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北茂(1903-1981年),别名寿慈,江苏江阴人,现代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清末秀才刘宝珊之子,与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天华是兄弟。刘北茂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刘天华逝世后,他继承其兄“改进国乐”的遗志,先后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刘北茂主要作品
1940年,刘北茂发表了闻名于世的《汉江潮》《前进操》和《漂泊者之歌》等二胡曲。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战争的时代风云和广大人民悲壮激越的斗争精神。
1942年,在由陕迁蜀的途中,刘北茂先生创作了《乘风破浪》的二胡曲,反映了作者当时远大的抱负与坚定的信念。
1943年春节期间,刘北茂先生兴之所至。一气呵成,创作了二胡曲《小花鼓》。该曲通过对孩子们新春佳节时的欢乐歌舞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艰苦环境中的乐观主义情怀。新中国建立后,刘北茂先生获得了音乐创作的广阔的历史舞台和空前优越的创作条件,他的艺术境界不断升华,他的音乐创作不仅佳品迭出,而且在主题与艺术上更趋成熟。
1950年。刘先生创作了二胡曲《农民乐》,这是作者向新中国献礼的第一首作品。此后,刘先生精神倍增,才思喷涌,陆续创作出《欢乐舞曲》《太阳照耀到祖国边疆》《愉快之歌》等20余首二胡曲。
1958至1971年,在借调到合肥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刘先生先后创作了《美丽的包河》《千里淮北赛江南》《黄山观瀑》等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几十首少年儿童二胡曲。
1971至1981年,刘北茂先生由皖返京,虽病魔缠身,仍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歌颂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的《缅怀》《流芳曲》和歌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迎朝晖》等二胡曲。刘北茂先生一生创作了一百多首二胡作品,以上所列仅是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刘先生的这些代表作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璀璨的艺术明珠。
人物评价编辑 播报
刘北茂是刘天华二胡学派开创人之一,是最直接和最优秀的传承者、发展者,在1932年刘天华英年早逝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刘北茂以二胡教学、演奏、创作三方面贡献,为该学派和二胡艺术事业发挥了承前启后、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刘北茂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中应当拥有不可或缺的灿烂篇章。他是中国音乐界的“梵高”。其艺术成就的价值远远没有被我们所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工作的深入,其光彩将会愈加显现出来。有的学者形象地说刘北茂的大量作品犹如一座刚刚被打开的敦煌艺术宝库,琳琅满目的音乐财富有待人们去认识和欣赏。刘北茂先生生前说过:“音乐和音乐家,首先是为不搞音乐的人们服务的。”这正是贯穿予北茂先生一生最宝贵的平民音乐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写照,是当之无愧的一代民族音乐大师。
刘北茂先生一生从事民族器乐的创作、演奏和教育,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刘先生的为人,高风亮节,待生如子,表现了一位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我们应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道德建设要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克服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抵御市场经济大潮对神圣的教书育人和科研事业的冲击。刘北茂先生执教一生,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外语人才和音乐人才。刘北茂先生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实践,不仅继承了乃兄刘天华先生的创作思路,创作出许多传诵当代的音乐佳品,发展了二胡这一民族器乐的演奏功能。在二胡乐曲的创作和演奏方面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在吸收西洋音乐的基础上,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发展之路。这种融会古今、兼取中外、走综合创新的艺术发展道路,正是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中应当探索的要旨。刘北茂先生通过二胡乐曲的创作和演奏,继承并发展了乃兄天华先生的艺术思路,把古老的民间器乐推向了世界的艺术殿堂。
刘北茂简介
刘北茂是中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的胞弟、著名的民乐作曲家、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由于父母早逝,他自幼在兄长(长兄刘半农、二兄刘天华)的关怀下成长。在刘天华的悉心指导下,早年就掌握了许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技巧,对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尤为精通。刘北茂在青少年时代,就已显示了他的音乐才能。1927年,刘北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英文系,后在上海暨南大学、北京大学、西北联大等学校从事《莎士比亚作品选读》《诗学》《作文指导》等专业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刘天华逝世后,为了继承其“改进国乐”的遗志,刘北茂在坚持文学专业英语教学与研究的同时,更加发奋学习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并开始音乐创作。他写的《汉江南》《前进操》《漂泊者之歌》、《小花鼓》等二胡独奏曲,真挚、深刻地抒发了在反动统治下正直的知识分子对祖国、对人民的爱和对敌人的恨。十年动乱期间,他虽身受其害,但仍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写下了深切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曲子《缅怀》,衷民赞颂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流芳曲》,以及热情歌颂“四化”建设的《迎朝晖》等。在40年的辛勤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并对外来音乐文化作了吸收与借鉴。他创作的百余首作品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有创新精神。 [1]
他的作品同他的为人一样具有朴实、真挚的特点。刘北茂先生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毕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谦恭待人,严谨治学,为民族音乐事业奋斗终生的优秀品质,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的。
刘北茂艺术之路
刘北茂记忆力好,模仿力强,小学时即在教会学校学英语,与后来成为著名语言学家的吕叔湘同学。他高中时即在本校教英语,1923年考入东吴大学,后又考入燕京大学插班生,29岁即成为北京大学英语教授,为名重一时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刘天华去世后,刘半农对他讲:“二哥子女尚年幼,学生中争气的不多,看来二哥的事业要你来继承。”从此,刘北茂改习音乐。1935年,纪念刘天华逝世3周年活动中,刘北茂演奏刘天华十大名曲,技惊四座。
“七·七事变”后,有人鼓动刘北茂去伪教育部任高级秘书,他怒斥其人,坚决不为日本人做事,并称病不去上课。历尽艰辛,绕道香港、云南等地,奔赴西北抗日文化的重要阵地——陕西城固,应鲁迅挚友许寿裳先生之邀,到西北联合大学任教。刘先生的这一壮举,表现了他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情操。
解放战争后期,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风雨飘摇,但它仍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变本加厉地对广大人民实行残酷的统治。就在这种情况下,刘北茂先生毅然支持并积极参加进步师生排演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民乐大合奏《翠湖春晓》,用进步的、革命的乐曲一扫当时南京乐界的靡靡之音,同时给斗争中的人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同年四月,南京发生了“四·一”惨案,国民党反动政权对进步学生的革命行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刘北茂先生大义凛然,不顾个人安危,只身前往被驱逐离校的进步学生住地,一一握手致意,并进行慰问演出。这些行动表现了刘北茂先生爱憎分明的高贵品格。这决不是他的一时冲动,而是他继承先兄半农、天华先生的思想志趣,不断追求进步、憎恶黑暗的思想发展的逻辑必然。
在憎恶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同时,刘北茂先生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和新中国表现出极大的热爱。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就憧憬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必然胜利充满了向往之情和极大信心。新中国建立后,刘北茂先生更是躬逢盛世,欢欣鼓舞,他的音乐创作、二胡演奏和音乐教育更上一层楼,用他的炽热的爱和不尽的艺术才华歌颂中国共产党,歌颂新中国,歌颂革命和建设事业,歌颂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在“文革”期间,刘北茂先生也表现了高尚的人格和可贵的品质。一方面,他拒绝揭发领导、同事的所谓“问题”,一方面,尽管他身受冲击、迫害,但仍坚信当时的社会状况只是暂时现象,社会稳定的光明前景一定会到来。他坚信党,坚信人民,主张实事求是,决不卖身求荣。他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思想境界来勉励、鞭策自己。
刘北茂先生是一位音乐教育家。他一生教乐育人,爱生如子,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熏陶,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他教育学生,不仅言传,更注重身教,在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培育出一届又一届的音乐教育、研究和演奏人才。刘先生首先集中心力于培养正式学生。他从事音乐教育30年,先后培养了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特别是培养了如甘柏林、颜少璋这些盲人音乐家,其培养过程和先生付出的心血,常常使人感动得泪如泉涌。刘先生教育学生,重在以情感人,以理化人,以艺塑人。他每教一首乐曲,总是先讲明乐曲的背景、主题、旋律、特色和技法等等,在学生练习和回课时,又总是耐心指导,循循善诱,使学生们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打好基本功,注意培养自己的创造性。不仅如此,刘先生更注重以情育人。
在安徽任教期间,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老人家不仅教育学生,还经常给学生以衣食补助,资助学生购置必需的器乐材料,解除学生们学习中的燃眉之急。他常常拖着带病的身体,手扶拐杖,在校园里寻找学生到他家上课,感动得学生愧悔交加,从此发愤努力,后来成为优秀的音乐人才。
刘先生对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更是有求必应,关怀备至,结交和培养了一大批音乐爱好者,有的人甚至成为专业的音乐工作者。值得特别称道的是,刘北茂先生利用节假里给学生加课,或者给学生补课,或者给业余音乐爱好者们指导,不但从来是分文不取,而且还常常供给他们以茶水、糖果和饭食。这种以教乐育人为天职的敬业精神,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似应更加大力宣传和发扬光大。刘北茂先生教育出来的学生不计其数,他们都已成为我国音乐事业的学术带头人和中坚力量,更有许多人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辅导员。这为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发展培养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音乐人才。
研究书籍
1957年音乐出版社出版《二胡创作曲集》(刘北茂曲)
196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美丽的包河》(刘北茂曲)
2002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刘北茂纪念文集》(刘育熙作)
2003年国防大学出版社出版《刘北茂二胡曲集》(刘北茂曲)
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刘北茂二胡曲集》(刘育煦作)
2004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刘天华音乐生涯》(刘北茂述)
2011年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流芳曲:刘北茂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刘育熙 ,冯国瑞作)
刘北茂家庭简介
刘氏三杰
兄刘半农(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兄刘天华(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从“五四”时期到八十年代长达60多年的历史跨度中,刘氏三兄弟前赴后继,不断追求进步,以科学求实的精神,为弘扬和发展祖国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体现了中国优秀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高尚品德。他们的不朽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爱戴,被誉为江阴刘氏“三杰” 。
子女
刘育辉,刘北茂长子,1935年生,天津市红桥区职工大学英语系主任、副教授。著有长篇传记《刘天华音乐生涯》一书,发表了不少有影响的文章。
刘育熙,刘北茂次子,1938年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著名小提琴家。受家庭艺术薰陶,自幼酷爱中外乐器。12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少年班,师承马思聪等多位中外艺术大师。1962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1963年在全国小提琴比赛中获奖。1979年,在中央音乐学院大型音乐比赛中,获创作和演奏两项第一名。1983年赴法国深造,师从最负盛名的小提琴大师热拉尔·布莱教授。1986年结业鉴定誉为“最有才华的小提琴家之一”,“最有资格成为法国小提琴艺术学派的传人。”在国外先后举办近百场独奏音乐会并录制唱片,引起极大轰动并获高度赞扬。海外评论称他的演奏“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使人们看到了二十一世纪东方小提琴艺术的曙光”。在国内义演和举办独奏音乐会数百场,获得广泛好评。夫人邓克,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