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宋元刘氏风云与刘姓家族史

进入宋朝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心都开始南移。与此同时,由于宋朝政府的大力提倡,整个社会都形成了一种”重文轻武”的倾向。与这种大的历史背景相适应,刘姓历史发展到宋朝以后,整个族姓中的精英部分似乎也已南移。

刘氏开七公


这个时期,刘氏族姓更是彻底地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历史包袱,转而以普通大姓望族的身份效力于新的朝廷,主要从文化、政治上来谋求发展。于是,在东南有建阳刘氏五忠八贤,在江西出现了新喻墨庄刘氏等文化大族。 但宋元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的时期,刘姓家族也因此涌现出以刘锜为代表的一大批抗击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和军事世家。

刘氏入闽显祖暨五忠八贤像


1、刘姓最庞大的支系–客家刘氏
⊙ 客家刘氏的渊源
在中山刘氏众多支派中,以刘备次子刘永一支最为兴旺。蜀汉亡后,刘永徙居洛阳。五胡乱华,刘永子孙也纷纷南迁。 刘永14世孙刘虬曾住今河南南阳、湖北江陵;刘永24世孙刘贿,在唐懿宗时官任朝散大夫,由洛阳迁江南,又迁今浙江金华。
唐末僖宗乾符年间,刘祥 (刘贿的儿子,刘永25世孙)为避黄巢之乱,与兄刘祺、弟刘禋(刘翟),南下避乱,兄弟三人失散。刘祺避居大梁河东,官知建州,其裔创潮安东津、普宁桂花篮派系,分居潮、普、揭等地(谱称西派)。刘禋迁居安城(今江西吉安)。
刘祥避居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洞(今三明市宁化县),为刘氏入闽始祖(又称唐中代始祖,谱称东派);生四子:天锡、天瑞、天明、天诚。天锡于唐懿宗时登进士第,官至观察使,罢官后随父避居宁化石壁。刘祥的孙子刘沐,钦点状元,博学多才,在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主持撰修客家刘氏的第一部族谱。
刘祥四世孙龙图,登后周翰林学士;五世孙任,北宋开宝年间(968-976 年)任河南转运使;七世孙参常,任官河南怀庆府尹,创建客家刘氏的第一座家庙—汀州刘氏家庙,以祭祀始祖刘祥;九世孙月清,任江南制置使;十二孙世春田,南宋高宗时,官虔州判官,敕赐紫金光禄大夫;十三世孙贵盛,官授浙江金华府;十四世孙龙,官授湖广承宣使,升河南宣抚使,任后返籍居宁化石壁。刘龙生九子:名开一至开九。
刘开七,字必高,号三郎,宋元之际人,原籍福建汀州宁化石壁。官任潮州总镇,时率兵往兴宁岗背平乱,卒于营,墓葬在嘉应州兴宁县北厢岗背高车头黄蜂嶂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因任职于粤,所以从福建宁化迁居广东潮州、嘉应州(今广东梅州市)等处立业,故被尊为客家刘氏之近代肇基始祖。在兴宁岗背榕树村建刘氏大宗祠一座,堂号“爱敬堂”,定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九夜祭祠,二十日扫墓,永为定祀。
刘开七的儿子刘广传,字清淑,生于元初,27岁登进士,任江西省赣州府瑞金县令。在任期间,勤政爱民,筑城建学,平洞寇,政绩卓著,被加任终奉郎的官衔。墓葬于江西瑞金县金鸡沥三角塘背龙形眼睛穴。刘龙(广传的爷爷)因儿子刘开七葬于兴宁,遂令部分子孙到兴宁北厢龙归洞走马岭下及程乡开基立业。广传生14子,86孙,360个曾孙,分布江南各地居住。因裔孙居住各地,曾作了律诗一首,以嘱十四子之符节以便认祖归宗:骏马骑行各出疆,任从随地立纲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及他乡即故乡;早晚勿忘亲命语,晨昏须顾祖炉香;苍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儿共炽昌。 广传十四子(谱称十四大房)及其裔孙分布情况:
第一房 巨源,字之,官授江西南康知府、山东济南府中宪太夫。追赠参三郎。妣苏氏、冯氏、林氏、杨氏;生八子:大万、福二郎、俊三郎、宗远、明远、仲六郎、暂九郎 (千七郎)、三十三郎。原住兴宁北厢龙归洞(今兴宁黄陂陶古)走马岭下广传公祠。后裔分居兴宁、梅县、五华、丰顺、大埔、平远、蕉岭、潮安、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东、博罗、龙门、和平、乐昌、湖南、四川、江西兴国、寻邬等处。
第二房 巨湶,讳生(1359~1440),字睿夫,官授湖南宝庆府尹。妣张氏、李氏、谢氏;生八子次: 元浩、法缘、乾正、千四郎、万五郎、满江、法宣、念九郎。原住梅县水南坝蛇坑。后裔分居梅县、兴宁、平远、大埔、龙川、五华、惠来、湖北、江华、万安、广西梧州,江西寻邬、吉潭、四川等处。
第三房 巨汌(1360~?),字华,明朝洪武年官授成都府内江县令。妣马氏,生二子:致中、致和。居广东兴宁合水双溪岭上。后裔分居梅县、连平、顺天、大埔、韶关、翁源、英德、丰顺、拮阳、海阳、江西赣州、陵潭、南康,浙江、湖南、广西柳州、柳江、庆远、福建永定、南平松溪、四川、香港、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海外等处。
第四房 巨渊,讳叶,字英,渔琴。妣朱氏、练氏、叶氏、陈氏、李氏。官授浙江宁波府副总府。于元朝至正廿二年壬寅岁(1362年)12月19日戌时建生,享寿90 岁。原住海洋丰政都(今丰顺叶华)。生八子:滤(致聪)、澐(致明)、清(致通)、瀣(致高)、澄(致松)、洤(致祥)、沧(致沧)、深(致深)。后裔分居梅县、兴宁、丰顺、潮安、惠来、饶平、揭阳、平和,福建漳州、厦门、 诏安、云宵,江西徐州碣石,山东青州、台湾等处。
第五房 巨海,讳良,字子华。妣李氏、胡氏、罗氏、简氏、高氏、巫氏、方氏;官授云南都转运使、刺史。生于1364年9月11日子时,享寿68岁。居南雄府始兴县沙水村珠玑巷,生九子:贵初、贵宁、贵宗、贵祖、贵科、贵魁、贵林、贵诚、贵祥。后裔分居顺德、新会、江门、曲江、仁化、乐昌、清远、连山、番禺、南海、中山、增城、河源、肇庆、阳江、高要、梅州、江西省兴国,广西桂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第六房 巨浪,讳善,字叔平。妣曾氏、张氏、陈氏;登进士第,官授云南云阳县令。生于1365年5月24日寅时。原住福建上杭,生九子:高千郎、成宗郎、铁三郎、六十六郎、仕七郎、仕八郎、仕九郎、孟宽、孟仁。后裔分居兴宁、大埔、梅县、五华、蕉岭、龙川、潮阳、丰顺、揭西、曲江、连州、乐昌、东莞、河源、惠州、汕尾、上杭、广西桂平、象州、博白、北流、四川保宁,香港、台湾等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加拿大、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第七房 巨波,讳涛,号才,字牧村。妣曾氏、谢氏、梁氏、万氏。官授浙江衢州府判官、左堂,四川学政。生于1367年4月初十日午时,享寿84岁,居广东惠州归善县(惠阳)学堂背,共生五子:登科、登榜、登国、登堂、登祥。后裔分居河源大埔围、梅县、大埔、平远、蕉岭、翁源、惠东、深圳、兴宁县、江西瑞金、龙泉、会昌、赣州,福建漳州、汀州、武宁、永安、四川等地。
第八房 巨涟,讳优,字子威,官任山东泰安、安徽安庆府尹,生于1368年2月13日亥时,享寿95岁。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于兴宁县水口盐米沙筑室开基。妣张、白、李孺人。生八子:君玹、君琳、帅腿、议十郎、十三郎、七十三郎、八十四郎、九十九郎。后裔分居兴宁、丰顺、梅县、平远、蕉岭、五华、拮东、拮西、潮州、潮阳、汕头、饶平、惠来、海丰、陆丰、龙川、河源、紫金、惠阳、惠东、博罗、增城、连平、翁源、韶关、曲江、广州、河南、从化、电白以及广西贺县、湖南岳阳、湖北、江西、四川、陕西、北京、江苏彭城、香港、台湾等地。侨居外地者多为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和地区。
第九房 巨江,讳吉,字元贞,号炎生。妣许氏、巫氏、杨氏、赖氏、骆氏。官授广西大平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封为三海关大将军。生于1369年正月初四日午时,享寿98岁,居江西南安府大余县城内。共生七子:城清、城河、城海、城沆、城汉、城涌、城池。后裔分居江西兴国、丰城、安福、泰和、寻邬、吉水、万载、龙南、定南,广东梅县、南雄、和平、龙川、翁源、兴宁、惠州、长宁、廉州、深圳布吉板田村,福建永安,山东等地。
第十房 巨淮,讳庆,字吾桂。妣余氏、石氏、吴氏、赵氏。官授湖北宝庆府知府、浙江宁波府尹,后调任河南府。生于1371年2月14日未时,享寿70岁,居江西南昌府新建县仙嶂村。生五子:万渊、万习、万忠、万宗、万江。后裔分居广东梅县、曲江、翁源、乳源、高州、廉州、连州、雷州、徐闻、文昌、新义、广宁、海康、电白,广西钦州、万州、兖州、槟榔,湖南浏阳、桂阳、长沙,江西会昌、石城、兴国、四川等地。
第十一房 巨河,讳贞,字子笏。妣梁氏、颜氏、邓氏、罗氏。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学士,官授湖南宝庆府、山西提学使,后调任河南归德府尹、山西代州府道,原住江西庐陵(今吉安)。生于1372年3月初三日卯时,享寿93岁。生六子: 时泰、时济、时通、时贵、时吉、时祥。(又传巨河公生子十人,时齐、时显)后裔分居江西吉安、寻邬、卢陵、建昌、瑞金、兴国、安福、吉水、龙南、定南、赣州、宜春、贵溪、广信、南昌,广东梅县,兴宁、平远、蕉岭、连平、紫金、惠州、湖南、香港等处。
第十二房 巨汉,讳禄,字祥、天阁。妣黄氏、钟氏、彭氏、古氏。官授司马,赠中宪大夫。生于1374年10月初一日寅时,享寿84岁。居安南府大余县。生四子:念一郎(凤山)、念二郎(凤林)、念三郎(凤祥)、念四郎(凤梅)。分居福建汀州、宁化县城、上杭、永定、永丰、漳州、福州、泉州、厦门、长汀,广东肇庆、五华、大埔、揭阳、潮阳、翁源、兴宁、梅县、江西、湖北武昌等处。
第十三房 巨浩 ,讳瑞,字安赴。妣梁氏、罗氏、张氏、胡氏、邝氏。官授贵州省提督刑按察使。生于1382年5月15日寅时,原居贵州省贵阳城内,生六子:清、昌、利、衍、潜、庆。后裔分居梅县、广西桂林、郁林州、平乐,江西吉安,云南昆明等处。
第十四房 巨深,原名光,字惠华。妣董氏、田氏、伍氏、邱氏、钟氏。军功起家,官至提锦衣亲军指挥使司、京师(北京)九门提督,即京都指挥使、京府大都督。生于 1388年11月初七日子时,享寿80岁,居福建省崇安县金华围,生二子:汤(集昌)、浪(集文)。后裔分居北京海门、顺天府良乡,江西临江府各县,浙江杭州,湖南,广东翁源,兴宁罗浮等地。
客家刘氏先民由闽入粤肇基潮梅,世代繁衍。分迁梅县开基的有:
长房巨源公,长子大万派下:启裔居雁洋,生子居洋,开基西阳龙坑;文响开基南口赤水;仰峰开基三角镇约亭顶;大四郎开基梅西罗墩;凤岐开基梅城东较场。第三子俊三郎派下:七郎开基白宫湖洋尾;怀德开基丙村九人峰;处士开基丙村长塘唇;大舒开基丙村横径。
二房巨湶公,长子文兴派下:万四郎、万六郎开基松源,分龙牙、大埔三河;万春开基东郊蓝塘下。次子法缘开基畲江太湖洋合子里,分江西兴国、丰顺黄径塘、留隍、岗下围、大面岭、叶华、广西;其派下:法宗开基畲江彰三塘、法宽开基畲江太湖洋澄洞、法容开基畲江太湖洋合子里;君旺开基东厢三坑塔下。第三子乾正徙水南坝,分梅县各地、蕉岭油坑、平远东石下、江西兴国;其派下:长子法海开基梅西田福;汝永开基东厢草塘,分毛里求斯等地;次子淮海派下:嘉旺开基东郊百子岗;第三子得成开基水南三板桥,其派下:华宇开基长沙澄坑,尚义、尚智、尚信开基程江扶贵,汉冲开基丙村银场、银屎;第六子满海派下应福开基东厢大旺口。第四子万四郎派下:其后裔分居洋文、丙村。第五子万五郎派下:月溪开基南口车陂。第六子满江开基梅西龙虎、石坑,分湖广道州、江华、万安/五华、龙川。第八子念九郎开基南口寺角上、分南口隔子里、圩尾、茶塘、官坑、潭头角、菱角塘、猫头石下、锦屏、兴宁径心、官塘、大村里。(耆叟九世孙程南开基水南豆子脉、梅野开基白土透水塘)
三房巨汌公,其后裔七九派下:开基松口、北贤迁城北大径口、又分惠州、连平龙花坝乌坑塘。
四房巨渊公,其后裔怀泉开基水南溪宫坝创三栋屋、分下黄坑、丰顺沙田。
六房巨浪公,次子成宗派下有迁居西阳、大沥口、丙村、丰顺坪上、潮阳深溪、普宁牛浦、曲江、连州等地;六子仕八郎派下:彦举迁居洋文,生念一郎,念一郎生定仁,定仁生四子:大郎、二郎、巨岳、巨嵩;大郎、二郎迁居广西桂平、象州等地;巨岳之裔居洋文,有迁丙村、丰顺等地;巨嵩开基古田塔子岌,传北田开基城东,月堂迁海丰热水开基,还有迁丙村、五华、东莞黄洞、四川及港、台、海外等地开基立业。
七房巨波公,长子登科派下文渊开基程江古塘坪;次子登榜之第七子万五郎开基南口黄坑、分丰顺坪上、潮阳深溪。
八房巨涟公,第六子君禄开基瑶上东门,分江西遂州大亨村;派下法游开基瑶东、法岳开基上黄塘;莘野开基赤竹凹;永盛、永昌开基下黄塘半岭,永重开基南口车陂。
九房巨江公,第三子城海派下千四郎之裔顺宗开基城北扎田。
十房巨淮公,次子万习派下嵩开基梅西石赖;第五子万江派下:泗海开基梅州黄竹径,德善开基石扇象村、德睦开基梅城东门外、分东厢蓝塘、城西长巷内;德缘原住黄竹径。
十一房巨河公,其后裔鸾开基梅南新塘;第六子时祥派下福祥开基南口车陂塘坑口。
十二房巨汉公,第三子念三郎派下旭源开基隆文坑尾村、分大埔沿埔坪。
十三房巨浩公,长子清派下裔孙祖望水南湾下梅塘,又分江西兴国高兴乡;其长子民健开基瑶上松水村、次子民礼开基南口马山肚里。
上列十二大房之裔系,分布在梅城和梅县辖属的城东、程江、石扇、梅西、石坑、大坪、南口、瑶上、荷泗、径义、畲江、水车、梅南、西阳、白宫、丙村、雁洋、三乡、松口、松南、松东、松源、桃荛、隆文、白渡、扶大;梅江区辖的东郊、西郊、长沙、三角、城北等共32个农村乡镇,160个管理区(居委)。人口逾千人以上的有畲江、南口、松源、瑶上、城北、梅西、丙村、白渡8个乡镇,以畲江为最。畲江刘姓分布在红星、新化、太湖、彰三、彰坑、双龙、松林、成山、公和9个管理区,共有 1286户、6133人。
现在海内外客家民系的刘姓绝大部分属刘祥的后裔,人口占刘姓总人口的33.75%。明清以后,客家刘氏14房子孙又纷纷向闽粤以西地区和海外(以南洋为主)迁徙。至此,客家刘氏已广泛分布于梅州六县一市一区和广东四十余个县市以及福建、台湾、广西、两湖、四川、贵州、江西、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云南等省,港澳等地区和东南亚、北美、澳大利亚;欧洲和南美,非洲,是世界刘氏最重要、最庞大的宗族。
著名的客家刘氏人物有:刘亚楼(1910-1965),福建省武平县桃澜区大洋泉村人,上将军衔、空军司令员;刘复之(1917─),梅州市梅江区三角镇约亭人,曾任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三姐,唐朝梅县松口镇人,人称“歌仙”,四面八方的一直没人唱赢她,后来,她坐船离家到广西唱歌去了。
香港刘氏大部分属于中山刘氏中的客家刘氏。著名人物如刘汉华既是太平绅士,又被英国女皇授予BEM勋衔,曾任香港拯溺总会会长、交通安全队总监等职;刘德华 (籍贯广东江门市新会县)被誉为影视界的”天皇巨星”。
印尼历史上的兰芳共和国第四、八、九届大总制刘台二、刘亮官、刘鼎,都是祖籍广东梅县的客家刘氏。

2、宋代文化巨族——新喻墨庄刘氏
江西新喻墨庄刘氏崛起于五代,盛兴于北宋,后裔兴旺,实为刘姓之望族。新喻墨庄刘氏以高文化素质为本宗族特点,自刘式以来,这个家族在7代之内产生了18名进士,孕育了当时中国最优秀的考古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
⊙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
新喻即今江西省新余县。据江西《刘氏族谱》和刘敞《先祖磨勘府君(刘式)家传》记载,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这个家族原来世居彭城,直到西晋末年,有一个刘交的第18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吉安市安福县)太守。
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刘姓大本营所在地北方彭城一带也兵荒马乱,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是在他任职的江南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定居下来。刘遐的后裔不但人丁非常兴旺,家族势力也很强大,构成今日江西和相邻的福建、湖南刘氏族姓中的重要部分。 直到唐朝末年,这个家族有个刘逊,又从庐陵迁居新喻,后裔发达,形成新喻刘氏。
族谱所记从刘交到刘逊的世系如下:楚元王刘交→……→刘遐→刘启→刘岱→刘芾→刘乔→刘彦→刘德杰→刘时济→刘秦→刘延年→刘铨→刘行恕→刘性→刘朝宾→刘敏→刘守文→刘逊。
上述世系中,刘乔,在刘宋时任安成王右常侍,以贤能著称,他死后著名文学家江淹曾为他撰写墓铭。刘延年,隋朝时官任吏部尚书郎。隋朝灭亡后回乡隐居不仕,生二子:刘铨、刘锡。刘铨生2子:刘行忠、刘行恕。其中,刘行忠官任唐秦州道行军副总管。刘行恕娶丞相姚宗之女,生子刘忱。刘忱764年进士,官任临察御史。刘锡生2子:刘行志、刘行思。刘行思出家为僧,法号泓济禅师,为一代高僧。
⊙刘式与新喻墨庄刘氏的崛起
新喻刘氏开基始祖刘逊生子刘超,刘超生刘逵,刘逵生刘琠。刘逵、刘琠父子生活在五代,因时局混乱,二人都隐居乡下,没有出来做官。刘琠,事父母以孝闻名,乐善好施,是大善人。刘琠去世于943年,高寿99岁。刘琠娶夫人欧阳氏,生5子:刘晟、刘昰、刘式、刘阶、刘详。
刘式,是生活在五代后宋初的一位知名人物,《宋史》卷267有传。 刘式的学识成就,受到南唐著名学者徐铉等人的称赞。 975年,宋朝统一南唐,刘式也投降宋朝,在宋太宗时期先后任大理封丞、赞善大夫、监通州丰利监、判三司都磨勘司、太常博士、工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等职。其间,刘式还代表宋朝,以秘书丞的身份出访过高丽(今朝鲜)。刘式是以其财政方面的成就而留名青史的。刘式针对财政困境,提出了许多办法,如通过加强流通渠道来促进生产等,加强对财政税收的统计、审计。
刘式娶妻陈氏,生有5个儿子:刘立本、刘立言、刘立之、刘立礼、刘立德。 刘式的妻子陈氏是一位非常优秀贤惠的母亲,被称为”墨庄夫人”,新喻刘氏家族也从此以”墨庄”为堂号。 刘立之有5个儿子:刘元卿、刘真卿、刘敞、刘攽、刘放。刘立之的三子刘敞和四子刘攽,是名闻天下的大学者,新喻刘氏的最杰出人物。
⊙墨庄刘氏显祖刘敞事迹
刘敞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刘敞步入仕途后,先在蔡州通判,不久在中央政府任直集贤院、权度支判官、三司使、右正言、知制诰、集贤院学士等职,深受宋仁宗的器重和亲信。他曾奉命出使契丹,因熟知山川道路形势和珍禽异兽形状,使辽人大为叹服。后来,刘敞离开朝廷,到地方任职,先后担任过扬州知府、郓州知府、知永兴军。刘敞晚年回到朝廷,先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后任集贤殿学士、判南京御史台。刘敞在学术上的突出成就,最主要表现在对儒家经典《春秋》的研究和对古器物的研究。在《春秋三传》的研究方面,刘敞不拘传注,开宋人批评汉儒的先声。刘敞还是中国古器物学、考古学、传统金石学和青铜器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写了一篇很有名的《先秦古器记》。 欧阳修与刘敞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他在读书时每遇到疑难问题,总要向刘敞请教。
刘敞有4个儿子:刘定国、刘奉世、刘当时、刘安上。刘奉世也是宋朝比较有名的政治家和学者,属于元祐党人之一。刘奉世的儿子,见于记载的有刘旦。
⊙史学大师刘攽的杰出成就
刘攽与哥哥刘敞一同中庆历六年进士。刘攽仕途比较坎坷,他先在州县做了20多年的地方官,才被调到中央做国子监直讲。直到熙宁年间才任判尚书考功、同知太常礼院。在政治上,刘攽是保守派。后来王安石变法,刘攽极力反对,被王安石排挤出中央,贬为泰州通判,后改为曹州知府。此后,历任开封府判官、就东转运使、知兖、亳二州、襄州知州、秘书少监、蔡州知府。晚年任中书舍人。刘攽在历史学的研究上最有成就,是宋朝最著名的史学家之一。刘攽在历史学上的主要贡献,首先是他协助司马光并参与了伟大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资治通鉴》是在中国历史上继《史记》之后最伟大的史学经典,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著作。刘攽在其中主要负责承担刘姓祖先创业的两汉部分的撰稿工作。刘攽自己独立完成的著作有《东汉刊误》4卷、《汉官仪》3卷、《经史新义》7卷、《五代春秋》15卷、《内传国语》20卷等多种。另有与哥哥刘敞和侄儿刘奉世合著的《汉书标注》。
⊙墨庄刘氏后裔的情况
墨庄刘氏在刘敞、刘攽之后,虽然没有再产生非常有名的人物,但这个家族一直将诗书作为传家之宝,长期以来以读书科举为业,因而数百年来一直能维持其文化望族的家声。
刘敞兄弟之后,墨庄刘氏在刘式的第六代又有刘靖之、刘清之、刘性之、刘诚之考取进士,第七代也有刘孟容、刘成季等人考取进士。刘清之的也有2个儿子:刘谊季,将仕郎;刘成季,也是进士。刘攽子刘方雄,刘方雄子刘襄,刘襄子刘龟年,刘龟年生二子:刘孟容、刘孟将。
今天,墨庄刘氏的后裔人丁兴旺发达,是江西刘氏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八闽望族——福建五忠八贤刘氏
⊙福建五忠八贤刘氏
在宋代文化思想史上,福建的五忠八贤刘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个家族因前后有5人被封为忠公,所以世人又称之为”五忠刘氏”,其家族祠堂也因此取名叫”五忠堂”。又因出了8位贤达之士,后人为之立祠,叫”八贤祠”。因此,世人也称这支刘姓大族为”五忠八贤派”刘氏。在中国文化史和刘姓家族史上,五忠八贤刘氏的影响和地位绝不亚于墨庄刘氏。
所谓”五忠八贤”,包括福建建阳五忠和福州八贤,细分又为崇安五夫里三忠、建州麻沙里二忠、福州凤岗三贤、福州长乐五贤,具体是指福建建阳崇安五夫里的忠显公刘韦合、忠定公刘子羽、忠肃公刘珙,建州麻沙里的忠简公刘颌、忠烈公刘纯,福州凤岗的著名理学家刘彝、刘藻、刘康夫和福州长乐的理学家刘嘉誉、刘世南、刘砥、刘砺、刘子玠等。
福建五忠刘氏来自长安,是唐代”刘氏七大房”中的京兆武功刘氏—-宰相刘文静的后裔。他们都尊唐朝末年的光州大都督刘楚为入闽始祖,是在唐朝末年迁徙入闽的。自刘文静到刘翔的世系如下:刘文静–刘稚–刘蕃–刘君复–刘庄–刘昱–刘璇–刘荆–刘德明–刘籀–刘致道–刘于–刘沼–刘楚–(刘翱、刘翔、刘翘、刘翊、刘丰、刘豳)。
⊙崇安五夫里刘氏
刘氏入闽以后,又分为东西两族:崇安五夫里刘氏为东族,麻沙刘氏为西族。
东族刘氏即崇安五夫里刘氏,以光州大都督刘楚的儿子刘翔为始祖。刘翔,字图南,北宋初人,对《易经》有研究,曾历任蕲春县尉、福州教授、潭州教授。刘翔生子刘庸,刘庸生子刘光位,刘光位生子刘玉,刘玉生子刘文广,刘文广生子刘太素。
这支刘氏在福建建宁崇安五夫里落籍开基之后,经过了几代人开拓,到北宋后期也即刘翔第6代孙刘太素时,族人开重视读书治学,成为宋代文化望族。刘太素所生的2个儿子刘民先、刘民觉就是北宋中期闽中知名的学者。
刘民先娶妻黄氏,有3子:刘韦合、刘韡、刘韫。刘韦合,字仲偃,1094年进士,因多次击退金兵的进攻,受到宋钦宗的器重,升为资政殿学士。1126年,金人大举南下,刘韦合出任京城四壁守御使,负责汴京的防守事务。11月,金兵攻陷汴京,俘虏宋徽宗和钦宗2位皇帝。刘韦合奉钦宗之命出使金军大营议和。金军仆射韩正对刘韦合说,金人将会重用他。刘韦合不愿意背主求荣,自杀成仁。
刘韦合娶李氏、吕氏,生有3子:刘子羽、刘子翼、刘子翚。这兄弟三人都是南宋初的著名文人,还是一代理学宗师朱熹的老师。
刘子羽(1097–1146年),字彦修,早年随父在军中,南宋初任秘阁修撰、池州知府。后受知枢密院事张浚的器重,张浚宣抚川陕时,辟刘子羽为参议军事。后张浚率5路大军进攻金兵,在陕西富平被金兵战败,刘子羽力主坚守蜀地,并亲自单骑北上秦州,召集宋军旧将余部,又重用吴玠,派他守卫大散关。此后,刘子羽以利州路经略使兼知兴元府的身份,率部驻守关中、汉中,与吴玠等人力抗金兵,为大宋保全了蜀地。1134年,因富平之役与张浚一同被免职。不久复出,任提举江州太平观、知鄂州、权都督府参议军事,再次镇抚川陕一带。此后,刘子羽几度宦海沉浮,于1141年任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徽猷阁待制。因力主抗金,晚年受投降派秦桧打击排挤,再次被免职。刘子羽不仅是抗金将领,而且学问渊博。他与吏部侍郎朱松相交莫逆。朱松去世时,将儿子朱熹托付给刘子羽。刘子羽与弟弟子翚一同教导朱熹,将他培养成人。
刘子羽娶熊氏、卓氏,生3子:长子刘珙;次子刘瑺,任承务郎,过继给叔叔刘子翼为子;三子刘玶,任从事郎,也过继给另一个叔叔刘子翚为子。
刘子羽长子刘珙(1122-1178年),字共父,1142年考取进士。历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礼部郎官、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泉州知府、瞿州知府、潭州知府、湖南安抚使。后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不久又任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成为当朝宰相。后因坚持己见冒犯孝宗皇帝,受到降职处分,被再度调离中央,到地方任职。先后出任隆兴知府、江西安抚使、知荆南府、湖北安抚使、知建康府、江东安抚使、行宫留守,最后升任观文殿大学士。 刘珙生刘学裘,居京口,形成京口刘氏。刘学裘以父荫补承奉郎,长期担任州县地方官,最后任中散大夫。生子仁美。刘仁美生3子:刘嘉公、刘义公、刘善公。
刘子羽的三弟刘子翚(1101–1147年),字彦冲,号屏山。早年以父荫进入仕途,历任承务郎、通判兴化军、莆阳郡丞、承议郎。30岁时,因父亲殉难,辞职归隐于福建五夷山长达17年之久,与当时大学者胡宪、刘勉之、朱松等为道义之交。受朱熹父亲朱松所托,与兄刘子羽一同担负起朱熹的教育培养事宜。刘子翚无子,以哥哥刘子羽最小的儿子刘玶为后。刘子羽的二弟刘子翼,字彦礼,历任南宋朝广东转运判官、抚州知府,信州知府、建州知府。
刘玶 (1138-1185年),字平父。历任从事郎、修职郎、邵武军司法参军。后辞官隐居,在武夷山下种地耕田自给,与朱熹等大学者名贤等相交唱和。刘玶娶直阁学士范如圭之女为妻,生有6子:刘学古、刘学博、刘学圃、刘学正、刘学箕、刘学稼。
刘学古,历任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临桂县令。早年随朱熹学习,后娶朱熹的女儿为妻,因而成为其女婿。刘学箕,字习之,也是南宋闽中著名学者。刘学箕恬于仕进,不到50岁就在南山下隐居。刘学博,将仕郎。

刘学稼生刘广钦。刘广钦从崇安五夫里迁居安徽祁门县,生子刘伯祺。刘伯祺生刘金孙,刘金孙生刘定,刘定生刘柽。刘柽从祁门迁到润州丹阳(今常州),生刘资。刘资生刘镕,刘镕生刘伯涟,刘伯涟生刘克,刘克生刘元。刘元由丹阳迁靖江之戏鱼墩,后裔遂繁衍形成戏鱼墩刘氏。
⊙崇安五夫白水刘氏
崇安五夫里除刘翔后裔号称东族外,还有另外一支居于白水的白水刘氏。这支刘氏以入闽始祖刘楚的儿子刘豳为开派祖,在宋代也因出了朱熹的岳父白水先生刘勉之而名闻全国。
刘楚儿子刘豳(刘翊),官任将作监簿,唐僖宗乾符年间,随父兄入闽,肇基建阳马铺,生九子。刘豳这一支刘氏直到第6世刘滋时,才开始以文学崛起于世。刘豳第6世孙刘滋,字润之,建州崇安五夫里白水人,1005年进士。曾做过9个郡的地方知府,后任尚书职方郎中。刘滋的儿子刘照,官任朝请郎。刘滋的孙子刘元振,字君式,也是北宋时期闽中著名学者。
刘元振的儿子刘勉之(1091-1149年),是南宋理学家,同时还是朱熹的岳父。刘勉之师从二程弟子涪陵人谯定,学习伊洛心学,与另一理学家胡宪是同学。后因厌恶科举,离开太学,回乡与胡宪、刘子翚往来。中书舍人吕本中将他召至临安,欲重用。但为秦桧排挤,终不得志。刘勉之与朱松是好友,朱松因要儿子朱熹拜他为师。
刘勉之娶连氏为妻,生二女:长女嫁朱熹,次女嫁朝奉郎范念德。无子,以堂弟的儿子刘思温为后。刘思温也无子,又另抚堂弟之子刘澧为后。
⊙福建西族刘氏
福建西族的开派始祖,是刘楚的长子刘翱。
刘翱(868-935年),879年任通仕郎、遂州府记室参军。黄巢起事后,刘翱随同族祖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讨伐黄巢,平定暴动有功,升检校尚书。895 年,刘翱以散骑常侍身份聘任建州太守,奉诏率部镇守建州(治今建瓯)。901年,升任少府丞,后改少府监,封开国公。后裔遂留在福建,开基于建阳麻沙,是为麻沙刘氏。
两宋时期刘氏西族的杰出人物,主要有刘植,官任陕西宣抚使;刘居之,任翰林承旨;刘川,光禄大夫、天章阁待制、广南提刑;刘崇文,荣禄大夫、四川总领、工部尚书;刘钦,殿中侍御史;刘洪甫,签枢密院事;刘园,武经大夫、唐州刺史;刘颗,武翼大夫、安西都护总管;刘纯,太尉、忠勇侯;刘以奇,福州指挥使;刘中,浔州知府;刘衍,江陵知府;刘观,中大夫、秘读学士。
⊙福州凤岗刘氏
这个家族以刘存和他哥哥刘在的儿子刘昌祖为入闽开基始祖。
刘存和刘在是刘楚的族兄弟。他们同是晋朝水部都尉刘衍和唐朝开国元勋刘文静的后代。其传递世系如下:刘文静–刘稚–刘蕃– 刘君复–刘庄–刘昱–刘璇–刘荆–刘德明–刘籀–刘致道–刘于–刘滂–刘存。
刘存,字一心,号淮叟。原籍河南光州固始,881年统兵入闽,先于893年抵达福建的欧冶,后又与侄儿刘昌祖一同迁居福建怀安凤岗(今福州市西北),后裔繁衍兴旺,形成著名的福州凤岗刘氏。刘存有8子,其中长子刘昌龄,又名行全;次子刘昌嗣,迁居湖南;三子刘昌祚,又名贻水。
刘在,居光州。生三子均随伯父入闽:长子刘昌茂,字贻本,入赘侯官司水西灵凤里,后裔为今南屿刘氏;次子刘昌荣,字贻仁,居闽县君竹山,后又迁刘岐乡;三子刘昌祖,又名刘贻孙,字守仁。
刘在第三子刘昌祖官任唐司马参军,881-884年与伯父刘存一同佐王潮入闽,居福建怀安凤岗。在入闽平乱时阵亡。刘昌祖娶王审知的姐姐王氏为妻,生刘公钦。刘公钦后唐 (927年)进士。刘公钦生二子:刘济、刘渥。刘济生二子:刘炳、刘晖,刘炳928年进士,官任从政郎。 刘渥,过继给族叔刘公较(刘昌龄或刘昌祚之子)为子,后周(955年)进士,官任殿中丞,生四子:刘晔、刘阳(刘若虚)、刘若冲、刘昕。 刘晔,1012年进士,官任都官员外郎。刘昕进士,从政郎。刘阳,进士出身,赠光禄大夫,生子刘彝。 刘彝(1015-1091),少年时跟随胡瑗学习,1046年考取进士,历任朐山县令、都水丞、处州知府、银青光禄大夫。刘彝的儿子刘淮夫,曾任台州判官,后任监江宁酒务,以朝散郎退休回家服侍老母,是有名的大孝子。
刘易简(刘渥的侄子)与弟弟刘偁一同中1046年进士,刘易简官任著作郎,刘偁官任朝请大夫。 刘藻(刘易简的侄子),怀安县(今福州市西北)人,1135年进士,官任宣教郎、礼部郎中、翰林院学士。
⊙凤岗分支——福建长乐刘氏
也是宋朝以理学传家的福建名门望族。该族在宋朝产生了大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有5人名列刘氏”八贤”。
长乐刘氏是怀安凤岗刘氏的分支,它的开基分派始祖,就是刘昌祖的曾孙、刘公钦的孙子、刘济的儿子、刘炳的弟弟刘晖。刘晖,任都官员外郎,娶长乐筹峰陈氏之女为妻,因此从凤岗迁居长乐二刘村。长乐刘氏传到刘晖的玄孙辈时,因出了著名学者刘嘉誉而开始兴盛起来。
刘嘉誉,绍兴中曾任乐昌县令,不久弃官归乡,跟随著名学者李侗学习道学。 刘嘉誉的儿子刘世南,学问功名又在乃父之上,官任迪功郎、吉州司理参军。刘世南的2个儿子刘砥、刘砺,也是南宋名士和著名学者,一同跟随朱熹学习道学。刘砥生子刘子玠,年轻时跟随黄干学习义理之学。

4、刘皇后
⊙宋真宗刘皇后
多年来,宋真宗刘皇后“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一直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但是,历史事实却并非如此。
刘皇后原名叫刘娥,祖父刘延庆在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进入宋朝后,刘延庆去世,儿子刘通做了禁军军官,并以军功升至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刘通妻子庞氏生下了次女刘娥后不久,刘通便奉命出征,阵亡了。刘通没有儿子继承家业,庞氏只得带着襁褓中的刘娥寄居娘家。由于生活所迫,刘娥十四岁时便嫁给了一个叫龚美的银匠。在随同丈夫来宋都汴京谋生时,认识了当时还是韩王的赵恒(后来的宋真宗),多情的皇子爱上了她。于是在983年进入韩王府成了赵恒的侍女。但是,不久宋太宗便发现儿子面容憔悴,精神不振,他召来赵恒训斥一番后,勒令他马上把刘娥赶出了宫廷。
虽然赵恒迫于父皇的压力,不得不让刘娥出府,但却让人偷偷给她在宫外买了一处宅院,并时时潜出宫去与之暗中幽会。他们就这样秘密相恋达15年之久,直到998年赵恒继位当了皇帝,刘娥才被正式接进皇宫册封为德妃。 刘娥再一次走进皇宫便一心想成为皇后,只是苦于自己一直未曾生育。为了达到目的,她让侍候自己的一个姓李的宫女为皇上侍寝。一年后,李氏果然生下了一个男孩。刘娥心中暗喜,她马上赶到李氏那里,采取威胁和利诱的手段将孩子夺过来自己哺养。由于刘娥是皇帝的宠妃,后宫里知情的太监宫女谁也不敢泄露一句。宋真宗虽然知道事情的真相,但为了能让自己的爱妃当上皇后,也就默认了此事。不久,刘娥如愿当上了皇后。
刘娥夺了李氏的儿子后,作为补偿,她让皇帝封李氏为崇阳县君,即妃嫔中最低的一级,后来又晋升为才人、婉仪。宋真宗死后,李氏生的13岁的儿子即位做了皇帝,即宋仁宗,刘娥以皇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在刘后的安排下,李氏又被晋封为顺容、宸妃,条件依然是不能认自己的儿子。刘后专权朝政,宫中当然无人敢将此事的真相告诉宋仁宗。
到了刘皇后晚年时,仁宗皇帝并非太后亲生的消息不断传出了皇宫。1032年李宸妃去逝,刘太后原打算以一般的妃嫔礼仪将其埋葬,但在已知道了真相的宰相吕夷简的秘密劝奏下,最终还是同意改用皇后的规格服饰将李宸妃安葬。
宋仁宗从小被刘后抱去抚养,从未怀疑过自己的出身问题。李宸妃死后的第二年,65岁的刘娥也因病去逝,宋仁宗才知道了自己并非刘太后亲生。他痛哭生母,要追究太后的夺子之罪。但是,当他命人打开李宸妃的棺木准备为生母重新发丧时,竟意外地发现注满了水银的棺木中,李宸妃身著皇后的服饰,皮肤完好,面貌如生。惊叹中,宗仁宗似乎明白了什么。他命人安葬好母亲,又给生母唯一的弟弟赐予高官厚禄,便从此不再追究此事。
就是这样一段宫廷秘史,被后来的小说家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刘皇后也因此成了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但事实上,这位刘皇后却是一个聪明机智并很有作为的女性,作为宋朝第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她的功绩几乎可以同唐代的武则天相媲美。刘娥出身寒微却天资聪慧,自从她认识真宗皇帝以来,不仅自己读了不少书,还经常陪同宋真宗一道讨论国政,批阅奏章。尤其到了真宗晚年体弱多病时,朝中的大小事情几乎都由这位皇后决定。等到真宗去世,皇太后垂帘,她实际上已成了主宰宋朝一切的皇上。
经过多年宫廷斗争的磨练,刘皇后逐渐具备了一个安邦治国平天下的女政治家的品质。加上她出身贫寒熟知民间饥苦,使她不仅在当政期间能够细心体察下情,而且还用她的机智和果敢平衡了朝中各派势力间的争斗,为稳定政局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为了驾驭群臣把稳朝政,刘后曾想出很多办法。有一次她让大臣们每人开列了一张他们子孙亲族的名单,说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一定的照顾。没想到,刘后却把这张亲戚图贴在了墙上,每当有人保举某人做官时,她便把这些名字与亲戚图对照,凡列入其中的人便一律不被录用,这无疑起到了扼止任人唯亲的效果。
⊙后唐庄宗刘皇后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氏,原是魏州成安(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出身贫寒,母亲早亡,父亲刘叟,黄胡子,以挖草药在乡间行医治病及占卜为生。在李克用领兵攻打魏州时,曾占领了成安,刘皇后当时只有五六岁,为逃避战乱,父亲带她准备去他乡暂时谋生,等战乱平息后再回来。未等出逃,村庄便遭到李克用属下部队的抢掠,当时领兵的将校是袁建丰,他见刘氏长得俊俏伶俐,便让人将她弄走,回去献给了晋王李克用的妃子曹氏做了一名小侍女。这次被掠走本是祸事,但日后刘氏嫁给李存勖并做了皇后,也算是富贵无比了。而最后刘氏却因为自己的贪婪与吝啬被赐自尽。

5、抗金英雄刘锜家族
在两宋之际,有一支刘氏宗族以军功崛起于世,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耀眼的家族。这个家族出了父子两员大将,率部西抗西夏,保护川陕;北阻金兵,创顺昌大捷。它就是民族英雄刘錡所在的福建安溪刘氏。刘錡是与岳飞齐名的抗金名将,被列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刘錡的籍贯,是江西都昌或福建安溪人。
江西都昌县的《刘氏大成宗谱》记载,刘錡是楚元王刘交的第51世孙、江西刘氏始祖刘巨容的第11世孙、都昌刘氏开基始祖刘彦诚的第6 世孙。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汉胜–刘义广–刘逾–刘彦诚–刘捷六–刘球–刘惟恂–刘仲武–刘錡。
《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则记载,安溪刘氏来自号称建州西族的建阳麻沙刘氏,是上述光州大都督刘楚的儿子刘翱的后裔。刘錡的父亲刘仲武是麻沙刘氏入闽开派始祖刘翱的第9世孙。
这两说到底谁是谁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刘仲武娶妻薛氏、王氏,生9子:刘镇、刘锐、刘锷、刘錞、刘锡、刘镗、刘钢、刘钊、刘錡。刘錡生前在湖南潭州(今长沙市)做官,并拥有大量产业田土。刘錡去世后,他的后裔中有一支迁到湖南浏阳一带定居开基。刘錡共生了4个儿子:长子刘颂,当年随父在淮东抗金中阵亡;次子刘晞官任金吾卫将军;三子刘晟,官任中书舍人;四子刘明。
刘晞、刘晟的后裔,迁居金陵(今南京)一带。刘錡的小儿子刘明,特奏名进士,后居泉州,生子刘逊。刘逊,娶晋江长箕(祥芝)杨氏女为妻,自安溪迁至晋江城南30里的长箕乡开基创业,后裔形成祥芝刘氏。
刘錡第4世以后,所出著名人物有:刘文聚,太学生;刘君辅,台州县簿;刘南堂,巡抚;刘南野,举人;刘迎薰,进士;刘南郭,解元、督学,分居福建同安;刘鳞长,大学士,分居桥南;刘好古,进士、大理寺评事。

6、其他宋元著名刘氏家族
⊙刘克庄与福建莆田刘氏
刘夙(刘克庄祖父)娶林氏为妻,继室也为林氏。刘夙是理学创始人程颐的三传弟子,1151年进士,官至承议郎著作佐郎、温州知府。刘夙子刘弥正,妻方氏,早卒,继娶林氏(刘克庄生母),刘弥正 1181年进士,官任吏部侍郎。
刘夙弟刘朔,1160年进士,福建安抚使、秘书省正字。刘朔长子起晦,1178年进士,秘书省正字;刘朔次子起世,1196年进士,广州南海尉。
刘弥正子刘克庄(1187—1269年),福建莆田市人。刘克庄妻子林节系福清石塘人,其曾祖林氏,元符三年进士,龙图阁直学士,祖林埏,知沅州;父彖与兄景、瑰同登淳熙十一年进士,朝请大夫直秘阁,曾以国子博士知兴化军。林节39岁去世,刘克庄续娶陈氏。陈氏结婚时十八岁,虽说出身大族,因母亲改嫁,成了贫贱孤女。林氏生二子,均早夭,陈氏一子早夭,一子山甫又育有孙辈多人,算是支撑了刘克庄的一脉门户。
刘克庄1209年以郊祀恩奏补将仕郎(阶官)入仕,任靖安县(今南昌市西北)主簿。1213年,父刘弥正死,刘克庄辞官守丧。起复后任福州司理参军,改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录事参军,应江淮制置使李珏召入幕。1219年,因持论不合,辞官,得请宫观闲差。1224年任福建建阳知县。1225年,真德秀罢官回家乡浦城闲居。浦城为建阳邻县,刘克庄投入真德秀门下,成为真德秀的门生,从此大力宣扬理学。1227年,刘克庄在建阳重修朱熹祠,以其大弟子黄榦配祀;又在建阳县学建四君子祠,祭祀朱熹的父亲朱松及朱熹的师友。刘克庄祖父刘夙从学于理学创始人程颐的再传弟子林光朝,真德秀因而称刘克庄“世以正学(理学) 传其家”。刘克庄后因所作《落梅》诗,为史弥远鹰犬李知孝、梁成大攻击为谤讪朝政,幸得郑清之排解,改任潮州通判,但终于因此而降领宫观闲差。1233 年,起用为吉州(今江西吉安)通判,未及赴任。1234年正月,真德秀任福州知州、福建安抚使,刘克庄以将作监主簿任安抚使司参议官。六月,真德秀被召任户部尚书,刘克庄援例辞官,奉诏回京任将作监主簿本职,九月到临安后改任宗正寺主簿。
1235年六月,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吏部侍右郎官,在理宗召见时抨击故相史弥远擅权误国,劝导理宗近君子远小人,虽为理学家魏了翁等称许,然而得罪了史弥远的党羽。十一月,曾从龙任枢密使兼督视江淮军马,拟辟刘克庄任督府参议官,后因曾从龙死而未及赴任。1236年,中书舍人吴泳传闻刘克庄当初曾遏制他晋升之事,指使其弟御史吴昌裔攻击刘克庄,刘克庄遂被罢官降授宫观闲差。不久,又改为出任漳州知州。1237年,改任袁州(今江西宜春)知州,御史蒋岘攻击刘克庄任枢密院编修时,与方大琮、王迈三人抨击朝廷处理前皇位继承人济王赵竑事欠妥,刘克庄因而又改授宫观闲差,方、王二人也被贬降,时称“三贤”,徐鹿卿因向他们赠诗也被贬降,太学生为此作《四贤诗》称颂。
1239年,刘克庄被起用为江西提举常平公事;同年,改任广东提举常平公事,1240年初到任;八月,升任广东转运使。1241年,诏令回临安奏事,但受御史金渊攻击而罢召回之命,并再次降授宫观闲差。1243年初,一度出任为吏部侍右郎官,又受到濮斗南的攻击而仍领宫观闲差。1244年,起用为江东提举常平公事,十一月,曾被任为将作监,又改直华文阁。1246年七月,召回临安,改任太府寺少卿。八月,宋理宗召见刘克庄,赐进士出身,改任秘书省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崇政殿说书,不久又暂兼中书舍人,参与奏罢宰相史嵩之。1247年二月,出为漳州知州,刘克庄以母亲年高力辞,改为提举宫观闲差。1248年,又起用为宗正少卿,再辞后改任福建提刑,九月赴任,母死,遂辞官守丧。1251年初,起复回朝,以秘书监兼太常少卿、直学士院,但建议多不被采纳。但仍不断升迁官职,十月升起居舍人,又兼侍读。刘克庄纵论国内外形势,批评朝政,认为蒙古军攻占四川,致使“五十四州遂成荡覆,岂非外重而不能御,内虚而无以守”,以致受到御史郑发的攻击。1252年正月,出为建宁(今福建建瓯)知府兼福建路转运副使,但郑发认为责轻而再次论奏,六月,再次以宫观回乡闲居。

1260年贾似道自鄂州入朝任相,刘克庄再次被起用。同年十一月到临安后,以起居郎兼权中书舍人,随后又升为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直学士院,次年升为权工部尚书仍兼两制,日夜为草诏而忙碌。八月,刘克庄对贾似道真面目有所认识,遂急流勇退,请求致仕。同年外调回家乡建宁府(今福建建瓯)任知府,实际是告老还乡。
刘克庄是南宋陆游、辛弃疾之后最著名的爱国诗词人。刘克庄是个多产作家,作诗约4500首,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1208年当史弥远杀害韩侂胄向金求和后,刘克庄写道:“诗人安得有青衫,今岁和戎百万缣。从此西湖休插柳,剩栽桑树养吴蚕。”。
⊙刘沆与江西永新刘氏
始,杨行密得江西,衙将彭玕据州自称太守,属刘景洪以兵,欲胁众附湖南,景洪伪许之。复以州归行密,退居不仕。及徐温建国,以礼聘之,不起,官其子煦为殿直都虞候。
刘景洪子刘素,不仕,以财雄里中,喜宾客。景洪尝告人曰:“我不从彭玕,几活万人,后世当有隆者。”因名所居北山曰后隆山。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刘素妻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刘沆。
刘沆(995—1060),字冲之,出生于江西省永新县雾源村。村后北山名后隆,唐代宰相姚崇曾寄寓山之聪明洞,牛僧孺曾在山上建读书堂。1030年,擢进士第二人,授大理寺评事,通判舒州。刘沆任太常丞,值集贤院,出知衡州。主持修建石鼓书院,为北宋四大书院之一。又升任太常博士,历三司度支、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擢右正言知制诰。
奉命出使契丹。契丹宾馆负责接待的官员杜防设宴,有要挟之言,刘沆严词拒绝,又强劝酒,意在让他示弱,应允割地、输币,刘沆洞察其用心,拂袖起身叱责之。朝廷里议论纷纷,恐由此引起外交事端……于是他奉调出京,知潭州,又降知和州,改江州。
湖南常宁县至桂阳监一带千余里山区瑶族人民,为抵制官盐的盘剥而自行外出买盐,常与驻军发生冲突。宋廷派出大军镇压,官逼民反,兵连祸结。1047年,刘沆升为右谏议大夫,龙图阁直学士,知潭州,兼安抚使,许便宜行事。刘沆率大军进发,至桂阳,招降起义军邓和尚部2000余人,其首领皆奏命以官,又募士兵分捕余党。次年夏,战事复起,刘沆论罪降知鄂州。迁给事中,徙洪州。
后来,刘沆被调还京,知审刑院,改知永兴军(西安)。不久,以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多次揭发隐伏的奸佞邪恶,朝中权臣、近臣都对他敬且畏避。后迁尚书省工部侍郎。1051年,任参知政事。以前政事多由宰相决断,副相不过备位而已。刘沆既拜命,有利害辄廷议,多所救正。1054年,梁适罢相,知秦州。八月,刘沆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后陈执中罢相,出知毫州,文彦博、富弼复相。刘沆居执政大臣之首,与文、富同心辅政。刘沆为相期间,大刀阔斧进行改革,近幸尊贵和守旧派强烈不满,枢密使狄青、中丞张升等几次上奏诋沆。1056年,欧阳修奏称狄青广积朋党,建议仁宗制于未萌之时。五月,狄青罢枢密使,知陈州。刘沆于同年十二月罢相,为工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应天府。迁刑部尚书。后知陈州。
刘沆虽未及久任,以竟所施,然当时贤才多所荐引。欧阳修被谗出守,刘沆荐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留为翰林学士;又引富弼共同主政,勉其大展经纶,弼终身感激。
刘沆逝世于陈州任所。
刘沆子刘瑾,登进士,为馆阁校勘。刘沆去世,得褒赠,知制诰张起草诏书,语涉讥贬,刘瑾涕泣不食,全家丧服。朝廷乃修改书命,将张降职为知州。
先是,仁宗年事已高,未有嗣,嘉柘元年,病甚。刘沆与文彦博、富弼留宿禁中,每日至寝殿见帝,病愈始止。刘沆请立太子,以定国本而安群志,免贻宫廷祸患。仁宗应允,立英宗。1080年闰九月,神宗追封刘沆为兖国公。十月,神宗览故家裔臣奏疏,知刘沆援立之功,与文彦博一时并加恩。徽宋时,加封刘沆为秦国公,赠楚国公,谥文安。
⊙刘松年
活跃于12世纪后期,钱塘(今杭州)清波门人。擅山水、人物,师法张敦礼等。山水呈青绿、水墨两种面貌,多画钱塘山水,青绿者似赵伯驹,工细秀丽;水墨者学李唐,变李唐粗放为粗细工致,树木多夹笔双勾,小斧劈皴画山石,颇富质感,楼阁台榭严整工细,但不刻板。人物长于历史故事、文人及贵族生活、佛道等题材,线条劲挺细秀,色彩明快典雅,人物神态刻画生动传神。刘松年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
⊙刘过 (1154~1206)
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恢复大计,谓中原可一战而取”。为韩侂胄客,不识侂胄之败事,识力远不及辛弃疾。又屡试不第,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与陆游、陈亮、辛弃疾等交游,后布衣终身,去世于昆山。 刘过以词闻名。他的词中写”平生豪气,消磨酒里”处甚多,如《沁园春》”柳思花情”、《水调歌头》”春事能几许”等。不过,更能代表刘过词特色的是那些感慨国事、大声疾呼的作品。如《沁园春》”拂拭腰间,吹毛剑在,不斩楼兰心不平”,”威撼边城,气吞胡虏,惨淡尘沙吹北风”,《念奴娇》”知音者少”,《贺新郎》”弹铗西来路”等,这些作品都写得慷慨激昂,气势豪壮。另外《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颂赞岳飞的生平业绩,痛斥朝廷□佞诬陷忠良,写得跌宕淋漓,悲壮激越,十分感人。这些爱国词虽偶有粗率之处,但风格豪放,却是刘过词的本色。他的词中亦有俊逸纤秀之作,如《贺新郎》”老去相如倦”、《唐多令》”芦叶满汀洲”等。刘熙载称其”狂逸之中,自饶俊致,虽沉著不及稼轩(辛弃疾),足以自成一家”。至于他的《沁园春》咏美人指甲、美人足二首,虽刻画纤巧,但体格卑弱不足取。
刘过也工於诗,古体、律诗兼备。诗多悲壮之调,如《夜思中原》:”独有孤臣挥血泪,更无奇杰叫天阊”;《登多景楼》:”北固怀人频对洒,中原在望莫登楼。”也有的诗写山水景物,清新秀美。
⊙刘唐
祖籍东潞州(今山西长治),自幼飘荡江湖,专好结交好汉。曾在山东、河北做过私商。紫黑阔脸,因鬓边生有朱砂记,上面生一片黑毛,故人称”赤发鬼”。专使一口朴刀,武艺过人。
他探听得大名府梁中书将生辰纲运往东京为其岳父蔡京祝寿,便投晁盖报信。刘唐到了东溪村,醉倒在灵官庙,被巡逻的雷横抓住,幸好被晁盖搭救。刘唐不忿被雷横抓住,与雷横相斗起来,幸好被吴用劝开。后与吴用等一同智取生辰纲,为避官府追缉而上梁山。
刘唐在梁山为步军头领,把守东山一关。受招安后,随宋江、卢俊义四方征战,打方腊攻打杭州时,被闸板闸死在杭州候潮门下。追封为忠武郎。

7、元朝官宦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先世瑞州(今辽宁葫芦岛市绥中县西南)人,世代仕于辽朝,遂为官宦之家。曾祖仕金朝为邢州(今河北邢台)节度副使,祖泽遂定居邢州。
1217年,成吉思汗将攻打金王朝的战事委托给了木华黎,并按照汉人的习惯,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赐以金印。当木华黎攻下邢州之后,立即建立都元帅府,以刘秉忠之父刘润为都统。不久,刘润又改任州录事,历钜鹿、内丘两县提领,所到之处无不是惠政之声。刘秉忠十七岁时充当邢台节度使府令史,后隐居于武安山(今邢台市西南太行山的一部分),与全真道士一同居住。
当时北方道教分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三派,以全真道最盛。全真道是咸阳人王重阳于1153年所创。1219年成吉思汗在西征途中派遣工匠出身的汉族官员刘仲禄去莱州(今山东掖县),邀请全真道领袖丘处机来讲授长生之术。丘处机于1221年拨涉来到了撒马尔罕,与成吉思汗会见,由契丹人耶律阿海作翻译。
与全真道士相处的日子,极大地影响了刘秉忠的生活,以致于他后来自号藏春散人,甚至连他的文集也名为《藏春集》,这一切无不深刻地打下了道教的烙印。1238年,大法师虚照禅师主持天宁寺,派遣弟子颜仲夏招刘秉忠为僧,刘秉忠取法号子聪。后来,刘秉忠跟随虚照禅师云游,来到云中(今大同市),留在南堂寺修行。在这段时间里,刘秉忠尽其所能,博览群书,特别精通《易经》及邵氏《经世书》,对于天文、地理、律历、三式六壬奇门遁甲之类,也无不精通。刘秉忠的书法天赋也得到发挥,他效法颜真卿的正楷、二王的草书,有口皆碑。 刘秉忠因与全真道道士居于一处,对于道教有研究;后又入寺为僧,对佛教更精通;加之他原有的儒家文化功底,使得这位青年人成为学兼儒、释、道三家的学者。
窝阔台灭金时,从中原俘获了大批汉族工匠,将他们带回蒙古草原。于1235年在鄂尔浑河畔回鹘汗国古城的旧址附近,兴建了蒙古第一个城市—-哈刺和林和大汗的宫殿—-万安宫。万安宫的建造,由汉族工匠仿汉族宫殿的传统仪制进行雕饰,宫殿的周围分布有诸王贵族的宅邸。城内的住区则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伊斯兰教穆斯林和使臣的住区,也是市场的所在地;另一部分主要是汉族工匠的住地。1239年,拖雷的四子忽必烈在和林召见佛教大法师海云禅师。当海云禅师北上和林之时,途经云中,停宿于南堂寺,与刘秉忠一见如故,便邀他一同北上。海云禅师向忽必烈推荐刘秉忠。当海云禅师南还之后,刘秉中则被忽必烈留在了和林,成了忽必烈的幕僚。
如果论及蒙古国任用汉族儒臣,还得追溯至金亡之时。1234年蒙古军队进入汴京后,耶律楚材找到孔子的51代孙孔元措,奏请其袭封为衍圣公。同时,又召集亡金的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人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以保存儒学典籍。耶律楚材命宣德州(今河北宣化县)宣课使刘中随郡考试,以经义、词赋、论三科取士,即使那些被掠做奴隶的儒士也能够应试。经过考试之后,得儒士4030人,被掳为奴隶的儒生有1/4得到赦免,成为儒户。大批儒臣的被任用,蒙古国上层也开始接受儒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历史背景之下,忽必烈在自己手边召集诸色人马,无论是佛教僧众还是儒士他都予以接纳,由于刘秉忠的学问兼顾三家,所以格外受到忽必烈的垂青。
刘秉忠为了让忽必烈依附汉法,推荐了大量的人才。在这些人中,后来有的人居中枢要津,官至右丞、左丞或参政、平章;有的人则被拜为封疆大吏或地方行政长官,官至宣抚使、转运司事或行御史台御史中丞、路府总管。在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的儒士中,有一个人叫张文谦,邢州沙河人,被忽必烈任命为掌王府书记。当时,窝阔台在中原地区括户口后,将刑州一万五千户分赐给功臣斡鲁纳氏的两个答剌罕(牧人八答和启昔礼兄弟因报告王罕等偷袭成吉思汗的密谋有功,成吉思汗赐号答刺罕,意为大自在的人),由他们自派达鲁花赤统治。可是,达鲁花赤个个残暴,对百姓肆意敲诈,致使百姓四处逃亡,十余年后,仅剩下六百户。刘秉忠、张文谦推荐刘肃、张耕、李简等一批儒者治理邢州,他们改革弊政,革去贪暴,流亡在外的人听说之后,纷纷返回,不到一个月,邢州户口增加了十倍之多。这件事对忽必烈的触动很大,他从此更加深信儒吏,任之以政事。1252年,蒙哥汗命忽必烈征云南,刘秉忠、张文谦、姚枢等人随同。
依照蒙古惯例,蒙古大军每攻一城,都要实行屠城。刘秉忠劝忽必烈改变屠城旧制, 1258年,忽必烈攻打鄂州(今武昌)时,命令军士不得肆意杀掠,不得焚烧庐舍,对于所俘的老百姓,都纵放之。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刘秉忠等人努力的结果。
早在1251年,蒙哥便命忽必烈主管漠南军国庶事,让其领开府金莲川(避暑胜地),所以忽必烈的幕僚集团被称为“金莲川幕府”。刘秉忠为金莲川幕府的人才建设起了巨大作用,他不仅将自己的同学张文谦推荐给了忽必烈,还将自己的另一位同学今山西交城人张易和自己的学生郭守敬、王恂推荐给忽必烈。在金莲川幕府中,除了刘秉忠等人之外,还有金朝的两位进士,很受忽必烈的喜欢,一位是今山东东明南人王鹗,金哀宗1224年的科举状元;另一位是陈州西华人徐世降,1227年的进士。由于忽必烈一直想附会汉法,所以当时的一批儒学大师,如怀州(今河南沁阳)人许衡、广平肥乡人窦默,洛阳人姚枢等,也像刘秉忠一样,加入到了金莲川幕府。在金莲川幕府中,不仅当时的文人儒士人才济济,还有一批武士,如今河北藁城董氏兄弟(董文炳、董文用、董文忠),也受到忽必烈的重用。

1259年,蒙哥汗在今四川合川县钓鱼山被宋军用箭射死。当时正在进攻鄂州的忽必烈马上赶回燕京,1260年4月,忽必烈在开平(今内蒙正蓝旗东) 即大汗位。开平城,是忽必烈身为藩王时,为了安置幕府人员,便于管理中原军务和民政,在草原牧区和中原农区的交界线附近修建的一座新城。1256年开始修建,当时受命勘定新城址的刘秉忠选中了桓州(今内蒙古正蓝旗市区北)东、滦水北岸的龙冈,其地北依南屏山,南临金莲川,东西皆为广阔的草原,地势平坦,宜于建城。 刘秉忠选定城址后,由于当地有龙池,无法排干积水,乃向龙借地,于是,当夜雷震地动,龙飞腾而去,第二天人们即用土筑成了城基。 刘秉忠建造的开平城,于1263年改为上都。作为忽必烈陪都,开平城规模不够的,于是扩建工程展开,最重要的工程是1266年底始建的上都宫城正殿大安阁。大安阁原本是金代故都汴京的熙春阁,忽必烈下令将其拆毁,运往草原,重建于上都内。全阁分为三层:上层设置释迦牟尼像;中层则是皇帝更衣的地方;下层是皇帝会集宗王百官和宴饮的场所。扩建后的开城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皇城位于全城的东南部,宫城处于皇城的中部偏北,外郭城的北部是皇家的园林,称 “北苑”。为了保存游牧民族的本色,刘秉忠在开平城外建有蒙古族帐幕式的宫殿失刺斡耳朵。这座帐殿可以拆迁,殿内能够容纳近千人,称“行宫”。
1264 年,刘秉忠建议,燕京是辽、金旧都,而且形势冲要,将其作为都城,被忽必烈采纳,于是改燕京为中都。刘秉忠便在金中都大兴府东北,筑宫城、建宗庙,1271年将其改名为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帝王之城)”。元大都正式修建是在1267年正月,由刘秉忠负责总体设计。周长六十里的城墙共开了十一个城门,整个城墙平面略显南北向长方形。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东、南、西三面各三座城门,而北面只有两座城门呢?原来刘秉忠根据哪吒有三头六臂两足这一传说安排了城门的布局,以南面三门象征哪吒的三头,东面三门和西面三门象征哪吒的六臂,北面两门象征哪吒的两足。 大都城的城市布局是依照《周礼·考工记》所称的“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原则设计的,城门与宫殿也多取《易经》命名。气魄宏伟的大都城是中国古代都城由封闭的里坊制走向开放式的街巷制的典型代表。同时,大都城重城式的宫殿布局也代表了一种新的形式,为往后的明清北京城所继承。
蒙古初起之时,既没有国号,也没有年号。1260年刘秉忠便要求改元建号,把1260年作为中统元年,“中统”意为“中原正统”。在刘秉忠的建议下,大蒙古国国号改为大元。“元”取自《易经》的“大哉乾元”,意即表明本朝的疆土,超过了以前所有的王朝。
在蒙古时期,官员没有俸给之制,全凭索掠饱私囊。早在1254年,忽必烈即听从刘秉忠的建议,在自己的封地之内颁禄俸之制。元朝建立后,忽必烈便在全国推广此制。另外,蒙古时期不仅官员无俸给之制,官员亦无定制。起初,以断事官掌刑、政,万户统军旅。后来,随着西域的逐渐平定,始置达鲁花赤于各城。灭金以后,各地因袭金朝旧制,即所谓“金人来归者,因其原官,若行省,若元帅,则以行省元帅授之”。1260 年,忽必烈采纳刘秉忠提出了一套官制方案,以中书省管政事,枢密院掌兵,御史台司纠劾,又设行省行台,内外均其轻重,以相维系,立法之善,殆为唐宋所不及。
刘秉忠的作为推动了忽必烈改革蒙古旧俗,适应中原汉人地区的封建文明,使得蒙古族逐渐依附汉法,使元王朝成为名副其实的封建王朝。1264年忽必烈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事,同时,将翰林侍读学士窦默之女嫁之。刘秉忠弟弟刘秉恕也受重用。
真金,是忽必烈的次子,生于 1243年。1252年,真金跟随窦默、姚枢等儒士学习《孝经》。1261年,忽必烈任王恂为负责真金日常教育的官员。真金尊崇儒术,受到朝中以刘秉忠为首的汉法派的竭力拥戴,而且汉法派还将其视为将来完全实施汉法的希望之所。1263年,忽必烈听从刘秉忠建议,根据汉法,将真金封为燕王、守中书令,兼判枢密院事。
可是,根据蒙元汗位的承袭制度,新大汗的产生应由前大汗生前提名,死后再由蒙古诸王、勋臣参加的“忽里台”大会认可的“双重选举制”进行选举。汉族儒士们屡次提出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早日册立太子,可没有打动忽必烈的心,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 1262年,山东爆发了李璮的武装叛乱,这本不算什么,糟糕的是忽必烈身边的文人学士来自不同的仕途,发生了矛盾,其中在朝廷掌握大权的王文统与姚枢、窦默等人不和。王文统原本为李璮的幕府,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璮。忽必烈杀死王文统,且对于原来的一些汉人幕僚,开始疏远起来,因此,一直没有按照汉族儒士的说法立真金为太子。
1274年秋,刘秉忠逝于上都,归葬于今北京卢沟桥畔。秉忠无子,以弟秉恕子兰璋为继嗣。
⊙刘因
刘因 (1249—1293),字梦吉,保定容城人。世代为儒学家,五世祖刘琮。刘琮生刘昉,敦武校尉、临洮府录事判官。刘昉生刘俣,奉议大夫、中心府录事。刘俣生刘秉善,金代贞年中迁到南方。刘秉善的弟弟刘国宝,中了兴定年间进士,官至奉直大夫、枢密院经历。刘秉善生刘述,壬辰年,回到北方,刻意学向,精于性理学说,喜欢长啸。中统元年,左三部尚书刘肃宣抚真定,征辟刘述为武邑令,因为生病而辞职回家。四十岁了没有孩子,叹息说:“上天真的让我没有儿子就算了,有儿子一定让他读书。”生刘因的晚上,刘述梦见神人用马载着一个小孩到家里,说:“好好养育他。”醒来以后就生了他。于是取名为刘马因,字梦骥,后来改现在的名和字。
北方名儒砚坚落籍真定(今河北正定)后,在那里授徒达十余年。刘因师从砚坚,学业大进,为同舍诸生中之佼佼者。宋金两代文坛注重 “以辨博长雄”的词章和“诞漫坐杂”的经义,“南北崇尚几无所分别”。中统年间前后,经许衡、窦默、姚枢等人的提倡,在南方被公认为“正学”的程朱学说也规模日广地传播到北方。刘因对早年研习的“训诂疏释之说”本来就心存疑惑,这时更专心研读程朱诸书,后成为在北方名声仅次于许衡的理学传人。
在刘因以性理之学名闻北方的初期,他专以“明道”自任,颇有“笃志独行”的意向。至元中叶,忽必烈长期倚信以“理财”固宠的回回大臣阿合马,日益疏远“讳言财利事”的朝中儒臣。这应当是促成刘因采取超脱于政治的处世态度的重要原因。刘因北上易州,到当时辞官家居的何玮家馆课授徒三年,主要是因为那里藏书很多,何玮曾参与伐宋之役,藏书中有不少是从南宋旧境携回的理学书籍。1282年,权倾一时的阿合马被杀,汉法派拥护的太子真金,召刘因赴都,擢拜承德郎、右赞善大夫。未几,母卒,乃返归家乡。
由真金所发动的更新朝政的改革,还来不及等刘因母丧服除,就因与祖忽必烈政见不合而中途夭折。这次事件给予刘因很深的刺激,使他对于元朝政治再也不抱什么希望。当时流传有《四书集义》一书,是朱熹有关四书的问答与集注而为他人所汇辑者。刘因认为其太繁,且有牴牾处,于是另加采择阐发,撰成《四书集义精要》三十卷。至元二十八年,忽必烈杀权相桑哥,元廷以集贤学士的三品清要之职往征刘因,他以疾固辞。
刘因在疾病缠身的最后两三年内,又写成《易系辞说》一书。至元三十年去世。元仁宗延祐年间赠翰林学士、资善大夫,追封容城郡公,谥文靖。其撰述流传至今者,有《静修集》、《丁亥集》、《四书集义精要》、《椟蓍记》、《樵庵词》等。

赞(6)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宋元刘氏风云与刘姓家族史

评论 1

评论前必须登录!

 

  1. #1

    我也是刘氏后人,有一本清朝时期的族谱,上面记录刘备的次子叫刘承(非刘永),这段时间在抄写族谱,如有疑问可发联系方式至845739576@qq.com,共同考证历史记录是否有误

    LHS20203年前 (2021-07-02)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