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湖南邵东社村刘氏族谱源流序

族谱亦曰家乘,乘者,史也。
北宋庐陵欧阳修、眉山苏洵首开谱牒之肇,效者如云。欧阳氏曰:“若无世谱,不知姓氏之所出,则昭穆失序,有禽兽之不若。”苏氏曰:“子孙千万人之身,实出先人一身所绵衍者,何相视如途人也。”朱子亦曰:“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谱者,“直贯父子,横连兄弟;上尊祖弥,下系子孙。有垂丝贯珠之图,五代再提之式。”“序昭穆,辨亲疏,详生灭,别尊卑。”(《邵陵社村刘氏三修族谱序》黄埔生刘亚卿公语)正本清源,敦宗睦族,其义大焉。奉先思孝,存史睦族,乃刘氏之优良传统。

《刘氏大同宗谱源流序》载:“尝思木有根,水有源;由此而思,水木尚有根源,岂可人不敬念祖宗者哉!然不籍记载之传流,则世远年湮,又将何以为考证乎?是故朝廷有史,闾阎有谱,由来旧矣。夫史也者,编年纪月,垂万世以无穷;谱也者,生居卒葬,传千秋而不朽。”

《井头刘氏族谱续修序》云:“长江万里兮有其源,玉树千丈兮有其根,人生百岁兮有其父,子孙万代兮有其宗。”“而族谱之功在于载世系于分明,溯清源于流远,传血脉于万代也!”

《江苏如皋市始修宗谱序》云:“谱者,谱其族,序其宗也。谱其族则气脉相通,无间于遐迩;序其宗则源流有别,不间于亲疏。此为收族敬宗之要道也。”

明代状元刘同升《刘氏老谱序》云:“按旧谱原系唐虞夏商周历及西东汉唐宋元明,卿士忠臣,典载昭然,以迄于今。族之蕃,宗之盛,恐后公縻,如侄不知叔,兄不知弟,仓卒相会若途人,故修通谱以永其传。”

唐代状元刘沐《刘氏老谱序》云:“君亲一理,忠孝一道,忘之者谓之逆,遗之者谓之弃,慢之者谓之亵,立身之戒,莫大于不忠,五刑之属,莫大于不孝,为人臣所当鞠躬尽瘁,为人子所当慎终追远,而不可一毫或忽也。”

相传刘氏肇自陶唐。尧,陶唐氏,姓伊祁,名放勋,居于山西平阳。黄帝第五世裔孙,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先封于陶(今山东兖州陶县),后封于唐(今河北唐县)。被古人称为贤明之君。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云:“刘氏,祁姓,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汉书·高帝纪赞》载:刘氏“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夏时刘累学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姓为御龙氏。刘累之外,刘氏还有一支出于杜氏。杜氏的后代士会在 晋国任士师。鲁文公时由晋去秦,后又回晋。但其家仍留在秦,后来便称为刘氏。刘累为尧之后裔,而为刘邦之先祖,故为汉家先祖。”故祁姓之刘有同出一源的两支:一支直接出自刘累,形成于夏朝;一支出自刘累后裔士会,形成于春秋初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嘉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刘累故城在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南55里,乃刘累之故地也。”

据《左传》、《史记·夏本纲》、《汉书·地理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汉书·高帝纪》、《元和郡县图志》、《周礼》等史书和《刘氏族谱》记载,上古时期尧帝长子监明、九子源明为刘姓第1世“开创始祖”,夏朝丞相“御龙氏”刘累系源明公第18世裔孙(尧帝19世孙)为刘姓“建姓始祖”,汉高祖刘邦系刘姓第75世“国姓始祖。”刘姓自尧帝封地为姓开始,已传180余代。有“刘天下,李半边”,“张、王、李、赵遍地刘”之誉。宋朝刘姓约360万人,明朝刘姓约380万人。1987年《人民日报》称刘姓人口约6500万,目前约有6800万人。

帝尧,甲申年(约公元前2377年)生于丹陵(今河北唐县),20岁(约公元前2357年)为中原华夏酋邦君主。尧帝生9男2女,长子监明、次子丹朱、三子开明、四子启明、五子胤明、六子觉明、七子卧明、八子晦(傲)明、九子源明;长女娥皇、次女女英。尧帝在位98年,于辛巳年(约公元前2259年)去世,葬阳城谷林(今山东省定陶县),享年118岁。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的功绩大加赞赏。

中华刘氏源自我国北方,其族人最初聚居于黄河中下游之山东、河南一带,由发源地山东南部发往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地。早期之几支刘氏如祁姓刘氏(居今河北唐县)、姬姓刘氏(居今河南偃师)等,因史料缺失和无显赫名人而销声匿迹。唯有祁姓刘氏一支,春秋时期之晋国大夫士会之后代和汉代繁衍之旺族,流传甚广,遍布华夏及海内外。2002年统计,居住福州地区之刘姓族人,有290多支,约20万人。旅居海外者,达60多个国家。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云:“周大夫食采于刘,亦为刘氏。康公、献公其后也。”《辞海》“刘”条:“刘,古邑名,一作留。在今河南偃师南。春秋时期为郑国之邑,公元前712年为周平王所取得。至周匡王封其少子于此,是为刘康公,自为刘姓。”

今刘姓之来源,据《史记》记载大致有五:其一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其二源出周成王之子,为姬姓刘氏;其三由汉朝赐姓为刘者;其四由匈奴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者;其五由其他姓氏因故改为刘姓者。

湖南刘氏大都属于“汉室之后”,考其渊源主要分为四大宗派:一是楚元王刘交后裔的彭城刘氏派;二是中山靖王刘胜后裔的中山刘氏派;三是长沙定王刘发后裔的长沙刘氏南派;四是汉武帝刘彻后裔。

清代张澍《刘氏寻源》载:“帝尧娶散宜氏之女,女皇生长子监明先死,监明之子式封于刘,其后有刘累。”

刘累所生之刘氏乃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钺之部落。刘斧为人类征服自然、对付猛兽之重要工具。《辞海》述:“‘劉’,一个兵器的化身(兽面形大钺)。”

刘累生于夏朝后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陶唐氏子孙生子有纹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传说刘累出生时双掌有字纹:“卯在田上,系在田下”,故名留累。留姓由此而生,其后裔推劉累为劉姓肇祖。

原来,‘劉’乃一柄巨斧,喻“征服”“拼搏”之意。“累”之本义为“绳”,引申为“拘系”“捆绑”。一手执劉,一手执绳,其龙可驯矣!史载:刘累事夏朝时,天降雌雄二龙,使其养之甚善。

在刘姓历史上,除刘累之外,另一著名人物乃士会,即范会。王符《谮夫论》称:“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最盛也!”

士会,姓祁,名俞,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今山西介休),称随会。又食邑于范(今山东梁山),称范会,史称范武子。公元前633年,士会任晋戎右之职,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战功卓著,以此奠定其政治地位。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晋人派士会使秦(都城在今陕西凤翔),迎时任秦亚卿(官职)之公子雍归国即位。因乱,士会滞秦七载未归,妻孥相继去秦。《左传》载:公元前614年,士会携一部分族人返晋,另一部分族人仍留于秦。留秦之士会后裔,取“留”之意,称“刘氏”。

据历代姓氏书载,刘氏姓源主要有二:一为祁姓,受氏始于尧舜时代。尧帝将帝位禅让于虞舜,将儿子监明、源明封在刘地(今河北唐县),其后裔以地为姓,始得刘姓。一为姬姓,受氏始于周代。黄帝第17世孙在殷商时期,有古公亶父者,其小儿子季历,被武公封在河南王城,故名王季。武王之子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即以邑为氏姓刘。东周末年,周匡王姬班的小儿子也被封到刘邑,号称刘康公,此为姬姓刘。祁姓刘与姬姓刘,二者相间千余年。

《湖北建始刘氏宗支源流》云:“追溯我支刘氏,开山祝融,发韧轩辕,源于高辛(帝喾),始自陶唐。得姓源明,著在春秋,鼎盛两汉,蕃衍中山,望著蜀汉,蜚声唐宗(指诗人刘禹锡),积庆当今。”

《粤蜀黑龙滩刘氏族溯源序》云:“溯源刘氏,根于昆仑伏羲斧城,长于天峻,源于唐县,成于涿鹿,受姓大尧,盛于刘累,壮于武夷,扬于海外。原姓伊祁,始于黄帝,予玄嚣之后为大尧,号陶唐氏。大尧生于今山西临汾西伊祁山,故以山为姓伊祁。尧子监明子成名授封于刘地,故姓刘。尧帝乃刘姓始祖。”

《观溪天禄世家刘氏来源考》载:“自盘古三皇后,相传伏羲传神农,传有熊,传高阳,再传帝喾,姓姬名窗,则高阳所生,谓之高辛氏。喾生尧,于丹陵育伊侯之国,从父姓姬名放勋。后迁徙耆(今山西太原祈县),故曰伊耆氏。12岁佐兄帝挚,受封于陶(今山东兖州陶县)。再三年加封于唐(今河北保定唐县)。又曰陶唐氏,原姓姬,初变则高辛氏,再变则伊耆氏,三变则陶唐氏,又变御龙氏。古封邑为刘姓。刘姓出自陶唐帝尧第九子源明公。嗣后传至第十八世累公生二子。累公事夏朝时,天降雌雄二龙,使其养之甚善。夏孔甲(夏朝十四代君主)三年甲辰,御批通鉴载明:累公养龙有功,增其爵禄,封御龙氏。究此刘氏之血统确系源明公,则一姓发脉之始祖也。”

刘继德《湖南刘氏源流史·前言》曰:“我刘氏族史上溯伊祁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礼,序长幼以尚齿,列祖像以尚思。”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姓,人所生也。”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人出生的血缘关系。《竹书纪年》载,太昊伏羲氏“以木德正,为风姓。”伏羲氏首倡正姓氏自姓为风,人们开始有了自己的符号姓;制婚娶始有家庭,肇基了人伦之本。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只有姓,“姓”与“氏”是互相分离的。由于人口不断地繁衍,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志。“姓”的作用是别种族、明世系、别婚姻;而“氏”的作用是表明父系血缘关系。到春秋战国时期,姓氏逐渐混同,合二为一。2006年,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袁义达搜集的姓氏达23000个。据2008年新华社消息,在4100个姓氏的调查中,位列前四位的是李、王、张、刘。刘姓占全国汉族人口5﹒38﹪.何光岳《中华姓氏源流史》载:“加上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刘氏人口有9800万。”

郡望之称,历代为各姓所用。郡望始于东汉末年,历魏晋南北朝逐渐固定下来,至隋唐沿用不变。郡,古之行政区划。望者,望族也。

《广韵》载:刘氏郡望中著名者有二十五,即:彭城郡(今江苏徐州铜山县)、丰沛郡(今江苏沛县)、弘农郡(今河南灵宝县)、河间郡(今河北河间县)、中山郡(今河北定州市卢奴县)、梁郡(今河南商丘)、顿丘郡(今河南清丰)、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东平郡(今山东东平)、高平郡(今山东巨野)、东莞郡(今山东沂水县)、平原郡(今山东平原县)、广陵郡(今江苏扬州)、临淮郡(今江苏泗洪)、琅琊郡(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兰陵郡(今山东枣庄)、东海郡(今山东郯城)、丹阳郡(今安徽宣城)、宣城郡(今安徽宣城)、南郡(今河南南阳)、高阳郡(今河北蠡县)、高密郡(今山东高密)、竟陵郡(今湖北钟祥)、长沙郡(今湖南长沙)、河南郡(今洛阳)等。

堂号,指各姓氏祠堂之名号,又称堂名。刘氏堂号有:御龙、邦声、汉室、安成、敬胜、道胜、蒲编、屏山、五忠、铁汉、墨庄、清爱、藜照、藜阁、藜光、燃藜、然藜、青藜、光藜、兴藜、尚藜、宝藜、天禄、禄阁、校书、太乙、传经、授经、崇经、儒林、存著、德声、德馨、厚德、尚德、俭德、树德、恒德、旌义、序伦、叙伦、敦伦、敦睦、敦本、九睦、务本、思孝、再思、永思、念祖、崇让、恭让、忠定、忠贤、怀贤、亲亲、怡怡、庆元、强恕、直价、守三、谱寿、青云、金莲、花薮等。

在刘氏众多的堂号之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彭城堂。以标明自己是正宗的汉室之后。

中山堂:开派始祖为中山靖王刘胜(西汉景帝之子),他有120多个儿子。出中山的客家刘氏刘开七、刘广传一宗,刘广传有14个儿子,95个孙子,360余个曾孙。人丁兴旺。

蒲编堂:源出三国时刘备与母亲编蒲贩鞋的故事。

五忠堂:宋朝时,福建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五人死后被朝廷赐谥为“忠”,世称“刘氏五忠”。即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gé音阁,又读jiá洽)、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

藜阁堂:取西汉文学家经学家刘向(公元前77年?——前6年)校书天禄阁,夜有藜光照耀之典。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为楚元王刘交之四世孙,祖籍沛(今江苏沛县),宣帝时任散骑谏议大夫,成帝时更名刘向,任光禄大夫,校阅经传诸子诗赋等书。著有《新序》、《说苑》、《列女传》、《洪范五行传论》等书。《拾遗记》载:汉刘向在天禄阁校书,夜中有一老人,手持青藜杖,为刘向照明,道:“我太乙之精也,闻卯金刀之子有博学者,下而观焉。”藜光,点燃藜草所发之光。藜,草名,初生可食,茎老可做杖,亦用于燃藜照明。

七业堂:《晋书·刘殷传》载,刘氏在西晋时,著名学者刘殷,字长盛,新兴人也。其七子分别攻读《五经》、《史记》和《汉书》,后皆功成名就,谓之“一门之内,七业俱兴。”建“七业堂”。

墨庄:宋代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式,本为南唐进士,入宋官至刑部员外郎。刘式酷好读书,藏书甚富。他死后,其妻陈氏召集诸子说:“你们的父亲为官清廉,没有留下什么么遗产,只有遗书数千卷,传给你们。这就叫‘墨庄’,希望你们能在墨庄里耕读,学有所成,继承祖业。”诸子遵从母训,刻苦攻读,后来都考取了功名。其后以墨庄为堂号,陈夫人也因此被称为“墨庄夫人”。宋代朱熹写有《墨庄记》。

铁汉堂:宋代刘安世为谏官,刚正不阿,多次当面触怒皇帝。朝廷大臣对他又敬又怕,而蔡京则一意陷害。后刘安世被贬到梅州,遭蔡京多次谋害,仍无惧怕。苏东坡称他是“真铁汉”。刘安世后人将本族堂号取名“铁汉堂”。

磐宗堂:典出《史记·孝文帝纪》:“高帝封王子弟,地域犬牙相制,此所谓磐石宗宗也。”喻意刘姓宗族江山永固,坚如磐石。

清爱堂:山东诸城逢戈庄东武刘氏,刘墉家族之堂号为“清爱堂”。刘墉祖父刘棨在朝为臣,家祠竣,康熙御题堂匾曰“清爱堂”。取“清正廉洁,爱民如子”之意。刘棨之子刘统勋谥号文正公,刘墉(统勋长子)谥号文清公,刘堪(统勋次子)谥号文恭公,在山东誉称“东武三公”。东武,诸城别称。刘墉叔堂兄弟六十四人,号称“诸城刘家六十四弟子”。据清代统计:刘墉家族有举人34人,进士10人,翰林4人。就任知府6人,知县21人。

清代曾国藩题衡阳乌鸦塘《刘氏续修族谱》云:“刘氏之兴,自陶唐以来,代有伟人。即如隶籍吉安者,科名则刘松、刘严;相业则刘况、刘定之;政绩则刘孜、刘安世;武略则刘子荐、刘士昭;文学则刘友益、刘辰翁。类皆昆耀一门也。”

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帝王者有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刘邦)、东汉(刘秀)、蜀汉(刘备)、前赵(匈奴族刘渊的汉国,后其侄刘曜改国号为赵)、南朝刘宋(刘裕)、后汉(刘知远)、北汉(刘崇)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其中刘邦建立的西汉历214年,刘秀建立的东汉历196年,刘备建立的蜀汉历4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1959年至1969年任国家主席。据藜照堂民国辛未年刻本《宁乡南塘炭子冲刘氏四修族谱》载:刘氏由江西吉安于明永乐时迁宁乡。而我藜阁(照)堂社村刘氏亦于明洪武三年(1371年)由江西吉安迁邵陵,则刘主席与我族应为同宗脉。一说该脉为中山靖王刘胜裔蜀汉主刘备次子刘永55代孙刘广第11子巨河公裔。另说该脉为长沙定王刘发第八子茶陵侯刘欣后裔。

刘姓共有19位皇后。

湖南刘氏,自公元前158年就设立了“刘氏长沙国”,西汉景帝刘启之子刘发首任长沙王,谥为定王,共传7代8王,历时164年。汉晋之世,长沙刘姓为中华刘姓一大郡望。刘氏迁湘,滥殇于西汉,雏形于北宋,高潮于洪武,余波于清初。其间,历经了宋景德及宋元丰年间的“奉编入楚”及明清的“江西填湖广”两次大移民。据2008年《潇湘晨报》公布,湖南现有刘姓人口4799256人,为湖南第2大姓。

湖南邵东社村刘氏之鼻祖——光祖公,元代授江西吉安府三任太守,居江西吉安府吉水县樟树坝。光祖公殁葬吉安樟树坝,其子鸾凤、鸾翔二公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1年)迁徙至湖南宝庆府邵阳东乡炉前冲乌龟塘下窑冲立标为基二处。后人追光祖公为始祖,鸾凤、鸾翔为二世祖也。

凤公之子虎公,徙新化县时永桥东岭。

翔公传增公、泰公。增公徙本邑安上老虎村。

泰公传应公,应公传祥公,祥公传明公,明公传鸣公,鸣公传志海、志高、志忠、志隆四公。

志海公传文道公,文道公传定璋、定禄二公。

定璋公于明万历九年徙居安化青草河。

定禄公徙居衡阳金兰二都,支派现居九都十区山丫冲。

志高公生殁葬配支派居止无考。

志忠公裔仍居炉前冲下窑冲。

忠公五传邦乾公一支徙居衡阳桐子嘴。

志隆公由炉前冲乌龟塘下窑冲徙居社村,生文左、文右、文松、文柏四公。丁繁户盛,派衍社村刘氏一脉。

左公传定祯公,祯公传国东、国南二公。东公裔一支徙居湘乡,现居蔗塘大木冲;一支徙居邵湘界十字路(称社村刘氏大房)。

南公传安宦、安棋二公。宦公裔仍居社冲(称社村刘氏大房),棋公裔徙居安化珠梅。

右公裔居社冲、朱家冲两处(称社村刘氏二房)。

松公裔徙四川。

柏公裔仍居社冲(现称社村刘氏三房)。

清康熙33年,代文公(任宝庆督粮府地科官员)与万礼公辑成刘氏墨谱(手写本)。

清嘉庆25年,子纶公意欲纂辑族谱而未果,存《族谱序》一篇。

清道光23年癸卯冬,习成公(奉阁公曾祖,从九品)、习蜀公总纂一修。(外徙各支已先修谱,班歌异,故不合。)

清光绪33年丁未冬,奉阁公(昌运)总纂二修。

中华民国37年(1948年),余祖亚卿公(永菽)总纂三修。

公元1994年仲春,余父讳衔(吉钧)总纂四修。

岁月悠悠,江河滔滔。日升月恒,子孙长衍。祖宗有德,后嗣大昌。房房发达,如江海之浩瀚;代代兴旺,如岱岳之崔嵬。

斯为序。

二十三代孙 湖南教育学院毕业 昌澍畅觉氏谨识

公元二0 0九年四月初稿

公元二0一六年正月修改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湖南邵东社村刘氏族谱源流序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