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后,刘氏皇族失去了原有的政治地位。但有一支在辗转流徙之后,最终以彭城丛亭里(今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花马庄凤凰山一带)为基地,于东晋悄然崛起,终于在北朝时期重返门阀世家。尤其在唐代,这支刘氏官居刺史者达二十余人、尚书两人、王妃一人、皇后一人,为当时刘氏之冠。这个家族的代表人物就是唐初开国名将刘德威。
刘德威:彭城郡(江苏省徐州市)丛亭里刘氏后裔,其祖上为汉宣帝三子楚孝王刘嚣,刘嚣生楚思王刘衍,刘衍生楚王刘纡,刘纡生居巢侯刘般,刘般生太尉刘恺,刘恺生司空刘茂,刘茂徙居彭城丛亭里,为彭城丛亭里刘氏开基始祖。刘茂五世孙为西晋司隶校尉刘纳,刘讷生左司左长史刘畴,刘畴生刘宪,刘宪生二子:长子刘羡、次子刘美(唐朝著名史学家刘知几直系祖先),刘羡生刘谌之,刘谌之孙为东魏东徐州刺史刘庆,刘庆生二子:长子刘轨、次子刘轸。
刘轨:刘德威从祖父,官任北齐(公元五五零至五七七年)罗州刺史。生子刘权。
刘权:字世略。刘轨之子,少时有俠义之气,初任北齐州主簿、奉朝请、行台郎中。北齐灭亡,北周武帝封他为代理淮州刺史。
隋文帝开皇元年辛丑(公元五八一年),刘权授车骑将军,后从晋王杨广平定陈,凭功升任开府仪同三司。隋文帝开皇十一年辛亥(公元五九一年),拜授苏州刺史,封宗城县公。
隋炀帝大业元年乙丑(公元六零五年),刘权拜卫尉卿,升银青光禄大夫。隋炀帝大业五年己巳(公元六零九年),从隋炀帝出征吐谷浑,刘权率部从伊吾道出发,与敌相遇,打垮敌军并追赶到青海,俘获敌兵一千多人,乘胜追到伏城。炀帝下令让刘权过曼头、赤水,设置河源郡,屯田戍守西部边境。在边境五年,各路羌人都归顺朝廷,吐谷浑余下的兵力也远远的逃走了,因功拜司农卿、加金紫光禄大夫。
隋炀帝大业十一年乙亥(公元六一四年),刘权又出任南海太守。到任后,建立了不同凡响的政绩。几年后,盗贼兴起,多次攻打州郡,刘权自始至终尽力图守报效朝廷,他的儿子刘澈托人给他带信,称四方扰乱,群雄并起,机不可失,劝刘权起兵,刘权当众斩杀来使,始终没有异心,坚守城池一直到死,终年七十岁。魏征赞曰:“刘权淮楚旧族,早著雄名,属扰攘之辰,居尉佗之地,遂能拒子邪计,无所觊觎,虽谢勤王之谋,足为守节之士矣。”
刘轸:刘德威祖父,官任北齐(公元五五零至五七七年)高平太守、谏议大夫。生子刘通(又称刘烈)。
刘通:字子将,刘德威父。生于北朝东魏孝静帝武定五年丁卯(公元五四七年),美仪容,有器局。仕北齐为散骑常侍、和州刺史,仕隋为毗陵郡守、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鹰扬郎将、大将军。生三子:长子刘德威、次子刘德敏、三子刘德智。三人在唐初均战功显赫,身居高位。
刘德威:字尚重。刘通(烈)长子。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壬寅(公元五八二年)。身材魁梧,孔武有力,以干略见称。在隋朝大业末年,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伐淮南农民起义军,亲手斩获起义军统帅李青蛙,立战功。后与裴仁基同归瓦岗军李密,李密素闻其名,令镇守怀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戊寅(公元六一八年)八月,李密与王世充大战于洛北,李密战败后投奔唐李渊,刘德威亦率所部随后投归,被唐高祖李渊封为左武侯将军、腾县公。
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六二零年)北方军阀刘武周南侵,朝廷下诏让刘德威领兵抗击,并授与并州总管府司马。后裴寂领兵来援被刘武周击败,齐王李元吉亦带精兵逃回长安,让刘德威带领老弱兵将守并州城,结果并州沦陷,刘德威被刘武周俘获,令率其本部人马往浩州招慰。刘德威乘机逃归唐,唐高祖李渊亲自慰劳问候。刘德威陈述了敌人部署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厉害关系,受唐高祖嘉奖,改封彭城县开国公。不久,升任检校大理寺少卿。
唐高祖武德四年辛巳(公元六二一年),刘德威随秦王李世民东征,在平定窦建德、王世充的作战中,均立有战功,转任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并赐娶唐宗室之女平寿县主为妻。
唐太宗贞观初年,刘德威历任大理寺正卿、太仆寺正卿、加授金紫光禄大夫。不久调任绵州刺史。以廉平、公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继而任检校益州大都督长史。
唐太宗贞观十年丙申(公元六三六年),太宗诏使册拜刘德威次女刘氏为虢王妃。虢王即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李凤,历任邓、虢等七州使持节诸军事,食邑万户。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公元六三七年)复授大理寺正卿。太宗曾询问他:“近来法律略微严格,其中的过错在哪里呢?”刘德威上奏说:“确实在于皇上,不在于臣子。人主喜好宽松,法律就宽松,喜好严格,法律就严格。法律条文中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减三等入罪,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减五等入罪。如今现状却和法律条文相反,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不受责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获大罪。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而是他们害怕被治罪而导致的。陛下只需舍弃严格的法律条文,宁失不经,就又在今天实行了。”太宗认为很正确。几年后,刘德威升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六四三年),刘德威巡检经过濮洲,听说齐王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刘德威遂进占济州,派使者上奏皇帝,皇帝授刘德威调遣河南兵马权,以申经略,恰逢母亲去世而作罢。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甲辰(公元六四四年),刘德威为遂州刺史,三年后迁任同州刺史。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公元六五二年)卒,享寿七十一岁,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襄,陪葬献陵。妣郑氏、李氏,生三子:长子刘审礼、次子刘崇业、三子刘延景。
刘审礼:名曜、字伯朗。刘德威长子。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辛酉(公元六零一年),少丧母,为祖母元氏所养。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其父刘德威随裴仁基讨伐起义军,音讯不通,刘审礼年未弱冠,自乡里负载领祖母元氏渡江避乱。及天下安定才进入长安。元氏若有病,刘审礼必亲自侍奉汤药。元氏常顾谓曰:“我儿孝順,贯彻幽微,吾一顾念,宿疾顿轻。”
贞观中年,刘审礼官任左骁卫郎将。唐高宗永徽三年壬子(公元六五二年),父卒辞职回乡丁忧,及父公葬,跣足随车,血迹斑斑,路人叹之。曾多次上表请求终止自己乘袭父之爵位,而让给弟弟承袭,朝议不许。
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六五三年),刘审礼累迁任将作大匠,兼检校燕然都护,袭封彭城郡开国公。德威已殁虽久,每见父时旧僚,仍凄凄然伤悲焉。审礼母郑氏早亡,侍奉继母平寿县主,继母李氏稍有疾病,刘审礼就寝食不安,夜不能寐,并抚育继母亲生子刘延景,有爱甚笃。所得俸禄,皆送继母,以资弟刘延景之费用。而审礼妻、子用度拮据,晏然未尝介意,再从同居,家无异爨,合门二百余口,人无间言,是为“孝义刘家”。刘审礼后迁任工部尚书,兼检校左卫大将军。
唐高宗凤仪三年戊寅(公元六七八年),吐蕃寇我凉州,朝廷命中书令李敬玄为行军大总管,左卫大将军刘审礼为行军司马,统兵十八万征讨吐蕃,七月,与吐蕃大将论钦陵战于清海龙支(今青海乐都南),唐军一日连取两阵,吐蕃军败退数百里,刘审礼领前队人马深入,屯兵于濠所。论钦陵率兵猛攻唐营,刘审礼率军力敌,然寡不敌众,未能突破重围。身为主帅的李敬玄却怯懦畏战,按兵不动,以图自保,贻误战机。九月,刘审礼军败,为贼所执。于唐高宗永隆二年辛巳(公元六八一年),卒于蕃中,享寿八十岁。三子易从徙跣万里,扶柩而归,长安城内一片惊愕!见者流涕,朝廷闻之,赠工部尚书,谥僖,赐陪葬唐高宗乾陵。妣洪氏,生三子:长子刘佺寿、太常臣,次子刘侍庶,三子刘易从。
刘佺寿:刘德威长孙、刘审礼长子。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六年),太常丞。生子:刘承庆。
刘承庆:刘德威四世孙、刘审礼孙、刘佺寿之子。唐武后长寿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任左拾遗,唐武后圣历元年戊戌(公元六九八年)任太常博士,唐玄宗开元中年(公元七二七年)任山西朔州刺史。生二子:长子刘巨敖、次子刘巨敷。
刘巨敖:刘德威五世孙、刘承庆长子。官任太原晋阳令,生三子:长子刘诵、次子刘颐、三子刘豫。
刘诵:德威六世孙、刘承庆孙、刘巨敖长子。赠散骑常侍。生二子:长子刘昌裔、号近仁,次子刘悦、号近礼。
刘昌裔:号近仁,字光后。刘德威七世孙、刘巨敖孙、刘诵长子。彭城裔太原阳曲人,后迁居东都洛阳。生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七五二年),唐代宗大历四年己酉(公元七六九年),入蜀游说民变义军杨子琳归顺朝廷。
唐德宗建中二年辛酉(公元七八一年)被神策军兵马使曲环上表引为判官,后为监察御史,累加至检校兵部尚书兼御史中丞,营田副使,获赐紫服。
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庚辰(公元八零零年)任陈州刺史。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壬午(公元八零二年)任陈许行军司马。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癸未(公元八零三年)任许州刺史兼陈许节度使,检校右仆射。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八零六年),历阶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唐宪宗元和八年癸巳(公元八一三年)五月,授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殁于唐宪宗元和八年癸巳(公元八一三年)十一月冬至前二日,享寿六十三岁,次年九月葬河南洛阳金谷之东,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韩愈)志其墓,为之颂功而铭其碑。妣邠国夫人、武功苏氏,郑国夫人姚氏。生殁年未详,葬洛阳金谷之东。生五子:嗣子光禄主簿刘纵,学于樊宗师,士大夫多称之;长子刘元一、号隆道;次子刘景阳、号隆德;三子刘景长号隆文;四子刘纾、号隆盛。苏氏生纵、纾,姚氏生元一、景阳、景长。
刘纵:刘德威八世孙、刘昌裔嗣子。初为光禄主簿,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八二零年)迁秘书郎,后任陵州刺史(今四川仁寿县),唐文宗开成年(公元八三六至八四零年)卒于任上。生三子:长子刘志圣、次子刘志实、三子刘志坚,幼女刘琬。
刘元一:号隆道,刘德威八世孙、刘昌裔长子。官任淮南军衙门将。生三子:长子刘巨宽、荥泽尉转水陆运使,次子刘巨容、山南东道节度使,彭城县侯;三子刘巨德、唐进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刘巨容生三子:长子刘汾、镇南军节度使,彭城郡开国公;次子刘迥、历迪功郎;三子刘迪、鄱阳县令,光禄大夫,左仆射,吏部尚书。
刘景阳:号隆德,刘德威八世孙、刘昌裔次子。唐宪宗元和初年明经科进士。生三子:长子刘孟昭、字仁福,唐僖宗中和年因讨黄巢功授山南东道节度副使,转池州判官。次子刘仲坚(昭)、字仁鑑,唐僖宗乾符年登进士第,授大理寺评事补令贵池、由贵池调宜黄县校尉,五代梁时任浮梁县令。
刘景长:号隆文,德威八世孙、刘昌裔三子。唐宪宗元和末年明经科进士。生二子:长子刘德坚、次子刘德刚。
刘巨宽:号从英。刘德威九世孙、刘昌裔之孙、刘元一长子。官任荥泽尉迁水陆运使。生四子:长子刘轵、次子刘轸、三子刘辗、四子刘轼。
刘巨容:字德量、号从杰。刘德威九世孙、刘昌裔之孙、刘元一次子。徐州人,祖籍洛阳,生于唐敬宗宝历二年丙午(公元八二六年)三月初三午时,年轻时举进士不第,后兼学武事,志存韬略。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公元八五四年),二十八岁登武科进士,初授临河尉,后入武宁军制下,驻扎徐州北。
唐懿宗咸通四年癸未(公元八六三年),刘巨容作为都将王仲甫手下部将移防桂林(广西桂林)。唐懿宗咸通九年戊子(公元八六八年)庞勋兵变,带兵一路打回徐州老家,刘巨容没有随反,咸通十年己丑(公元八六九年)率本部人马回徐州,朝廷旌表之举,并授埇桥镇遏使。
唐僖宗乾符四年丁酉(公元八七七年)闰二月,浙西突阵将王郢反叛,起兵攻明州(浙江宁波)。朝廷命刘巨容征剿,巨容以筒箭将王郢射死。以功拜明州刺史,后迁州团练使。黄巢起义军南下江淮时刘巨容升任蕲黄招讨副使。
唐僖宗乾符六年己亥(公元八七九年)十月,刘巨容拜银青光禄大夫、襄州行军司马、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东道节度使。参加对黄巢起义军的围剿。
时刘巨容与江西招讨使曹全晸屯守荆门,抵御黄巢起义军,保卫襄阳。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号众五十万攻打荆襄。刘巨容与曹全晸用计智取,刘巨容在树林中设下伏兵,诱惑贼众进入埋伏,四起奋击,贼众大败,十成中伤亡了七、八成。擒起义军将领十三人,虏获无可胜计。黄巢渡江向东逃窜,刘巨容率军追击,又斩获很多。因功升迁检校礼部尚书。
唐僖宗乾符六年己亥(公元八七九年)三月,刘巨容授京城四面行营招讨使。唐僖宗广明元年庚子(公元八八零年)十一月,黄巢攻陷洛阳,十二月攻陷长安。刘巨容出兵勤王。
唐僖宗中和元年辛丑(公元八八一年)正月,刘巨容授南面行营招讨使兼天下兵马先锋开道、左金吾大将军、检校司空、封彭城县侯。刘巨容为政精明,明察秋毫。黄巢攻陷长安,唐僖宗出奔蜀中,公卿多因刘巨容的护卫而赴行在。
唐僖宗光启元年乙巳(公元八八五年),当依附义军的山南西道节度使鹿晏宏东出襄阳,与依附义军的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合兵一处攻打襄阳时,刘巨容因兵寡不能守,出奔成都。刘巨容客居蜀中时,因得罪权贵阉臣田令孜,公元八八九年田令孜上书诬告刘巨容谋反,后含冤而死。卒于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公元八八九年)十二月二十一日申时,享受六十四岁,葬南川岘山之首乾向。生三子:长子刘汾、次子刘迥、三子刘迪。
刘巨德:字仁怀、号从良。刘德威九世孙、刘昌裔孙、刘元一三子。生于唐文宗太和四年庚戌(公元八三零年)二月十五日寅时,登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八六二年)壬午科进士、因镇裘甫、黄巢乱有功,钦赐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卒于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公元八八九年)四月十三日申时。生子:刘存。
刘孟昭:字仁福,刘德威九世孙、刘昌裔孙、刘景阳长子。生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己未(公元八三九年)三月十八日。世居河南洛阳。河南判官,后因讨伐黄巢起义军有功,累官至山南东道节度左副使、池州判官。卒于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葬齐山寺西。
刘仲昭:字仁鑑,刘德威九世孙、刘昌裔之孙、刘景阳次子。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八四八年),登唐僖宗乾符年(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进士,授大理寺评事补令贵池,由贵池调宜黄县校尉,至五代梁时又宰浮梁县,后遂居于景帝镇落马桥。卒年未详,葬浮梁。生二子:长子文昂(刘安)、次子文俊。
刘汾:字伯临,刘德威十世孙、刘昌裔曾孙、刘元一孙、刘巨容长子。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公元八四八年)正月二十八日子时。唐懿宗咸通十二年辛卯(公元八七一年)登进士,后官至兵部员外郎。唐僖宗乾符二年乙未(公元八七五年)迁兵部侍郎、河南招讨使。
唐懿宗乾符四年丁酉(公元八七七年),黄巢起义军攻打河南,刘汾率部屡战,斩黄巢起义军前锋诸将。
唐懿宗乾符五年戊戌(公元八七八年),刘汾会合招讨使曾元裕捕杀王仙芝于黄梅。王仙芝部将尚让率余部归黄巢,巢势力聚增,巢自称冲天大将军,引兵南下福建等地。刘汾奉命围剿追击,自岭南至襄阳,行巡荆门关,会同江西招讨使曹全晸、父刘巨容合兵一处,大破黄巢起义军,擒起义军将领十三人,斩俘十七万人。
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八八二年)八月,刘汾率部进驻饶、信等地。转授信州军押衙团练讨击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左朝左厢兵马使。后转镇南军节度使、右千牛卫上将军至汴守,赐紫金鱼袋。
唐僖宗中和四年甲辰(公元八八四年)六月,黄巢起义军经刘汾、李克用等几经剿杀后失败。刘汾蒙诏镇守绕、信二州。
唐昭宗龙纪元年己酉(公元八八九年),刘汾家族突遭横祸,父刘巨容被杀,刘汾遂归隐信州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今江西省弋阳县曹溪镇)。
唐昭宗景福二年癸丑(公元八九三年),昭宗下诏恢复刘汾官爵,特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右散骑常侍、右千牛卫上将军兼御史大夫、上柱国、镇南军节度使。唐昭宗天复元年辛酉(公元九零一年)九月,诰转特进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左朝左厢兵马使、左散骑常侍、左千牛卫上将军、团练讨击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镇南军节度使。卒于唐昭宗天复元年辛酉十一月初三日亥时,寿五十八岁。赠中书令、彭城郡开国公,敕葬广信府弋阳县归仁乡新陂里旗鼓岭娶九妻,生十四子、三使五大夫。长子刘汉兴、次子刘汉升、三子刘汉从、四子刘汉明、五子刘汉宗、六子刘汉瑞、七子刘汉广、八子刘汉匡、九子刘汉胜、十子刘汉吞、十一子刘汉英、十二子刘汉宁、十三子刘汉彬、十四子刘汉平。
刘迥:字仲超,刘德威十世孙、刘昌裔曾孙、刘元一孙、刘巨容次子。官历迪功郎。生三子:刘汉科、刘汉和、刘汉穆。
刘迪:字永年、号元吉,刘德威十世孙、刘昌裔曾孙、刘元一孙、刘巨容三子。官任鄱阳县令,升光禄大夫、吏部尚书、左仆射。生五子:刘汉亦、刘汉交、刘汉燮、刘汉方、刘汉言。五子俱仕都尉,称“五尉世家”。
刘存:字神化。刘德威十世孙、刘昌裔曾孙、刘元一孙、刘巨德之子。唐懿宗咸通六年乙酉(公元八六五年)乙酉科举人,明年登进士第,敕封三大夫、唐都招讨使、拜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内侯。卒谥正宣公。配杨氏,生一子:刘齐。
刘文昂(刘安):字久敬。刘德威十世孙、刘昌裔曾孙、刘景阳孙、刘仲昭长子,生于唐僖宗中和二年壬寅(公元八八二年)八月。配贵池西门外杏花村陈氏,生二子:刘汉仁(智仁)、刘汉乐(智义)。其中刘汉乐为唐武进士、授指挥使。
刘汉兴: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元一曾孙、刘巨容孙、刘汾长子。仕至料粮判官。
刘汉从: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三子。仕至州通判。
刘汉明: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四子。仕至州长史。
刘汉胜: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九子。仕至州长史。
刘汉英: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十一子。值黄巢乱佐父捍御一方,后仕至镇南军行营节度使。民思之,立祠祀焉,曰:“刘节度庙”,在江西乐平洺口流芳(刘坊)村。
刘汉宁: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十二子。唐昭宗年任建武军招讨使,主饶、信二州。
刘汉彬: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十三子。仕至安抚使。
刘汉平: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汾十四子。仕至料粮判官。
刘齐:刘德威十一世孙、刘昌裔玄孙、刘巨德孙、刘存子。袭武显大夫、累赠光禄大夫、节度使少师。配李氏,生一子:刘慈。
刘慈:刘德威十二世孙、刘昌裔六世孙、刘巨德曾孙、刘齐子。官五代唐骁勇将军、赐金花铁僕头褐金鱼袋、爵楚国公、宋赠太保。刘慈长子刘傅,仕吴钱越王,赐武功大夫、申国公、累赠太子太师、谥忠宣公。
刘侍庶(刘殆庶、刘待庶):刘德威孙、刘审礼次子。官任尚乘直长(管理皇家马匹的官),后裔未详。
刘易从:刘德威孙、刘审礼三子。历任岐州司马参军。刘审礼兵败被禁土蕃,朝廷下诏许刘易从入土蕃探望,及刘审礼卒,易从哭号,昼夜不止,悲痛欲绝。土蕃哀其如此大孝,将其父尸柩归还。易从不远万里,扶护父尸柩归都城,此大孝为朝野上下无不感动赞赏。累迁彭城长史,封任城县男爵。唐武后永昌元年己丑(公元六八九年)闰十一月十六日,坐为徐敬贞所诬构,流岭表。后被周兴诬陷遇害。刘易从在官仁恕,及将行刑时,百姓官吏不分远近奔走相告,竞解衣相率造功德,以为长史祈福,彭州从之者不下十万人,受百姓如此爱戴。刘易从生二子:长子刘昇、次子刘晸。
刘昇:字陟遐,刘德威四世孙、刘审礼孙、刘易从长子。生于唐高宗仪凤元年丙子(公元六七六年),早年随父迁蜀,后登进士第。父刘易从被武后害,刘昇为父收尸骸,武后暗中使人诛杀刘昇,因刘升的孝义信爱感动了当地的酋长而受到庇护,才免于被杀。后易姓温,北归洛阳,累官兵部、户部员外郎。唐睿宗景云元年庚戌(公元七一零年)授右武卫骑曹参军。唐玄宗开元中年(公元七二八年),官任中书舍人,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男爵,能文,善草书。生二子:长子刘颖、次子刘顗。
刘颖:名息、字桢。刘德威五世孙、刘昇长子。官任朝散大夫,太子右庶子,袭封任城县男,公十四岁于吏部参选,十五岁以任城建封,缙绅伟其风骨,亲友驚其节操,肃肃然犹乎凤鶵有青霄之志,克缵裘鼎,以为必復,能诵诗易,将冀有微,何图德行方弘,不获从仕,年序尚幼,未及噬婚,然天不遐年,春秋一十有七,遘疾而终。假其殡十二年,以唐天宝四年十月癸丑反葬于河南县平乐乡邙山北原祖茔。无嗣。
刘顗:刘德威五世孙、刘昇次子。徐州彭城人。徙古桂阳。官任左骁卫兵曹参军,无祐早世。葬于连山。生子:名未详。
刘景:字司光,刘德威七世孙、刘昇曾孙、刘顗孙,父名未详。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八零六至八二零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期间,曾就教于诗人刘禹锡。刘景进士及第,开连州学子进士之先例。刘禹锡欣然写诗以赠:“湘中才子是刘郎,望在长沙住桂阳。昨日鸿都新上第,五陵年少让青光。”官至鄜坊从事,徙桂阳,今湖南省郴县。公妣同葬于连山。生二子:长子刘瞻、次子刘助。
刘瞻:字几之。刘德威八世孙、刘昇玄孙、刘景子。连州人。生于唐宪宗元和十五年庚子(公元八二零年),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公元八四七年)登进士第,四年又登博学宏词科,历佐使府。
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八六零年)入朝,历任太常博士、翰林学士、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太原尹、河东节度使。
唐懿宗咸通十年,加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执宰相之职。封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八七零年)八月,同昌公主因病而亡,唐懿宗悲痛不已,认为是御医医治不力。把为同昌公主医病的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多人杀了,又把这些医官的家属亲人三百多人逮捕,关进死牢,准备斩首。瞻公因上疏为冤遭捕抓入狱的太医韩宗劭及其亲族300余人伸张正义而被罢相,远贬为荆南节度使,后又被贬为更边远的驩州(今越南境内)刺史。
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八七四年),被僖宗重新起用为相,复返长安赴任,居相位三月而卒。享年五十五岁。为官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资治通鉴》记载,其“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贿,惟畏人知”。妣李氏(宰相李德裕孙女,李烨之女,南汉宰相李殷衡之姐)。生三子:长子刘滉、次子刘陟、三子刘赞。
刘赞:字延赏,刘德威九世孙、刘景孙、刘瞻三子。少孤僻,不喜读书,其舅李殷衡常督促读书,甚无长进,后到嵩山,遇一白衣道人,促其开化,使其聪明过人。自此赞每天背诵一卷书,进步很快,后考中进士。成为岭南著名的祖孙三代进士。同兄迁居塞上,为塞上刘氏一世祖。官任渭南尉、右拾遗,五代后粱年充崇政院学士。刘赞九世孙刘应莘、号少雄,南宋进士,雄州刺史,为避兵燹徙南海郡顺德逢简,为顺德逢简开基始祖。
刘晸:刘德威四世孙、刘审礼孙、刘易从次子。唐玄宗开元九年辛酉(公元七二一年)为洛阳县尉,迁监察御史。唐玄宗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七二五年)充置顿使,历考功员外郎,司勋吏部二曹郎中,给事中。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七三五年),任润州刺史,后充江南道采访使。随兄迁东都洛阳清化里。生二子:长子刘颢,次子刘颙。
刘颢:字太冲,刘德威六世孙、刘晸长子。徐州彭城人,居洛阳清化里。生年未详。博综经史,雅擅词声,唐玄宗特昭进士出身,参朔方节度军事,后补封丘尉,改湖城丞,试弘农守令兼大理评事,捧陕令,擢长安尉。时贤高望,与杜甫,韩愈皆好友。职司其辜,降南城尉,移卫南丞,转襄阳丞。于唐大历三年九月二十一日终于穰县旅次。葬河南县平乐乡邙山北原祖陵。
刘颙:刘德威六世孙、刘晸次子。徐州彭城人,居都洛阳清化里。官任殿中侍御史。生殁年未详,葬河南县平乐乡邙山北原祖陵。生三子:识、计、训。刘颙九世孙刘涛回徙洛阳清化里,十九世孙刘勋徙沛县乡贤里,二十一世孙刘开徙下邳土山虎丘,二十六世孙刘福于公元一四八八年徙山东诸城逄戈庄。三十三世孙刘统勋、子刘墉为清朝乾隆年著名父子宰相。诸城刘氏在清朝入仕为官者六十四人,三公两个宰相、四翰林、六个知府、十个进士、二十一个知县、三十四个举人,使彭城丛亭里刘氏再次辉煌。
刘崇业:刘德威次子。无功名,生一子:刘朏。
刘朏:刘德威孙、刘崇业之子。官任汴州刺史、司农卿、左金吾将军。生一子:刘铉。
刘铉:刘德威曾孙、刘崇业孙、刘朏之子。任朝议郎、将作监主簿。
刘延景:刘德威三子。这一支更加兴旺、显赫。刘延景官任银青光禄大夫、陕州刺史。唐高宗仪凤年,睿宗李旦尚居藩,纳刘延景之女刘氏为孺人,不久立为王妃,生宁王李宪,寿昌、代国二公主,唐睿宗文明元年甲申(公元六八四年)唐朝第五个皇帝睿宗李旦即位,刘氏被册封为皇后,即肃明順圣皇后。宁王李宪,曾被立为皇太子,后让位于庶弟李隆基(即唐玄宗),死后谥让皇帝。刘延景卒于武朝永昌元年己丑(公元六八九年)闰十一月二十五日。(为武后所害)。唐睿宗景云元年庚戌(公元七一零年)追赠左仆射、沛国公。生四子,长子刘温玉、次子刘承颜、三子刘瑷、四子刘琪。
刘温玉:刘德威孙、刘延景长子。官任许州刺史。生一子:刘寡悔,
刘寡梅:刘德威曾孙、刘延景孙、刘温玉之子。官任齐州刺史。
刘承颜:刘德威孙、刘延景次子。官任宗正卿。
刘瑷:刘德威孙、刘延景三子。官任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生二子:长子刘为辅、次子刘为麟。
刘为辅:刘德威曾孙、刘延景孙、刘瑷长子。官任朝散大夫、岐州司马。生子刘商。
刘商:刘德威玄孙、刘延景曾孙、刘瑷孙、刘为辅之子。唐代宗大历年(公元七六六年至七七九年)登进士第。唐德宗贞元年间(公元七八五年至八零四年),官任检校虞部郎中、后迁礼部侍中、汴州观察史。后辞疾归旧业,隐居义兴,工画山水树石,亦工乐府诗。是唐朝著名诗人,著有《刘商诗集》十卷。
刘琪:刘德威孙、刘延景四子。官任左卫将军。
刘德敏:刘德威二弟。唐高祖武德三年庚辰(公元六二零年)授中郎将、俄迁大将军。唐高祖武德五年壬午(公元六二二年)六月加上柱国。唐高祖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六年)封望都县开国男。
唐太宗贞观元年丁亥(公元六二七年)晋封望都县开国侯、左卫中郎将、俄迁右虞侯,唐太宗贞观中年授高昌道行营总管、某州刺史、迁睦州刺史,唐高宗显庆中年(公元六五八年)改任沙州刺史,
唐高宗龙朔中年(公元六六二年)授熊津道总管、广州都督、平原郡开国公,唐高宗麟德元年甲子(公元六六四年)授金紫光禄大夫、常州刺史,卒于官。生二子:长子刘崇术、次子刘悦。
刘崇术:刘德敏长子。官任隋州刺史,嗣后未详。
刘悦:刘德敏次子。官任凤州刺史。嗣后未详。
刘德智:刘德威三弟。官滁州刺史。生五子:长子刘延嗣、次子刘崇直、三子刘守敬、四子刘守约、五子刘守悌。
刘延嗣:刘德智长子。唐睿宗文明年间为润州司马,徐敬业作乱,率众攻润州,刘延嗣与刺史李思文固守不降。不久城被攻陷,徐敬业抓到刘延嗣,劝他投降,刘延嗣拒绝说:“延嗣世蒙国恩,当思效命,州城不守,多负朝廷。终不能苟免偷生,以累宗族,岂以一身之故,为千载之辱。今日之事,得死为幸。”于是,徐敬业大怒,要将刘延嗣杀掉,被故友魏思温救下,囚于江都监狱。不久,徐敬业兵败,朝廷以延嗣与徐敬业同党裴炎为近亲,不得叙功,迁任梓州长史,转任汾州刺史至卒。
刘崇直:刘德智次子。官任嘉州刺史。生子刘体微,官任谏议大夫、卫尉卿。
刘守约:刘德智三子。无功名。生二子:长子刘昌源、次子刘宅相。
刘昌源:刘德智孙、刘守约长子。官任秦州都督。
刘宅相:刘德智孙、刘守约次子。官任吏部侍郎。
刘守悌:刘德智五子,官任刑部侍郎。
彭城丛亭里刘氏,自汉宣帝刘询三子刘嚣授封楚孝王,开西汉第二个刘氏楚王国,而后有嚣长子楚怀王刘文,次子楚思王刘衍。刘衍生二十子,长子刘纡嗣楚王位,次子刘景继定陶王位,其余子皆封侯。嚣三子刘勋封广戚炀侯,勋子刘显嗣广戚侯位,显子刘婴被拥立为孺子皇帝。至东汉有居巢侯刘般,太尉刘恺。
刘恺少子司空刘茂徙居彭城丛亭里,开彭城丛亭里刘氏一脉。西晋有司隶校尉刘讷;东晋有镇北将军都乡侯刘隗、著名虎将武冈县男刘牢之。北魏有大文豪大官僚刘芳。隋朝有宗城县公刘权。
唐初,彭城丛亭里刘氏再度辉煌,刘德威同族子弟在唐朝担任剌史者多达二十余人,其中:刘德威为大理寺正卿、刑部尚书、彭城县公、陪葬献陵,长子审礼袭封彭城郡公、陪葬乾陵;三子延景为陕州刺史、沛国公。弟刘德敏为平原郡开国公。中唐有:刘昌裔为唐宪宗元和年右龙武军统军、彭城郡开国公;刘瞻为唐懿宗咸通年、唐僖宗乾符年两朝宰相、封彭城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至晚唐,有彭城丛亭里代表性人物、刘德威九世孙、山南东道节度使、彭城县侯、位列使相的刘巨容,其子镇南军节度使、彭城郡开国公刘汾。刘存为银青光禄大夫、河内侯,其孙刘慈五代唐为楚国公、钱吴越时为申国公。更有刘德威次女刘氏为虢王妃(虢王即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李凤)、孙女、刘延景女儿为唐睿宗李旦的皇后,即肃明顺圣皇后。家族显赫,为当时全国刘姓各支之冠
中唐时,丛亭里刘氏另一支传至刘知几兄弟这一代,人文蔚起,兄弟六人均进士及第,且都为当时有名的文人学者。刘知柔封彭城县侯,刘知几封居巢县侯。更有刘知几孙刘滋为唐德宗贞元年宰相。一时间,丛亭里刘氏名声大震,成为刘姓中最著名的宗派之一。
宋朝时,丛亭里刘氏后裔依然兴旺发达,人才辈出,刘知己十世孙刘居焱的三个儿子,长子刘察为北宋乾德三年庚午乙丑科状元,次子刘寅为北宋开宝四年辛未科状元,三子刘宣为北宋开宝四年辛未科探花。
至清朝,彭城丛亭里刘氏再次辉煌。刘德威长子刘审礼,其三子刘易从生二子:长子刘昇(为晚唐宰相刘瞻家族祖先);次子刘晸。刘晸生二子:长子刘颢、次子刘颙。刘颙第三十三世孙为清乾隆年著名宰相刘统勋,三十四世孙为宰相刘墉。迁山东诸城刘氏在清代五世为官,三公两宰相。族群中入仕为官者达六十四人,出三十四个举人,十人登进士,四个翰林,六个知府,二十一个知县。
(2021年12月 作者:刘汝和)
评论前必须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