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国翔等重修《刘氏族谱》考

石基村刘洋、刘积光征访获得刘国翔于民国九年(公元 1921 年)岁次庚申季春谷旦重修《刘氏族谱》,而后又获得连城公旧谱、广传公支脉谱等,皆为刘国翔谱的翻版,大同小异。现根据二十五史书,对刘国翔谱等进行稽考,以供参攷。

1、据《史记》、《汉书》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葳、任、荀、僖、诘、價、衣是也,唯青阳与夷鼓同已姓。黄帝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为青阳;其二曰昌意。黄帝崩,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崩,而玄囂之孙(黄帝曾孙)高辛立,是为帝嚳。帝嚳娶陈锋氏女,曰庆都,有娠十四月生放勋,陶唐氏,是为帝尧,乃黄帝之玄孙,刘氏远古太始祖也。帝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帝尧退位二十八年而崩,寿一百一十八岁,葬于濮州雷泽县西三里,曰尧陵。帝尧娶散宜氏之女,曰女皇,生丹朱,又有庶子九人。
帝尧初居于陶,后封于唐,为唐候,故称陶唐。[书]五子之歌:“惟彼陶唐,有此冀方。”查阅《史记》五帝本纪:“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尧乃以二女(娥皇、女英)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以观其外。”“尧二女不敢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尧子丹朱、舜子商均,皆有疆土,以奉先祀。”[集解]皇甫谧云:“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笃,惇也。非唯二女恭勤妇道,九男事舜皆益惇厚谨敬也。”《汉书》律历志云:“封尧子朱于丹渊为诸候。”

[正义]括地理志云:“定州唐县,尧后所封。”除上述记载之外,未见有记载“帝尧第九子源明公分封于刘国”。
古礼郊特牲:“伊耆氏始为蜡。”至南北朝时代,北齐熊安生、南朝梁皇侃皆云伊耆即神农;帝王世纪诸书又谓帝尧姓伊祈,以伊耆氏为帝尧。是故,粤西、广西有些卯金皇族谱谓帝尧姓伊耆氏。但应以《史记》、《汉书》记载为准。
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训养)龙,事夏朝天子孔甲,在夏为御龙氏。夏朝公元前 21 世纪至前 16 世纪,计 500 多年,御龙
氏传宗约 20 世,史书无记载稽考。
商初御龙氏迁居豕韦国,在商为豕韦氏。商朝公元前 16 世纪至前 11 世纪,计 500 多年,豕韦氏传宗约 20 世,史书无记载稽考。
殷末豕韦氏徒国于唐,周成王灭唐,迁于杜,在周为唐杜氏。西周公元前 11 世纪至前 770 年 ,计 330 年,唐杜氏传宗约 11 世,史书无记载稽考。
唐杜氏族国君杜伯之子显叔奔晋,其玄孙士会为晋国大夫,食采于范地,号曰范氏。东周晋主夏盟:晋文公平定周朝内乱,迎还周襄王复位。于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 632 年)城濮之战,大胜楚军,在践土(今河南荥阳)大会诸候,成为霸主。《汉书》集解,师古曰:“晋为
霸,主诸夏之盟,而范氏为晋正卿。”
鲁文公世奔秦:《汉书》集解,师古曰:“文公六年,晋襄公卒,士会与先蔑如秦迎公子雍,欲以为嗣,七年,以秦师纳雍,而赵宜子立灵公,与秦师战,败之于刳首,先蔑奔秦,士会从之。”

晋主夏盟,范氏传续如下:
始祖讳显叔公,唐杜氏族国国君杜伯之子,奔晋出任晋国士师,妣氏生一子;
二世祖讳士蒍公,出任晋国士师、司空;
三世祖失传,无记载稽查;
四世祖讳士会公,又讳范武子,士蒍公之孙,春秋时晋国大夫,
封地在随(今山西介休县),后食采范地(今河南范县东南),号曰范氏。晋哀公卒,与先蔑使秦,迎立公子雍,为赵盾所拒,因而奔秦。后归晋,任上军之将。晋景公七年(公元前 593 年)率军灭赤秋甲氏、留吁、铎派等氏族国,升为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
五世祖讳范文子,士会公之子,出任晋国士师;
六世祖讳范宜子,即士匄公,范文子之子,初任中军之佐。晋平公时任太傅,执掌国政,攻灭贵族栾盈之族党,制订刑书,铸于鼎上。
东周公元前 770 年至前 221 年,约 549 年,范氏传宗约 20 世,其中有十五世祖失传,无记载稽考。
而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所编造的虞夏商周远古七十二世祖,除十八世祖累公、五十七世祖杜伯、五十八世祖显叔、六十一世祖士蒍、六十三世祖士会之外,其余六十七位世祖,《史记》、《汉书》皆无记载稽考,属于伪造,不可信。
又查阅《汉书》高帝纪:“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宜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豖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其处者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是以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蓋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鮮焉。”又查阅《新唐书》表第十二上记载:“杜氏出自祁姓,帝尧裔孙刘累之后。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改封唐氏子孙于杜城,京兆杜陵县是也。杜伯入为宣王大夫,无罪被杀,子孙分适诸侯之国,居杜城者为杜氏。”
从以上记载考证:祖讳刘累公,姓御龙氏,其后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分为杜氏、范氏。范氏之后在秦作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涉魏而东,迁大梁,都于丰,遂为丰公,蓋太上皇父,即为卯金皇族始祖。而远古世祖讳刘累公,姓御龙氏,其后有祁氏、唐氏、杜氏、范氏。范氏之后有刘氏。因此,刘累公是祁氏、唐氏、杜氏、范氏、刘氏五姓氏共同祖先。

2、两汉中山靖王胜支世系考
查阅《史记》、《汉书》记载中山靖王胜支世系如下表:
七十八世祖讳胜公,孝景帝中子,以孝景前三年立为中山靖王。胜为人乐酒好内,有子百二十余人。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 117 年 ),用主父偃谋,令诸候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中山靖王胜封地自分折给其子百二十余人,以至弱小贫困。中山靖王胜年四十三岁卒,子哀王昌嗣,传袭六世至广德王伦公,被王莽废除而绝。
但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编造中山靖王胜公只有二十一子,与《史记》、《汉书》记载不符。
七十九世祖讳贞公,元狩六年封为涿县陆城亭候,元鼎五年坐酎金失去候爵,其后皆无候爵封号。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自八十世祖至九十二世祖候爵封号纯属伪造。
八十世祖至九十二世祖失传,史书无记载稽考。
九十三世祖讳雄公,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
九十四世祖讳弘公,世仕州郡。
妣氏生一子讳备公,继嗣后汉正统,即后汉胄帝,諡昭烈皇帝,应列为后汉皇帝本纪,按传统宗法,同宗继嗣不得返祖,备公及其后裔不能编在中山靖王胜支属。
注:表中世序按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派序。

3、由于魏篡汉,而晋又篡魏,是故,晋陈寿撰《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作皇帝本纪,而贬汉中王备公为蜀先主作传:“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候,坐酎金失候,因家焉。先主祖雄,父弘,世事州郡,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将备公编在中山靖王胜支属,因胜子贞公坐酎金失去候爵封号,自八十世祖沛候讳昂公,至九十二世祖济川候讳惠公,无据稽考。应将备公继嗣汉祚正统编在后汉皇帝本纪,有《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藉记载为据稽考。按传统宗法,同宗继嗣不得返祖,不可将昭烈皇帝编在中山靖王胜支世系。
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魏曹丕篡汉,即魏文帝称尊号,改年曰黄初。次年,备公继嗣汉祚正统,即后汉皇帝位于成都武擔之南,改年曰章武,三年四月癸己,崩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葬惠陵,諡昭烈皇帝。帝后甘氏、帝妃糜氏、孙氏、吴氏,生三子:
长禅字公嗣小名阿斗,帝后甘氏所生。建安二十四年,帝为汉中王,立禅公为王太子,及即尊号,章武元年五月,册立为皇太子。三年五月,后主禅公即位于成都,在位四十一年。景耀六年(263 年)夏,蜀败降附,举家东迁洛阳,封安乐公,食邑万户,赐绢万匹,奴婢百人,子孙为三都尉封候者五十余人。西晋泰始七年(271 年),卒于洛阳,享寿六十四岁,移葬成都南陵。后主褝公七子名璿、瑶、琮、瓒、谌、恂、琚。其中,长璿为太子,咸熙元年,钟会作乱于成都,被乱兵所害;五谌为北地王,景耀六年蜀败自杀。《三国志》卷三十四蜀书四注:“孙盛蜀世谱曰:璿弟,瑶、琮、瓒、谌、恂、琚六人。蜀败,谌自杀,余皆内徙。值永嘉大乱,子孙绝灭。唯永孙玄奔蜀,李雄伪署安乐公以嗣禅后。东晋永和三年(公元 347 年)讨李势,盛参戎行,见玄于成都也。”
次永字公寿,后主庶弟,章武元年六月,立为鲁王,策曰:“小子永,受茲于青土。朕承天序,继统大业,遵修稽古,建尔国家,封于东土,奄有龟蒙,世为藩辅,呜乎,恭朕之诏,惟彼鲁邦,一变适道,风化存焉。人之好德,世茲懿美。王其秉心率礼绥尔士民,是饗是宜,其戒之哉!”建兴八年改封为甘陵王。初,永憎宦人黄皓,皓既信任用事,谮构永于后主,后主稍疎外永,至不得朝见者十余年。
咸熙元年(公元 264 年),永东迁洛阳,封乡候,拜奉车都尉。卒葬不详。永公妣包氏妣生一子讳晨公。

三理字奉孝,章武元年六月,立为梁王,建兴八年改封为安平王,延熙七年卒,葬于成都。以武邑候辑袭安平王位,辑,理子也。咸熙元年东迁洛阳,封乡候,拜奉车都尉,卒葬不详。

4、查阅《三国志》、《晋书》考证:祖讳晨公,妣张氏生二子:
长玄公、次祥公。咸熙元年(公元 264 年)随父永公东迁洛阳。永公卒后,晨公袭乡候爵位,荫官奉车都尉,即奉朝请之官,与驸马都尉
同秩,正四品朝臣。
永嘉二年(308 年)九月石勒寇赵郡,征北将军和郁败奔卫国。
冬十一月,石勒寇邺,太守王粹战败,死之。三年三月,王师败绩于延津,死者三万余人。京师危急,晨公奉朝请,护送皇室国戚东迁建康(即南京),遂家居南京焉。四年秋七月,刘聪纵弟曜及其将石勒围怀帝于洛阳。五年六月癸未,刘曜、王弥、石勒同寇洛川,王师频为贼所败,死者甚众。丁酉,刘曜、王弥入京师。帝开华林园门出逃,为曜等追及,焚烧宫庙,逼辱妃后,纵兵掳掠京师,百官士庶死者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
咸和三年(328 年)五月乙未,历阳太守苏峻逼迁天子于石头,帝哀泣升车,宫中恸哭。峻以仓屋为宫,遣管商、张瑾、弘徽寇晋陵,韩晃寇义兴。四年(329 年)春正月,峻子硕攻台城(南京宫城),又焚太极东堂(皇宫正殿)、祕阁,皆尽。城中大饥,米斗万钱。是年,晨公卒于南京,享寿七十八岁,葬不详。长子讳玄公奔蜀,继嗣后主禅公之孙,袭安乐公爵位;次子讳祥公举家南逃到福建宁化县石壁洞葛藤凹村避居(查高德地图:葛籐凹村位于宁化县石壁镇,卯金皇族谱序记载无误),遂为卯金皇族入闽开基太高祖。祥公有才能,复出任广东梅州陞迪功曹左侍郎,掌考查记录功劳,举孝廉贤能之士贡于朝廷任用。永和二年(346 年)十一月辛未,安西将军桓温帅师伐蜀,三年春三月乙卯,桓温攻克成都,丁亥,李势降。是年,孙盛随军伐蜀,入成都见玄公。
但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等却抄袭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中神仙传说:东汉剡溪人刘晨,永平年间(公元 58—75年)和阮肇同入天台山采药,迷路遇两个仙女,邀他们到家中吃胡麻饭,睡前行夫妇之礼。半年后回家,子孙已经七代了。后重入天台山访仙女,踪迹渺然。纯属虚幻臆造,与史实不符。
又查阅北朝《魏书》、南朝《齐书》列传记载:
刘昞字延明,北魏敦煌人也,其父宝字子玉,以儒学称。昞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学。及学成,不应州郡之命,隐居酒泉,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后拜祕书郎、从事中郎。妣郭氏生六子:长僧衍,早亡,次仲礼,三仲文,四仲式、五归善,少归仁。
刘虬字灵预,南阳湟阳人,西晋豫州刺史刘侨七世孙也。南朝宋泰始中,仕平王骠骑记室、当阳令。齐建元初,辟虬为别驾。永明三年,征为通直郎,不就。建武二年,诏征国子博士,不就。其冬虬病卒,年五十八。有三子:之遴、之亭、之迟。
刘之遴字思贞,父虬,齐国子博士。之遴八岁能属文,十五岁举茂才对策。起家宁朔主簿,迁中书通事舍人、正员郎、尚书右丞。出为南郡太守、太常卿。太清二年卒于夏口,时年七十二。有一子名三达,年十八卒,无后嗣。
刘显字嗣芳,南朝梁沛国相人也,其父鬷,晋安内史。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临川王行参军,俄署法曹。九年兼吏部郎,迁尚书仪曹郎、兼中书通舍人。出为秣陵令,迁步兵校尉。还升尚书左丞、国子博士,又出为浔阳太守。大同九年卒,年六十三,子三:莠、荏、臻。

以上南北朝时代刘氏四祖并非卯金皇族甘陵王永公支属。但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却编为:一百七世祖讳昞公号延明、一百十世祖讳虬公字灵预、一百十一世祖讳之遴公、一百十世祖讳显公,与史实不符。

5、两晋、南北朝时代(公元 265—581 年)计 316 年,传宗十一世,但刘国翔谱等却编造为十三世。自九十七世祖讳晨公至一百二十世祖讳贿公,计有二十四世祖居住地址、籍贯、朝代等皆不明,无据稽考。自东晋咸和四年(329 年)至唐僖宗广明元年(880 年)计有551 年,不足二十世,但刘国翔谱却编造为二十五世,多编五世;自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 年)至太平兴国八年(983 年)仅有 23 年,不足一世,却编为三世。此外,祖讳德洪公字伯喜派一百二十八世序及“此公宋官授大司马”有误,汉武帝元狩四年,废太尉,设大司马,与丞相、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南朝宋沿袭,置大司马,掌军事,隋朝以后废,应更正为“此公南朝宋官授大司马”,应在南朝宋年间(公元 420—479 年)派世序。其谬误甚多,不可信。
根据汉王充论衡宣汉:“孔子所谓一世,三十年也。”由此推算卯金皇族各时代传宗世系如下:秦、汉、三国时代(公元前 246—公元265 年)计有 511 年,因秦汉皇帝即位多短祚,传宗约二十三世;两晋、南北朝时代(265—581 年)计有 316 年,约传宗十一世;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年)计有 379 年,约传宗十三世;宋朝时代( 自 960—1276 年宋主赵显率文武百官降元)计有 316 年,约传宗十一世。自秦至宋末计有 1522 年,卯金皇族约传宗五十七世。但刘国翔谱编为六十六世,多出了九世,时代多了 270 年,是故,有“汉学砖家”将广传公宋末出生的八十三个孙派世序为明朝景泰七年(1456 年)至正德十一年(1516 年)期间,其谬误太荒唐了。

6、查阅《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僖宗乾符四年七月,草贼黄巢自沂、海州,其徒数万,趋颖、蔡,入查牙山。五年三月,黄巢之众再攻江西,陷虔、吉、饶、信等州,由陆路趋建州,遂陷闽中诸州。六年五月,黄巢贼陷广州,大掠岭南郡邑。广明元年(880 年)十一月辛亥朔,己巳,黄巢贼陷东都(洛阳)。十二月庚辰,贼据潼关,王师倾败,是日,上与诸王、妃、后数百骑,自子城由含光殿金光门出幸山南,文武百官不之知。是日哺晚,贼入京城,时右骁卫大将张直方率武官十余迎黄巢于坡头。壬辰,黄巢据入大内,僭号大齐,称年号金统。悉陈文物,据丹凤门伪赦。以太常博士皮日休、进士沈云翔为学士。为伪赦书云:“揖让之仪,废已久矣,窜遁之迹,良用怃然。朝臣三品己上并停见任,四品已下宜复旧位。”但众多朝臣或藏匿,或潜逃,義不臣贼。由此考证:祖讳天锡公,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 年),官任翰林院学士、观察使,任职秩满,罢归隐逸。
并非天锡公“罢归后值巢乱,奉父避居石壁洞”。而其子沐公在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 年),举进士,十七岁录入翰林院官任编修,广明元年(880 年),值黄巢之乱,义拒臣贼,奉父天锡公逃归福建宁化县石壁洞故里隐逸。天锡公寿九十八而终,世号百岁翁。祖妣合葬宁化县土名黄竹沥凤形,坐东向西。

广传公支脉谱又录:祺公(祥公的哥哥),随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唐昭宗乾宁三年(896 年)官授朝散大夫任建州守。查阅唐书记载:唐广明中(880—881 年),江、淮盗贼蜂起,有贼帅王绪者,自称将军,陷固始县。王审知兄潮,时为县佐,贼帅绪署为军正。绪率众渡江,所在剽掠,自南康至闽中,入临汀,自称刺史。大顺中(890—891 年),潮自称福建节度、观察使,审知为副。潮寢疾而卒,审知自称福建留后。唐末,自称为威武将军、福建观察史。审知虽起于盗贼,以至富贵,节俭自处,轻徭薄敛,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后唐同光元年(923 年),审知卒。未见有刘祥公及其兄长刘祺字越南者,随贼王潮、王审知“所在剽掠,自南康至闽中”,官授朝散大夫任建州守。但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却记为:“一百二十一世祖讳祥公妣张氏,唐末僖宗乾符年间黄巢作乱,携子及孙避居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洞”,与史实不符,纯属伪造。

7、清光绪癸己年(1893 年)编修的广东信宜县《大村坡刘氏族谱》记载:“宗臣公生八子,五府道三县令,分居各省未知。其详惟龙公係臣公次子,官至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令”;民国元年(1912 年)灵山县大宾村拔元刘禄坤编修《刘福公族谱》拔贡卷也记载:“宗臣公妣郑氏生八子,官授三省总统令五府道台,分居各省府县。第一公讳龙公,探花,官授江西省总统令”。查阅《宋史》列传考证:宗臣公为子羽公堂弟,生于北宋崇宁二年(1103 年),其長子刘龙公为珙公之堂弟,生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 年)。而刘国翔谱却在其间多编了一百三十三世祖讳贵盛公字仁湖。搜索《福建省刘姓进士名单》有刘隆,汀州人,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 年)进士,应为两广《刘氏族谱》中的刘龙公。自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 年)至绍兴三十年(1160年)计有 33 年,恰为刘龙公“而立之年”。
两广刘氏族谱皆有记载:祖讳宗臣公,官任江西虔(读“仙”)州通判。查阅《宋史》,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改虔州为赣州。从北宋宣和二年(1120 年)至七年(1125 年),江南妖贼方腊、淮南盗宋江等谋反作乱。靖康元年至二年(1126—1127 年)金兵渡黄河,犯京师,俘掳北宋皇帝及皇后、皇太子北去。宋朝廷南渡,偏安杭州,赵构即帝位,号高宗,改元为建炎元年(1127 年),此前战乱,宗臣公不可能出任虔州通判。而从绍兴元年(1131 年) 至二十三年(1153 年),又有虔州贼陈颙、周十隆、彭友、军贼齐述等据虔州叛乱,朝廷先后遣岳飞、李纲、张澄、李耕等武臣帅师征剿虔州贼,并由武臣知虔州。在此期间,宗臣公更不可能出任虔州通判。只有在建炎二年至绍兴元年七月前(1128-1131 年)窗口期间,宗臣公才有机会出任虔州通判。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在唐宋时代,读书人科举中式出仕为官,大多数年令在三十岁左右(即“三十而立”)。由此推知:祖讳龙公约生于建炎元年(1127 年),绍兴三十年(1160 年)三月,龙公三十三岁登进士,官任江西庐陵县令;祖讳开七公约生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淳熙九年(1182 年)二十九岁,就任潮州总镇,三十四岁生广传公,已属“老来得子”。
因此,广传公最晚应出生于淳熙十四年(1187 年),嘉定七年(1214年)五月,广传公二十七岁登进士,官任江西瑞金县令。并非刘国翔谱所云:“祖讳广传公名并,号清淑,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 年)乙末科进士”。

8、查阅《宋史》记载:淳熙八年三月,以潮州贼沈师为乱,趣(催)帅(府)、宪(司)捕之。十二月,开七公奉帅、宪之命,率军围捕潮州贼沈师。广东安抚巩湘诱潮州贼沈师出降,捕杀之。遂命开七公领兵屯驻潮州,九年(1182 年)春正月,就任潮州总镇。宋制,武官由年六十以下,曾经从军职有才武之人充任,无任期限制。
嘉泰三年(1203 年),开七公致仕,卜择梅州三角塘镇塘背村立籍。
从淳熙九年至嘉泰三年计二十一年,开七公在任期间,潮州治境清平,未发生群贼啸聚作乱,山寇海盗不敢犯。
查阅《宋史》地理志记载:循州,海丰郡,军事(戍军),属县三:龙川、兴宁、长乐;潮州,海阳郡,军事(戍军),属县三:海阳、潮阳、揭阳;可见在宋代兴宁县不属潮州都统制管轄,而属循州都统制治境。且在开七公官任潮州都统制期间,潮州、循州皆未见有土寇山贼啸聚作乱的记载,治境清平,所传开七公“率兵往兴宁岗背剿匪而卒于营”,无据稽考,属子虚乌有,不可信。
查高德地图,三角塘及塘背村、岗背皆位于广东梅州古城廓郊(即今梅州市梅江区机场附近),土地肥沃、开阔。查阅《宋史》记载:

梅州廓郊三角塘镇及塘背村、岗背一带为广东帅府驻梅州军营及牧马场。宋代梅州属县一:程乡县,但有冶炼银、锡、铁三工场以及较多织布作坊,每年上贡银数万两、布数万匹,是粤东最富的州县,直隶广州路,广东帅府在梅州屯驻精兵强将,治境清平。是故,开七公卸任后择梅州三角塘镇塘背村置产创居广达成基业,繁衍昌盛,为卯金皇族入粤开基太高祖。

9、查阅《宋史》记载:景定元年(1260 年),大元兵自黄州沙武口渡长江,破瑞州、临江军城,中外震动。三年五月,仅赐礼部进士方京山以下六百三十七人及第、出身而无差。咸淳元年(1265 年)八月,大元元帅阿术帅大军至庐州及安庆。四年(1268 年)五月,壬寅,仅赐陈文龙以下六百六十四人进士及第、出身而无差。九月,大元兵围襄、樊。七年(1271 年)五月,乙酉,仅赐礼部进士张镇孙以下五百二人及第、出身而无差,为南宋最后科举考试。又查阅《元史》记载,至仁宗延祐二年(1315 年)三月,始恢复科举考试,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严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五年三月戊辰,御试进士,赐忽都达儿、霍希贤以下五十人及第、出身有差。
自南宋景定元年(1260 年),大元兵南渡长江后,江南震动,科举考试仅赐功名而无差,历十一年;咸淳七年至元朝延祐二年,停止科举考试四十五年,以上合计五十六年,有二代读书人无机会出仕为官。
如果广传公出生于嘉定元年(1208 年),端平二年(1235 年)中式进士,其十四子及八十三个孙皆无缘取得功名而出仕为官。
古语云:男子二十冠果娶妻、二十一生子,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女子十八嫁夫、十九生子女、三年生一胎,三十相夫教子,四十半老徐娘。依此推算广传公及其十四子生平年表如下:
如果广传公生于 1208 年(嘉定元年),1228 年冠果娶正妻马氏,1229 年马氏生长子巨源,1232 年马氏生次巨湶,1235 年(端平二年)马氏生三巨汌,广传公 27 岁登进士、官任瑞金县令、娶妾杨氏,1236年杨氏生四巨渊,大元兵连续攻占湖北洪山、江陵、襄阳,围攻光州信阳;1238 年马氏生五巨海,宋职官志:“县令定以三年为任,秩满解发”,此年,广传公任职秩满,解发回梅州;1239 年杨氏生六巨浪,大元兵连攻叙州、施州;1242 年杨氏生七巨波,1244 年马氏生八巨
涟,1247 年马氏生九巨江,1250 年马氏十生巨淮,1251 年杨氏生十一巨河,1252 年大元兵数万攻随、郢、安、复诸州;1253 年马氏生十二巨汉,大元兵渡汉江,屯万州,入西柳关;1256 年马氏生十三巨浩,1257 年大元兵攻占苦竹关;1258 年杨氏生十四巨深,大元兵攻占通州、泰州,渡马湖入蜀;1259 年(开庆元年)大元兵攻占忠、涪、夔,破利州、隆庆、顺庆诸郡,阆、蓬、广、安守将相继纳降,大元兵又自黄州渡长江,攻入江南;因战乱,停止科举取士授官;1260
年,大元兵破瑞州、临江军城(今九江市),占据江西北部诸州邑,治所南迁赣州;大元兵遣偏师自大理由广南西路(即广西)抵衡州(衡阳)。广传公十四子皆生于大元兵攻入江南兵荒马乱时代。
如果 1260 年广传公 52 岁卒时,长巨源三十一岁(而立之年,无缘取得功名及官职),次巨湶二十八岁(近而立之年,无缘取得功名及官职),三巨汌二十五岁(无功名无官职),四巨渊二十四岁(无功名无官职),五巨海二十二岁(无功名无官职),六巨浪二十一岁,七巨波十八岁,八巨涟十六岁、九巨江十三岁、十巨淮十岁、十一巨河九岁、十二巨汉七岁、十三巨浩四岁、十四巨深二岁。在兵荒马乱时代,谁来养活这一大家孤儿寡母?而粤东客家刘氏族谱编者,对前述
最基本常识及历史一无所知,胡编滥造,张冠李戴,与史实不符,还自以为是,要求两广各地刘氏族谱“统一到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上”,否则就骂街,何等狂妄霸道!
从广传公作嘱十四子符节律诗可知:广传公已经亲自提携训诲十四子成才,皆取得功名出仕为官,“骏马骑行各出彊,任从随地立纲常”,皆步入而立之年(30 岁)。又据江西吉水刘氏族谱载:广传公五十岁喜得尾子巨深公,而臣深公应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 年)大元兵南渡长江之前,就获得科举一甲第二名榜眼,官授御前司都指挥使。依此推算,广传公作嘱十四子符节律诗时已经岁度八十,最晚应出生于南宋淳熙十四年(公元 1187 年)。
查高德地图,三角圹、圹背皆位于梅州廓郊,江西瑞金县无金鸡墟三角圹及圹背地名。而且元朝初年(1276—1278 年),兵争战乱期间,大元军重兵屯戍瑞金县,以拱卫赣州(江西行中书省治所),文天祥等未入瑞金县境,四房巨渊公更不可能入瑞金县安葬父母及庐墓。
宋朝廷明文规定:“县令以三年为任,秩满解发,异地安置”。广传公仅任瑞金县令三年,在瑞金县无立锥之地,不可能籍居并卒葬于瑞金县。公元 1958 年,灵山县那隆镇刘氏有两位兄弟去当兵,屯驻江西赣州,奉命去瑞金县修水库,在大坝工地闻:附近水库淹没区某山麓有广传公墓须迁移,便前往查看,未见有广传公墓,只见一已拆迁农舍后面,有一个新挖的土坑,不知是不是迁坟墓坑,亦不知小山村名。
此征访记录证明:广传公卒葬“瑞金县金鸡墟三角圹龙形眼窝穴”是造假,误导后人。广东封川、广西梧州等地《刘氏族谱》抄写于民国时期(1912—1949 年),亦受其误导,误抄写为:“自葬瑞金县七年之后,兵争平息,四子(巨渊公)方往至瑞金县迁父母骸骨回广东”,致使众多广传公后裔不敢相信封川县广传公祖墓是真的,甚至有不少人怀疑:历史上是否存在广传公其人。

10、广传公十四子官职考长巨源公:(连城公旧谱、刘国翔谱、广传公支脉谱等)客家谱记为:
官知南康府事,查《宋史》地理志,晋太康二年(281 年)改庐陵南部为南康郡,南宋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而无南康府;灵山谱(刘福公族谱)记为:官任山东济南知府,查《金史》记载:
天会七年(1129 年,即南宋建炎三年),刘豫以济南降金,为金人占据;信宜谱(大村坡谱)记为:官知湖广武陵县河浦司,与
《宋史》地理志相符。
次巨湶公:客家谱、灵山谱皆记为:官知湖南宝庆府事,查《宋史》地理志:荆湖南路宝庆府,本邵州,邵阳郡。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升为宝庆府;信宜谱记为:官任南雄府始兴县儒学,疑其有误。
三巨汌公:客家谱记为:官知成都内江县事;灵山谱记为:官任成都内江县文林郎;信宜谱记为:官任云南镇源府平汉团卫,查《宋史》职官志,无平汉团卫之官衙。
四巨渊公:客家谱记为:官任浙江宁波府制置副使;灵山谱记为:官任浙江宁波府副总统令;信宜谱无记载;查《宋史》职官志,应
为官任浙江宁波府制置副使。
五巨海公:客家谱、灵山谱皆记为:官任云南都转运使;信宜谱记为:官任浙江宁都府中宪大夫,疑其有误。
六巨浪公:客家谱记为:官知云南云阳县事,查《宋史》地理志,云南无云阳县;灵山谱记为官任福建兴化府总兵;信宜谱记为广州府总兵;巨浪公为进士,属文官,应为官知福建兴化县令。
七巨波公:客家谱记为:官任浙江衢州判官;灵山谱记为:官任浙江杭州府知府,杭州即临安,为京师大都督府,一般由皇帝亲近重
臣出任大都督;信宜谱无记载。
八巨涟公:客家谱记为:官知安庆府事;灵山谱、信宜谱皆无记载。
九巨江公:客家谱记为:官知广西太平府事;灵山谱记为:官任南京卫总兵;信宜谱记为:官知江西盐运司。查《宋史》,广西无太平府,亦无南京卫官衙。应为:官知江西盐运司,任职不详。
十巨淮公:客家谱记为:官知湖广保庆府事;灵山谱、信宜谱皆无记载。查《宋史》地理志,湖广(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无保庆府,任职及任所不详。
十一巨河公:客家谱记为:官任山西提学使,查《金史》,天会六年(1128 年,即南宋建炎二年),金人已占据山西。灵山谱记为:平海将军;信宜谱记为:官任平河所;查《宋史》,无“平海将军”官职,亦无“平河所”官衙。
十二巨汉公:客家谱记为:官兵马司;灵山谱、信宜谱皆无记载。查《宋史》职官志,州郡设置有司马官职,掌州郡军事。
十三巨浩公:客家谱记为:贵州提刑;灵山谱记为:官任云贵学政提督,查《宋史》职官志,并征访贵州遵义刘氏祖传,应为:官知贵州提举学事。
十四巨深公:客家谱记为:官都指挥使;灵山谱记为:官授京师九门提督;信宜谱无记载。查《宋史》,应为:官任御前司都指挥使。
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 年)五月,巨深公侍奉宋主显朝于上都(即北京)降元。

11、查阅《明史》记载:隆庆元年(1567 年),广东贼大起。二年三月,广西总兵官俞大猷讨广东贼。夏六月,广东贼曾一本寇广州,杀知县刘师颜。以文魁(即举人)刘连城为首事的广东省城内岭南刘氏宗祠亦被贼曾一本焚毁,刘连城是否遭劫杀或逃难不详。十一月,命广东、福建督抚将领会剿曾一本。三年三月,曾一本陷碣石卫,裨将周云翔杀参将耿宗元叛附于贼。五月,总兵官郭成等破贼于平山,周云翔伏诛。八月,曾一本伏诛。自明隆庆元年至万历十年,广东巨寇曾一本、黄朝太、梁本豪结倭为助,焚劫广东沿海诸州邑,杀知县刘师颜,广州、潮州、惠州、东莞、从化、英德、电白等州县悉遭焚劫,街巷、村落焚为废墟,百官士庶纷纷逃难,流离失所,征访及修编族谱的人文历史一扫而空,所传“明万历二年甲戍岁春月开七公十世孙进士连城重修”《刘氏族谱》,纯属子虚乌有。

《卯金皇族谱》目录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国翔等重修《刘氏族谱》考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