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桐城刘氏家族溯源

山有脉,水有源,树有根,华夏有始祖,家族有宗支。为继先续后,哓喻后人,我中华民族有着国家修史,地方编志,家族续谱,绵延继接的优良传统。我中华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至今已历二十余载,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安泰,盛况空前。盛世兴文,修史、撰志、纂谱,便成为这一时代不可缺少的文化建设工程之一。

刘姓五星图像

其中,作为历史文化范畴之一的家族谱书,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世系集团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家谱又与政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家谱不仅为海内外中国人寻根认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极大的方便,而且承载和蕴藏着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裕学、教育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大量资料与信息,有着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对于当今某些工作也有着借鉴和指导作用。家谱益于当代,泽及子孙。与政史、方志所不同的是,家谱可谓是走出书斋的史书,记录了全家族每一位成员,只有上下辈份之别,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因而广为普通老百姓所需要,所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家谱又是大众化的历史史书。正是由于家谱有其独特的作用与存在的意义,早在改革开放之初,一九八二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联合下文,通知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由此,吾刘氏同其他诸姓氏展开了编修家族谱谍之工作。

此前,吾安徽桐城西乡井头(宗祠所在地,或称桐城西乡新安)刘氏曾六修家谱。一修于明代(士章公主纂),二修于清康熙廿三年(公元一六八四年),三修于乾隆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年),四修于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五修于光绪四年(一八七八年),六修于民国三年(一九一四年),至今已八十八年矣。其间,吾族人丁遍布海内外,多少长者已过世,几多事况已亡轶,若不续谱继修,上无以对祖宗,下无以告子孙。如儿孙问焉:“我氏何来?我族何出?我祖是谁?”五世以上恐难答焉。

今次七修家谱,予受族曾祖思堂、族叔荣周老先生所嘱,溯探家族之渊源,寻觅先祖之事迹,以飨当世之族人,晓于后世之子孙。予感学识水平之低下,撰写能力之不足。惶恐有负重托与厚望。作为吾族之一员,予当义不容辞,勉为其难。

先叙姓氏之由来

在人类社会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后有“氏”。“姓”产生于母系社会,成为同一个母系血缘关系的标志。“姓”从“女”从“生”,从汉字造字的意义上也可得到证明。“氏”产生于父系社会,用以标识同姓(母系 )之子孙的不同分支。也就是“姓”与“氏”分别表示着各自的母系和父系,而母系是“树干”,父系是“枝杈”。往后姓氏用以别性别。宋代学者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云“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再往后,姓氏又成为社会成员不同身份和地位的标识,尊者称氏不称姓,卑者无氏仅称姓,即“氏姓有别,尊卑有序”。至汉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也”。如今,凡言“姓氏”,多指“姓”,以“姓”代“氏”或“姓”中含“氏”。“您贵姓?”“免贵姓刘。”即如此也。

再叙刘氏之渊源,刘氏最远的源头有二

其一为祁姓之刘,源于尧帝。尧帝初封唐侯,因之陶唐氏。子朱丹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在河北省唐县。子孙以邑命氏。裔孙刘累学畜龙事孔甲。孔甲者,夏代第十四位国君也。传说孔甲之时,天降乘龙于河、汉间各二,各有雌雄,孔甲未获豢龙之人。刘累学豢龙氏(舜帝畜龙之臣董父也),以事孔甲。赐氏曰御龙。龙一雌死,累公潜醢以食孔甲。孔甲飨之,既而使求之,累公惧而迁于鲁县。刘累是见于史籍中称刘氏的第一人,事载《左传》昭公廿九年。刘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伟氏,在周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降唐公为伯迁于杜,是为杜伯,其地在今陕西长安县之杜城,因之为唐杜氏。至周宣王灭其国,杜伯之子隰叔(杜隰)奔晋国任士师(古代司法官吏的通称,掌禁令、狱讼、刑罚等),称士氏。后嗣士蒍、成伯缺,至士会。士会者晋国之正卿。公元前六二一年,士会奉命使秦,迎立公子雍继晋襄公之位,旋被晋之权臣赵盾所拒,羁留秦国。前六一四年归晋,统帅上军之军,论功升中军元帅,兼任太傅,执掌国政,前五九三年告老以退。乃扶助其子士燮(范文子)料理军国大事。士会公因其食邑在隋(今山西介休东南)、范(今山东梁山西,一说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二地,又称隋季、范会、范武子、士季。事载《左传》鲁僖公廿八年至鲁成公十六年,历辅晋文公至晋厉公五位国君,参预和执掌国政凡五十八载。时,楚国君臣称赞士会:“能歆神人,宜其光辅五君以为盟主也”(《左传·鲁襄公》廿七年)。士会公自秦返晋,其留于秦之子孙暨族人复姓刘氏。战国之际秦师伐魏,刘氏从征,东周未年刘氏家于魏之大梁(今河南开封),又徙丰、沛(今江苏丰县、沛县)。至丰公生煓,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季交。季即汉高祖,名邦。此乃祁姓刘氏之源流也。

其二为姬姓之刘,源于周文王。《通志氏族略》记载(西)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刘邑,因以为氏。又《词海》云:(东)周匡王封其少子王季子于刘,时称刘康公。以上两书所记人名略异,但刘地相同,均在今河南偃师西南。子孙以邑为氏。康公之后又有刘定公、刘献公、刘宣公、刘恒公、刘文公,世为周卿士。此乃姬姓之刘,因周王姬姓耳。康公至文公事载《左传》鲁宣公十年至鲁哀公三年。

无论祁姓之刘,还是姬姓之刘,源头同一,均出自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玄嚣→蟜极→帝喾

按《史记》、《汉书》所说,汉高帝源于祁姓刘氏。然而,宋代郑樵公观点与之相左,他认为汉高帝应是姬姓刘氏之后裔。他在其著作《通志·前汉纪第五卷上》指出:“刘氏本出康公,地著世系两者明信”,“处秦之裔既不以士以隋,又不以杜以唐以豕韦以御龙,而独以刘,何也?”同时分析了汉高帝承继祁姓刘氏之原由。樵公曰:“高帝起于微贱,不知族世”,加之“汉儒又从而推之,以陶唐为火德,汉承尧运,断蛇者符,旗帜尚赤,协于火德,自然之运得天统者”也。樵公所言,予未尽举,然事理俱明,不失一家之言。至所以引述汉高帝源流之相左,与吾族密切相关者也。

三叙彭城刘氏之承嗣

刘氏乃著族,中国五大姓氏之一,素有“李王张陈,遍地刘”之誉,因而,刘氏郡望颇多。唐《元和姓纂》记载刘氏旧望廿六郡、新增郡望十一,《大宋重修广韵》列刘氏郡望廿五,其中彭城郡望均列其首。吾桐城刘氏族谱一卷载有宋吏部尚书并龙图阁直学士马廷鸾公序作曰:“迄春秋处於秦者为刘氏……数传处彭城。彭城楚元裔也,自是为彭城刘氏。”宋礼部尚书王十朋序作亦云:“天下知有刘氏两汉之间”,“然考其所由则断自彭城,始以校尉向公为奕世之祖”。由此可知我刘属彭城郡望,彭城刘氏乃楚元王的后裔,向公是彭城刘氏盛世之祖。楚元王者乃刘丰公之孙,刘煓(执嘉)公第四子、汉高祖之弟刘交也。向公即刘向,乃楚元王玄孙,官居中垒校尉之职。因此,我族与汉高祖同出一源。一说,汉高祖即我族远祖也。容予后叙。

楚元王者名交字游,汉高祖少弟也。《史记》、《汉书》均有《楚元王世家》。元王好读书,多才艺,少时受《诗》于荀卿门人浮丘伯。初从高祖起义,封文信君,深得高祖信任。高祖六年(前二O一年)以功封楚王,王薛郡、东海、彭城三十县(封国地跨今苏鲁豫皖四省界),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这就是吾刘族望彭城郡之由来。元王好《诗》,自作诗传,号曰《元王诗》,今已佚。在位廿三年薨(前一七九年),谥曰元王。元王有子七人。太子辟非早卒,二子郢客嗣王位,是为夷王,三子礼封平陆侯,四子富封休侯,五子岁封沈犹侯,六子艺封宛朐侯,七子调封棘乐侯。夷王郢客在位四年薨(前一七五年),子戊嗣。戊与吴王濞反(吴楚七国之乱),军败,戊自杀(前一五四年)。平陆侯礼嗣王位,以奉元王宗庙,是为文王。在位三年薨(前一五O年);子安王道嗣,在位二十年薨(前一三O年);子襄王注嗣,在位十二年薨(前一一七年);子节王纯嗣,在位十六年薨(前一OO年);子延寿嗣,汉宣帝即位,延寿欲为武帝子广陵王谋登帝位,事泄自杀,立国卅二年,地节二年(前六八年)国除,归入朝廷改设彭城郡。

楚元王第四子休侯富,当初因楚王戊反,连坐免侯爵,后朝廷闻其数谏戊勿反,改封红侯,谥懿侯。子辟强等四人共养于朝。辟强字少卿,武帝时,以宗正室子,随二千石议奉禄,冠诸宗室。辟强公好读《诗》,清静少欲,以书自娱,不肯致仕。昭帝时,拜光禄大夫,长乐宫卫尉,时年八十岁。后徙为宗正(管理宗族事务的主官),旋病卒。子德,字路叔,有智略,少时数言国家政事,受武帝器重,誉之“千里驹”。昭帝时,任宗正丞,徙大鸿胪丞,迁太中大夫,后为宗正。德公常持《老子》,修黄老知足长乐术。妻殁,大将军霍光欲以女妻之,不受,惧势盛招祸。后遭谤,免为庶人,复赐爵关内侯。地节年间(前六九年至前六六年)封为阳城侯。德公宽厚好施生,每行京兆事,多所平反冤罪之人。家产富足,以赈济昆弟宾客,曰:“富,民之怨也”。宗族因德公而得官宿卫皇宫者二十余人。德公仕事武、昭、宣帝三朝,卒于公元前五十七年。长子安民承嗣,任郎中右曹,旋封阳城节侯;子庆忌复为宗正、太常卿,封阳城厘侯;子岑为诸曹中郎将,列校尉,至太常,封阳城肃侯,传十六世至刘裕为宋高祖武皇帝。

德公次子向,本名更生,字子政,生约在公元前七十七年。年十二以父德任辇郎,后擢为谏议大夫。向公好儒学,善诗文辞赋,入选名儒俊才,侍奉宣帝左右。治《春秋谷梁传》,讲授《五经》(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异同,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迁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即位,擢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时外戚许、史氏擅政,宦官弘恭、石显弄权,向公与之作不屈不挠之斗争,与太傅萧望之等谋罢退之,事泄,下狱。旋遇赦,为中郎。复上书推断《春秋》,借灾异之说,针砭时政,抨击权奸,匡扶汉室,然为许、史、王、恭、显所不容,遂废黜十余年。成帝即位,得复进用,拜为郎中,使领护三辅都水(主管三辅多溉灌水渠),迁光禄大夫,后为中垒校尉。向公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职思于经学,昼诵书传,夜观星宿,或不达旦。屡上书言政,辞多痛切,发自肺腑,讥刺外戚王氏。成帝时欲用为九卿,为王(莽)氏所阻,终不得迁升,居列大夫官职前后三十余年。历仕宣、元、成三帝,卒于公元前六年,亨寿七十二。后十三年王莽篡汉。向公曾奉诏领校皇家祕府藏书,撰为《别录》,为我国目录学之祖。曾编辑《战国策》,另撰《新序》、《说苑》、《列女传》、《列仙传》、《洪范五行传》等流行于市,今存。其它所撰仅有清代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辑存一卷。《五经通义》已佚,《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大多亡佚。向公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学家,暨其子歆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向公三子皆好学。长子伋,以《易》教授,官至郡守;中子赐,九卿丞,早卒;少子歆,最知名。歆公字少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少通《诗》、《书》,善辞赋。成帝时召为黄门郎,河平时(前廿八年至前廿五年)奉诏与父向公校宫廷秘府藏书,学识骤增,博通六艺(书、数、礼、乐、射、御)、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嗣父职为中垒校尉。哀帝时,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贵幸。复领五经,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对我国目录学的建立起着奠基性的作用。在总校群书中,歆公发现古文经《尚书》、《周礼》、《左传》、《毛诗》等,大好之。于是,歆公引传文以解经义,使章句义理完备焉,不似以往学者,仅传授古文字义而已。同时建议朝廷为之立古文经学於官学,为今文博士所拒,被太常博士斥责。惧诛,求出外吏,历河内、五原、涿郡三郡守,后以病免官。平帝时为右曹太中大夫,复迁中垒校尉,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典儒林史卜之官,考定律历,著《三统历谱》。王莽执政,古文经学得立博士,拜歆公为国师,封为嘉新公。王莽篡汉,歆公谋诛莽,事泄,自殉。歆公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还曾为统一全国度量衡制,设计了圆柱形标准量器,由铭文规定的面积和直径计算知道其所用的圆周率π等于三点一五四七,要比古率π等于三更为精确的圆周率数值,是一位了不起的数学家。初,歆公与王莽俱为黄门郎,友善。莽执政,重之,歆公为其颂德仪,此乃歆公政治上的污点也。

楚元王之后,彭城刘氏分居三里:丛亭里、绥舆里、上安里(见《宋书》、《南史》刘康祖传、《南齐书·刘悛传》、唐《元和姓纂》)。西晋末年战乱之时,司马氏王室渡江南迁,彭城刘氏之中亦有随舆南迁者。时绥舆里为南朝宋开国高祖武皇帝刘裕所承,史称刘宋。宋武帝即楚元王二十一代孙,向公之父阳城侯德公第十九代孙。宋武帝当政时期,抑制豪强,严惩大族隐匿户口和田地,实行土断,裁减州、郡、县,减轻百姓赋税徭役,个人生活俭朴。刘宋朝共四代八帝六十年江山(四二O年至四七九年)。详情见《宋书》、《南史》。

安上里刘氏为(南朝)宋将军、中领军、刺史、侍中、尚书右仆射、司空、鄱阳县侯、忠昭公刘勔公所承。勔公字伯猷,祖父怀义,晋始兴太守,父颖之,晋汝南、新蔡二郡守。勔公弟斅公,宁朔将军,交州刺史,都乡侯。宋太宗明帝之时(四六五年至四七二年),豫州刺史段琰之反叛。勔公奉旨平叛,约令三军,秋毫无犯,克寿春(今安徽六安地署),士民无粒米之失,莫不扶老携幼,歌唱出重围,咸曰来苏重现,百姓为之立碑。勔公有子四:悛、愃、绘、缜、(瑱)。悛公字士操,仕刘宋和南齐,官至将军、刺史、都督、校尉、常侍、尚书、太常,嗣爵鄱阳县侯。悛公於安远护军、武陵内史任上,郡南古江堤久废,修浚未毕,江水忽至,百姓惧,弃役奔走。悛公亲自率众加固之,于是江堤乃立,水患乃除。后离任还都,吏民送者数千人。悛公人人与之握手,係以涕泣,百姓感之,赠送甚厚。悛公历朝见恩遇,齐高帝纳悛妹为鄱阳王锵妃,齐明帝纳悛女为晋安王宝义妃,连姻帝室。悛公子三:孺、览、遵。孺字季幼,仕梁为吏部尚书、侍中。孺公好文,又敏速,受诏便成文,文不加点。梁武帝称赞:“刘孺洛阳才,揽笔便成就”。有文集廿卷。 览公字孝智,十六岁通《老子》、《易经》,官尚书左丞。为官清正无私,从兄孝绰受人绢一束,弹劾使其免官。为始兴内史,居郡尤励清节。 遵公字孝陵,至仕太子中庶子,清雅有学行,人称其“孝友淳深,立身贞固,内含玉润,外表澜清,言行相符,终始如一。文史该当,琬琰为心,辞章博赡,玄黄成乎”。痛哉,英年早逝。 勔公次子愃,位太子中庶子。愃公子苞字孝尝,仕梁太子洗马。苞公奉母至孝,扇席温枕。苞公文思敏捷,诗赋下笔即成。居官端正有能名,与人交友,当百折其非,背后称其美。生活节俭,临终呼友人讬以丧事从简。士友咸以感叹之。 勔公三子绘字士章,仕齐为南东海太守,仕梁位大司马、从事郎中。绘公文章“音采赡丽,雅有风则,为文士后进领袖”。绘公子孝绰,号曰神童,十四岁代父为朝廷起草诏诰。梁武帝时,绰公任秘书丞,梁武帝云:“第一官当知用第一人”。迁太子仆,与南朝大文士梁昭明太子显於文坛。后官至黄门侍郎,尚书吏部郎等职。绰公文章“辞藻为后进所宗,每作一篇,好事者咸诵传写,流闻于河溯,亭苑林壁莫不题(写)之”。有文集数万言,行於时。梁大同五年卒,年五十九。绰公有三妹,并有才学。其第三妹名令娴,南朝女文学家,文章风格清拔。适徐悱为妻。夫丧,为之祭文,辞甚凄怆。悱父本欲为哀辞,及见令娴之文,自叹弗如,遂搁笔。原有文集,流传至今仅存诗歌十余首。其事迹,《辞海》有载。 绰公子谆,字求信,少好学,有文才,尤熟悉晋代史事,时人号曰:“皮裹晋书”。 绰公弟潜,字孝仪,举秀才,敕令制雍州《平等寺金像碑》,文甚宏丽。任阳羡令,甚有政绩。授中书郎,兼散骑常侍,迁尚书左丞,兼御史中丞,在职不惧权势,多所弹纠,时人称之。出为宁海太守,对百姓励绥抚,境内翕然,风俗大变。还京迁都官尚书。梁武帝太清元年(五四七年),出为豫章内史。孝仪公为人宽厚,内行尤笃。与妻子奉寡嫂(二兄孝熊之妻)朝夕供事,从无不当,时人称颂。有文集廿卷行於世。 孝仪公弟孝胜、孝威、孝先均仕梁朝,分别官至司徒右长史,中庶子,侍中。 勔公四子缜(瑱)字士温,少有行业,文章、书法、丹青均为当世所称。尤善画妇人仕女,为世第一。缜公仕南齐,历尚书吏部郎,义兴太守。 勔公暨其以下宋齐梁史正集记载十五人,史称:孝绰兄弟姊妹暨子姪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有也。

彭城刘氏居丛亭里者,因迁徙,分支较多,各书说法不一,或称楚元王之后,或曰楚郡彭城人氏。两汉之交有刘平(刘旷),字公子。更始时,天下乱,平弟仲为乱兵所杀,平公弃己子,扶母,抱仲女藏匿野泽之中。为母求野菜,遇饥民要烹之,平公许以奉母食,还就死。果践约赴死,饥众大惊,不忍食孝子信义之士,于是得全。光武帝初年,平公为彭城郡吏,乱兵反叛,平公冒白刃以身护郡守孙萌,被砍七刀,泣曰:“愿以身替府君”。乱兵乃收兵刃,曰:“此义士,勿杀也。”遂解围而去。后朝廷举孝廉,拜平公济阴郡丞,再迁全椒长。平公治政有恩惠,减赋减役,百姓怀感,狱无系囚。汉明帝初年,平公年七十,以德行操守,迁侍中,再拜宗正。其间,平公数荐名士贤达于朝廷。在任八年,以老病退职归故里,卒于家。

至晋代,有刘牢之,字道坚。曾祖羲,以善射事西晋武帝,历北地、雁门太守。父建,有武干之才,为征虏将军。牢之公面紫赤色,须目警人,而沈毅多计画,世人以勇壮称颂。之公初为谢玄北府兵参军,领精锐为前锋,屡战建功,迁鹰扬将军,广陵相。“淝水之战”(三八三年),为前锋破敌,大败前秦符坚,有功进龙骧将军,彭城内史、太守,赐爵武冈县男。后加辅国将军、晋陵太守,旋代为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八州军事。进拜前将军、都督吴郡诸军事。又为前锋都督,征西将军,领江州军政之事。之公握有重兵,桓玄篡位,忌其权重,削夺其兵权,之公自缢亡,事在四O二年。及宋武帝代晋,追谥之,乃复本职。先是之公助桓玄,终被所陷,悲哉。之公长子敬宣,字万寿。智略虽不及父,而技艺过人。弓马音律具精善。随父征讨,所向有功,为谘议参军,加宁朔将军。及桓玄败,晋安帝返政,拜辅国将军、晋陵太守,袭封武冈县男。又改授冠军将军、宣城内史、襄城太守。宣城(今安徽宣州)多山县,郡旧规,新郡到任,徵调能工巧匠造府宅及器物,以供其用。敬宣公到郡任,“悉罢私宅,唯伐竹木,治府舍而己”。百姓感怀,逃逸之民悉数归,遂得三千余户。又从宋武帝南征,转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出为使持节、督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清河太守,又领冀州刺史。晋安帝义熙十一年(四一五年)进号右将军,成为宋武帝之臂膀。时宣公帐下参军司马道赐乃晋宗室,企图谋反,自号齐王,宣公劝阻不听,并将公杀害,时年四十五岁。文武佐吏即讨道赐等,皆斩之。宣公颇有声望,人称“为家之孝子,为国之忠臣”。事见《宋书》卷四十七。另牢之公之姊,宣公之姑,何无忌之母,《晋书·列女》有卷。

晋代还有刘隗,字大连。父砥,东光令。隗公年少有文翰,雅习文史,初仕秘书郎,稍迁冠军将军,彭城内史。西晋末,中原大乱,隗公一支避乱渡江,深得东晋元帝器重,用为丞相司直,委以刑宪。元帝太兴初,迁隗公长兼侍中,赐爵都乡侯,又为丹阳尹。朝廷国策及排抑豪强之政,皆云隗公与尚书刁协所建。又拜隗公为镇北将军、都督青徐幽平四州军事,假节,加散骑常侍,率万人镇泗口,以抗衡驻扎长江上游,东晋豪强之族王敦势力。元帝永昌元年(三二二年),王敦以讨伐隗公为借口,起兵进攻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元帝不能庇护,隗公携家眷,投奔北方后赵皇帝石勒。官至从事中郎、太子太傅。卒于三三三年,享年六十一。 隗公子绥,初举秀才,受驸马都尉、奉朝请,随父奔石勒。 隗公孙波,字道则,初仕后赵,后归东晋。东晋穆帝以波公为襄城太守,谘议参军,又迁建威将军,淮南内史,领五千人镇石头(今江苏南京)。又转冠军将军、南郡相。淝水之战中畏懦免官。后复为冠军将军,累迁散骑常侍。前秦符坚战败,朝廷任波公督淮北诸军、冀州制史,以疾未行。卒,追赠前将军。 隗公曾孙淡,东晋恭帝元熙初(四一九年)为庐江太守。 隗公伯父讷公,字令言。讷公有鉴别人之品行、学识、才干之能力,终于司隶校尉。讷公子畴,字王乔,即有可能乃吾族谱上提及的疇公也。疇公少有美誉,善谈名理。曾避乱坞壁,百名行商胡人欲害之。公无惧色,拔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于是群胡人皆垂泣而去。西晋怀帝永嘉中(三O七至三一二年)位至司徒左长吏,为阎鼎所杀害。司空蔡谟每叹曰:“若使刘王乔得南渡司徒公美选也。”名相王导初拜司徒,谓人曰:“刘王乔若过江,我不独拜公也”。其为名流所推服如此。疇公兄子劭,有才干,东晋成帝咸康之时(三三五至三四二年),历御史中丞、侍中、尚书、豫章太守,食秩二千石。劭公族子黄老,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三七六至三九六年)为尚书郎,有义学,注释《慎子》、《老子》,并传於世。

彭城丛亭里刘氏,至北朝魏之时有刘芳公所承。刘氏这支延绵较长,与唐代刘氏关系较密。芳公字文伯,六世祖讷,仕晋为司隶校尉(与隗公伯父讷,是否为一人,有待考证)。祖父该,为南朝宋文帝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刺史。父邕之(雍之),为宋孝武帝兖州长史。芳公生於四五三年,过嗣於伯父逊之。逊之公仕宋孝武帝,为东平太守。邕之公死,芳公随伯母房氏逸迁北魏平齐之地,为一介平民,时年十六岁。芳公虽处穷窘之中,而学业不辍,笃志奋典。昼则师塾,以资自给,夜则诵读,终夕不寝。至有典当衣物,每日三餐不足之穷困,仍淡然自守,不汲汲於富贵,不忧愁於贫贱,乃著《穷通论》以自慰。芳公笃学经年,造诣精深,人称“刘石经”,又尤长音训之学,辩析无疑,生平著述颇丰。撰郑玄所注《周官仪礼音》、干宝所注《周官音》、王肃所注《尚书音》、何休所注《公羊音》、范宁所注《谷粱音》、韦昭所注《国语音》、范晔所注《后汉书音》各一卷,又撰著《辨类》三卷、《徐州人地录》四十卷、《急就篇续注音义证》三卷、《毛诗笺音义证》十卷、《礼记义证》十卷、《周官》、《仪礼义证》各五卷。於是学者弥归宗焉。芳公厚积薄发,三十一岁始至仕。初为中书博士,又为中书侍郎,授太子经书之学,迁太子庶子,累迁散骑常侍、通直常侍、国子祭酒(掌管国学、太学)、徐州大中正、安东将军、青州刺史、侍中、中书令、太常卿、司空。芳公外放居郡,“为政儒缓,廉清寡欲,无犯公私”;入朝,议定律令,斟酌古今,为朝廷大议之主持,其中损益多公之意。北魏世宗宣武帝“以朝议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修正。於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芳公举政,昌导教育,云:“为国家者,罔不崇儒称道,学校为先”,“至于国学,岂可舛替?”置国学、太学四门博士。芳公又昌导国家应有标示之树。“社稷所以有树,何也?尊而识之也,使民望即见敬之,又所以表功也。”于是北魏朝廷以松为社稷之树。芳公沉雅方正,概尚甚高,不攀高枝,不荐已女荐族孙女以为太子妃。芳公崇尚教育,昌导国树,时至今日仍有其现实意义。芳公历仕北魏高祖孝文帝、世宗宣武帝,延昌二年(五一三年)卒,享寿六十一。诏赐帛四百匹,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文贞。史臣曰:“刘芳矫然特立,沉浮好古博通洽识,为世儒宗,亦当年之师表也”。芳公子五:怿、廞、悦、彧、粹。 长子怿,字祖欣,雅有父风,颇好文翰。官南将军、大司农卿。卒,赠镇东将军、徐州刺史,谥曰简。以弟第三子浚为,嗣。浚因生父廞被冤,天平中(五三六年)奔南朝,武定末(五五O年之前)返国,赐爵临颖县子,北齐太宁中(五六一年)卒于司徒司马。 芳公次子廞,字景兴。好学强立,善事当世。以诗赋授灵太后弟之吉。北魏孝武帝(出帝)於显阳殿讲《孝经》,廞公为执教,虽酬答论难未能精尽,但风彩音制足有可瞻。仕至左光禄大夫、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国子祭酒,兼都官尚书,又兼殿中尚书。北魏太昌中(五三三年)被冤杀,年五十二岁。 廞公长子骘,字文昇。少有风气,颇涉文史。初仕北魏员外散骑常侍郎,出补徐州开府从事中郎。北魏亡,仕东魏,历中书舍人、安东将军、左长史。孝静帝武定六年(五三八年)出使兖州,途中卒,时人嗟惜之。追赠安东将军、南青州刺史。 廞公次子济、三子浚,二人因父冤,俱奔江南梁朝。济子顗,字君卿,随叔父浚北返归国。顗好文学,工草书,风仪甚美。仕北齐、北周和隋。隋开皇中(五八一至六OO年)任富州司马。 芳公三子悦,北魏永安中(五二九年)任开府记室。 芳公四子彧,东魏武定年间(五四三年至五五O年)官居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 彧公子逖,字子长。少而聪敏,好弋猎骑射,以行乐为事,爱好交游,善戏谑。初为永安王浚开府行参军。逖公远离家乡,倦於羁旅,于是发愤自励,专精读书。逢朝士攸集,游玩宴乐之中,逖公仍书不离手,遇文籍所未见者,则终日讽诵,或通夜不归,其爱好学习如此。留心文章辞藻,颇工诗詠。北齐成帝时(五六一至五六五年)正授中书侍郎,入典机密。后授通直散骑常侍,又迁给事黄门侍郎,修国史,加散骑常侍。又授假仪同三司,聘(北)周副使。(北)齐、(北)周二国始交往,礼仪未定,逖公与周朝议论往复,斟酌古今,事多合礼,兼文辞可观,甚得名舆。使周还,拜仪同三司。后出为江州刺史,徙为仁州刺史。还都,待诏文林馆,重授散骑常侍,奏门下事。后被诛,时四十九岁。逖公文才上乘,但宦交不佳。逖公生平见《北史》卷卅、《北齐书·文苑》卷四十五。 逖公子逸人,开府行参军。仕隋,终於洛阳令。逸人子玄道,有人品识用,任定州骑兵参军。 逖公弟詧,少聪明,好文学。北齐天统、武平之间,历殿中侍御史,兼散骑侍郎,尚书仪曹郎。北周大象末(五八O年)卒於黎州任所。 芳公五子粹,徐州别驾,朱衣直阁。粹公年少气侠,为兄廞死,招合部曲,被大军攻讨,城陷身死。 芳公从子(即兄或弟之子)懋,字仲华。懋公祖父泰之,父承伯,仕刘宋并有名位。懋公聪敏好学,博综经史,善书草、隶,识奇字。仕北魏,世宗宣武帝初(五OO年)位尚书外兵郎中。芳公甚重之,凡所撰朝廷规仪,皆与之商量,朝中疑事,多所访决。尚书李平与结莫逆之交。迁懋公步兵校尉,转员外常侍、镇远将军,领考功郎中,立考课之科目,明黜陟之法规,甚有条贯。太傅、清河王拓跋怿爱其风雅,常曰:“刘生堂堂缙绅领袖,若假之年,必为魏朝宰辅”。礼懋公尤重,令诸子师之。迁太尉司马。肃宗孝明帝熙平二年冬(五一七年)病卒。懋公为官清廉,家甚贫,亡之日,徒四壁而已。太傅怿及当时才俊莫不痛惜之。追赠持节、前将军、南秦州刺史,谥曰宣简。懋公诗诔赋颂及文笔见称於时,又撰诸器物造作之始十五卷,名曰《物祖》。史臣曰:“懋才流识学,有名士之风,见重於世,不虚然矣”。 懋公子筠,字士贞,自员外散骑侍郎,历河南丞、中散大夫、徐州大中正、祕书丞。东魏天平初(五三四年)卒。赠前将军、徐州刺史。筠弟筟,字士文。少而聪惠,年十二,诣尚书王衍,衍与语大奇之,上疏荐之,拜祕书郎。东魏兴和元年(五三九年)卒,年二十八。兄子矩继嗣。 懋从叔(懋与之同曾祖,懋父与其同祖父)名元孙,养志田园,不求发达。北魏高祖孝文帝幸巡彭城,招见,拜兰陵太守。治政以清静为名,卒於任所。 元孙公子长文,高祖擢为南兖州冠军府长史,代谯郡太守。遇叛军,被围粮竭,固守保节全城。以功赐爵下邑子,迁鲁郡太守。经族叔芳公举荐,高祖纳长文女为太子恂孺子。长文公卒,子敬先袭爵。敬光弟徽,奉朝请,徐州治中。 长文公弟永,字履南,颇有将略,累著征战之勋,历位中散大夫,龙骧将军。北魏肃宗孝明帝神龟中(五一八至五二O年),兼大鸿胪卿,持节拜高丽(朝鲜)国王安。还,授范阳太守。 芳公叔父抚之之孙思祖,勇健有将略。北魏高祖孝文帝末(四七七年)入朝,历羽林监,梁、沛二郡太守,员外常侍。屡为统军征南朝,累功捷。钟离集(今安徽凤阳临淮关)之战,时思祖公为平远将军,合兵数千奇袭梁朝军队万余人,大获全胜,生擒梁之将军五人、校尉三人,斩、俘数千人,获粮秣无数。尚书论功拟封千户侯,为侍中元晖所阻,并外放边塞任辽西太守。思祖公投奔梁武帝为辅国将军、北徐州刺史。

芳公族兄僧利,轻财通侠,甚得乡邻赞誉。北魏高祖孝文帝巡幸徐州,引见,善之,拜徐州别驾,迁沛郡太守。僧利公不乐仕任,遂辞官从容乡里。有十余年,朝议虑其有二志,徵拜轻车将军、羽林监,卒於任所。 僧利公长子世雄,至太山太守。 世雄弟世明,字伯楚,颇涉书传。任兰陵太守、彭城内史,北魏孝庄帝末(五三O年)授征虏将军、南兖州刺史。两次被欲归南朝之军民逼附萧梁。梁武帝萧衍封以高官厚爵,世明公复辞不受,固请北归。既还,回归乡里,自此不复入朝,常以游猎为适。东魏兴和三年(五四一年)卒於家。追赠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徐州刺史。 世明子祎,字彦英。东魏末年(五五O年)任冠军将军、中散大夫。又《北齐书》言祎公性弘裕,有威重,容可观止。仕北齐睢州刺史。边人服其威信,甚得疆场之和。有子五人:璇、玘、璞、瑗、瓒,为世所称,并有志节。

芳公族子晰,仕南朝梁萧武帝,历琅邪、东莞二郡守。晰子翐仕北魏给事中,汝阳太守。 芳公族孙弘,字仲远。少好学,有行检,重志节。北齐时任襄城、沛郡、榖阳三郡太守,西楚州刺史。及齐亡,北周武帝以为本郡太守。隋文帝平定南陈,弘公以行军长史,协助总管吐万绪度江,加上仪同,封濩泽县公,拜泉州刺史。遇高智慧叛乱,以兵攻州。弘公城守粮尽,煮犀甲腰带及剥树皮食之,无人离叛,抗节弥厉。城陷,为贼所害。隋文帝闻而嘉叹者久之,赐物二千段。子长信,袭其官爵。 又芳公族裔子翊,父遍(徧),任北齐徐州司马。子翊公少好学,性刚謇,有吏干。因至孝,为隋文帝侍御史。历新丰令、大理寺正卿,治政有能名。擢授书侍御史。朝廷每有疑议,子翊公为之辨析,多出众人意表。至炀帝巡游江都,天下大乱,帝犹不觉醒。翊公极力劝谏,由是忤旨,贬为丹阳留守,又遣上江督运。炀帝被杀,乱军拥以为主,翊公不从,遇害。芳公世系如左:

六世祖讷(晋司隶校尉)→祖该(宋征虏将军、青徐二州刺史)→伯父逊之(宋东平太守)、父邕之(雍之)、叔父抚之、泰之(仕宋有名位)→①芳(北魏太常卿)→子怿、廞、悦、彧、粹; ②怿(北魏徐州刺史)→ ③浚(东魏临颖县子、北齐司徒司马); ②廞(北魏骠骑大将军)→ ③骘(南青州刺史)、济(仕南朝萧梁) ③济→④顗(隋富州司马); ②悦(北魏开府记室); ②彧(东魏金紫光禄大夫)→逖、詧(北齐殿中侍御史) ③逖(北周仁州刺史)→④逸人(隋洛阳令)→⑤玄道(定州骑兵参军)。 (芳叔父)抚之(仕刘宋)→②孙思祖(北魏梁、沛二太守,萧梁北徐州刺史)。 (芳叔父)泰之→①承伯(仕刘宋)→②懋(北魏前将军、南秦州刺史)→③筠(东魏前将军、徐州刺史)、③筟(东魏秘书郎)。 (芳公再从兄弟)①元孙(北魏兰陵太守)→长文、永 ②长文(鲁郡太守、下邑子)→③敬先(袭爵)、③徽(徐州治中)、②女(聘为太子恂孺子); ②永(北魏大鸿胪卿、范阳太守)

(芳公族兄)①僧利(北魏轻车将军、羽林监)→②世雄(太山太守)、②世明(字伯楚,北魏南兖刺史、骠骑大将军)→③祎(字彦英,东魏中散大夫、冠军将军,北齐睢州刺史)→子五:④璇、玘、璞 、瑗、瓒(五人为世所称,并有志节)。

(芳公族子)②晰(仕梁,琅邪、东莞二郡守)→③ 翐(北魏给事中、汝阳太守)。

(芳公族孙)③弘(仕北齐、北周、隋濩泽县公、泉州刺史)→④长信(袭爵)。芳公族裔遍(北齐徐州司马)→子翊(隋侍御史、大理寺正卿)。

如上所列,芳公世系,魏齐周隋及北史正集所载三十余人,世所罕见。

除彭城刘氏外,出自楚元王还有彭城吕县刘氏,乃元王三子文王礼之后;沛国萧县(位于今安徽萧县西北)刘氏,出自元王四子休富侯少子孺公;沛国相县(相县,汉代为沛国、沛郡治所之地,今安徽淮北市)刘氏,出自元王少子棘乐侯调公。

彭城吕县刘,南朝宋之时有刘康祖,仕宋文帝为左军将军,战死疆场(四五O年),赠益州刺史。伯父简之,杀耕牛以聚众,从宋武帝征讨,位太尉咨议参军。简之子道产,袭爵晋安县五等侯,宋文帝时领宁蛮校尉,加都督,兼襄阳太守。善於职守,部绩尤著,“蛮夷前后不受教化者皆顺服,百姓安乐,由此有《襄阳乐歌》,自道产始也”。长子延孙,宋孝武帝初年(四五四年)位侍中,东昌县侯,迁尚书右仆射。“彭城三里及延孙所居吕县凡四刘,虽同出楚元王,由来不序昭穆,与宋帝室本非同宗”,但宋武帝畏忌竟陵王刘诞,“乃与延孙合族,使诸王序亲”。大明元年(四五七年)授延孙南徐州刺史,以防刘诞。后迁尚书左仆射,领护军,赠司徒,谥文穆。

沛国萧人东汉有刘矩。初举孝廉,从雍丘令四迁为尚书令,又迁宗正、太常、太尉、号称贤相。仕汉桓帝、灵帝,晚年免官退职,卒于家。

沛郡萧人刘宋时还有刘粹,字道冲,仕宋武帝、文帝,官至雍州刺史、安北将军、都督,建安县侯,卒于宋元嘉三年(四二七年),时五十三岁。粹公子侄暨孙近十人仕刘宋,《宋书》、《南史》有传。

沛国相人,三国曹魏时有刘馥,仕扬州刺史。子靖,位镇北将军。孙弘,字和季,少时家洛阳,与晋武帝(司马炎)同居永安里,又同年,同席授课。以旧恩起家太子门大夫,西晋武帝时为宁朔将军、假节、监幽州诸军事,领乌丸校尉,有威惠,以勋德兼茂,封宣城公。晋惠帝太安中(三O二年),使持节、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平张昌之乱,获胜。举荐有功之士,谢绝朝廷升迁其女婿夏侯陟为太守,固让封其子为县侯。弘公于荆州任内,发展生产,开启鱼禁,给流民以耕田粮种,劝课农桑,又宽刑省赋税,百姓岁用有余。进拜侍中、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永兴三年(三O六年)又进号车骑将军。以老疾,上表乞归,未及卒于襄阳任所,士人百姓嗟痛,若丧所亲。赠新城郡公。

沛国相人又有刘粹,字纯嘏,仕西晋为侍中;刘宏字终嘏,位光禄勋;刘潢,字冲嘏,官吏部尚书。兄弟三人并有名於朝,时人语曰:“洛中雅雅有三嘏”。终嘏之后有惔、怿。从纯嘏至惔怿这段话语又出自吾桐城刘氏族谱,为南宋淳熙八年(一一八一年)兴国路永兴丞刘永幽公所书。需要指出的是:永幽公族谱序中,所列祖先,多数史籍难觅,有的非楚元王之后。如刘琨,字越石,中山魏昌人,乃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又三嘏及惔非彭城乃沛国相县之刘氏也。刘惔见於《晋书》卷七五,字真长,乃刘宏(终嘏)之孙,晋陵太守刘耽之子。惔公娶东晋明帝之女庐陵公主,官丹阳尹,与书圣王羲之雅相友善。惔公尤好《老庄》,任逍遥趣,不信鬼神,年三十六卒于任所。四世孙弘之,给事中。五世孙惠,临贺太守。六世孙瓛(《南史》卷四十)宋孝武帝大明四年(四六O年)举秀才。瓛公笃志好学,博通音训文义。与兄璲弟瑨共处茅屋一间,为风所倒,无以修茸,怡然自乐,习业不废,聚徒教授,常有数十人。瓛公儒业冠於当时,当世推其以比古之曹(植)、郑(玄)。瓛公性情谦率,不以高名自居,平生无荣华进取之意,素无宦情。南齐屡授其官,均不就职。仅为老母缺赡养,挂职地方小吏,仍精心立舘授徒。不攀高枝,齐高帝敕其随时见驾,而瓛公自非召见,未尝到宫门。瓛公事祖母及母至孝,其母称之“今世曾子”。年四十余乃婚配。齐永明八年(四九O年)卒于教馆。梁武帝天监元年(五O二年)下诏为之立碑,谥曰贞简先生。所著文集行於世。无子,齐武帝诏命族子显为之嗣。

显字嗣芳,号曰神童。显公广涉多通,博文强记,通熟古文尚书,受名流推赏,有人之不能之才。年十三,波斯国进献狮子,众人不知优劣。显公秉齐武帝所问,答曰“黄狮子好,不及白狮子更好”。北朝魏送古器皿,有隐起字无识者,显公案文读之无所阻滞,考校年月,一文不差。年廿举秀才,历官法曹吏部郎,兼中书通事舍人、中书郎,适尚书左丞、授国子博士。梁武帝忌其才,出为寻阳太守、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西府不得志,梁大同九年(五四三年)终於夏口,时年六十三岁。子莠、恁、臻。 臻字宣挚。年十八举秀才,仕梁元帝,为中书舍人,后仕西魏和北周,为中书侍郎、露门学士,授大都督,封饶阳县子。隋文帝时。迁仪同三司,进爵为伯。臻公精於两《汉书》,时人称为《汉》圣。隋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卒。有集十卷,行於世。事见《北史》卷八十三。

瓛公又有六世孙名允济,工文章辞令,与初唐文坛四杰之一的王勃齐名。初举进士,迁著作佐郎。采编(春秋时)鲁哀公之后接十二世至战国为《鲁后春秋》。迁左史,兼直弘文馆。武则天时授著作郎、凤阁舍人。修国史,秉笔直书。去官,甚喜,与家人乐饮数日,卒。事见《新唐书》卷二O二。以上即吾族谱中宋代永幽公所说“洛中雅雅有三嘏”,中终惔公至允济公,自西晋历唐初上下十余世的梗概之况。沛国相县刘氏中还有名人。如南朝宋齐之间的辅国司马、御史中丞、豫章内史刘休,曾是监造指南车者。等等,因之彭城刘氏旁枝,恕不赘言。

彭城刘氏源自楚元王,唐代以前未见异议。大唐之时有左散骑常侍、居巢侯刘子玄(知几),言彭城丛亭里刘氏,出自西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嚣玄孙、司徒、太尉刘恺之后,不承楚元王交。若如此,彭城刘氏出自汉高祖也。若何,予按图索骥,叙如下:

西汉宣帝(刘询)乃高祖皇帝六代孙,汉武帝曾孙、卫太子(戾太子)刘据之之孙也,封第三子嚣於楚,是为孝王。嚣生思王衍,衍生纡,以袭王爵,值王莽篡汉,废为庶人,因家於彭城。纡生般,东汉光武帝封般居巢侯,汉章帝建初二年(七七年)迁宗正。般长子恺,字伯豫,汉安帝拜为司徒、太尉。恺生少子茂,字叔盛,桓帝时为司空,灵帝时为太中大夫,徙居丛亭里。这就是子玄公所云彭城刘氏承汉皇嗣,而不承楚元王的经由。子玄公并称己为居巢侯般公之后裔也。唐代史籍即采用玄公之言。予综合史料认为子玄公源于予前所叙北魏太常卿刘芳公一族。芳公族兄僧利仕北魏为羽材监,次子世明字伯楚,仕北魏为南兖州刺史,子祎字彦英(新《唐书·宰相世系》,称伟,字世英),仕北齐为睢州刺史,有子五人:璇、玘、瑗、瓒,为世所称。见《魏书》、《北史》刘芳传、《北齐书》刘祎传。又见新旧《唐书》刘胤之传、刘延祐传、刘子玄传和《新唐书·宰相世系》,云:珉(《元和姓纂》指出误“玘”为“珉”)生务本(仕隋留县长),生藏器(仕唐比部员外郎),生少子子玄(知几)。可见子玄公源于芳公一族,乃芳公族兄僧利公六代孙也。与予所据史料不同的是:第一,《元和姓纂》和唐《宰相世系》言(楚孝王嚣玄孙)恺六代孙讷,晋司隶校尉,孙宪生羡,羡生敏、该,敏从子僧利。而《刘芳传》亦云六世祖讷,晋司隶校尉,祖该(宋文帝征虏将军)。如果芳公祖父该与唐姓纂、世系所说羡子该是同一人的话,那么(正如《刘芳传》所说)僧利是芳公族兄,亦是敏公族孙,而非敏公从子。孰对孰错?其二都云刘讷乃晋司隶校尉,是同一人的可能性大。所不同是,刘芳传明确指出讷公乃楚元王之后。而《姓纂》却说讷公是恺六代孙,又是孰错孰对?予以为唐代先贤搞错的可能性大,尤其是《新唐书》乃宋代欧阳修公之作,距刘芳公所处时代远矣。作《魏书》者北齐大臣魏收后芳公约五十年,时间近,资料详,情况熟,出错的可能小。至于刘讷公承楚元王还是楚孝王并不重要,无论承嗣哪支,均是汉刘的子孙。或许彭城刘氏源有头二:其先楚元王,其后楚孝王,,或两王后裔都称已为彭城刘者。年代远矣,考证难兮,恕予才不济,力不绰,存疑兮。

四叙桐城吾刘之源流

宋代永幽公在族谱序中云:“其可考者,德威仕唐,为锦州刺史,九世至巨容公,显立军功,为山南东道节渡史”。巨容公子三:长子汾,立功於朝。次子迪,少子迥。汾公乃吾桐城西乡刘氏家谱所载一世祖也。至今已历四十世,间无隔断,因而吾刘氏可追本至隋唐之世。德威公其先祖,唐《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亦将其归溯于晋司隶校尉刘讷公支下。讷公之孙宪生羡,羡生敏、该,德威即敏公后裔也。德威祖父轸,仕北齐高平太守。轸生烈(一说通)字子将,仕隋鹰扬郎将、毗陵郡通守。威德公从祖父轨,北齐罗州刺史。轨之孙权,字世略,仕北齐和隋,至苏州刺史,宋城县公,寻为南海太守。《隋书》有卷。德威公乃烈公之长子,字尚重,生於隋开皇二年(五八二年)。德公及长,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隋亡,德公率所部归於唐。唐高祖嘉之,授左武将军,封滕县公。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齐王元吉委以总知留府事。寻改封彭城县公,检校大理少卿。擒窦建德,平王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封平寿县主。唐太宗贞观初(六二七年),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而为锦州刺史,以廉洁平和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主管州之政事。贞观十一年(六三七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与问答刑法之疏密,德公奏言:事以法办,教戒为先,不以人主之好宽急。太宗深然之,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遭母丧丁忧。贞观十八年(六四四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唐高宗永徽三年(六五二年)卒,享寿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高祖(李渊)献陵。史称“德威阖门友睦,为人宽平,生平所得奉禄,以分宗亲,无留藏”。长子审礼,少丧母,为祖母元氏所养。隋未大乱,审礼年少,自乡里负祖母渡江避乱,后入长安。祖母每疾病,必亲煮药,尝而进之。贞观年间历左骁卫郎将。丁父忧,服丧除,当袭爵,累上表让弟,朝议不许。永徽中(六五O至六五五年),累迁将作大匠(职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它土木营建),兼检校燕然都护,袭封彭城郡公。继母平寿县主,稍疾忧,审礼侍奉终夕不寐。抚同父弟延景,友爱甚笃。得禄多资之,而妻儿处饥寒,晏然未尝介意。再从之辈皆同居,合二百余口,内外无间言。迁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唐高宗仪凤三年(六七八年)吐蕃寇凉州,审礼公为行军总管,从副中书令李敬玄讨伐之。李敬玄逗挠不前,审礼公兵败为吐蕃所执。诏审礼徇忠以没,非有罪,特诏子易从探视之。易从至,而审礼公卒(六八一年),易从夜哭不止,吐蕃哀其志,乃还父尸,徙跣万里,扶柩以归,见者流涕,朝野嗟赏。诏赠审礼工部尚书,谥曰僖。 审礼公子易从,历岐州司马参军,累迁彭州长史,任城男。则天武后永昌中(六八九年)为酷吏周兴诬构,连坐死。易从公为官仁恕,及将刑,百姓官吏无分远近,奔走呼唤,州人从者数万,争解衣投地,曰:“为长史祈福”,以造功德。当时号称“孝义刘家。”及易从公以非祸死,天下冤之。子昇,年十余岁流放岭南,后北归。睿宗景云中(七一O年),特授右武卫骑曹参军。玄宗开元中,迁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昇公能文,善草、隶书法。 德威公少子延景,字冬曰,终陕州刺史。唐中宗崩,睿宗再即位(七一O年),延景公以肃明皇后之父,追赠尚书左仆射、沛国公,陪葬高宗(李治)乾陵。延景之女,乃唐睿宗皇后也。高宗仪凤中(六七六至六七九年),时睿宗为豫王,纳后为孺人,又册立为王妃,生宁王宪和寿昌、代国二公主。文明元年(六八四年)睿宗即位册为皇后。帝奉位於武后则天,自降为皇嗣,刘皇后从降为王妃。长寿二年(六九三年)为户婢团儿诬陷,与窦德妃(唐玄宗生母)诅咒武后。正月二日,朝武后则天,同时遇害于宫中,葬祕莫知。景公元年(七一O年)睿宗再即位,追赠肃明顺圣皇后。招魂葬於东都洛阳城南,曰惠陵。及睿宗崩,迁附桥陵。 德威公次女生于唐贞观元年(六二七年),唐太宗册封为虢王凤(唐高祖第十五子)妃。王妃英年早逝,终于上元二年(六七五年)五月十四日,春秋四十九。(事见《考古》一九七七年第五期《唐李凤墓发掘简报》或当代人所著《唐刺史考全编》和清代《唐全文》) 德威公三弟德智公长子延嗣,唐睿宗文明年(六八四年)为润州司马。逢徐敬业举兵讨武后则天,攻润州,城破被执,延嗣公始终不屈,免难后以与反对武后称帝的宰相裴炎近亲,不得叙功升迁。后为梓州长史,再转汾州刺史卒。宗族官至刺史者二十余人。德威公世系如左:

轸(北齐高平太守)→烈(字子将,隋鹰扬郎将、毗陵郡通守)→德威、德敏、德智 ①德威(字尚重,唐太仆、大理卿,同、晋等六州史,左骁卫大将军,刑部尚书,妻平寿县主,彭国公,上柱国,谥曰襄公)→审礼、崇业、延景 ②审礼(工部尚书、检校左卫大将军,谥曰僖)→③佺寿(太常丞)、殆庶(侍庶)、易从 ③易从(彭州长史、任城男)→④昇(中书舍人)、晸(政,给事中)→颢、颙(殿中御史)→⑤识 ②崇业→③胐(左金吾将军,汴州刺史); ②延景(字冬曰,陕州刺史,赠尚书右仆射、沛国公)→温玉、承颜(宗正卿)、瑗、琪、女为睿宗皇后,生宁王宪、寿昌、代国二公主 ③温玉(许州刺史)→④寡悔(齐州刺史) ③瑗(国子癸酒)→为辅、为鳞 ④为辅→⑤商(检校郎中)→⑥仁师(字行舆,司勋郎中) ③琪(左卫将军)→④为翼、为范。 ①德敏(梁州都督)→②崇术(隋州刺史)、悦(凤州刺史)。 ①德智(滁州刺史)→②延嗣(汾州刺史)、崇直、守约、守悌(刑部侍部) ②崇直(嘉州刺史)→③体微(谏议大夫、卫尉卿) ②守约→③昌元(源,秦州都督)、宅相(吏部郎中)。至此,德威公及以下已历六世。(见新旧《唐书》、《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

“德威公仕唐,九世而至巨容公。”巨容公生年不详,约在唐文宗大和年间(八二八年左右)。容公新《唐书》有传。公初为州大将。唐懿宗咸通九年(八六八年),庞勋率戍卒起义,公率兵众归于朝廷,授埇桥镇遏使。唐僖宗乾符四年(八七七年)。浙西突阵将王郢叛乱攻明州,公以筒箭射郢死,拜明州刺史(明州,今浙江奉化、慈溪、翁山之地),徙楚州团练使(楚州位于今江苏苏北盐城、山阳、安宜、盱眙、淮阴)。黄巢起义(八七五年)。公授蕲黄招讨副使,徙襄州行军司马、检校右散骑常侍。时黄巢据荆南(今鄂省之南),公迁山南东道节度使以歼巢(山南东道,唐代所辖在今豫、鄂、陕、渝之地各一部。襄州,即襄阳郡首府,山南东道治所),屯兵团林。公败黄巢,以功迁检校礼部尚书。及巢陷两京(八八一年),公合诸道兵讨之,授南面行营招讨使,累迁天下兵马先锋开道供军粮料使、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时唐僖宗亡在川蜀,公吏治严明。公卿因其能庇护,多赴公之行辕。山南西道节度使鹿弘为朝廷禁军所驱逐,引麾下与州牙将,后与黄巢合伙,巢死,谮称帝号的秦宗权相勾结,攻襄州,公不能守,八八五年奔成都。初,公为能化铸黄金者申屠生,得罪威权震天下的大宦官田令孜,令孜恨公。唐之世宦官专政,及公在蜀,田令孜杀害公,申生并死,事在昭宗龙纪元年(八八九年)。田令孜亦未得好死,景福二年(八九三年)为川蜀大将王建所诛杀。古人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定要报。”果如此。公於唐乾符六年(八七九年)在家谱序中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族之盛,率由我祖宗功德之隆重,如此为之,后者安敢不推鼻祖耳,孙奕叶,承流守,而弗失哉”。公所言,既指出了做人的道理,又寄冀了对后代的厚望。公长子汾,行十四,字伯临,生於唐宣宗戊辰年(八四八年)正月廿八日子时,唐僖宗咸通十二年(八七一年),公年廿四登辛卯科进士。官至兵部员外郎,咸通十三年(八七二年)迁本部侍郎,出为河南招讨使。乾符二年(八七五年)黄巢起兵,四年巢寇河南,汾公屡战斩其前锋。六年汾公於荆门会父巨容公合兵大破巢。广明元年十一月巢陷京城长安,僖宗亡奔蜀。中和元年(八八一年)三月诰转汾公京城四面行营招讨使,大败巢将尚让於龙尾陂。中和二年八月又诰转公信州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癸酒兼御使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中和四年会剿巢,公再战再克,诏汾公镇守饶信二州(饶州,治所在鄱阳,今江西波阳,唐代辖境相当今江西鄱江、信江两流域。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市,辖境相当今江西贵溪以东、怀玉山以南地区)。时饶信之地,经战乱,民不聊生,公简徭宽税,抚恤慰劳,民赖生活。汾公遂寓居广信路弋阳县(今江西上饶市弋阳县)归仁乡四十六都新坡里。故饶信之有刘氏始於此也。公感祖德默佑,奉诏征讨,屡战屡胜,惜乎未能归故土,祖宗之德无寸报,春秋未祭,负咎良多。遂于文德元年(八八八年)将先前佃得南山无耕荒田之地施创禅寺一所,名南山寺。景福元年(八九二年)佛殿、观音堂、坐禅亭均已峻工。朝廷诏於公,征战能勇,思祖能敬,山寺税粮俱沐优免。公命寺曰南山七诏寺(汾公从历兵部员外郎至此,蒙沐朝廷七诏诰,寺固名),庵曰大赦庵(父遇害,赦公免诛连,庵乃名)。景福二年诏转公为镇南节度使、银青光禄大夫、散骑常侍、右千牛卫上将军兼御使大夫、上柱国、尚书右仆射。公屡荷朝廷恩赦,蒙恩不浅,晚景优悠,无愧怍。於是公将本身居官政事缘由,施产创寺事实,录作二本,“一以垂之家谱,以警后人,勿惰吾志”;一以给付住持僧人,以为寺规,僧人及“吾家子弟不许违背”。汾公居官政事并施产创寺说略,既见于吾家谱,又见于《全唐文》七九三卷。汾公有九妻十四子三十六孙。公卒于五代后梁隆德元年(九二一年)辛已岁、三月十日午时,享寿七十有四。葬广信府弋阳县新坡里居仁乡旗鼓岭巽山乾向。公第九子汉胜,母马氏太君。汉胜公官授州长史,因二叔迪公仕饶州,胜公往视之,见鄱东山清水秀,迁徙而家焉,号曰清圹刘公。传十二世至胜三公,名君茂,元至正二十三年(元至正共廿八年。谱载三十三年,误也),自鄱阳(波阳)清圹迁江北,卒明洪武三十一年,明永乐十三年(一四一五年)归葬原籍。长子仁九(胜福)公复归太湖白沙子,(仁十)胜贵公迁居桐城西乡之井头。时在公元一四一六至一四二四年间。至今又传廿余世矣。此即自唐代迄今日,礼部尚书、司空、节度使、彭城县侯巨容公长子,节度使、尚书右仆射汾公乃吾族世系之源,贵胜公为迁桐始祖之源流也。亦即由彭城(徐州)徙饶信(江西波阳)迁皖桐,族之踪迹也。

综上所叙,彭城刘氏,源头有二:一为楚元王,一为楚孝王。江山代有才人出。自汉以来,既有王侯将相,皇后王妃,贤臣良将;又有奉公廉宦,爱民郡吏,文人骚客,学者、专家和教授;还有忠臣义士,孝子贤孙,娴淑才女,能干巧妇;更有为社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名不见书传的平民百姓。历二千余年之长河,宗族枝繁叶茂,裔孙遍及神州和海外。彭城丛亭里刘氏,其中一枝,经芳公而至德威公,再至巨容公、汾公父子,传至皖桐城吾刘家。巨容公暨汾公世系如左:

巨容公(唐礼部尚书、司空、节渡使、彭城县侯)š 长子汾(节渡使、尚书右仆射)š九子汉胜(州长史)š长子义荣(佐臣大夫)š长子仁徹(大理寺评事)š长子大显(赠通议大夫)š子用恒(赠正议大夫)š三子定(省三公,北宋皇佑五年(一O五三年)状元及弟,任吏部侍郎)š三子京(乙三公,承直郎)š三子彦伦(五六公,河南中兴大夫)š次子寿(七四公,朝议大夫)š次子小十三公(南宋举人)š长子伯伦(伯六公)š次子千十三公š三子君茂(胜三公,元至正二十三年(一三六三)年由江西鄱阳(波阳)迁江北)š次子胜贵(仁十公,约在明永乐年间即公元一四一六至一四二四年迁桐城,为始祖也)š至今传二十余世

予受嘱托以来,历时一载,查阅史籍数百册,摘录材料数万言,分析校正,考证释疑,惧撰不成家族信史,不敢贸然落笔。然家谱付梓在即,不容迟疑,奋笔疾书,拙成此文。但不尽善之处颇多。一是巨容公以上接续未能连贯,疑存颇多。二是彭城刘氏自汉迄唐先贤众多,虽赘叙而未能尽书。三是语言未及细酌,尚有文不从,字不顺之虞。四是少数人名、地名,电脑字库无存,用了别字,需以原著为准。唐代以上族源连贯难考证,赘言虽有二万余,仅能提供家族源流之梗概,书部分先贤之事迹,奉献族人,祈求雅正,匡我不逮。欣慰快哉。

二十一世孙 乐业 二OO二(壬午)年仲夏月 敬述於安徽大学

赞(1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桐城刘氏家族溯源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