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甘肃武威四道岘刘氏家族发展故事

一丶壮志未酬身先死 长使母子泪沾襟

清朝中叶,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南部山区的打喇水,这个偏僻而富庶的小山村,住着一户刘姓人家,主家名讳失考,是四道岘刘氏家族始祖。为人勤劳淳朴,家境殷实厚道。

清政府马上得天下,老百姓崇尚武略。或进取功名,或习武御寇,或强身健体,始祖耕读之余,兼习武略。

一个夏天的早晨,天空漂浮着朵朵白云,喜得贵子的始祖,心情格外愉快,满怀积极向上的精神,习惯地牵出枣红马,备好鞍韂跑马习武。路过庙沟,马路两旁茂盛的青草,散发出诱人的清香,满山的野花沁人心脾。大自然的美景吸引始祖,小憩片刻,观赏美景之后,上马骑行。乌鸦的叫声从来被人们认为是不吉祥的,会给人带来噩运。就在始祖登上鞍镫的一刹那,一群乌鸦飞出山洞,鸹丶鸹、鸹几声尖叫,枣红马失惊了,刚登上鞍镫的始祖被失惊的野马拖在地上飞奔,一场意外发生了,年轻的始祖告别了家人,告别了年仅三个月的婴儿刘勇。永远的离开了人间。

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母子泪沾襟。死去的升到了天堂,活着的却步入了地狱。年轻的孀母如何携带抚养黄口婴儿,其中的辛酸不言而喻。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后孀居孤母携幼子刘勇改嫁磙子沟。刘勇吉人天相,长大成人,娶妻生子,殡天后,二子汉助、汉举,举哀扶柩殡葬大泉河。历经几百年,子孙振振,长发其祥,螽斯衍庆,祭祀不断。

四道岘刘氏家族

二、汉举爷迁家四岘 李家湾堪舆佳城

烈祖刘勇吉人天相,长大成人,娶妻生子,长曰汉助、次曰汉举,一家人勤于稼穑,力於田畴,爬摸滚打,劳作为生。烈祖刘勇去世后,殡葬大泉河。在四道岘宗族亲人的帮助提携下,汉助、汉举兄弟二人,离别磙子沟,投奔四道岘宗族亲人,从此在四道岘安家立业。

安居四道岘后,生活逐步得以改善,堪舆佳城为当务之急,在亲友的帮助下,邀请堪舆李大师,选定李家湾小山麓下为茔地。李家湾茔地,山环水抱,山清水秀,山隽丘美,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立甲山下庚象,实乃风水宝地。

抑或是龙脉地灵护佑,抑或是先祖阴德庇荫,刘氏家族自此顺风顺水,人文蔚起,至今已发展成为三百多人的当地望族。

三、德三爷舍饭拯灾,王氏翁抱枕度荒

天祖汉举生四子,曰:贵三、德三、重三、聘三。兄弟几人勤于稼穑,力于田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作。生活日益改善,粮食自给后,略有盈余。

晚清政府,经过鸦片战争的失败赔款,处于内忧外患、焦头烂额的境地。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四道岘子这个贫瘠的小山村,更是雪上加霜。天灾兵荒,接踵而至,老百姓生活在饥寒交迫、水深火热之中。

高祖德三生性慈悲,好善乐施。这一年,天逢大早,庄稼欠收,翌年夏天青黄不接之时,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的人屡见不鲜。高祖德三虽不富裕,但看到乡亲们的悲惨状况,心生怜悯,常在中午用餐吃饭的时侯,登上房头顶高处,看到谁家烟囱无烟,就考虑可能断炊,悄悄地接济一点。再后来,断炊的人家越来越多,高祖德三干脆就煮粥接济这些人。其中有一户王姓人家,夫妻二人,无儿无女。按人口分配的一些稀粥,解不了饥饿,就想了一个办法,领粥时用衣服裹着一个枕头,昌充是孩子来领粥,有好事者告知高祖德三实情,德三爷叹息曰,我何尝不知,王兄弟实在无奈啊!依旧按三人领粥。高祖德三就这样以无私的奉献,帮助乡邻渡过了难关。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笫二年,社会形势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陕甘民乱,西北起狼烟,荒村舞干戈。谱载“白骨如麻,血流成河,十室九空,惨绝人寰。”就是对当时社会的写照。高祖德三携带给乡亲们借账的契约,焚烧在无量庙内,并祷告神灵,护佑家族人等平安。也许是高祖德三阴德的庇护,大灾过后,刘氏家族人口无伤,过上了太平的曰子。

四、刘登第虎穴逃生 西城门奇遇胞弟弟

二曾祖刘登弟自幼聪惠,曾在米存儒师傅门下读书,中童生。

晚清祚衰,慈禧乱政,导致陕甘回民大起义,滥杀无辜,百姓罹难。当时裴家营是乱寇驻扎的大本营,大靖周围自然就成了重灾区。据传四道岘子遭屠戮的人很多,有杨氏家族近百人死于非命,米氏家族仅栒子沟地窖中一次就被薰死二三十人,有些妇女被追杀,抱着孩子投井自尽。后在淘干沟井时井底发现妇女小孩尸骨,证明传闻属实。

这一天,二曾祖和几个乡邻在下庙宇中玩牌,忽然看到东面壑岘中尘土飞扬,凭经验已知贼寇将至。说时迟,那时快,几个身骑高头大马的人飞奔而来,瞬间七八个未及躲避的乡邻都死在了屠刀下,二曾祖和另外一个乡邻米师傅幸免于难,被逼着在村子里搜觅粮食,最终被带到了他们的大本营裴家营做苦工。

二曾祖登第在那里做的笫一件事是磨面。原来陕西回民不会使用磨面的器具,即费时间,又伤牲畜。二曾祖就制作了磨面用的驴围脖,架板子等器具,磨面的速度提高了,二曾祖初步取得了他们的信任。某一天,一个老回子首领在看《三国》,似懂非懂,后来知道二曾祖是个读书人,并且熟知《三国演义》的故事,就让二曾祖给所有回民家属讲《三国》,二曾祖讲《三国》很精釆,天天如是,不分昼夜,进一步取得了回民的信任。终于在虎穴中生存了下来。冬去春来,寒暑易节,生活了两年多时间。

这一年,左宗棠率领的西征部队,过关斩将,一路奏凯,来到了河西走廊古浪境内,陕回的队伍倾刻土崩瓦解。苟延残喘之余,他们自知大势已去,回忆二曾祖为他们付出了几年的劳动,生恻隐之心,放二曾祖回家。二曾祖终于虎穴逃生。

脱生后的二曾祖急急如漏网之鱼,匆匆如出笼之鸟,向大靖方向飞奔。年迈的母亲您可安好!胞弟登岳你在哪里?思念亲人的激情象放纵的潮水一样无法阻挡,向家乡方向急奔,越过大靖西城门,二曾祖就用朴素神奇的方法,祷告神灵,请神灵指点迷津。他脱下自己的鞋子,闭上眼睛在地上转了几圈,把鞋子扔了出去,心里默默祷告,鞋子在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找,睁开眼睛,发现鞋子在西方,于是就朝着西方走去。果然在不大功夫,遇到了胞弟登岳。是神灵指点,还是巧合,真是神奇极了。

兄弟奇遇,喜极而泣。兄弟二人最终找到了母亲,一家人团聚后,新的生活开始了。

五、刘登甲乱世从军 左宗棠亲赐蓝旗

高祖德三生子一,曰登甲(即吾曾祖)。登甲生性温和,乐于助人,粗通文字,精于算术。
时下陕甘大乱,势可熏天。据古浪县志载,大靖组织的民团与陕西回民相战于庄峡,一千多人战死于疆场,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自此官方消声匿迹,不敢正面对抗。

民族英雄左宗棠,得知陕甘动乱、新疆危急的消息后,几次上本朝庭平乱,得到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支持,也获得了慈禧的恩准。

左宗棠受命于危难之中,“立军令状,抬櫬亲征”,可谓壮观。这一年,左宗棠率领的队伍,过关斩将,势如破竹,很快来到了河西东端的古浪境地。常年担惊受怕、如履薄冰的登甲曾祖,即参加了左宗棠的西征军。

参军后,曾祖登甲助人为乐的本质始终未变,和睦战友的品德处处可见。

一个秋天,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外出值勤的战友们被淋湿了衣服,饥寒交迫,浑身颤抖,登甲曾祖善心驱动,找来柴禾,为战友们放火烤衣服。一个接一个,一批接一批,忙忙碌碌,从不消停。这时,左宗棠元帅正好巡营基层,看到登甲为战士们烘烤衣服的场景,也很感动,在深入了解了登甲的基本情况后,亲自赐给了镶蓝旗旗人待遇,升职掌管后勤工作。于是跟随左宗棠元帅的部队,平反叛,修公路,栽垂柳,一路凯旋,收复新疆。

战争结束后,左宗棠元帅做出决定,甘肃河西一带参军的士兵,愿意回家的,发给盘费支持回家,登甲选择了回家。离开部队后,途经甘州(今张掖),在甘州成家立业,娶张氏女生子宗钦后,举家回古浪县四道岘村定居,从此过上了太平日子。

六、俩兄弟智斗权势 众邻里义办学堂

中华民国是一个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年代。十四年的抗日战争刚刚结束,解放战争又相继发生,本来就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更使雪上加霜,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四道岘子,这个位于西北河西走廊东端的小山村,还没有一所学校。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县上计划在四道岘或者尖山子修一所学校,校址定在何处尚未决定。纵观两地景况并非势均力敌,尖山子富翁单某家境富裕,儿子时任大靖镇镇长,有权力在手,校址定在尖山子可谓板上钉钉。四道岘群众办学积极性很高,大家推举刘存智、刘存儒为校董会会长,和尖山子争取学校主办权。

兄弟俩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强取希望为零,智斗尚有一线曙光。常言道,骄兵多败,尖山子人根本没把四道岘放在眼里,认为以他们势力,四道岘根本不是对手。存智、存儒俩兄弟趁尖山人麻痺懈怠之机,在村民中收集了二斗野胡萝卜,悄悄地托人送给了崔县长和主管教育的张某。野胡萝卜可算是当地的特产,味甘色美,有小人参之称,县长、主管自然很高兴。然后一纸批文下来,校址定在四道岘。单家父子闻听气得直跺脚,但县上文件已发,再办法更改。

校址定后,办学成当务之急,地方有识之士李秉哲、米应举、单有德等积极筹措,修建校舍,很快一所简陋的学校建成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四道岘修学校先别村一步,这里的孩子能就近入学,读书的孩子自然比其他地方的多。解放后,国家大量需用人才,四道岘有不少人参加了工作,还有几位当上了县上领导,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力量,也为家乡争了光。

七、当代表进驻学校 镇歪风力挽狂澜

“泥腿子进驻学校,外行管理内行”,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稀有罕見的。这就是发生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奇怪事物。

当时的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白卷英雄张铁生,造反派黄帅的相继出现,使中国教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事情也就在那时诞生了。

四道岘子地处山乡僻壤,“读书无用”“越有知识越反动”的误导对学校的冲击较小,这与以代表身份进驻学校、管理学校的叔父刘存恕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他以贫下中农身份进驻学校,为学校教育做出了贡献。

1、抵制张黄潮流,维护师道尊严。四道岘学校是一所七年制学校。地方群众历来重视教育,赞称师道尊严,但受大气候的影响,社会上仍有个别家长宠爱孩子,事无大小,均到学校闹事。学生也因张铁生、黄帅思想的影响,产生了”读书无用”的消极思想。这就是贫管代表刘存恕解决的第一个棘手问题。他首先向学生家长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同时也对不听劝阻的家长进行严厉的批评,在当时那么特殊的环境中,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保护老师不受冲击,让学生学到知识。

2、拓宽学农基地,改善教师生活待遇。四道岘学校当时有二百多名学生,十多名教职工。鉴于当时生活条件差、物资缺乏的情况,教师的生活还是比较困难的,刘存恕和生产队多次联系,拓宽了学校学农基地,增加了学校收入,补贴了教师的生活,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

3、开掘了水窖一眼,解决了学校的用水困难。四道岘子属于干旱山区,学校又建在村子中央的山顶上,用水很困难,刘存恕和生产队联系,开掘了一眼水窖,解决了学校的用水困难,使外地教师安心工作。

刘存恕进驻学校后,在特殊时期的特殊环境中,做了几件特殊的事情,为四道岘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八、源大泉祖兴四岘 流丰海裔昌九州

清朝中叶,烈祖刘勇生于古浪县南部山区打喇水,后随母移居磙子沟,长大成人,生二子长曰汉助,次曰汉举,殁后殡葬大泉河。族谱载“大泉河有坟一座,以示来兹”,即指刘勇之墓。

汉助、汉举兄弟二人,在殡葬父亲后,承蒙四道岘宗族亲人的帮助提携,迁徙四道岘定居。至今已历十代,数百年之久,现已发展成为三百多人的望族大户。

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号召开发永丰滩,掘井垦荒移民,刘氏家族部分人员,响应号召,开发永丰滩,并定居其地。九十年代初,黄灌工程启动竣工,刘氏家族的大部分人员又陆续搬迁到海子滩发展。至此,先祖辛勤耕耘赖以生存了几百年的四道岘,已人去村空,田荒园芜,变成了国家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的广阔天地。

茫茫红尘,人世坎坷,斗转星移,江山更替,先祖跨越的漫漫时空,既经历了兵荒马乱的艰苦岁月,也享受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太平盛世。今中华崛起,祖国复兴,国运家道,融为一体,家族成员已有原来单一的农耕生活,转变为多种经营同时发展,从政、招工、务农、经商、修文、习武,各司其职,各得其所。他们中,除一部分继续传承先祖的农耕生活外,大部分已脱离农业,走上其他行业。有走出国门创业於海外异域的拼搏者;有勤奋好学,任教於高等学府的授业者;有勇攀高峰,参与科技制造的引领者;有从政一生,鞠躬尽瘁为民服务的奉献者;有几代从军,任职部队的国土守卫者,更多的则是忠诚党的教育卫生事业的中小学教师和医务工作者。他们中,有拼搏在北、上、广、琛等一线城市的;有奉献在四川、广西、河南、浙江、新疆等多个省市的,更多的则在自已的家乡默默的付出,为地方的事业做着贡献。

赞(5)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甘肃武威四道岘刘氏家族发展故事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