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企业家刘细汉:回报家乡和社会 从不言亏和言悔

――记企业家刘细汉一二事
在广州天河区与黄埔区交界的吉山村,虽然远离繁华的市中心,但象这座城市里所有的城中村一样,也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在鳞次栉比的民居群中,一座悬挂有红十字标志的六层大楼十分显眼,大楼前醒目地挂着 3 个标牌:天河区珠吉街吉山社区医院,广州天河区珠吉护理院,珠吉街养老院。这幢楼里实施的是广州目前唯一一个“集社区医疗、护理康复和养老服务于一体”的社区养老新模式,这种“医养护”三合一模式的创造者,是广州市粤鹏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细汉。

走出农村经商发家致富
在这个暴雨如注的傍晚,笔者在这栋大楼的顶层办公室里,采访了刘细汉董事长。虽然是初次见面,但他没有老板的架子,很随和,人稍瘦,衣着朴素,谈及他的发家史,刘细汉张口就说,“我是一个农民,只是幸运地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1959 年,刘细汉出生在汕尾海丰县平东镇一个贫穷的小村子,至今在他老家,经济仍然不富裕,一些农村还是尘土飞扬的烂泥路。由于家境清贫,他从小读书不多,但颇有志向,不甘心像父辈一样守着土地靠天吃饭,他渴望走出农村,到大城市谋生。
上世纪 80 年代,他先后在深圳、广州打工,像许多潮汕人一样,他很快自立门户投身商海,他开过士多店,当过小商贩,依靠吃苦耐劳和诚信朴实,生意得以一点点做大,其间还当过职业经理人,出任深圳一间有政府投资背景的大酒店的总经理。此后他又经营钢材批发,在上世纪 90 年代便积累了百万身家。后来,靠着敏锐的投资眼光,他购买地皮、商铺和房产,最终房地产业的火爆,让他功成名就。

投资医疗走上养老之路
刘细汉说:“我算不上什么成功人士,就是赶上了好时代,发了点小财。
我们农民都有小富即安的思想,说句心里话,生活不愁了就想尽自巳的一点力帮助他人,回报社会。我从小没见过自巳的爷爷奶奶,而我们老家农村的老人们生活也很贫困,我做医院和养老院,就是想力所能及地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让更多的老人能健康体面地度过晚年。”
目前,刘细汉的公司旗下有广州天河珠吉护理院、珠吉街养老院、珠吉街吉山社区医院和广州市岭海老人公寓等 4 家医疗和养老机构。
虽然做过多个商业领域,但如此大垮度进入医疗养老行业,也让认识他的人感到吃惊。刘细汉却说,就是一次喝茶聊天,因缘际会结缘医疗事业,并因此走上了养老之路,这一走就是 10 年。
2004 年,吉山村还是天河区一个偏远的农村,随着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医疗需求也越来越大,让村里建于 1964 年的卫生站不堪重负。于是吉山村委向天河区政府申请政府出资扩建卫生站,以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刘细汉说:“当时,天河区政府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天河区红会医院,但是红会医院要靠自巳投资建设也非常吃力,就希望能引进外来资金。那时,我在红会医院附近有上千平方米的商铺,与医院的领导也比较熟,经常找他们喝茶聊天。那天,我到商铺巡查,顺便找红会医院党工委书记喝茶,他一见我就问我愿不愿意做善事。我问什么善事,他就详细讲了吉山村建卫生站的事,我当场表示,我是农民出身,当然愿意为农村做好事,只是没搞过医,不敢打包票能做得好。”
就这样,刘细汉出资建设了吉山社区医院。投资前,卫生站只有四五个人,建筑面积才 200 平方米。刘细汉先后多次投资,建成了现在的社区医院大楼,建筑面积达 9000 多平方米,又搞装修,引进医疗设备,招兵买马,如今社区医院员工达 126 人,拥有妇科、内科、外科、口腔科、儿科、中医科等多个科室,还有 B 超室、DR 检查、化验室、康复理疗等配套设施,成为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计生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一级卫生机构,幅射附近珠吉街多个村几十万人口。

开创“医养护”社区养老新模式
在经营社区医院的过程中,刘细汉发现一个问题,村里老人医疗和养老是个难题。上年纪的老人不仅需要有方便的就医场所,更需要有一个安心安全的养老地方。这让刘细汉有了建养老院的想法,养老院针对的多是身体比较健康,有一定自主自理能力的老人。但是年纪更大的,慢性疾病缠身,甚至缺乏自理能力,需要全天有人照顾的老人呢?完全靠家庭来照顾?对家庭是一个沉重负担,送进养老院?养老院只有基础的护理能力,无法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这类老人更需要的是专业医疗护理机构,及临终关怀服务。但另一方面,护理院也毕竟不是专业医院,护理人员可以提供常规护理,但无法提供医疗诊治,一旦老人们有个头疼脑热的急诊,或是慢性病复发,仍需要及时到医院治疗。“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事,缺了那一项,都无法圆满。因此,我在吉山社区医院的基础上,于 2012 年正式创办了养老院和护理院,实际上三个招牌一套人马,相互配合地为老人服务”,刘细汉详细讲述了他的“医护养”三合一养老模式的由来。
笔者了解到,去年 11 月,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养老机构设立医务室和护理站的基本标准,其中规定要拥有至少一名执业医师和一名注册护士,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医疗救治服务。但刘细汉的养老院“三合一”模式,应该说比国家规定的医疗室和护理站更进一步,设施和服务更完善。这在广州、广东甚至全国,都算得上是走在前列,是一种社区养老模式的创新。

养老院里住着不少九旬寿星
正所谓眼见为实,刘细汉董事长带着我们从上而下参观了整幢大楼,四至五层是养老院和护理院,目前有 230 多张床位,入住了 68 位老人,这些老人除东圃、吉山本地外,也有来自番禺、海珠、黄埔区的。
笔者看到,养老院的设施齐备,房间的病床既有家居式的木床,也有医院式可升降病床,无论是二人间或是三人间,都配有卫生间,里面安装着扶手和护栏,房间的每个墙角都包了木边,可辟免老人碰撞受伤。每张床头都有按铃,方便老人随时呼叫。更让笔者吃惊的是,每间房都有氧气供应系统,对此刘细汉自豪地说:“今年我们投资了 170 多万元配置了中央供氧系统,我敢说这是广州养老院里的第一家。”
笔者惊讶地发现,养老院里住着好几位 90 多岁的高寿老人,9 0 岁的温阿婆是最早入住的老人,己在这里住了 5 年,她就是本村人,孩子每天早上都会来看望她,老人口齿清晰地告诉我,“我住在这里很开心,哪里的养老院都没有这里好。”
陪同我们参观的养老院张部长说,目前老人的入住费每月是 2000 多元,但温阿婆才 1450 元,因为 5 年来一直没有涨价,养老院完全是在倒贴地照顾她。“刘董说过,只要阿婆住得开心,就不会涨她的一分钱。”
年纪最长的唐阿婆刚过了 99 岁生日,耳聪目明身体健康,她是珠海人,年轻时是老师,走过国内很多地方,是一位颇有见识的人瑞。我们进入她的房间时,只见木床上铺满了报纸,老人正认真地读报纸。
张部长说,这些高龄老人大部份都是家中有儿孙的,而且儿孙们也比较孝顺,但就是因为老人年纪太大了,在家里照顾不方便,“住到养老院里,有我们护理人员的专业照顾,每天帮老人梳洗,喂饭,用轮椅推着老人散步,还有医生护士 24 小时值班随叫随诊,医生每天早上都会查房,老人有一点不舒服就立即看医生。老人住在这里,儿孙们都很放心安心。”
除了高龄老人,这里还有一些完全无法自理的老人,笔者看到一位高龄老人,只能靠胃管喂流食,人也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她这种状况如果住医院,每天的费用都很贵,家庭难于承担。”刘细汉董事长说,“但在我们这里,每月只要 2000 多元,就能获得很好的照顾”。张部长指着另一位老人介绍说,“她的年纪不大,不到 50 岁,是一位植物人,之前她老公在家里照顾了她 6年,刚送来时总担心我们照顾不好,常指导我们的工作,后来发现我们比他做得还专业还尽心,以前她有便秘,现在大小便很正常,而且每天身上干干净净的。”
的确,广州目前很缺少临终关怀机构,这类老人既不可能依靠家庭独自照顾,也不可能完全扔给医院,只有在这里,老人们才能有体面有尊严地度过余下的人生时光。
每到一个房间,每位老人一见刘细汉,都笑得很开心,拉着手与他聊天,“我要是出去几天,老人们见不到我,都会说想我。我也把老人当成爷爷奶奶对待,每年从除夕到初八,我都会陪他们打麻将玩纸牌一起过年,大家就是一家人。”刘细汉望着老人们笑咪咪地说:“老人就是小孩子,你只要尊重他们了,才会得到他们的尊重。”
自始至终,刘细汉没有讲什么豪言壮语,但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无不流露着他对这些无血缘关系的老人们如亲人般的关爱。

十年投资一直亏损,但从不言悔
刘细汉坦言,养老院并不是一个赚钱的行业,10 年来,他在这方面的总役资己超过 4400 多万元,一直在亏本,“此前都需要把在其他产业的收益拿来补贴到这里,直到去年才刚刚实现收支平衡。”
但刘细汉从没有想过放弃,不仅有坚持还努力想壮大,他的计划满满:
在吉山橄榄公园附近要建设养老院二期,一幢建筑面积 3000 多平方米的大楼巳建成,目前正筹集装修资金,今年内要实现 500 张床位的目标。他还计划在天河棠东建个养老院,项目正在洽谈中。
“我建养老院不是为了发财。我是农民,能有今天完全得益于党和国家,因此有责任对社会有所回报,只要我赚到钱就要贡献出来。而且我今年 56 岁,也步入老龄阶段,帮助现在的老人,其实就是帮助未来的我。而且,我也很看好养老行业,现在广州 60 岁以上的老人有 150 万,养老机构仅有 210 家,养老床位不足 1.2 万张,床位十分稀缺。需要有更多民营企业投资养老行业,国家也越来越支持养老行业,目前的困难是暂时的,前景是光明的。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我会无怨无悔地坚持下去,将养老院发扬光大,实现我的人生梦想。”刘细汉最后掷地有声地道出自巳的心声的梦想。

个人生活简朴 捐助家乡过百万
过上了富裕生活的刘细汉,象众多成功的潮汕商人一样,没有忘记反哺生养他的土地。
在短短的一两个小时的采访中,刘细汉多次流露出感恩情怀,“没有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我不可能从农村走进城市,也不可能发家致富。但我生长的家乡仍然贫穷落后,我有了钱不能忘记帮助家乡父老。”
2005 年,他出资 76 万元,为村里修建了一条水泥路。这条路成为附近多个村庄唯一的一条水泥路。有路无灯,又成了刘细汉的牵挂。当时正逢吉山村改造,旧路灯要当废品卖掉,他觉得很可惜,就与街道领导商量,出资把所有路灯拉回了海丰老家,点亮了家乡的夜晚。
刘细汉对自巳的生活要求不高,仍保持着简朴作风,衣服买的是百十元的便宜货,自巳也舍不得出国游玩,但回馈乡亲却不遗余力,多年来他为村里的投资巳超过 150 万元,每年还资助十多名大学生上学,至于一些零碎的捐助就更是不计其数了。
――录自《岭南松》杂志
原题目:开创“医养护”社区养老新模式
作者:《岭南松》编辑部 木子
《中国人大年鉴编写组》主编《中国人大年鉴.2016》中登载《至诚至孝 与爱同行――刘细汉代表与他的医护养一体社区养老新模式》一文中写道:作为一名基层人大代表,广州市粤鹏实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刘细汉一直关心社会、关注民生。在早年商界功成名就的他始终保持着饮水思源的纯朴本色,在新世纪初,毅然投资建设医院来回馈社会,走上了社区养老助老之路,全身心地投身于养老事业。……为老人提供方便、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和养老等服务。……

《溯源拾贝》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企业家刘细汉:回报家乡和社会 从不言亏和言悔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