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无史则兴衰不明,族无谱则世系无序。
二十三年前,族谱第十四修时,我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楞头青年。记忆中的那年夏天,老嵊场几位 刘氏宗亲 长辈带着福建客坊两位族人来我家收修谱丁费,对于家父热情的接待,我当时并不理解家父为何那般豪爽。由于一切都有家父在操持,那次的修谱我并未涉及其中。
公元二零一二年四月二日(农历三月十二日)下午四时五十三分,八十四岁高龄的家父仙逝。生前的父亲,在与儿孙们节假日聚餐时,都会不厌其烦地讲述我们客坊刘氏祖先的辉煌史迹,并表达出一种对祖先浓厚的敬重与追思之情。记忆犹新的一个事实是,在进入耄耋之年后的父亲,对于祖先的谒拜之情,更是成了他的一块心病。
记忆中,二零一一年的清明,父亲曾对我说过,他很想去福建建宁客坊走一趟,亲眼看看重建后的刘氏大宗祠并与宗亲们畅叙亲情。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父亲这一心愿未能实现。
二零一四年十月七日,为完成父亲的心愿,我携妻和大弟小敏(云湘)驱车前往福建建宁客坊寻根问祖,带着虔诚的认祖归宗之情,谒拜了刘氏大宗祠,并由此幸识了客坊宗亲方贵叔公。也就是这一次,方贵叔公告诉我,客坊在着手族谱十五修,并邀我任倡修,负责江西宁都老嵊场片区刘氏宗亲的组织联络工作。
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
人不应该忘记历史,更不应该忘记祖先。族谱,乃家族历史传承之记载,属珍贵的人文资料。修订族谱,乃不忘先祖深恩厚义之大孝,惠泽子孙后代之大爱。
曾经有科学家通过对个人的DNA样本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一个人都想了解自己的故事,寻找自己的一脉渊源。
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溯根清源既是每个生命个体内心叩问的本能,更是对自己祖先的敬畏!
事实上,对于自己祖先的迁徙之旅,我们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关注与热情,已经足以证明血浓于水的执着与亲情不容分割。
据老谱记载,刘氏一世鼻祖福州太守乔公迁居福建省建宁县客坊龙门墨田,传六世滔公生八个孙子,孟二迁广昌分衍宁化,孟三、仲一、仲二、仲三迁南丰,季一、季二迁石城后居广昌、南丰。我祖孟一公坚居建宁客坊,后裔繁衍众多,分迁地域广阔,遍及东南各地,族谱分居地列有详细记载。二十四世我祖成白公,于明万历间由龙门墨田迁建宁南下堡(均口镇)隆下,生子显运、显真、显缘。至清 顺治举族迁往赣域时,二十八世我祖尚苟迁到如今的宁都县赖村老嵊场龙门前,其弟尚文则迁至赖村峰塘坑。
族谱续修,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大善事。然修谱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事已经过更知难。论字辈我是晚辈,客坊宗亲都是修谱续谱的行家里手,有的甚至参加了几次修谱,而我至今仍是门外汉,还在学习摸索之中。
说实话,接受族谱倡修这一任务,我着实诚惶诚恐。期间,宁都县刘氏宗亲联谊会已经成立,并在倡修《宁都县刘氏通谱》。一边是宁都刘氏通谱,一边是客坊刘氏续谱,何去何从,对于老嵊场千余刘氏宗亲,无疑是件难以抉择的大事。而当时,老嵊场几位德高望重的宗亲长辈,天平的法码已经倾向于参修宁都刘氏通谱。面对这一状况,本着“诚实做人、认真做事;心胸宽大、包容厚德;海纳百川、团结统一;和谐刘家、大公无私”的原则,在接受倡修任务之后,我自始至终都在不懈地做和合统一、团结和谐的促进工作。
二零一六年清明节这天,在我的倡议下,通过民主协商,组建了宁都老嵊场龙门墨田刘氏显真祠管委会,并最终达成了参修客坊刘氏续谱共识。
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说:“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由此可见,族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是寻根问祖、联谊睦族的基础和依据。没有族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没有族谱,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没有族谱,联谊睦族,无异于无源之水。为何庞大的孔氏家族能够做到几千年长幼有序、丝毫不乱?就是因为孔氏家族有延续不断的《孔氏家谱》。
所以说,族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传家宝”,是我们敦亲睦族的源动力。我们的客坊刘氏族谱就是对客坊刘氏家族历史的真实记载。如果没有族谱,我们就不可能知先祖、明世系。有了族谱,我们才能懂得祖先的亲亲长长之道,家族的优秀人物、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传之不朽。
客坊方贵叔公嘱我作序,对于族史了解甚少的我,实在免为其难。恭敬不如从命,不当之处,还望诸位族贤批评指正。
是为序。
二零一六年岁末丙申十二月十二日 吉旦
孟一公房三十五世孙 云汉拜撰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