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嘉业堂刘氏源流

嘉业堂堂名源于刘承幹曾斥巨资为光绪皇帝陵园植树时,溥仪所赐“钦若嘉业”之匾。1924年,书楼落成。全盛时期,书楼藏书达十八万册,六十万卷。

小可爱刘头像

刘承幹(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吴兴县南浔(今浙江湖州南浔镇)人,近代著名藏书家与刻书家。出身望族,家学渊博,中清末秀才。酷爱购书、抄书、藏书、刻书,缪荃孙《嘉业堂丛书序》曾赞:“诸藏书家多佚出之本,无不归之,收藏遂富甲海上。”1920年,承幹于故乡南浔镇小莲庄西册鹧鸪溪畔营造藏书楼,取名“嘉业堂”。

嘉业堂藏书楼,隔溪与小莲庄毗邻,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
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系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解放后,原书楼主人捐赠给浙江图书馆,现为公共图书馆和旅游景点。
2022年9月2日,“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在湖州市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正式发布使用。

嘉业堂历史
嘉业堂位于湖州市南浔镇西南郊,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其创建者是号称“江浙巨富”的刘承干。
刘承干(1881—1963),字贞一,号翰怡,南浔人,清末秀才。他的祖父刘镛(1825—1889)经营蚕丝致富。然轻富重文,竭力鼓励子孙念书做官。父亲刘锦藻(1862——1934)精文史之学,光绪二十年(1894)中进士,撰有《续皇朝文献通考》、《南浔备志》、《坚匏庵诗文抄》等著作。

嘉业堂古籍赏鉴
刘承干秀才出身,长期与著名考古学者王国维、罗振玉、版本目录学家叶德辉、缪荃孙等相交往,爱好古籍赏鉴,并有承袭其父史学及继父刘安澜(刘锦藻的长兄)藏书遗志。
1920年,他在南浔故居小莲庄的西侧,建造了这座藏书楼,历时 四年,于1924年竣工,占地面积20余亩。在他所撰写的《嘉业堂藏书楼记》中讲到:“余少席先芬,习向庭洁,缅怀乡先,窃抱斯志……乃归鹧鸪溪畔。筑室为藏书计。糜金十二万,拓地二十亩。庚申之冬,断于甲子之岁”。
文革时期
六十多年来嘉业堂藏书楼经历两场大灾难——日寇侵华和十年“文革”。
日寇侵华
南浔沦陷,日军纵火烧房,全镇一片废墟,然而嘉业堂藏书楼竟安然无恙。原因有以下三种解释:据说刘承干刻印古籍,乐于赠送别人,时有日本汉学家松崎鹤雄,抗战前曾多次来信向藏书楼讨书,刘承干是有求必应,满足他的要求。松崎之妻舅为“牧少将”,在侵华前,松崎一再叮嘱,如到浙江南浔,务必保护嘉业堂藏书楼。事情果然,“牧少将”侵华时成了驻南浔日军的司令官,他下令保护藏书楼,此是第一说。
刘承干深知日本人喜爱中国古籍但鄙薄残本,故在日寇侵华时,已将藏书每部抽去一至二册,成为残缺不全的书,故日军对残本不屑一顾,而未掠夺,此是第二说。第三说是刘承干在日寇未到南浔时,已将大部份珍贵书籍运往上海租界住宅中,得以保存。此是三种说法,似都有道理,也许三者兼备,待考。
文革语录
第二场灾难是“文革”十年。红卫兵曾把藏书楼目为“封、资、修”的老窝,是破“四旧”的主要目标。但此时幸亏藏书楼有一位管理员汤福璋(已故世),他在所有大理石屏风和书橱上都用红色颜料涂上《语录》,这些红卫兵一进藏书楼大厅,满目都是红色《语录》,竟然瞠目结舌,无人敢砸掉语录牌,嘉业堂藏书楼绝处逢生,经过十年动乱,完好如初。
当时嘉兴县解放不久。六月下旬的一天,嘉兴县委接到省、地委转来的周恩来同志的电报,命令立即派出部队保卫嘉业堂,防止破坏。省、地委把这个重要任务交给了嘉兴县委,要嘉兴县委调遣武装去保护南浔藏书楼。这时嘉兴县委已经建立,嘉兴独立营刚于六月一日由原独立团整编建制。
杨铭同志任县委书记,沈如淙任县委副书记兼嘉兴独立营政委。
县委接电报后,杨铭同志把电报交给了沈如淙,要他执行周总理交来的电令任务,沈如淙表示坚决执行。当即决定指派嘉兴独立营第一连,由指导员胡国钧、连长沈英杰带领,连夜赶往南浔执行任务。藏书楼东面是刘家的中西合璧式的住宅、家祠和花园小莲庄,部队即驻扎其间。第二天,沈如淙和杨铭同志到南浔检查一连保护藏书楼的保卫工作,去嘉业堂了解部队驻防保卫情况。
完好保护嘉业堂
一连干部战士在南浔很好地执行了保卫藏书楼的任务。但是为了保卫祖国的文化瑰宝,他们也付出了血的代价。当时南浔附近的匪特不甘心失败,在部队进驻后,仍然企图伺机疯狂破坏。
就在第一连进驻小莲庄第三天下午,一连文书沈向荣同志(中共党员,崇明人),在藏书楼通往市街的弄口,突遭两个土匪袭击。两匪扑向沈向荣同志夺枪,沈文书奋勇反抗,力拒两匪,他们见夺枪不成,即向沈文书连开数枪,沈向荣同志当场牺牲。连队闻讯,立即出动追捕两匪。在当地农会干部(其中有一女同志)、群众协助下,两匪当天即被捕获,关在一间靠河民房内。夜间一匪跳窗逃跑,落入河中淹死。
另一匪被押送至嘉兴独立营营部,由营长刘先正同志审讯后,报经上级批准处决。在审讯中得知两匪系国民党潜伏下来的马文龙匪部残匪,嘉业堂完好地保护了下来。
嘉业堂现状
南浔镇于1949年5月2日和平解放。大军南下时,周恩来同志十分关心浙江两大藏书楼(南浔的嘉业堂和 宁波的天一阁),曾要陈毅司令员派兵保护,不使损失。
故解放军专门派一连战士驻守藏书楼,保护了这批珍贵书籍。1951年11月,刘承干写信浙江图书馆,“愿将书楼与四周空地并藏书,书版连同各项设备等,悉以捐献与贵馆永久保存”。
当时由浙江图书馆和嘉兴地区图书馆派干部接收。接收时藏书有十一万册左右,杂志三千余册,红梨木书版三万余块。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给藏书楼带来了新生。
浙江省人民政府1984年拨款二十二万元作了修葺。嘉业堂藏书楼房屋修缮一新,园林整治有序,大树参天,绿荷细柳,亭子出新,曲径通幽,人历其境,似处身世外,荣辱皆忘,心旷神怡。一些海内外名人学者大都慕名前来参观访问,这座藏书楼重又名噪于世。
嘉业堂坐北朝南
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中式建筑,坐北朝南,大门楣上“嘉业堂藏书楼”六个大字出于刘廷琛和笔。刘承干建藏书楼而要以“嘉业”命名,是因清末刘承干曾捐巨资助修光绪陵墓,宣统曾赐以“钦若嘉业”的匾额,他以此为荣,故以“嘉业”命名。楼呈“□”字形回廊式两进两层走马楼,整幢楼共计52间。楼上为“希古楼”,存放经部古籍。外面一间为“黎光阁”,存珍本《四库全书》1954册。里面正房名“求恕斋”,原存放史部古籍。嘉业堂藏书楼是一座 回廊式的砖木结构、中西合璧的两层楼房,东西阔十丈六尺,南北深十五丈九尺,分前后两进,每进面宽七间,左右厢房各六间,共五十二间。建造考究的52间房 屋均为藏书之库房。每间书库,地板坚固,书架整齐,两面均装有铁皮、玻璃双层窗户。楼四周墙基约五、六尺高,皆用花岗岩砌筑。平面呈“口”字形,为了便于 晒书,两进房屋中间有一占地3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平铺方砖,不生杂草。
站在大天井中东南西北四望,只见凡朝天井的库房均安装的是落地长窗,窗多,便于 通风采光,建楼主人思虑缜密。所有楼堂斋室都陈列着大理石屏风、书桌、茶几和香杞榻等红木家具,一派清代厅堂的风格。底层正厅为“嘉业堂”,悬挂清宣统皇 帝御赐“钦若嘉业”九龙金匾一块,楼上为“希古楼”,楼下窗格都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样作为装饰,廊外铁栏用“希古”两字作花饰,巧思匠心,殊饶别致。

嘉业堂藏书规模
藏书楼鼎盛时期的藏书全部为五十几万卷,号称六十万卷,共十六、七万册,至1949年藏书仅存十万册左右。其中:
宋、元两代精椠一百四十九部,其中完整的一百另六部;《永乐大典》珍贵孤本四十二巨册;《四库全书》(翁覃溪手纂)原稿一百五十册。刘承干还特别注重明清两朝的诗文集,有明代椠本二千种,清代椠本五千种,还有抄本近二千种。此外,尚有全国地方志,从州志、郡志、府志、县志、镇志共收有一千二百余种,三万三千三百八十卷,其中海内秘本有六十二种。藏书数量之巨大,使不少藏书家亦瞠乎其后。最著名的是《清实录》和《清史列传》两部书的底稿,均在北京国史馆内,社会上已经绝迹,为刘氏出资二、三万元派专人花数年时间,把这两部书全部抄回来。藏书楼不仅藏书,还聘请专家刻印书,用的是红梨木书版,共有三、四万块。刻印书有《嘉业堂丛书》、《求恕斋丛书》、《吴兴丛书》、《留馀草堂丛书》、《希古楼金 石丛书》以及《景宋四史》、《旧五代史注》、《晋书?注》、《章氏遗书》、《北琼室金石补正》等,共二百几十种,约三千卷。
刘承干还刻印了不少清朝禁书,有屈大均的《安龙逸史》、《翁山文外》,蔡显的《闲渔闲闲录》,李清的《三恒笔记》等。

嘉业堂保护措施
2022年,嘉业堂藏书楼及小莲庄之馨德楼、走马楼修缮工程被列为首届“匠心杯”浙江省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

嘉业堂文化活动
2022年9月2日,“浙江省历史文献数字资源总库”在湖州市南浔古镇嘉业堂藏书楼正式发布使用。

嘉业堂旅游价值
嘉业堂藏书楼坐落于南浔的鹧鸪溪,与小莲庄隔溪相望,有小桥通连。
藏书楼掩映在园中,楼外有园,园中有池。园内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夏日,池中绿荷亭亭,红莲怒放。有亭三座,曰“明瑟”、“漳红”、“沅碧”。更树有三座巨大的太湖石假山,玲珑剔透,十分珍贵。最奇者,园内竖有一石,腹有小孔,人嘴对准吹气,会发出一种巨响,极似虎啸,几可乱真,石上镌有清代大学者阮元题“啸石”两个朱字,游人到此颇多一试者。

赞(0)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嘉业堂刘氏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