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氏宗谱汉朝谱序总

自从刘邦于公元前三世纪末建汉称帝,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丰沛刘氏,便一跃而成为我中华国姓,尊为汉朝王室。接着,高祖刘邦又确立分封祖制,把这支皇室刘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为侯,以屏藩汉家刘氏天下。继任的各位汉家皇帝,也都遵循这一古制。而各地亲王,又将他们的子弟封为郡王和诸侯。拥有尊贵的政治地位和优越的经济特权,这些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姬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王孙。

全盛时汉朝地图

四百多年的汉家天下,刘邦的龙子龙孙们在最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成几何级数不断繁衍增长。终西汉一代,刘姓就建立有三十多个王国、四十多个侯国。到西汉末年,可以享受免税特权的刘姓皇族就达十万之多。两汉加起来,刘姓封王者和继承王位者数以千计,而封侯者和世袭为侯者教以万计。到蜀汉三国之世,刘姓已由丰沛刘氏开基始祖刘清一人之身发展为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宗族,拥有上百万之众,分布于全国各地.从此奠定了后世刘氏的基础。今天,世界上绝大多数刘姓宗族成员,都宣称出自汉朝皇族,自称为汉的子孙、汉室之后。刘氏家族中甚至流行有“汉后无二刘”的说法。因此,汉家刘氏的分布基本上也就成为后世天下刘氏的基本布局。

刘氏七十二世祖 刘清公传下宗派谱序

七十二世祖 刘 清(刘思泷长子),讳恩盛,字丰,又字燃,号果斋,又号成公,生于周慎王五年乙已(公元前316年),卒于秦昭襄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寿六十六岁,原葬于山西省,后移河南开封府、上水游鱼形。(一说葬于碣山县东南)。

此祖系士会公后裔,汉高祖刘邦之曾祖父。刘清之父亲从秦国迁到魏国后,受到魏国的优待和信任,官任魏国的大夫。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河南开封市).刘清就是在这里出生的。秦嬴政十六年(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粱的居民向东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这就是刘向所说的“秦灭魏,迁太梁都于丰”。刘清就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起再从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江苏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此后,刘清的后裔一直定居于此,子姓日繁,家财富有,好善乐施,深得仁者以财发身之义。并一朝显贵,成为汉帝国的皇族。刘清也被后人公认为丰沛刘氏(也称古丰刘氏)的开基始祖。

刘清当年迁到力村疃后,为了避免秦朝的迫害(因为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刘氏家族也就属于秦国要防患的对象),曾隐姓埋名,改姓金氏,改名叫金流、金燃,后来时间长了,大难己过,金流便又恢复刘姓,仍名刘清。因曾改姓金,又复姓刘,刘氏宗族遂把他们所属住的力村疃改名为“金刘庄”,以作纪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因人们在此挖土筑砦,金刘庄才改称为“金刘砦”。

刘清终老于金刘庄,并葬于该庄。关于刘清的下葬,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蚂蚁圆坟”、“凤凰点穴”。如今,刘清那神奇的天然坟冢,历经几千年的风吹雨打,仍然耸立在江苏丰县金刘砦汉皇祖陵园中。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刘氏族入的共同努力下,刘清之墓又修葺一新,并被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供天下刘氏子孙凭吊。金刘砦也因此成为海内外广大刘姓子孙寻根问祖的胜地,

妣李氏,生于周郝王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卒于秦昭襄五十六年庚戌(公元前251年)享寿六十一岁,夫妇同葬。

妣程氏,生卒年未详。夫妇同葬。

生二子:l 刘荣,字仁号(一作仁浩);2 刘发,字仁纪,妣沈氏。

与汉高祖刘邦非嫡系宗派谱序,即早期刘氏家族成员。如72世祖 刘清(恩盛)以上各代非直系的刘氏家族后裔和刘清的兄弟刘恩春、刘恩柏、刘恩桢传下的后裔;73世祖 刘荣的弟弟刘发的后裔;以及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的刘氏家族。

七十二世祖 刘恩春(刘思泷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二世祖 刘恩柏(刘思泷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二世祖 刘恩桢(刘思泷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三世祖 刘 发(刘清次子),字仁纪,妣沈氏。

后裔未详。

七十五世祖 刘 贾(刘邦之堂弟,父、祖未详)。

西汉沛人,从刘邦起兵,东击项羽,入楚地,烧其积聚。后随刘邦渡淮,会兵於垓下一战,刘邦称帝后,受封为荆王。(当时荆国自淮东而南,尽丹阳、会稽;共三郡五十三城。治所在会稽(今苏州),辖境相当于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安徽长江以南,以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以及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汉高祖十一年乙已(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东击荆国,刘贾率兵抵御,在战斗中为英布所杀。后裔未详。

七十五世祖 刘 泽(刘邦从祖昆弟,父、祖未详)。

西汉沛人,从刘邦起兵,高祖三年丁酉(公元前204年)受封为郎中,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刘泽任将军击败逆反的夏侯陈豨,受封营陵侯。昌唇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晋封为琅琊王。吕后死,刘泽与齐王刘襄等合谋诛诸吕,至长安与诸将相共立刘恒为帝。孝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文帝对拥立齐王事心有忌恨,徙封刘泽为燕王(辖境今河北北部和辽宁西端。即战国时燕国全部领土,都蓟,即今北京城西南隅),孝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刘泽去世,谥为“敬”,即燕敬王。生子:刘(名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名未详)(刘泽之子),

嗣封燕王,生子:刘定国,(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定国(刘泽之孙),

嗣燕王,夺弟妻,奸父姬,众议当诛,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自杀。

后裔未详。

七十三世祖 刘 荣(刘清长子),字仁号(一作仁浩),生于周郝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一说八月十日),卒于秦始皇嬴政十五年已巳(公元前232年)十月二十日未时,享寿六十四岁,俾仙人引葬于江西赣州府甯都县甯都乡太华山铜鼓村龙穴中、人形脐穴、坐东向西。(一说生葬于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

此祖系累公五十六世孙,汉高祖刘邦之祖父也。历世修家,富有百万.荣公生平枳德,乐善好施,赈济贫家,有恩与人,至资财施尽,时天降福德仙家化人,试向与公求借,公己无金,即将自带之壁给子仙,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甯都县甯都乡太华山铜鼓村,(一说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约期明年八月十五日(望日)请驾到舍。则将壁奉还(完壁归还),公如约至期携孙刘邦同往太华山游,比至,果见景致清幽,雅趣盎然;仙设席宴请。荣公假寐於座,邦公倏见山岩欲坠,急走十二步一跌,起而再走十二步又一跌;时邦公未成重,回看并无屋宇,只育坟茔(墓),仙人己在山顶呼龙;荣公竟生葬於龙穴中、人形脐穴(仙人引葬)、坐东向西。后邦公得天下,传二十四帝,皆此穴之所荫也。至今,祖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每逢清明日,多数白鹤栖于坟顶,裔孙只得在山下遥为拜祭而己。此坟载一统志,钤记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朝朝风扫地,夜夜月行斜。至今所去祖墓坟前之路.地名樽在右狗村、菜花村、金滩村,地势人形结穴、戌山辰向,后裔繁衍,俾炽俾昌、人文交泰,皆此祖在天之灵也。

妣赵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府、黄龙出洞形。

妣梁氏,生卒年未详,葬于沛县万路乡、狮形、坐西向东。

生一于:刘煓。

七十四世祖 刘 煓(刘荣之子),名昂,字执嘉,号显初,又号太平,妣李氏、王氏。

此祖系刘邦之父。生于周郝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八月十五日午时,卒于汉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五月,享寿七十五岁,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府临潼县万年城东北陵。(一说葬于山西太原府城外乌鸦落洋形穴)。

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子刘邦为沛公时,尊煓公为太公;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夏五月,邦公登皇帝位,尊太公为太上皇。自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受封汉王起至高祖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止。煓公享天子之尊养凡十年。

妣李氏,名媪嫦,谥孟康,高祖登皇帝位后,追尊为昭灵夫人,生于周郝王四十四年庚寅(公元前271年),卒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五月,享寿五十六岁,葬于古徐州(江苏徐州市)沛县、仙人骑鹤形,坐南向北。

妣王氏,生卒年未详。与李氏同葬。

生四子:1刘伯妣吴氏(一说彭氏);2刘喜,字仲伯,妣马氏(一说陈氏);

3刘邦,字季(即汉高祖);4刘交,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七十五世祖 刘 伯(刘煓长子),妣吴氏(一说彭氏)。

此祖系汉高祖刘邦长兄,早卒,后追封为武哀侯。刘邦离家打天下之前,游手好闲,不爱劳动,还经常带朋友回家白吃,其嫂厌之,有一回,刘邦又带朋友回来吃饭,伯妻佯为羹尽而

不子食,高祖称帝后,怨大嫂当时不给面子而不封其子,后廹于父亲刘煓的压力,才於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月,下诏封刘伯之子刘信为羹颉侯。

生一子:刘信。

七十六世祖 刘 信(刘伯之子),

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十月,受封羹颉侯,在位十三年,至吕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因罪被削爵一级,降为关内侯。此后情况不详。有的族谱说刘伯无后,高祖刘邦因此将庶长子刘肥过继给刘伯,以奉守长房的香火。

七十五世祖 刘 仲(刘煓次子),

刘邦二哥代王刘仲的后裔,其中刘广一支.后来颇为兴旺.东汉时还产生了司徒刘琦和太尉刘宽父子,隋唐时期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刘氏。(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二》)。

七十五世祖 刘 邦(刘煓三子),字季,又字季沛,妣吕氏、薄氏、戚氏、张氏、赵氏、石氏等。

公生于周郝王五十九年乙巳(公元前256年)十月十五日.卒于汉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享寿六十二岁.葬于古雍州(陕西)西安市城外三十里长陵。尊谥高皇帝,庙号太祖,史称汉高祖。

此祖系累公五十八世孙,世居沛县丰乡中阳里,生而龙顔凤准,宽仁大度。邦公自布衣起,三十岁左右通过考试,当上了沛县城东泗水亭的亭长(相当于村长),秦始皇三十五年已丑(公元前212年)在丰泽西中释放了一批被迫参加修筑秦始皇陵(骊山墓)的“刑徒”,奔逃途中有大蛇拦路,邦公即挥剑斩大蛇,有此壮举,又有“赤帝子斩白帝子”之说,声威暂起。秦二世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九月,起兵于丰沛,被起义反秦的军士公推为义军的统帅“沛公”。秦子婴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十一月,刘邦率军攻克秦朝营都成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受封汉王,建王都于南郑。此时,刘邦见称霸的时机还不成熟,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亲赴项羽的“鸿门宴”,与项羽相持和苦战周旋,得萧何、韩信、张良三贤等为辅,戎马征讨五载,灭秦平项而成帝业。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日,刘邦在山东省定陶汜水北岸(曹州府曹县北)举行登基大典,正式宣称为皇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开汉王朝四百余年之基业。堪称一代英主。邦公乙未(公元前206年)为汉王,己亥(公元前202年)击平楚,庚子(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日登基称皇帝,至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甲辰,崩于长安长乐宫,在位十二年,五月葬于长安成阳东陵之北长陵,后人称为:猛虎跳墙形。

邦公称皇帝后,大封兄弟等为王:大哥刘伯,早卒。其子信,受封为羹颉侯;二哥刘仲(喜)封为代王;弟刘交,字游,封为楚王等。沛郡丰县新丰故址,仍有刘寨村.居民多姓刘,并言其为“正宗”、“正支”。现新丰尚有古城墙,城门上有一‘邦’字留存。

妣吕氏(皇后),名雉,生于秦始皇元年乙卯(公元前246年),卒于西汉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七月,享寿六十七岁,葬于古徐州沛县白良村、黄龙下海形,癸山丁向。(一说葬于咸阳东陵)。

妣薄氏,讳薄姬,生于秦始皇五年己未(公元前242年),卒于汉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

四月壬子目,享寿六十六岁,葬于古徐州沛县白良村、黄龙下海形,癸山丁向。

妣戚氏、张氏、赵氏、石氏,生卒年未详。俱葬于西安市城外万年县坝陵。

共生八子:1刘肥、2刘盈、3刘如意、4刘友、5刘恒、6刘恢、7刘建、8刘长。

吕氏生:2刘盈,即惠帝;戚氏生:1刘肥、3刘如意、4刘友:薄氏生:5恒,即文帝;

张氏生:6刘恢、7刘建;赵氏生:8刘长。

1 刘肥 封齐王。 于丙午(公元前195年)先薨。

2 刘盈 (惠帝), 丁未(前194年)嗣帝位,在位七年。癸丑(前188年)八月崩。

3 刘如意 封赵王。被吕后杀。

4 刘友 封赵幽王。被吕后迫,自杀。

5 刘恒 初封代王,壬戌(公元前179年)嗣帝位,(太宗文皇帝)。(叙下)。

6 刘恢 封梁王。 被吕后迫,自杀。

7 刘建 封燕王。 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殁,吕后杀其子。

8 刘长 封淮南王。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谋反,废徙蜀死。

七十六世祖 刘 肥(刘邦长子),

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一支。在西汉时期人丁兴旺,支系众多,势力强大。刘肥的后裔,是今日世界刘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二十五个郡望中.就有高密刘氏、琅琊刘氏、东莱刘氏等郡望是齐王刘肥之子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就是齐王刘肥的后裔。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一》)。

七十六世祖 刘 盈(刘邦次子),西汉孝惠皇帝,皇后张氏及众多后宫嫔妃。

生于秦始皇三十六年庚寅(公元前211年)正月乙卯日,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八月戊寅日,病逝于长安未央宫,惠帝自丁未(公元前194年)——癸丑(公元前188年),在位七年,寿二十四岁.葬于安陵(陕西咸阳市北三十五里),尊谥孝惠皇帝。

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后,年仅十七岁的刘盈继承了帝位——汉惠帝.惠帝生性仁弱无能,大权由母亲皇太后吕雉执掌,中国历史从此开始进入吕后时代。惠帝当了七年的傀儡皇帝。皇后张氏无生育,后宫嫔妃们却为他生了共计七个儿子。

生七子:1 刘恭(立为太子)、2 刘强(淮阳王)、3 刘不疑(恒山王)、4 刘山(襄城侯);5 刘朝(常山王)、6 刘武(壶关侯)、7 刘太(昌平侯)。

七十七世祖 刘 恭(刘盈长子,西汉前少帝。

生年未详。惠帝与张皇后无生育,据说刘恭是张皇后与吕太后合谋,抱养一名宫中美女所生男婴,冒充为张皇后所生,将婴儿取名刘恭,并将其亲母杀害。刘恭在惠帝生前被立为太子。关于刘恭生父身份,有说是惠帝,也有说是吕氏家族的。吕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刘恭被吕太后拥立为皇帝。刘恭在位时,仍是吕太后掌权,吕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当了四年傀儡皇帝的刘恭,得知自己并非张皇后的儿子和亲生母亲己被吕太后杀害的消息,非常悲愤,曾发誓说长大后一定要为生母报仇。此话传到了吕太后那里,吕太后害怕日后生变,便将刘恭杀害。刘恭自甲寅(公元前187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在位四年。称为西汉前少帝。无子嗣后。

七十七世祖 刘 强(刘盈次子),

受封为淮阳王,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刘氏各王合力,诛杀吕氏家族及惠帝各子,刘强也被杀害。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不疑(刘盈三子),

受封恒山王,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去世。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弘(刘盈四子),西汉后少帝,原名刘义,即帝位后更名刘弘,皇后吕氏。

生年未详,吕后元年甲寅(公元前187年)封为襄城侯,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其兄恒山王刘不疑去世。刘弘被立为恒山王,吕后四年丁巳(公元前184年),吕太后杀了刘恭后,另立刘弘为帝,大权仍掌握在吕太后和吕氏家族手中。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去世后,陈平、周勃便与刘氏各王合力.举兵讨伐吕氏,诛杀吕产、吕禄及吕太后所立少帝刘弘与惠帝各子,刘弘自丁巳(公元前184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在位五年。称为西汉后少帝。无子嗣后。

七十七世祖 刘 朝(刘盈五子),

初封轵侯,吕后五年戊午(公元前183年)改封常山王,吕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卒,大臣以刘朝非惠帝子,诛之于邸第。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武(刘盈六子),

初封壶关侯,后改封为淮阴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太(刘盈七子),

刘太系孝惠帝后宫子,初封昌平侯,昌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晋封为吕王,翌年(公元前180年)吕太后卒,大臣及刘氏各王诛诸吕,刘太等亦被诛於邸第。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如意(刘邦三子),母戚夫人,

西汉沛人,生于高祖元年乙未(公元前206年)。高祖七年辛丑(公元前200年)十二月,代王刘喜因匈奴攻代,弃国而逃,被削去王位,如意就被立为代王,高祖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十二月,刘邦又迁代王刘如意为赵王,刘邦多次想立如意为太子,但都没有成功。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刘如意被吕后毒死,年仅十三岁,谥为赵隐王。无子嗣后。

七十六世祖 刘 友(刘邦四子),妣吕氏等。

西汉沛人,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淮阳王,孝惠帝元年丁未(公元前194年)改封为赵王。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正月,被吕后幽禁饿死,谥为赵幽王。

生子:l刘辟疆、2刘遂,(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辟疆(刘友长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孝文帝刘恒可怜刘友被吕后幽禁饿死,封其子辟疆为河间王,文帝十四年已亥(公元前166年)去世,谥曰河间文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遂(刘友次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孝文帝刘恒可怜刘友被吕后幽禁饿死,封刘遂为赵王,文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削诸侯封地,赵王刘遂与吴王刘濞、楚王刘戊等七个诸侯国联合举兵谋反,兵败自杀。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恒(刘邦五子),字常,又字金盛、恋溪,西汉孝文皇帝,妣窦氏、熊氏、蒋氏、薄氏、郤氏等。

公生于高祖五年已亥(公元前202年)正月丁卯目,卒于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六月已亥目,享寿四十六岁,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市城外万年县坝陵。尊谥孝文皇帝,庙号太宗。

公初受封代王,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诛诸吕,九月迎代王即皇帝位。以陈平、周勃为左右丞相,议定天下振穷养老之诏,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诏举贤良方正,以为职任,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以贾谊为梁王太傅,陈治安策恭俭为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富庶,兴於礼义,提倡农耕,免农田祖税凡十二年,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全国经济渐次恢复,政治稳定,在历代帝王中,以生活俭素称。旧史与其子景帝两代并称为“文景”之治。在位二十三年。

妣窦氏,名清河,又名观律,尊为孝文皇后,生年未详。卒于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五月,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一说合葬于万年县坝陵。)窦后无出生。

妣熊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

熊氏生三子:1刘彧妣易氏、2刘载妣文氏、3刘戬妣马氏。

妣蒋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坐南向北。

蒋氏生二子:l刘启(景帝)、2刘武(一作刘秦)妣胡氏。

妣薄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

薄氏生二子:1刘楫、2刘参。

妣郤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江苏省)镇江府江村、王母点兵形。郤氏无出生。

共生七子:1刘启,即孝景皇帝;2刘揖,封梁怀王;3刘武,初封代王,徙淮阳王,继徙为梁王;4 刘参,初封太原王,后更封为代王;5 刘彧,妣易氏;6 刘载,妣文氏;7 刘戬,妣马氏,(5、6、7三子均迁四川)。

七十七世祖 刘 启(刘恒长子),字佩,又字开,西汉孝景皇帝,妣薄氏、齐氏、鲁氏、王氏、贾氏等。

生于汉惠帝七年癸丑(公元前188年)二月丙申日,卒子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正月甲子日,享寿四十八岁,在位十七年,葬于古雍州(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县西南三十里处阳陵,尊谥孝景皇帝。

孝景皇帝系太宗孝文皇帝长子,汉景帝前元元年乙酉(公元前156年)六月即皇帝位,尊祖父之帝业,采纳晁错意见,削诸侯封地,以周亚夫为太尉,讨平七国,中央集权政体得以巩固,继文帝重农抑末,整顿吏治,天下丰稔,如周代“成、康”之盛世。

妣薄氏(皇后),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薄氏生一子:刘馀(按:此系谱裁,但史书未载簿后有子)。

妣齐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齐氏生五子:l刘德、2刘阏(一作刘寿)、3刘越、4刘乘、5刘舜。

妣鲁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鲁氏生五子:1刘非、2刘发、3刘端、4刘寄、5刘荣。

(有谱载鲁氏生六子:1刘非、2刘发、3刘端、4刘寄、5刘荣、6 刘栗。)

妣王氏,名志,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王氏生一子:刘彻。(刘彻即汉武帝,一脉至汉孺子婴)。

妣贾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徐州府(江苏省)沛县小地名池江、犀牛望月形。

贾氏生二子:1刘彭祖、2刘胜。

共生十四子(有谱载共生十五子):l刘德(河间王);2刘阏(刘寿)(临江王);3刘馀(淮阳王,后改封鲁王);4 刘非(汝南王,徙封江都王);5刘彭祖(赵王);6刘发,又名必,(长沙王,传五世,光武帝曾郡沛丰);7刘端(胶西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立);8刘胜(中山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立,曾郡彭城,传后至蜀汉昭烈帝刘玄德);9 刘荣(初立为太子,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一月,废为临江王);10刘彻(初封胶东王,曾郡藜阁,后继帝位,即汉武帝);11刘越(广川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立);12刘寄(为胶东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立);13刘乘(清河王,景帝中元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立);14刘舜(常山王,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立)。(有谱载:15刘栗,封临江王)。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启长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封为河间王,生子:刘不害,(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不害(刘德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共王。生子:刘堪,(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堪(刘不害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刚王。生子:刘授,(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授(刘堪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顷王。生子:刘庆,(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庆(刘授之子),

嗣封河间王,谥为河间孝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阏(刘启次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封为临江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馀(刘启三子),

封鲁王,谥为鲁恭王。汉景帝三子鲁恭王刘馀。这一派的后裔到隋唐时期形成为刘姓的两大郡望——高平刘氏和竟陵刘氏。(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三》)。

七十八世祖 刘 非(刘启四子),

生于孝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为汝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吴国、楚国等七国叛乱,年仅十五岁的刘非上书自请击吴,帝允,受将军印,击吴胜归,徙封江都王。武帝元光(公元前134年——前129年)期间,匈奴大侵汉朝边境,刘非上书请击匈奴,帝不许。好气力,治宫馆,延西方豪杰,骄奢甚。卒于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寿四十二岁,谥曰江都易王。

生子:刘建,(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建(刘非之子),

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嗣位即江都王,淫乱暴虐,淮南王、衡山王谋反,刘建为党与,有司请捕诛,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刘建畏罪自杀,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彭祖(刘启五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为广川王,后徙封赵王,巧佞刻深,好法律,持诡辩以中伤人。相二千石至,奉汉法以治,多被中伤,以故二千石莫敢治赵。孝武帝征和元年己丑(公元前92年)去世,谥为赵敬肃王。生子:1刘丹、2 刘淖、3 刘偃,(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丹(刘彭祖长子),

初立为太子,因淫乱无度,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淖(刘彭祖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偃(刘彭祖三子),

初封平干王,谥为平干顷王,生子:刘某,(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某(刘偃之子),

嗣封平干王,谥为平干謬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发(刘启六子),又名必,

封长沙王,谥为长沙定王。这一派的后裔人数众多,即长沙刘氏。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南派为留居长沙国者,如今日的江西、湖北、湖南地区;北派后来演变为东汉皇族。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六》)。

七十八世祖 刘 端(刘启七子),

孝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封为胶西王,刘端为人贼戾,数犯法。公卿数请诛,景帝勿忍,削其国,去大半。相二千石至胶西,奉汉法以治,辄为所害。卒于武帝元封三年癸酉(公元前108年),谥为胶西千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胜(刘启八子),字元海,号十朗,

封中山王。这一派的后裔人数极多,形成今日的中山刘氏和客家刘氏。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八》)。

七十八世祖 刘 荣(刘启九子),

孝景帝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立为皇太子,后因宫廷内部争斗,母后栗姬失宠,于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十一月被废为临江王,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三月,因建宫侵占太庙地,中尉郅都责讯,刘荣写书谢上后,就用刻写书简的刀笔自杀,刘荣为临江王期间,待百姓厚道,为刘荣之死,百姓多有怜之.葬于蓝田。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彻(刘启十子),字通,孝武帝,

初封胶东王,后继皇帝位。(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十》)。

七十八世祖 刘 越(刘启十一子),

孝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封为广川王,生平未详,至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去世,谥为广川惠王。生子:刘齐,(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齐(刘越之子),

武帝建元六年丙午(公元前135年)嗣封广川王,为幸臣桑距告发淫乱事,又育诬罔大不敬罪,将被治罪,上书自请击匈奴,于武帝征和元年已丑(公元前92年)病死。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寄(刘启十二子),

孝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8年)封为胶东王,淮南王谋反,刘寄私自为之作战备,及吏治淮南谋反事而遭牵连,意自伤,武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发病去世,谥为胶东康王。生子:1刘贤、2 刘庆,(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贤(刘寄长子),

因母无宠,未得立为世子,武帝以刘贤为胶东王。武帝元封四年甲戌(公元前107年)去世。

生子:刘通平,(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通平(刘贤之子),

嗣封胶东王,谥为胶东戴王。生子:刘音,(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音(刘通平之子),

嗣封胶东王,谥为胶东顷王。生子:刘授,(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授(刘音之子),

嗣封胶东王,谥为胶东共王。生子:刘殷,(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殷(刘授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庆(刘寄次子),

封六安王。生子:刘禄,(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禄(刘庆之子),

嗣封六安王,谥为六安夷王,生子:刘定,(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定(刘禄之子),

嗣封六安王,谥为六安缪王,生子:刘光,(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光(刘定之子),

嗣封六安王,谥为六安顷王,生子:刘育,(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育(刘光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乘(刘启十三子),

封清河王,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舜(刘启十四子),

孝景帝中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封为常山王,刘舜骄怠多淫,帝常宽释之,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去世。谥曰常山宪王。

生子:1刘棁、2 刘勃、3 刘平、4 刘商,(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棁(刘舜长子),

母无宠,不得父爱。父死,刘棁向汉使者告发弟刘勃及王后不侍疾,及嗣王淫欲等事,后王后及嗣王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勃(刘舜次子),

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父刘舜运河世,嗣位常山王。刘舜病时,刘勃与母后不侍疾,舜死数日刘勃即淫欲无度,后王爵被废。后裔末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平(刘舜三子),

孝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受封为真定王,武帝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去世。谥为真定顷王。生子:刘偃,(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偃(刘平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烈王。生子:刘申,(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申(刘偃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孝王。生子:刘雍,(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雍(刘申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安王。生子:刘普,(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普(刘雍之子),

嗣封真定王,谥为真定共王。生子:刘阳,(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阳(刘普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商(刘舜四子),

孝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受封为泗水王。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去世,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揖(刘恒次子),

封梁王,好《诗》、《书》,文帝甚爱之,文帝十一年壬申(公元前169年)去世,葬于河南永城北三十余公里的芒砀山南、保安山东,墓室依山而造,规模宏大。谥为梁怀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武(刘恒三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立为代王,四年后(公元前174年)改封为淮阳王,文帝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又改封为梁王,在王位共三十五年,于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六月六日去世,谥为梁孝王。此祖即涨里堂号汉高故里的刘氏先祖。

生五子:1 刘买、2 刘明、3 刘彭离(一作刘寓)、4 刘定、5 刘不识。

七十八世祖 刘 买(刘武长子),妣陈氏,

嗣封梁王,谥为梁共王,生五子:1 刘襄、2 刘仁、3 刘献、4 刘典、5 刘辛。

七十九世祖 刘 襄(刘买长子),妣任氏,

武帝建元五年乙巳(公元前136年)嗣封梁王,宠其后任氏,任氏与祖母李太后争梁孝王所藏雷尊,又不持李太后丧,其事上闻,以不孝削封邑五县。武帝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去世,谥为梁平王。生子:刘毋伤,(馀未详)。

刘毋伤传下创江苏丰县赵庄金刘寨刘氏。(参阅《江苏丰县赵庄金刘寨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九世祖 刘 仁(刘买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献(刘买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典(刘买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辛(刘买五子),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明(刘武次子),

初封桓邑侯,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为济川王,以射杀其中尉,刘明被朝廷废为庶人,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彭离(刘武三子),

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封为济东王,暮夜与奴辈及亡命少年数十人抡劫杀人,夺取财物,所杀发觉者百余人,国人莫敢夜行,被杀者之子上告,刘彭离被废为庶人。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定(刘武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不识(刘武五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参(刘恒四子),

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封为太原王,后改封为代王,复并得太原,都晋阳如文帝代时,文帝后元二年己卯(公元前162年)去世。谥为代孝王。刘参后裔多代居住山西。

生子:刘登,(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登(刘参之子),

嗣封代王,谥为代共王,生子:刘义,(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义(刘登之子),

嗣封代王,谥为代刚王,生子:刘汤,(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汤(刘义之子),

嗣封代王,谥为代顷王,生子:刘年,(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年(刘汤之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彧(刘恒五子),妣易氏。

迁往四川,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载(刘恒六子),妣文氏。

迁往四川,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戬(刘恒七子),妣马氏。

迁往四川,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恢(刘邦六子),妣吕氏等。

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梁王,吕后七年庚申(公元181年)改封为赵王。同年六月刘恢因吕氏掌权而不得自恣,忧郁自杀,谥为赵共王。无子嗣后。

七十六世祖 刘 建(刘邦七子),

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受封燕王,在位十五年,于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去世.谥为燕灵王。传下庶子一个(名未详),被吕后杀害。无子嗣后。

七十六世祖 刘 长(刘邦八子),

封为淮南王,谥为淮南厉王。生五子,刘邦八子淮南王刘长这一派的后裔,在隋唐时期形成为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淮南王家族兴起于汉初,盛于文、景、武三朝,至武帝中期因谋反而衰败。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朝隋唐时期刘姓二十五郡望中的高平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支。(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五》)。

七十五世祖 刘 交(刘煓四子),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封楚王,谥为楚元王。生七子,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这一派的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刘交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和庞大的一支。这个家族不但人才辈出,产生了最著名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且人丁兴旺,后裔繁衍极盛,构成后世刘氏族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等等为堂号。楚藩国开基始祖刘交,是太上皇刘煓的么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交是高祖刘邦其他三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刘邦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参看《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四》)。

? 世祖 刘戎始(父、祖未详),

封管侯,参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

后裔未详。

? 世祖 刘 偃(父、祖未详),

封氏丘侯,参与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

后裔未详。

? 世祖 刘 广(父、祖未详),

封营平侯,参与景帝前元三年r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

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一

一、汉高祖刘邦庶长子刘肥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在现代刘姓中人数比较多。刘邦长子齐王刘肥一支,在西汉时期人丁兴旺,支系众多,势力强大。刘肥的后裔,是今日世界刘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数散居于中国北方地区。六朝隋唐时期刘姓的二十五个郡望中,就有高密刘氏、琅琊刘氏、东莱刘氏等郡望是齐王刘肥之子城阳景王刘章的后裔。据族谱记载,今山东即墨和天津大港一带的刘氏宗族,就是齐王刘肥的后裔。

七十六世祖 刘 肥(刘邦长子),王后驷氏,及众多王妃。

西汉沛人,刘肥的生母曹氏,是刘邦年轻时的情妇。按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没资格成为太子继承王位,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齐王,建都临淄(山东淄搏市东北临淄城)。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刘肥进京,几为吕后鸩杀,后因献城阳郡以为鲁元公主汤沐邑,方得归国,惠帝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去世,在位十三年,谥为齐博惠王。王后:驷钧,及众多王妃,生育了很多子女,见于记载的有

十三个:1刘襄、2刘章、3刘兴居、4刘罢军、5刘宁国、6刘信都、7刘安、8刘将闾、9刘辟光、10刘志、11刘卬、12刘贤、13刘雄渠(又作熊渠)。

七十七世祖 刘 襄(刘肥长子),

惠帝六年壬子(公元前189年)父亲去世后继承王位,于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去世,在位十一年,谥为齐哀王。生子:1刘则,(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则(刘襄之子),

父亲去世后嗣位齐王,于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去世,在位十六年,谥为齐文王。齐文王死后,文帝将原齐国之地分为六国,分封给他的六个弟弟,以削弱齐国的封地,无子嗣位。

七十七世祖 刘 章(刘肥次子),妣吕氏。

生于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吕后称制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封为朱虚侯,以吕禄之女妻之。吕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刘章尝入侍燕饮,请示吕太后以军法行酒,吕太后应可,吕氏有一人醉,避酒而逃亡,章按军法而追杀之,自是诸吕皆畏章,吕太后死,刘章与周勃等杀诸吕,迎刘恒为帝,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改封为城阳王,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刘章去世,寿二十五岁,谥为城阳景王。生子:刘喜,(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喜(刘章之子),

文帝四年乙丑(公元前176年)嗣位城阳王.文帝十二年癸酉(公元前168年)改封为淮南王,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又恢复为城阳王,前后共为王三十三年,于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去世,谥为城阳共王。

生子:1刘延、2刘福、3刘齿,(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延(刘喜长子),

景帝中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顷王。(生平未详)。

生子:刘义,(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义(刘延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敬王。生子:刘武,(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武(刘义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惠王。生子:刘顺,(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顺(刘武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荒王。生子:1刘恢、2刘宪(一说为第13子),3 刘勋(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恢(刘顺长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戴王。生子:刘景,(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景(刘恢之子),

继位城阳王,谥为城阳孝王。生子:1刘云、2刘俚,(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云(刘景长子),

继位城阳王,在位仅一年去世,谥为城阳哀王。无子嗣位。

八十五世祖 刘 俚(刘景次子),

继嗣城阳王,在位二十五年,至王莽篡汉贬为城阳公,翌年削为庶民。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宪(刘顺次子,或13子),

初封为式侯。生子:1刘霸、2刘萌,(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霸(刘宪长子),

继位为式侯,于成帝鸿嘉元年辛丑(公元前20年)去世。无子嗣位。

八十四世祖 刘 萌(刘宪次子),

继位为式侯,在位十九年,至王莽篡汉时被废为庶民。生三子:1刘恭、2刘茂、3刘盆子。

八十五世祖 刘 恭(刘萌长子),

新莽末泰山式人,刘盆子兄。刘恭少习《尚书》,后随赤眉帅樊崇等降刘玄,刘玄为更始帝时封为式侯,拜郎中,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后,刘恭为刘玄请命得赦。赤眉军立刘盆子为帝,刘恭曾力劝刘盆子辞让。后归光武帝,刘恭为刘玄之子刘鲤所杀。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茂(刘萌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盆子(刘萌三子),建世皇帝,

新莽末泰山式人,生于王莽始建国二年庚午(公元10年)。初在赤眉军中牧牛,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六月被赤眉起义军拥立为皇帝,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因饥荒东撒。受到刘秀的大军堵击,赤眉军大败,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正月,刘盆子向光武帝刘秀投降,在帝位三年,后人称之为建世皇帝。刘盆子投降后,刘秀妥善安抚,曾任命为赵王刘良的郎中,后来刘盆子因病双目失明。刘秀又下令用莱阳的官田租税来作为刘盆子的终身奉养.食税终身。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勋(刘顺三子),

封高广侯,谥为高广节侯。生子:刘贺,(馀未详)。

刘贺传下:江苏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参阅《江苏沛县刘园藜照堂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九世祖 刘 福(刘喜次子),

初封海常侯,武帝元鼎五年己已(公元前112年)因献金祭宗庙,分量成色不足而夺爵,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以校尉从横海击东越无功,因系宗室,于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封缭荌侯。生子:刘宽,(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宽(刘福之子),

封驺邱侯,生二子:1 刘真(一作刘贞)、2 刘德。

八十一世祖 刘 真(贞)(刘宽长子),

封南陵侯。生三子:1 刘表、2 刘素、3 刘长荣。

八十二世祖 刘 表(刘真长子),

广陵侯,生二子:1 刘皋、2 刘萌。

八十三世祖 刘 皋(刘表长子),字献夫,

封杜原侯,生三子:1 刘质、2 刘恭、3 刘植。

八十四世祖 刘 质(刘皋长子),

生二子:1 刘渊、2 刘宇。

八十五世祖 刘 渊(刘质长子),

生二子:1 刘长、2 刘信。

八十六世祖 刘 长(刘渊长子),

生一子:刘屈厘。

八十七世祖 刘屈厘(刘长之子),

封瑯琊校蔚至相位,生四子:1 刘元、2 刘庆、3 刘纳、4 刘盈。

八十八世祖 刘 元(刘屈厘长子),

生一子:刘荫。

八十九世祖 刘 荫(刘元之子),

生一子:刘振。

九十世祖 刘 振(刘荫之子),

生三子:1 刘圳、2 刘亩、3 刘畴。

九十一世祖 刘 圳(刘振长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亩(刘振次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畴(刘振三子),

仕魏为金紫光禄大夫,后兼尚书。生一子:刘殷。

九十二世祖 刘 殷(刘畴之子),字长盛,

仕晋封司徒校尉,生七子:1 刘舆、2 刘琨、3 刘琉、4 刘琏、5 刘瑚、6 刘珊、7 刘璠。

九十三世祖 刘 舆(刘殷长子),

东晋初中山魏昌人,字庆孙,俊朗有才,与弟刘琨名著当时,司马越、司马虓举兵时,任舆为颖川太守。虓败,舆与之俱奔。虓镇邺,舆任征虏将军,魏郡太守,尝默识天下兵簿及仓库、牛马、器械、水陆之形,及佐越,为之应机辩划,命议如流,时人服其能。后病疽卒,年四十七。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琨(刘殷次子),字越石,

西晋中山魏昌人,生于西晋武帝泰始七年辛卯(公元271年),少有志气,与祖逖为友,希为世用,初为司隶从事。晋惠帝时,以迎驾功,封广武侯。晋怀帝永嘉元年丁卯(公元307年)为并州剌史,加振威将军。愍帝立,任大将军,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元帝称制,遣使劝进,转太尉。为晋招抚流亡,孤守河北,与刘聪、石勒搞衡。为勒所败,晋大兴元年戊寅(公元318年),刘琨奔鲜卑贵族幽州剌史段匹磾。匹磾忌之,遂被杀,终年四十八岁。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琉(刘殷三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琏(刘殷四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瑚(刘殷五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珊(刘殷六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璠(刘殷七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德(刘宽次子),字子政,

生一子:刘向。

八十二世祖 刘 向(刘德之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素(刘真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长荣(刘真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萌(刘表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恭(刘皋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植(刘皋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宇(刘质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信(刘渊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庆(刘屈厘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纳(刘屈厘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盈(刘屈厘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齿(刘喜三子),

封山州侯,武帝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因献金成色不足,夺爵,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将兵击东越,刘齿逗留不敢击,坐畏懦,被诛。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兴居(刘肥三子),

吕后六年己未(公元前182年)封东弁侯,吕后死,与大臣们共诛诸吕,立刘恒即帝位,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改封为济北王,文帝三年甲子(公元前177年),刘兴居发兵反,兵败自杀。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罢军(刘肥四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宁国(刘肥五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信都(刘肥六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安(刘肥七子),

封列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将闾(刘肥八子),

初封杨虚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嗣封为齐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起,齐地各王皆应之,将闾狐疑未定,曾阴与齐地各王通谋,汉兵至,通谋事泄,喝毒酒自杀,谥为齐孝王。生子:1刘寿、。。。。。。9刘渫,(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寿(刘将闾长子),

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嗣任为齐王,于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去世,在位二十三年,谥为齐懿王。生一子:刘次景(一作“次昌”),(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次景(一作刘次昌)(刘寿之子),

武帝元光四年庚戌(公元前131年)嗣任齐王,刘次景是个不肖子,生活腐败,因得罪武帝宠幸的主父偃,主父偃向武帝揭发齐王乱伦的丑事,又竭力诋毁齐国,说齐国富比长安,又几次欲反未成,建议朝廷进一步打击齐国势力,刘次景年少胆小,在主父偃来齐国任相后不久,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刘次景畏罪饮毒酒自杀。谥为齐厉王。死后无子绝传,齐国也被废除,收归中央。齐国至此灭亡。

七十八世祖 刘 渫(刘将闾九子),

汉安帝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受封为弁平侯,后裔世居於此,形成汉朝宗室齐王藩族的一个重要分支——弁平刘氏。谥为弁平共侯。生子:刘奴,(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奴(刘渫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节侯。生子:刘更生,(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更生(刘奴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敬侯。生子:刘龁,(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龁(刘更生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孝侯。生子:刘威,(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威(刘龁之子),

袭封弁平侯,谥为弁平厘侯。生子:刘隆,(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隆(刘威之子),

袭封弁平侯,至此王莽篡汉,弁平侯爵被削去,贬为庶民。

生子未详。传至:刘本(世数未详)。

弁平?世祖 刘 本(刘隆传至),

弁平家族至此开始中兴,刘本曾拜师学习儒家经传,博览群书,终于学有所成,被时人称为“通儒”。后来,又被推举为“贤良方正”,并官作般县(山东乐陵南)县长,在任上去世。生三子:1刘宠、2刘舆(一作刘方)、3刘韪。

弁平?世祖 刘 宠(刘本长子),字祖荣,

东汉东莱弁平人,年轻时继承家学渊源。以精通经学,品德优良,被举为“孝廉”,后历任光禄大夫、东平陵令、会稽太守、将作大匠、大鸿胪卿、宗正、司空、司徒等职,前后两次出任过地方官,八次担任九卿之职,四次位列三公,是活跃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的重要政治家。最后官任太尉,终老於家。刘宠为政清廉,政绩显著,为地方官时,简除繁苛,禁察非法,曾迁官时,山阴县众老叟人持百钱以送宠,宠仅各选一钱受之,时人美其名曰:“取一钱太守”,廉政可见一斑。生二子:1刘岱(一作刘方之子)、2刘繇。

弁平?世祖 刘 岱(刘宠长子)(一作刘方之子),字公山,

东汉东莱弁平人,灵帝时官任侍中,董卓入洛阳,出为兖州剌史。虚已爱物,为士人所附。献帝初平三年壬申(公元192年)被青州黄巾军所杀。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繇(刘宠次子),字正礼,

东汉末东莱弁平人,少以勇称,胆略过人,十九岁时,叔父刘韪被强盗劫持,刘繇闻信后,硬是闯入贼窝,将刘韪从强盗手中抡救出来,刘繇也因此名声远扬。不久,刘繇被推举为“孝廉”,进入仕途。此后,历任郎中、下邑县长、司徒掾,又被推荐为“茂才”。东汉末年避乱淮浦(江苏涟水西一带),等待发迹的有利时机,果然,朝廷不久就任命他为扬州刺史,随后又加封为扬州牧、振武将军,开始重用他。时袁术割据淮南,畏术而渡江,为吴景等迎置曲阿。术攻诸郡县,繇遣将固守。孙策东渡,繇奔丹徒,保豫章,驻彭泽,讨笮融,正当刘繇准备利用豫章作根据地夺回扬州,再在华东地区大展宏图时,却不幸在豫章病逝,终年四十二岁。生三子:1刘基、2刘铄、3刘尚。

弁平?世祖 刘 基(刘繇长子),字敬舆,

三国时东莱弁平人,因替父亲刘繇守丧尽礼而出名。据说其人长得非常英俊,是个典型的美男子,深得东吴孙权的宠爱。孙权任汉骠骑将军时,辟基为东曹掾,拜辅义校尉、建忠中郎将。权为吴王,迁基大农、郎中令。权称帝,为光禄勋,分平尚书事。以强谏补过称,为权所爱敬。年四十九卒。刘基有一女,还嫁给孙权的儿子鲁王孙霸为妃,弁平刘氏又成为三国时吴国的皇亲国戚。地位显赫。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铄(刘繇次子),

在东吴官任骑都尉,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尚(刘繇三子),妣未详。

在东吴官亦任骑都尉,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舆(一作刘方)(刘本次子),

官任山阳太守,后裔未详。

弁平?世祖 刘 韪(刘本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辟光(刘肥九子),

初封勒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济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志(刘肥十子),

初封安都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济北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后,改封为淄川王。于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去世,前后任诸侯王三十五年,谥为淄川懿王。生子:刘建,(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建(刘志之子),

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嗣位淄川王,谥为淄川靖王,生子:刘刘遗,(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遗(刘建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顷王。生子:刘终古,(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终古(刘遗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思王。生子:刘尚,(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尚(刘终古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考王。生子:刘横(一作刘模),(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横(模)(刘尚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孝王。生子:刘友,(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友(刘横(模)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谥为淄川怀王。生子:刘永,(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永(刘友之子),

继承淄川王位(已是西汉末年),王莽篡汉后被废,削为庶民,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卬(刘肥十一子),

初封昌平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胶西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兵败后自杀,并被废除诸侯王。生子:刘德,(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卬之子),

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与父同应吴、楚,逼齐王同谋反,并参与“七国叛乱”,汉兵至,父自杀,德亦死。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贤(刘肥十二子),

初封武城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淄川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雄渠(又作熊渠)(刘肥十三子),

初封白石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胶东王,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参与“七国叛乱”,后被处死,并废除诸侯王。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二

二、汉高祖刘邦二哥刘仲宗派谱序,代王刘仲的后裔其中刘广一支,后来颇为兴旺,东汉时还产生了司徒刘琦和太尉刘宽父子,隋唐时期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刘氏。

七十五世祖 刘 仲(刘煓次子),一作刘喜,一名刘嘉,字仲伯,妣马氏(一说陈氏)。

此祖系汉高祖刘邦二兄,刘仲是个老实本分的庄稼人,只知道勤劳地耕田种地,持家务农。刘邦起事,刘仲在家侍父守丰,高祖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受封代王(统辖河北、山西一带),高帝八年壬寅(公元前199年)匈奴攻代,刘仲无能力坚守边疆,弃国逃归洛阳.八月,被高祖革去王位,贬为合阳侯。刘仲做了七年合阳侯,于惠帝二年戊申(公元前193年)抑郁而终,因儿子刘濞封王,才被追谥为代顷王。生二子:1刘濞、2刘广。

七十六世祖 刘 濞(刘仲长子),

生于秦始皇三十一年乙酉(公元前216年),刘濞为人极为剽悍勇猛而有野心,他的性格与父亲相反,却与刘邦相似。高帝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年满二十岁的刘濞受封为沛侯,英布反时,刘濞以骑将,随从刘邦破英布军。刘濞从军有功,高祖又顾及吴郡接壤东越等国,乃需选壮王镇之,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刘濞被封为吴王,都于沛(江苏沛县),改当年刘贾所封的荆国为吴国,统辖东南三郡五十三城,定国都于吴(江苏苏州市)。文帝时,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文帝皇太子下棋时出现争执,后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刘濞痛失爱子,便在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带领楚、赵等七国公开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后被汉军主将周亚夫击败,刘濞兵败被杀,封国被中央废除,吴国至此灭亡。生子:1刘贤、2刘驹,(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贤(刘濞长子),字德明、妣未详。

刘贤性轻悍而骄,文帝时至京城朝见,在京城与文帝太子刘启下棋,后发生争执,濞子无礼,被文帝太子刘启用棋盘击中误杀。(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驹(刘濞次子),

初继位吴王,后父叛乱被杀,逃亡闽越(福建一带)。下落不明。(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广(刘仲次子),

刘广于高帝十二年丙午(公元前195年)十一月庚辰受封为德侯,吕后二年乙卯(公元前186年)去世,在位十年,谥为德哀侯。生子:1刘通,(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通(刘广之子),

父亲去世后,吕后三年丙辰(公元前185年)嗣任为第二代德侯,在位三十四年去世,谥为德顷侯。生子:1刘龁,(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龁(刘通之子),

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嗣封为第三代德侯,在位二十四年去世,谥为德康侯。生子:1刘何,(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何(刘龁之子),

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嗣封为第四代德侯,在位一年,第二年因“酎金”事件被削除侯爵。德侯王国至此灭亡。生子:刘猛,(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猛(刘何之子),

初为长安大夫,元康四年己未(公元前62年)宣帝下诏恢复从前被废爵位,改封为泰山侯,免除贼役。生子:刘(名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刘猛之子),

生子:刘勋,(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勋(刘猛之孙,名未详之子),

元始元年辛酉(公元前1年)五月,哀帝下诏封千户侯,直到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篡汉,泰山侯国才被废除。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三

三、孝景帝刘启三子鲁恭王刘馀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到隋唐时期形成为刘姓的两大郡望——高平刘氏和竟陵刘氏。

七十八世祖 刘 馀(刘启三子),

孝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立为淮阳王,后徙封鲁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晚年好音,口吃难言。孝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去世。谥曰鲁恭王。生子:1刘光、2、3、4、5、6刘骄,(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光(刘馀长子),

孝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嗣位鲁王(第二代鲁王),好音乐、舆马,性贪啬。孝武帝天汉三年癸未(公元前98年)去世。生子:名未详,即第三代鲁王,(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名未详)(刘光之子),

嗣位鲁王(第三代鲁王),生子:1、2、3、名未详,4 刘遂,(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第三代鲁王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第三代鲁王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第三代鲁王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遂(第三代鲁王四子),

封建陵侯,死后谥为建陵靖侯,生子:刘鲁。(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鲁(刘遂之子),

嗣封建陵侯,死后谥为建陵节侯,生子:刘连文。(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连文(刘鲁之子),

嗣封建陵侯,生子:刘焉,(馀未详)。

东汉章帝元和年间(甲申,公元84年——丙戌,公元86年),鲁恭王刘馀的某位后人被朝廷改封到竟陵,他的支庶家族从此也从山东曲阜来到湖北西北潜江定居。这支迁到竟陵的刘氏家族,因系皇族宗室,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子弟可以凭借皇族的特殊身份优先进入仕途,而刘焉就是这个家族中最杰出的代表。

八十四世祖 刘 焉(刘连文之子),字君郎,

东汉江夏竟陵人,刘焉是第三代鲁王刘庆忌的第四个儿子建陵靖侯刘遂的后裔。早年曾在司徒祝恬门下学习,汉灵帝时,就在当地州、郡政府中任职,并以宗室身份谋得了一个郎中的职位,后举贤良方正,历任洛阳县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最后来到东汉首都洛阳,进入朝廷,任宗正、太常等职。刘焉是东汉后期分裂理论的制造者之一。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黑暗。朝廷大臣们见大乱将至,人人自危,灵帝中平五年戊辰(公元188年),刘焉向汉灵帝上书建议说:如今国家将乱,主要是因为各州郡地方官员暴虐百姓,使得百姓离心反叛所致,建议朝廷选一批廉洁而有威望的大臣任牧伯,致使这些大臣手握兵权,坐镇一方,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导致东汉末年群雄分裂割据的局面。刘焉被汉灵帝任命为益州牧,并受封为阳城侯,从此来到了他梦想的益州,据说,刘焉原本是请求做交趾牧,后听人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就又通过关系请求出任益州牧,刘焉封侯拜州牧时,他的家族也鸡犬升天。献帝初平二年辛未(公元191年)犍为太守任岐及州从事贾龙反,焉击杀之,刘焉在“马腾兵变”失败后军力受到挫折,又痛失爱子,连遭灾祸,竟然气得背发恶疮,一病不起,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刘焉在益州新州城成都病逝。

生四子1刘范、2刘诞、3刘璋、4刘瑁。

八十五世祖 刘 范(刘焉长子),

东汉江夏竟陵人,官任汉朝廷的左中郎将,后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被董卓逮捕入狱,后获释,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刘范参与马腾的政变,在兵变中丧生。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诞(刘焉次子),

东汉江夏竟陵人,官任制书御史,后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被董卓逮捕入狱,后获释,献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在“马腾兵变”失败后,被朝廷逮捕并处死。几个儿子在庞义的尽力营救下脱险,从长安逃到四川。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璋(刘焉三子),字季玉,

东汉末江夏竟陵人,初任奉车都尉,后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曾被董卓逮捕入狱,获释后,刘焉装病,将刘璋骗到益州,刘焉死后,益州的地方官拥立刘璋继任益州牧,并得到汉朝廷的承认,刘璋还被加授监军使者的头衔。刘璋为人生性宽厚柔弱,缺乏威严和谋略,远不是一个能镇守一方而雄霸天下的霸主之才。他继任益州之后,益州的地方豪强纷纷扩张自己的势力,渐渐不受刘璋节制,而益州的百姓也对为政无方、政令多失的刘璋失去信心。建安十六年辛卯(公元211年)曹操准备攻打汉中,刘璋害怕曹操会在夺取汉中之后乘势吞并自己,于是请刘备率部入蜀,帮助自己内平叛乱,外抗曹操。建安十七年壬辰(公元212年)刘备率部向刘璋大举进攻,至建安十九年甲午(公元214年),长达三年的刘璋与刘备之战,以刘璋失败而告终。璋降备,被迁于南郡公安。后孙权取荆州,以刘璋为益州牧,驻秭归。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刘璋在秭归去世。生二子:l刘循、2刘阐(一作刘纬)。

八十六世祖 刘 循(刘璋长子),妣庞氏,

当刘阐东迁吴国时,刘循一支则继续留在蜀国,并在蜀汉政权中任奉车中郎将,从此在蜀国四川定居下来。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阐(一作刘纬)(刘璋次子),

三国吴江夏竟陵人,为人恭谨,轻财重义,孙权杀关羽取荆州后,阻其父刘璋为荆州牧,刘璋死后,刘阐东迁吴国,孙权任命刘阐为益州剌史,将他驻守在交趾、益州交界地带,诸葛亮平定南方之后,刘阐被迫逃回吴国,被孙权任命为吴国御史中丞,从此,刘焉家族中的刘阐一支就从四川来到吴国,在南京一带定居下来。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瑁(刘焉四子),

官任别驾司马,刘焉当时来益州上任时,只带了小儿子刘瑁,其余三个儿子则都留在朝廷,跟随汉献帝西迁长安。继又迁回四川。后因精神病发而死。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四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名未详)(刘馀五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骄(刘馀六子),

封郁陉侯,刘骄家族从此迁居高平,后裔形成高平刘氏。后裔未详。

编者按:“刘表就是刘骄的第九代孙。”? 此说见于《中华姓氏通史。刘姓》刘佑平著,东方出版社2000年版176页。但刘佑平在262页介绍江西新喻墨庄刘氏时,又载刘表系刘交的后裔,并列出刘交至刘表各代名字,编者认为,估且登录之,供研究刘氏历史时参考。

八十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孙),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曾(第四代)孙),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玄(第五代)孙),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来(第六代)孙,即刘表之曾祖父),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晜(第七代)孙,即刘表之祖父),

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名未详)(刘骄之第八代孙,即刘表之父),

生子:刘表,(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表(刘骄第九代孙)。字景升。

刘表之世序,有二种记载:l刘表是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世序是87世,详细资料参阅《刘氏宗谱汉朝谱序四》;2即此谱序,刘表是刘骄的九世孙,世序也是87世。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四

四、汉高祖刘邦弟弟刘交宗派谱序,这一派的人数众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刘交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和庞大的一支。这个家族不但人才辈出,产生了最著名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且人丁兴旺,后裔繁衍极盛,构成后世刘氏族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等等为堂号。楚藩王族开基始祖刘交,是太上皇刘煓的么子、汉高祖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弟。刘交是高祖刘邦其他三个兄弟中最优秀的一个,也是刘邦四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

七十五世祖 刘 交(刘煓四子),字游.妣钟氏、吴氏(一说梁氏)。

西汉沛人,此祖系汉高祖刘邦同父异母弟,高帝六年庚子(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为楚王,都彭城(彭城,春秋时宋邑。秦置彭城县。秦二世二年,楚怀王徙盱台,都彭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亦都之。汉高祖六年封其弟刘交於楚,都彭城。汉置彭城郡,治彭城,即今江苏铜山县)。在位二十三年,于孝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去世,葬于徐州市西郊大彭彭王山楚王墓,另有陪葬墓三座。尊谥为楚元王。

刘交幼好渎书,多才艺,受《诗》于荀卿门人浮丘伯,深受刘邦的亲信和宠爱,刘邦在丰沛起义后,独让刘交跟随自己打天下,使之成为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受封文信君,随刘邦转战各地,入蜀、定秦、诛项籍,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高祖即位后封为楚王,楚地辖境有薛郡(山东大汶河下游及其支流小汶河以南,大运河以东,蒙山、抱犊崮以西地区)、东海郡(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市、江苏邳县以东和江苏宿迁、灌南以北地区)、彭城郡(山东邳县西部及安徽濉溪县东部),共三郡三十六县。定都彭城(江苏省徐州市)。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基楚藩王族。是西汉初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

刘交是个文武双全的藩王,到彭城后,他息武兴文,把原来的同学穆生、白生、申生都请到楚国任中大夫,自己和几子们都在读《诗经》和先秦典藉,曾为《诗经》作传注,号称《元王诗》,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个派别。刘交的子女众多,见于记载的儿子

有七个:1刘辟非,立为太子,早逝;2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3刘礼,封平陆侯;4刘富,封体侯(一作林侯);5刘岁,封沈犹侯(一作学犹侯);6刘艺(一作刘执),封宛朐侯:7刘调,封枣乐侯(一作棘乐侯)。

编者按:据家谱录序0004江苏武进《蓉湖柳荡刘氏宗谱》和家谱录序0003无锡《刘氏宗谱》等族谱载:福建五忠刘氏源出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之后,是彭城刘氏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他们的传递世系如下:75世祖楚元王刘交——41传一一115刘楚——116刘翱、刘翔、刘豳。

据家谱录序0008载,刘交公六十一传至济三公(以刘交公75世祖推算,济三公应为135世祖),世居龙泉,元至正元年辛巳(公元1341年)始迁入闽,为福建浦城肇基祖。

七十六世祖 刘辟非(刘交长子),

立为楚王太子,早卒。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郢客(刘交次子),

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与申公共向浮丘伯学《诗》,文帝二年癸亥(公元前178年)嗣位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于文帝五年丙寅(公元前175年)去世,葬于徐州市东郊狮子山办事处狮子山楚王墓,其西北羊鬼山似为王后墓。在王位四年,谥为楚夷王。

生子:刘戊,(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戊(刘郢客之子),

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承嗣楚王位,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起兵参与吴王刘濞等联合谋反,杀其相张尚,太傅赵夷吾,起兵攻梁,与周亚夫战,兵败自杀。葬于徐州市东郊金山桥开发区驮篮山楚王墓,另有王后墓一座。在王位二十一年。

生子:刘生,(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生(刘戊之子),

袭爵王子,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礼(刘交三子),

初封平陆侯,任宗正,出为将军,驻霸上防备胡人人浸,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平息后,嗣继第四任楚王,于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去世,在位四年,谥为楚平王(一作楚文王)。生子:刘道,(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道(刘礼之子),

景帝前元七年辛卯(公元前150年)继位楚王,武帝元光六年壬子(公元前129年)去世,在位二十二年,谥为楚安王。生子:1 刘注、1 刘成、3 刘不害,(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注(刘道长子),

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继位楚王,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去世,在位十四年,谥为楚襄王。生子:刘纯,(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纯(刘注之子),

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继位楚王,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100年)去世,在位十六年,谥为楚节王。生子:刘延寿,(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延寿(刘纯之子),

最后一任楚王(第八任),武帝天汉元年辛巳(公元前100年)继位楚王,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去世,在位三十二年。生子:刘福祇,(馀未详)。

传下创居江西泰和文塘刘氏、江西吉安值夏刘氏。(参阅《江西泰和文塘刘氏部份谱序》、《江西吉安值夏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八世祖 刘 成(刘道次子),

封杏山侯,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坐酎金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不害(刘道三子),

封浮丘侯。生子:刘霸,(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霸(刘不害之子),

嗣封浮丘侯,元鼎五年己巳(公元前112年)坐酎金被废。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富(刘交四子),

封休侯(一作林侯),“七国之乱”受牵连被削除侯爵,景帝改封红侯,于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去世,谥为红懿侯。生五子:l刘登、2刘辟强、3、4、5名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登(刘富长子),

继位红侯,谥为红怀侯。生于:刘嘉,(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嘉(刘登之子),

继位红侯,谥为红敬侯。生子:刘章,(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章(刘嘉之子),

继位红侯,武帝元朔五年丁巳(公元前124年)去世,谥为红哀侯。无子绝嗣。红侯国至此灭亡。

七十七世祖 刘辟强(一作辟彊)(刘富次子),字少卿,

生于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当嫡长兄刘登承袭红侯爵位时,他被留在长安,奉养祖母。史称刘辟强为人清静募欲,好读书,会写文章,不肯当官,唯以书自娱。汉武帝时,以宗室子弟身份参加官员的议论,每每都有高见提出。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汉昭帝刘弗陵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公元前85年)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宗正之职,不久在长安去世,享寿八十岁。生子:刘德,(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德(刘辟强之子),字路叔,

刘德为人宽厚仁爱,乐善好施,修黄老术,有智略,执法从轻。武帝称之为“千里驹”.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任宗正丞,历任大鸿胪丞,太中大夫,宗正,后又任青州剌史,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封为关内侯,宣帝地节四年乙卯(公元前66年)改封为阳城侯,封侯十一年,于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一说于宣帝五凤二年乙丑(公元前56年))去世,谥为阳城缪侯。生子:l刘安民、2刘向,(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安民(刘德长子),

承袭为阳城侯,曾任郎中右曹,曾将侯国一半食邑以救弟刘向减免死罪。谥为阳城节侯。

生子:刘庆忌,(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庆忌(刘安民之子),

继位阳城侯,任宗正太常,谥为阳城厘侯。生子:1 刘岑、2 刘飒,(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岑(刘庆忌长子),

继位阳城侯,官任诸曹中郎将、校尉、太常等职。谥为阳城肃侯。阳城国被王莽废除。

生子:刘平,(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平(刘岑之子),

官任宗正,时值王莽篡汉,阳城国被废,降为庶民。生子:1刘某(名未详),(馀未详)。

传至96世祖刘裕(南朝刘宋王朝的创建者)。(参阅《南朝宋刘氏部份谱序》)。

编者按:据2004年广东饶平《扬康。刘氏族谱》176页载:相县刘馥家族“据江西《中华刘氏通谱》,刘馥一支沛国相县刘氏出自楚元王刘交的第七个儿子刘富之孙刘德一支。传递世系是:楚元王刘交一一刘富一一刘辟强一一刘德一一刘安民一一刘庆忌一一刘飒一一刘岑一一刘侠卿一一刘钧一一刘喜一一刘欣——刘宏一一刘诩一一刘逸一一刘悼一一刘馥。不过,这种世系的准确性,也有待予考证。”据此传递世系,刘庆忌与刘岑之间多了一代刘飒,即刘岑要排列为82世祖。究竟那一种世序准确,有待考证。

现按广东饶平扬康《刘氏族谱》所载相县刘馥家族谱序编列如下(供参考):

八十世祖 刘庆忌(刘安民之子),

继位阳城侯,任宗正太常,谥为阳城厘候。生子:刘飒,(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飒(刘庆忌之子),

嗣封阳城侯,生子:刘岑,(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岑(刘飒之子),

官任太常,生子:刘侠卿,(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侠卿(刘岑之子),

官任右校尉,生子:刘钧,(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钧(刘侠卿之子),

官任长史,生子:刘喜,(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喜(刘钧之予),

官任骁骑,生子:刘欣,(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欣(刘喜之子),

官任南阳太守,生子:刘宏,(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宏(刘欣之子),

官任将军,生子:刘诩,(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诩(刘宏之子),

东汉济北肥城人,王莽末与爰曾起事于卢县城头,号其兵“城头子路”。诩自称“校砖瓦老”。转战于河济之间,发展至二十余万人,后附刘玄,官任济南太守,封助国侯,罢兵归本郡。生子:刘逸,(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逸(刘诩之子),

官任司徒,生子:刘悼,(馀未详)。

九十世祖 刘 悼(刘逸之子),

官任零陵太守,生子:刘馥,(馀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馥(刘悼之子),字元颖,

东汉末沛国相人,避乱扬州,归曹操,司徒辟为椽,后表为扬州剌史,委以东南之事,单马至合肥空城。建立州治,数年中流民归者以万计。立学校,广屯田,兴芍陂等以溉稻田。又高筑城垒,以为战备。经过刘馥的数年经营,扬州一带出现了教化大行,百始安居乐业。数以万计的流民“越江山而归”的一派安定繁荣景象。献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刘馥在合肥病逝。生子:刘靖,(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靖(刘馥之子),字文恭,

三国魏沛国相人,魏文帝黄初(公元220年——226年)中,从黄门侍郎迁庐江太守,转在河内,迁尚书,出为河南尹,封广陆亭侯。官至镇北将军,假节都督河北诸军事。开拓边守,屯要据险,修渠溉田,百姓称便。当时人们把他比作汉代的张敞和“三王”(汉代三位王姓优秀的京兆尹)。蜀汉延熙十七年甲戌(公元254年)去世,被朝廷追赠为征北将军,晋封建成乡侯,谥为建成景侯。生子:1刘熙、2刘弘,(馀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熙(刘靖长子),

嗣封建成乡侯,后裔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弘(刘靖次子),字叔和,又字和季,

西晋沛国相人,生于蜀汉建兴十四年丙辰(公元236年),少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学,同住首都洛阳永安里,是两小无猜的朋友。司马炎建晋称帝后,刘弘本来就是经世治国之才,加上与司马炎的非常关系,一开始就官运亨通,初在晋朝任太子门大夫,后历任率更令、太宰长史,升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刘弘治理北方时,恩威并施,北方因此安宁,晋封为宣城公。晋惠帝太安二年癸亥(公元303年),刘弘出任南蛮校尉、荆州剌史,镇压义阳蛮张昌的暴动,加官镇南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在州劝农耕,薄赋敛,任人才,有惠政。进拜侍中,东海王司马越奉迎惠帝,弘遣将护持。官至车骑将军。晋光熙元年丙寅(公元306年),刘弘在荆州州治襄阳病逝,终年七十一岁,朝廷追赠为新城郡公,尊谥新城元公。

生子:刘璠,(馀未详)。

九十四世祖 刘 璠(刘弘之子),

西晋沛国相人,早年随父在荆州,是一员重要的将领,时任北中郎将,刘弘死后,司马郭劢欲推成都王司马颖为主,璠追尊父志,率兵讨灭之,保全一州,迁顺阳内史,能得众心,有善政。官至越骑校尉。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向(刘德次子),本名更生,字子政,

西汉沛人,约生于昭帝元凤四年甲辰(公元前77年),十二岁时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二十岁时官任谏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炼金术不灵验,被宣判死刑。不久被赦免复出,任郎中,给事黄门,升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时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四位大臣之一。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郎中,使领护三辅都水,升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刘向为人随和,廉靖乐道,不争世俗,专心研思儒家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著有《激范五行传论》、《新序》、《说宛》、《烈女传》、《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也因此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燃藜天禄阁”的典故,就出自刘向在皇家图书馆一一天禄阁校书的故事。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刘向去世,享寿七十一岁,葬于彭城九里山白云洞下,唐朝苏轼,清朝乾隆皇帝等许多名人都曾来刘向祠堂拜谒。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子孙兴旺发达,并繁衍成今日刘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阁刘氏。生三子:1刘伋、2刘赐、3刘歆。

八十世祖 刘 伋(刘向长子),

生子:刘厚,(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厚(刘伋之子),

生子:刘节,(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节(刘厚之子),

生子:刘昌,(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昌(刘节之子),

生子:刘浚,(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浚(刘昌之子),

生子:刘毅,(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毅(刘浚之子),

生子:刘震,(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震(刘毅之子),

生子:刘表,(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表(刘震之子),字景升,妣蔡氏,

东汉末山阳高平人,生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壬午(公元142年),刘表身高八尺多,体形魁梧雄伟,外貌潇洒。年轻时在当地学者王畅门下求学,是王氏门下的优秀弟子。恒、灵之世,刘表多次大胆上书评议朝政得失,大力挟击宦官专权和社会黑暗腐败,成为东汉晚年全国著名的政治评论家——天下大名士。当时,他和同乡范滂、张俭等八位名士被反对宦官集团的进步人士尊称为“八俊”、“八顾”或“八及”,与张隐同人号称“八交”,与范滂等八人合称“八友”。他和这些名士们互相标榜气节,激励斗志,成为当时颇具号召力和影响力的风云人物。但刘表也因此被列入“党人”的黑名单,受到宦官集团的打击迫害。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刘表被封为荆州刺史,得当地豪族支持,据今湖北、湖南地方,后又受封为镇南将军、荆州牧、成武侯,刘表不参与混战,爱民养士,从容自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试图平定江南,刘表割据近二十年的荆州首当其冲,这年八月,在曹操大军尚未到达之前.正在为降曹还是抗曹犹豫不决的刘表,突然背发毒疮,不治而死。享寿六十七岁。刘表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三个。生三子:1刘琦、2刘琮、3刘修。

八十八世祖 刘 琦(刘表长子),

东汉末山阳高平人,刘琦是刘表前妻所生,是个有雄才大略的人,早先本来深受刘表宠爱,但后来刘表听信后妻蔡氏,转而喜欢蔡氏所生的小儿子刘琮,想要让刘琮继承自己的基业,受到排挤的刘琦,只好采纳诸葛亮的建议,主动离开襄阳,来到武汉出任江夏太守。刘琦与诸葛亮、刘备等人关系密切,刘表去世后,刘琮投降曹操,刘琦率领驻守江夏的军队退到夏口,与从湖北当阳撤退至此的刘备会合,坚强地抵抗曹军的进攻。后来,刘琦、刘备采取联吴搞曹的战略政策,终于在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转败为胜,报了夺地之仇,在刘备的支持下出任新的荆州剌史,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209年),担任荆州刺史才一年的刘琦因病去世,荆州地盘和刘琦的部队都被刘备接收,刘表家族至此彻底衰落。

生子:刘铉,(馀未详)。传至108世祖 刘逊,为江西新喻墨庄刘氏创居祖。(参阅《江西新喻墨庄刘氏部份谱序》)。

八十八世祖 刘 琮(刘表次子),

东汉末山阳高平人,刘表去世后,刘琮在一帮亲信大臣们的操纵下,顺利继任荆州牧的职位。刘琮是一个才能远逊乃父刘表的平庸之辈,当曹军进抵襄阳时,刘琮竟然主动向曹操投降,把刘表艰辛创下的荆州基业,全部拱手送给了曹操。刘琮投降后,被曹操改任青州剌史,并封为列侯,后又加官为谏议大夫、参同军事。虽然身份官爵还有提高,但刘琮的实际权力则大大下降,再加上离开了刘氏家族割据了近二十年的荆州,刘琮已再也不能雄据一方,与天下群雄相抗衡。刘氏家族也从此迅速衰落下来。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修(刘表三子),字季绪,

东汉末山阳高平人,官任东安太守,据说刘修很有文学才华,曾著有诗、赋、颂六篇。

后裔未详。

八十世祖 刘 赐(刘向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世祖 刘 歆(刘向三子),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

西汉末沛人,刘歆自幼勤奋好学,后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渊博学者,刘歆初为黄门郎,父亲去世后继位中垒校尉。汉哀帝时任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当时刘氏宗室中最受宠幸的人物.刘歆好古,曾建议为《周礼》、《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学设学宫,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他因此成为西汉古文经学的代表人物。他又继承父业,集六艺群书,加以整理,著有《三统历谱》、后人辑有《刘子骏集》等,所著《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刘歆少时与王莽关系密切,王莽篡汉后,被重用,任右曹太中大夫、中垒校尉、京兆尹、羲和等职,并被封为红休侯,后又升任新朝国师,封嘉新公。成为新朝群臣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显贵重臣。后来王莽诛杀大批刘氏宗室成员,并把刘歆的两个儿子也杀了,这时刘歆对王莽已心生怨恨,最后终于决意背叛王莽,图谋政变,但事败露,地皇四年癸未(公元23年)七月,刘歆被迫自杀而死。生子:二个被王莽杀害,(馀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名未详)(刘富三子),

留居首都长安。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名未详)(刘富四子),

留居首都长安。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名未详)(刘富五子),

留居首都长安。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岁(刘交五子),

封沈犹侯(一作学犹侯)。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艺(一作刘执)(刘交六子),

封宛朐侯。后裔未详。

七十六世祖 刘 调(刘交七子),

封枣乐侯(一作棘乐侯)。后裔未详

升廷山始祖 刘万柏(父、祖未详,79世祖刘向公后裔),字虎臣,妣未详。

生于元元统二年甲戌(公元1334年),卒于明永乐十一年癸已(公元1413年),享寿八十岁,永乐二年甲申(公元1404年),刘万柏随其兄刘万松由江右吉安府吉水县徙居衡,其后刘万松落籍於衡,刘万柏徙居升廷山,是为中湘升廷山刘氏始迁祖。

子未详。传至十世祖(刘万柏公十传)有裔孙七:1刘秉辕、2刘秉潮、3刘秉湖、4刘秉汝、5刘秉端、6刘秉武、7刘秉纹。

升廷十世祖 刘秉辕(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即为中湘升廷山刘氏大房祖,子未详。派下衍为梅、柯二支。

升廷?世祖 刘 梅(刘秉辕派下),妣未详。

后裔未详。

升廷?世祖 刘 柯(刘秉辕派下),妣未详。

后裔未详。

升廷十世祖 刘秉潮(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即为中湘升廷山刘氏二房祖,后裔未详。

升廷十世祖 刘秉湖(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即为中湘升廷山刘氏三房祖,后裔未详。

升廷十世祖 刘秉汝(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即为中湘升廷山刘氏四房祖,后裔未详。

升廷十世祖 刘秉端(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即为中湘升廷山刘氏五房祖,后裔未详。

升廷十世祖 刘秉武(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即为中湘升廷山刘氏六房祖,后裔未详。

升廷十世祖 刘秉纹(刘万柏传至),妣未详。

无嗣。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五

五、汉高祖刘邦八子刘长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在隋唐时斯形成为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淮南王家族兴起于汉初,盛于文、景、武三朝,至武帝中期因谋反而衰败。淮南王刘长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苏、安徽一带,是今日刘姓中较小的一个分支。六朝隋唐时期刘姓二十五郡望中的高平刘氏,就是出自淮南王刘长之子济北贞王刘勃一支。

七十六世祖 刘 长(刘邦八子),

西汉沛人,生于高帝九年癸卯(公元前198年),母为赵王张敖美人,高祖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封为淮南王,文帝即位,刘长骄纵跋扈,自作法令,藏匿亡命。又撞杀辟阳侯审食其,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图谋叛乱,事泄被拘,谪徙蜀严道,途中绝食而死,谥为淮南厉王。(当时民间有歌谣:“一尺布,尙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一尺布”的成语由此所得。)

生五子:l刘安、2刘但、3刘勃、4刘赐、5刘良。

七十七世祖 刘 安(刘长长子),妣荼氏。

生于汉文帝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封阜陵侯,于汉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承袭父亲爵位,嗣为淮南王。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因国相反对而未遂。刘安喜好文学,博学多才,不喜欢骑马打猎之事,而好读书治学,学艺弹琴,交游宾客,炼丹等,善为文辞,才思敏捷,曾奉汉武帝命,在吃早饭时就写成《离骚传》,又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集体编写《鸿烈》一书,即现在所传的《淮南子》,还发明了豆腐。豆腐原名为“淮南术”、“黎其”、“耒其”。五代末期即时称为豆腐,传遍全国,播及世界。刘安就成了世界豆腐的发明人,淮南即是豆腐的发祥地。所以联合国得知这一史料后,自1992年起,就在淮南每年召开一次国际豆腐节,相传九月十五日为刘安诞辰,豆腐行业于是日举行大型公祭活动。晚年时,刘安炼丹炼糊涂了,竟阴谋篡位做皇帝,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阴谋败露,畏罪自杀。但当地却传说,刘安在捕快到来之前,与八位江湖方士一起服了炼成的仙丹,升天成了仙。并留下“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神话。刘安自杀后,朝廷严厉追究此事,因此事受牵连被杀者多达数千人。最后,武帝下诏废除淮南王国,将淮南故地收归中央,改为九江都。淮南王宗族至此灭亡。生子:1刘不害、2刘迁,(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不害(刘安长子),

刘不害年虽长,但系庶出,以不得父爱而未封侯,生子:刘建,(馀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建(刘不害之子),

以父不得封侯而存怨望,告发其叔刘迁欲谋杀汉中尉。涉及淮南王刘安谋反事,致兴大狱。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迁(刘安次子),妣王氏。

立为太子,刘迁与母荼氏等擅淮南国之权,夺百姓田宅,妄自击人,横行不法,刘迁学剑,自高自大,找本国剑师郎中雷被比试,雷被一再谦让,终因躲闪不及,误中刘迁,刘迁百般诋毁他,后雷被逃到长安上告,武帝遣中尉立案查治,刘迁与淮南王欲杀中尉,后搜得刘安谋反证据,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刘迁伏法。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但(刘长次子),

文帝六年丁卯(公元前174年)与父一齐谋反。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勃(刘长三子),

初封安阳侯,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晋封为衡山王,吴、楚七国之乱,刘勃无二心,景帝以为贞信,景帝前元四年戊子(公元前153年)徙封为济北王,景帝前元六年庚寅(公元前151年)去世。谥为济北贞王。

生七子:1刘胡、2刘不封、3刘骞、4刘何、5刘则、6刘信、7刘乐。

七十八世祖 刘 胡(刘勃长子),

父亲去世二年后继承济北王位,在位五十四年去世。

生六子:1刘宽、2刘曜丘、3刘龙、4刘遂、5刘成、6刘楚。

七十九世祖 刘 宽(刘胡长子),

继嗣济北王位,在位十一年,于昭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因谋反罪被朝廷处死。济北王国也被废除,改为北安国。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曜丘(刘胡次子),

封五据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龙(刘胡三子),

封富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遂(刘胡四子),

封平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成(刘胡五子),

封羽侯,刘成这一支子孙,终西汉一朝一直延续有后,直至始建国元年己巳(公元9年)王莽篡汉时才被削去爵位,贬为庶民。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楚(刘胡六子),

封胡母侯。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不封(刘勃次子),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受封阳安侯。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骞(刘勃三子),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受封荣关侯。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何(刘勃四子),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受封周望侯。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则(刘勃五子),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受封陪缪侯。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信(刘勃六子),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受封前侯。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乐(刘勃七子),

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公元前126年)受封安阳侯。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赐(刘长四子).

初封阳周侯,后晋封为庐江王,又改封为衡山王。因参与淮南王刘安的叛乱阴谋,被朝廷追究,于元狩元年已未(公元前122年)畏罪自杀。衡山王国也被废为衡山郡。

生子:1刘爽、2刘孝,(馀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爽(刘赐长子),

初立为太子,武帝元朔六年戊午(公元前123年)刘赐因宠姬徐来中伤爽,欲废爽而立其弟刘孝为太子,爽使人至长安告发父、弟谋逆事,赐反告爽所为不道事,爽坐不孝。弃市。

后裔未详。

七十八世祖 刘 孝(刘赐次子),

后裔未详。

七十七世祖 刘 良(刘长五子),

封东城侯,后封东城王。无嗣。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六

六、汉景帝刘启六子长沙王刘发宗派谱序,这一派的后裔人数众多,形成历史上的长沙刘氏。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南派为留居长沙国者,如今日的湖南、湖北、江西、广东、广西北部等地区刘氏;北派后来演变为东汉皇族,主要分布在汉代南阳郡,即河南、河北一带。长沙刘氏的分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的只有句容侯支刘党和洮阳侯刘狩二支;因罪仅一代就被杀灭国的有路陵侯刘童和攸舆侯刘则二支;长沙王刘庸一支世居长沙市;舂陵节侯刘买一支,则更发展成为东汉帝系正统;其余分支,有的袭封一代或数代便被削去封国爵位,降为庶民;有的终西汉时期一直保有侯国和爵位。可见,长沙刘氏的绝大部分分支,均有后裔延续于世。后世著名的庐陵刘氏、南阳沮阳刘氏、安城刘氏、范阳刘氏等刘氏望族,都是源自西汉的长沙刘氏。

七十八世祖 刘 发(刘启六子),名必,字文信,妣明妃、楚氏等。

湖南长沙市的长沙刘氏开基始祖刘发,是汉景帝与唐姬所生之子,唐姬原是景帝宠姬程姬身边的丫环,一日,景帝喝醉了酒后,误把她当作了程姬而发生了性关系,直到酒醒后才发现是唐姬。后来唐姬生下了一个儿子,景帝因此取名叫刘发。景帝前元二年丙戌(公元前155年),刘发被父亲景帝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湖南长沙市)。同年离开首都长安,来到湖南长沙定居,遂开基长沙刘氏一族。刘发在位时间虽长,但在当地无所建树。由于不为父皇和各位王兄宠爱,再加上封在偏远的长沙,所以终生都郁郁不得志。相传,刘发曾将他从长安带来的泥土在长沙筑了一座高台,日日登台远眺长安,以慰思念父母之情,后人因称此台为“思亲台”,又叫“定王台”。人们至今仍能在长沙城里看到定王台的遗址。刘发在位二十八年,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去世,谥为长沙定王。

刘发的子女众多,见于史书记载的儿子就有十六个,除嫡长子刘庸被立为王太子后来世袭长沙王爵位外,其余的十五个儿子均被依例封为列侯。

生十六子:l刘庸、2刘苍、3刘成、4刘党、5刘福、6刘童、7刘则、8刘訢、9刘拾、10刘丹、11刘喜、12刘义、13刘买、14刘定、15刘狩、16刘贤。

七十九世祖 刘 庸(刘发长子),妣沈氏。

立为王太子,世袭长沙王爵位,世居湖南长沙市。谥为长沙戴王。生子:刘鲋鮈,(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鲋鮈(刘庸之子),

嗣封长沙王爵位,谥为长沙顷王。生子:刘建德,(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建德(刘鲋鮈之子),

嗣封长沙王爵位,谥为长沙剌王。生子:刘旦,(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旦(刘建德之子),

嗣封长沙王爵位,谥为长沙炀王。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苍(刘发次子),妣高氏。

封安城侯,居江西安福县安成诚湖里。谥为安成思侯。(衍生为长沙刘氏南派)。

生子:刘自当(馀未详)。

有谱载:刘苍生四子:l刘俭、2刘仰、3刘廊、4刘廓。(参阅《广东始兴司前梅子坪刘氏部份谱序》)。

八十世祖 刘自当(刘苍之子)妣未详。

传下创江西吉安文陂竹山刘氏。生子:1刘寿光,(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寿光(刘自当之子),

生子:1刘方继,2刘育,(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方继(刘寿光长子),

生子:刘喜,(馀未详)。(叙下)。

刘喜传下创吉安文陂刘氏。(参阅《江西吉安文陂刘氏部份谱序》)。

八十二世祖 刘 育(刘寿光次子),

生子:刘赐,(馀未详)。

刘赐传至133世祖刘宗,创居湖南华容老鹳冲刘氏。(参阅《湖南华容老鹳冲刘氏部份谱序》。)

七十九世祖 刘 成(刘发三子),妣邓氏。

封宜春侯,居今江西宜春县。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党(刘发四子),妣孟氏。

封句容侯,居今江苏句容县。谥为句容哀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

七十九世祖 刘 福(刘发五子),妣戚氏。

封容陵侯,居湖南攸县。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童(刘发六子),妣庄氏。

封路陵侯,居河南南阳市,因罪仅一代就被杀灭国。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则(刘发七子),妣贾氏。

封攸舆侯,居河南南阳市,因罪仅一代就被杀灭国。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訢(刘发八子),妣李氏。

封茶陵侯,居湖南茶陵县。谥为茶陵节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拾(刘发九子),妣陈氏。

封建成侯,居河北胶东县,汉属南阳郡。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丹(刘发十子),妣陈氏。

封安众侯,居河北怀来县,汉属南阳郡。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喜(刘发十一子),妣孟氏。

封叶平侯,居河北叶县,汉属南阳郡。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义(刘发十二子),妣蒯氏。

封夫(天)夷侯,居湖南邵阳县。谥为夫(天)夷敬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买(刘发十三子),妣贾氏。

封舂陵侯,居湖南宁远县。谥为舂陵节侯。生子:1刘雄渠、2刘外。(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雄渠(刘买长子),

封舂陵侯,谥为舂陵戴侯。生子:刘利,(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利(刘雄渠之子),

官任苍梧太守。生子:1(名未详)、2刘子张。(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名未详)(刘利长子),

生子:1 刘显、2刘赐,(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显(刘名未详长子,刘利之孙),

生子:刘信,(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信(刘显之子),

封奋威将军。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赐(刘名未详次子,刘利之孙),字子琴,

更始刘玄称帝后,以刘赐为光禄勋,后徙为大司徒、丞相,更始二年甲申(公元24年)受封为宛王,拜前大司马,持节镇抚关东,成为更始重臣。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光武帝击宛,未经交战,刘赐带着更始的妻子出降,光武帝深嘉刘赐之忠,封其为慎侯,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光武帝为刘赐加封邑户,定封为安成侯。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刘赐去世。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敞(刘利之孙),

袭爵舂陵侯,居南阳白水乡,廉俭好义,尽推父时金宝财产与昆弟,以有义行,拜为庐江都尉。王莽畏恶刘氏,免归国,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刘敞去世,翌年追谥为舂陵康侯。生子:刘祉,(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祉(刘敞之子),字伯先,

东汉南阳蔡阳人,生于居摄二年丁卯(公元7年),初随刘秀起兵,更始刘玄时为太常将军,从西入关,封定陶王。刘玄降赤眉军,刘祉逃奔洛阳,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封为城阳王,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刘祉去世,年仅二十九岁,谥为城阳恭王。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子张(刘利次子),妣何氏。

生子:1刘玄、2刘骞。(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玄(刘子张长子),字圣公,更始皇帝,

新莽末南阳蔡阳人,地皇四年癸未(公元23年)二月初一日在淯水上沙中被绿林起义军拥立为皇帝(更始皇帝),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十月。刘玄兵败,向刘盆子投降.至十二月被原更始将领勒死,在帝位三年,光武帝即位后,改葬于霸陵,谥为更始皇帝。

生三子:1 刘鲤、2 刘歆、3 刘求。

八十四世祖 刘 鲤(刘玄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歆(刘玄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求(刘玄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骞(刘子张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外(刘买次子),

官郁林太守,生子:1 刘仁、2 刘回。(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仁(刘外长子),

封孝侯,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回(刘外次子),

官巨鹿都尉,生子:l 刘敞、2 刘钦,3 刘良(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敞(刘回长子),

封舂陵侯,居南阳白水乡,拜为庐江都尉。追谥为舂陵康侯。

生子:1 刘祉,(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祉(刘敞长子),字伯先,

东汉南阳蔡阳人,为太常将军,封定陶王。后封为城阳王,谥为城阳恭王。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钦(刘回次子),

公官南顿令,卒于汉平帝元始二年壬戌(公元2年),(时刘秀八岁)。

生三子:1 刘縯、2刘仲、3刘秀。

八十三世祖 刘 縯(刘钦长子),字伯升,

南阳郡蔡阳(湖北枣阳县西南)人,光武帝刘秀长兄,素有大志,舂陵起兵,奠定光武中兴基础,功居四王三侯之首。是一位刚毅有大志的优秀皇族后裔,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十月,与弟刘秀组织一支“舂陵兵”参加绿林军起义反“新”,刘玄为帝时,曾任大司徒,更始元年癸未(公元23年)六月“昆阳大捷”之后,刘縯被刘玄借故杀害。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光武帝追谥为齐武王。生子:l刘章、2刘兴、3(名未详),(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章(刘縯长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封为太原王,建武十一年乙未(公元35年)徙封为齐王,刘章少孤,光武抚爱甚笃,欲令亲吏事,使试守平阴令,迁梁郡太守,建武二十二丙午(公元46年)刘章去世,生子:1 刘石、2 刘张,(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石(刘章长子),

嗣封齐王,谥为齐炀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张(刘章次子),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封下博侯,明帝永平十六年癸酉(公元73年)随窦固出击匈奴,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以骑都尉出击车师,均建功。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去世。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兴(刘縯次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封为鲁王,承叔叔刘仲嗣,试守缑氏令,迁弘农太守,有善政,后徙封北海王,为明帝所器重,常问以政事。明帝永平七年甲子(公元64年)去世,谥为北海靖王。生予:1刘睦,2(名未详),(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睦(刘兴长子),

父亲去世后,嗣封北海王。刘睦少年好学,博通书传,谦恭好士,不好犬马声色,视金旭土,其父北海靖王死后,刘睦将其父的财产都分给了他的兄弟们。刘睦的文章写得好,曾作《春秋旨义终始论》及赋、颂数十篇,又善《史书》,当时以为楷则。明帝永平十六年癸酉(公元73年)去世,在位十年,谥为北海敬王。生子:1刘基、2刘毅,(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基(刘睦长子),

继位为北海王,谥为北海哀王。献帝建安十一年丙戌(公元206年)北海国国除。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毅(刘睦次子),

初封平望侯,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坐事夺爵。少以文辩称,安帝元初元年甲寅(公元114年)上《汉德论》等,拜议郎。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兴次子),

封临邑侯。生子:刘騊駼,(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騊駼(刘兴之孙),

嗣爵临邑侯,有才学,安帝时入东观为校书郎,与马融、刘珍等参与典校秘书。安帝永宁元年庚申(公元120年)又奉诏与刘珍等撰《建武以来名臣传》,自撰赋、颂、书、论凡四篇。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复(父名未详,刘縯之孙),

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封为临邑侯,刘复好学能文章,与班固、贾逵共述前汉史事,撰《汉德颂》。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仲(刘钦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秀(刘钦三子),光武皇帝。皇后阴氏、郭氏,许美人等众多妃娱。

(参阅《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七》)。

八十二世祖 刘 良(刘回三子),字次伯,

新莽末南阳蔡阳人,汉平帝时举孝廉,为萧令,光武帝刘秀兄弟少孤,刘良抚养之,光武帝即位,封为广陵王,(一作广阳王),后徙为赵王,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去世,谥为赵孝王。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歙(父名未详,刘秀族父),字经孙,

东汉南阳蔡阳人,从刘縯兄弟起兵,更始帝刘玄封歙为元氏王,光武帝时封为泗水王,建武十年甲午(公元34年)去世。生子:刘终,(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终(刘歙之子),

从刘秀起兵,诱杀湖阳尉,更始帝刘玄时为侍中,刘玄败,奔洛阳,光武帝建武二年封为淄川王,建武十年甲午(公元34年)去世。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环(刘歙从曾孙),

与安帝乳母王圣之女伯荣私通,后娶为妻,袭朝阳侯爵,位至侍中,王圣败,贬为亭侯。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梁(父名未详,刘秀族叔),字季少,

以侠气闻,更始元年癸未(公元23年)起兵豫章,自号就汉大将军,寻病卒。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顺(刘秀族兄),字平仲,

新莽末南阳人,少与刘秀相厚。更始帝刘玄时为虎牙将军,后奔刘秀,拜南阳太守,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封为成武侯,终六安太守,建武十一年乙末(公元35年)去世,谥为成武孝侯。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嘉(刘秀族兄),字孝孙,

新莽末南阳蔡阳人,与刘縯俱学长安,习《尚书》、《春秋》。王莽末,随刘玄起兵。为偏将军,刘玄都长安,刘嘉受封为汉中王、扶威大将军,拥众数十万,光武帝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嘉率兵大破赤眉军于谷口,杀廖湛,归光武,后随光武出征,拜千乘太守,建武十三年丁酉(公元37年)封为顺阳侯。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去世.谥为顺阳怀侯。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定(刘发十四子),妣石氏。

封都梁侯,居湖南武冈县。谥为都梁敬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狩(一说狩燕)(刘发十五子),妣杜氏。

封洮阳侯,(一说北阳侯),居广西全州县。谥为洮(北)阳靖侯。仅一代便无子绝后。

七十九世祖 刘 贤(刘发十六子),妣钟氏。

封众陵侯,居处不详。谥为众陵节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梁(长沙族裔,父、祖未详),

封高城侯,居湖北松滋县。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延年(长沙族裔,父、祖未详),

封复阳侯,居河南桐柏县,汉属南阳郡。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度(长沙族裔,父、祖未详),

封钟武侯,居河南信阳市,清属南阳郡。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昌(长沙族裔,父、祖未详),

封湘乡侯,居湖南湘乡市。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赏(长沙族裔,父、祖未详),

封昭阳侯,居湖南邵东县。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景(长沙族裔,父、祖未详),

封承阳侯,居湖南邵东县。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七

七、东汉光武帝刘秀宗派谱序,这一派是长沙王刘发的后裔,人数众多,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南派为留居长沙国者,如今日的江西、湖北、湖南地区;北派舂陵节侯刘买一支,则发展成为东汉帝系正统,即光武帝刘秀传下,演变为东汉皇族。

八十三世祖 刘 秀(刘钦三子),字文叔,光武皇帝。皇后阴氏、郭氏,许美人等众多妃嫔。

南阳蔡阳(湖北枣阳西南)人,生于汉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十二月甲子日子时,有谱载:刘秀出生时,赤光映室,是年一禾九穗。自幼好读书,有志向,又能刻苦耐劳。他年轻时多历磨难,少时在乡间耕读,八岁丧父,由叔父刘良抚养。刘秀十三岁时,西汉被王莽篡夺。二十岁时,他到长安入太学。太学毕业后回到南阳,不久因受牵连逃到新野(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狱,出狱后仍回南阳故乡,继续过耕田种地读书交友的生活。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十月,刘秀与兄刘縯组织一支“舂陵兵”,参加绿林军起义反“新”,刘玄为帝时,曾任太常偏将军,在昆阳一役中,刘秀以非凡的军事才能,一举消灭了王莽的军队主力,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优秀战争范例(昆阳大捷),为新朝的灭亡奠定了基础,刘秀从此声威大震。其兄刘縯被刘玄借故杀害后,刘秀自知力量不足,还敌不过刘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六月已未,刘秀在镐(河北柏乡县)正式即位称帝,国号“汉”,改年号为“建武”,定都洛阳,恢复了刘姓汉家天下。刘秀是一位了解民间疾苦、体察下情、宽宏大量、厉行节约、听从谏言、勤于政事的圣明贤君。他励精图治,建武之世,使刘氏汉家天下得以完全恢复发展和中兴。史称“建武之治”,为后来的“明章之治”及将近二百年的东汉王朝统治打下基础,建武中兴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刘秀在洛阳病逝,在位三十三年,享寿六十三岁,葬于原陵,庙号世祖,尊谥光武皇帝。

生十一子:l刘强、2刘辅、3刘英、4刘庄、5刘康、6刘苍、7刘延、8刘荆、9刘衡、

10刘焉、11刘京。

八十四世祖 刘 强(刘秀长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生于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刘强系刘秀的嫡长子,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立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刘强生母郭皇后被废,十五岁的刘强深为不安,便多次向刘秀恳求让他做一个藩王。刘强在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年)六月戊申日,由皇太子改封为东海王,并于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离京,到东海就任东海藩王。刘强的东海王国成为东汉时期最大的藩国,东海王国定都于原西汉鲁藩国故都鲁县(山东曲卑县东古城)。明帝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刘强病逝,在位十八年,寿三十四岁,谥为东海恭王。东海王族后裔,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并繁衍成六朝隋唐时期刘氏二十六大郡之一的东海刘氏。生子:刘政,(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政(刘强之子),

刘强死后,由长子刘政继承东海王位。刘政在位四十四年去世,传位给儿子刘肃。

生子:刘肃,(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肃(刘政之子),

继嗣东海王位,谥为东海顷王。生子:1 刘臻、2 刘嘉,(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臻(刘肃长子),

顺帝永建元年丙寅(公元126年)继嗣东海王位,有孝行,性敦厚,常分租秩赈给诸父昆弟。桓帝永寿二年丙申(公元156年)去世,谥为东海孝王,生子:刘祇,(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祇(刘臻之子),

继嗣东海王位,谥为东海懿王。生子:l刘羡、2刘琬,(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羡(刘祗长子),

于建安五年庚辰(公元200年)继嗣东海王位(第七代),在位二十年,至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后,被贬为崇德侯。东海王国至此与东汉王朝一同灭亡。后裔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琬(刘祗次子),

汉献帝时被封为洛阳侯,官任平原相。后裔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嘉(刘肃次子),

生子:刘舒,(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舒(刘嘉之子),

生子:刘虞,(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虞(刘舒之子),字伯安,

东海郯(山东都城县)人,因遭世乱,又与当时皇帝疏远,虽为宗室,也被沦为庶民。刘虞年轻时在都县任户曹小官,后累升至幽州剌史、甘陵相。刘虞为官清廉、公正、仁和,深得民心.政绩显著,因此,汉灵帝时历升尚书令、光禄勋、宗正等高职。灵帝末年,以宗正复任幽州牧,因平定少数民族乌丸人丘力居叛乱有功,被升为太尉要职,并受封为襄贲侯。董卓至洛阳时,刘虞又升为大司马,位居三公,贵极人臣,成为东汉宗室中最著名和最优秀的人物。董卓专权时,献帝想摆脱董卓的控制,派刘虞之子刘和传信给在幽州的刘虞,刘虞在统兵迎接汉献帝时,与公孙瓒发生冲突,被公孙瓒打败,并被俘虏,献帝初平四年癸酉(公元193年)刘虞被公孙瓒杀害于蓟(北京市),此后,刘虞家族情况不明。

生子:刘和,(馀未详)。

九十世祖 刘 和(刘虞之子),

汉献帝时,官任侍中,当时随汉献帝西迁长安,献帝想摆脱董卓的控制,派刘和给其父刘虞送信,要幽州牧刘虞派兵迎驾,兵在半路遇公孙瓒,父刘虞战败被俘并被杀害,刘和与父旧部合力攻打公孙瓒,迫使公孙瓒自杀,报了杀父之仇。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輔(刘秀次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刘辅受封为冯翊公,两年后被封为中山王,兼食常山郡;建武二十年甲辰(公元44年)又改封为沛王,都相县(安徽濉溪县西北),史称沛献王。刘辅先居洛阳京城,直到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才到相县就国。刘辅在京城时,与各位王子“竞修名誉,争礼四方宾客”,手下有一大批幕僚、游侠之士,后因更始帝的儿子刘鲤与刘辅友善,借助刘辅手下的游侠把他的杀父仇人刘恭刺杀了,刘辅受到牵连,被捕入狱,受审三天后才被放出来,刘辅经此教训,从此不与外界游侠交往,变成一个矜严守法、谨俭守节、好学知书的一代贤王。刘辅对经学研究有极深的造诣,是汉初著名的学者。他对《京房易传》、《孝经》、《论语》和图谶都有研究,曾撰著有《五经论》,当时被人们称为《沛王通论》,刘辅在位四十六年,于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去世,谥为沛献王。沛藩王族的后裔,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苏一带,并形成后世的刘氏望族——沛国郡刘氏。生子:刘定,(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定(刘辅之子),

嗣沛王王位,史称沛厘王。生子:刘正,(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正(刘定之子),

嗣沛王王位,谥为沛节王。生子:刘广,(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广(刘正之子),

嗣沛王王位,谥为沛孝王。生子:刘荣,(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荣(刘广之子),

嗣沛王王位.谥为沛幽王。生子:刘琮.(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琮(刘荣之子),

嗣沛王王位。生子:刘曜,(馀未详)。

九十世祖 刘 曜(刘琮之子),

嗣沛王王位,谥为沛恭王。生子:刘契,(馀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契(刘曜之子),

刘契继位时,已是东汉末年,不久,曹丕废汉自立为帝,沛王刘契被贬为崇德侯。沛藩王国至此与东汉王朝一同灭亡。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英(刘秀三子),

许美人所生,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封为楚公,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晋升为楚王,由于许美人得不到光武帝的宠幸,封国最少,直到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光武帝又将临淮的虑、须昌两县加封楚国,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公元70年)明帝废去刘英爵位,将其流放到边远之地丹阳郡的泾县(安徽县东南部),明帝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刘英自杀死亡,在位三十三年,葬于丹阳的泾县。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庄(刘秀四子),孝明皇帝,原名刘阳,更名刘庄,皇后马氏、妃嫔贾氏、阴氏、王氏、卢氏等。

生于建武四年戊子(公元28年)三月已酉日,初封东海王,后立为皇太子,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戊戌日继皇帝位,刘庄自幼聪明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十岁就能读懂《春秋》,后又精通《尚书》等儒学经典。他即位后,继承并发扬了刘秀的中兴大业,与民休息,刑理治国,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坚持后妃外戚不准参政的政策,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执行民族团结政策,很少用兵,设置西域都护,重视教育,还重视佛教,创建中国第一个佛寺——白马寺,明帝时期,吏得其人,民乐其业,远近畏服,户口增强,天下安定,百姓殷富,繁荣昌盛。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八月壬子日,明帝去世,在位十九年,寿四十八岁,葬于显节陵西北,唐号显宗,尊谥孝明皇帝。

生九子:1刘建、2刘羡、3刘恭、4刘党(一作刘泰)、5刘炟、6刘衍、7刘畅、8刘昞、

9刘长。

八十五世祖 刘 建(刘庄长子),

封千乘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羡(刘庄次子),

初封广平王,后改封西平王、陈王,博涉经书,有威严,与诸儒讲论于白虎殿,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去世,谥为陈敬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恭(刘庄三子),

赐号灵寿王,封钜鹿王,章帝末徙封彭城王,敦厚威重,举动有节度。安帝元初四年丁已(公元117年)去世,谥为彭城靖王。生子:刘酺,(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酺(刘恭之子),

刘酺侮慢兄弟之妾,为父闭马厩中,逃亡又被追回数责,安帝元初三年丙辰(公元116年)自杀。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党(一作刘泰)(刘庄四子),

明帝永平九年丙寅(公元66年)赐号重熹王,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徙封为乐成王(一作东城王),性急刻不遵法度,以缢杀内侍三人为国相所奏,诏削二县,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去世,在位二十五年,谥为乐成靖王(一作东城靖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炟(刘庄五子),孝章皇帝,皇后窦氏,妃嫔大、小宋贵人,梁贵人、申贵人等。

生于武帝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丁已日,嗣继皇帝位,刘炟为人仁厚宽容,好儒学,即位后,励精图治,重视农业生产,提出“王者八政,以食为本”,并亲耕农田以示鼓励,平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鼓励垦荒,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删简残酷刑律五十余条,实行“仁政”、“宽政”。将儒学系统化、神学化,章帝尤其善草书,后世流传的“章草”,据说就是由于章帝爱好而形成的一种书体。历史上将明帝和章帝的盛世。合称为“明章之治”章帝末年犯了一个最大的也是致命的错误,就是对外戚过于宽容,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严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参预朝政的政策,宠爱皇后窦氏,重用外戚,又优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这两股腐朽势力从此登上东汉王朝的政治舞台,引起了宫廷内部的斗争,东汉王朝的开明政治从此结束,转而进入腐败和黑暗,汉家天下也从此由盛世走向衰退。章帝于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正月壬辰日去世,在位十四年,寿三十二岁,葬于敬陵,庙号肃宗,尊谥孝章皇帝。

生八子:1刘伉、2刘全、3刘庆、4刘肇、5刘寿、6刘开、7刘淑、8刘万岁。

八十六世祖 刘 伉(刘炟长子),

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封为千乘王,和帝刘肇即位后,对长兄刘伉甚为尊敬和礼貌。和帝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去世,谥为千乘贞王。生子:刘宠。(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宠(刘伉之子),

封乐安王。生子:刘鸿。(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鸿(刘宠之子),妣陈氏。

封勃海王。生子:刘缵,(馀未详)。后蠡吾侯刘翼之子刘悝过继承嗣。

八十九世祖 刘 缵(刘鸿之子),孝质皇帝,

生于永和三年戊寅(公元138年)正月甲子日,冲帝死后,梁太后为了长期掌权,于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正月丁巳日,拥立刘缵为帝(汉质帝),质帝即位后,朝政仍由梁氏家族把持,刘缵即位时虽不懂事,但这位少年皇帝却天性聪明伶俐,对梁冀的专横跋扈极为不满,某日上朝时,小皇帝竟当着满朝文武大臣,指着梁冀说:“此跋扈将军也”。梁冀大为恼怒,担心质帝成年后难以控制,就于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闰六月甲申日,将汉质帝刘缵毒死。质帝在位才一年多,年仅九岁,葬于静陵,谥为孝质皇帝。无子嗣后。

八十六世祖 刘 全(刘炟次子),

封平春王。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庆(刘炟三子),妣左娥等。

生于章帝建初三年戊寅(公元78年),建初四年已卯(公元79年)刘庆一岁时立为太子,建初七年壬午(公元82年)因母宋贵人失宠而被废,贬立为清河王。安帝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刘庆去世,寿二十九岁,葬于广丘。谥为清河孝王。后安帝追尊为孝德皇,尊刘庆广丘之陵曰甘陵,庙曰昭庙,置令、丞,设兵车周卫,比章陵。

生子:1刘祜、2(名未详,嗣封清河王),(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祜(刘庆长子),孝安皇帝,皇后阎氏,李贵人等。

生于永元六年甲午(公元94年)七月庚子日,左娥生,耿妃抚养,生时数有神光照室,赤蛇盘於床第。殇帝死后,邓太后立年仅十三岁的刘祜为帝(汉安帝),自己则继续临朝听政.邓骘仍为辅政大臣,朝政仍由外戚邓氏把持,直到建光元年辛酉(公元121年)邓太后去世,他才亲理朝政,刘祜亲政后,联合部分宦官和新的外戚,排斥、杀逐邓氏家族,邓骘等七人被杀,邓氏家族外戚擅权干政局面至此结束。但安帝大量启用宦官和新的外戚,政局未能改观。朝政腐败,社会黑暗,奸臣当道,贤良遭难。史称安帝之世,全国多地震,水旱蝗灾频繁不断,内外交困,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刘氏东汉王朝更进一步衰落。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三月丁卯日,刘祜病逝于南巡途中,在位二十年,寿三十二岁,葬于恭陵,庙号恭宗,尊谥孝安皇帝。皇后阎氏无子,李贵人为安帝生了独子刘保。

八十八世祖 刘 保(刘祜之子),孝顺皇帝,皇后梁氏,虞贵人、卢氏、何氏等。

生于元初二年乙卯(公元115年)十一月甲子日,安帝之独子,初立为太子,因是李贵人所生,后被阎后诬告年仅十岁的刘保谋反,逼迫安帝贬太子为济阳王,安帝死后,中常侍孙程等十九个宦官在宫中政变,一举消灭了阎氏势力,逼太后交出传国玉玺,迎立济阳王刘保为帝,刘保便于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十一月丁巳日继位称帝。即位后,为了报答大恩,刘保将十九个宦官封侯,致使宦官的权力空前膨胀,刘氏东汉朝政又由外戚转为宦官擅 权。朝政更加腐败,时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民谣,即讥剌时弊之作。建康元年甲申(公元144年)八月庚午日,刘保病逝,在位二十年,寿三十岁,葬于宪陵,庙号敬宗,尊谥孝顺皇帝。顺帝皇后梁氏无子,独虞贵人生一子名叫刘炳。

八十九世祖 刘 炳(刘保之子),孝冲皇帝。

生于汉安二年癸未(公元143年)九月丁亥目,顺帝死后,年仅二岁的刘炳被梁太后拥立为帝(汉冲帝),由梁太后临朝听政,太后兄梁冀掌管朝政。刘炳于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正月戊戌日夭折,在位五个月,年仅三岁,葬于怀陵,谥为孝冲皇帝。

八十七世祖 刘(名未详)(刘庆次子),

嗣封清河王。生子:刘蒜,(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蒜(刘(名未详)之子,章帝曾孙),

顺帝末嗣清河王,冲帝卒,被征至京,将议继帝位。梁冀与太后立质帝,乃罢归国。桓帝时刘文、刘鲔谋共立蒜,事觉,贬为尉氏侯。徙桂阳,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自杀。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肇(刘炟四子),孝和皇帝,字始.妣阴氏(皇后)、妃邓氏、绥氏、周氏、冯氏等。

生于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二月癸亥日,章帝去世后,刘肇继位(汉和帝),和帝期间,东汉王朝一直处在外戚与宦官两大集团的长期倾轧和互相厮杀之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最后终于因此导致灭亡。和帝早年生了十多个儿子,都相继夭折,他怀疑皇子们是被人谋害,后来便将所生儿子藏匿于民间抚养,以防儿子们被宦官和权臣谋害,和帝于元兴元年乙巳(公元105年)去世,在位十八年,寿二十七岁,葬于慎陵,尊谥孝和皇帝。和帝去世后,邓太后便将和帝仅存的两个儿子从民间接回宫中。长子刘胜,因当时身患疾病,所以邓太后改封为平原王,另立出生才一百多天的刘隆为帝(汉殇帝)。

八十七世祖 刘 胜(刘肇长子),

少有痼疾,殇帝延平丙午(公元106年)封为平原王,安帝永初七年癸丑(公元113年)去世,谥为平原怀王。后裔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隆(刘肇次子),孝殇皇帝。

生于元兴元年乙巳(公元105年)八月癸卯日,和帝去世后,邓太后将出生才一百多天的刘隆立为皇帝(汉殇帝),刘隆即位后,由邓太后临朝听政,邓太后的哥哥邓骘任车骑将军,执掌军政大权,从此,刘氏东汉王朝又开始由外戚邓氏家族把持。殇帝刘隆在位仅八个月,于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八月辛亥日夭折,年仅二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寿命最短的皇帝,葬子康陵(在慎陵莹中庚地),谥为孝殇皇帝。

八十六世祖 刘 寿(刘炟五子),

封济北王。生子:刘懿,(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懿(刘寿之子),东汉前少帝。

生于安帝元初二年乙卯(公元115年),初封北乡侯,安帝死后,阎姬与其兄阎显害怕京师大臣们拥立在京的刘保,便秘不发丧,只说皇帝病重,四天后才扶安帝之尸回宫发丧,自己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任命哥哥阎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掌握军政大权,太后为了阎氏家族长期把持朝政,便决定拥立年幼不懂事的刘懿为帝(东汉前少帝)。刘懿在位仅七个月,于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十月二十七日辛亥病死,年仅十一岁。无子嗣后。

八十六世祖 刘 开(刘炟六子),

和帝永元二年庚寅(公元90年)封为河间王,殇帝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就国,遵奉法度,吏人敬之,顺帝阳嘉元年壬申(公元132年)去世,谥为河间孝王。

生子:1刘翼、2刘淑,(馀未详)。

传下十二代孙:刘通,为河问乐城尉氏刘氏开基祖,(参阅《河南河间尉氏刘氏部份谱序》)。

八十七世祖 刘 翼(刘开长子),妣郾氏,名明,

封蠡吾侯。生子:l刘志、2刘悝(刘悝过继刘鸿为子,嗣爵勃海王位),(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志(刘翼长子),孝桓皇帝,皇后窦氏、邓氏,继后邓氏、梁氏及妃田氏、圣氏等,

生于阳嘉元年壬申(公元132年)八月庚子日,质帝死后,梁太后拥立年仅十五岁的刘志为帝(汉桓帝),梁太后继续临朝听政,大将军梁冀仍旧掌握朝政大权,和平元年庚寅(公元150年)梁太后病死,桓帝正式亲政,大权仍由梁冀把持。延熹二年己亥(公元159年)八月,忍无可忍的桓帝与宦官单超等五人合谋,发动御林军一千多人包围梁府.一举消灭了梁氏集团,梁冀夫妇被逼自杀,梁家被抄,家产被没收多达三十多亿,外戚梁氏数十年的专政从此结束。桓帝依靠宦官消灭梁氏,为了报恩,上台后封单超等五个宦官为侯,史称“宦官五侯”,东汉政权又从外戚转到宦官手中。刘志平庸无能,又不听忠良之言,结果受制于宦官,毫无建树作为。永康元年丁未(公元167年)十二月丁丑日,刘志去世,在位二十二年,寿三十六岁.葬于宣陵,尊谥孝桓皇帝。桓帝皇后窦氏和其他众多妃嫔都没有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无子嗣后。

八十八世祖 刘 悝(刘翼次子),

原系蠡吾侯刘翼之子,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过继承勃海王刘鸿嗣.袭爵勃海王(勃海国即河北南皮县)。桓帝延熹八年乙巳(公元165年),因刘悝素行险僻,多僭傲不法,史弼上书有司请废之,桓帝诏书贬为瘘陶王,桓帝临去世前,遗诏复刘悝勃海王,后被宦官中常侍王甫诬奏刘悝有奸,灵帝诏书收捕刘悝,灵帝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刘悝自杀,在位二十五年。后裔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淑(刘开次子),

受封解渎亭侯,孙刘宏立为灵帝时,追尊为孝元皇帝。生子:刘苌,(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苌(刘淑之子),妣董氏,

袭封解渎亭侯,子刘宏立为灵帝时,追尊为孝仁皇帝。生子:刘宏,(馀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宏(刘苌之子),孝灵皇帝。皇后宋氏、何氏、窦氏,妃嫔王氏等。

生于永寿二年丙申(公元156年)八月庚午日,桓帝死后,窦太后于建宁元年戊申(公元168年)正月庚子日,拥立刘宏为帝(汉灵帝)。灵帝即位时,东汉王朝己百孔千疮,危机四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当时窦太后临朝听政,欲振兴刘氏天下,挽大厦于将倾,遂任太傅陈蕃主持朝政,重新征用李膺等天下名贤参与政事,并准备消灭宦官腐朽势力,不料宦官先发制人,于建宁二年己酉(公元169年)劫持汉灵帝和窦太后,夺取玺绶,诛杀陈蓍和窦武、李膺等,这便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党锢之祸”,至此,贤能忠义进步势力遭到彻底打击.灵帝昏庸无耻,宦官横行无道,奸佞小人得志,政府横征暴敛,豪强欺压百姓,导致国家府库空虚,民穷财尽,民怨沸腾,社会矛盾激化,终于引发黄巾军大起义,刘氏王朝危在旦夕.中平六年己巳(公元189年)四月丙辰日,灵帝病死于洛阳宫中,在位二十二年,寿三十四岁,葬于文陵(河南洛阳市东北),尊谥孝灵皇帝。灵帝皇后何氏、妃嫔王氏等,本生有多个儿子,但大多夭折。仅留有二子:长子刘辫、次子刘协。

九十世祖 刘 辨(刘宏长子),东汉后少帝,妣唐妃。

生于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中平六年己已(公元189年)四月灵帝死后,何皇后拥立年仅十七岁的亲生儿子刘辩为帝,即位后,由何太后临朝听政,舅父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大权,当时,天下已经大乱,群雄竞起,而朝廷内部的流血斗争又一次爆发,何进等宦官被杀,诸侯袁绍、袁术、董卓等军队涌入京城,光熹元年己巳(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废刘辩立陈留王刘协为帝。贬封刘辩为弘农王。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正月,董卓派李儒将刘辩毒死,刘辩在位六个月,寿仅十八岁,葬于洛阳城外。称为东汉后少帝。无子嗣后。

九十世祖 刘 协(刘宏次子),孝献皇帝,字伯和,皇后曹氏,妃嫔等。

生于光和四年辛酉(公元181年)六月戊子日,初封陈留王,光熹元年己巳(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废少帝后,拥立刘协为帝。朝政由董卓把持,董卓进入洛阳后,杀死少帝生母何太后,又免了司空刘弘,自任司空,执掌军政大权,然后挟天子以令诸侯,横行天下。引起群雄竞起,军阀割腒,互相厮杀混战的局面。董卓被诛后,鎮东将军曹操这位野心很大的一代奸雄,看中了刘协这个傀儡皇帝,劝刘协迁都许昌,把刘协控制在自己的地盘中,献帝又成为曹操的傀儡。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操死后,其子曹丕于十月乙卯日自立为皇帝,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刘协建都山阳郡下的浊鹿城(一名青阳城,在河南修武县东北),魏青龙二年甲寅(公元234年)三月庚寅日,汉献帝刘协病死,在帝位三十一年,享寿五十四岁,葬于禅陵(河南修武县北小凤村),尊谥孝献皇帝。

生五子:l刘冯、2刘熙、3刘懿、4刘邈、5刘敦。

九十一世祖 刘 冯(刘协长子),

早卒,生一子:刘康,(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康(刘冯之子),

魏受禅后,继为山阳公。生子:刘瑾,(馀未详)。

九十三世祖 刘 瑾(刘康之子),

继为山阳公。生二子:1刘秋、2刘阿知(一作阿智)。

九十四世祖 刘 秋(刘瑾长子),

继为山阳公,西晋永嘉(公元307年——312年)大乱,遇难四处逃散。后裔未详。

九十四世祖 刘阿知(一作阿智)(刘瑾次子),又称阿知使主,

刘阿知于晋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九月朔日,为避晋乱,率其子刘都贺、刘涛子、刘洁子、族人刘国鼎、刘鹤明等男女2040人,离开中国国土,从带方郡(今朝鲜,原为汉土)飘洋过海,几经艰难,东渡日本,于日本应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到达日本,被神应天皇赐姓为“东汉使主”,定居于太和国高市郡桧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县桧前村和冈山县仓敷市妙见山顶,现在都有“阿知宫”,是后人祭祀阿知王的场所。后又赐姓为“坂上”、高桥”、“大藏”,于公元1131年定居于原田,被朱雀天皇赐姓为“原田”,阿知就是这些家族的祖先。阿知的后裔在日本繁衍蓉盛,请参看日本的有关书籍记载。

九十一世祖 刘 熙(刘协次子),

封济阴王。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懿(刘协三子),

封山阳王。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邈(刘协四子),

封济北王。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敦(刘协五子),

封东海王。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淑(刘炟七子),

封城阳王,和帝永元六年甲午(公元94年)去世,谥为城阳怀王。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万岁(刘炟八子),

封广宗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衍(刘庄六子),

封下邳王.有容貌,章帝即位,常在左右,安帝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去世,谥为下邳惠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畅(刘庄七子),

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为汝南王,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徙封为梁王,自少骄贵,不遵法度,信占卜,妄信神言己当为天子,心喜,和帝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豫州刺史梁相举奏畅不道,削成武、单父二县,畅惧,上疏谢,得自全,和帝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103年)去世,谥为梁节王。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昞(刘庄八子),

初封常山王,后徙封淮阳王,章帝章和元年丁亥(公元87年)去世,谥为淮阳顷王。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长(刘庄九子),

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为济阴王(一作济阳王),章帝时,以东郡之离孤、陈留之长垣益济阴国。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去世,谥为济阴悼王。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康(刘秀五子),

封济南王,不遵法度,交通宾客,谋议不轨,削五县。又奢侈恣欲,游观无节,和帝永元十一年己亥(公元99年)去世,谥为济南安王。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苍(刘秀六子),

东平王族的开基始祖刘苍,是汉明帝刘庄的同母弟弟、光武帝刘秀和阴丽华皇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总排行第六)。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受封为东平公,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晋封为东平王,定都无盐(山东东平县东),永平五年壬戌(公元62年)正式就国,遂从洛阳徙居无盐,开东平藩王一族。在光武帝刘秀的十个藩王中.东平宪王刘苍是最优秀杰出的一个。史称刘苍自幼便好读经书,博学多才,智慧颇高,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便对这位亲弟弟非常钦佩,继位称帝后,对刘苍更加器重,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刘苍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留在京师辅政,位在三公之上,成为东汉时期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藩王。刘苍是一位极贤良的藩王,汉明帝曾问他处家何等最乐,刘苍曾以“为善最乐”四字作答,刘苍还颇富文才,曾作《光武受命中兴颂》,其文典雅,大学者贾逵为它作注。又撰有书、记、赋、颂、七言、别字、歌诗等多篇。建初八年癸未(公元83年)刘苍去世,在王位四十五年,汉朝廷为他举行隆重的丧礼。谥为东平宪王。生子:刘忠,(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忠(刘苍之子),

嗣东平王位。生子:刘敞,(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敞(刘忠之子),

嗣东平王位,谥为东平孝王。生子:刘端,(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端(刘敞之子),

嗣东平王位,谥为东平顷王。生子:刘凯,(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凯(刘端之子),

嗣东平王位,在位四十一年,曹丕篡汉称帝时,东平王国被废,刘凯被贬为崇德侯。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延(刘秀七子),

封阜陵王。生子:(名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延之子),

嗣封阜陵王(第二代阜陵王)。生子:(名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名未详)(第二代阜陵王之子),

嗣封阜陵王(第三代阜陵王)。生子:刘代,(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代(第三代阜陵王之子),

嗣封阜陵王(第四代阜陵王)。刘代於汉冲帝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去世。

生子:刘普,(馀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普(刘代之子),

阜陵刘氏凭借着皇族的身份,家族仍然兴旺,被当地人视为“高族”。

生二子:l刘涣、2刘晔。

八十九世祖 刘 涣(刘普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晔(刘普次子),字子扬,

三国魏淮南成德人,曹操辟为司空仓曹掾,从征张鲁,为主簿,时乏军食,操欲退兵,晔力谏,遂取汉中。魏文帝立,黄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为侍中,赐爵关内侯。明帝时进爵东亭侯,累迁大鸿胪、太中大夫。蜀汉建兴十二年甲寅(公元234年)去世,谥为东亭景侯。生二子:l刘寓、2刘陶。

九十世祖 刘 寓(刘晔长子),

嗣封东亭侯,后裔未详。

九十世祖 刘 陶(刘晔次子),字季冶,

刘陶为人有才华,善于辩论问题,喜欢谈天下大事,品评人物,被时人推重。官任部选郎,深得曹爽器重。魏正始九年戊辰(公元248年)曹爽失败后,作为曹爽亲信的刘陶也开始受到重新上台的司马集团的排挤。魏高贵乡公曹髦正元二年乙亥(公元255年),母丘俭在寿春(安徽寿县)起兵反抗司马氏专权,大将军司马师向刘陶询问对策,刘陶回答时含含糊糊,司马师大怒,认为刘陶对自己不忠,于是将他调出朝廷,派他到平原郡当太守。不久,司马氏集团又借故将他处死。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荆(刘秀八子),

封广陵王,广陵王族的开基始祖刘荆,是光武帝和阴丽华皇后所生的第三个儿子(总排行第八),在光武帝的众多皇子中,广陵王刘荆是一个有名的骄纵不法之徒。史称刘荆“有才能而喜文法”,但生性阴狠刻毒,喜用卑鄙手段害人,刘荆原本受封为山阳王,父皇刘秀去世后,刘荆不但不尽孝哀悼,还冒称东海王刘强的舅父大鸿胪郭况,给东海王写了一封信,怂恿刘强起兵叛乱,取代明帝刘庄。事情败露后,汉明帝念及亲兄弟之情,不忍将他处死,只是“秘其事,遣荆出止河南宫”。但刘荆不思悔过,反而勾结一班术士巫师,企图乘西羌叛乱之机谋反,事情败露后,刘荆于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八月,被汉明帝贬为广陵王,

并派遣到藩都广陵(江苏扬州市西北蜀冈上)上任。但此后刘荆仍屡教不改,多次图谋不轨。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年)二月,刘荆终因犯“祝诅”皇上罪畏罪自杀,在王位二十九年,谥为广陵思王。广陵王刘荆的后裔,主要分布在江苏扬州市地区,并形成后世刘氏著名宗族——广陵刘氏和临淮刘氏。生四子:1刘元寿,2、3、4(名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元寿(刘荆长子),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汉明帝封刘荆的嫡长子刘元寿为广陵侯,食邑六个县,又封他三个弟弟为乡侯。生子:刘商,(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商(刘元寿之子),

嗣位为广陵侯。生子:刘条,(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条(刘商之子),

袭爵为广陵侯,刘商的后裔世袭广陵侯爵,但兴衰废亡情况,史书不曾记载。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荆次子),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汉明帝封为乡侯。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荆三子),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汉明帝封为乡侯。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名未详)(刘荆四子),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汉明帝封为乡侯。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衡(刘秀九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立为临淮公,未及进爵为王,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去世,追谥为临淮王。无子嗣后。

八十四世祖 刘 焉(刘秀十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初封左翊王,为郭太后所生少子,独留京师.徙封中山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公元90年)去世,谥为中山简王。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京(刘秀十一子),

东汉南阳蔡阳人,封琅琊王,都莒,好修宫室,殿馆壁带皆饰以金银。章帝建初六年辛巳(公元81年)去世,谥为琅琊孝王。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八

八、汉景帝刘启八子中山王刘胜宗派谱序,在汉代各藩系中,由汉景帝之子刘胜开创的中山刘氏,是繁衍最快、支系最多、宗族最大、后裔人丁最兴旺的一支。早在西汉中期,中山刘氏即以宗室人丁著名;三国时期,中山刘氏又因产生了鼎足天下的蜀汉刘备皇族而名扬天下;晋唐之世,中山刘氏搬迁东南,后裔迅速蕃昌,构成今日世界刘氏主干之一的中山刘氏。今日我国东南刘氏及海外刘氏,大都属于这一大宗派。中山刘氏的开基始祖,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八子中山靖王刘胜。中山王国自中山靖王刘胜始,即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受封——宣帝五凤三年丙寅(公元前55年)中山怀王刘循因无子嗣位而绝封,共传六代六王一百年。刘胜之后,中山王族主干各王大都平庸无闻,虽无大过,也无所作为建树。第二代中山王刘昌之后,各代中山王又分出许多分支。中山王族的后裔,汉魏时期主要分布在河北地区,也称中山刘氏。

七十八世祖 刘 胜(刘启八子),字元海,号十朗,妣欧阳氏、易氏等。

公生于汉文帝十五年丙子(公元前165年),卒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已巳(公元前112年),享寿五十四岁,谥为中山靖王,葬于中山北门外(河北满城县)、黄龙出洞形。公元1968年为地质队探矿,无意发现公墓,起出距地面数丈墓穴中之骨殖,全形不缺,靖王与妣所穿金缕玉衣完整无损,难以估价,为珍贵文物。现全存放在北京国家博物馆。汉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公元前154年)六月乙巳日,立胜公为中山靖王,建都卢奴(河北定县),治卢直隶定州(即古之中山),在位四十三年,在汉代各藩王中,刘胜是个颇有特色的人物,他不过问、也不干预地方政事,每日在王宫中饮酒作乐、吟诗作赋,贪淫好色,广纳妃嫔,生育了很多子女,史载刘胜的儿子多达一百二十余人。其中名见汉书的有二十一个。

妣欧阳氏,生卒年未详。葬于江南中山(河北满城县)北门外。

妣易氏,生于汉文帝十六年丁丑(公元前164年),卒于汉武帝元鼎二年丙寅(公元前115年),享寿五十岁,葬于池江伴祖墓、犀牛望月形。

名见汉书的二十一子及其封爵:1刘昌,嗣王位;2刘忠,为广望节侯;3刘朝平,为将梁侯;4刘未央.为新馆侯;5刘贞,为陆城亭侯;6刘嘉,为薪处侯;7刘义,为陆地侯;8刘光,为临乐敦侯;9刘章,为东野戴侯;10刘高,为高平侯;11刘颇,为广川侯;12刘将夜,为乘丘节侯;13刘破胡,为高丘哀侯;14刘盖,为柳宿夷侯;15刘让,为戌丘侯;16刘修,为懋舆节侯;17刘万岁,为曲成侯;18刘传富,为安郭于侯;19刘应,为安险侯;20刘恢,为安道侯;21刘屈厘,为澎侯。

七十九世祖 刘 昌(刘胜长子),

嗣中山王位,在位仅一年去世,传位给他的独生子刘昆侈。生一子:刘昆侈。

八十世祖 刘昆侈(刘昌之子),

嗣中山王位,在位二十一年去世,谥为中山康王,传位给子刘辅。

生子:1刘辅、2刘喜、3刘章、(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輔(刘昆侈长子),

嗣中山王位,在位四年去世,谥为中山顷王,传位给子刘福。

生子:1刘福、2刘安,(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福(刘辅长子),

嗣中山王位,在位十七年去世,谥为中山宪王,传位给子刘循,

生子:刘循(一作刘修),(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循(一作刘修)(刘福之子),

嗣中山王位,于汉宣帝五凤三年丙寅(公元前55年)去世,在位十五年,谥为中山怀王。无子嗣位。中山王国共传六代六王一百年,至此绝封。

八十二世祖 刘 安(刘辅次子),

封利乡侯,谥为利乡孝侯。生子:刘遂,(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遂(刘安之子),

嗣封利乡侯,谥为利乡戴侯。生于:l刘国、2刘云客、3刘广汉,(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国(刘遂长子),

嗣封利乡侯。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云客(刘遂次子),

成帝鸿嘉二年壬寅(公元前19年)封广德王,在位三年去世。无子嗣位。

八十四世祖 刘广汉(刘遂三子),

哀帝建平三年丁巳(公元前4年)封广平王,在位十三年,王莽篡汉时被贬为庶民.广平王国至此与西汉一同灭亡。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喜(刘昆侈次子),

封成献侯。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章(刘昆侈三子),

封宣处侯,谥为宣处节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忠(刘胜次子),

封广望侯,谥为广望顷侯,生子:刘何齐,(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何齐(刘忠之子),

嗣封广望侯,谥为广望思侯,生子:刘遂,(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遂(刘何齐之子),

嗣封广望侯,谥为广望恭侯,生子:刘阁,(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阁(刘遂之子),

嗣封广望侯,王莽簒位,侯国被废除,贬为庶民,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朝平(刘胜三子),

封将梁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未央(刘胜四子),

封薪馆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贞(刘胜五子),字崇,号正成,妣吴氏、吕氏。

公生于汉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卒于汉昭帝元凤四年甲辰(公元前77年),享寿六十五岁,葬于直隶省(河北省)河间府香河县、人形。(一说葬于涿郡猴岭、观音坐莲形)。武帝元朔二年甲寅(公元前127年)六月,公受封陆城亭侯于涿郡(河北涿县),遂创业於此。武帝元封五年乙亥(公元前106年),因祭宗庙,各王侯须献酬金助祭费於汉庙,少府省金有不足斤两成色,恶者劾以不敬,同日夺爵者一百六十人,公坐酎金失侯。

妣吴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

妣吕氏,生卒年未详。葬于涿郡风水嶂、蜈蚣形。

生二子:1刘轩、2刘昂。(一说生二子:1刘昴、2鸣凤)。

八十世祖 刘 轩(刘贞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世祖 刘 昂(刘贞次子),字迴凤(迴凤、迴风),又字秀福,妣秦氏、李氏、尤氏。

公生于汉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卒于汉宣帝甘露元年戊辰(公元前53年),享寿六十五岁,葬于沛县东村乡、仙人骑鹤形。(一说葬涿郡东村),(一说葬广西镇安府)。汉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昂公受封沛侯。

妣秦氏,生于汉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卒于汉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享寿四十三岁,葬于沛县东村乡、仙人骑鹤形。(一说葬涿郡东村)。

妣李氏,生卒年未详。葬于沛县东村乡、仙人骑鹤形。(一说葬涿郡东村)。

妣尤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广西镇安府。

生三子:l刘福、2刘禄、3刘寿。

八十一世祖 刘 福(刘昂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禄(刘昂次子),字绍(昭),又字景星,妣许氏、邓氏、杨氏。

公生于汉武帝太始四年戊子(公元前93年),卒于汉元帝建昭五年丁亥(公元前34年),享寿六十岁,葬于顺天府三河县(北京市通县、昌平县境内)、人形。(一说公妣合葬涿郡九龙山、五虎擒羊形)。汉宣帝本始四年辛亥(公元前70年)受封漳侯。

妣许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生一子:刘恕)。

妣邓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生一子:刘恋)。

妣杨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无出生)。

共生二子:刘恋、2刘恕。

八十二世祖 刘 恋(刘禄长子),字实,又字耀光,妣杨氏、山氏。

公生于汉宣帝神爵四年癸亥(公元前58年),卒于汉哀帝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享寿五十八岁,葬于顺天府三河县(北京市通县、昌平县境内)、人形。(一说葬于镇江府北门外、二童讲书形)。汉元帝永光五年壬午(公元前39年)受封沂水侯。

妣杨氏,生卒年未详。葬于镇江府北门外、二童讲书形。

妣山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古顺天府万寿山(北京市境内)双虎排衙形。

生二子:1刘经、2刘英。

八十三世祖 刘 经(刘恋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英(刘恋次子),字素,又字念山,妣谷氏、马氏。

公生于西汉成帝建始四年壬辰(公元前29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甲午(公元34年),享寿六十四岁,葬于南京金陵、五马奔檀形,坐北向南。西汉成帝永始四年戊申(公元前13年)受封为钦阳侯。

妣谷氏,生卒年未详。夫妇同葬于南京金陵、五马奔檀形,坐北向南。

妣马氏,生卒年未详。夫妇同葬于南京金陵、五马奔檀形,坐北向南。(一说公妣合葬松江府茅山、大坐人形)。

生四子:l刘建、2刘巡妣陈氏、3刘避妣龙氏、 江姓、4刘远妣傅氏。

八十四世祖 刘 建(刘英长子),字殷,又字接应,妣左氏、许氏。

公生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已未(公元前2年),卒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享寿五十七岁,葬于东贞新山、凤形。(一说葬于松江府大湖市、九龙下海形)。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受封安国侯。

妣左氏,生于西汉平帝元始三年癸亥(公元3年),卒于东汉明帝永平二年已未(公元59年),享寿五十七岁,与夫同葬。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受封夫人。

妣许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

生三子:1刘晨华、2刘振华、3刘哀华。

八十五世祖 刘晨华(一作刘晨)(刘建长子),

东汉会稽剡溪人,相传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刘晨与阮肇到天台山采药迷路,遇到两个仙女,被邀至家中。半年后回家.子孙己过七代。后重入天台山访女.踪迹渺然。后来诗文常以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为题材,编写《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杂剧。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振华(刘建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哀华(刘建三子),字庆,又字庆安,号宫,妣梁氏、陈氏。

公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卒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享寿五十一岁,葬于镇江府黄落乡、黄龙出洞形。(一说葬于祈山)。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年),受封广阳侯。

妣梁氏,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丁亥(公元27年),卒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享寿四十六岁,与夫同葬。

妣陈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

生二子:1刘宪、2刘思妣洪氏。

八十六世祖 刘 宪(刘哀华长子),字德广,妣彭氏、路氏、吕氏。

公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卒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庚子(公元100年),享寿四十九岁,葬于沛县大南门外九龙坑、双凤朝阳形。(一说葬于祈山)。刘宪官封胶水侯。

妣彭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生四子:1刘化、2刘和、3刘益、4刘舒。)

妣路氏(一说妣吕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生一子:刘雄。)

妣吕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无出生)。

共生五子:1刘化、2刘和、3刘益、4刘舒、5刘雄。

(有谱载:刘宪公生四子:l刘化、2刘和、3刘舒、4刘街),

八十七世祖 刘 化(刘宪长子),妣宗氏,

后裔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和(刘宪次子),妣温氏,

后裔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益(刘宪三子),妣李氏,

后裔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舒(刘宪四子),字启,又字亮,封祈邑侯,妣宋氏。

生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卒于顺帝永和元年丙子(公元136年),享寿六十二岁,葬于祈山。(一说公与妣合葬涿郡南门外)。(一说葬沛县大南门外九龙坑、双凤朝阳形)。妣宋氏,生卒年未详。夫妇同葬祈山。

生五子:1刘谊、2刘諠、3刘读、4刘讲、5刘信。

八十八世祖 刘 谊(刘舒长子),字仁,封祁阳侯,妣徐氏、李氏。

生于和帝元兴元年乙巳(公元105年)卒于桓帝延熹六年癸卯(公元163年),享寿五十九岁,葬于祈山。妣徐氏、李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祈山。

生五子:l刘用、2刘必、3刘良、4刘布、5刘铎(一作刘锋)。

八十九世祖 刘 用(刘谊长子),

后裔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必(刘谊次子),字忠,又字荣馗,妣穆氏、孙氏。

生于东汉顺帝建康元年甲申(公元144年),卒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丙子(公元196年),享寿五十三岁,葬于祈山。桓帝廷熹五年壬寅(公元162年)封为原泽侯,

妣穆氏、孙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一说合葬涿郡杨村)。(一说葬沛县杨村三岭下、美女照镜形)。生二子:l刘显达、2刘不疑。

九十世祖 刘显达(刘必长子),妣李氏。

封颍川侯,卒与妣合葬松江府西门外、乌鸦落洋形。后裔未详。

九十世祖 刘不疑(刘达次子),字恕,妣钱氏、朱氏。

生于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卒年未详,葬于顺天府东城下。献帝建安十五年庚寅(公元210年)封为丰灵侯,妣钱氏、朱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合葬。(一说合葬涿郡茅岭下),(一说葬江南镇江茅岭下山、虎形)。

生四子:l刘济(一作刘斐)、2刘惠、3刘凤、4刘云。

九十一世祖 刘 济(一作刘斐)(刘不疑长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惠(刘不疑次子),字涟,又字恒明,妣鲍氏(包氏)、巫氏。

封济川侯,生于东汉献帝建安二十年乙未(公元215年),卒年未详,葬于锦川。妣鲍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一说公妣合葬涿郡娥眉山下、风吹罗带形)。

生二子:1刘崇、2刘雄。

九十二世祖 刘 崇(刘惠长子),

后裔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雄(刘惠次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凤(刘不疑三子),

后裔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云(刘不疑四子),

后裔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良(刘谊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布(刘谊四子),

后裔未详。

八十九世祖 刘 铎(刘谊五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諠(刘舒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读(刘舒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讲(刘舒四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信(刘舒五子),

生子:刘贤,(馀未详)。传至100世祖刘文静(参阅《京兆武功刘氏部份谱序》)。

八十七世祖 刘 雄(刘宪五子),母路氏。妣吴氏、黄氏。(一说妣高氏、薄氏)。

公生于东汉章帝建初八年癸未(公元83年),卒于东汉顺帝汉安元年壬午(公元142年),享寿六十岁,葬于涿郡大南门外、乌鸦落洋形。(一说葬于楚南境上马陵道)。

此公系备公之祖也。公举孝廉,官东郡范令。

妣吴氏,生卒年未详。葬于顺天府涿州。生一子:刘弘(或作宏)。

妣黄氏,生卒年未详。葬于顺天府涿州。生三子:l刘因、2刘曾、3刘光。

(一说妣高氏、薄氏,生卒年未详。公妣合葬涿郡大南门外、乌鸦落洋形)。

共生四子:1刘弘(宏)、2刘因、3刘曾、4刘光。(一说生二子:1刘弘、2刘珖。)

八十八世祖 刘 弘(刘雄长子),母吴氏。妣林氏、张氏。(一说妣吴氏)。

公生于东汉安帝永宁元年庚申(公元120年),卒子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戊申(公元168年),享寿四十九岁,葬于涿州范阳落伽山。(一说葬于涿郡九龙坑龙山、黄龙出洞形。)

此公系备公之父,世仕州郡。公家住涿郡,舍东南有桑树,高五丈馀,遥望童童如盖,往来者众皆称羡,有涿人李定者云,此家必出大贵人,后果生备公为帝。至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备公登皇帝位,立宗庙,祫祭高祖皇帝以下的祖宗,诚为高祖一脉之后裔也。

妣林氏(一说妣吴氏)生卒年未详。与夫同葬。(生一子:刘备。)

妣张氏,生卒年未详。葬于涿州范阳落伽山。(无出生。)

共生一子:刘备。

八十九世祖 刘 备(刘宏(弘)之子),母林氏,字玄德,

东汉末三国时蜀汉昭烈皇帝,建都四川成都。传下裔孙请参阅《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九》。

八十八世祖 刘 因(刘雄次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曾(刘雄三子),

后裔未详。

八十八世祖 刘 光(刘雄四子),字子敬,

后裔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思(刘哀华次子),妣洪氏。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巡(刘英次子),妣陈氏。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避(刘英三子),妣龙氏。

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远(刘英四子),妣傅氏。

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恕(刘禄次子),妣岳氏。

后裔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寿(刘昂三子),

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嘉(刘胜六子),

封薪处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义(刘胜七子),

封陆地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光(刘胜八子),

封临乐侯,谥为临乐敦侯。生子:刘建,(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建(刘光之子),

嗣封临乐侯,谥为临乐宪侯。生子:刘固,(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 固(刘建之子),

嗣封临乐侯,谥为临乐烈侯。生子:刘万年,(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万年(刘固之子),

嗣封临乐侯,谥为临乐节侯。生子:刘广都,(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广都(刘万年之子),

嗣封临乐侯,王莽簒位,临乐侯国被废除,贬为庶民,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章(刘胜九子),

封东野侯,谥为东野戴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喜(刘胜十子),

封高平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颇(刘胜十一子),

封广川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将夜(刘胜十二子),

封乘丘节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破胡(刘胜十三子),

封高丘侯,谥为高丘哀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盖(刘胜十四子),

封柳宿侯,谥为柳宿夷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让(刘胜十五子),

封戎丘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修(刘胜十六子),

封樊舆侯,谥为樊舆节侯。生子:刘过伦,(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过伦(刘修之子),

嗣封樊舆侯,谥为樊舆炀侯。生子:刘异众,(馀未详)。

八十一世祖 刘异众(刘过伦之子),

嗣封樊舆侯,谥为樊舆思侯。生子:刘土生,(馀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土生(刘异众之子),

嗣封樊舆侯,谥为樊舆顷侯。生子:刘自予,(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自予(刘土生之子),

嗣封樊舆侯,王莽簒位,侯国被废除,贬为庶民,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万岁(刘胜十七子),

封曲成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富(刘胜十八子),

封安郭侯,谥为安郭于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应(刘胜十九子),

封安险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恢(刘胜二十子),

封安道侯。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屈厘(刘胜廿一子),

武帝征和间(公元前92年——前89年)为左丞相,封澎侯,武帝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武帝派江充追查巫蛊,江充诬告太子刘据.太子惧而杀充,发兵抗拒.屈厘奉诏击太子,太子兵败自杀,武帝征和三年辛卯(公元前90年),内者令郭穰诬告屈厘之妻咒祖,武帝欲立昌邑王为帝,屈厘被腰斩。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九

九、汉景帝刘启八子中山靖王刘胜传下、蜀汉昭烈皇帝裔孙宗派谱序,

八十九世祖 刘 备(刘宏(弘)之子),母林氏,字玄德,妣甘氏、糜氏、吴氏、孙氏。

公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五年壬寅(公元162年)五月十九目,卒于章武三年癸卯(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享寿六十二岁,葬于四川成都惠陵(四川成都华阳县西南)官衙府万花亭铁墓,绘图乾山巽向。公幼有大志,东汉末,与河东关羽公、涿县张飞公结为兄弟,募兵参加镇压黄巾。先后任安喜尉、高唐令、豫州牧等,后为徐州牧。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孔明)辅助,联合孙权,大败曹操于赤壁,因取荆州,并得益州和汉中,与魏、吴成鼎足之势。献帝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公乃于魏黄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四月,正式称帝,定都四川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年号“章武”。章武三年癸卯(公元223年)四月二十四日驾崩於白帝城永安宫,在位三年,享寿六十二岁。尊谥昭烈皇帝。章武三年(即建兴元年)癸卯(公元223年)五月,太子刘禅即皇帝位(蜀后主),至后主炎兴元年癸未(公元263年)后主降魏,蜀汉二主在皇帝位共四十三年。

妣吴氏,将军吴懿之妹也,生于东汉桓帝廷熹元年戊戌(公元158年),卒于蜀汉后主廷熙八年乙丑(公元245年),葬于惠陵。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己亥(公元219年)立为汉中王后,蜀汉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五月册封为皇后。(生一子:刘永。)

妣甘后,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九年丙午(公元166年),卒于献帝建安十二年丁亥(公元207年),享寿四十二岁,葬于四川燕州府后花园。(一说与公合葬于惠陵)。蜀汉章武二年壬寅(公元222年)追谥为皇思夫人,后主即皇帝位后,尊为昭烈皇后。(生一子:刘理。)

妣糜氏,生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戊申(公元168年),卒于蜀汉后主建兴二年甲辰(公元224年),享寿五十七岁,葬于湖北安陆府当阳县长坂坡。(生一子:刘禅。)

妣孙氏,生卒年未详。葬于四川军山。(无出生。)

共生三子:l刘禅、2刘永、3刘理。

九十世祖 刘 禅(刘备长子),母糜氏,字公嗣,号阿斗,

(参阅《刘氏宗谱》第六辑《刘氏宗谱汉朝谱序九、1》)

九十世祖 刘 永(刘备次子),母吴氏,字延年,号公寿,妣包氏。

公系备公次子,后主庶弟也。蜀汉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六月,先帝立子刘永为鲁王,蜀汉建兴八年庚戌(公元230年),后主改封为甘陵王,刘永憎宦人黄皓,皓潜,后主见疏,兄弟不得朝见者十馀年不己。蜀汉后主炎兴元年癸未(公元263年)冬,刘永随后主刘禅降魏,被削去王爵,贬为乡侯、奉车都尉,翌年,即魏咸熙元年甲申(公元264年)刘永随同蜀汉的刘氏家族,从四川东迁到魏都洛阳居住,就在洛阳建家立业。

妣包氏,生卒葬未详。生一子:刘晨。

九十一世祖 刘 晨(刘永之子),妣张氏。

公居洛阳立业,承先启后。生二子:1刘乾镇、2刘乾清。

九十二世祖 刘乾镇(刘晨长子),

后裔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乾清(刘晨次子),妣缪氏。

生二子:1刘文珑(一说文龙)、2刘文琥(一说文虎)。

刘乾清传下至114世祖刘贿,115世祖刘祺、刘祥、刘禋,131世祖刘开七,132世祖刘广传。(参阅《刘氏宗谱》总谱,乾清公传下谱序。)

九十世祖 刘 理(刘备三子),字奉孝,

先封粱王,后主建兴八年庚戌(公元230年)以梁在吴分界,改封安平王,于后主延熙七年甲子(公元244年)去世,谥为安平悼王。葬未详。生子:l刘胤、2刘辑,(馀未详)。

九十一世祖 刘 胤(刘理长子),

嗣安平王位,于景耀五年壬午(公元262年)去世,在位十九年,谥为安平哀王。

生子:刘承,(馀未详)。

九十二世祖 刘 承(刘胤之子),

嗣父安平王位,于晋武帝太康二年辛丑(公元281年)去世,在位二十年,谥为安平殇王。无子嗣位。

九十一世祖 刘 辑(刘理次子),

原封武邑侯,刘承去世后,刘辑袭安平王位,蜀汉灭亡后,刘辑随后主降魏,迁居洛阳,并被废掉王位,贬为乡侯、奉车都尉。此后,这一支的情况就不清楚了。后裔未详。

刘 氏 宗 谱 汉 朝 谱 序 十

十、汉景帝刘启十子孝武帝刘彻宗派谱序,

七十八世祖 刘 彻(刘启十子),字通,孝武皇帝,皇后卫氏、妃嫔赵氏、王氏、李氏、李氏等。

生于文帝后元七年甲申(公元前157年)正月癸巳日,初封胶东王,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正月继位。武帝聪慧过人,熟通儒学经典和诗词歌赋,又精习骑射,文武全才,是一个富有雄才大略,能够锐意进取的杰出皇帝。他把“举孝廉”作为招揽人才的一种制度,涌现了大批优秀英才。得以“兴造功业,制度遗文,后世莫及。”武帝之世,中国封建社会无论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上都获得空前发展,强大的中华帝国如旭日东升,辉映世界,刘氏族姓的发展至此也达到鼎盛和巅峰状态。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二月(一说正月)丁卯日在扶风五柞宫病逝。在位五十四年,享寿七十一岁,葬于茂陵,庙号世宗,尊谥孝武皇帝。共生六子:l刘据、2刘闳、3刘旦、4刘胥、5刘髆、6刘弗陵。

七十九世祖 刘 据(刘彻长子),

生于武帝元朔元年癸丑(公元前128年),武帝元狩元年己未(公元前122年)立为太子,后被江充诬陷,于武帝征和二年庚寅(公元前91年)在“巫蛊”事件中被杀。

生三男一女:刘进,(馀名未详,皆于“巫蛊”事件中被杀。)

八十世祖 刘 进(刘据之子),

于“巫蛊”事件中,与同胞男女四人皆被杀。生一子:刘询。

八十一世祖 刘 询(刘进之子),孝宣皇帝,又名病己,字次卿,又字谋,皇后许平君、霍成君、张氏、卫氏等。

生于武帝征和元年已丑(公元前92年)三月乙卯日,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继皇帝位,刘询为人聪明刚毅,高才好学,为政励精图治。他广开言路,任用贤能,平狱缓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又设置西域部护,使西域正式归属汉帝国版图。于黄龙元年壬寅(公元前49年)十二月甲戌日去世,在位二十六年,享寿四十四岁,葬于杜陵,庙号中宗,尊谥孝宣皇帝。生五子:l刘奭、2刘钦、3刘宇、4刘嚣、5刘竟。

八十二世祖 刘 奭(刘询长子),孝元皇帝,字盛,皇后王氏、薄氏、傅氏、冯氏等,

生于昭帝元凤六年丙午(公元前75年)七月丙午日,他饱读诗书,精通儒学经典,精于音乐律吕,是一个颇有才华的人,但过于温文尔雅,仁厚善良有余,而刚毅果敢不足,又无雄才大略。如果让他做个学者文人,可能会名扬万世,但让他做皇帝,则显得非常柔弱无能。执政期间,任用儒生,重用宦官,受奸臣利用,导致朝政腐败、奸佞当道,贤能忠臣遭受迫害,开了西汉末年宦官专政的恶例,社会危机加深,西汉王朝从此开始没落。元帝于竟宁元年戊子(公元前33年)五月壬辰日去世,在位十六年,享寿四十三岁,葬于滑陵(一说葬于渭陵),庙号高宗,尊谥孝元皇帝。生三子:1刘骜、2刘康、3刘兴。

八十三世祖 刘 骜(刘奭长子),孝成皇帝,字太孙,号骏,皇后王氏、许氏、赵氏等。

生于宣帝甘露二年已巳(公元前52年)六月已未日,元帝去世后,刘骜继位,自幼养成吃喝玩乐的劣性,即位后,恶习不改,终日沉湎子女色之中,荒怠朝政,淫乐无度,刘氏皇朝至此根基己动,刘骜是一代昏君。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三月丙戌日,因纵欲过度而亡,在位二十七年,寿四十六岁,葬于义陵,尊谥孝成皇帝,庙号统宗。成帝生前无子,收抚其弟刘康之子刘欣为养子,并立为太子。

八十三世祖 刘 康(刘奭次子),妣丁氏。

元帝永光三年庚辰(公元前41年)封为济阳王,后徙山阳王,又徙定陶王。刘康多才多艺,习知音声,成帝即位,厚待之,异于他王,成帝无子,将刘康之子刘欣征入为皇太子(刘欣后为哀帝),成帝阳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刘康去世,谥为定陶共王。哀帝立,追尊为共皇。生子:刘欣(过继给刘骜为养子),(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欣(刘康之子,刘骜养子),孝哀皇帝。皇后傅氏,

生于成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三月壬辰日,初立为太子,成帝死后继承皇位,他又是一个著名的昏君,元寿二年庚申(公元前1年)六月戊午日,因贪色纵情而死,在位七年,年仅二十五岁,葬于义陵,谥为孝哀皇帝。哀帝无子,皇位由元帝庶孙刘兴之子刘衎继承。

八十三世祖 刘 兴(刘奭三子),

元帝建昭二年甲申(公元前37年)封为信都王,后徙为中山王,成帝议立太子,御史大夫孔光以为兄终弟及,兴宣为嗣,然外戚王氏及赵昭仪拥立定陶主,故不得立。于成帝绥和元年癸丑(公元前8年)去世。谥为中山孝王。生子:刘衎,(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衎(刘兴之予),孝平皇帝,讳箕子,皇后王氏(王莽之女),

生于成帝元延四年壬子(公元前9年)二月壬辰日,平帝继位时年仅九岁,只是个傀儡,一切朝政大权均由外戚王莽控制,十四岁时,这位少年天子看穿了王莽伪君子的真面目,又知道了卫氏家族受害的实情.故而对王莽心生怨恨,王莽担心平帝成人后难以对付,便于元始五年乙丑(公元5年)二月丙午日将平帝毒死,平帝在位六年,终年仅十四岁,葬于康陵,庙号元宗,尊谥孝平皇帝。无子嗣位。

八十二世祖 刘 钦(刘询次子),

宣帝元康三年戊午(公元前63年)封为淮阳王,好经书法律,聪达有才,宣帝甚爱之。元帝即位,遣之国。后其舅张博为朝请见,事泄,张博兄弟处死,钦被赦免。成帝立,受敬宠异于他国,成帝河平元年癸巳(公元前28年)去世,谥为淮阳宪王。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宇(刘询三子),

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封为东平王,元帝即位,就国。及壮大,通奸犯法,以至亲故,赦勿罪,武帝阳朔四年庚子(公元前21年)去世,谥为东平思王。

生子:刘云,(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云(刘宇之子),

成帝鸿嘉元年辛丑(公元前20年)嗣封东平王,哀帝建平三年丁巳(公元前4年)东平王国境内的无盐县危山上,自起覆草,而且这覆草起来的很规则,就像人工修建的、专供皇帝驱车使用的驰道一样,刘云当时所见的奇征异象还有瓠山上一石,本为瓠山所胁,此时竟转侧起立,高九尺六寸,旁行一丈,广四尺也,瓠山即报山,刘云的故事,就是西汉时世人着重征兆、物显的风俗故事,刘云的灾难也由此而发。刘云也于当年去世,谥为东平殇王。

生子:1刘信、2刘开明、3刘璜,(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信(刘云长子),

受封严乡侯,孺子帝居摄二年丁卯(公元7年)与瞿义等讨伐王莽,未胜身亡。

生子:刘匡,(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匡(刘信之子),

受封为东平王。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开明(刘云次子),

汉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公元前1年)王莽欲反哀帝政,收拢人心,白太皇太后王政君,复立刘云太子刘开明为东平王,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公元4年)刘开明去世,在王位五年。

无子嗣位。

八十四世祖 刘 璜(刘云三子),

封武平侯。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成都(刘宇之孙,父名未详),

封中山王。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嚣(刘询四子),

宣帝甘露二年己巳(公元前52年)封为定陶王,甘露三年庚午(公元前51年)徙封为楚王,(《中国历史文物》载:刘嚣於宣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封楚王),孝顺仁慈,在王位二十六年,无细微过失,于成帝河平四年丙申(公元前25年)去世,(《中国历史文物》载:刘嚣於成帝阳朔元年丁酉(公元前24年)去世,在位二十五年,)谥为楚孝王。

生子:1刘文、2刘衍、3刘熏,(馀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文(刘嚣长子),

成帝阳朔元年丁酉(公元前24年)嗣封楚王,阳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去世,在位一年,谥为楚怀王,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衍(刘嚣次子),

成帝阳朔二年戊戌(公元前23年)嗣封楚王,哀帝元寿元年已未(公元前2年)去世,在位二十一年,谥为楚思王。生子:1刘纡、2刘平,(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纡(刘衍长子),

哀帝元寿元年已未(公元前2年)嗣封楚王,孺子帝初始元年戊辰(公元8年),时值王莽篡位,被王莽废为庶人,在王位十年。刘纡待人慈爱仁笃,早年丧母,亲自抚养幼弟刘平,等到刘平长大,也未曾让刘平离开自己左右。后来刘平因病而卒,刘纤哀伤悲痛,哭泣呕血,数月后亦离开人世。生子:刘般,(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般(刘纡之子),

东汉彭城人,生于王莽天凤五年戊寅(公元18年),光武帝建武九年癸巳{公元33年}东汉王朝恢复刘氏王家封地,刘般受封为甾丘侯,后徙封杼秋侯,明帝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再徙封为居巢侯。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年)刘般行执金吾事,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年)兼屯骑校尉,汉章帝即位,任命刘般为长乐少府,章帝建初二年丁丑(公元77年)升为宗正。刘般在位时数言政事,他收恤九族,行义尤著,时人称之,建初三年戊寅(公元78年)刘般去世,享寿六十一岁。生子:1刘恺、2刘宪,(馀未详)。

八十六世祖 刘 恺(刘般长子),字伯豫,

东汉彭城人,他让爵位给弟弟刘宪,遁逃避封,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征拜议郎,后迁侍中,安帝时官至太尉。于安帝延光三年甲子(公元124年)去世。

生子:刘茂,(馀未详)。

八十七世祖 刘 茂(刘恺之子),字叔盛,

东汉彭城人,桓帝时为司空,会李膺等抵罪,成瑨、刘瓆下狱当死,刘茂与陈蕃等共上书讼之,遂免官,灵帝初复为大中大夫。生子:(名未详),传至91世生二子:1刘讷、2刘砥。

创基彭城丛亭里刘氏。(参阅《彭城丛亭里刘氏部份谱序》)。

八十六世祖 刘 宪(刘般次子),

嗣父爵为居巢侯。后裔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平(刘衍次子),

封原乡侯。后裔未详。

八十三世祖 刘 熏(刘嚣次子),

受封广戚候。生子:刘显,(馀未详)。

八十四世祖 刘 显(刘熏之子),

嗣封广戚侯。生子:刘婴(孺子婴),(馀未详)。

八十五世祖 刘 婴(刘显之子),孺子皇帝。

生于平帝元始四年甲子(公元4年)八月庚子日,王莽毒杀平帝后,拥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帝(西汉最后一个皇帝),二年之后,也即初始元年戊辰(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将孺子帝废为安定公,至更始二年甲申(公元24年)五月癸未日去世,在帝位三年。终年二十一岁,尊谥孺子皇帝。后裔未详。

八十二世祖 刘 竟(刘询五子),

封中山王。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闳(刘彻次子),

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封为齐王,母王夫人有宠,尤受爱幸。武帝元封元年辛未(公元前110年)去世,谥为齐怀王。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旦(刘彻三子),

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封为燕王,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术数,招致游士,及卫太子、齐怀王死,旦自以次第当立,上书求入宿卫,武帝未许,遂立少子为太子,昭帝立,年幼,霍光辅政,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旦与上官桀、桑弘羊勾结诬陷辅政大臣霍光,被十四岁的昭帝识破,昭帝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刘旦阴谋政变不遂,被迫自杀。

生子:刘建,(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建(刘旦之子),

昭帝以其父谋反,废为庶人,宣帝本始元年戊申(公元前73年)封为广阳侯,于元帝初元四年丙子(公元前45年)去世,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胥(刘彻四子),

武帝元狩六年甲子(公元前117年)封为广陵王,好倡乐逸游,力能扛鼎,空手能搏猛兽。动作无法度,以不得为汉嗣,使女巫下神祝诅,宣帝即位,继续使女巫祝诅害帝,宣帝五凤四年丁卯(公元前54年)事发自杀,谥为广陵厉王。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 髆(刘彻五子),

武帝天汉四年甲申(公元前97年)封为昌邑王,武帝后元二年甲午(公元前87年)去世,谥为昌邑哀王。生子:刘贺,(馀未详)。

八十世祖 刘 贺(刘髆之子),

昭帝始元元年乙未(公元前86年)嗣封昌邑王,昭帝死后,霍光等大臣于昭帝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六月立刘贺为帝,他即位后整天饮酒作乐、淫戏无度,即位27天竟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与皇太后一起将他废黜,降为山阳郡侯,宣帝时封为海昏候。后裔未详。

七十九世祖 刘弗陵(刘彻六子),孝昭皇帝,字不。小号曰:“钩弋子”,妣许氏。

生于太始三年丁亥(公元前94年)二月丁丑日.自幼聪明多知,身高体壮.武帝临死前下诏立为太子,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辅政,武帝死后第三天即皇帝位。在位期间,继承武帝的富民政策,对内轻徭簿赋、与民休息,对外则与匈奴和亲,昭帝之世,“百姓充实,四夷宾服”;年十四能识破刘旦、上官桀、桑弘羊的政变阴谋,成功地避免了一场政变。世称昭帝之明“高祖、文、景俱不如也。”若天假其年,昭帝将会有一番作为,可惜,昭帝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于元平元年丁未(公元前74年)病逝于长安,在位十三年,年仅二十一岁.葬于平陵,尊谥孝昭皇帝。昭帝没有儿子,他死后,霍光等大臣遂立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广东省刘氏宗亲联谊会第二届汉文化研究会副主任、刘氏族谱纂修、考究员、

粤东刘氏宗亲总会海丰县分会副会长、海丰县城水巷刘我质公十三世裔孙

赞(3)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氏宗谱汉朝谱序总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