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十年叙伦堂起霞刘氏宗谱
《起霞刘氏宗谱》,清刘秉桢等修,光绪三十年(1904年)叙伦堂铅印本。原装八册,共705页。该谱全称《江南宁国府太平县西乡起霞刘氏宗谱》,以巨蓉公为世系总图一世祖。巨蓉公,字德量,世家滁琅琊,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武科进士,授临河尉,寻迁宣州宁国令。后以平乱功拜银青光禄大夫右散骑常侍山南东道节度使。其长子曰汾,字伯临,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进士,累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镇南军节度使,赠中书令彭城郡开国公。汾公有子十四,第六子名汉瑞,汉瑞公第十二世孙机公,字心山,适迁太平县西乡起霞,是为太邑西乡起霞刘氏始迁祖。
该谱系汉瑞公支下起霞刘氏世谱。其一世祖巨蓉公,系汉楚元王刘交之后裔,楚元王交都彭城,世称彭城刘氏。
该谱卷首载有序、世系总论、先世图、像赞、巨蓉公行状、汾公行状、汾公十四子形状、墓图、碑记、分迁总览等,卷一为世系总图,卷二至卷十为各支世系,卷末为枧村寿先公世系。寿先公乃机公之孙,真宝公之次子。徙居太邑西隅枧村,故附于卷末。
叙伦堂杨柳祠刘氏源流考
长江万里兮有其源,玉树千丈兮有其根,人生百岁兮有其父,子孙万代兮有其宗。而族谱之功在于载世系于分明,溯清源于流远,传血脉于万代也。
我叙伦堂杨柳祠刘氏,自元末始祖小禄公起,至2020年止,其间共修、续谱七次,自始至终都认同小禄公为本支始祖。禄公上系先祖是谁?本支源流来自何处?先祖迁徙路线及时间……诸多疑问,是必考证。
一、迁徙时间及迁出地考
小禄公生七子,携四子千四公、五子千五公于元末明初迁居华容杨家堰。其余五子徙监利之流水口和牌楼各处(待查)。所以小禄公为叙伦堂杨柳祠刘氏之始迁祖。为追源起见,先必抓其纲,才能目张。理清头绪,按照正确的思路和信息,才能找到我祖的上系。因此,首先必须把老谱序言中涉及到先祖迁徙信息自相矛盾的问题解决,得出先祖迁徙路线的正确信息,结合老谱序言中的关键词,再参照其他刘氏谱牒和光钦老先生提供的相关资料,找到我叙伦堂杨柳祠刘氏的上系。
从始迁祖小禄公至1922年第五届续谱止,老谱计有叙、跋19篇,详细记载了杨柳祠刘氏历届续修谱牒、修建祠堂、祠堂迁址等内容。各位先祖为使本族的历史流传后世,费尽了心血,刘氏后裔应当铭记。
综观老谱叙、跋,还有很多疑问需要我们来考证,还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需要我们来辨疑。现参照<<五夫东族宗谱>>和<<石溪刘氏族谱>>辨疑如下:
1、迁徙地辨疑
西吴,唐宋时湖州府的别称,在今浙江湖州。从老谱多篇序文中发现,“西吴”这个地名词反复多次出现。康熙五十九年十四世祖如升公原序中有“不依然西吴遗献乎?”,如朝公序云:“我祖小禄捐西吴之旧业,游章华之胜地……”,如亲公序云:“自小禄公发迹西吴,卜居湖省……”,这三篇序都是1720年至1736年的原叙,说明小禄公是从西吴直接迁居章华。而1846年昌杰公跋云:“独自有宋时,我小禄公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卜迁楚地。”这与前三篇序不相符,我认为前三篇序所言小禄公来自西吴应该没有问题。一百多年后昌杰公所云“宋时小禄公自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卜迁楚地。”是错误的。“继迁豫章”也是错误的。
2、迁徙时间辨疑
华邑儒士王祚封在雍正七年己酉,如升公续谱请序于他,序曰“刘先自小禄公由唐代徙章华下四都……”,原康熙五十九年十四世祖如升公原序云:“忆昔吾祖,爵肇封于彭城,迹旋託于闽地,其隆盛微弱……至唐宋而又建业章华”。今查唐朝建国于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灭亡。而小禄公出生于元末(另述),推算到唐末也相距四百多年,不可能是“唐代徙章华下四都”。也不可能是“至唐宋而又建业章华”。
3、小禄公及各位先祖生卒时间辨疑
原康熙五十九年老谱记载了一世祖小禄公至八世祖等各位先祖的葬地,但没有生卒时间,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古时朱子之谱不书娶,欧苏之谱不书生卒葬所。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1993年谱和2020年谱,续谱者根据自己的推算,给各位先祖补充了出生时间,但不一定准确,有待进一步探讨。
小禄公及其七子究属何时人,如果没有一个确切的年代,就无法找到准确的上系,假设找到了准确的上系,时间衔接还要吻合。鉴于此情,光钦老先生作了详细的推算。根据历史人口的繁衍速度考证:前8代(1368——1534年)为166年÷8代=20.7的代均年数,后10代(1547——1800年)为253年÷10代=25.3的代均年数。这10代的人口发展是合规律的,前8代非也。鉴于此情,我认为应以10代为基础考订: 8代×25.3年=202年,以8代之末世1534年减202年是为小禄公之真实出生年,为1332年(即元至顺三年壬申)。
通过对迁徙地、迁徙时间、小禄公出生年的梳理,可以得出:小禄公于元末明初自浙江湖州(西吴)迁徙至华容杨家堰(古章华下四都)开创基业。
二、叙伦堂“五忠显世”考
何谓“五忠”?据《京兆刘氏源流考》:楚元王刘交生七子,第四子休侯富,生辟疆,辟疆生阳城侯德,德生彭城伯向。自刘交传刘富、传刘向、传刘赐(官九卿丞)而下十二传至晋都尉关内侯刘衍成为京兆(今陕西西安)刘氏始祖。刘交以来有九族,居京兆者乃九族之一。
刘衍四传而生御史中丞颖,颖生太傅义禧,义禧生四子,曰大司徒讳文谦、刺史讳文纪、丞相讳文静、北部郎中讳文允。
公元七世纪,随末唐初,居京兆武功(今陕西扶风)的刘文静(公元568-619年)字肇仁,唐初大臣,出自彭城刘氏,祖父刘颖。后北周时任石州刺史。刘文静随末任晋阳(今山西太原)令,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李渊为太原留守,他联络裴寂与李渊次子李世民协助李渊起兵反随,奉李渊命出使突厥。李渊太原起兵,文静随众南下,俘虏随朝大将屈突通。唐建国后,文静任纳言(即侍中,负责机要事务,相当于宰相)、助修律令,后又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果、官民(户)部尚书、陕东道行台左仆射、大丞相、大司马、进鲁国公。武德二年(619年)被人诬告谋反,被杀。他的后裔为彭城刘氏的一支,世称京兆刘氏。
刘文静生四子树艺、树义,谏议大夫讳穉,太子中允讳洵,穉生洛州大司讳蕃,二世生大鸿胪寺卿讳庄,庄生户曹郎中讳昱,五世生枢密思道、至道,思道二传生右骁卫大将军讳牟。至道生工部侍郎讳于,仕至扬州大都督,赠少师,少师生滂、兵曹洙、太师沼、户曹汾。
公元九世纪初,约812年,居京兆万年县洪固乡胄贵里的刘沼以明经举进士,为山东、陕西四镇都节度使兼枢密使,仕至扶危奉天保国致理功臣,进太师,赠齐国公,谥文庄公,生子三:棼、楚、埜。棼为宣抚使。楚为镇国将军,光州大都督,吏部尚书,赠沛国公,谥忠简。夫人孟氏、范氏、李氏,生六子俱李氏生:翱、翘、翊、丰、翔、豳。
《崇安五夫里刘氏源流》载:唐末,五季之乱,刘翱、刘翔、刘豳三兄弟(系镇国将军,光州大都督,吏部尚书刘楚之子),以不仕梁,自京兆(陕西)万年县避居入闽。刘翱迁居建阳县麻沙。刘翔居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五夫里。刘豳居建阳县马伏。建州、建阳刘氏一门忠烈,有5人被朝廷赐谥为忠,世人号称刘氏五忠:建阳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韐、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
从宋以后,这支刘氏为纪念五位先祖,启迪后人,谥号中都冠有“忠”字,故称五忠堂刘氏。现将《五忠显世》源流详列如下:
尊西汉刘交为一世祖
世次 | 先祖名 | 世次 | 先祖名 | 世次 | 先祖名 | 世次 | 先祖名 |
1 | 刘交 | 16 | 刘彰 | 31 | 刘庄 | 46 | 太素 |
2 | 刘富 | 17 | 刘渊 | 32 | 刘昱 | 47 | 民先 |
3 | 辟强 | 18 | 刘宏 | 33 | 刘璩 | 48 | 刘韐 |
4 | 刘德 | 19 | 刘眈 | 34 | 刘馥 | 49 | 子翚 |
5 | 刘向 | 20 | 刘炎 | 35 | 德明 | 50 | 刘玶 |
6 | 刘赐 | 21 | 刘衍 | 36 | 刘籕 | 51 | 学博 |
7 | 刘宽 | 22 | 修仁 | 37 | 至道 | 52 | 刘康 |
8 | 文轩 | 23 | 刘夷 | 38 | 刘于 | 53 | 伯桓 |
9 | 端仁 | 24 | 元明 | 39 | 刘沼 | 54 | 刘益 |
10 | 安义 | 25 | 刘颖 | 40 | 刘楚 | 55 | 公度 |
11 | 子政 | 26 | 义禧 | 41 | 刘翔 | 56 | 志道 |
12 | 泰岱 | 27 | 文静 | 42 | 刘庸 | 57 | 急(吉) |
13 | 安定 | 28 | 刘穉 | 43 | 光世 | 58 | 应、默 |
14 | 刘宏 | 29 | 刘蕃 | 44 | 刘玉 | ||
15 | 刘昭 | 30 | 君复 | 45 | 文广 |
《石溪刘氏族谱》载:“吉(急)传叙伦堂”
有了正确的迁出地和迁徙时间,再结合光钦老先生提供的线索,根据同治十三年的老谱二十六篇二万七千文字中,寻找源流的蛛丝马迹,发现了原康熙五十九年十四世祖如升公原序云:“忆昔吾祖,爵肇封于彭城,迹旋託于闽地,其隆盛微弱……”。再查有道光二十六年十八世祖昌杰所撰“跋”云:“即如我祖之在唐时,也爵封节度,绩幻太常。后处闽地,五忠显世……”。参照《石溪刘氏族谱》、“京兆刘氏源流”、“五夫东族刘氏源流”可知:
本支先祖汉初为楚元王刘交,唐时为京兆武功县开基祖刘文静,宋代迁福建崇安县(五夫里)开基祖刘翔公。我叙伦堂杨柳祠刘氏属于福建“五忠刘氏”东族五夫里开基祖翔公后裔。
楚元王刘交58世孙刘应、刘默为刘氏始祖监明公的132世孙,是京兆刘氏开基祖刘衍公的38世孙。“五忠显世”刘氏之先祖是刘交21世孙刘衍公传下。康熙57年<<石溪刘氏族谱>>立谱至刘应、刘默二公,谱史上应、默二公无生卒、妣、子记载,只查得“吉公传叙伦堂”,迁华始祖小禄公之父应为应、默二公之一,到底谁是禄公之父,有待进一步考证。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