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22年(秦始皇25年) 秦将王翦率领60万大军灭楚之后,始皇帝令其“南征百越之君”。王翦驻扎五岭一线,与南越族对峙。秦军进犯岭南,试图统一百越,却遭到土著的顽强抗击,几乎全部葬送此地。王翦留5万人守五岭,在要冲之地筑城设关。
公元前218年 秦始皇命大将屠睢和赵佗率50万大军,发动了征服岭南越族的战争。秦军兵分五路,经广西北部的越城岭、湖南南部的九嶷山以及江西南康和余干等地,向今天两广地区的越族进军。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 秦军完全攻占岭南。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对岭南开始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标志着岭南正式并入中央管理范围内的一部分
公元前213年 始皇帝命令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11年 由于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南海尉赵陀割据自立,成立南越国,历经5代。这时期有大量中原移民进入岭南。
公元前111年 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在岭南地区设置9郡,继而设置交趾刺史部,统领岭南各郡。一是通过行政手段,屡次强迫“罪人”移民岭南。二是民间自发迁徙移民。
西汉末东汉初 公元5年-公元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兵戈不断,为躲避战乱,大量中原人南迁岭南各郡,规模庞大,数以万计。
185年东汉灵帝中平二年 黄巾起义后,关中人大批外迁,南出武关(在今陕西商南县西南),北徙壶关(在今山西长治县东南)。
192年 初平三年 董卓被杀,董氏余党攻入长安,以后又相互攻击,造成大量死亡和外逃,以至关中无复人迹。数十万人东迁至今江苏徐州一带投奔徐州刺史陶谦,数万户进入四川投奔益州牧刘焉,一部分南出武关,经南阳,迁入荆州。 孙策渡长江南下,经营江东,江淮间不少人随之南迁。
193年初平四年 投奔陶谦的难民大部分被曹操屠杀。
204年建安九年 曹操攻下袁氏所据阴安(今河南南安县西南),迁其民于河南(今河南中部)。
301年永康二年、永宁元年 “八王之乱”使洛阳、长安、今河南和相邻的河北、陕西、山东、山西部分地区沦为战场,大量人口逃亡。聚集在荆州(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的流人有10余万户,部分来自中原。部分系由巴蜀而来.
625年 武德八年 扬州治所从丹杨(今南京市)移到江北(今扬州市),居民随同迁移。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 开始招募内地汉人迁入今河套垦种。
664年 唐麟德元年 在昆明之弄栋川(今云南姚安县北)置姚州都督府,每年募兵500人前往镇守,前后达80余年,许多人留居于此。
669年 总章二年 漳州(今属福建)境内“蛮夷”起事,光州固始人陈政奉命率将士113员、府兵3600人前往平乱,其兄弟后又率58姓军校前来支援,陈氏子弟及部下以后定居漳州一带。
688年 垂拱四年 越王贞起兵失败,因受牵连而连坐者六七百人,籍没者5000口,全部流放丰州。
704年武周长安四年 因境内逃户众多,合州增置铜梁县(今属四川)。
733年开元二十一年 福州长史唐循忠在今福建西南部搜寻到躲避赋役的外地百姓3000余户,以之置汀州(治今长汀县)
737年开元二十五年 隋州山区多逃户,因以建唐城县(在今湖北枣阳市东)
740年开元二十八年 福州经略使唐循忠在漳、汀、福三州交界处招谕诸州逃人1000余户,因以建尤溪县(今属福建)。
742年 唐天宝元年 自高宗以来山东旧士族多迁往京畿地区,玄宗时达到高峰,多迁入河南府、京兆府及降州(治今山西新降县)、郑州、相州(治今河南安阳市)、汝州(今属河南)等地.鄂州蒲圻县梓洞中会聚2000余户逃户,因以建唐年县(今湖北崇阳县)。
751年 天宝十载 唐军与南诏发生大规模战争,数年间损失15万军队,多数沦为战俘。姚州的汉人被南诏迁到本国腹地。
752年 天宝十一载 宣州泾县境多逃户,因之设太平县(在今安徽黄山市境内)
755年 天宝十四载 十一月,范阳、卢龙节度使安禄山反唐。 叛军迅速南进,途中不时掠夺人口。为避战乱,沿途人民开始向南方及北方河东等地迁移,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北方人民南迁浪潮开始。
757年 至德二载 渝州的江津、万寿、巴三线交界处外地逃户甚多,因以置壁山县(今属四川)。
759年 唐乾元二年 叛军在相州大败唐军,洛阳士民散奔山谷,官吏南奔襄阳,洛阳成为空城 因江南饥荒而衢州(今属浙江)一带丰收,北方和江南饥民1万余户涌入衢州。
760年 唐上元元年 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县南)刺史刘展升任淮南三道节度使,率亲属和宋州兵7000人赴广陵。不久举兵反,败后军士多散落在淮南和江南。
875年唐僖宗乾符二年 王仙芝、黄巢分别起义,参加者甚多,中原大乱,许多人不得不逃亡南方以及河东避乱,北方人口南迁进入高潮时期。
878年 乾符五年 王仙芝率众号称30万人,陷江陵。旋在黄梅(今属湖北)大败,王仙芝死,余众败散。 黄巢自号冲天大将军,驱河南、山南之民10余万,进入淮南,继又进军江南和岭南。在征战过程中,许多人因被俘、投降、受伤、掉队等原因流落南方。 因战乱波及到江南平原,一些北方移民和南方人民迁入福建等山区避难,仅某一日便有平民和僧侣5000人迁入福建。
885年 唐光启元年 正月,王绪、王潮率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县)人约二三万人,经江西进入福建。
886年 光启二年 淮西将领黄皓在湖南被杀,所部散失在湖南一带。
901年 唐天复元年 黄巢败后其从子黄浩仍活动在长江南北,本年率众700人企图占据湖南,不久失败,所部多定居湖南。
939年后晋天福四年 王审知少子夺取王位,闽国内乱,原闽王亲军逃往吴越国。闽后期内乱,人民逃往吴越甚多。
1043年 庆历三年 江西人黄捉鬼兄弟在湖南南部被镇压,5000余部众相当部分是江西移民。
1045年 庆历五年 平定广西侬智高之乱。此后,在桂林、□州(治今南宁市)、宜州和钦州常年屯驻宋军1.3万人,连家属约达4万人.
1050年 皇佑二年 因闽、蜀地少人多,宋仁宗下诏福建和四川四路转运司,允许人民外迁。
1055年宋至和二年 河东招募民户4000户,屯垦代州(治今山西代县)和宁化军(治山西今县境)荒地
1082年 元丰五年 因外来人口迁入,珠江口外的香山岛本年主客户达5838户,因以建香山县。
1126年宋钦宗靖康元年 正月,金军攻至黄河北岸,宋徽宗率亲信南下江淮暂避,开封居民开始南下避乱,一些南迁者留居不返,我国历史上第三次北方人口南迁开始。
1130年宋建炎四年 二月,程昌寓率蔡州(治今河南汝南县)军民数千人迁入鼎州(治今湖南常德市)
1176年宋淳熙三年 很多来自江西、江东等路的农民携家前往荆南府、安、复、鄂诸州(均在今湖北省),以及常德府和澧州(均在今湖南洞庭湖西岸)等地,请细荒田。
1357年至正十七年 徐寿辉农民军将领明玉珍率兵1万余入四川。此后,又将约20万军人调入四川。与家属合计,明氏移民的数量大约为40万。移民主要迁自湖广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和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氏)。
1358年元至正十八年宋龙凤四年 十二月,朱元璋迁宁越七县(今浙江地)富民子弟往应天府(治今南京市)。
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宋龙凤十一年 十月,朱元璋迁泰州张士诚部降民5129人于湖广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和辰州(治今湖南沅陵县)卫所。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宋龙凤十二年 三月,朱元璋迁高邮张士诚部降民2212人于湖广丐阳州(治湖北仙桃市)和辰州卫所。
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 十月,朱元璋迁苏州富民于濠州耕种。 十二月,朱元璋迁浙江方国珍部属官于濠州卫所。
1369年 洪武二年 九月,迁湖广黄州民于和州(今安徽和县) 十二月,迁河北口外元降民于山东东昌(今山东聊城)、临清(今山东临清市)。
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 十月,迁陕西西安卫所官军15220人于四川泸州、赤水(今四川叙永县南)等地。至洪武后期,迁入四川的民籍移民约为80万人。移民多来自湖北黄州府(治今湖北黄冈市)。 在黄州府人民外迁四川的同时,大量江西移民也在向黄州府迁入。约至此时,迁入湖北黄州府的江西移民氏族约占当时当地氏族总数的70%,迁入的民籍人口约为30万人。迁入武昌府(治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区)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2.2万人。迁入德安府(治今湖北安陆市)的江西民籍移民约9.1万人。迁入汉阳、丐阳等地的江西民籍移民约为10.7万人。迁入荆州府(治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区)的江西民籍约为16万人。迁入襄阳府(治今湖北襄樊市)的民籍移民约为1万人。
1389年洪武二十二年 四月,迁杭、湖、温、台、苏、松诸府民无田者于淮河以南滁州(今安徽滁县市)、和州等处。估计洪武年间迁入和州滁州地区的民籍移民约1.7万。 至此时,迁入安庆府(治今安徽安庆市)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为27万,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籍移民约2万,从全国其他地区迁入的移民约2万。另外,迁往池州府(治今安徽贵池县)的江西饶州、九江等府籍移民约6.5万,徽州府移民籍约0.3万。迁往庐州府(治今安徽合肥市)的江西饶州等府籍移民约6.4万,徽州府籍的移民数量大致相同,宁国府(治今安徽宣城市)和应天籍的移民各约4万,另有5万左右的移民从北方迁入。 九月,迁山西贫民于北平大名(治今河北大名县东北)、广平(治今河北永年县东南)两府及山东东昌府。 十一月,迁山系沁州(治今山西沁县)居民116户于河南鄣德、卫辉(治今河南卫辉市)、归德和山东临请、东昌。
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 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2700户于长江北岸之通州(治今江苏南通市)地区。 至此,今江苏南部及附近区域农民约23万、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23万迁于扬州府各县。今苏南及附近区域农民约10万及江西饶州府、徽州府农民及商人约10万迁于淮安府(治今江苏淮安市)各县。山西农民约3.6万人迁于徐州府(治今江苏徐州市)。
1394年洪武二十七年 二月,迁崇明县民无田者500余户于昆山县。
1397年洪武三十年 三月,迁江西丁多人民及无产者于湖南常德、武陵等十县(含长沙府属县),至此时,估计迁入长沙府的民籍移民大约21.9万,迁入常德府的移民大约2.6万。 至此,从江西迁入岳州府的氏族大约占当时该区氏族总数的35%,移民人口约占当时总人口的10%,约为1.1万人。迁入郴州及永州(治今湖南零陵市)、衡州(治今湖南衡阳市)两府的江西籍移民人口占18.3%,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2万人。迁入宝庆府(治今湖南邵阳市)的移民氏族占当地汉族氏族总数的近60%。估计迁入的民籍移民人口约为9.4万人。迁入靖州(治今湖南靖县)和辰州两地的江西籍移民氏族人口占当地人口总数的25%,估计民籍移民总数约为15.4万
1403年明成祖永乐元年 三月,洪武时期迁入的山西移民落籍裕州(今河南方城县)
1404年 永乐二年 九月,迁山西太原、平阳、泽州、潞州、疗州、沁州、汾州民户1万户于北京州县。迁山西洪洞民约500户于顺德府(治今河北邢台市)巨鹿县、广宗县,是年迁入顺德府诸县的山西移民大约为6万人。迁山西长子、屯留、襄垣、黎城等县民约550户于真定府柏乡县。迁山西高平、长子诸县民户400余户于真定府南宫县。迁山西洪洞民户车、武二大姓,陈、张、翟、郭、穆等蒙元后裔及宋、白、苏、安、梅、杨等姓入真定府新河县。迁山西洪洞等县民户于真定府晋县。迁山西洪洞、襄垣、黎城民户于大名府诸县。大名、广平两府的陕西移民大多是洪武移民在“靖难之役”中逃回原籍后的再迁入。 十月,迁山西洪洞民户于山东莱州潍县(今山东潍坊市)。
1405年 永乐三年 九月,迁山西民1万户于北京州县。 十一月,迁江西各地有丁无田及丁多田少之家3700余户于九江、南康(治今江西星子县)两地,一年后逃亡。江西给事中朱肇昌因浮夸移民人数而受到惩处。事后,政府组织移民迁入,估计不足1万人。
1409年 永乐七年 六月,迁山东青州安丘等县民之无业者800户于真定府枣强县。
1411年 永乐八年 十二月,迁各地罪囚于福建邵武补充当地疫死之1.2万户。
1428年 宣德三年 河南南阳一带聚集的流民不下10余万口。这所谓“流民”实际上是洪武年间自发迁入而未在当地入籍的山西移民。
1436-1449年明英宗正统元年-十四年 原居住于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处黄河故道上的20余万流民,因河溢横流,多转徙于荆襄地区。 河南、山西、山东、四川等省的流民约10余万人流入陕南汉中地区。
1573-1620年 明穆宗万历元年-四十八年 福建流民迁入浙江常山、开化等县开垦种植。
1628-1644年明毅宗崇祯元年-十七年 大批来自福建汀州的种靛客民在浙江遂昌县山区活动。
1631年 崇祯四年 迁入江西上犹县的福建、广东移民“叛乱”。崇祯十七年复乱。
1638年明崇祯十一年 万历年间开始迁入的福建汀州移民在浙江汤溪县(今金华市地)起义。
1643年崇祯十七年 至此时,约有几十万来自福建汀州一带的流民聚集于江西宜春、分宜、萍乡北部及万载县的丘陵山区租山种麻。
1670年 康熙九年 陕西移民已迁入四川成都 招集移民入四川,宽其徭赋;募民入蜀者,得升官。
1671年 康熙十年 川湖总督蔡毓荣提出放宽招民授官的标准和延长垦荒起科的年限,将原定的招民700名升官改为300名即升,又将起科年限由三年延长到五年,并宣布各省贫民携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大规模的移民入川由此而展开。
1703年康熙四十年 湖南平江县令伍士琪招广东、福建民于平江东南山区开垦,立名广福兴,编第二十里,雍正七年入籍
1734年雍正十二年 广东、福建两省几乎每年都有成批百姓“挈伴入川”。
1735年雍正十三年 江西奉新知县编棚民保甲。立归德乡安置棚民。
1736-1795年 清高宗乾隆元年-六十年 粤东地区的客家移民迁入广东廉州府和海南岛。
1736年 大批湖北移民迁入陕西褒城县。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湖北、安徽两省移民迁入陕西镇安县。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 湖北、安徽两省移民迁入陕西山阳县。 河南、江西、安徽等地大批贫民迁入山系安州(治今陕西安康市)。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 至是年,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川中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215万人,川西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312万人。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包括后裔)共达623万人,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其中迁自湖南的移民约为158万人,迁自湖北的移民约为150万人,迁自“湖广”的移民约为38万人。迁自广东的移民约为144万人,迁自江西的移民约为83万人,迁自福建的移民约为20万人,余迁自贵州、陕西和其他地区。 江西宁都州大约接纳自福建汀州迁入的移民约1万人;赣州府接纳移民约23万人;南安府接纳移民约23万人;吉安府接纳移民约28万人;建昌府接纳移民约1万人;袁州府接纳移民约11万人。 湘东南部汝城(今桂阳县)、桂东、茶陵和攸县共接纳福建、广东移民约7万人;湘东北部平江、浏阳、醴陵共接纳移民约10万人。
1949年民国38年 松江省设海林县,后改属黑龙江省。 黑龙江设逊克县。 国民党政府迁往台湾;1945年以来,大陆迁往台湾的人口约为200余万
《中国移民史》内容简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著,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移民史》,是迄今国内外最完整、最系统的中国移民史专著。本书论述了自先秦至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移民,论述其迁移对象及时间、方向、迁出地、定居过程和产生的影响。全书约260万字,分为6卷。第一卷为全书导论和大事年表。导论界定移民的定义和全书的研究范围,确定中国移民史的分期、移民类型,阐述中国移民的特点和研究中国移民史的意义。大事年表列出自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949年间可考的主要移民及有关大事。第二卷至第六卷分别为先秦至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金元、明、清和民国等时期的断代移民史。
说 明:
1、本表起于约公元前21世纪,止于1949年。2、本表所列,限于移民史实或与此密切相关的内容。
3、古地名首次出现时,一般均注明今地。县级或以下地名注其驻地或所在地,府、州、郡或以上地名一般仅注治所。 4、分裂时期或当年不止一个年号时,仅注与内容有关的政权纪年或年号。5、限于篇幅,所记移民过程、迁入和迁出地等往往从略,详情请阅相应的正文。
中国十大移民史
一、永嘉之乱,晋室南迁,中原汉族南下江南、湖南、湖北。
西晋末年,发生了八王之乱,晋朝的实力大打折扣,北方的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侵占了中原的腹地洛阳,这就是历史上的有名的五胡乱华。中原汉族中王室贵族和富户、大户相继南迁,以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很多侨乡。如:南司州、南徐州、南兖州、南弘农、南新安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的侨乡。这很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很多地名都是新什么的,如纽约,就是新约克郡的意思,还有新奥尔良,新威尔士,都是英国的地名,加上一个“新”字的。就是今天,南方还有很多地名,还是古代中原的地名呢!这次移民成为吴、湘两大系南方汉族的基本源流。南迁的流民计90万,约占刘宋人口的六分之一。其中苏皖二省就占移民总数将近一半,江苏有些区段呈高度集中状态,今南京以东至镇江一带北方侨民甚至比当地原居民还要多。
二、安史之乱,中原涂炭,河南、河北、陕西的汉族居民南下江淮,西入川。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给唐王朝的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破坏。更为严重的是,此后中原地区陷入了长达百年的藩镇割据的混乱状态,相对和平的南方再次成为中原居民逃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从湖北荆州至湖南常德一带,因移民而增加户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显着增加,吴县移民可能占到全县户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汉水南下经郢、复至鄂,诸州户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连移民路线都斑斑可考。
三、靖康之耻,天子蒙尘,金兵南下,高宗南渡,中原居民大规模南迁。
关于这次他逃亡,很多明清小说、戏曲中都有记载。累计南下移民500万,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汉民族南迁。 今东南各省,甚至远至福建、广东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较集中的地区是苏南浙江一带,更加密集的移民区则是从苏州至宁波一带,当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里。这次移民活动,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响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继续南下侵占中原。中原人不断南迁,河南十室九空,成了历史上人口最少的时期。
四、明初洪洞大槐树移民,从山西南部向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中原地区的大规模移民。
有宋以来到明初,华北平原经数百年战乱,旱涝蝗疫之灾也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人口大量亡徙。祸不单行,1350年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陷入一场空前的鼠疫之中,华北平原人口进一步损失。1381年,田野广袤,土地肥沃的河南、河北人口都仅有190万,而土地较少的山西人口却达400多万。明王朝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朱元璋决定从山西移民填充华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万人,移民山东121万人,移民河北41万人。今天河南、河北、山东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树为祖居地的,这不仅是人们的代代口口相传,也见之于家谱、史册。仅我们的豫西,从大槐树的移民后裔要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我家乡很多姓氏,都是那时迁入的,至今已传了二十一、二代。因此上说,古代中原的汉族人一大半已经南迁,今天的中原人三分之一是晋南移民的后裔。
五、明末清初的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
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张献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更大开杀戒;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据官方统计,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万人,一些州县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清初的湖广填四川,湖广是个大地理概念,包括两湖、两广、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个世纪内,四川接纳移民达600多万人。当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后裔,总数达六、七千万人之巨,在成都,这个比例更高,达95%以上。 如朱德在《我的母亲》中介绍,祖先就是湖广填四川时广东迁移过来的,陈毅、聂荣臻的先祖来自湖南,吴玉章、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刘伯承、罗瑞卿的先祖来自湖北,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
六、粤、闽等沿海居民的下南洋。
南洋的地理概念主要是指包括当今东盟10国在内的广大区域。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因此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但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直至近代几次革命低潮时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国人移居东南亚。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因素极有关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据统计,印尼两亿人口中,约一千万是华人;马来西亚两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六百万;泰国六千五百万人口,华人约二千万,占了将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万人,华人多达90%,是海外华人占所在国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国家。
七、晋商和陕北居民的走西口,形成了今天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汉族人口。
走西口的时间,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开始,那么截止时间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应该是在明末清初,这个时候数量是最大。走西口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就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所以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就是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那么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以至于到后来的票号。所以走西口这个现象,实际上就是中国移民的一个部分。那么“西口”到底在哪里呢?它位于山西、内蒙交界处的右玉县,它实际上是长城上的一道关隘,真正的名字叫杀虎口。由于西北晋绥,内蒙古地区地区接近沙漠,土地贫瘠,还由于移民外蒙的汉族,在外蒙闹独立时,被驱逐,移民的数量有限。
八、山东、河北、河南的闯关东,形成了今天东北的多数居民。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满族了。为什么要去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三,因为内地曾发生了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民国时期历年进入关东地区的人数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万人以上,而超过百万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国时期累计各超过1,000万。可以说,今天东北超过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个时期的移民。
九、抗日战争时期河南人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大移民。
河南人沿陇海铁路大规模西迁是由三大历史事件造成的:一是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大规模侵华,群众往西安等大后方逃亡。二是国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开黄河花园口。一泻千里的的黄河水淹豫、皖、苏3省44县市,1250 万人受灾,死亡89万余人。三是 1942年的中原大饥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灾民大规模的西迁浪潮,1942年(民国31年)河南省发生了近百年来罕见的惨绝人寰的特大灾荒,米珠薪桂,饿殍载道。而当年的关中平原,则风调雨顺,获得了大丰收。当时河南省有3000万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灾荒而死亡者,据官方统计竟达300万之多。多灾多难的中原人民辗转洛阳,或扒火车,或步行,沿陇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后方”的。据估计,豫、皖、苏三省共有390万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绝大多数,背井离乡,他们一路乞讨,远的一直逃到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省,从中原到西北,漫延着一幅长长的饿殍图。即使到现在,沿陇海铁路的西北城镇,河南人都占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阳占三分之一,宝鸡、天水甚至超过二分之一,以致西宁、兰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个人中,就有一个河南人。很能说明这个问题的是,豫剧大师常香玉,就是在西安、天水、兰州唱红的。著名作家李准的《黄河东流去》,全面记录了河南人的逃亡苦难史。
十、新中国成立及以后半个多世纪的移民路线。
新中国成立前后,伴随着解放军的南下,国民政府的垮台,大批军政人员、家属和富豪逃离大陆,前往台湾、香港、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有的甚至远赴欧美。据报道,仅到台湾的就有200万之众,那么,解放时逃离大陆的人员应该不下300万之众。建国后,有几次大的迁徙活动。
一是生产建设兵团: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又有10万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和鲁、豫、赣、蜀等省的农民加入兵团,1974年该兵团人口总数达226万,约占新疆总人口的1/5,占新疆汉族人口的2/5。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年10万转业官兵,还接收了本省和京、津、沪、杭各城市知青50万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吸纳了20多万名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和自治区内城市的知识青年。虽然后来很多知青返城,但也留下了不少人。
二是三线建设:“三线”如果从卫星上俯瞰,三线地区是甘肃乌鞘岭以东、京广铁路以西、山西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的广大山区腹地, 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区投入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三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劳动大军奔往东南沿海和农民工进城。如深圳,1000多万人,均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还有10万大军下海南等;报道说,有一亿多农民工,在城乡间往返、流动,现在有多少已经定居,还没有准确的数字,但恐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移民运动了。
四是出国潮,改革开放以来,大批人出国求学、务工、经商,估计世界所有的国家都有华人社区,但国人出国的主要目的地还是东南亚、北美、澳洲和欧洲;近30年来,已经在国外定居的,估计也有几百万人的。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