,有很多精辟的见解。《史通》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史学经典,对中国历史学的贡献巨大。它是中国传统历史编纂学的一部总结性的书,对于唐朝以来的正史著作家们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刘知几在《史通》中指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备三种基本素质,即“史才”、“史学”、“史识”。其中,尤以史识也即史德最为重要,因此,刘知几强调史家应具有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秉笔直书的史德。刘知几的这一思想,被此后一千多年来的中国史学家们奉为座右铭。刘知几在唐玄宗时因得罪权贵,被贬为安州别驾,玄宗开元九年辛酉(公元721年)去世。后追赠工部尚书,谥为“文”。

生子:1刘秩、2刘汇、3刘迅、4刘贶、5刘餗、6刘迥,(馀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秩(刘知几长子),字祚卿.

唐徐州彭城人,玄宗时官宪部员外郎,肃宗至德(公元756年——758年)初,迁给事中,出为阆州剌史,贬抚州长史,卒,有《政典》、《至德新议》等。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汇(刘知几次子),

唐徐州彭城人,玄宗天宝(公元742年——756年)中,历给事中、尚书右丞、左散骑常侍,出为江陵大都督府长史,天宝十五年丙申(公元756年)玄宗幸蜀,在道除盛王李琦为广陵大都督,领江南东及淮南、河南等道节度采访使,以汇为之副,琦竟不行,授永王傅,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授丹阳太守,兼防御使,有集。生子:刘赞。(馀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 贊(刘汇之子),字公佐。

唐徐州彭城人,生于玄宗开元十五年丁卯(公元727年),少以门荫入仕,累授鄠县

丞,代宗初,杨炎荐之,累授侍御史、浙江道观察判官,德宗建中(公元780年——783年)中,杨炎为相,擢为歙州刺史,迁常州剌史,以勤干传闻。德宗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再迁宣州剌史、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赞不知书,但以强猛立威,在宣十余年,厚敛殖货,务贡奉以希恩,子弟皆亏庭训,人士鄙之。卒谥敬。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迅(刘知几三子),字捷卿。

唐徐州彭城人,历京兆功曹参军,房琯、殷寅、刘晏极推重之。尝续《诗》、《书》、《春秋》、《礼》、《乐》五说,书成语人曰:“天下滔滔,知我者希。”终不以示人,肃宗上元(公元760年——762年)中避地安康,卒。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贶(刘知几四子),字惠卿。

唐徐州彭城人,好学,博通经史,明天文、律历、音乐、医算之术,知几座,有诏访其后,擢起居郎,历右拾遗内供奉,有《续说苑》、《天官旧事》、《六经外传》等。

生于:刘滋,(馀未详)。

一零四世祖 刘 滋(刘贶之子),字公茂。

唐徐州彭城人,生于玄宗开元十七年己巳(公元729年),以荫官涟水令。历至给事中,德宗兴元元年甲子(公元784年)以吏部侍郎知南选,贞元(公元785年——805年)初擢主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相无所启奏,后罢相,迁吏部尚书。卒谥贞。后裔未详。

一零五世祖 刘敦儒(父未详,刘贶孙)。

唐徐州彭城人,母病,敦儒日侍,时称刘孝子,宪宗元和(公元806年——820年)中权德舆荐之,授左龙武军兵曹参军,后为起居郎。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餗(刘知几五子),字鼎卿。

唐徐州彭城人,玄宗天宝(公元742年——756年)初为集贤院学士,兼修国史,官终右补阙。有《史例》、《传记》、《乐府古题解》。后裔未详。

一零五世祖 刘从周(父未详,刘餗孙)。

唐徐州彭城人,德宗贞元(公元785年——805年)间,与李绅等游于苏州,后佐宣城幕,奉公守正,宪宗元和(公元806——820年)中,自前监察御使除右补阙,元和八年癸巳(公元813年)充翰林学士,卒于文宗以前。后裔未详。

一零三世祖 刘 迥(刘知几六子),字阳卿。

唐徐州彭城人,经刚直称,第进士,历殿中侍御史,佐江淮转运使,力于职,代宗大历(公元766年——779年)中为吉州剌史,治行尤异,累迁给事中。有集。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藏器三子)。

考进士及第,兄弟六人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藏器四子)。

考进士及第,兄弟六人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藏器五子)。

考进士及第,兄弟六人部成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后裔未详。

一零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藏器六子)。

彭城丛亭里刘氏传至刘知几兄弟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考进士及第,且都成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一时之间,丛亭里刘氏名声大震,成为刘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当地人因刘氏有如此功名,便将丛亭里地名改为高阳乡居巢里。后裔未详。

馀姚开原始祖刘景崇,彭城丛亭里刘氏86世祖刘恺后裔

开原太始祖 刘 智(刘景崇之父,86世祖刘恺裔孙),妣未详。

公官武功大夫。居上虞,生子:刘景崇,(馀未详)。

开原开基祖 刘景崇(刘智之子),字德元,妣未详。

宋朝进士,敕授濮王宫助教。汉太尉刘恺之后裔。其初为虞邑人,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已酉(公元1129年),公由虞邑徙居馀姚开原,是为开原刘氏开基祖。生一子:刘珉,(馀未详)。

开原二世祖 刘 珉(刘景崇之子),妣未详。

生子:刘增,(馀未详)。

开原三世祖 刘 增(刘珉之子),妣未详。

公系秀才,子未详,传至5世祖(刘景崇四世孙)二:1刘良嗣、2刘良弼。

传至6世祖(刘景崇五世孙)四:1刘克俊、2刘克家、3刘克恭、4刘克忠(一作刘克思)。

开原五世祖 刘良嗣(刘景崇四世孙),妣未详。公系进士,后裔未详。

开原五世祖 刘良弼(刘景崇四世孙),妣未详。 公系秀才,后裔未详。

开原六世祖 刘克俊(刘景崇五世孙),妣未详。

公为庵宅房祖,后裔未详。

开原六世祖 刘克家(刘景崇五世孙),妣未详。

公为后宅房祖,后裔未详。

开原六世祖 刘克恭(刘景崇五世孙),妣未详。

公为南新宅房祖,后裔未详。

开原六世祖 刘克忠(一作刘克思)(刘景崇五世孙),妣未详。

公是为东新宅房祖,后裔未详。

馀姚开原始祖刘景崇谱序,详见:31540101浙江馀姚

家谱录序0371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1031页载:馀姚开原刘氏家谱:十六卷,首一卷/(清)刘海滟等纂修——清嘉庆24年(1819)敦睦堂木活字本,——10册。

31540102浙江馀姚

家谱录序0006中华族谱集成刘氏谱卷第一册第8页:《馀姚开原刘氏宗谱五编》十四卷首末各一卷/(清)刘黻廷等修——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铅印本,——原装十四册,——共1617页。

31540103浙江馀姚

家谱录序0370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1031页载:馀姚开原刘氏宗谱五编: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黻廷等纂修,——清宣统2年(1910)敦睦堂木活字本,——14册。

31540104浙江馀姚

家谱录序0542中国家谱综合目录627页,序号12801:【浙江】馀姚开原刘氏宗谱五篇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刘黻廷等修,——清宣统二年(1910)敦睦堂铅印本,十四册。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彭城丛亭里刘氏部份谱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