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关于刘邦近祖从魏国大梁徒迁丰邑之见解

绝大部分《刘氏族谱》和一些名人著作以及部分报刊都说魏国大夫刘清(刘邦的曾祖父)于公元前227年从大大梁东迁于丰邑避难,为避秦祸,便改姓为金。如在1991年11月7日《经济新闻报》上刊登的《刘邦故里―金刘砦村名的由来》一文中记载:“战国时期,七雄相争,秦势渐盛,逐渐东侵,继而灭掉六国,称霸中原。那时刘清及其上世刘明、刘远、刘阳等十世均为魏国大夫。至公元前227年刘清从大梁东迁于丰邑避难,为避秦祸,便改姓为金”;又如《刘邦与汉文化文集》中记载:为避秦祸,魏大夫刘清取繁体“”字“卯、金、刀”之主笔,改姓为金,又称“卯金氏”。

刘字甲骨文字、古文字


汉高祖刘邦


笔者退休后从事刘氏源流考证和刘氏族谱的编修,对刘清在公元前227年还能到丰邑避战乱这个问题感到十分不解。经过反复阅读《史记》和《汉书》,并与部分汉刘文化研究专家多次探讨,大家的共识是:刘邦近祖从魏国大梁徒迁丰邑的不可能是刘清,应该是刘邦的祖父刘荣;徒迁丰邑的理由不是避难,而是任丰邑的县令并负责为魏国修陪都;徒迁丰邑的时间是秦灭魏的公元前225年以前的15年左右。其理由如下:
1、刘清的年龄不容他于公元前227年从大梁东迁丰邑避难。
刘清究竟生于何年,史无记载。我们只能根据史料进行分析,只要分析得有道理,有个八、九不离十,就足也。
刘清的父亲是士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恢复刘氏者的十世孙,他在战国时获与魏,遂为魏大夫,随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时徒大梁,生清。也就是说刘清是在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以后在大梁出生的。
(会适秦,归晋,有子留於秦,自为刘氏。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于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徒大梁,生清。《新唐书・宰相世系一上》)
(笔者注:这里的“秦灭魏”可能有误,应是“魏迁都”,详见《关于传世文献中几个与刘氏源流相关的问题的探讨》)
《史记・魏世家》记载的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的时间是公元前339年。然而同样是《史记》・魏世家》和《史记・秦本纪》以及《竹书纪年》的记载都说明上述记载明显有误,魏国从安邑迁都到大梁的时间是公元前361年(详见《关于传世文献中几个与刘氏源流相关的问题的探讨》)。
既然刘清是其父亲从安邑徒大梁以后出生的,他生于公元前361年以后是无疑的了。刘清的十二世祖士会的出生年有公元前669年和662年两种记载,但根据士会的曾祖父士隰叔的出生年不能晚于公元前785年(隰叔之父杜伯于公元前785年被周宣王冤杀)的事实,我们取士会的出生年为公元前669年。士会的十五世孙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是不争的事实。士会是帝尧的62世孙,刘邦是帝尧的76世孙,从士会出生的公元前669年,到刘邦的出生年公元前256年相距413年,繁衍了14代,用平均代距的方法推算,刘清的出生年大约是公元前350年左右。公元前350年左右出生的刘清,到公元前227年已经123岁了。《刘氏族谱》上记载的刘清享年70岁,就是说,刘清在公元前280年左右就死了。就算刘清在公元前227年还活在世上,120多岁的人,他能经受四百多里的马拉车的颠簸吗?所以,刘清的年龄不容他于公元前227年从大梁东迁于丰邑避难。
刘清的父亲是魏国大夫,按常规,其父去世以后,刘清应是魏国的世袭大夫。作为魏国的大夫,在国难当头的情况下,他能临阵脱逃,贪生怕死当逃兵,远赴丰邑逃难吗?刘清不会,他也不敢。
《史记》、《汉书》均没有刘清徒丰的记载。
所以刘邦的曾祖父刘清不可能于公元前227年从大梁徒迁丰邑避难。刘清在身时没有到丰邑。
2、刘邦的近祖从大梁徒迁丰邑的为什么说是刘荣呢?
《汉书》告诉我们,汉帝源本,出自唐尧帝。延续到周朝时,留在秦国的那一支后裔恢复姓为刘氏。到魏国后,又东迁到丰邑,称为丰公。由于迁到丰邑的时间不长,所以刘氏在丰邑的坟墓不多。
(《汉书》:“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
丰公是谁,丰公就太上皇的父亲,就是刘邦的祖父,刘荣,字仁,号丰公。
3、刘荣到丰邑来干什么?
按常规,刘荣的父亲去世后,刘荣也应是魏国的世袭大夫。
魏国的世袭大夫,在秦灭魏以前他能到丰邑来逃难吗,不可能,他也不敢。刘荣徒迁丰邑是来当相县令的,为什么呢?《汉书》记载的“涉魏而东,遂为丰公”就是答案。
秦未灭楚前,楚地人称县令为“公”。故刘邦当沛令后称为“沛公”,夏候婴当滕令称为“滕公”。“公”是楚地“县令”的旧称。丰邑是沛县的近邻,称呼上也有些近似,所以刘邦的祖父是“丰公”,这就是说刘邦的祖父从大梁徒迁到丰邑是来当“县令”的。
汉初的大学者、中国的第一位目录学家刘向说:“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笔者注:应为魏迁都),徙大梁,都于丰。(迁都大梁,建都于丰邑)《史记・高祖本纪》)
所以,刘荣徒迁丰邑不是仅仅当县令,而且还肩负修陪都的重任。
刘邦暂蛇起义为沛公,派将雍齿守丰城,刘邦外出时,“周市派使者对雍齿说:‘丰邑这地方,是以前梁都欲迁徙之地。现在魏地己定者有数十城。你雍齿归顺魏,魏国封你为侯,仍守丰邑。不归顺,我们就要屠丰邑。’雍齿本来就不想归属于沛公,见魏王来招降,于是就为魏国守丰邑。”
(原文:“ 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今魏地已定者数十城。齿今下魏,魏以齿为侯,守丰。不下,且屠丰。”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及魏招之,即反为魏守丰。”《史记・高祖本纪》)
上述记载,充分说明,丰邑的确是魏从安邑迁都大梁以后修的陪都。
4、刘荣是什么时候来丰邑当县令的?
根据《汉书》记载的“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来看,刘荣徒迁丰邑的时间距秦灭魏的公元前225年有一段时间,但时间不会很长。太短了叫临近,太长了不叫“其迁日浅”。
在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分宋国以前,丰邑,是宋国都城的近邑,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三分宋后,沛县归楚,丰邑归魏。否则魏国不可能派人去丰邑当县令。
因此,刘荣徒丰邑修陪都是在公元前286年以后。
刘荣究竟是什么时候徒丰邑呢,
《史记・六国年表》告诉我们,刘荣徒丰邑修陪都的具体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40年左右。
公元前28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秦魏之间紧张关系有所缓和,如公元前285年,魏与秦联合击齐济西,与秦王会西周。公元前283年,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秦魏之间即便发生战争摩擦,基本在魏国的西部地区,还未对大梁构成严重威胁。
自公元前276年魏安厘王元年封弟公子无忌为信陵君以后,信陵君成了魏国的中流砥柱。尤其魏公子窃符救赵,名满天下。尝两次联六国之兵攻秦,皆大败秦国,使秦国不敢东望。信陵君成了秦国吞天下的克星。公元前243年信陵君死,秦国知道后,以为是灭魏的时机到了,因此加大了对魏国的进攻。公元前242年秦拔魏国二十城,公元前241年秦拔魏国朝歌,逼魏从濮阳徙野王……,此时魏国的国都大梁随时都有可能遭到秦军进攻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修陪都,以防万一,就显得特别重要。于是魏王就派老臣、大夫刘荣携王室巨资向东撤四百余里,到丰邑建“陪都”,原住在大梁的刘氏家族(包括舍、佣人员)从此迁到丰邑。时间大约是公元前240年左右。
从刘邦在斩蛇起义为沛公后及雍齿降于魏期间的数次攻打丰城均不破的情况来看,丰邑城池的防护设施是非常坚固的,是合符国都城池要求的。
(“秦闻公子死……其后秦稍蚕食魏,十八岁(魏公子死后18年)而虏魏王,屠大梁。《史记・魏公子列传》》)
丰邑陪都修好后,由于种种原因,魏国未实施二次迁都。刘荣一大家人一直住在丰邑县令府。
公元前225年,秦军突然用引水淹没大梁的方式灭魏。刘荣为了保护刘氏族人的性命,果断解散刘府舍、佣人员、散尽未用完的王室资财、将刘清的墓碑换成无字碑、将家人分别迁至赵庄镇和中阳里等乡下,全部改成姓金,隐藏于民间。
刘荣因是多年的县令,本地无处葬身,就只身离开丰邑出家,死于外地,葬于外地。
5、刘清的坟葬于丰邑赵庄镇力村疃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史志没有记载,笔者与从事汉刘文化研究的专家们多次讨论过,大家认为刘清不可能死于丰邑,他的坟是刘荣徒迁丰邑后从大梁附近迁移过来的。
按刘氏族谱记载刘清享年70岁推算,刘清死于大梁,原葬于大梁附近。大梁在黄河附近,葬在黄泛区内的坟地,随时都有可能被洪水冲毁。可能是刘荣的祖父、祖母及母亲的坟都被大水冲毁,只有父亲刘清的坟还在,为了父亲坟地的安全和祭祀的方便,刘荣徒丰邑后将父亲的坟从不安全的黄河附近迁到较为安全的丰邑的赵庄镇力村疃的。这仅似我们的分析。
以上意见,欢迎讨论。
刘晓辉 执笔
2011-2-24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关于刘邦近祖从魏国大梁徒迁丰邑之见解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