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刘氏宗亲
我们都是一家人

生死两姓:中国生死不同姓的历史典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最能体现其传承特性的,便是中华姓氏了。我国姓氏的诞生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由原始部落的图腾符号衍生,最终发展成了姓氏。
但在我国有的地方,村民却是生死两姓。活着的时候是一个姓,去世时却回将墓碑上的姓氏改成另外一个姓,且全村无一例外全是如此,这到底是为何呢?

百家姓图片


众所周知,姓氏大都从父亲那里继承,而且伴随人的一生。有句话说得好“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说的就是姓氏对我们国人的重要性。尤其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而言,他乡遇同姓就和他乡遇故知一般亲切,“五百年前是一家”便是同姓之间相互熟络的开场白之一。
因此,国人只有改名这么一说,很少有改性的。只有那种极端情况,譬如父母离婚,孩子跟着母亲,才会由父姓改为母姓。毕竟姓氏代表着你的家族本源,中国人“根”的意识相当强,所以万万不会轻易更改姓氏。

【生陈死黄】
《龙岩姓氏百家》记载:龙岩龙门镇考塘黄陈氏以黄念一郎及其子黄龙宝为始祖。明洪武中,龙宝牧鸭得识陈邦陈氏的年青遗孀罗氏小四娘。陈家业大,惜无男丁,不可承籍。黄龙宝遂入陈家立业,为龙岩黄陈氏之始。雅称“陈公黄府”,族人生前用“陈”不用“黄”,死后用“黄”不用“陈”。祠堂外一律标“陈”,祠堂内和祖牌、墓碑均书“黄”。“黄陈”不通婚嫁。

【生陈死陆】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陈死陆。

【生陈死罗】
《龙岩姓氏百家》记载:龙岩罗陈氏陈大一郎开基黄邦,首建宗祠承恩堂。龙岩罗陈氏远祖罗珠,数传至罗天麟于元末率民起义失败罹难,遭灭九族。天麟亲族天赐之孙罗柔徙居龙岩龙门湖洋,改名为“大一郎”,被本里陈世逵收留。陈氏乏嗣,乃以小女陈幼兰赘招入嗣。罗柔遂冒姓陈,为不忘祖,约定阳陈阴罗。

【生丁死邹】
江苏全省多处,生丁死邹,约20万人。

【生洪死万】
安徽有生洪死万。

【生胡死蓝】
安徽省芜湖有生胡死蓝。在明朝时代,怀疑蓝国公有谋反行为,全家犯抄,只有其中一个儿子跑到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新港镇一个山区扎寨为王,号称蓝王,怕朝廷发现,生时改姓胡,死后碑文上就写蓝。

【生胡死罗】
湖北黄冈武穴有生胡死罗。

【生胡死熊】
湖北武汉新洲区三店街柳溪村胡姓,祖上姓熊。明朝洪武二年,熊家祖上有一个叫熊俊德的人,他从居住地黄州四望山迁出,搬到了举水河畔的生生堡(今柳溪村)。而当时的明朝有一套赋税制度,每一季度都需由当地里长到各家各户征收赋税,生生堡地区的里长则是当地望族胡家的胡毕户。胡毕户体弱多病,难以胜任工作,因此秘密将征收赋税的职责托付给与他交好的熊俊德。于是,熊俊德在办理公务、见上级官员时,就称自己姓“胡”,死了之后,为表示不忘祖宗,又改回原姓。该支有千余户,四千多人。新生代有的已改回熊。

【生黄死史】
湖北武汉市新洲区有生黄死史。

【生金死刘】
浙江天台县、义乌市以及富春江一带有生金死刘。

【生李死邹】
浙江省数万人,生李死邹。

【生廖死张】
福建漳州诏安县及港台等地,有张元子后裔,一嗣双祧,随母廖氏,生廖死张。

【生杨死王】
江西村民原本都是姓王的,根据村里宗祠的族谱记载,村民们的先辈都是从安徽某王姓分支里迁徙过来的。后来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会,为了方便百姓管理,进行了一次人口普查,那会叫百姓登记造册。负责从事这项工作的一般是户部的官员。
因为户部的人基本是从朝廷调过来的,天南海北的都有,基本上没有本地的。他们口音不一,很容易造成误会。当时被派到这个村庄的官员,便因为语言不通犯了个大错。即登记姓名时直接将当地百姓的王姓错听成了杨姓,就这样,这个村庄的百姓就阴差阳错地姓了杨。
由于那会的户籍制度都是手工登记,修改起来十分麻烦。即使后来村民们知道自己姓氏登记错了,也很难再改回来。最后就这么不了了之,而村民们也一直姓杨姓到了现在。
为了不忘本,他们找到了一个折中的方法,即活着的时候姓杨。一旦去世,墓碑上必刻王姓,俗话说落叶归根,这也算是给老祖宗一个交代。

【生林生陈】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林死陈。

【生刘死陆】
江苏东台有生刘死陆。这支刘,自苏州阊门,祖先是陆完(1458–1526),做过兵部尚书,亲王叛乱牵连,怕被满门抄斩,迁至东台。过世碑记陆姓。

【生刘死万】
安徽宿松有生刘死万。

【生刘死朱】
湖南石门县河口北岔一支刘姓,系朱元璋后裔。清灭明后,吴三桂反清称帝,朱三太子响应。清廷震怒,击败吴、朱,下令诛杀吴、朱后裔。本支朱氏因避难潜居于此,冒姓刘氏,死后碑刊朱姓。

【生刘死邹】
湖北红安县约5000人,生刘死邹。

【生梅死韩】
《螺溪梅氏家乘》记载:迁湖北松滋梅氏始祖为梅公讳韩再嗣。元季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大栗树社人。以军功授副将军,因主将张仲毅降明,苦谏成仇,乃约易、文、熊三姓挟一僧于大明洪武二年(1369)逋迁湖北荆州府松滋县上四都又十甲螺溪坪,亦称梅溪河,入赘梅氏,遂家焉。嘱其后曰:“生则姓梅为人后也,死则姓韩不忘本也”,后曰“生梅亡韩”。

【生邱死刘】
《龙岩姓氏百家》记载:刘五四郎,居福建汀州赤面石下。与邱万隆友善,后两人同徙龙岩,刘五四郎居郭坑,邱万隆居炉潭背,两人常相往来。邱万隆有独生女大姑,嫁五四郎,遂两家合一,定居炉潭。邱氏无出,五四郎继娶谢氏,育三子,长、次外迁,三子刘添惠生六子,次子刘文保回郭坑守业,余该生冠邱姓,死归刘姓,以示感恩。后裔建祖祠堂名为“孝义堂”。

【生万死陈】
安徽金寨有生万死陈。
湖北黄梅有生万死陈。

【生万死刘】
湖北云梦县胡金镇万民村有个万家塆(过去叫万家庙),现有村民八百余人,男姓村民都姓万,没有一个杂姓,即便是入赘上门的女婿也必须改姓万。这里的宗亲一直恪守着一个风俗:活着时姓万,死后一律改姓刘。

【生李死吴】
山东烟台有个叫小屯圈村的地方,这里的人全姓李,但死后却纷纷改成吴姓。他们改姓的原因倒不是户籍上登基错了,而是清朝那会,康熙平三藩,为了打击吴三桂的势力,下令对其族人大肆追杀。而小屯圈村的村民正是当年吴三桂的后人,为了逃避追杀,也只得采取生前姓李,死后姓吴的做法。

【生万死杨】
湖北英山有生万死杨。

【生魏死夏】
湖北孝感有生魏死夏。夏氏仲礼公于明洪武四年自武宁迁湖北黄冈仓埠之龙王敦。后裔夏氏后昌公,以明季政烦赋重,为避地计,携妻魏氏及子四人,迁黄陂北乡之沈家冲而居,并命子从母姓。祖命不允违,世系不可-,故魏湾一支,姓从魏而派宗夏也。

【生吴死张】
江苏泰州姜堰区城北村,吴氏600多人,据祖训要求“生姓吴,死姓张,有朝一日认祖归宗”。经考证,这支吴人是吴王张士诚的后裔。

【生薛死许】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薛死许。

【生杨死刘】
湖北孝感有生杨死刘。

【生杨死王】
江西九江新安某村庄约40户杨姓,明朝初期编户人口管理时,官员误听方言,将王听成杨。沿用至今。但在修家谱时,凡过世者均改回王姓。见《浔阳新安王氏族谱》。明朝中后期,这杨家了一位进士,就上书皇帝要求改回王姓,皇帝也同意了,但因社会动荡一直没改回。这支王姓的祖籍是安徽。

【生叶死陈】
湖北麻城有生叶死陈。

【生张死简】
福建有生张死简。

【生张死李】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张死李。

【生张死廖】
福建有生张死廖,人口数十万,分布福建、台湾等地。

【生张死万】
湖北红安有生张死万。

【生张死夏】
湖北孝感有生张死夏。

【生章死许】
广东潮汕地区有生章死许。

【生祝死方】
湖北郧西县有生祝死方。

【生陈死刘】
荆州市公安县“生陈死刘”的传说
刘璋献出益州后,被刘备发配荆州公安县章庄铺镇,怕刘备的迫害,改姓陈,死后在墓内留生陈死刘牌匾一块。

从这些案例中不难看出,古人对姓氏的看重。若不是万不得已的情况,是绝对不会改姓的。而即便是改姓,去见老祖宗时依然要把姓改回来。要不泉下见了自家祖辈,一问两个姓,岂不是尴尬至极。

赞(1) 赞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刘氏家族 » 生死两姓:中国生死不同姓的历史典故

评论 抢沙发

评论前必须登录!

 

感觉好就赞助一下

非常感谢您的赞助,所有款项都用于刘氏家族网的运营(有详细收支记录),备注留下电话号码,我们会添加您。

支付宝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