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家花屋的红色印记

国庆节期间,作为一名党史工作者,我专程来到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清油河镇的刘家花屋,踏寻红色足迹,探访红色故事,感悟红色基因,以此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怀念那些为党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英烈。

刘家花屋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层林尽染,落叶飞舞。一走进团坪社区,跃入眼帘的是累累硕果、满园金色,一派丰收景象,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迎面碰见社区居委会主任康华,问明来意后,他热情地介绍道:“以前这里叫两岔河村,现在改成团坪社区啦。这刘家花屋呀,其实是一百多年前当地刘姓大户人家,专门从安徽请来建筑专家修缮的宅院,红军来后开始打土豪、分田地,临时将其作为苏维埃政府的办公场所。”

刘家花屋地处两岔河团坪社区南边的刘家湾,距离商南县城32公里。之所以叫“花屋”,是因为这里有一行5间房屋始建于清朝末年,至今仍保持着徽派结构,屋顶雕刻花纹俊秀,青砖人头马山墙造型大方,清晰可见。居住在这里的先民们,房屋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间,依山傍水,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构成“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境界。

1935年5月18日,中共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率豫陕游击师进驻两岔河刘家湾,经过广泛发动群众,红军于次日在刘家花屋前召开1200多人的群众大会,宣讲红军的政治主张和建立苏区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府的重大意义,号召群众推选能够代表穷苦大众利益的苏维埃干部。经过群众选举,成立了以姚启才为主席,石常安和姚胜亮为副主席的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并继续动员群众,建立乡、村苏维埃政权。

两岔河村民姚升奎老人曾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红军当年来我们村时,我14岁,他们在我家门前休息做饭,父亲见红军吃糊汤没有菜,煮的黄豆半生半熟当菜吃,回屋里端来几碗萝卜丝和酸菜让红军吃,红军推让不过就吃了送来的菜,出发时送来3块银圆,父亲坚决不收,并说:‘一点萝卜酸菜算个啥,咋能收钱?’红军战士一再强调:‘我们红军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吃了东西就得给钱。’硬是把3块银圆塞到父亲手里。红军到刘家花屋之前,国民党反动派造谣说,黑煞道要来,是男人就杀,是女人就抢,群众吓得都躲到山上,一夜不敢下山回家。第二天上午,村民党先茂回家一看,给其大舅做头周年蒸的一锅馍被吃光了,两石多粮食也没有了,接着发现锅台上放着17块银圆和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因房东不在家,吃了你家蒸馍和粮食,付银圆17块,如若不够,等革命胜利了凭此证明由革命政府补偿。’落款是:‘红二十五军。’事后党先茂用其中10块银圆买了3石多粮食。当时清油河街和两岔河的许多群众在家中或菜地里都发现了红军吃粮、吃菜留下的铜板和银圆。”

李春银就是当地一个充满着红色故事的英雄人物。他于1909年5月18日出生在清油河后湾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苦难中度过了童年,14岁那年为生活所迫外出独自谋生,17岁回到家乡打短工,当年被拉壮丁,途中逃离,在河南卢氏县一带做帮工。19岁回到家乡,不久又被国民党拉了壮丁。当晚,李春银和其他几个壮丁一起打死看守逃出,拉起了一支二三十人的队伍,活动在清油河、两岔、腰庄、曹营、武关、梨园岔、桃坪、卢氏一带大山中,专和保长、地主、税官斗争,在卢氏县境内杀了几个保长,在清油河、两岔河又杀了两个地主,对反动势力震动很大。1935年4月,红二十五军来到了清油河、两岔河一带,当天晚上李春银就找到红军司令部,要求带队参加红军。中共豫陕特委书记郑位三送给李春银一支左轮手枪,鼓励他好好干。第二天上午,李春银带着30多人、十几支枪的队伍到刘家花屋投奔红军。5月19日,红军在刘家花屋成立了区苏维埃政府,同时还成立了农民赤卫军,司令部让李春银担任赤卫军队长。6月5日,由于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上级决定成立豫陕游击师第四大队,李春银奉命调往该大队任中队长。6月12日,上级命令李春银中队迅速到清油河四条岭给红军带路并护送,配合红二十五军主力部队顺利经过了清油河。8月25日,驻扎在两岔河姚家湾的豫陕游击师司令部决定把赤卫军游击队、豫陕游击师第三第四大队整编为红军营。各路游击队行至中途,遭敌庞炳勋部三路“围剿”,形势十分危急,司令部立即改变计划,决定将部队转移到外线,与敌人进行反“围剿”斗争。在转移途中,由于时间仓促,李春银和他的中队与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只好隐蔽在豫陕边一带大山林中,择机归队。这时候的刘家花屋区苏维埃也遭到了敌人破坏,李春银联络了各地苏维埃干部和李高升所带的游击队,编成一个中队,下设三个分队,李春银任中队长,整编后在卢氏县一带坚持打游击,开展武装斗争。

当年11月中旬,李春银和他的战友们在卢氏县五里川杨树沟被敌人包围,李春银带人掩护其他同志突围后,率原中队边打边撤,退到豫陕交界处大山峰玉皇顶时,四周敌人将玉皇顶团团围住。李春银身边只剩下几十个战士了,他命令所有人员一齐向外突围,他一人担任掩护。看着同志们都突围出去后,李春银把打完了子弹的两支步枪和郑位三送给的那支手枪砸碎,打开手榴弹盖子,抽出大刀,瞪着血红的双目,不顾一切地向敌人冲去。在他快要接近敌人时,敌人的子弹射进了他的胸膛,李春银英勇牺牲了,时年26岁。李春银牺牲后,惨无人道的敌人肢解了他的尸体,英雄的遗骨至今还无法寻找到。新中全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追认李春银为革命烈士。

革命英雄李春银当年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的两岔河村,就是如今的团坪社区,当地人至今还把这段革命历史当作无比自豪的“红色资本”,作为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团坪社区作为当年刘家花屋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共豫陕游击师司令部(指挥部)所在地,现在由原团坪、油坪和前山3个村合并而成,位于清油河镇政府东北部12公里处,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这里地广人稀、山大沟深,清腰公路贯穿南北,西与丹凤县北赵川接壤,北与河南卢氏县相邻,辖31个生产小组702户2603人,其中贫困户226户608人,有党员86名。辖区内气候湿润,降雨充沛,适合油桐、核桃、板栗、天麻、茯苓等农作物生长,盛产香菇、木耳,村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天麻、香菇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近年来,团坪社区党支部带领“两委会”和全体党员干部,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老区精神,积极谋划产业脱贫致富新路子,按照“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依托油坪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团坪天绿合作社和诚德食用菌合作社,建成了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姚家湾百万袋香菇示范基地和油坪沟小岭河、两岔河朱家沟千亩天麻基地,通过社区党支部牵头协调合作社和农户,多方整合资源,带动群众利用资源优势发家致富。社区现已发展天麻20多万窝,种植香菇120多万袋、板栗1100多亩、核桃800多亩、茯苓300多亩。3个产业示范基地带动120多户贫困户发展致富产业,为脱贫致富找到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团坪社区党支部书记明安军告诉我们,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是苏维埃红军当年灵活机动地开展革命斗争的法宝,这个法宝如今也用在了村上的脱贫攻坚战中。几十年来,历届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奋发有为,立志改变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建设幸福美好的新家园。站在新时代新起点上,社区“两委会”班子带领党员干部和群众,继续发扬当年苏维埃红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以打赢打好脱贫攻坚为己任,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经过多方沟通协调,筹措资金近200万元,建起了党员活动室、文化广场和医疗卫生室,修建了双沟口大桥,修复了团坪刘家湾至油坪沟口水毁公路及挡墙坝4公里,既解决了大山里群众行路难、看病难的突出问题,又为贫困户发展产业拓宽了致富路,还活跃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群众在新建的文化广场敲锣打鼓,跳起了广场舞。他们承诺:要让苏维埃红军精神成为激励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内生动力,力争让红色老区早些摘掉贫困帽子,让村里老百姓早些过上好日子,大家一起阔步迈上全面小康之路。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家花屋的红色印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