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

刘昌孝(1942年5月15日- ),男,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洋塘乡,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现北京大学药学院),我国著名药代动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92年获国务院津贴,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天津药物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院长,释药技术与药代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纳米研究院纳米生物医药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并担任中国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药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药学会副常务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主任、天津药学会会长、天津药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外源物代谢研究会(ISSX)中国办事处主任。
2021年11月3日,刘昌孝主持的项目“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刘姓鸿运当头头像


刘昌孝简介
刘昌孝院士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8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1975年在国内第一次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1995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部级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在已鉴定的“实用药物动力学计算程序研究”中提出模型优化、自动运算和数据批处理方案,使之广泛应用于药代动力学研究,被国内外4700多篇研究论文应用和引用。刘院士从事药代动力学研究50余年,承担了50多项国家和部省重大研究项目,如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攻关、国家新药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带领完成近150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获得国际、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400多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18本。刘昌孝院士为我国药动学、药物评价学、中药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神农”、我国药代动力学“开山鼻祖”。

刘昌孝工作简历
1965年7月毕业于北京医学院 药学系(现北京大学药学院)
1965年8月-1969年12月 北京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
1970年1月-1982年2月 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
1982年3月-至今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药研究所、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和天津药物研究院从事药理和药代研究
1986年-1987年在瑞典,高级访问学者,从事药代研究
1992年获得国务院政府津贴,曾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
2000年获得首次香港紫荆花医学成就奖和医学创新奖
2003年12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昌孝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科研工作。

刘昌孝创新研究
1. 创新药物代谢动力学基础研究
2. 创新药物代谢组学研究
3. 创新药物临床药理学评价研究

刘昌孝出版图书
药物评价学
作者名称 刘昌孝
作品时间 2006年2月
《药物评价学》是2006年2月3日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刘昌孝。本书是作者将多年授课内容编著而成的,系统介绍了药物评价研究的全过程。

刘昌孝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1975年–1978年开展并完成血吸虫病治疗新药硝着胶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26项,包括国家新药基金项目9项,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及军内科技攻关项目17项。其中,“九五”国家攻关项目“前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规范研究”和“生物技术药物的药代规范研究”被列为科技部科技攻关“重中之重”项目,共有19个项目获得不同级别的科技成果奖。为国内24个省、市、自治区的60余个新药研究开发机构提供科学研究报告,产生超10亿元的间接经济效益。1999年获世界医学金象奖,2000年获德国医学研究成就奖。
获奖成果

刘昌孝院士获奖项目统计表
获奖情况
获奖项目
获奖人员
2020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刘昌孝,张铁军,章臣桂,曹龙祥,王振中,林大胜,申秀萍,胡思源,许海玉,许浚
2002年 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1998年 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 二等奖
1984年 国家医药管理局成果奖 二等奖
1978年 全国科学大会奖

论文专著
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70余篇,出版中英文专著11部。其中,《药物代谢动力学》对我国药物动力学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药物动力学概论》成为我国培养高级研究人才的基础理论教材,《药代动力学数据库》于1明何获得国家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事药理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30余年,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23项,领导完成100余个新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多篇,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文版学术专著12本。1992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 药物动力学是近30年发展的新学科,是将数学与药理学、药物治疗学、药物制剂学、药物设计等分支学科结合和联系的交叉和边沿学科,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汇规律,并将此规律用数学模型加以描述,用动力学参数表征其量变特征。

刘昌孝医学贡献
在国外,”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名词于20世纪60年代出现并开始有相关论文发表,国外真正的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此时我国还属空白,翻阅1975年以前的我国科技杂志和会议论文集,我国没有用数学模型和动力学参数研究药物动力学的。
药物动力学是用数学模型表征药物经时量变规律的新兴交叉学科,根据文献记载,在1975年以前,我国老一代的药理学家对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规律进行研究,但并未涉及药物动力学问题-用数学模型、浓度–时间方程表征药物在体内变化的规律和用动力学参数表征药物的动力学特点。
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
刘昌孝于1968年在北京医药研究院建立国内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1968-1975年间在国内率先对创新的候选药物开展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在1968年创建的药代实验室,在1968-1975年间沈家祥院士组织的创新药物,对获得的候选化合物ZL-29,ZL-53和C9333开展药物动力学研究,为新药进入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
刘昌孝通过血吸虫病传染链(虫卵进入肝、肠等–虫卵粪便排入水中–毛蚴–钉螺–尾蚴–尾蚴由皮肤进入宿主–童虫形成成虫寄生于宿主静脉–雌雄合抱产卵,危害病人),研究药物治疗,提出硝硫氰胺(7050)治疗的动力学依据。研究在宿主血中浓度变化,提出不宜大剂量长时间治疗的原则。1975年根据C9333(硝硫氰胺,7505)的动力学特征,雌雄虫体合抱分离所需浓度,提出低剂量,短疗程、低费用的治疗方案(每人用药三次,当时只需3角钱),对当时血吸虫病的锑剂治疗的革命产生巨大影响,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完成数十万例,降低费用超亿元。刘昌孝在国内首次将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鉴定。在当时的鉴定会上,当刘昌孝谈到用数学公式来描写药物的体内变化,众人好像是听天书那样神秘,至今还有专家提起此场面。
第一本药物动力学专著
1975年世界上第一本药物动力学专著,Gibaldi所著约的《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问世,为世界研究者系统地介绍了该学科的理论和方法。1980年刘昌孝出版了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国内第一本《药物代谢动力学》专著,这本专著比1981年出版的Gibaldi所著的《药物动力学》的中文版还早一年。提起第一本专著的诞生,还有一段难忘的历史。1973-1974年刘昌孝在湖南洞口县太平公社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农业学大寨,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当时住牛棚里,与一头大水牛共一间,牛棚在里,床和桌子在外,人牛走同一门。为防蚊蝇,他只有躲在蚊帐里看资料,点煤油灯写书稿,才完成初稿。但由于处于”文革”动乱期间,埋头研究是”白专”,各种科技刊物和图书出版都停止,要出专著是不敢想的事情。 1976年”四人帮”倒台,”文革”结束,1978年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1978年1月在长沙–邵阳的火车上遇知音,湖南科技出版社向华明编辑同意为他出版专著。经过两年的审定和校对,于1980年正式出版了专著。
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1985年我国实行药品法,对规范我国新药研究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药评价研究中,药效学、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研究水平是制约我国新药研究的瓶颈。国家医药管理局为提高药物动力学研究水平,根据天津药物研究院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学术优势、仪器设备条件优势,以及实行药品法10年来,刘昌孝所领导的实验室对我国药创新药物的物动力学研究的贡献,于1995年建立国内第一个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以后相继于1996年在南京中国药科大学,1997年在沈阳药科大学建立了第二和第三个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药物动力学部级药物动力学重点实验室到2002年已经运行了8年,在这8年中承担了近30个国家重点项目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和近70个其他创新药物的动力学研究。同时在天津药物研究院的心血管药效部级重点实验室也运行了近10年,为发挥两个实验室的优势而进行重组,决定向国家科技部申请建立以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主线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经过两次院士和专家组成的论证会的评价,在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于2002年10月18日通过科技部组织的论证,2003年1月获得批准,刘昌孝所领导的实验室成为第一个通过国家论证建立部省共建国家药物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应用计算机研究药物动力学
1983年刘昌孝开始应用计算机研究药物动力学计算机程序,用于处理研究中的实验数据,获得科学地、准确的药物动力学参数,1984年首先在天津生理科学(药理)年会上报告药物动力学计算机程序的论文。1986年与药理学家宋振玉教授和曾衍霖教授,临床药学家陈刚教授等专家建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从创建以来刘昌孝为唯–直担任专业委员会委员,曾选为常委、副主任委员,现为该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带领我国这一学科发展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1990年组织实验室科技人员开始研究药物动力学数据库。研究药物动力学数据库,并能使之形成自己的活数据库,使之更具实用性。发挥数据库指导医生临床用药、指导从事新药研究开发的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获得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6-1987年,刘昌孝在瑞典访问研究中,由于对手性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成绩,所在研究所负责人以”一个中国访问学者在DRACO”为题著文在瑞典《时事月报》(A..F.M)发表,被称为具有优良素质的科学家.刘昌孝参与国际合作,承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项目(TZ-1)获得法国、瑞士专家认可,批准该药在欧洲进行临床实验。 刘昌孝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国家”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项目8个,国家新药基金项目3个。其中生物技术药物和前体药物的临床前规范研究被列为国家攻关的重中之重项目,通过国家验收。并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究列入国家专项计划
刘昌孝倡导将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列入国家重大计划,以改变我国药物动力学研究水平与当前新药研究需要的矛盾,经过几年呼吁和提出报告,终于得到国家的重视,国家将此项目列入”十五”重大新药专项计划(863),已经批准实施,投入2000万元,组织4家单位开展这一重大研究技术的攻关、负责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新药基金、863、973)等近30个,其他创新药物近70个的动力学研究为我国创新药物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动力学研究结果。建立现代先进的生物方法,经查新证明,发表了具有首创性的研究论文。现代生物分析在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应用通过成果鉴定,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组织国内新药研究
作为项目负责人,刘昌孝组织了本单位15个国家新药证书项目的科研工作,负责本单位17个国家新药证书项目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总共为该院32个新药的研究做出贡献。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振兴我国医药产业,利用实验室的学术和技术优势,积极对外开放和合作,与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医药企业共同完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科研项目,自从1985年实行药品法以来,获得直接科技收入超过3000万元,根据企业提供的4个转让产品的统计,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
1987年刘昌孝与国内37位专家联名呼吁重视我国新药研究,促进国家新药基金的建立。参与国家医药局起草,后由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签发的GLP规范的起草、讨论和修改,前后历时4年时间,使之成为国家文件,推动新药研究与国际接轨。
沿着时间的轨迹,我们看到了刘昌孝对专业的痴迷,对事业的专注,更看到了我国药物动力学的发展!
所获荣誉编辑 播报
200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20年12月,获循证中医药终身成就奖。
2021年11月3日,刘昌孝主持的项目“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刘昌孝塑像
2019年9月22日,广药集团在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树立刘昌孝塑像,弘扬科学精神和中医药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国辉、国医大师禤国维、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等专家领导出席并为刘昌孝塑像揭幕。

赞(0)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