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客家刘氏天成公宗支概述

客家刘氏恰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盘根错节,纵横复杂,因此宗亲们仅仅认知客家刘氏最庞大的宗支是开七公传下的广传公的‘十四房’宗支,是不全面的。其实客家刘氏除了最庞大的开七公宗支外,还有众多的的宗支,为了展现客家刘氏宗支兴旺发达的历史和现实,现在就说一说天成公宗支。

一、宗支繁衍:
客家刘氏入闽始祖祥公生下天锡 天瑞 天明 天成四子,其四子天成[诚]公自成一宗支。天成公生子赐公,于北宋嘉祐八年( 1063 年)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迁徙剑浦( 今福建南平) 定居。赐公生子煇,煇公生子天牧天森,天牧公于宋元丰三年(1080 年)由剑浦迁居福建省沙县城头开居,天牧公生子浩,浩公生子昱 斌 章 渭,章公于宋绍兴年间(1160 年前)由沙县城头迁居二十七郡(今永安大湖岭后),为福建省永安县刘氏开基始祖。章公生子潮 桃 铜 琳 銮,繁衍发展成永安县客家刘氏宗支,现有人口 17795 人,为永安县第三大姓。裔孙分布在永安县大湖镇、贡川镇、曹远镇、西洋镇、槐南乡、青水畲族乡、燕南街道、燕西街道、小陶镇、和上坪乡等地。
章公之子鸾(銮)公生子忠,忠公生子深二,深二公生子太乙,太乙公生子万千,万千公迁居漳平县开基立业。万千公生子五二郎,五二郎公生子百二郎(弼),百二郎公生子万章(棠 君美),万章公生子七一,七一公为福建省大田县上京溪口、吾溪乡、湖美乡刘氏开基始祖。章公后裔此后有的迁居漳平、建宁县、连江县、德化县、永春县、尤溪县、三明市岩前、浙江省温州、衢州市龙游县溪口镇、贵州省遵义市鸭溪、河南省陈州、开封、北平等地开基立业。
据《刘氏起源.福建篇》载:刘赐第七世孙刘九八从永安大湖岭后移居永安吉峰头;刘进四移居大湖镇坡下村;刘进五从大湖岭后移居营溪,后迁永安贡川;刘进十从大湖岭后移居贡川坊尾。其第八世孙刘兄九从大湖岭后移居永安南门;刘兄七从大湖岭后移居石泉坪(今大湖镇李坊村);刘八四从大湖岭后移居南坑。其第十二世孙刘万六、第十二世刘万六从大湖岭后移居永安贡川。
(永安黄历《刘氏族谱》)
[注:网上录得:浙江温州刘侯金刘氏、安溪珊屏刘氏、福建漳平新桥刘氏等地宗支源流与上述不同,认为本脉宗支是:天锡→沐→任→若连→……,又有的认为若连、宗一是同一人。有关宗支源流的认同,应尊重该宗支宗亲的溯源寻根为准,此处不作评说]

二、古代英才:
先说一说随着政治和社会制度的稳定,宋朝的统治者开始开科取士。中国封建社会的隋朝以前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入仕做官,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做官的机会,改变生活、光宗耀祖。而到了宋朝,科举考试放宽了录取范围,录取名额也成倍增加,一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考上的进士也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称赐同进士出身。对于屡考没有录取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天锡、天成公兄弟四人奉父南迁到福建省宁化石壁定居,过着逃难人的贫民生活。天成公之子赐公及其后裔经江西铅山县再回到福建省南平县剑浦,辗转多地定居,宋朝时的江西、福建省这块风水宝地孕育了客家刘氏一众后裔英才。宋朝时,赐公之一脉子孙一连六代参加科举考试,连夺二个状元、四个进士,为刘氏光宗耀祖,英才荟萃。现分述如下:
1.刘煇(辉)(1030-1065),字廷光,赐公之子,状元
《宋.登科记考.嘉祐四年(1059 年)》:刘煇,原名几,字之道,信州铅山县人,嘉祐四年进士第一名。初授大理评事,签书河中府节度判官。官至著作郎、签书建康节度判官事。
2.天牧(1046-1124),字爱甫,辉公长子,进士
《宋.登科记考.政和五年(1115 年)》:天牧,建州崇安县人。政和五年登进士第。
3.刘浩(1085-1170),字元顺,天牧公之子,进士
《宋.登科记考.宣和三年(1121 年)》:刘浩,南剑州剑浦县人。宣和三年登进士第。
4.刘昱(1104-1161 年),字汝丽,浩公长子,进士
《宋.登科记考.宣和六年(1124 年)》:刘昱,南剑州剑浦县人。宣和六年登进士第。
5.刘章(1124-1226),字子文,谥文清,浩公三子,状元
《宋.登科记考.绍兴十五年(1145 年)》:刘章,字文孺。衢州龙游县人。绍兴十五年中进士第一人,授左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历起居郎、吏部侍郎,拜权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靖文。
6.刘恭(1125-1193),字本敬,昱公次子,进士
《宋.登科记考.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登进士第 419 人,实录姓名 383人,特奏名登进士第 430 人,实录姓名 59 人,未见刘恭名字,待查。
7.刘弼,五二公次子,进士
《宋.登科记考.治平丁未(1067 年)》:刘弼,漳州龙岩县人。治平四年登进士第。
8.刘棠,字君美,号万章,进士。刘弼之子
《宋.登科记考.元祐六年(1091 年)》:刘棠,字君美。漳州龙岩县人。元祐六年登进士第。历王宫大小学教授,枢密院编修,仕至朝请郎、两浙路提举常平公事。
9.刘琮,字粹老,进士。刘棠之子。
《宋.登科记考.徽宗大观三年(1109 年)》刘琮,字粹。吉州吉水人,大观三年登进士第。历诸王宫翊善。

优秀的刘氏血统,良好的家族家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到了明朝,天成公的后裔同样登科及第,如天成公的后裔:
1.刘谦:字自牧,于明永乐辛丑岁(1421 年)登进士第,进士
2.刘俨:(1394-1457)于 1442 年登进士第,状元
3.刘录:原名世德,字景贤,于嘉靖二年癸未科(1523 年)登进士第,进士。知赣榆调,1525 年当温州平阳知县,升刑部主事。
4.刘理顺:字复礼,号湛六,于 1634 年登进士第,状元。
以上仅录天成公部份后裔英才,但这里没有更祥实资料,放弃一些实录,实遗憾。

三、宗支文档:
族谱是宗支的重要文档。族谱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也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纵观族谱的发展史,宋朝的族谱现存是凤毛麟角,绝大部份族谱都是成谱于明清代,便为珍宝了。而天成公的后裔精英辈出,自宋朝便录制了本宗支族谱,为刘氏尤是客家刘氏族群留下宝贵的宗族文档,值得珍惜。如:
福建永安县黄历《刘氏族谱》:始纂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 年),由刘章之子刘銮主编,宋庆元元年(1195 年)由刘章主修并作序。而后明永乐八年(1410 年)、清雍正四年(1726 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至 2000 年重修 7 次。
小陶团结《刘氏族谱》从北宋元和元年(1054 年)起至南宋庆元年间,共编修 4 次,从清乾隆至嘉庆、咸丰、光绪先后 6 次再修,1943、1996 年又重修。
还有贡川《刘氏族谱》于明朝永乐八年(1410 年)首编、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 年)、宣统二年(1910 年)、至 1999 年共 5次重修。吉山《刘氏族谱》于清雍正四年( 1 7 2 6 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 年)、1949 年、1995 年共 5 次编修。从上列族谱编修过程,说明天成公后裔尊祖敬宗、溯源正本的宗情族谊十分深厚,如此保护好宗支血缘亲情延续不断,值得各客家刘氏宗支宗亲学习。

四、先贤韵事
状元刘辉的故事:
刘辉中状元后,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刘辉幼年孤苦,与祖母感情深厚,为尽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刘辉请求解官以侍养祖母,仁宗得知,诏令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刘辉辞官回乡守丧,居丧期间,刘辉买田以赡养族中之贫困者,又选山溪形胜之处结庐,聚徒讲学,远近闻名而从学者纷至沓来。县官改其里曰:“义荣社”,榜其学曰:“义荣斋”,号其地曰:“清风峡”。居丧未满,刘辉病逝,年仅三十六岁,朝野惜之。刘辉原名刘几,有文才,著有《东归集》,然其为文之初,好用怪险奇涩之语。省试时,曾被欧阳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试官刷”六字。此后,其人文风大变,以平实朴素为尚,并改名为刘辉,最后殿试中所作《尧舜之性赋》,大受欧阳修青睐,遂被擢为第一。
状元刘章故事:
1. 刘章卒年之谜:
《龙游县志》里相关记载:刘章,字文孺,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卒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 年)。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 年)乙丑科状元,被拜为礼部侍郎。因不满朝中奸人当道,淳熙四年(1176 年),刘章上表告老,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八十岁。朝廷追赠光禄大夫,谥靖文。
《永安姓氏志· 第三章刘姓》记载:刘章生于 1097 年,卒于 1200 年,谥靖文,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 年)状元,曾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寿高 103岁。宋绍兴年间(1177 年)由沙县城头迁徙至二十七都(今永安市大湖岭后)定居,为永安刘氏开基始祖。
刘章出生和登科年份、谥号两地记载相同,唯有逝世年份,整整相差了23 年。是史志记载有误,还是族谱记载错了?状元刘章究竟是真的病逝家中,还是借着“去世”的由头,掩饰迁往福建隐居?像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在永安刘氏族谱上发现先祖刘章在族谱上提到,自己八十多岁携亲眷来到福建,定居于永安。是什么原因,让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举家远离故土?原来刘章中状元后,曾任镇东军签判,当时朝中秦桧专权,痛恨刘章不依附于自己,排挤其出朝廷,任职筠州。秦桧死后,刘章被复召为司封员外郎,刚到任即遭御史诬陷弹劾,贬为崇道观提举,举朝为之惋惜。在七十多高龄时,又被重新起用,任信州知州。出入两朝、两起两落的经历,让这位满鬓苍苍的状元对官场心灰意冷。另据《永安姓氏志》记载,刘章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 年)由沙县城头迁徙至二十七都(今永安市大湖岭后)定居,卒于宁宗庆元六年(1200 年),寿高 103 岁,为永安刘氏开基始祖。
《刘氏宗谱》记载,刘章有 5 个儿子,迁居福建后,5 个儿子都改了名字,依次叫潮、桃、铜、琳、銮。这些名字里大有讲究,“潮”谐“朝”音,寓指朝廷;“桃”谐“逃”音,寓指刘章迁居福建实为出逃;“铜”谐“同”音,寓指刘氏族人一同迁居;“琳”谐“林”音,寓指刘氏一族迁居山林。
而事实上,刘章来到福建后,的确隐居在山林间,在永安市大湖镇卫方村,至今还保留着刘氏祖居“兴山堂”。最小的儿子名字中带“銮”字,则寓指金銮殿,昭示着这位白发状元心中,依然存留的拳拳报国之心。在永安县还保留有刘章的“状元墓”,墓口有一拳头大小的缝隙,刘章曾留下遗言,只有当后代中又有人中了状元,墓口之洞才可以封上。
2.状元桥
龙游县溪口镇寺下村是当地民间口耳相传了近千年的“状元村”。从2009 年起每年 3 月 27 日龙游县溪口镇举行状元文化节。状元文化节然于此地宋朝出了状元刘章,这里有状元村,寺下村至今存留着南宋时期修建的古石桥。
龙游县民间流传着一连串关于状元刘章的传说。
相传刘章少年时便聪颖过人,每日诵读数千文卷。小时候,刘章去读书时要经过村中的灵山河,江南多雨,灵山河经常发大水,每到这时村民的出行便成了问题,刘章也因此常被困在对岸,不能上学。对着滔滔河水,年幼的刘章默默许下心愿:将来有朝一日蟾宫折桂,必将修桥造福四方村民。刘章高中榜首,衣锦还乡,第一件事就是修桥。但当时他的俸禄都已捐赠给贫苦的乡民,当他知道母亲正打算用祝寿时积攒的礼金给他造一栋状元楼时,便劝说母亲,将这笔钱用于修建村中石桥。因刘章与其母生肖皆属羊,村民为了铭记他们,就将这座桥取名为“贺羊桥”。贺羊桥原为三孔石桥,光绪年间重修,桥上至今仍可供人通行。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是龙游县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状元文化是寺下村的骄傲。2013 年已经是寺下村第五次举办状元文化节了,且此次状元文化节规模空前,并专门成立了刘章状元文化研究会,在灵山小学设立状元文化教育基地。此外,一年内,村里还将完成修复状元厅和整修贺羊桥。
–摘录自互联网
状元刘俨当主考官:
明朝清官刘俨(1394 年—1457 年),字宣化,号时雨,江西省吉水县文昌乡(今水南镇)人。正统七年(1442)进士第一(状元),授翰林修撰,历任右春坊学士,太常少监兼侍读。景泰五年(1454 年),掌管顺天乡试,主持公道,为阻止大学士陈循、王文之子中举,差点断送前程,危祸险些被黜。天顺初年,改掌翰林院事,卒官所,谥文介,赠礼部侍郎。
刘俨小时候聪明伶俐,特别爱看书、肯钻研。那时候家里很穷,没钱买书,他经常到山上砍柴、捡蘑菇。用卖柴、卖蘑菇的钱买书,母亲节衣缩食,咬紧牙关为他请了一个有学问的老师。因老师年纪比较大,行走不方便,刘俨每天往返 10 多里山路到老师家里去读书。但他从不叫苦,从不怕累;无论刮风下雨,或天寒酷暑,从没缺过一堂课、迟到过一次。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
正统七年(1422 年)刘俨一举成名,殿试点为状元,授翰林修撰,初入朝为官。
景泰五年(1454 年),刘俨担任顺天乡试主考官,为国选贤举才。虽然是通过科举制度选拨人才,但当时风气不正,对考生来说,考试成绩的好坏,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有无靠山和贿赂主考官的银两。这样一来,多少知识渊博、才华横溢的穷家子弟被拒之门外,名落孙山;而一些学知浅薄,有权有势的平庸之辈反而榜上有名。
当时朝廷大臣陈循和王文的儿子都参加了考试。两者串通一起,托人来找刘俨和众考官。刘俨与其它主考官一起查看了他俩儿子的试卷,得知其内容空洞,文笔拙劣,实属下等之作。但有的考官怕得罪陈循和王文而招来灾祸,便向刘俨陈述厉害关系。刘俨反问:“你们身为朝廷考官,不加制止反为拙劣考生说情,这样徇私舞弊,岂不坑害了国家,蒙骗了百姓,也对不住其他举子,有什么灾祸,我来承担!”。
后来陈循、王文两人果然互相勾结陷害刘俨,在代宗面前谎告刘俨主考不公。皇上为了弄清是非,派大学士高谷对中举的试卷全面复查,经查实后,将情况如实向皇上禀报,认为整个考试公正无私,并揭露陈循、王文相互勾结陷害刘俨的罪行。昏庸的代宗为了照顾陈循、王文的面子,还是同意他们的儿子中举,刘俨险些被陷害论罪。
天顺元年(1457 年),英宗皇帝复位后,严办了当时拥立代宗的陈循、王文,他们二人的儿子也被除名,不准以后再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刘俨公正选才、廉洁为公、不怕报复、不徇私情的美德,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称颂。
刘俨曾任修撰官,掌修国史,历任右春坊学士,太常少监兼侍读,天顺年间奉诏主持翰林院工作。在任所病逝,终年 64 岁。死后追赠为礼部左侍郎,谥“文介”。
刘俨立朝正直,很有文才。著有《刘文介公集》三十卷、《四库总目》传后世。又曾预修《五伦书》、《历代君鉴》,并总撰《寰宇通志》、《宋元通鉴纲目》。
–转录自《博才网》
与朝庭共存亡的状元刘理顺:
刘理顺幼失父,是母亲将他哺育成人,所以他对母亲极为孝顺。母亲稍有不高兴,他便难过得一边流泪一边请母亲宽恕他的罪过。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25 岁的刘理顺乡试中举,其后十赴会试,屡试屡败,但他从不气馁。他居乡以人伦风教为己任,平日常扶贫济困,从不肯诡随从俗。二十七年后,终于大魁天下,此时刘理顺年届 53 岁。崇祯皇帝殿试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得一耆硕矣。”遂拜刘理顺为翰林修撰。家乡的人得知刘理顺考中状元的消息后,还送给他一块匾,上书“天从人愿”。
刘理顺入仕时,恰逢朝中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他虽是首辅温体仁的门生,但从不依附,始终保持中立,奉行谆谨诚笃,非正人君子不与交。历任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右谕德,入侍经筵兼东宫讲官。崇祯十二年(1639 年)春,京师告急,刘理顺上疏力陈“ 鼓士气,矜穷民,简良吏,定师期,信赏罚,招协从”六条建议。皇帝下诏命所司议行。杨嗣昌“夺情”入阁,遭到众多言官的相继论劾,杨嗣昌极力诋毁攻击他的人,刘理顺深刻剖析其论调之谬,亦上章弹劾。杨嗣昌十分恼怒,罢了刘理顺东宫讲官之职。久之,皇上问起刘讲官,刘理顺才被复职,兼知制诰,所撰皆“端士劳臣,鼓忠褒勤”之词。
因此,每当皇上看见刘理顺起草的制诰之文,总不勉得意地夸耀说:“ 此鼎元刘公笔也。”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逼近京城,各路将领纷纷贿赂当朝权贵,以隐蔽围剿不力之罪,刘理顺十分气愤,义形于色,并请复议声援之策,但当权者不听。崇祯十七年(1644 年)三月,李自成攻北京,情况十分紧急。守城的兵士缺少粮饷,天又阴雨,兵士们又冻又饿,刘理顺忙报告内阁诸臣,请开府库发粮饷,内阁大臣们唯唯诺诺一无主张,刘理顺只得长叹而归,捐家资以犒劳守城士兵。同僚见状,问他是坚守还是逃跑,刘理顺义正辞严:“存亡视国,尚须商酌耶!”起义军破城,刘理顺妻万氏,妾李氏,及子孝廉并奴仆四人请先死。刘理顺穿好朝服,北面再拜,入别宗祠,提笔在墙壁上写道:“成仁取义,孔孟所传,文信(指文天祥)践之,吾何不然。既掇巍科,岂可苟全,三忠祠内,不愧前贤。”笔力遒劲与平时无异。写罢,掷笔于地,自缢而死,时年 63 岁。
农民军中有河南籍人,听说其死节,纷纷前往吊唁,称:“ 此吾乡杞县刘状元也。居乡厚德,何遽死?”遂稽拜痛哭而去。后南明王朝赠他为詹事,追谥文正,清王朝赐谥文烈。
据民间传说,刘理顺屡试不第,于是寄宿于清源二郎庙中读书。有一天,忽听邻居有妇人的哭声,一问得知其家男人外出经商七年未归,消息全无,家中眼看就揭不开锅了。婆婆无奈劝说媳妇改嫁,去寻一条生路,且已跟一外地商人谈妥,收了人家十二两银子。平时婆媳二人相依为命,关系十分融洽,今天不忍分别,所以抱头痛哭。刘理顺知道原委后,取来家中所蓄之银十二两,并模拟那位久出未归男人的口气,写了一封信,说是离家七年,已赚了些银子,再过十多天就要回乡,先寄回十二两作为家用。信写好后,让仆人连银带信送给那婆媳二人,救她们二人于水火之中。过了十几天,老太婆的儿子果然回来了,带回的银子正好与信中所写相符。母亲拿出信,儿子看后十分惊奇,以为是天神相救。直到刘理顺一举夺魁后,老太婆的儿子偶游二郎庙,见墙壁上有刘理顺的题咏,方知那封信和银两均出自刘状元之手,于是全家一起到刘家拜谢,刘理顺竞拒不承认有此事。
刘理顺有一段名言:智于小,不智于大;智于私,不智于公,是无智也。
–摘录自《科举辑萃》
族谱是一个家族的迁移史、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非常需要“强宗固族” 的精神。而一个优秀宗支的形成,族谱中所保存的族规、族训或治族格言等,具有重大作用。伦理纲常、孝悌忠信的内容,还有睦宗亲、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淫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相信天成公宗支族谱的编写者一定有谆谆教导全体族亲,才能代代后裔英才辈出。

《溯源拾贝》

赞(2)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客家刘氏天成公宗支概述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