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刘滋同名人物

清朝提督学政刘滋
刘滋(1633年——1697年),字霖苍,直隶顺德府任县人。
清朝刘滋生平
刘滋生于崇祯六年癸酉(1633年)。顺治十一年甲午科顺天乡试中式举,顺治十八年辛丑(1661年)三甲中式进士,历任安徽绩溪知县,山西提学道。案《江南通志》载:康熙十一年绩溪知县刘滋葺绩溪县城。 康熙二十二年任吴县知县。《山西通志》云:“刘滋,直隶顺德府任县人。辛丑进士,康熙三十三年以佥事任(提督学政)。”《云南通志》载其以刑部主事充云南乡试副主考官。 著有《四书辨疑》。刘滋所任皆以贤能称。
清朝刘滋轶事典故
刘滋下江南
出处:任县《民间文学》
刘滋是任县留垒村人,是《四书辨疑》一书的作者。
清顺治十七年,刘滋上京会试,虽然仅中了进士,但他才华横溢,诗文俱佳,因此,士林们个个倾倒,名冠京华。不久,便被派到江南当主考官。消息传出,扛南士林们议论纷纷,一些对刘滋本来就不服的文人墨客,听说他是北方人,就更加轻慢了。
刘滋刚到驻地,官吏们一面在衙前迎接,一面指着门上的半副对联说:“刘老爷,您老看,不知是谁写了这半幅对子贴到这里来了,真是江边卖水。都怪小人打扫不周到,让小人去撕了下来。”“慢!”刘滋把手一摆,便走上前去。只见门上写道:
“江南地,多山多水多秀才”
刘滋心里想,这分明是你们串通起来刁难本官。这么大一张纸,贴在官府的大门上,难道真的没有看到?看来我这个考试大人今天要先做一番学生了。便吩咐道:“笔砚伺候。”一官吏捧上笔砚,只见刘滋将笔蘸饱之后,在门的别一旁一挥而就:
“北国景,一天一地一圣人”
不但字迹雄浑潇洒,而且对仗工整,词意压倒上联。众人讨了个没趣,对刘滋敏捷的才思感到惊叹。
刘滋安抚后,就换上便服,带上书童,前去拜访住在附近的同科进士张某。主仆二人信步走在街上,只见人们正仨一伙、五一群地指手画脚地谈论着什么。刘滋出于好奇心,不由走上前去探听。听见有人在夸新来的学政大人是如何才思过人,如何信手续联等等。但是,大部分书生议论的则是:刘滋这个北方佬,也许是一时凑巧,未必就有什么真才实学,这次考试不会出什么过难的题目,无非是《三字经》、《千字文》之类的题罢了。刘滋听了暗暗记下,心里说:“看来这个江南学政不好当,一定要让这些持有地域偏见的儒生们心服口服。”
科举的第一天过去了,应试的人没有见考试大人给出题,只见考场中挂着一把剪刀,一只旧棒槌。第二天还是如此。到了第三天,秀才们等的实在不耐烦了,就派出几个胆子大点儿的去找考试大人。几个秀才见到刘滋,怯怯生生说到题目一事,没想到刘滋却漫不经心地说:“题目已经出好了,早就在考场之中,不知你们做好了没有?”几个秀才连忙回到考场里又找了半天,还是没有新的发现,就又一次去见刘滋。
刘滋沉着地站起来,不紧不慢地说:“题目就是剪子和那个破棒槌。”秀才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道不出是什么意思,只得再次请教:“刘大人,学生们顽愚,难解题目,请您老告诉我们吧。”刘滋扫视了一下低头不语的秀才们,声音清晰地说道:“剪子和棒槌合在一起,意思为‘起剪破(颇)木(牧)’,乃几位古人的名子,吴起、王剪、廉颇、李牧是也。《干字文》曰‘起剪颇牧,用兵最精。’我是让诸位论述一下这几个古人的用兵之道,这个题目并没有出《字经》和《干宇文》,可你们还是答不上来。我们北方人并不比你们南方人差吧!”刘滋说罢放声大笑。秀才们羞得一个个脸上发烧,低头不语。
其中一个叫彭定俅的秀才,聪明过人,是众秀才中佼佼者。只见他向前跨了一步说道“大人,学生有一联,至今未做出下联,恳求大人续上。”
“但讲无妨”。
“一群孤雁,平地高飞。”
好一个别扭的句子,明明是一群,反说孤雁,既然平地,却又高飞。此子出语不俗,定非他人可比。刘滋沉思一下说。
“两条独龙,干河戏水。”
彭定俅接着说:
“一群孤雁,平地高飞,展翅千里远。”
刘滋不假思索地续上:
“两条独龙,干河戏水,腾身万丈高。”
彭定俅听罢,慌忙拜俯于地,连声说:“大人绝对,我等无地自容。”
刘滋上前一步,搀起彭定俅说:“后生可畏,前途不可限量啊!”
据说那次科举,彭定俅得了第一名。后来在刘滋的教导下中了状元,官至山西提督。彭定俅不忘恩师教诲,为官清正,执法森严,才引出了脍炙人口的《彭公案》。

刘氏打拼头像


总参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原政治委员刘滋
其父刘子谷系中共汉川县委第一任书记。刘滋1935年3月15日出生于山东省滋阴县,故取单名滋。幼年时,因战乱曾碾转于山东、南京、湖北等地居住,后在四川省青木关上小学。抗战胜利后,全家迁居上海,其相继在上海乍浦路十六区中心小学、上海市立四中学读书,直至上海解放。
刘滋简介
1949年因父母亲调北京工作,遂于当年下半年转往北京平民中学就读。1951年7月初中毕业后,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而投笔从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一师青训大队录取,并加入共青团。培训结束后分配到坦克一师摩托化步兵团,先后在团部和指挥连任文化教员。1955年被授予准尉军衔。
1955年末调装甲兵坦克三校基础系任文化教员。1956年授少尉军衔,下半年选送到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师范学校基本系学习,因各科成绩优秀,被评为”优秀学员”,授中尉军衔,1958年大学毕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6年分配到坦克二校政治教研室任政治理论教员,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后被授予上尉军衔。文革中,被戴上思想”右倾”、”保守”的帽子,隔离审查,遭批判斗争,送农场改造。军队院校撤并时,派往北京市化工局农药二厂”支左”。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后,军事院校恢复,遂于1972年初返装甲兵技术学校(由原装甲兵工程学院与原坦克二校合并组建)政治部宣传处任宣传干事。
1976年10月调军委装甲兵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宣传科科长。1979年二、三月间组建装甲兵工作组,随昆明军区坦克团赴云南边境地区参加对越自卫反击作战。战后,又到广州军区各参战坦克师了解广西方向作战情况,编写出版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装甲兵部队政治工作经验》一书,受到兵种机关嘉奖。
1982年任装甲兵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83年初调任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政治部主任,副师职。1988年初任总参装甲兵装备技术研究所政治委员,并授大校军衔。在其任职期间,该所多次被北京市和总参谋部授予”双拥共建”先进单位。

北宋吏部尚书刘滋
刘滋(约980年——1041年),字润之,崇安县(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里人,北宋景德二年(1005年)中进士。初任江苏无锡知县,后调任福州通判。
刘滋生平
仁宗时任福建延平知府。当地溪流中有黯淡滩,水势汹涌,船只多沉没。刘滋在滩旁疏通三条渠道,又开凿七盘石,引水绕山700余米,从此河道畅通无阻。
刘滋前后历任9个地方的行政官员,政绩都很显著。后升迁职方郎中,累赠开封仪同三司、吏部尚书。
高祖刘街,入闽第三代,居五夫里白水乡。
曾祖德芳;祖煦;父镐,赠资德大夫。
长子同,官至奉议大夫、修正庶尹、大理寺丞。
次子照,官至文林郎、孟州河阳县令。
三子勲,官至中澈大夫、临江军。
孙元振(照长子),处士,与吕大临、游酢友善。
曾孙勉之(元振次子),字致中,朱熹之师。勉之无子,以同之曾孙思温入嗣。思温亦无子,以勲之玄孙灃入嗣。

南北朝时期北燕散骑常侍刘滋
太兴四年(公元43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伐北燕,索要北燕主冯弘太子王仁做人质,冯弘不肯,散骑常侍刘滋晓以大义,直言劝谏冯弘,因言辞激怒冯弘被杀
公元430年,北燕主冯跋在病中被乱兵惊吓而死,冯跋弟冯弘篡位之后,立妾慕容氏为后,慕容氏子王仁为太子,导致冯弘妻王氏所生长子崇、次子朗、三子邈恐遭不测而叛逃北魏,冯弘愤而起兵征讨三子,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永昌王拓跋健、左仆射安原救援,北燕不敌,丢城损将。
太兴四年(434年)正月初四日,冯弘派使臣出使北魏,请求和解。太武帝拒绝了他的请求。
太兴四年(434年)闰三月,冯弘派遣尚书高颙前来北魏请罪,请求把他的小女儿充当后宫的嫔妃。太武帝拓跋焘同意了他的请求,并征召他的儿子冯王仁入朝侍奉,冯弘拒不接受。散骑常侍刘滋(《魏书》作“刘训”)对冯弘说:“虽与魏朝缔结婚姻互通和好,但不遣太子入朝侍奉,魏朝如果大举进攻,我们将有危亡之忧。昔日刘禅凭借重山作为屏障,最终落得衔璧投降;孙皓倚仗长江天险来拒敌,最终还是归顺晋朝。况且如今魏朝强大胜过晋氏,我们燕国势力弱于吴、蜀,但愿能够按时派遣太子入朝,以奉行大国的诏令。然后再收集离散的兵民,对他们施以深厚的恩泽,分赈仓廪来接济百姓的困乏,大力劝导百姓从事农桑以求取丰收之年,方可望国家大业能够转危为安,社稷得以永久保存。” 冯弘听完拍案道:“你也有父子情谊,难道叫朕送儿去死么?”刘滋反驳道:“陛下派儿去魏,儿未必死,国家可保;否则危亡在即,还不止失一太子呢。”
冯弘更大怒道:“逆臣咒诅朕躬,罪无可赦,左右快将他绑出朝门,斩首报来!”左右一声遵旨,便将刘滋绑出,一刀了命。

明朝画家刘滋
刘滋(生卒年不详),或作名玄,明代福宁(今福建霞浦)人。善画鹰,尤长墨竹。卒年九十余。(《福建画人传》)

唐朝宰相:刘滋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刘滋同名人物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