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是世界上除中国外第二个以华人为主体民族的国家。新加坡总人口约564万,公民和永久居民407万,华人占74%左右。主要民族为华族、马来族、印度族。华族在新加坡经济社会中地位较高,其经商表现突出,有“中华总商会”等规模大、影响广的商会组织。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祖先源自于中国南方,尤其是福建,广东和海南省,其中4成是闽南人,其次为潮汕人、广府人、莆仙人(莆田人)、海南人、福州人、客家人,还有峇峇、娘惹等。作为中华民族主要姓氏之一,刘姓理所当然也成为新加坡的主要姓氏之一。
刘姓到达新加坡,大约也是在清朝中期公元19世纪。新加坡的刘姓,主要来自中国大陆的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和台湾地区,也有是从其他周边国家转辗而来的。
刘姓宗族在新加坡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如1930年,新加坡刘氏宗族就当地成立”彭城公会”,会址设在煍隘吉灵丹巷。1935年该会改名为 “新加坡刘氏公会” ,会所迁于吉邻街。日本统治时期会务停止,1946年刘氏公会恢复,迁址于乞力律,不久更名为”新加坡刘氏总会”。新加坡刘氏总会(第29届理事会)现任主席为刘汉水,副主席为刘耀来、刘朝祥、刘潮湘。1951年,客家籍的新加坡刘姓族人又成立了”新加坡客属刘氏彭城公会”,会址租借于新加坡小坡赛逸亚雷街40号B。1968年,该会成为新加坡第一个颁发奖学金、助学金的刘氏宗亲团体。1971年,该会更名为”新加坡客属刘氏公会”,会址先定在加冕律6号B,1973年迁于芽笼24巷18号A。该会(第31届理事会)现任主席刘智评、副主席刘再光、刘宪章。
据《第一届世界刘氏宗亲联谊会纪念特刊》所载《揭阳桂林刘氏公会简史》记载,大约在20世纪初期,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桂林乡的一批刘氏族人开始渡海移民到新加坡拓荒谋生。他们大多在聚居在新加坡芽笼一带,为了方便新来的乡人居住,他们共同成立了一公用居所,初名为”公厝”,后更名为”桂林公厝”,这就是”揭阳桂林刘氏公会”的前身。1964年,该会正式注册,定名为”揭阳桂林刘氏公会”,会址定在惹兰加章,并创办醒狮团以发扬中华传统体育精神。1989年,该会购置芽笼33巷24及26号联座,作为新加坡揭阳桂林刘氏公会的新会所。1991年再迁会址到芽笼34巷21号现址。该会(第24届理事会)现任常务主席为刘潮湘,副主席为刘玉江、刘亚三、刘仁慈、刘岳标。
来自中国侨乡刘陇的刘姓宗族,则在1957年正式注册成立了”新加坡刘陇同乡会”,由刘英先先生担任第一任会长,刘芝乾接任第二任会长。1977年,该会购得芽笼24巷8号作为会址。现任会长为刘英木,副会长为刘旭宗、刘天福、刘英才、刘东。
作为新加坡的主要姓氏之一,刘姓族人广泛分布在新加坡的各个领域和地域,并在政、经、工、商、学、艺各界都涌现了大批优秀人物。早期较著名的新加坡华人刘姓有刘继明,任南华企业私人有限公司经理。刘以鬯,新加坡《锋报》主笔。刘西蝶,《锋报》董事长。刘益之,新加坡《益世报》经理。刘教芳,新加坡《灯报》经理。刘孔贵,南洋大学负责人。刘志荣,(新加坡)世界广西同乡联谊会会长。刘情玉,祖籍福建安溪,生于马来西亚,现为新加坡著名女作家。刘金榜,祖籍福建省南靖县,1889年献地建立双林寺刘士木,南洋学会发起人之一,1940年3月17日成立与姚楠、李长傅、关楚璞、张礼千、郁达夫、许云樵等七人发起南洋学会,并组成首届理事会,任理事,致力于研究与发扬南洋文化艺术。刘孔贵,教授,1964-1965任南洋大学临时校内行政委员会主席。
《新华历史人物列传》收录了1819年至1990年间,在新加坡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艺术、宗教等各界杰出的已故历史人物1175名,是一部系统地载录新华历史人物生平事迹的工具书。收入此书的著名新加坡刘姓,就有36个,约占全书总人数的3%。
更多新加坡刘姓资料,欢迎留言,信息将同步刘氏家族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