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闽西客家刘姓源流

客家刘氏

客家刘氏源流考略

刘姓为全国十大姓之一,族源多。刘氏姓源主要有四支:一是出自帝尧陶唐氏,以邑为氏。《姓名寻源》云:“帝尧娶散宜氏之女,女后生子监明。监明之子式封于刘,其后有刘累。”子孙以封邑为姓,为刘氏之始,尊监明为太始祖。二是出自姬姓,以邑为氏。西周时,周成王姬涌封王季之子于刘邑(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南),其后裔以邑为姓;东周时,周匡王姬班又把他的小儿子封到刘邑,号刘康公,其子孙也以邑为姓。三是皇帝赐姓。如汉高祖刘邦登基后赐项伯、娄敬姓刘,更始帝刘玄赐王常姓刘。四是少数民族有刘姓。

早在南朝陈国(557—589),有汉景帝之后裔刘国祥徙居宁化石壁。晋永嘉年间(307—313),随着晋政权的南移,居于洛阳的刘永后人也迁居江南。刘永是三国蜀汉主刘备的次子,蜀国被魏国灭亡后移居洛阳。唐朝末年,刘永的裔孙刘天锡唐僖宗年间(874—888)为翰林学士、视察使。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因避“黄巢之乱”,刘天锡弃官奉父刘祥南下,避居到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今宁化石壁乡)。所以,刘祥为入闽刘姓开基始祖之一,刘氏也成了客家望族。

客家刘氏始祖刘祥公,字图南,又字祖云,号子先,追谥文忠,官至金吾卫士将,后封沛国公。唐僖宗乾符年间(874—879),刘祥公与兄刘祺、弟刘禋南下避乱,兄弟三人失散。刘祺避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后裔创潮安东津、普宁桂花篮派系,分居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刘禋迁居安城(今江西吉安)。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又称刘氏中代始祖,谱称“东派”。刘祥公有天锡、天瑞、天明、天诚四个儿子。天锡于唐懿宗时登进士第,官至观察使,罢官后随父避居宁化石壁。刘祥的孙子刘沐,钦点状元,博学多才,在后晋天福二年(937)主持撰修客家刘氏的第一部族谱。

刘祥公四世孙龙图公,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任公,北宋开宝年间(968—976)任河南转运使;七世孙参常公,任官河南怀庆府尹,创建客家刘氏的第一座家庙即汀州刘氏家庙,以祭祀始祖刘祥和远祖三国鲁王刘永;九世孙月清公,任江南制置使;十孙世春田公,南宋高宗时,官虔州判官,敕赐紫金光禄大夫;十三世孙贵盛公,官授浙江金华府;十四世孙龙公,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龙公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

还有,刘祥裔刘韶,曾任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判官,迁居赣州府瑞金县东门外垂金塘背,有多支裔孙从瑞金分迁闽西各地。北宋天圣二年(1024),原籍江西吉水的刘沅郎为福建延平府尹;其子刘新郎不愿还乡,卜居宁化。(宁化下沙《刘氏族谱》)刘沅郎,原籍江西吉水,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任延平府尹,其子新郎卜居宁化县。元朝至元年间(1335—1340),刘益浩从江西徙宁化县淮土。

刘祥公后裔播迁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兴宁、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平远、顺德、新会、江门、曲江、仁化、蕉岭、潮安、韶关、翁源、英德、丰顺、拮阳、海阳、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东、惠来、江华、博罗、龙门、和平、乐昌、揭西、曲江、连州、东莞、惠州、汕尾,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陕西,北京,江西赣州、陵潭、南康、兴国、吉潭、寻乌,广西桂平、象州、博白、北流、梧州、柳州、柳江、庆远、郁林州,江苏彭城,福建永定、南平、松溪、漳州、诏安、云霄、厦门,香港,台湾等地。侨居海外之地多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家。

始祖刘祥公繁衍的客家后裔陆续向四处扩迁,特别是开七公的子孙昌盛,支脉繁茂。开七公再传广传公这一派,谱称“东江十四大房”。明清以后,客家刘氏十四大房子孙又纷纷向闽粤以西地区和以南洋为主的海外迁移,播居闽、粤、赣、桂、川、滇、黔、浙、湘、鄂等省与港、澳、台地区以及海外70多个国家。现在海内外客家民系的汉族刘姓绝大部分属祥公的后裔,人口达2700多万,人才荟萃,名人辈出。该宗族成为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的宗族。

在福建汀州府一带流传过一首歌谣:“张王李赵遍地刘,世世代代传不休。刘家子弟多俊杰,三江南北芳名留。”这歌谣中说的“遍地刘”,是指刘姓者多,分布广。闽西有客家刘姓人口近25万,人口上万的有上杭、永安、宁化、武平、长汀、漳平等县(市),武平刘姓人口居全县人口第二,邑中素有“无刘不成村”之说。闽西客家刘姓主要居住在永定县的凤城、峰市、下洋、高陂、湖雷、合溪、城郊、仙师、洪山、湖山,上杭县的临江、临城、旧县、官庄、下都、湖洋、中都、南阳、蓝溪、稔田、才溪、白砂、芦丰、通贤,武平县的平川、中山、岩前、十方、中堡、桃溪、象洞、湖店、下坝、中赤、武东、大禾、永平、东留、万安、城厢,长汀县的汀州、馆前、红山、童坊、南山、河田、濯田、四都、涂坊、羊牯、新桥、古城、三洲、宣城,连城县的姑田、罗坊、曲溪、林坊、莲坊,宁化县的安乐、淮土、翠江、安远、石壁、中沙、湖村、方田、泉上,清流县的龙津等乡镇。据上杭《刘氏族谱》载,迁台裔孙有豪贤、耀宗、玉明、善豪、如魁等。

客家刘氏祠堂解读

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客家人尤其重视祖先的信仰,清白传家,建祠修谱,供人景仰。刘氏宗祠是刘氏家族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刘氏族系的象征。它记录着刘氏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族系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象征与标志,具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福建刘氏宗祠分布在全省各地,据不完全统计,大大小小的宗祠近千座,大多是明、清建筑保留至今。不少祠堂已列入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建刘氏祖先大都来自中原,修建宗祠成为福建刘氏宗亲代代子孙亲躬力为的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客家刘氏子孙再次播迁各地,漂洋过海。游子回乡,捐资助款,修护宗祠,孝心天鉴。刘氏宗祠是福建刘氏族亲的心灵圣堂。

福建客家刘氏宗祠一般为三院落建筑。第一进为天井、大厅,为族里议事用,大厅大案桌上供奉刘氏历代祖宗神牌;第二进为族亲逝去的灵牌摆放,俗称进祠,也可称之族人灵魂的栖息地;第三进为族中小孩读书的书斋,因福建客家刘氏遵循“立业惟修德,敦论在读书”的训导,读书至要。宗祠还是议事、庆典的场所。客家刘氏祠堂很多,这里列举几座影响较大的作简要介绍。

汀州刘氏家庙,是各地客家刘姓子孙集资建造的客家刘氏总祠。江南刘氏五大名词之一。古名“鲁王府”称为“王衙”,位于长汀城乌石山(古称龙首山)下王衙前,北倚卧龙山,面对宝珠南屏山,东临龙潭风景区、水东街,南通汀城主街道兆征路。

刘氏家庙始建于北宋淳化三年(992),奉祀三国时蜀汉昭烈帝刘备次子鲁王刘永及入闽始祖刘祥,故称“王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后裔繁衍之广、建筑所具特色闻名于客家。清光绪年间曾任刑部主事的刘光第,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回汀,到刘氏家庙祭祖。现家庙中有他的拟联:“为肖子难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刘氏家庙的建筑为明代风格,占地1200多平方米,有门楼、边门、照壁,天井,上中下三大厅,从前还有福德祠、朱子阁,桃园结义亭、左右厢房所组成,总共房间69间。正堂为单檐歇山顶式,面阔4间,进深4间,抬梁式结构,11檩前步郎,琉璃盖栋,屋檐梁柱,门栏窗格,门楼为三间四柱桥形式样,前有石砌台阶,有石狮一对。刘氏家庙,据史志载:宋末文天祥和太平天国石达开部义军曾驻兵于此。苏区前此处是“训政人员养成所”,苏区时为兆征县委、兆征县苏维埃政府办公址。前空军司令刘亚楼上将,年少在汀中读书时,就住在此处。这里每年都举办祭祖活动,现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永安刘氏宗祠——兴山堂坐落于大湖镇魏坊村(俗称大湖岭后),创建于宋庆元元年(1195),由永安刘氏开基始祖、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状元、曾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刘章所建,历经多次修葺,重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现今刘章后裔遍布永安、漳平、沙县、尤溪、三元、大田、永春、德化、连江、清流、明溪、将乐等各地,有4万余人,其中永安刘氏人口18000多人,90%以上是其后裔。每年农历十月廿日是兴山堂祭祀之日,前来拜祭的裔孙达1000多人。

永安市下吉山中心刘氏宗祠,又名“崇仁堂”,坐北向南,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面积595平方米。每年农历九月初一,上下吉山村刘姓后代都在此祭祀开基吉山的第一代始祖刘贵三——明嘉靖十五年(1536)从渔沄迁至吉山。宗祠系歇山顶穿梁式木结构,为三进三开间抬梁式构架,梁上雕刻十分雅致,祠内整个布局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对称地排列厅堂,中间天井水放午方,两旁是回廊,张贴芳名榜和崇仁堂简介。走进幽雅清静的祠院,大厅上方悬挂着民国福建省政府主席刘建绪1942年给吉山刘氏宗祠所题的“绳其祖武”四字牌匾。左侧上方悬挂民国福建省教育厅长郑贞文所题的“明德惟馨”。大厅上方高悬着“进士”“文魁”“武魁”等牌匾。

宁化刘氏家庙,坐落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南大街。郡号“彭城”。堂号“肃闻堂”。该祠始建于明天启年间,原址三峰寨祠堂窠里。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咸丰七年(1857)遭太平军所焚,同治九年(1810)迁建现址。1985年刘氏子孙捐款整修,正厅中央设一神龛,神殿主牌位为“明一世祖刘汉卿之神位”,其他各房神位牌均安放在神龛中。家庙坐北朝南,仿古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祠分上、下厅及两侧回廊,建有歇山顶牌楼,左右设有厢房。祠堂外围筑有围墙,围墙左右开有进出边门。大门前竖有两根盘龙石桅杆。祠前原有一对宋代造型的石狮,后被毁,1998年重立一对石狮。祠埕100多平方米。1931年11月间,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鼎丞曾在祠内主持召开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随后在此设有兵站,并在此祠正厅上悬挂一幅宁化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开会场景的大幅油画。

客家刘氏祠堂很多,此外还有:上杭刘氏宗祠;沙县城头的先世祖祠、入闽始祖赐公祠;沙县岭后村尾洋大湖岭后“兴山祠”;永安贡川城外贡堡北郊刘氏家祠;贡川城内刘氏狮子巷(今在顺巷)刘氏家祠;小陶大吴地始祖三十郎“善庆堂”;小陶团结村刘氏宗祠,一世祖文富公祠“钟秀堂”,二世(团结始祖)祖升公祠“忠馨堂”;龙岩铁山乡洋头内厝宗厅“正兴堂”,外厝宗厅“震声堂”,等等。

客家刘氏祭祀独特民俗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周礼·大宗伯》将礼仪划分为吉、凶、军、宾、嘉;又有宗伯掌五礼之说。吉礼即祭礼,列五礼之首,包括祭天、祭地、祭祖。《朱子家礼》规范了祭礼的仪式。

客家刘氏古宗祠,是客家刘氏在故土的一个灵魂的栖息地,极大地凝聚了侨居海内外的福建刘氏宗亲。例如福建三明在2012年成功举办第25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来自世界各地刘氏宗亲数百人参加恳亲祭祖活动;宁化祖地自1995年至今每年举办刘氏宗亲祭祖活动,每次多达数千人参加;客家首府汀州刘氏家庙每年定时举办祭祖活动,每次多达数千人。

客家刘氏有春分先后择日祭祀先祖的习俗。通过祭祖,刘氏族亲追思祖德、善尽孝道,进一步增强族系血脉联系,促使后代子孙紧密团结,形成互助的风尚。对祭祀的祭品、陈器、衣着都严格要求。

客家传统礼仪有焚香、安杯、安筷、献牲、献帛、三跪九拜、行上香礼、行酒礼、恭颂祭文等程序。客家刘氏祭祖大典流程依次为:1.诵读家训;2.祭祀仪式;3.上新丁仪式;4.宗亲致辞;5.宣读倡议书;6.交接主祭旗。春分祭祀仪式流程:1.净手;2.起乐;3.上贡;4.跪拜;5.上祭;6.鞠躬。上新丁仪式:1.宣读新丁名单;2.宣读报新丁办法;3.上贡;4.跪拜;5.上香;6.点光明灯。笔者曾参加刘氏祭祖活动,深感祭祖大典的隆重、庄严和肃穆。

客家刘氏民俗中最典型的是每次的祭祖大典之后,都会有“二十八宿”游灯。“二十八宿”游灯有着美好的传说。王莽末年,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与兄长刘演[縯]在南阳起兵,经过数年征战,于公元25年六月在鄗阳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定都洛阳,历史上称汉光武帝。公元57年刘秀崩驾于南宫,太子刘庄继承皇位,即明帝。东汉明帝永平三年(60),汉明帝刘庄在洛阳南宫云台阁命画师画了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岑彭、冠恂、冯异等二十八将的像,史称为“云台二十八将”。“云台二十八将”,是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的二十八员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大将。这二十八将都是跟随刘秀为“复兴汉室”立下大功的开国元勋。刘家后人把这些将领与神话传说的天庭二十八星宿名称相对应,这就是“云台二十八宿”。刘家后世以二十八宿代为二十八将,用游灯方式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纪念他们为汉室基业立下的丰功伟绩。这是刘氏族人特有的感恩方式的文化活动,世代相传。

范晔《后汉书》为二十八将立传,记载他们“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后汉书》载有他们的官爵姓名及属相为:太傅高密侯邓禹角木蛟;太司马广平侯吴汉元金龙;左将军胶东侯贾复氐土貉;建威大将军好畤侯耿弇房日兔;执金吾雍奴侯冠恂心月狐;征南大将军舞阳侯岑彭尾火虎;征西大将军夏阳侯冯异箕水豹;建义大将军融侯朱祜斗木獬;征虏将军颍阳侯祭遵斗金牛;骠骑大将军栎阳[侯]景丹女士[土]蝠;虎牙大将军安平侯盖延虚日鼠;卫尉安成侯姚期井木犴;东郡太守乐光侯耿纯室火猪;捕虏将军杨虚侯马武奎木狼;中山太守全椒侯马成胃土[雉];河南尹阜成侯王梁昂日鸡;琅瑯太守祝阿侯陈俊毕日[月]鸟[乌];骠骑大将军参蘧侯杜茂参水猿;积弩将军昆阳侯傅俊嘴[觜]火猴;左曹合肥侯坚镡危月燕;上谷太守淮阴侯王霸鬼金羊;信都太守阿陵侯任

光柳土獐;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星日马;右将军槐里侯万修獐月鹿;太守灵寿侯邳彤翼火蛇;骁骑将军昌成侯刘植轸木[水]蚓;城门梭[校]尉郎陵侯臧宫壁水[獐];骠骑将军慎侯刘隆麦[娄]金狗。

东汉末年,一支刘秀后裔迁徙到福建省永安市小陶镇,为感念先祖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丰功伟绩,刘氏族亲用材料制作成代表“云台二十八将”的28种动物造型,以游灯表演的形式,穿过岁月,世代缅怀感恩。“二十八宿”古游灯习俗,已流传1000多年了。“二十八宿”游灯活动,在客家各地刘氏族群居住地流传,在客家刘氏祭祖大典或春节等都是必演项目。

“二十八宿”古典游灯,以二十八将的属相生物为造型;以竹篾为骨架扎成,外糊色纸装饰点缀。庞大的阵容有:“二十八宿”生物灯,圣旨牌一面,羽扇二把,大红灯笼四个,恭贺新禧一面,灯头牌一面,风车二个,龙珠二个,花灯12盏;伴奏乐器有:大锣大扁,铜钟八扁,钹四副,小锣二扁,响鼓二个,唢呐二把,小号四支,各种胡琴数把。

“二十八宿”古典游灯表演时,按传统习惯分为游踏和游场两部分。游踏起游时,大锣在前开路,铜钟、钹、鼓、唢呐、小号等跟随其后,接着是圣旨牌、羽扇、大红灯笼、灯头牌、风车和龙珠,随后“二十八宿”灯,花灯最后,其压阵的为乐队。整个游灯活动需140多人参与表演,阵容庞大,蔚为壮观,极具历史和人文艺术价值。游灯队伍里的成员全部是刘家儿女,大都姓刘,不是姓刘的也是刘家的媳妇或家人。

“二十八宿”古典游灯的游场表演主要有九种表演方式。队形套路有:卷席筒、四角转骑、牛换步、满天星、炉排花、篱笆花、腊月梅、双鱼上水、三品等。出场表演顺序为:卷席筒由风车龙珠领头,“二十八宿”绕场地一大圈,圈子以一定距离越绕越小,最后风车绕至中心。如果进场是以顺时针绕进,出场则反之绕出。四角转骑由领队人根据实际场地安排,以正方形队列或长方形队列均可。牛换步由领队人带“二十八宿”,呈斜线等距离队列前进。满天星在场地上,不受队列的约束,横走竖走均可,或绕圈;但必须在每一条跑线,等距离、等人数转骑,以显杂而不乱、繁而不紊。炉排花进场地以一字队列呈横或竖前进跑至场地边,领队急转牛换步。篱笆花到达场地边后均分两路跑,一人向左,一人向右,相反方向兜几圈子后齐头并进,急转呈现炉排花队形。腊月梅模拟梅花瓣形对走,在瓣尖处转骑,大灯笼立于花心,12盏花灯在瓣内走圆圈,首尾相接。双鱼上水为表演完上述队形后,人马均分两路,一人顺时针一人反时针跑两圈后齐头并进,立定称“歇马”。三品是当双鱼上水“歇马”后,后台乐队齐奏,子弟作慢步行走,边走边唱戏曲。这些表演方式并非始终不变,常根据场地许可表演某一形式,即可连贯变化,非常紧凑与和谐,常常令观众目不转睛,击掌叹为观止。游场表演接近尾声时,汉剧表演开始,身着古装的皇帝(刘秀)、侍卫、太监、娘娘(郭圣通)、宫女等10名扮演者一齐登场表演。其演唱内容为“汉室重兴,普天同庆”。

刘氏的“二十八宿”灯这种祭祀习俗,在刘氏族谱中都有记载。例如《彭城刘氏族谱》中记载,永安团结村人已在此繁衍了360多年,每30年一次祭祖,正月游“二十八宿”等也有360多年的历史了。正月十六“二十八宿”灯结束表演,服装装箱封柜放祖祠,灯具送至村尾、水口处焚烧,有“送神归天”,从此安顺消灾的寓意。传说,如果各种生物属相灯不烧掉“送上天”,会留下作祟,人畜、庄稼都不得安宁,会人病畜瘟、禾灾歉收。因此,迎完灯“烧灯”成俗。

刘姓迁徙客家地域,带来闽西特有的客家刘姓民俗文化。客家刘氏族人注重对“二十八宿”古游灯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如今“二十八宿”游灯已被列入三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优秀的汉刘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略,作者系百姓源脉研究院院长,福建省开闽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研究员)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闽西客家刘姓源流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