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客家刘氏始祖入闽避乱后,其裔孙并没有全部在宁化县石壁洞安家立业,现从一些族谱的记载中可以了解到,祥公的裔孙秉承客家人的敢于走出去开拓新家园勇于创大业可贵精神,随处择地安家立业,如祥公之子天成公及其裔孙走出去在江西永安、福建大田安居立业,湖南桂阳县刘氏族谱曾写道:天锡公的后裔参赞、参文、参常兄弟也曾迁居江西吉安府太和县鹅颈丘太平里石桥头,靖康之难后,宋高宗南渡时,其兄弟曾到湖南桂阳卜居,后来参赞公之子平龙、参文公之子先君、一郎及参常公复迁福建省崇安县,参常公之子德洪兄弟后又复迁回宁化县石壁洞。天瑞公及其裔孙呢?
一、 天瑞公宗支发祥在湘赣
据湖南省桂阳县刘氏族谱记载:天瑞公,原名越,生子迪 建,迪生二子:瑞[满] 景。瑞公(字昇平)迁居江西永丰立业,景公因避乱由婺之金华徙居安成东之笪桥立业,由此天瑞公裔孙便分多处居住,现分述如下:
湖阳平江县光谦公宗支世系表:以始祖源明公顺延排列:129 世祖/刘祥公→130 世祖/添瑞(天瑞)公→13 世祖/刘迪公→132 世祖/刘满公→133 世祖/刘泰公→134 世祖/光谦公→135 世祖/德义郎公→136 世祖/忠贞公→137 世祖/大彰公→138 世祖/圣启公→139 世祖/永靖公→140 世祖/远应公→141 世祖/昌闻公→142 世祖/隆治公→143 世祖/天钟公→144 世祖/正文公→145 世祖/念盈公→146 世祖/文谋公→147 世祖/谟功公→148 世祖/显奇公→149 世祖/贤声公→150 世祖/豪迈公→151 世祖/武阶公→……己下传至 181 世。
本宗支以天瑞公五世孙光谦为开居始祖。光谦公祖由浙江婺州金华迁湖南岳州平江县上台东阳乡凤凰里,发展成平江刘氏四万多人。其后裔又散迁江西婺州、吉州,湖北武昌、江夏、婺华、通城,金溪、湖南长沙、临湘、浏阳、湘阴、巴陵、宁州等地。
江西省泰和苑前南坑庆宗公宗支:自刘沆到刘庆宗的传递世系如下:祥公→越公(字天瑞 又名英伯) →迪(传下) 建公→瑞(字昇平) 景(传下)公→刘沆公→刘瑾公→刘僴公→言章公→刘仪公→刘棨公→刘邺公→刘德公→刘汉公→刘文公→刘应公→刘性公→刘荣公→刘庆崇公→……
泰和苑前南坑刘氏形成于宋代,迁自江西永新,是宋代著名宰相刘沆的后裔,以刘沆的第 13 代孙刘庆宗为开基始祖。据记载:景公原住婺之金华,因辟乱,迁居‘安成东之笪桥’,生下五子:沆、浔、瀣、浒、湘。沆公于宋仁宗至和二年拜相,‘贯吉州籍取科第,遂家吉州’。
湖南省攸县南云巷刘氏记载:祥传 5 世沆,为宋名相,沆传 7 世绍宽,徙居攸县南云港,即今攸县城关来宝巷。今递传 26 世,人口 5000 人……。
从互联网获息:天瑞公还有许多裔孙住湖南省临武县土桥乡、江西省永丰县、兴国县南门、埠头乡大禾场、南岗下,高兴镇小春、均村乡罗田段、青海省门源县。
互联网载沆公属交公后裔,现不作祖源考证,录入如下:
交公→富公→辟强公→德公→向公→汲公→厚公→节公→昌公→浚公→毅公→霞公→表公→琦公→铉公→伯陵公→文公→遐公→启公→岱公→芾公→乔公→彦公→德杰公→时济公→秦公→延公→铨公→行恕公→忱公→朝宾公→敬公→守文公→逊公→赊公→祥公→承贵公→誌公→景弘公→煦公→素公→沆公→瑾公→伫公→恽公→…….
二、先贤英才
天瑞公宗支英才荟萃,尤其在北宋,刘沆公祖孙三代进士,为客家刘氏争光耀祖,影响深远。
刘沆:(960—1279 年)天圣八年庚午(1030 年)[榜眼][宋.登科记考]刘沆,字冲之,吉州永新县人,天圣八年中进土第二名,初授大理评事、舒州通判。历知制诰,参知政事。至和元年拜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终知陈州,谥文安。
刘瑾:刘沆之子,仁宗皇祐五年(1053 年)进士[宋.登科记考]:刘瑾,字元忠。吉州永新县人。沆子。初以任子恩受将作监主簿。皇祐五年登进士第。召试,充馆阁校勘。终朝奉大夫、天章阁待制、真定府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兼知成德军。
刘僴:刘瑾之子,徽宗崇宁二年(1103 年)进士[宋.登科记考]:刘僴,字宽夫,吉州永新县人。崇宁二年登进士第。绍兴五年为左朝清郎,秘阁修撰。
据历史资料推断,明朝正统元年丙辰岁(1 4 3 6 年)探花刘定之,清朝道光十五年乙未(1835 年)状元刘绎,同样是天瑞公的后裔。因为刘定之与刘沆同是出生居住在永新县埠前镇三门前村,刘绎在随奏表上交《南京谱》中承认其由吉州迁三渡桥立业的先祖敬胜公,是刘沆的长子清泉的后裔。
三、先贤韵事:
刘沆自幼聪明好学,生得一表人才,参加乡试后,举进士不中,他便称退士不复出,无意于仕途。经父亲一再劝勉,才赴京参加天圣八年庚午科考,殿试擢进士第二。为大理评事,舒州通判。
他到任后接手的案子中有一件是多年疑案,刘沆数日便审理完毕,做了处理。后出任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该州有大姓尹氏,欺侮邻村一老翁,欲夺其田,乃伪造买卖文书,翁死后即霸占之。其子诉于州县,二十年未得裁决。
直到刘沆到任,其子再诉,经过刘沆验证文书,询问乡邻,治了尹氏的罪,并令其归还田亩。
后来,刘沆任太常博士,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不久升右正言,知制诰,奉命出使契丹。同僚杜防用酒强灌刘沆,刘沆醉后拂袖而起,破口大骂,这就损害了使者形象。返朝后,因此事出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接着降知和州(今安徽和县)。改右谏议大夫知江州(今江西九江市)时,湖南瑶民起义杀官府人员。刘沆便以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发兵至桂阳镇压起义。仁宗皇祐三年(1051)任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工部尚书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后为观文殿大学士,迁刑部尚书,又到陈州(今河南灌阳县)任职。
刘沆办事干练,性情豪爽。较少规矩礼仪。著有《刘氏家谱》、《书目》。
终年 66 岁,卒后赠左仆射兼侍中知制诰。仁宗为他撰挽辞并为篆写墓碑曰:
思贤之碑。
述怀
录入诗四首:
虎生三日便窥牛,猎犬宁能掉尾求。若不去登黄阁贵,便须来伴赤松游。
奴颜婢舌诚堪耻,羊狠狼贪自合羞。三尺太阿星斗焕,何时去取魏齐头。
送乡人尹鉴登第归
少年相款老相逢,乡举虽同遇不同。我已位尘三事后,君方名列五科中。
荣登莫计名高下,宦达须由善始终。若到乡关人见问,为言归思满秋风。
小孤山
擎天有八柱,一柱此焉存。石耸千寻势,波留四面痕。
江湖中作镇,风浪里盘根。平地安然者,饶他五岳尊。
聪明泉
义山山下有灵泉,泉号聪明自古传。
四百年中三出相,不才何幸继前贤。
–录自《科举辑萃》
刘定之(1409~1469),字主静,号呆斋。江西永新县人。刘定之自幼聪明异常,父亲教他读书,每日背诵数千言。父亲见他好学,遂令其博览群书,但禁止其写文章。定之每每私下里尝试作文。一日,刘定之患病,父亲探视时发现了他写的《祀灶文》和《咏桃浆》诗,惊叹道:“子有八面受敌之才”将来必为“伟器”。果然,宣德十年(1435)刘定之考中举人,正统元年(1436)会试第一,殿试又夺得探花,一时名扬天下。正统四年(1439),京城发大水,全城被淹。刘定之应诏陈述十条建议,均不被朝廷采纳。正统十三年(1448),弟弟刘寅之与乡人发生冲突,牵连到刘定之,竟被逮捕入狱,最后终于真相大白。刘定之编修任满,升侍讲。代宗即位(1450),刘定之又上言十事,论及战阵、守备、练兵、选将至官吏的铨选、迁降、考察、赏罚,所言皆治国安邦的大计,受到皇帝的褒奖。景帝三年(1452),升司经局洗马。后又升为右春坊右庶子。天顺改元(1457),任通政司左参议仍兼翰林侍讲,不久又升学士。
宪宗即位(1465),任太常少卿兼侍读学士,直径筵。二年后,以本官入直文渊阁参与朝政。次年八月进工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当时江西、湖广两地发生旱灾,但地方官员仍然照收百姓的赋税。刘定之上疏向皇帝进言:“ 现在国家粮库充足,储备厚实,而江西、湖广等地百姓因灾无收,张口待哺,还要照样交纳租赋,这不是皇帝怜爱百姓的本意,请圣主体恤下情” 。皇帝被他的言辞所感动,立刻下旨停征课税。成化四年(1468)刘定之为礼部左侍郎。刘定之为人性情耿直,刚正不阿,但又十分谦恭勤勉,尤以文学之名享誉中外。他文思敏捷,知识宏博,“名闻天下,擅一代文宗,虽武夫悍卒,亦无不慕传焉。”
一次,皇上命他做《元宵诗》,内使太监站立一边等候,刘定之据案伸纸,立成七言绝句百首,令人折节叹服。又有一次,刘定之一天之内,起草了九个文告,笔不停书。自他入内阁后,朝廷大作多出其手。成化五年(1469)八月,病卒于任上。终年 61 岁,赠礼部尚书,谥文安。著有《周易图释》、《呆斋集》
四十五卷等。
–节录自《科举辑萃》
刘绎(1796~1878 年):高中状元,即授翰林院修撰,入值南书房。道光十七年,刘绎出任山东学政。刘绎在山东督学时,镌刻了“劝课条规”。他所以著述《崇正黜邪论》、《劝课条规》一卷,为的是整饬教育、促进学业、鼓舞良善。任期届满,不久,以父母年迈乞归故里进孝。辞官回乡后,他主持鹭洲书院,及在青原书院进作主讲。刘绎给生徒讲学,不涉偏激,不落虚空。以检查所作所为重,也以省察躬行为本。
咸丰元年(1851),廷臣荐举刘绎,帝诏其进京。刘绎以父丧母老陈情,乞求终养老母。咸丰三年,给刘绎加三品京堂衔,刘绎奉命督办江西团练。后母丧,他回家服丧,在鹭洲书院主讲。刘绎出入兵营,不辞劳苦。
同治初年,因对刘绎学优品正嘉许,复诏令刘绎入京。当时,刘绎年已70 岁,以年迈多病辞官。光绪四年,刘绎病故于家中。
刘绎曾言:“ 为国必先培元气,其要在得人才、固民心。上无言利之臣则贤才进,下无贪黩之吏则闾阖安。元气之复必由于此。” 刘绎在书院任主讲数十年,尽心尽力。未有欺诈之行。悠闲之心,身体力行。不虚言,不偏激,为人称道。培养生徒、很有成绩。整顿教学,促进向上,多有建树。
刘绎生平文不苟作,必求合立言之旨。自序:“ 称进未尝一日诡遇,未尝一日暇逸。”著有《存吾斋文钞》、《存吾斋诗钞》十二卷、《崇正黜邪论》一卷、《诗钞》十三卷。
–录自《科举辑萃》
四、两朝宰辅出生地–三门前村
永新是一个建制有 1800 多年历史的古县,众多的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遗址点缀各地。埠前镇三门前村 ——三门前景区位于永新县城北五公里处,为宋朝宰辅刘沆和明朝宰相刘定之的故乡。三门前古村有千年历史,全村都姓刘,大约有 800 多户,该村文化底蕴深厚,村内古迹保存较好,有古建筑鳞次栉比,卵石路纵横交错,大小古宗祠 25 座及众多古民居,建筑风格奇特,祖祠后隆堂内还保存了宋仁宗御赐的石碑–《思贤碑》,碑文清晰可辨。刘沆墓坐北朝南,在平地耸立,后有一座后隆山,墓的四周满植松树,占地面积 1158平方米。墓堆处高坟巨塚,平列三堤,刘沆夫妇合葬墓居中,右为刘沆长子刘瑾夫妇合葬墓,左为刘沆三子刘琯墓。距墓 50 米左右,周围筑有围墙保护。
1984 年刘沆墓被公布为永新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节录于互联网–
刘姓现在是江西的第一大姓,每 20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姓刘,刘姓宗亲在江西的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其它省区。古代江西是刘氏各宗支南迁落籍的理想地区之一。到千年前的北宋时期,吉安的安福、泰和、吉水一带就活跃着许多著名的刘氏宗支,天瑞公宗支就是其中之一。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