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娘娘的传说故事

相传元朝初年,在远离凡尘四十余里的潇湘河支流门前河上游,有一个依山傍河的小村庄,叫石灰窑上营村。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人们世代男耕女织,过着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生活。

刘氏


在村西的山林下有三间一字儿排开的瓦房,居住着一个四口之家。当家人叫刘璧,娶妻曲靖城东矣卜村张氏,生下一男一女。长兄刘倍,辅助老人做些农活;妹妹刘玲,帮补母亲做些家务,一家人倒也吃穿不愁。但由于缺医少药,刘玲自幼生了一头瘌痢而无法治愈,很不讨人喜欢,长到十五、六岁,一直无人上门提亲。一天傍晚,刘玲到河里洗菜回家,见到满天彩霞金光灿烂,辉映四宇,就不由自主地高喊起来:“天黄黄,地黄黄,皇帝选我做娘娘。”这时,正在家中刷锅做饭的张氏听了女儿的叫喊声真是又气又怕,拿了粘满饭粒和米汤的刷竹,就向刘玲劈头盖脸打去,边打边说:“你这疯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瞧你那副模样,还想做皇帝娘娘,不怕别人笑落大牙!”

殊不知这一打,就把刘玲头上的瘌痢壳给打飞了,经刷竹上的热饭热米汤一烫,瘌痢癣也居然给治好了。由此,刘玲出落得一天比一天漂亮,宛若下凡仙女一般。提亲的媒婆络绎不绝,但刘玲硬是不依。此事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曲靖府。当时正逢皇宫在全国选妃,府官闻知此事,当即带了一班衙役,坐上八抬大轿亲自来到了刘玲家。见到刘玲天香国色,如花似玉,府官真是喜出望外,亲自把刘玲扶上轿子,安抚好刘家,然后自己改乘一匹骏马,随轿回到了府衙。吩咐下人为刘玲梳洗打扮,换上一身绫罗绸缎,交付夫人进行礼节调教。一月后,亲自送入皇宫。皇上一见,龙心大悦,当即把刘玲册封为皇妃。她父亲刘璧则被封为国丈兼领曲靖兵马指挥。她的哥哥刘倍也被封为国舅领升官屯屯长、食千户。

从此,刘家在曲靖一带红了半个天,买下了曲靖东门整整一条街,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国丈府”在城中居住。几年后,刘璧因思念家乡,遂在曲靖城东的东山寺前建起一座六丈多高的钟鼓楼,每天早晚一闻钟鼓之声即登楼远眺,遥望石灰窑一带的山山水水。年头节下则骑上高头大马或坐上八抬大轿,前呼后拥回到家乡探视一番,扰得村民不堪其苦。

随着皇帝对刘家的恩宠越来越多,刘国丈的欲望也随之不断膨胀。他认为骑马坐轿回家,一路上太辛苦了,于是就想出一个办法:在大坝村前修筑一座拦河大坝,把潇湘河水拦蓄浸漫到石灰窑村前,以便逍逍遥遥乘船回家。结果水淹没了大量农田民宅,百姓怨声载道。加上刘府家丁佣人依仗国丈势力,随意在曲靖城东南一带农田放养牛羊鸡鸭,糟蹋庄稼,坑害百姓,更是引起民愤。百姓告官不成,反遭毒打,于是相约一定要扳倒刘国丈。

经过多番商议,大家终于想出了一个扳倒刘国丈的办法:由众人捐集银两作为用费,选派两名能说会道的老人,带上一车稻草去京城,每天坐在紫禁城门口搓绳子。并放出谣言,谎称自己是云南曲靖刘国丈派来的,要搓够绳索,丈量清楚紫禁城的相关尺寸以供刘国丈仿照,在曲靖建造一座同样的城池……

此事不久传入皇帝耳中,于是龙颜大怒,急抓二人审问。二人一板一拍按所散布谣言一一回答。按照元朝条例,私设皇城当家灭九族。于是皇上当即派出钦差飞速赶到曲靖,缉拿刘国丈全家斩于菜市口,并雇请阴阳先生细勘刘娘娘家在三合山上的坟地,挖断其坟前“金线吊葫芦”的龙脉,以防刘家东山再起。吓得石灰窑刘姓人家纷纷搬家逃难。一支逃往钱官场,改姓王;一支逃往宜良,改姓吴。刘娘娘闻变,当即气绝身亡。

钦差回京复旨,皇帝询问刘国丈情况,觉得似有疑义,但事已至此,无可挽回。皇上心中烦闷,于是下了一道圣旨“云南人气心大,今后再不选妃;刘国丈有罪,刘娘娘不得葬于京城。”随即命钦差护送刘娘娘灵柩返乡安葬于石灰窑上营村后山。文革期间有人掘开坟墓两米多深,只挖出了一些木炭,未见棺木。加上上营村前至今仍留下一堆“瘌痢壳”(先前有似一堆风化石,如今渐为一堆泥土),以及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尚留存在刘娘娘故居山崖墙面上自然天成的龙凤呈祥图案、三合山上被人工凿断的山脊,无不给刘娘娘的传说蒙上几分神秘的色彩。

赞(5)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娘娘的传说故事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